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来访者里,有一类人有着共同的特点。我先姑且称他们为「小明」,大家可以继续听我讲下去。
小明是一个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因为高考发挥失常,原本可以上清华北大的他,来到了某不知名 211 大学。
虽然是「极不情愿」地来到这所「211」高校,但是天生要强的他,并没有放松自己。
经过第一学年的努力,他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
为此,他被邀请给刚入校的大一的学弟学妹们介绍学习经验。从这以后,每次学弟学妹们见到他时,总是投来敬佩的眼光,并窃窃私语:「看,这就是给我们介绍经验的学霸师兄,好厉害。」
听到这些的时候,小明感觉可好了,自信心爆棚。
可就在大二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小明的成绩掉到了年级第五名,因而心情低落,压力巨大,他开始觉得自己不配「学霸」的称呼。
这时的他不愿意见到自己熟悉的同学,一些不好的念头也常常在他的大脑中浮现——看自己也越来越不顺眼,比如认为自己个子这么矮,身体还这么胖,课上老师的提问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尤其是最近,需要找老师指导学年论文,但是自己一直不敢去联系老师,因为害怕被老师拒绝。如果老师拒绝了自己,那真是太丢人了,老师一定是认为自己不行、不值得他指导才拒绝的。
其实就算是考第一的时候,小明的内心也充满焦虑,生怕自己犯错误、被别人超过。每当想放松的时候,他都会感到一种罪恶感,看到别人都在学习,而自己却在看电视剧,于是更加害怕落在别人后面,被别人超过。
小明在接受心理咨询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我从小到大好像都在为别人而活着,即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大家口中的『好孩子』,但是我依然焦虑、恐惧、害怕,担心哪一天这些东西就会失去,表面上优秀、阳光、积极的我其实每天都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的努力都是为了超越别人,为了别人的赞美和夸奖,为了爸妈的期望和面子,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2 种表现:「空心病」和「微笑型抑郁」
像小明这样的问题,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徐凯文老师形象地称为「空心病」,是指由于价值方向缺失所导致的心理障碍。
这种「病」去医院很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但是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对它并无效果。
现在,「空心病」在高校里越来越常见,在我所服务的大学里,在这几年的咨询过程中,也明显感觉到这样的学生在逐年增多。
这样的人不止存在于学生群体,成年人中也比比皆是。
老李最近几年在 IT 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创业以来虽然吃了很多苦,但还是成功地发展了起来。可是就在他取得辉煌成就之际,他却服药自杀了。
所有认识老李的亲朋好友以及商业伙伴都觉得难以相信,平时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老李怎么会自杀呢?但据老李家人反映,其实老李患抑郁症已经好几年了,最近几年一直在服抗抑郁的药。
小明和老李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天都在拼搏努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他们内心依然痛苦。
这种抑郁又被称为「微笑型抑郁」或「成功型抑郁」。
不论是「空心病」还是「微笑型抑郁」,它们都不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类别,而是一类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病情的反应模式。
这种抑郁多发生在那些身份地位高、学识高、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中,男性要比女性多,他们或是机关里的官员、成功商人和企业中的白领,或是大学生、教授和高级技术人员。
「微笑型抑郁」确实有很多典型抑郁症的症状,但是和典型的抑郁症不同的是,他们并未丧失工作、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而是拥有比较好的社会功能,甚至比常人更加的积极。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问题可能达不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但是也表现出了很多类似的特征。
这些特征虽然不至于使人丧失生活能力,但也实实在在地折磨得人生不如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比如拥有强烈的孤独和无意义感,低自尊和内心的僵化,需要寻求外部认同。
这些「优秀的人」在这些特征的控制下,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什么样的表现呢?
