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会承认语言在沟通中的重要性。语言能够传递信息,没有了语言,人类能传递的内容就会大打折扣。
我们可以想象最基本的外语,如果你去一个国家,但没有掌握当地人的语言,那就只能手舞足蹈地跟别人比划,而且很多时候对方还会误解你的意思。
西方有一个巴别塔的故事,人类联合起来建造一座高塔,希望能一起前往天堂,上帝为了阻止人类,就让他们说不一样的语言。结果,人们之间发生了沟通的问题,也就无法一起建塔了。
语言能够传递很多信息。一方面,当然是最实质的文本信息,也就是你想让对方知道的东西。你可能想传达一个知识点,或者想劝说别人改变想法。这都需要在内容本身下功夫,使你的话听起来更容易接受、更通俗易懂。
另一方面,情感信息也是信息的一种,这一点是我们平时经常忽略的。人们都有宣泄情绪的需求,想要在烦恼的时候和同伴谈谈心,这并不一定要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只要复述一遍故事,一起抱怨抱怨,就足够了。
很多男生会觉得,女朋友总是来诉说,却又不想听他分析、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男生忽略了情感信息。
无论是文本,还是情感,传递这些信息都需要语言这个载体。
语言不光是有声的,也包括一些无声语言,它们同样也会传达意思。
有时候则是传递情绪,说明自己高兴或者生气;有些也传递内容,就像和外国人的肢体语言,或者手语者之间的交流。
那么,怎么使用语言,才能又高效又准确的传达你的意思呢?我们可以一一来看看有声和无声的语言方式。
首先,是有声语言。
(1)注重你的内容,输出准确的信息。
我们的语言有时候并不能准确传达意思,也许你想表达一幅画面,但说出来就不得不字斟句酌,既想说得准确又想说得精彩。有时候你说了半天,却发现对方一点儿也不理解。这个时候你会重复一遍又一遍,反而把对方弄得很烦。
无效的沟通可能是对方的知识储备不够,但也可能是你的表意不清,这时就要理清对方听不懂的点,而不是仅仅依靠重复。
遇到这种问题,就需要仔细考虑表达的方式,尽可能准确地描述你的意思,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尽可能抓住关键点,用最合适的字词说出来。
平日里可以多多练习,将某个电影场景、某个路上发生的事件,讲给朋友听,看他们能不能领会你的点。
如果对方说的不清楚,就直接发问,但是要具体说明哪里不懂,不要笼统地说「你在说什么啊!我一句都没懂!」
另一种问题是歧义。
歧义是语言常常会带来的问题,我们学习期间都做过这类语病题。
比如,「他走了十分钟」,这个到底是说走路走了十分钟,还是你离开了十分钟,会造成不清楚。
但我们平时的沟通,不像语病题那样只有个孤零零的句子,而是有上下文的语境,可以通过聊天的话题来判断句子的意思。
不过歧义还是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我们多注意,将一些会导致不同意思的词语、句式给避免掉。一些重点内容也可以说得具体一点,或者从多角度阐述一下。例如,「他走了十分钟」,就可以补充,「从医院走到了学校」或者「走得脚都痛死了」之类。
(2)控制你的语调,传递正确的情绪。
如果是写作沟通,那你的注意力主要会在内容上;但如果是面对面聊天沟通,那就要留意你的语调了。语调能不经意地传达你的情绪。
我们都会遇到生气的时候,吵架时情绪高昂,就会越说越快、越说越急,想着快点把内心的愤怒都发泄出来。
你说得快,对方也就说得快。这种快速的语调就成了一种情绪的传递,甚至并不在意内容本身了。如果想要解决冲突,还是得放缓语速,这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完全全地传达给对方,对方也能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来理清思路。
相反地,我的另一位朋友说话很缓慢。他总是慢慢悠悠的,做事很仔细,甚至遇到急事,也会把前因后果慢腾腾地说出来。反倒是我们周围的人急死,总想着怎么还不讲到重点。这就有点不合适了。
不过,在另一方面,每当遇到大事的时候,听到他舒缓的语调,也能给人一种稳重感,缓解我们的紧张。
所以,表达方式没有什么正确与否,关键还是要看环境是否合适。
我们也要注意语调的升降。升调能传达一些正面的态度,激昂、高兴,激发人的积极情绪;降调能传达一些负面的态度,失落、痛苦,让对方感同身受。通过语调表达情绪,也能更好的传递内容本身。
(3)把控你的音量,表达合适的态度
音量也是一个需要控制的地方,它也会传达你的态度。吵架的时候,我们总会把自己的音量调高,增加自己的气场。从某些角度来说,我也不得不承认,高音量是有效果的。它能先声夺人,至少暂时压下对方的话头,把注意力转到你身上。
