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 3200 年至公元 1964 年,五千年的世界史中,世界上共发生了 14513 次可记载下来的战争。
这其中,只有 329 年是和平年代。
在中国,《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屠城的记载比比皆是,其中,要数东汉的开国将领耿弇杀人最多。
「屠城」,是战胜者对战败方进行的一种不分军民的大屠杀。
看似冰冷、简单的字眼背后,代表了什么?
是堆积成山的头颅,被活埋的无辜百姓,
还是被钉在木板上当众奸淫的妇女,鲜血淋漓、惨绝人寰的集体杀戮。
从战国与秦汉时期,便开始有了屠城的记录。虽时隔千百年,读来仍血腥四溢,令人惊惧。
加载中…
被戴上枷锁的太平天国女兵
对于屠城,很多人都有各种疑问:
屠城是每个人都要找出来处死吗?
如果早晚都是个死,为什么不奋起反抗呢?
如果屠城的目的是灭绝对手,那为什么不用炮轰、不用火攻,而是要把人一个个地杀死呢?
屠城,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了单纯的泄愤?为了彻底摧毁对手的战争潜力?
不一定,这其中还有各种原因催发出的「人性中的极恶」。
本文将还原三个江南富庶之城的被屠戮的经过,带大家从中一探究竟。
一、捻军屠清江浦
清朝咸丰十年,也就是 1860 年,江北,清江浦。
春节刚过,这个大运河沿岸的商业重镇便开始人心惶惶,谣言四起:
红毛绿眼的捻军要打进城了!他们专吃孩童,生吞活剥!
紧接着,城内依次出现怪异现象,越传越邪乎,令人觉得是大难将至前的预兆。
大运河中有巨蟒盘于水中,昂首出水,经清江闸口游过,随流东下。
小犬在县城衙门的大门口哀鸣,那声音就像一个妇人在呜呜地哭。
很多人家的狗莫名其妙狂吠,鸡早上不打鸣,变成晚上打鸣了!
更有甚者,说看到了南长街上有个妇人,走到街中心的时候,忽然解开了衣服,还没等老百姓弄明白怎么回事儿,就把衣服脱光,跳河自尽了。
百姓们惊慌失措,寝食难安。
这一切的怪相皆因残暴地捻军要攻城了!据说他们已经把周边的十几个县都占领了!
捻军是干嘛的?
是大灾之年,活跃于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遥相呼应。
为什么叫捻军?
是因为这帮流寇势力一路起义,不断地向乡民募捐香油钱,声称是要购买油捻纸。后来,干脆明目张胆地恐吓取财、勒索、以至烧杀抢夺,像红毛夜叉般凶狠。
因此,百姓称呼他们为红毛捻子,或捻军,清廷官方称他们为捻匪。
清江浦是大运河上的明珠,是捻军必经之地,也是他们眼里的一块肥肉。
捻军真来了吗?来了!
这一天,他们蜂拥而至,对清江浦发起了疾风暴雨式的进攻。
城北门、西门、东门,相继被攻破。
而此时官老爷们在干嘛?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竟然在一起宴游看戏,得知大难临头后,仓皇逃逸。
清江浦沦陷,血腥风雨席卷全城。
那么在被攻城之前,清江浦就没有防备吗?
有,但没啥用。
当时清廷腐败成风,官员无所作为,仅有三种方式抵抗:
一是靠运河守军的大炮轰击强渡运河的捻军,可是捻军人数太多了,竟然有三四万人!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马上就扑了上前。
捻军有无数弓箭射去火箭,城上顿时失守,成了火海。
二是靠城门前设置的火药桶,虽炸死了一些捻军,但还是架不住人多,乌央乌央地往前压进。
三是靠城里的守军。但有多少人呢?只有六七百名!还不是职业军人,是管理漕粮、漕盐的民间团体武装。
真可谓是以卵击石!
捻军破城后,一彪人马在城中内应的引导下,直扑城内各官府衙门。
淮海道台吴葆晋是武官出身,算个有骨气的官儿,他不跑也不藏,带领副将亲兵负隅顽抗,却被逼得步步后退,被捻军堵到了道台衙门里。
吴葆晋手持洋枪打死两名冲在最前头的捻军,但这几枪根本起不到什么反抗的作用,一会子弹就打没了,瞬间他就被乱枪射死,胸部烂得像马蜂窝一般。
他的副将身负重伤后,头部中弹,顿时脑浆迸裂倒地。
还没等死透,立即有人上前,把头给割掉了。
为什么要割头?还不是为了钱和权?