1)成就越高越焦虑,名声、财富、社会地位反而成为压力,成了包袱
比如自从老李的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自己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之后,他却变得患得患失。很多的演艺界的明星也一样,当积累了一定的人气和名声时,在享受这些成就的同时,忧虑、担心也随之上升,担心这些东西忽然有一天会消失了。
2)「关键时刻掉链子」
小明平时的考试成绩非常好,很少跌出前三名。但就在两次最为关键的考试中发挥失常,一次是中考,一次是高考。尤其是高考,就在考试的前几天,小明发生了意外,身体一直很好的他,却突然发起了高烧,而且上吐下泻。虽然经过治疗终于把症状给控制住了,但是考试那几天小明却是有气无力的。最终他的高考成绩比平时低了 30 多分。
像小明一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平时小考很优秀,但是一到关键的考试就发挥失常,有的同学会表现出明显的的紧张焦虑情绪,有的同学虽然没有明显的压力,身体上却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感冒、胃疼、拉肚子等。
3)偷偷地努力
有的人每次去自习室时都要先看看有没有认识的同学,如果有,一定要换自习室。时间久了,他自己都觉得很累。每当大家在宿舍里讨论学习和考试时,他都表现出一副满足不在乎的样子,其实内心比谁都着急。那为什么要偷偷地学习呢?他说:「如果大家知道我在努力学习的话,万一我考不好,不就说明我太笨了吗?」
4)敏感
我的一个朋友最怕在微信上聊天时对方突然不回信息,这时她就会想,是不是说错话了,是不是遭到对方讨厌了。她经常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想很久,琢磨对方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敏感的人喜欢通过别人的眼神、语气、表情、动作等去揣测他人的心思。而且一般都会得出对自己来说不利的结论,比如,觉得对方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不行等。
用一句非常形象的话来形容敏感就是「你看,路边的狗又多看了我一眼」。
5)见不得别人过得比自己好
经过一周的奋战,小英终于选好了自己下学期的课程,看着选的课程和老师都是自己所心仪的,小英也可以终于安心地复习接下来的期末考试了。
可几天之后,当小英翻开自己的选课记录表时,却惊讶地发现,自己所选的课程全都不见了。着急的她不得不求助辅导员,后经调查,是同宿舍的好朋友小红做的手脚。由于两人关系不错,小英把自己的选课账号和密码告诉了小红,并请小红帮自己选过课,所以小红就记住了小英的密码和账号
那小红为什么把小英的课都给删除了呢?因为每次考试小红都考不过小英,即使他们是很好的朋友,好胜心极强的小红心态还是极为不平衡。所以,她就想通过这个方式给小英制造点麻烦,干扰她这次的期末复习,力求这次考试能超过小英。
高校宿舍盗窃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但大部分都是同宿舍同学所为,也就是所说的「内盗」。
研究表明,这些盗窃同宿舍同学的学生,他们并不是真的因为缺少钱财才进行盗窃,这些学生一般家庭条件良好,学业优秀,平时给人的感觉也是素质良好,有的同学会是班干部,一般情况下,很少会被人怀疑是他们做干的,当最后查出来时,大家也是非常的吃惊,难以相信。
他们所盗窃来的财务一般不会用,而是扔掉或保存起来。他们盗窃的目的大部分都是出于嫉妒,嫉妒对方比自己学习好、人缘好,想给对方制造一点麻烦。这些学生喜欢与别人比较所取得的成绩或成就,「超越别人」,尤其是超越身边的好朋友成了他们努力的动力。当他们超不过别人时,往往容易心态失衡。
二、越努力越痛苦的「根源」
「微笑型抑郁」和「空心病」的本质是由于价值方向缺失所导致的心理障碍。
像小明和老李,他们表面上努力、阳光、积极奋斗,但是内心却充斥着低自尊,失去了奋斗的方向。
所以,他们不得不靠这些外在的成就和成就来证明自己,而他们努力拼搏来的这些高成就和成绩其实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甚至很厌恶。
钱、权、社会地位等外在成就,这些都是能体现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东西,它们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在一定程度上去追求它们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正确的逻辑应该是,如果我们有足够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按照自己的价值方向努力地前进,那么钱、权、社会地位就是你实现自己价值方向的一些回报或副产品,也就是说这些东西是我们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动机。
成因从何而来呢?