然而,这并不是万能的,不是说谁的声音大,谁就更有理。对方还是会不服气,也会提高自己的音量。最后你们的吵架声就会越来越高,把三个街区之外的人都吸引过来。把自己累的半死不说,还起不到说服别人的效果。因为音量高了,你们就会成为情绪的对撞,而忽略了内容的讨论。
所以,在先声夺人之后,还是要缓和语气,尽量在冷静的场合下把问题梳理清楚,不要成为一场音量的竞赛。毕竟,这不是在演唱会,对方就在你面前,足以听清你的话了。
相反,音量太低也不行,总不能说了半天,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吧。沟通的前提,就是你的信息能够传达到对方那里。这就需要树立自信,相信你的实力。也可以在聊天前,先在无人的场合里大吼几句,把情绪调动起来。等真的上场了,就可以顺着惯性说得响亮了。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聊得自然,之后的对话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是无声「语言」。
无声语言也会辅助、甚至主导你的沟通。
(1)留意面部表情,展现亲和力。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和笑着的人是吵不起来的。当然,这个笑不是轻蔑的嘲笑、也不是没皮没脸的傻笑,而是展现亲和力的微笑。展示了亲和力,对方就会被突然压下了火气,心里会犯嘀咕,「这么好的人,难道会有过错吗?」
这里可不是说,你平时可以一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表情,一旦吵架了就突然微笑,这样未免也太做作了。
而是说,平日里就要给人一种亲和的感觉,和人沟通时自信大方、面带微笑,到了关键时刻就能化解对方的愤怒了。
甚至双方都不一定能吵起来,人们往往对亲和的人有更高的忍耐度。主管对态度比较和善的人容错率相对会更高,也会更有耐心去教导,批评、狠话也会相对少一点。
这当然有些偏心,但是很有效,不妨说,这也是一种职场的努力方式。
不过,我可不是说展示了亲和力就可以随意犯错了,如果真的错误太大太多,恐怕再怎么微笑也没用。
面部表情还有许多,可以展现你的情绪,辅助你的沟通内容。
例如,觉得对方的话有意思,就展示自己感兴趣;觉得对方的主题闻所未闻,就表现出惊讶。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反应,你的心情如何会表现在脸上。但如果有些人习惯于隐藏情绪,就要注意了:波澜不惊的表情会给人一种冷漠的态度。也许你明明很感兴趣,对方却因为你的态度住了嘴,那可就有苦说不出了。
有些表情可以展示负面情绪,比如生气时拉下脸、尴尬时的苦笑、悲伤时的痛哭。有时这些表情会阻止你和对方的交流,但有时这也是一种委婉的拒绝。
比如,对方的玩笑不合时宜,你就可以摆出生气或冷漠的态度,暗示对方可以转移话题了。
(2)使用眼神交流,传递你的情绪
我们常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正是因为有了双眼,我们才能观察整个缤纷的世界。
当我们面对另一个人时,最先注意到的,往往是 TA 的眼睛。相反地,一个人的眼睛,也会极大地影响 TA 的总体印象。如果对方的双眼炯炯有神,我们就会判断 TA 是个机灵的人;如果对方两眼无神,我们就会觉得 TA 很冷漠、对自己不感兴趣。
沟通中也离不开眼神交流。对着电脑屏幕打字、或者听着手机里传来的声音,虽然也能完成信息的传递,但总觉得缺了什么。
面对面眼神交流带来的信任感、亲切感,是其他方式达不到的。所以,我们会听到有人对着手机说,「先这样吧,下次见面再聊」,明明电话里能说清楚的事情,非要等到聚会时才说;同样,有人不相信对方的话,也会说,「看着我的眼睛,再说一遍」,觉得眼睛是唯一不会骗人的东西。
眼神也可以展示尊重。对方侃侃而谈的时候,就可以把眼神聚焦到对方身上,展现你正在仔细聆听,对 TA 的话很感兴趣;对方抛出问题,你就可以移向一边,显示你在思考。
我在学校的时候,老师一旦提出难题,我就会这样装作自己在思考,防止老师叫我的名字。
当然,沟通过程中可千万不要刻意地装,反而显得虚伪。真诚,是沟通的核心要义。
眼神在演讲、作报告的时候也特别重要,总是低垂着脑袋,盯着底下的稿子,感觉既不大方、也不太尊重。作报告看起来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你在台上说,观众在台下听,但其实也需要眼神来互相交流,把观众的反应接受过来。