这规矩打秦国时就传下来了,商鞅建议军士按战斗中斩获敌人头颅的多少授爵;就算是不能升官,也能提头去领赏。
余下兵勇弃械投降,但皆被乱刀砍死,无一存活。
捻军不会给他们一线生机,否则很有可能再抄起家伙干起来,不如直接杀死了事。
呐喊声,厮杀声,响彻全城,城里的零星抵抗起不到任何作用。
城里守军和官员或被乱刀戳死,或被开膛破肚,或被全家灭门。
捻军一路势如破竹,如砍瓜切菜般完成了对「敌军」的剿灭,但他们没走。
在胜利的亢奋和百姓毫无抵抗的刺激下,他们在当晚开始了惨绝人寰的恶行:他们要屠城!杀死全部老百姓!
这捻军是杀人上瘾了?
不是,就算是嗜杀者,也不会拿几万人「过瘾」。
掠夺,才是捻军真正的目的。
加载中…
如今的城墙
三四万人灭绝一城的百姓那是什么样的场景?
屠戮、强奸、抢劫、焚烧。
那一晚,清江浦变成了人间炼狱。
捻军闯入民宅,荼毒百姓,手起刀落,血光四溅。
直接把人杀了再搜刮他们家的值钱物品,比直接争抢容易多了。
喊杀声、哀嚎声、呼救声、惨叫声,响彻全城。
如同之前传言中说得一样,两岁孩童被倒提,两腿被撕开,顿成两瓣。
正在娘亲胸前吃奶的孩子被摔死,老弱被一一开膛,尸横遍野。
男人们被赶出家门,辫子缠着辫子,排队押走,又被齐齐砍掉头颅,头颅串成了一串,悬挂在城门。
捻军为什么要这样穷凶极恶,做出如饿鬼夜叉般的恶行?
是因为他们变态、以此为乐吗?
并不是!
这等恐怖行径会塑造捻军的恶名、威名,让清廷和更多的百姓对他们产生惧怕,产生不战而退的胆怯。
再加上捻军攻城之前,城里内应散播的谣言,老百姓们已经没了抵御的心气儿了。
那城中百姓明知要遭遇劫难,为什么不跑?
农耕社会,没了土地就是出去流浪。周边地区都已经遭遇了荼毒,往哪跑?一旦刚出城就被截杀了呢?
当晚,商户、钱庄,酒楼,被洗劫一空。
女人们被强暴、蹂躏,抗争者被乱刀捅死。
为了不被奸淫,很多女人在捻子闯进家门之前,自焚、上吊、跳水,有的还带着闺女和姐妹。
有人怕死不成,或被死后侮辱,还提前抓花了自己的脸。
有的一家人为了不被虐杀,而集体自杀……
整个晚上,杀戮没有停止,街巷被死尸塞满,地上的鲜血多到黏鞋底。
清江浦遭遇了灭顶之灾。
捻军中的火箭手,持弓箭引火种,四处放箭点火。
寒风呼啸下,火苗冲天而起,快速蔓延,楼宇亭阁具被焚烧,繁华的十里长街被大火吞噬,不多时,整座城都燃烧了起来,火光映天。
这正是捻军要达到的屠城效果:彻底摧毁,片瓦不留。
第二天,捻军在搜索遗漏时,竟发现河督衙门里一有个穿着朝服的官员,手持官印,端坐堂上。
捻军小头目喝道:「何人是也?」
只见那人高举官印,厉声答道:「宿南通判沈鸿也!」
捻军对清廷官员的痛恨太强烈了,逮到个不怕死的「漏网之鱼」,愤怒冲上,乱刀砍向沈鸿,挣扎中,沈鸿高声咒骂,但很快就被活剐、肢解了。
捻军为何如此痛恨官吏?原因我们等会儿再说。
清江浦的大火持续了三天才熄灭,焦烟中死尸遍地,城中繁华皆成灰烬。
捻军这才继续前行,又连续攻占各地十三天才停止杀戮,返回老巢。
当时太平天国在南京、桐城、全州等地屠城时,号称「无论官民兵勇,老幼男女,一概不留」,但比起捻军在清江浦的屠城恐是小巫见大巫。
这座几百年历史的老城,经此一劫后一蹶不振,直到建国后 70 年代才恢复往昔的繁华。
为何捻军的气焰比太平天国还要嚣张,残暴程度更加恶劣?