幼年时期有条件的「爱」
幼儿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自我好坏的判断完全依赖于父母。
如果父母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爱,满足孩子正常的需求,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好的、有价值的。
如果父母不能提供足够的爱,过于地否定、批评孩子,那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坏的、没有价值的。因此,父母的爱是儿童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
老李从小就是别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但老李的内心却始终充斥着自卑感,他对自己的评价一直很低,认为自己的优秀都是假象。从小到大,一种莫名的焦虑感和恐惧感时刻伴随着他。
老李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所以从小就对老李严格要求,并制定了严格的家规。
每当取得了好的比赛成绩,才会看到妈妈脸上的笑容。
记得有一次,老李考了 98 分,非常高兴地拿着试卷跑回家,想跟父母分享这一成绩。谁知道爸爸看了一眼试卷,严肃地说道:「如果你当时再仔细一点,这两分也不会丢掉」。
只有满足了父母的要求,父母的脸上才会露出一些笑容。
老李印象中父母对自己最满意的一件事情就是考上了爸爸最想让他上的重点高中。当时爸爸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还特意做了一桌子好菜,并喝了一些酒,爸爸脸上的骄傲,老李至今还是记忆犹新。爸妈脸上的笑容和骄傲也成了老李努力奋斗的目标。
老李发现,如果自己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标准来表现自己,父母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是好的,就会表扬自己;如果达不到父母的标准和要求,父母就会严厉地批评自己,认为自己是坏的,是愚蠢的。
为此,老李每天不得不为了父母的要求而努力着。
那这里讲的爱的含义是什么呢?老李父母的这些做法不都是为了孩子好吗?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那么,相反,假若我们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
罗杰斯认为,只有无条件的接纳,才能令一个孩子感受到被爱,也就是无条件的爱。然而,无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
什么样的爱是有条件的爱?
一是只有达到了父母的要求和标准才去爱孩子,接纳孩子
二是如果达不到,就会受到过于严厉的批评和惩罚。
这种批评和惩罚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犯的错误不相匹配,过于严重,打骂、侮辱、嘲讽是常见的;二是对人不对事,不是针对事情和行为去教育孩子,而是否定孩子整个人。
孩子甚至经常不知道做错了什么就受到一通羞辱。
这套心理机制在童年期形成之后,就像一套软件程序装进了我们的大脑。然后在我们成年之后的生活中会不断地重演,这在精神分析理论上叫做「强迫性重复」。
我们如果不去主动觉察这套机制的运作,它们就会在各种情境中自动化地启动,我们就会不断地重复童年期在原生家庭中所形成的问题模式。
起初,我们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有满满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只要父母给我们足够的安全感,我们就会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去主动地探索这个世界。比如,一个孩子他喜欢一本书,就会去看、去学习;他喜欢一个人,就会去跟对方一起玩。
但是通过这种有条件的爱,孩子的自我的价值与父母注重的成就和认可联系在了一起,他去看书或者跟某个人交往,仅仅是为了让父母高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是为了消除内心的紧张和焦虑。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会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标。当这些诸多价值条件演绎到极端的时候,人们便忘了自己最自然、最真实的内心感受和自我需求了。
除原生家庭外,成长经历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脆弱的自我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几乎都经历过一些不如意的时刻,都曾被有意或无意地冷落、侮辱或排斥伤害过。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被否定、被拒绝是最突出的主题,那么它们的伤害就很可能会使我们形成过低的自我评价,我们就会不断地通过获得其它外在的成绩和成就来证明自己。
为什么这些人很少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 or 暴力,还会得心理疾病?
这个问题的机制其实是这样的:
首先,过度的表扬,使得内在的学习动机转变为外在的动机。
其次,通过观察学习的机制,他们知道了落后就要被惩罚、被嘲笑。
通过这两个机制,人们会形成这样的信念:优秀是好的,可以带来好的奖励和感觉,而落后或犯错误会被惩罚。
从此,优秀就成了他努力的一个动力,他拼命地保持优秀,但是又极其害怕犯错误,因为犯错误意味着被惩罚、被讽刺、被看不起。
到此,我们已经明白了我们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
很多人这时会把矛头指向自己的父母,也即自己的原生家庭。这个话题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热点,有的人甚至非常的极端,讲出「父母皆祸害」这样的口号。
这个观点误导了很多人,致使很多人痛恨自己的父母、抱怨指责自己的父母,甚至想脱离自己的原生家庭。
我们应该怎么合理的看待自己问题、自己的父母呢?
