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旧式农村的葬礼吗?
时至今日很多地方还存在着烧纸钱、扎纸人的陋习。
而且那些纸人的身份也有讲究,它们被老百姓尊称为「金童」和「玉女」。
老话说:「金童前指路,玉女送过桥」,意指金童指引死者走上通往天堂的路,玉女把死者送过奈何桥。
各地葬俗略有不同,但基本都是这个意思,是迷信思想在作祟。
这「金童玉女」就是「人殉」的替代品。
加载中…
晚清葬礼上的纸人
看字面意思你就能理解,人殉是用真人给死人陪葬,目的是保证死者亡魂在另一个世界里能享受到「冥福」。
人殉是自古以来最野蛮邪恶的丧葬恶习,但却在人类所有的古老文明里,到处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
加载中…
殉葬墓
曾经有一部盗墓题材的小说,描写在棺木前站着一对童男童女,但不是纸糊的,而是真人!
这对童男童女为何能历经几百年,却没有腐烂?仔细一看,竟然是两个人在生前被从头顶灌入了水银,才能保持百年不腐之身!
加载中…
陪葬者的下颚被人为剖开
通过大量的史实资料可以确定,逼人去陪葬的方式,多到令人发指:上吊、斩首、五马分尸、下毒……
这种对人性的摧残与侮辱,曾经在我国留存了长达数千年的时间,并且一度有着超级旺盛的生命力。
1、人殉的由来
那么,人殉是怎么来的?
这就不得不提人殉的孪生兄弟:人牲。
人牲,以人为牺牲。
「牺牲」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充当祭品的牲畜,所以人牲就是把人当作牲畜对待,成为了祭品,来孝敬给天地的神灵和祖先。
按照我们现在的话说,人牲就是「工具人」。
为什么要用孪生兄弟来比喻人殉与人牲?因为它们几乎同时出现,而且太过相似,很容易被人混为一谈,甚至曾经被统称为人殉。
二者虽然形式上相似,本质上却不同。
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人们相信「万物皆有灵」。山有山神河有河神,一切人们解决不了的事情都是神灵的怪罪。
当人们遇到连年大旱又束手无策时,你知道他们做出过什么残忍的事情吗?
找个女人,把她捆起来,用火活活烧死,告诉老天爷:看看啊,老百姓太缺水了,都已经被火要烧死了,求您下点雨吧……
遇到收成不好的时候,人们就会杀死几个年轻力壮的男人,让他们的热血洒在土地上,并且把他们的大卸八块,然后埋在土地里,这样就是给掌管土地的神灵送去了食物,乞求神灵能赐给人们好收成。
这些被杀死的人就是人牲。充当人牲也都是被迫,男女小孩都有。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还不会制造生产工具,他们缺吃少穿,被冻死饿死是常有的事。所以在祭祀神灵祖先时,拿不出很多的祭品。
到了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有所提高,人们在能生存下来的同时,对祭祀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会把剩余的食物当作祭品。
但随之而来的是部落之间开始发生战争了。
战争的起源说来简单,就是为了抢夺财富。既然有战争,就会有俘虏。
以我们现代人的想法,俘虏多半会被迫去做苦力,但是在那个时候,食物并不富裕,生产力还很有限,根本没有多余的食物来养活俘虏,也没有很多活需要俘虏来干。于是,就有人想出了用俘虏充当祭品的办法。
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成群的俘虏被带到了祭祀坑边,与鸡鸭牛羊一起被刀砍斧剁之后,埋在了深坑里面。直到三千多年之后,才被人发现。
1899 年,一位名叫王懿荣的书法家偶然在一味名叫「龙骨」的中药材上发现了类似于文字的痕迹。他找来几个好友一起研究、调查,确定这就是商代的甲骨文,后来通过联系药材商人,得知这些甲骨出自河南安阳的小屯村。
加载中…
刻着文字的龟壳
但还没等他着手做进一步的研究,八国联军打到了北京,清政府被迫西逃,王懿荣为了殉节,领着家眷跳井自杀了。
直到 1928 年,中国古代历史学家董作宾才开始在小屯村进行试探性地发掘。
虽然参加挖掘的都是考古人员,但是当一个个墓坑和祭祀坑被打开后,他们还是震惊了。
除了不计其数的甲骨片、陶器、玉器、青铜器以外,还有数不清的人骨。
这些人骨多数身首分离,有的凌乱不堪。胳膊、腿、躯干呈零散状,不少骨头上还有被砍砸的痕迹,有些较为完整的骨架,一看就是被捆住手脚的姿势。
很明显,这些人都是被成批杀死后埋在这里的,有的甚至还和鸡鸭牛羊等牲畜埋在了一起!