原因来自于这股武装势力的构成,和他们起义的目的。
就在此次屠城的九年前,黄河决堤,造成了「建瓴直下十数州,蚩蚩百万生鱼头。活人竞死死人走,浮尸浮柩多于舟」的惨状。
而第二年,皖北大旱了,颗粒无收。
这就结束了吗?还没完,蝗灾又来了。
整个淮河流域的飞蝗之多,蔽日遮天,最后瘟疫也开始肆虐。
在这种状况下,底层的官吏们苛捐杂税照收不误,可是老百姓们已经穷得一无所有了,可怕的饥荒开始了。
为了活命,人们开始寻找一切可以吃的东西。树叶、草根甚至树皮,都成了人们争抢的食物,然而还是不够吃。
加载中…
灾荒中无家可归的人
为了活命,有些人开始卖孩子以换取食物。还有的人家杀死女婴,以获取男丁的生存机会。
老弱病残和妇女,支撑不住倒下了,大批没钱又饥饿又仇富的男人们还想活下去。
于是揭竿而起,组成武装势力,一边反清,一面四处流窜,打家劫舍。
因此,这些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男人,压根没打算建立什么政权,对官吏是满腔仇恨。
他们是为了饭,为了钱,为了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而失去了人性。
正是如此,当他们一路起义,直扑到江北重镇、漕盐重地的清江浦时,发现这个夯土围起来的土城中,百姓富足安康。他们自然不惜屠戮同类,像蝗虫一样洗劫全城。
这样既有钱财,又有了女人。
捻军不是正规军队,就没有什么军纪军规,是妥妥的「流寇」。
他们早先连辎重都没有,打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吃到哪里,虽然后期有了总盟主,但手下的各分支也都是基本独立的状态。
杀人是掠夺时最省力的办法,抢完就走,管你什么后续的报复、镇压,都不在乎,老子有钱了就行。
除了自己有钱,还可以解决军饷后勤补给。拿下清江浦,也是为接下来的攻城略地做好储备。
所以在攻城时,捻军根本不需要鼓劲儿,全是自发的冲锋,如同敢死队般杀将开来。
这就是史上捻军「打清江、破淮城」的过程。
三年后,捻军的一支 20 万大军,被清军将领曾格林沁的 2 万主力灭掉,只剩 20 几人。
捻军盟主张乐行和儿子、义子,被实施剐刑。
被刀一片片剐掉肉时,你猜张乐行对儿子喊了什么?
他竟然很有骨气地冲儿子大喊:「不许喊疼!」
不知那时,他有没有想到被捻军生吞活剥过的无辜百姓们。
(本专栏中酷刑篇里有详细记载)
二、嘉定三屠
如果早晚都是个死,为什么不奋起反抗呢?而有的老百姓,就是为了不屈而以死抗争,导致被屠。
明末清初,中国的人口因改朝换代而下降得厉害。
清军入关后,在汾州、平海、昆山、扬州、嘉定、南昌、江阴、金华等不下十几个地区实行了屠城,形成了「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的惨状。
其中以「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最为知名和惨烈。
由于「扬州十日」的文献记载的单一性与不确定性,我们来说说发生在嘉定城里,那场触目惊心的屠杀事件。
加载中…
清军旧照
1645 年七月初四,嘉定城。
这天清晨,大雨滂沱,死守嘉定城的乡兵们已经在饮食将绝的状态下坚守了三个昼夜,心力交瘁,体力不支。
突然,轰隆的炮声传来,清军攻城了,嘉定城要破了!
城里守城军民除了一些自备武器,基本只能徒手抗敌。
全城百姓嚎啕不绝,他们知道,马上就要大难临头了!