1)为自己负责。
当问题模式形成之后,它们就用语言的形式装进了我们的大脑。当下对我们生活造成影响的就是这套「软件」,而跟你的父母已经没有了关系。
我们应该去觉察这个问题模式的运转机制,并学会如何去改造它们,从而让我们更好的生活,去怨恨父母、抱怨指责自己的父母,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我们陷的更深,更痛苦。
有位女士从小目睹了父母悲催的婚姻,痛恨自己的父亲。因此,当她找男朋友时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绝不能找像自己父亲一样的男生。然而,「造化弄人」,她找到的所谓的「理想伴侣」在他们结婚之后却跟自己的父亲一模一样,他们的婚姻生活又开始重复她父母的模式了。
因此,只有真正的觉察理解了自己的问题模式,才能做出有效的改变。
2)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世界,只有不断成长的自我。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别人的父母都那么好,为什么偏偏我这么倒霉,摊上了这样的父母?
我们总想自己的生活一帆风顺、心想事成,而现实却恰恰相反,「人生不如意,十之有八九」。
其实,天下的父母都一样,没有完美的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也没有不给孩子造成伤害的父母。面对不完美的父母,我们该怎么办?去痛恨、抱怨、指责,甚至脱离关系?
河北女孩王心仪以 707 分考入北京大学,她的一篇「感谢贫穷」的文章搅动了大家敏感的神经。有的网友认为这是在歌颂贫穷,歌颂苦难,难道让我们再过贫穷的生活么?我想这些网友可能错误的理解了这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一味的抱怨、指责,只会使我们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而王心仪的这个文章表达的观点就是面对暂时无法改变的环境,我们首先要接纳,然后再在其中去发现有利于自己成长的条件,去锻炼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成长。
当然,只有我们觉察了、成长了,才知道如何去更好的接纳和改变自己的原生家庭。
不可否认,在现实中确实有极个别的父母由于自己的经历以及心理障碍会虐待自己的孩子,甚至会性侵自己的孩子。对于这样的父母,逃离并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是首选。
3)寻找问题的原因,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既然现阶段我们的成长已经跟父母没有关系了,为什么还要去探讨我们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这不是让我们更加痛苦么?
之所以来探讨这些,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问题,只有了理解了才知道如何去改变;二是让现在的父母能认识到这些问题,避免悲剧的重演。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就明白了「越努力越痛苦」的心理机制:在社会环境、成长经历,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下,我们形成了过低的自我评价。为了应对这些过低的自我评价以及由此带来的惩罚,我们不得不努力满足父母的要求,拼命去获取那些具有社会赞许性的东西,比如钱、权、社会地位,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这个机制可以借助「饥饿的老虎」的隐喻来进一步说明:有一只很小的老虎,它的吼叫声有些令人害怕,喂它一块肉,他就暂时不叫了。为了不让我们被它的叫声吓到进而不断地投喂,当它真正长大有力量后,就会把我们给吃了。
我们可以把这只老虎的吼叫声比喻成我们大脑中出现的那些低的自我评价,它让我们如此痛苦难过,而我们所追求的那些外在成就就是喂养这只老虎不让它吼叫的食物。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魔咒,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停止给这个老虎投喂食物,不再去喂养它。
你的每一次追求外部评价的「投入」,都将内心缺失的意义这个黑洞不断扩大。
想要停止滋养这个老虎,必须先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方向。
三、如何找到价值方向?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价值方向。
假设一个人目前的角色是学生,那么他的价值方向可以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这样一来,他就会在这四年中,认真学习,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等,在价值方向的指引下,他会持续不断地从事这些行为。通过总结很多来访者的价值方向,提取出的价值方向概念有如下三点:第一,价值方向与行为有关。
第二,价值方向是这些行动中所表现出的总体特征。
第三,价值方向是自己的期望,也即是自己的选择。
那么,我们该如何探索适合自己的价值方向呢?