通过对甲骨片上的文字进行研究,古老的传说得到了证实:这些尸骨就是被殷商的统治者用来祭祀的人牲。
而小屯村的地下,就是后来驰名世界的殷墟!
根据已经发掘出的甲骨文记载,殷商时期的人牲达到了一万四千多人。
其中,殷商初期用的人牲最多,最多的一次用了一千多个人牲;到了中期,最高用量下降到了三百多个;末期时,一次祭祀最多只用了三十个人牲。
加载中…
「送给」殷商女贵族——妇好的人牲
为什么人牲的数量会直线下降?
因为生产力发展了,更多的劳动力成为了刚需,所以原本需要杀掉做人牲的俘虏换了一个身份,成为了奴隶。
这算是人牲消失的客观原因。
而主观原因,则是人们更加文明了。
打败殷商的周人本来就没有人牲的习俗,西周建立之后,除了极少数的大型祭祀以外,基本不用人牲。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把人牲看作为不吉利的事情。
就此,人牲在中国历史上彻底消失了。
加载中…
汉阳陵里的陪葬物
2、殉葬之最
要说谁的殉葬人数最多,非秦始皇莫属。
1976 年 10 月,考古人员陆续在陕西骊山镇,也就是秦始皇陵东侧的位置,发现了一处墓葬群,总共有 25 座坟墓,全是南北排列。
考古人员随即对其中 8 座坟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除了一座是空墓外,其余坟墓里都发现了人的骸骨。
经过测定,是 5 男 2 女,年龄大约在 20-30 岁之间的年轻人。
这些坟墓中不单棺椁等级较高,有金银铜铁陶玉蚌贝等丰富的陪葬品,还有漆器和丝织品的遗迹。
这表明,墓主人出身贵族。
但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些男女的遗骸全都惨不忍睹,其中 6 人的头颅和躯干分离、四肢残缺,甚至有的骨头粉碎,散落在棺材里;一具男性尸骨还上插着一个铜制的箭头。
加载中…
错位的骸骨
这代表了什么?这些身份高贵的人都死于非命!
如果这些都是给秦始皇陪葬的人,那他们会是谁?
经过考古人员的研究,真相似乎越来越近了。
原来在秦始皇死后,竟然有上万人为他殉葬,而其中,甚至有他的亲生儿女!
那么,这些惨死的年轻贵族会是秦始皇的骨肉吗?
让我们看下公元前 210 年的那个夏天,咸阳阿房宫里发生了什么。
这一天,阿房宫里传出了宫人们绝望的哭声,因为她们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
秦始皇死在了巡游的路上,秦二世胡亥要她们给秦始皇殉葬。
这些女人正值妙龄,不甘心就这么死去,可身处深宫,她们别无选择。
她们多数来自于被征服的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是「亡国之奴」,来到秦宫纯属被迫,给皇帝殉葬的命运早已注定。
加载中…
阿房宫的前殿(电脑复原图)
阿房宫被死亡笼罩起来。
虽然秦始皇追求长生,但是自从他完成统一大业,就开始大兴土木兴建造陵墓,为的是一旦长命百岁没成功,死后也能继续生前的奢华生活。
他的陵墓里放满了奇珍异宝,甚至还有「山河湖泊、日月星辰」,只为了他在死后还能继续「一统江山」。
秦始皇当然不可能孤零零地去往另一个世界,那些陪侍过他的人,也要跟随他一起离开。
然而,死亡不止于此。这些后宫女人的自尽只是一个开始。
胡亥又盯上了建造陵墓的工匠。
秦始皇陵的修建,耗时 11 年,先后动用了 70 万人,到了他下葬时,少说也有几千人在这里劳作。
据史书记载,为了严防盗墓,陵墓内部已经被工匠设置了层层机关。谁知,胡亥对这些工匠也不放心,他害怕有人走漏风声,把陵墓里面的机密泄露出去。
就在秦始皇下葬之后,工匠们把机关安放好,由里向外关上层层石门,准备离开时,却发现最外面的墓门早已被关上了。任凭他们哭喊求饶,那阻断阴阳的沉重石门再也没有打开过。
工匠们无一幸免,莫名其妙地给秦始皇殉了葬。
他们原以为漫长的苦役终于完成,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没成想,却被关到了阴暗的墓道里,在一片黑暗中绝望地死去,那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盗墓贼向往过能走进秦始皇陵一探究竟,但最终没有一个人付诸行动,因为他们不敢。
那些弓弩机关不算什么,盗墓贼的胆子再大,恐怕也不敢去打扰那些「冤魂」罢。
据《汉书·刘向传》记载,秦始皇死后,被迫充当人殉的后宫女人和工匠加起来,数以万计。
上万人为他殉葬,这绝对是世界历史之最了。
你以为这事就此告一段落了?