就在一个月前,刚入关不久的清军颁布了「剃发令」,实行满汉通俗政策。
但剃发易服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因为自古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剪掉。
这是千年以来形成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被视为侮辱。
加载中…
清代的剃发摊子
因此,这项政策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特别是文风很盛、知书达礼的江南一带,抵制更为激烈。
嘉定百姓拒不从命,本想在知县钱默的带领下抗清保城的,但是钱知县被清军威势吓破了胆跑了。
最终百姓们在明朝进士、著名乡绅侯峒曾的带领下反击清军,清廷得知后,立即派吴淞总兵李成栋领兵来攻。
双方进行了数次交战,但乡兵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少量农民,怎么能敌得过装备精良身经百战的清兵。
直到七月初四的清晨,嘉定失守。
瞬间,大批清军从城东门破城涌入。
城楼上,侯峒曾仍在坐镇,他的两个儿子见势头不好,高声疾呼:「事到临头,该怎么办?」
侯峒曾叹道:「死有何惧?可是我恨啊,恨的是全城百姓会惨遭屠戮!」
侯峒曾令两个儿子赶紧离去,但兄弟俩刚走几步,又舍不得老父亲,转身回来抱头痛哭。
他们知道,老父亲马上面对的将会是什么!
可是侯峒曾见状怒声喝道:「我是为国而死,你们的祖母还在世,你们应当替我尽孝,不要留恋!」
两个儿子仰天长嚎,挥泪离去。
侯峒曾眼看大势已去,奋身投入宣家池中打算自尽,会水的他没能成功,又命令亲兵强按自己的头入水溺死自己,又没成功,还想尝试,已经来不及了。
清兵赶到,将侯峒曾拉出大街斩首,将首级献与李成栋请功。
侯峒曾的两个儿子也没能逃出,在孩儿桥附近被杀。
李成栋下令,将侯峒曾的首级高悬大门旗杆之上,上面用大字写着「逆官侯峒曾首级示众」。
城破之时,嘉定城西门还没有清兵杀入,很多老百姓想撤离,但西门之前已被守兵用巨木大石堵塞,只留容一人通过的缺口。
顷刻间清兵已经杀到,逃跑的人们拥挤在城门,互相踩踏,只跑出数十人,来不及逃跑的很多都投河而死,人数之多,甚至把河水堵塞住了。
河面上的尸体之多,船夫都无处下篙。
嘉定城既破,李成栋随即带着愤恨与复仇之心入城。
一来,因他虽是汉民,却在清兵南下之际便投降清廷,成了清军将领,一直被汉民痛骂「罪恶昭彰的卖国贼」。
二来,就在攻城前,他的弟弟被打伏击的乡兵给杀死了。
随着李成栋一声令下,一声炮响后,清兵开始了大屠杀。
每家每户、大街小巷,求饶声、哭喊声,不绝于耳。
清兵边砍人边要钱,每抓到一个人,就会大呼:「蛮子献宝!」意思是赶紧把钱财交出来。
倘若百姓身上拿不出财物,清兵就会拿刀猛砍。一刀下去,百姓哀嚎求饶,再一刀下去,声音渐渐微弱,再砍第三刀,人已经没动静了。
怕被砍杀马上献出财宝的人呢?清军得手后还是会把人砍死!
有人躲在了茂密的草丛中,没用,清军会一一刺捅,唯恐放过一个人。
不多久,嘉定城内尸横遍野,惨叫之声不绝于耳。
有的人被断手断脚;有的人被砍花了脸,满面血污的;还有被砍倒后没有死透,在地上不断地抽动。
还有的人,上吊、投井自杀,光是投河的人就不下数千人。
城破后,曾率众把守南门的明朝孝廉张锡眉,先是将妻妾赶入水中,以免被清兵侮辱,再自溺身亡。
嘉定妇女遭逢人间大劫,相貌不佳者,杀死;大家闺秀或貌美者,掳走,等着回头被轮 x;更多的女人,被当众奸淫,胆敢反抗,则被清兵用长钉钉于长木板上,随意玩弄,生不如死!
屠杀持续了到了初六,嘉定城内血流成片,骨肉狼藉,简直就是一幅活生生的炼狱图。
李成栋心满意足,搜集了民船用来装载金帛、女子、猪马牛羊,共装了三百多船,出城驶往太仓。
四天后,侥幸逃脱的百姓开始陆续回城,收拾已残破不堪的嘉定城。
嘉定的浩劫结束了吗?
