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母亲是汉人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能顺利登上皇位?

康熙即位,关键在孝庄太后的力挺

向敬之

1

 

顺治十八年(1621)正月丁巳午夜,清世祖因患痘疹驾崩,留下一份遗诏指定了继承者:「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清史稿•世祖本纪二》)

玄烨即位,是为康熙帝。

康熙朝纂修的《清世祖实录》所载遗诏,因避帝王讳而缺「玄烨」,但交代了幼主的年龄:「年八岁。」(《清世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四,顺治十八年正月丁巳)

八龄童登基,又一次让清朝濒临主少国疑的境地。

此前的顺治帝,就因六岁登基,而惶恐地生活在代行皇权的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独专跋扈的阴影里,「惟拱手以承祭祀」(《清世祖实录》卷八十八,顺治十二年正月戊戌),近似傀儡。

凡天下国家之事,他既不能过问,也没有人向他禀告,极尽屈辱。

故而,顺治的遗诏,在指定嗣君的同时,规定了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辅政,没有从皇家宗室中选择王公留给新君的顾命大臣。

顺治帝不想自己的儿子重蹈受辱的历史。

然而,从所谓顺治遗诏的内容来看,不论是指定嗣君,还是安排辅臣,都写在一份关于历数顺治罪行的文件里,其中只有顺治的十四款罪行,而没有只言片语谈及他的历史功绩。

对于一个曾有不少政治作为的早逝帝王而言,顺治遗诏是不客观、有失公允的。

它的出台,最有可能是顺治帝的生母孝庄太后与四辅臣炮制出来的。从顺治帝发病到驾崩,前后仅一周时间,病势迅猛,几近昏迷。

有人指出,这份遗诏是顺治临终的前一天,召集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和内阁学士麻勒吉草拟,分三次进呈顺治帝裁定。

《清史稿》王熙、麻勒吉本传中都有提及,但是,《世祖实录》没有谈到。

难道是顺治帝大事将近,回光返照,对自己背叛祖制,导致纲纪废弛、法度纷乱,有着条分缕析的深度思考?

他不曾谈及多尔衮摄政时代的维艰,也不曾说道进剿南明的成功,而是直接历数「亲政以来」的种种不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未必善得把自己想做一个有为帝王的努力,否定得干干净净。

若真如此,则为旷代的心伤,加速了他的死亡。

然而,这份遗诏最大的可能,是有人授意王熙、麻勒吉写的,让昏迷中的顺治帝以沉默当做默认。

这些,授意者,除了四辅臣,还有孝庄太后。

一个母亲,从她允许这份遗诏颁示天下的事情来看,也算是隐痛到了极致。

但是,她却是与顺治帝长达十年的较量中,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2

 

顺治帝自多尔衮英年早逝,而迅速亲政,重用汉官,加强满汉融合的关系,却在迎娶蒙古科尔沁舅舅家的女儿为皇后的同时,试图打破太宗强化、孝庄延续的满蒙贵族联姻制度。

这,直接威胁到孝庄太后的娘家博尔济吉特氏家族利益。可是,她因为顺治帝崇汉抑满的政治表现,却得到了以两黄旗大臣为代表的满洲保守势力的支持。

顺治与孝庄的权力之争,愈演愈烈。

顺治帝为了摆脱孝庄太后为首的满洲老一辈大臣的干预和掣肘,宠任正白旗背叛故主、没有原则的苏克萨哈,命其为领侍卫内大臣兼议政大臣;宠幸正白旗内大臣之女董鄂妃,入宫不到一年便晋升为皇贵妃,并试图第二次废后重立董鄂妃为后。尤其是顺治帝在董鄂妃诞生皇四子后,奉为「朕第一子」(《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下卷,顺治十四年十月),派人告祭天坛、地坛、太庙、社稷,即将册立储君。

这种尊崇新晋上三旗之正白旗的做法,直接威胁到固属皇帝自将的两黄旗根本利益。

当初,两黄旗大臣面对强势的多尔衮,誓立皇子,由原来支持太宗皇长子、正蓝旗旗主、和硕肃亲王豪格,在代表蒙古利益的孝庄的劝说下,迅速改旗易帜,改为支持未领旗务的皇九子福临,使之成为顺治帝。

两黄旗大臣力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不希望其他旗能跃然其上,分割或者占据他们的上旗贵重。