并没有。
接下来,胡亥斩断了自己所有的「手足」。
他为了杜绝后患,要赶尽杀绝!
加载中…
胡亥画像
因胡亥得到皇位的过程并不光彩,自然引起了诸位公子和公主的不满(当时的王子都被称为公子)。
为了让他们彻底闭嘴,同时也为了除掉自己潜在的威胁,在郎中令赵高的蛊惑下,胡亥给他们安上了谋反的罪名,下令他们去给秦始皇殉葬。
此时的胡亥已经是皇帝,一言九鼎,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法律。
公子和公主们纷纷来求情,乞求这个最小的弟弟能网开一面,饶自己一命。
但是就在这时,竟然有一个人主动请求赴死。这个人就是秦始皇的儿子之一,公子高。
公子高其实想逃跑,但是秦国法律严酷,一旦他跑了,就是诛九族的罪。公子高实在不愿意让其他族人受牵连。
而且胡亥生性残忍,还没有治国的本事,全凭赵高的教唆行事。有这样一个暴戾的皇帝当政,所有人都不会有好下场,与其等着他给自己治罪,连累家人,不如主动请死,给父皇殉葬。
公子高给胡亥上书,说明了自己的意愿,并请求安葬在骊山脚下秦始皇的陵墓旁,
还求胡亥放过他的家人。
胡亥接受了他的请求,还赐给他十万钱的安葬费。公子高成了这场屠杀中唯一一位能确定葬身之处的公子。
公子将闾和其他两位兄弟来到胡亥面前,申辩自己无罪,但胡亥根本不听他们的。将闾三兄弟申辩不成,还被逼着马上自尽。他们流着眼泪仰天大喊道:「天乎!吾无罪!」随后在胡亥面前拔剑自刎而死。
至于其他公子公主,结局可要凄惨血腥得多。
古代君王都喜欢在闹市处死犯人,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胡亥更喜欢这样,不但要让他们惨死,更要彻底摧毁他们的尊严。
为了效仿秦始皇,给自己树立起帝王之威,胡亥还下令让咸阳城里的老百姓全部出动,目睹二十多位公子公主们被行刑的过程。
这些出身皇家,曾经贵为人上人的公子公主,享尽人间荣华,锦衣玉食,娇生惯养,如今却被最小的弟弟施以了极刑。
不知胡亥出于什么目的,杀死他兄姐时用了不同的方式,车裂、斩首、腰斩,等等,充分展现了当时秦国最顶级的酷刑方法。
车裂就是俗称的「五马分尸」,把死囚的头部和四肢分别拴在五匹马的身上,同时向外拉,最终活生生地把人的皮肉撕开,筋骨扯断,直到脑袋掉下来才会死去。这个过程缓慢而痛苦,只有对罪大恶极的犯人才会用到。
酷刑、极刑的具体方式,本专栏有专门一篇文章详细介绍,我们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被杀戮后的公子公主们,变成了一堆堆残缺的肢体,他们的鲜血还在汩汩地往外涌着,把地上的黄土染成了暗红色,奴仆们颤抖着双手,给曾经的主人们收尸。
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和土腥味,咸阳城里的老百姓木然围观着这一幕幕惨剧,看到又一位公子被拉到了刑场上。惨叫声传来,百姓们却早已经麻木了。
秦国向来以严酷的法律而闻名,一点小罪就要受到极端的惩罚,割鼻、割耳、脸上刺字、剁手剁脚已经司空见惯,大街上经常看到肢体残缺的人们。
现如今,皇亲国戚落到如此下场,老百姓们说不清是兴奋,是害怕,或者是幸灾乐祸。