并没有。
李成栋对嘉定屠城后,自以为再无人敢于反抗,便率主力撤退,只留下文官和少数驻军留守。
可没想到的是,就在他离开不久,有流言传来,说明朝大将左良玉已经光复南京,李成栋逃到扬州了,昆山、嘉定一带的清兵已经被打散了。
江东人朱瑛率五十人进入城内,再次下令百姓守城,但此时经过清兵杀戮,已无人肯听其号令。
恰好有个诸生叫做张有光,剃发后从南京归来,被朱瑛派人捉拿,以剃头有罪为名,被拉到大街上处死。
经此杀人立威,加上民间传开明军已到的消息,百姓们的抵抗意志又被重新点燃,两千多人聚拢到一起展开「反屠杀」,将清廷任命的官吏和驻军一股脑杀得干干净净。
嘉定「复叛」的消息传出,李成栋大怒,先亲自率领清军精锐乘夜杀到城外乡兵聚集的葛隆镇,在乡兵还在睡梦中来不及集结整队时,再次屠杀,又杀得积尸成丘,遍地血流,当时有多惨呢?
有的地方积血甚至能淹没脚踝。
李成栋又连夜乘胜屠了外冈镇,接着直入嘉定城,把城内回归的百姓和朱瑛等人全部杀死。
嘉定人屈服了吗?
还没有!
让李成栋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嘉定第二次被屠的第二十多天后,反抗活动再次兴起!
明将吴之番在嘉定周边民众的支援下,率军再克嘉定,再一次迫使清廷守军溃败出逃。
李成栋闻讯后又是恼羞成怒,又是实施反扑,将吴之番所率领的将士砍杀殆尽,顺带又屠杀了近二万名刚刚到嘉定避乱的百姓。
一座老城,被三次屠城,近十万百姓丧命。
加载中…
清代朱子素著《嘉定乙酉纪事》,又名《嘉定屠城惨史》
史料记载,在清朝取代明朝的战乱中,仅从 1627 年陕西农民发起暴动,到 1682 年吴三桂等三藩被平息的 55 年时间里,人口减少超过一个亿。
清军为什么要次次屠城?
首先是要起到绝对的震慑作用,如果每次攻城略池都遭遇像嘉定般的顽强抵抗,后面的大范围占领行为就会受阻。
屠城屠的不仅是人的躯体,也是精神,精神灭了,就会被彻底「降服」。
其次是当时满洲人口少,士兵那就更少,因此要采取当年成吉思汗用的方法:减少对方人口,缩小军事力量上的悬殊对比,以摧毁对手的战争潜力。
再次是用屠城的方式,让军士得到所谓的「补偿」,让军队尝到拥有绝对控制权后的「甜头」,得到激励。
三、湘军屠南京城
就在捻军屠戮清江浦后的四年,与他们遥相呼应的太平天国,遭遇到了团灭。
不仅如此,因为他们占领了南京城为都城,导致时称「天京」的南京城被屠城了。
加载中…
太平天国的太平军
清朝咸丰十年,也就是 1864 年。
农历六月十六这一日,在轰隆的炮火声和阵阵喊杀声中,南京城被攻破,太平天国覆灭。
城中有 3 万余人,除去当时所有的太平军外,城中还有 2 万多的百姓,全部陷入灾难之中。
老人与妇孺,成了胜利者们屠戮游戏中的玩物。
十岁以上的姑娘,四十岁以下的妇女,被强暴、凌辱、抢走;
不满两三岁的幼童,在胜利者的杀戮比赛中被砍死、挑死;
老人被乱刀砍死或一刀毙命。
城内横尸遍野,哀嚎声震天,血流成河。
男人们去哪了?
为胜利者挑担、挖地窖、甚至挖坟墓。
做什么?
他们在胜利者的逼迫下,为他们挖出挨家挨户地私匿财物、藏匿的珍宝。
墙缝里的,抠出来;地窖里的,挖出来;甚至是墓穴里的陪葬品,也要翻出来。
交不出财物的人家怎么办?派队将其家属全数缚至营中,再把他家的邻里街坊也抓走,互相举报,逼讯存款。
身体健康又尚未成年的男孩,一概掳走,母亲哭喊阻止,用鞭子抽打逼走。
满城的胜利者一边背着装有钱财的竹筐,一边到处捉貌美的女人,单是一个小领头,一人就得到了 8 名女子。
房屋被悉数烧毁,大火八日不熄,一座举世闻名长存千余年的古都被火焰吞噬,化成一堆瓦砾场。
满目残横断壁,连一棵花草树木都被烧尽了,可谓是寸草不生。
这些胜利者是谁?