我先前演讲的时候,总是太紧张,不喜欢看着观众。后来老师教了我一个办法,就是选择观众席中的其中几人,然后盯着他们的眉心看。这样可以避免直接的眼神接触,造成慌张,但可以起到尊重的效果。
(3)运用姿态手势,补充你的内容
姿态手势也是沟通内容的一部分,手语就是其中一种。我们去海外,语言不通时,也会使用这样的笨方法。我的朋友去美国环球影城时,不知道「金刚」怎么说,就对着管理员双手敲击胸脯,对方马上就带他们去了目的地。
不过,对大部分人来说,姿态手势并不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它只能描述个别具体的物件,很难表达抽象的意思。但在另一方面,语言无法表现出来的画面感,也可以用手势来补充。
比如,你想描述一件东西有多大,就可以用手指做个比划;你想叙述某个人的动作,用语言就太啰嗦了,可以直接自己表演出来。
姿态手势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补充你说的话。例如,有部电视剧里,女主角在讲一件令人气愤的事情时,会像空中快速地挥拳。这样的姿势会使你的话变得更有力,让对方知道你生气到了什么程度。
另一种就是暗示对方了。比如你在商场里见到老朋友,聊得很欢快,话题怎么也收不住,但你又不得不赶时间。这时就可以轻轻地跺脚,做出要离开的姿势。
对方也许会接受你的暗示,主动提出「下次再聊」;也许不会理解,但你的姿势也会刺激 TA 的潜意识,使对方也有一种要离开的想法。
(4)保持空间距离,注意他人隐私
空间距离也是一种「语言」。每个人都会给自己设置一个无形的防御圈,一旦有人踏入这个防御圈,就是闯入了自己的空间。因此,如果你和对方靠得太近,TA 也许会后退一步和你保持举例,或者露出不满的微表情。同样地,让对方进入你的空间距离,也就成了一种展示熟悉、信任的方式。
每个人的空间距离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得保持一米举例,有些人更远;有些人不介意别人面对面交谈,但不喜欢有人在 TA 后面。
这些个人方式可以从对方平时的动作、习惯来推测,并在双方关系还不是特别熟悉的情况下,尽量尊重别人的空间距离。在没有把握的时候,尽量不要挨着对方,特别是不熟悉的异性,不要动手动脚去触碰他们。
不过,空间距离太大也不好,这样就会显得疏远、不够亲近,好像有一堵无形的墙横在两人中间。大部分人喜欢的空间距离是 50 厘米到 1 米之间,这样不会太靠近,以至于感受到对方的呼吸,但两个人一起伸出胳膊就可以握手,刚好处在亲近和疏远的临界点上。
我们和不熟悉的人交往、谈判,就可以按照这个距离来处理,但不要太死板,要随时根据对方的表情、反应,来改变自己的距离。对方想让你亲近,你却仍然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就会被对方理解成一种拒绝。
(5)当心他人沉默,聆听无声信息
一旦开启聊天,两个人的沟通就是不可逆的、不间断的。我们日常的交流,没有办法像微信一样撤回消息,说出去话就会给他人留下印象。
因此,为了避免祸从口出,我们有时会对自己的话过度小心,甚至干脆以沉默来回应。然而,沉默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它虽然看起来没有传递任何内容,但其实也表达了一种信息、一种情绪。
不同的沉默代表着不同意思。
有的时候代表别人对你的话不感兴趣,觉得没什么好回应的,或者神游在外、思绪已经飘到别的地方了。这个时候就要换一个更感兴趣的内容。有的时候代表对方已经生气了,故意不回应,用这种罢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意,那就要及时中止话题,并且以后也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有的时候,沉默只是休息,先前的谈判耗了太多精力,现在需要恢复恢复。
我们需要辨别对方的沉默所代表的意思,并且采用相应的措施。
同时,我们自己也要控制自己的表达:如果想表达愤怒,那沉默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如果不想传递负面的内容,就不要让尴尬的沉默持续太久。
总之,我们的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它们都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容和情感。我们要善于表达意思,让对方理解自己的话,同时也要注意文本之外的内容。
记住,无论是音量、语调这类声音,或是姿势、表情这类肢体语言,都能够辅助你的表达,并且不经意间暴露你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