秦始皇的死不仅把他自己带向了坟墓,也将他除胡亥以外的全部家人推向了死亡。这或许是他没想到的结果。
那些枉死的公子公主们的葬身之处在史书中都没有记载,可见当时是被当作罪人对待了。
直到 1986 年,考古工作者在《从秦陵人殉说起》一书中,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史实作出了定论:通过对陵园内杀殉的试掘分析,认为这些死难的公子公主从葬骊山无疑,揆情度理这一论断是成立的。
回首历史上这血淋淋的一页,让人心悸胆寒、毛骨悚然。
人们垂死挣扎的样子好似就在眼前,阿房宫里、墓道之内、咸阳街头的阵阵嚎哭之声不绝于耳。上万条性命被迫做了一具腐臭尸体的殉葬之物,没有一个不是满怀怨恨地离去。
如果真有另一个世界,不知道这些带着怨恨死去的人会怎样「服侍」秦始皇。
从那时开始,人们对灭绝人性的殉葬恶俗痛恨不已。
秦王朝灭亡之后,西汉统治者吸取教训,不再用活人殉葬,除了边远地区,皆用陶俑替代活人。
这就是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那些形态各异、各怀本领的陶俑的来历。直至传到近现代,人们用纸扎的人继续延续。
加载中…
汉代陶俑
3、死灰复燃的活人殉葬制度
然而,就在一千多年后,人殉死灰复燃,被明太祖朱元璋定为了「祖制」。他规定,皇帝以及诸王去世之后,都要有宫人殉葬。
公元 1424 年,朝鲜贡女韩氏与其他三十多名宫女一起,进入了她们生命的最后时刻。
明成祖朱棣几天前刚刚死去,她们被选中,要追随成祖而去。
宫女们在灵堂外吃完了最后一顿饭,被太监领入了灵堂。
一进门,就有几个宫女被吓得瘫坐在了地上。原来,灵堂内是一幅阴森可怖的情景。
三十多个「绞刑架」列队整齐,已经等在了那里。
一条条绳索垂在半空,已经打好了绳套,每条绳索下面都有一张小木床,等着宫女们站上去,把头颅伸进绳套里。
尽管明朝规定,宫女一旦进了宫,终身不得离开,但这些年轻的女孩们还是不甘心就此死去,她们嚎哭着,希望老天爷开眼,能让她们躲过这一劫。
刚刚继位的仁宗来看望慰问这些宫女,向她们表达诚挚的「祝福」。虽然仁宗在历史上的口碑不差,但是在面对这些殉葬的宫女时,他的心异常冷酷。
韩氏扑倒在仁宗面前,求他放自己回朝鲜照顾年迈的母亲。仁宗看都没看她一眼,挥了挥手,韩氏便被太监拉走了。
加载中…
明仁宗画像
时辰已到,所有宫女都被太监们赶上了小木床,把头伸进了绳套里。
韩氏突然大声喊道:「娘,我去了!娘,我去了!……」还没等她喊完,旁边的太监猛地一下撤走了小木床……
瞬间,满屋的小木床全被撤走,宫女们双脚腾空,下意识地挣扎着,不多一会儿,相继停止了呼吸。
再看这些曾经如花似玉的年轻姑娘,一个个面色青紫,脖子被抻得老长,有的舌头还耷拉了出来,死相极为恐怖。
确定宫女们都断了气之后,太监们把尸体放了下来,按照等级装殓,放在不同材质的棺木里等待下葬。
为了表彰这些殉葬宫女的节行,新皇要给她们追加封号,并赐给谥号。
通常会封这些可怜的女子为妃,而追加的谥号无非是「贞、烈、静、淑、贤」这一类被封建男权喜爱的字眼。
三十多个妙龄女子被逼集体自杀,在我们眼里就是邪教一样的现象了。虽然没有野史里所传的三千人那么多,但还是让人心里极度不适。
那么,有没有传说中自愿殉葬的宫女?