价值方向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个人如果明确了自己的价值方向,并按照自己的价值方向生活会全面地提升他的幸福水平和生活满意程度,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恢复力,提升自尊,减少忧郁。因此,明确自己的价值方向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讲,我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澄清探索自己的价值方向:
例如,一名重视个人成长的大学生,价值方面的描述是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其重要性为 10,而在过去一个多月里,他的行为充分彰显了这一价值,比如认真上课、课下认真复习、参加了三次专业领域内的讲座等等,那么「彰显度」这一项上也为 10,其「生活偏离」度就为 0,说明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他很好地践行了自己的价值方向,那么他的生活也是充实而有意义的。而如果他在这一个月里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价值行为,那么「彰显度」上为 0,其「生活偏离度」为 10,说明他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方向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间接方法:体验法
另一个探索价值方向的途径就是通过利用各种体验活动来进行。在接纳承诺疗法中,不同的专家设计了许多的体验活动,在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你可以来探索一下:
举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例子:买彩票中了大奖
假如有一天你买的彩票中了十个亿,你会怎么花?电影《西虹市首富》上映以来,这个话题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那现在请你考虑一下假如你中了了一笔十亿的大奖。你会用它做什么?谁会在这儿与你分享这些活动或欣赏你所买的东西?你会怎么对待这些与你一起分享生活的人?
因我们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来践行自己的价值方向,而不是等我有了钱、有了权,等条件变好了,才可以去践行。在恶劣的环境中我们一样可以践行自己的价值方向,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共产党人,即使被捕入狱经受严刑拷打,依然不会出卖自己的同志,这就是价值的力量。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二战」时期被德国纳粹关入集中营,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创立了意义疗法。有一次他和一批人找到了出逃的机会。但当他经过一个自己曾经设法救助但仍旧奄奄一息的病人床前时,病人抬起头看着弗兰克尔,对他说:「你也要逃出去了?」弗兰克尔当时内心感受到了强烈的震荡。最终他改变了主意,留下来继续照顾他的病人。他感受到了一种从未体会过的内心平静。
如果弗兰克尔能在人类所经历过的最严酷的条件下体会到目的和平静的感觉,那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讲,不论我们经历什么,都有能力过上一种富足而充满意义的生活。对于富足和充满意义,不是指没有痛苦,也并不是用物质的标准来衡量,而是按照自己的价值方向去生活。我的一位来访者是位残疾人,由于车祸失去了双腿,这让他痛苦不堪。其中最让他痛苦的是他原先喜欢打篮球,但是现在没有了双腿,他再也不能打篮球了。我问他:「你为什么喜欢打篮球?」。他回答说:「他喜欢跟队友一起在场上合作打拼的感觉。」那现在换一种运动,比如轮椅篮球是否一样可以实现自己与队友一起在场上合作打拼的价值?
探寻内心的痛苦
想一下,你是否对所有的事情会产生情绪反应?如果是的话,那你的负担就太重了。你只会对某些事情特别在意,而有些事情就不会放在心上。对于那些你特别在意的事情,你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比如当一个母亲的孩子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她会很高兴,当孩子失败时她会很焦虑。所以,让你痛苦的事情恰恰是你最为重视的,也是你的价值方向的体现。
我的一位大学生来访者,因为处理不好宿舍人际关系前来咨询。她觉得她被宿舍里其他几个姐妹忽略,比如她们几个经常一起吃饭而不叫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她们几个一起互相占位坐在一起,而没有自己的位置。因此她感到非常的痛苦。她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她重视人际关系,需要在宿舍这个人际中被接纳。
所以,当你痛苦时,看一看是什么事情让你痛苦了。在这件事情中,你想保持什么样的个人品质,你想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在关系中,包括与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夫妻、朋友等,需要关注的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希望对这些关系有怎样的贡献。因为在一段关系中你唯一可以控制的是你的行为方式。你不能控制其他人的想法、情绪和行为。当然,你可以影响他们,但你不能控制他们。那么影响他们的最好方式是什么呢?当然是用符合你的价值方向的行动!