经受多尔衮的多番打压,以索尼、鳌拜、遏必隆为首的两黄旗大臣挺了过来,原想在顺治亲政后,扬眉吐气,不意顺治母子权力之争,导致了正白旗迅速发展,有可能后来居上。

两黄旗大臣抱团防御,站到了失望的孝庄太后的一边。

孝庄太后在顺治诸蒙古后妃无生育的情势下,毅然早早地选择了汉军正蓝旗都统佟图赖之女佟氏庶妃所生的皇三子玄烨精心培育,并安排自己从科尔沁娘家带来的心腹侍女苏麻喇姑做他的启蒙老师,教授国书。

后来,成为康熙帝的玄烨回忆道:「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圣祖御制文二集》卷四十《庭训》)康熙帝把自己的有成就,归结为「圣祖母」孝庄太后从他一两岁起的教养之大功。

 

3

 

孝庄太后的深谋远虑,为玄烨以庶子的身份顺利即位,开道铺路。

至于顺治帝已明确属意的储君人选——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四月而殇,是感染了当时京师冬春季节流行的痘疹。在他死前,孝庄染患痘疹,董鄂妃为了改善婆媳关系,或是为赢得孝庄的好感与谅解,在新生儿刚满月后忍痛前往南苑为孝庄侍疾,成就了后来被顺治帝为之御制《孝献皇后行状》时说「十四年冬,往南苑,皇太后圣体违和,后朝夕侍奉,废寝食」的孝道与贤德。

孝庄病好了,「皇太后安之」(《清史稿•孝献皇后传》),但,顺治属意的皇四子却无命富贵。

顺治帝哀痛不已,追封荣亲王,修建新地宫,而且对于没有按时安葬的礼部官员处以拟斩监候的重罚。本想学习汉人继承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顺治帝,心烦意乱,没有再从剩余的诸皇子中择取储嗣。

一、他还很年轻,二十岁左右。即便他如后人乾隆所神话,亲自为自己选好了陵寝之地,但他还年富力强,无需储君来分割正在集中和强化的皇权。

二、他还期待心爱的董鄂妃,为之再次生育。却不意董鄂妃痛子心切,一病不起,很快病逝。虽然董鄂妃的病重没有使之禁欲,使其他妃嫔受孕,但董鄂妃的死却给了他致命的打击。

顺治帝的等待计划落空,而其继承者康熙帝和传教士汤若望,却各有说法。

《清圣祖实录》卷一开篇记载:顺治十六年,玄烨「六岁时,尝偕世祖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问安宫中,世祖各问其志。皇五子甫三龄未对,皇二子以愿为贤王对」。玄烨回答:「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于是,「世祖皇帝于是遂属意焉」。 

六龄童志向远大,主动求取皇位,表现了他人小胆大的帝王志业。童言无忌,他真如此胆大吗?有可能,但未必如此理直气壮。唯有他梦想成真后,后继之君为粉饰非常之志,不惜纂修实录,为之勾画天生皇命。

可是,与顺治帝有过不少往来的德国人汤若望,却留下资料,说顺治帝弥留之际,准备传位给堂兄、安亲王岳乐,是他汤若望进宫力劝,传位于熬过天花的玄烨。

一个外国人,匡正了中国人的皇位传承。这却忽视了孝庄太后的存在。

与孝庄太后有着长期的激烈冲突与权力争斗的顺治帝,难免想选择一个理想而成熟的继承者,将自己为之奋斗而不能实现的满汉融合蓝图实现。

顺治帝希望给自己未竟的帝业,选择一个理想的继承者。未可厚非。

毕竟岳乐为顺治朝成长起来的满洲贵族新一代,更是支持顺治帝改革的优秀代表。

论军功,他在顺治三年随肃亲王豪格出征四川,作战英勇,富于谋略,参与阵斩张献忠;后来又任宣威大将军,独立领兵进剿喀尔喀谢图汗、车臣汗,迫使蒙古喀尔喀部投降入贡。

论理政,他在顺治八年袭爵封多罗安郡王,分管工部事务,进入议政王大臣会议,四年后任宗人府左宗正,管理皇家事务,晋升和硕安亲王。

在顺治后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领袖人物,一个是简亲王济度,另一个则为安亲王岳乐。顺治十七年七月,济度英年早逝,岳乐独掌议政王大臣会议。