有,但是很少。
唐朝的武宗病危时,平日里宠信的王才人对武宗说:「陛下万岁后,妾得以殉。」果然,唐武宗死后,王才人上吊自杀。后来的皇帝唐宣宗为了表彰王才人有情有义,给她追封了贤妃的名号。
但是这种没有杂念的自愿简直是凤毛麟角。
有的宫女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便不得不考虑起身后之事。比如,殉葬能让地位提升,得到谥号,她的亲属还能得到优待,某个一官半职。既然这样,反正横竖都是一死,倒不如「自愿」。
这也是史书中某些「自愿」的由来。究其根源,还是无奈的选择。
说到对殉葬女人都有优待,实际享受到的没有几个。
朱元璋死后,殉葬宫女的亲属按律可以成为世袭的锦衣卫千百户,他们被统称为「太祖朝天女户」,大致意思就是太祖皇帝那一朝升天女子家的长官。
但是只有五个人得到了这种待遇,而且持续了多久,有没有世袭,谁也不知道。至于其他宫女,基本都是出身孤苦,根本找不到亲属。
等到下一个皇帝死去时,就再没有「成祖朝天女户」、「仁宗朝天女户」的这种记载了,所以,世袭的优待恐怕就是句空话。
这些被杀死的宫女,没有权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做了骄奢淫逸、冷酷无情的封建帝王的人殉,这惨状让人不忍直视。究其本质,她们与那些没有生命的殉葬品并无区别。
而这种野蛮又残忍的杀戮放在明王朝,就成为了礼制。
如果说,秦始皇那个年代杀人殉葬是出于迷信和贪婪,那么朱元璋恢复宫人殉葬则是找到了理论基础,成系统地迫害女性了。
这是自宋代以来,封建礼教与「程朱理学」沆瀣一气的结果,不仅凶残暴虐,而且是与社会发展的进程相悖。
封建男权拥护者把「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强加在女性身上,使她们彻底沦为了男性的附庸。
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所有的女性都没有自由可言,结婚前要听父亲的话,结婚后要听丈夫的话,老了还要听儿子的话,连性命都不属于自己。
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封建主义吃人。
所以,殉葬制能在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明王朝回光返照,并不能算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封建主义又一次登峰造极的一个反映。
4、制度上的终结
1464 年初,明英宗朱祁镇的时日不多了。
他八岁时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亲政后励精图治,一心振兴明王朝。为了打击蒙古瓦剌部,他御驾亲征,没想到在「土木堡之变」中做了蒙古人的阶下囚,这对于封建帝王来说,实在是奇耻大辱。
然而一年之后,英宗居然毫发无损地回到了北京,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此时皇位已经被弟弟朱祁鈺占据,年号也由他的「正统」改为了「景泰」。
英宗虽然被尊为太上皇,却只能居住在冷冷清清的南宫,还好有他最敬爱的钱皇后陪伴在身边。
英宗与钱皇后是少年夫妻,虽是包办婚姻,但是两个人却特别相爱。钱皇后是个非常有德行的女人,屡次拒绝皇帝提拔自己的家人,这就让朱祁镇更加敬重。
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后,钱皇后日夜跪在地上为英宗祈祷,以泪洗面,等到英宗回来时,她已经哭瞎了一只眼睛,一条腿也落下了残疾。
等待英宗的不只是残疾的结发妻子,还有长达七年的软禁生活。
在这七年中,钱皇后拖着残疾的身体,和其他嫔妃一起照料英宗,吃不饱穿不暖时,还与众位宫人一起制作女红,托人拿到宫外变卖。以上种种,都让英宗感激不已。
1457 年,英宗的亲信发动「夺门之变」,让惶惶不可终日的英宗得以复辟。
重新登上帝位,就要重新册封皇后,钱皇后的名分再次得到了承认。但美中不足的是,钱皇后一直没有生育,而其他妃嫔却不断生出皇子公主。
如今,英宗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不免担心起钱皇后的安危。
皇帝归天之后,按照太祖皇帝留下的祖制,要有宫人殉葬。虽然从没有过皇后殉葬的先例,但是女人嫉妒起来,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生下了皇太子的周贵妃一直觊觎着皇后的宝座,明里暗里多次示意过钱皇后身有残疾,又无后,当皇后有失体面,但都被英宗挡了回去。
倘若自己撒手人寰,钱皇后的性命必将不保。周贵妃一定会说服自己的儿子,下诏命令钱皇后殉葬,这可是合理合法的操作,谁也无法阻止。
自己不能袖手旁观,必须保住钱皇后的性命!