不是清廷正规的常设部队,而是曾国藩领导下的「湘军」。
一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而组建的民间地方武装,为了灭掉太平天国,打了 12 年的仗。
加载中…
湘军旧照
随后,曾国藩上报朝廷:曾国荃(曾国藩九弟湘军主要将领)率所部在南京城内「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
实际上,屠杀何止三天,也没有十万多「贼人」,被杀死的大多是南京城百姓。
屠城过后,曾氏兄弟迅速裁撤湘军。
背井离乡已十年多的湘军们复员了,携带掳掠来的妇女、财宝、荣耀,回了湖南老家。
曾国藩被称为「曾剃头」的绰号就越来越坐实了。
曾国藩修身律己,以德为先,为何会放任湘军屠城?而这一次已经不是湘军第一次屠城了。
首先,是抵挡不住湘军的私欲。
湘军很特殊,在名义上虽然也算是清朝的军队,但实际上和朝廷的绿营兵还是有很大区别。
兵必自招,将必亲选,军饷由统帅筹集发放。
所以,湘军完全是一支属于曾国藩自己的私人地方武装。
从军的都是什么人呢?普通老百姓少,因参军打仗风险性极高,弄不好小命就没了,没人愿意冒险。
所以,小偷、强盗、土匪、流寇就被招进来了,这些人在老家的时候就是不怕死的亡命徒,打起仗来更敢拿命去拼。
他们为了什么而战?
肯定不是为了国家利益,更不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而是小民思想,把参军打仗作为工作,为的是能娶上媳妇、传承香火。
曾国藩曾许诺有好前途在等着大家,可众多兵士等到的是什么呢?
打个太平天国,背井离乡十几年,一次次从鬼门关经过,伤亡惨重。
而清廷养不起湘军,没有钱粮,养湘军的就靠曾国藩筹集的那一点军饷,杯水车薪。
导致湘军除了要卖命打仗,还会被扣除月饷。
既然当兵比在家受地主剥削还厉害,为什么不另谋生路呢?
就在南京城陷落前几个月,湘军中不断发生哗变,各营兵士成群结队的秘密加入了反清帮会「哥老会」,这使曾国藩焦心之至,也深感惭愧。
因此,湘军就盼着剿灭太平天国后能得到补偿,甚至都等不到太平军覆灭了。
就在不久前,将士们就已经得到消息,曾国藩要撤裁湘军。
此时不捞何时捞?
综上,到了南京城,消灭了太平军后,就要满足私欲了。
虽然城里遍贴告示禁止掳掠,办理善后,但均未取得成效。
挡我者,杀!
无用者,杀!
要女人有女人,要钱财有钱财。
其次,屠城有报复和解决后顾之忧的成分在内。
此战役,实际上前后共打了三年,最终当湘军攻入城后,城内的守军仍拒不投降,与湘军展开惨烈的巷战。
结果是太平军绝大部分战死,而湘军也损失惨重。
此时杀红眼的湘军,已经不分对方到底是敌军还是老百姓了,全都砍了再说!
除了报复外,南京城之所以久攻不下,城内军民一心是个重要因素,百姓中很可能会藏有敌人。
因为太平天国控制南京城 11 载,军事化管理,把南京变成了「军营」。
湘军为了能够放心高效地打劫,又以绝后患,加上多年的积怨与愤怒,就会把人全部杀光。
清人对当时的记载是,「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
伏尸百万是个比喻,震动四野是真的。
加载中…
《湘军攻城图》清人绘
写在最后:
自远古时代起,几乎每个朝代都有频繁的战争。诸侯攻伐、强吞弱小、皇位争夺、外族入侵、农民暴动……
而史籍对这些战争的记录中,最常见的字眼就是「屠」、「屠城」、 「屠灭」。
东汉建国初期,全国共设十二州,共有大小城市大约七百多座。仅耿弇所率领的部队就屠灭了三百多座城,占全国城市的 40%。
平均每座城的百姓人口以一万计,加起来也有三百万之多。
封建皇权的宝座,是建立在百姓如山的尸骨上的。
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战乱,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
和平持续时间最长的时代,唯有当今。
通过对历史上屠城现象的探究,能让我们直观的认知和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暴力性,珍惜当下,反对战争。
参考文献:
《赵烈文日记》
《能静居士日记》
《嘉定屠城记略》
《洪业-清朝开国史》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