上节课,咱们说到了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今天咱们主要来说说消费。
在各项宏观指标中,有一项叫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指标和咱们平时剁手花的钱有什么关联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聊一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消费的差异。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什么?
简单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文简称「社零」)就是全社会零售和餐饮收入的加总。它能很好反映国内零售市场的变动情况,让我们偷偷观察到最近大家是钱包「大出血」呢,还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从大家的消费中我们还能预测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势。
可能有小伙伴会说:「我的钱都花光了,怎么还能继续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呢,经济岂不是要持续下行了?」
此言差矣。假设老王这个月比上个月多花了 4000 元购买商品,那么就至少会有一个单位的收入增加 4000 元。如果实行绩效工资,老板赚 2000 元,而售货员可以获得销售收入的 50%,那么售货员老张的收入就会增加 2000 元。老张想奖励自己买了一件 1000 元的衣服,那么就又会有一位销售员收入增加了 500 元。同时老板用赚到的 2000 元扩大了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本月多生产了 2 件价值 1 万元的商品。如此循环,到最后说不定老王自己的收入也会增加,整体经济持续向好发展,落得一个欢喜大团圆结局。所以,某种程度上看,消费剁手有一点好处就是,为经济增长做贡献。
怎样计算社会零售总额?是不是所有的消费都可以记入呢?
假如一个社会里只有一家餐馆和一家超市。超市 12 月卖出零食 850 元、抽纸 150 元,卖出给村民老张生产用的种子等收入共计 500 元,村民老张委托超市卖出蔬菜收入 200 元。餐馆 12 月店内餐饮收入共计 1000 元,同时开展厨艺培训教育业务,收入共计 4000 元,那么这个社会 12 月的社零总额应该是多少呢?
社零是超市和餐馆收入的总和 7700 元吗?No!应当是超市卖零食抽纸的 1000 元加上餐馆 12 月店内餐饮收入 1000 元,社零总额为 2000 元。
为什么只有这两项可以被记入社零呢?这就要说到社零的统计范围了。
社零只包括企业销售实物商品和提供餐饮服务这些最终消费的收入,不包括教育、卫生、家政等服务性收入,也不包括居民个人销售的收入,所以上述其它销售收入都不能被记入社零。甚至还有买房——这项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大的支出都不包括在社零的计算范围中。所以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并不等同于消费,只是我们日常消费的一部分。
那么,统计局又是怎么算出社零的呢?
咱们国家有这么多家企业,每个月都要统计零售总额,工作量之大、之繁琐超出常人的想象。所以统计局会将统计的企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营业务收入较高的限额以上单位,对于这类大企业要一个个进行统计;另一类是主营业务收入较低的限额以下单位,对于小企业,抽样调查推算的方法就可以了。
那么划分主营业务高低的线又是多少呢?批发业、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限额标准分别为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0 万元、500 万元、200 万元。这样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得到的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社零的增速从 2010 年的 18.8% 下降到目前的 8%,真的意味着消费降级吗?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社零总量的近 10 年走势及增长率和 2019 年的数据走势。
加载中…
加载中…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社零同比增速在逐步下降,但我们要看到社零增速下降并不等于居民消费能力的降低。
因为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我们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时候,人们手头儿的钱刚多起来,比如每月收入从 2000 元涨到 4000 元时,你最想增加的是不是就是在买买买和食物上花的钱?先要吃饱穿暖,才会想着精神追求呀。
而根据数据显示,商品零售占社零比重较大,大约在 85%-90%,餐饮大约只占社零的 10%。
加载中…
在吃饱喝足、衣食无忧之后,如果月收入从 4000 元涨到 3 万元,那你是不是还想看点电影、做做美甲、玩玩游戏、没事出国旅个游,再报班给自己充电呢?目前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居民消费结构转型的阶段,大家对于精神享受的需求和消费增多了,催生了很多服务性消费的发展,而这些消费都是不计入社零统计范围的。所以社零增速的降低,并不一定意味着目前我国出现了消费降级,也不意味着居民真实消费水平的下降,也不意味着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率降低。
鉴于社零在计算口径上的缺陷,我们在判断宏观经济甚至评估消费支出时,还需要配合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 GDP 中的最终消费支出等指标。GDP 中最终消费支出考虑到了社零没有涉及的服务消费和虚拟消费,比如最近笔者追《庆余年》电视剧交的会员费、玩奇迹暖暖氪金支出等。当然,GDP 中最终消费支出既包括居民部门的消费支出,也包括政府部门的消费。
值得一提的是,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工资「变多」了?2019 年起我国开始实行累进税制度,也就是按照当年累计收入总额每达到一个数值就会对应一档更高的税率。所以说如果小伙伴们每个月工资是固定的,基本上都是每年 1 月税后工资最高,随后 11 个月税后工资则逐渐变少。其实,这种个税制度也会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上半年是富婆、下半年是「负婆」,所以全国消费数据大概率也会受到这个因素影响,而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
大家可以对照自己的收支情况,看看是不是被说中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