英宗派人叫来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礼部尚书李贤。
此时的李贤身兼太子太保,英宗叫他来,除了要嘱托他以后好好辅佐新皇,还有一件重要的事:他要废除宫人殉葬制!
李贤算是一代贤臣,景泰皇帝朱祁鈺去世时,他曾经参与过殉葬宫人的挑选。
因为朱祁鈺的废后汪氏还有两个年幼的女儿,李贤就没有让她殉葬,英宗也表示同意。
可见,他们两个人对殉葬的宫人都颇为同情。
如今英宗要废除这制度,李贤极为赞同,马上起草诏书,公之于众。
就这样,宫人殉葬制不再受祖宗礼制的保护,挽救了无数宫人的性命,成为明英宗毁誉参半一生中的亮点之一。
不过传说中关于明英宗废除宫人殉葬的原因,似乎还有一个,这与周宪王朱有燉有关。
朱有燉是明朝宗室,算是英宗爷爷那辈的人。他一生与世无争,只爱研究戏曲。
朱有燉在年老时曾对尚未成年的英宗表示:身后事从简,不要殉葬,年轻的夫人们还可以回到娘家生活。
没过几年,朱有燉就去世了。因为他没有儿子,爵位传给了弟弟朱有爝,并由朱有爝来操办他的丧事。
英宗得知朱有燉的死讯后,赐书信给朱有爝说明了朱有燉的愿望——不要殉葬。可惜,这封书信还没送到,朱有爝就照礼制,命令朱有燉的王妃巩氏和其他六位夫人殉葬了。
英宗无奈,只好给她们赐了谥号,但也留下了遗憾。于是二十多年之后,他下定决心,废除了宫人殉葬制。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管是对钱皇后的担忧,还是对朱有燉的歉意,明英宗的举措无疑是发自内心的,更能体会他人的疾苦。
但这绝不能说明英宗是为了不再残害女性才这么做。
每个人都无法冲破自己的时代局限性,如果他有这种觉悟,就是一个革命者。显然,身为封建帝王,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明英宗并不具备一个革命者的特质。
5、阶级对立的产物
人殉是阶级对立的自然产物,因为有阶级压迫,它就一直存在。
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我国的第一个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父系社会逐渐取代了母系社会,女性的地位开始下降。
在这一时代的墓葬中,已经能看到男性居于正中,旁边陪伴有女性的尸骨。这就是最早的人殉。
一路走来,人殉制度也经历过起伏,但它作为一种习俗,与当时的地域文化是分不开的。
大批制造人牲的殷人,以及创造了人殉记录的秦人,他们之间就有很深的渊源。
原来,秦人属于东夷的一族。在殷商时期,东夷是殷人的氏族奴隶,后来成为殷人的同盟。殷商灭亡后,他们还长时间保留着人牲和人殉的习俗。
所以春秋时期,人殉在秦国司空见惯也就不奇怪了。
在《诗经》中,有一篇名为「黄鸟」的诗歌就记录了秦穆公命令身为大臣的子车三兄弟为他殉葬的事件。这首诗歌表达出了人们对于殉葬制度的憎恨,也反映出人殉不止存在于妻妾身上,也存在与君臣之间。
直到秦献公时,才有明令禁止人殉的记载出现。
但是真的禁止了吗?恐怕没有。
任何一种根深蒂固的习俗,想要剔除干净都不是容易的事,都要经过反复,就像一千七百多年之后,明英宗宣布废除宫人殉葬,但就在他死后第七年,宁化王朱美壤死去,还是有两个宫女被吊死殉葬。英宗的儿子宪宗急忙封两个宫女为「夫人」以示表彰,足以看出殉葬的生命力有多顽强,铲除这一恶习有多难。
至于殉葬真正被铲除干净,还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解放前在一些偏远地区,还有豪绅之家买来穷苦人家的孩子殉葬。足以可见,只要有阶级对立,殉葬之风就不会彻底禁绝。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的人殉》
《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
《中华远古史》
《从秦陵人殉说起》
《古皇室盛行人殉制》
《略论秦的人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