例如,这个被忽略的大学生,她需要宿舍同学接纳她,这是一个目的,不是价值方向。我们可以再继续问她:「假如,现在你的这个目的达到了,宿舍同学接纳了你,跟你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你会怎么对待她们呢?」她可能会回答:「如果这样的话,我也会乐于支持和帮助她们,容纳和体谅她们的一些缺点。」在这里「乐于支持和帮助、容纳和体谅缺点」就是她在这个人际关系里的价值方向,我们可以鼓励她首先按照自己的价值方向去对待宿舍的姐妹,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她们。同时她可以请求她们的改变,并告诉她们她愿意接受的不愿意接受的行为。这样,她们则更有可能答应她的请求。如果她因为同学的行为而对她们产生怨恨,并不断地指责她们,那么也就很难得到其他同学的接纳了,这段关系将陷入恶性循环。
当然,如果她真实地遵从自己的价值方向去行动,并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和愿望,但她的宿舍同学仍旧对她不好,那么少和她们在一起则是明智的。毕竟,她的价值方向也包括照顾自己的健康和安宁——这也是她需要考虑的。她甚至可以请求换一个宿舍或自己租房子住。记住:乐于帮助、支持与接纳缺点并不是让自己受侮辱。
思考自己的榜样
在价值方向的探索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不愿意直接谈论价值方向,或者谈起价值方向时,并没有任何的想法,但他们可能愿意探讨自己更佩服什么样的人或欣赏什么人的生活。
但是要警惕那些把外在成就作为追求的人,比如有些人之所以佩服马云、王健林等人,是看重了他们的风光和社会地位,这些就不是价值方向。我们可以顺着这些继续探讨,比如可以问:「如果这些你都实现了,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你会做些什么?」
不能说的秘密
当我们在探索自己的价值方向时,有时会受到父母期望、社会文化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分不清这个价值方式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还是父母期望的或者社会强加的。这时可以借助「不能说的秘密」这个练习帮助我们发现,在放下外界评判之后,自己真正在乎什么。
比如,一个同学提出了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的价值方向。我们可能这样继续问他:「想象一下如果你有机会继续你的学业,但是你不能告诉任何人你获得了这个学位。你是否还想去完成这件事情?」或者「要是妈妈和爸爸永远都不知道你继续接受教育:你是否还那么重视它?」
这个练习还可以跟「照镜子——自己和自己对话」技术结合起来使用。「假设没有人会知道,事情只是在你和镜子中的你之间发生。你想成为什么样子?假设没有人会知道,不会有任何喝彩声,没有人会对你的选择做出评判。这里只有你和自己的对话。你真正想在人生中得到什么?」
努力后是否取得成功,这重要吗?
很多人认为实现目标就是成功。他们相信实现目标对于生活幸福和满足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快乐,他们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是不择手段,任何令人恶心的事情都可能做的出来。但是,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达到令他们高兴快乐的目的。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成功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咨询片段,该片段节选自 Robert D.Zettle 先生所著的《ACT for Depression》一书:
咨询师:你说你敬佩 Martin Luther King Jr. 博士,在你看来,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呢?
来访者:为这个国家的少数人挺身而出;看到他们拥有同样的公民权利并和其他人一样被同等地对待。
咨询师:他实现了这个目标吗?例如,因为 King 博士的缘故,这个国家的黑人像白人一样得到同等的对待吗?
来访者:没有,没有完全这样。
咨询师:所以你肯定觉得 King 博士的人生是失败的。因为他从未实现他的目标。
来访者:不,虽然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但是他取得了进步。
咨询师:所以我猜你可能会想到成功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定义成功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实现特定的目标,如保证少数群体的公民权利。另一种你认为的成功的方式是追寻你的梦想、价值和愿景,即使你从未到达那里,就如同 King 博士「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哪一种方式去思考成功对你来说更有益呢?
来访者:你刚才描述的第二种方式。
咨询师:你是否可以把同样的思考成功的方式运用到对你的生活重要的价值和目标上?
从这个咨询片段中我们看出,定义成功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认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就是成功,一种是追寻你的梦想、价值和远景,即使你从未到达那里。克里斯托弗·莫利曾说过:「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而我认为所谓的你喜欢的方式就是你的价值和梦想,只要按照你的价值和梦想生活,你就是成功的,即使从未到达那里。
微博上,有位网友发了这么一段微博:他的母亲前几年中风偏瘫,这几年大部分的时间都躺在床上,靠药物减轻疾病的痛苦,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太痛苦,成了孩子的累赘,就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后来这位网友骗母亲说每天早上起不了床上班总迟到,从此天刚微亮,她母亲就艰难地从床上撑起来,一瘸一拐挪到他门口,7 点一到准时喊他起床。一年多过去了,这位网友因此从不在外过夜。
在这个故事里,儿子帮助母亲建立起了一个价值方向,母亲通过叫儿子起床的方式满足了自己的价值需求。
我们在感动之余,会发觉理解这个故事的原理其实并不难,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因为这一点,深陷痛苦之中。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