岳乐虽然也被安排了满蒙贵族联姻的婚姻,但积极支持顺治帝加强满汉融合关系,重用汉臣,停止圈地,进一步安抚和团结汉族臣僚、地主阶级士大夫,扩大清朝的统治基础。

他不但自己喜欢汉文化,还延请了不少汉族名士入邸谈论学问、教授诸子。

昭梿《啸亭杂录》卷六有一篇《红兰主人》,写道:「崇德癸未年,饶余王曾率兵伐明,南略地至海州而返,其邸中多文学之士,盖即当时所延致者。安王因以命教其诸子弟,故康熙间宗室文风以安邸为最盛。」

崇德癸未年,即 1643 年。饶余王则为顺治元年进爵多罗饶余郡王的阿巴泰,岳乐的父亲。是年十月,阿巴泰率军攻明,从黄崖口进入明境,在蓟州击败明将白腾蛟,在兖州擒斩鲁王朱以派,在山东分兵攻略多地,一直打到海州,即今天的江苏连云港的海州区,带回了不少南方学人。

当年十九岁的岳乐,应该随父从征,受了汉文化影响,也从老爸阿巴泰那里继承了汉学士,并熏染了自己的儿子。

「红兰主人」即岳乐第十七子蕴端(《啸亭杂录》做「岳端」)。文中的「安王」,则指岳乐。

岳乐请汉人教授儿子,很有影响,《啸亭杂录》不但写了蕴端以结交名士闻名,且专门谈论岳乐第十五子玛尔浑袭爵后,也以「安王好文学」传世。

诸子如此,乃父功莫大焉。岳乐的远见卓识,功高望重,不免会使未捷先死的顺治帝认为是他能够继续实施其满汉融合的帝王战略。

然而,亲政后深入学习汉文化的顺治,绝对知道弟兄传承皇位,除了要改变自己的皇位传承世系外,还容易给自己的子孙带来杀身之祸,更有可能遭到他所重任的汉官们极力反对。

更何况,他的弟终兄及,选择还是堂兄,必然会带给根基未稳的清王朝更大的内部纷争。

太宗皇太极曾费时十年,大力削弱八旗旗主权势,才将皇帝与旗主的关系实现君臣、主仆关系,全面废止了太祖末年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也使汗位推选制名存实亡。

顺治帝想传位岳乐,对形成皇帝权威、保持皇嗣正统,存在着严重的危害性,必然在第一时间会受到握有实权的孝庄太后与两黄旗大臣的阻碍和抵制。

一、孝庄已在精心培育皇三子玄烨。她早已舍弃了年长玄烨一岁的皇次子福全,理由是「向以损一目不得立」(萧奭《永宪录》卷三),而其他庶妃生子皆比玄烨小,更没有经历过不知何时要命的痘疹。

二、岳乐即位,孝庄太后就成了叔母,即便有太后之尊,也对于一个只小自己十岁的成年皇帝,干政的可能性受到严重局限。经历了多次宫廷争斗的孝庄太后,已成为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是不甘心退出权力中枢的,使皇位旁落其他世系。

三、岳乐即位,他所在的正蓝旗必将鸡犬升天,越过两黄旗和正白旗,两黄旗和正白旗即将面临再次重新洗牌。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上三旗大臣,即便宿怨日深,但在固有的集团利益受到威胁时,也会抱团抵御。

而汤若望的出面进谏,有可能代表了孝庄。毕竟他是孝庄的干爹。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日,离年满七周岁还差两个多月的玄烨,即皇帝位,派人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四天后,孝庄太后谕告诸王、贝勒、贝子、公、内大臣、侍卫、大学士、都统、尚书及文武官员等:「尔等思报朕子皇帝之恩,偕四大臣同心协力,以辅幼主,则垂名万世矣。」(《清圣祖实录》卷一,顺治十八年正月癸亥)

孝庄以皇太后谕,告诫群臣,要以报答顺治之恩,辅佐少年康熙。

值得注意的是,她自称「朕」,这是皇帝专有的自我称谓。作为大清王朝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太皇太后,也是不在其位的皇帝。

这,得到了康熙及后世之君的认同。

或者说,在康熙及后世之君心里,孝庄太皇太后就是一个未称帝的皇帝。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母亲是汉人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能顺利登上皇位?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