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波波玩偶实验:发展,需要寻找学习的偶像

为什么对于很多未成年来说,「爱豆」的意义如此重大?

带坏一个人可以有多简单?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样的说法,有心理学依据吗?

前段时间,教育类节目《圆桌派》的一段视频上了热搜。视频中,嘉宾窦文涛提到一个现象:有些孩子过早地有了攀比心,比如经常说别的小朋友家有什么样的房子,有多好的车……话题一出,长期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李玫瑾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话不是小孩的,这话一定是孩子听了大人的。紧接着,李玫瑾教授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孩子的表现,折射出父母的水准。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重磅提醒:家庭教育是一场模仿游戏,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身教大于言传,比起一味对孩子施加期望,父母们自己做了什么,其实更加重要。

那么你可能要问了,对于孩子的教育,为什么「身教」就比「言传」管用呢?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就有心理学家用经典的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

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教授曾于 1961 年至 1965 年连续做了一系列实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波波玩偶实验(Bobo Doll Experiment),用事实告诉世人,孩子们是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习得攻击性行为的。

加载中…

1961 年,班杜拉在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启动了该项实验。他选取了 36 位男孩和 36 位女孩作为实验被试,年龄为 3 至 6 岁,平均年龄为 4 岁零 4 个月。班杜拉将这 72 名孩子,按照一定的性别与年龄比例,平均分成三组,包括 1 个控制组和 2 个实验组,每组各 24 名孩子。其中,实验组又分为 A 组和 B 组:

A 组又称为「攻击性组」,该组的孩子会在实验的环节中,看到实验助理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当然这种攻击性行为是班杜拉安排实验助理故意「表演」出了的;
B 组则称为「非攻击性组」,该组的孩子会在实验的环节中,看到实验助理正常的行为,即非攻击性行为。

在实验开始前,班杜拉还对孩子们的攻击性做了评估,每个组参与实验孩子的攻击性平均是大体相等的。

实验开始了,为了确保实验过程中孩子们之间不会相互干扰,班杜拉让实验助理将参加实验的孩子逐一带进实验用的游戏室。进入游戏室的孩子会被安排在房间的一角,在他们面前摆着许多有趣的玩具,实验助理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随意玩这些玩具。于是,孩子们会自由玩玩具,不受外界干扰,同时,两个实验组里还会出现一个由实验助理扮演的「成人榜样」。

为了保证实验过程的真实性和流畅性,特别是要让孩子感觉这些都是「真的」,不是演出了的,为此孩子在去往活动室的路上,班杜拉还特意安排了「实验助理会假装偶遇『熟人』」的桥段,这位「熟人」其实就是实验里的「成人榜样」,也是由实验人员假扮的。实验助理会顺势跟孩子介绍这位「熟人」,并邀请这位「熟人」和孩子们一起玩玩具,让孩子们和他熟悉起来。在实验 A 组中,这位「熟人」坐在活动室的另一角,他的面前摆着拼图、木棍,还有一个 1.5 米高的「波波玩偶」。

实验助理会告诉孩子,这些玩具是专门给成人准备的。接下来,这位「熟人」会先玩一会拼图,一分钟后,他开始拿着木棍用力打娃娃,打的顺序是先把娃娃放在地上,然后坐在它的身上,反复拽它的鼻子,再把它提起来,用木棍打它的头,最后用力把它抛向空中,等它落在地上时再拳打脚踢。这位「熟人」会重复三次这些动作,同时一边打一边说攻击性的言语,如「踢死它」,「怂包软蛋」、「这是个强硬的家伙」、「拽它的鼻子」、「用棍子打它」等。10 分钟后,攻击结束。而在 B 组里的「成人榜样」则一直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玩拼图,直到结束。

随后,所有的孩子都被依次带进了一个更大的游戏室里,这里有更多的玩具,包括飞机、火车、汽车等,当然还有波波玩偶。实验助理首先会引导孩子们玩玩具,等孩子玩得「渐入佳境」时,实验助理会突然让孩子们停下来,并告诉他们这些玩具要给其他小朋友玩,所以他们不能再玩了。

此时,大部分孩子都会感到不高兴。实验助理会接着带孩子去第三个游戏室,这里的玩具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攻击性的玩具,比如蜡笔、纸张、洋娃娃、塑料动物和卡车模型等;另一类是有攻击性的玩具,包括一把锤子,一个用链子吊起来的求,球面涂成脸庞形状,还有标枪,当然还有波波玩偶。孩子们被允许在这个房间玩 20 分钟,班杜拉则通过单向玻璃来观察孩子们的举动,并给出每个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等级。

「榜样」惊人的力量 

正如班杜拉的预测,波波玩偶实验的结果为:实验 A 组的孩子在第三个游戏室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攻击性行为,男孩平均有 38.2 人次模仿了「榜样」的动作进行了身体攻击,女孩平均有 12.7 人次;在语言攻击上,男孩模仿了 17 人次,女孩有 15.7 人次。而作为对比的控制组和实验 B 组的孩子,则没有表现出任何攻击行为。因此,实验充分说明,攻击性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学来的。

随后,班杜拉又做了一系列补充实验,其中有两个实验值得一提:在第一个实验中,班杜拉将波波玩偶实验中的成人「榜样」换成了电影电视或者动画片,在孩子玩耍的游戏室里,让孩子观看具有攻击性的场镜头。结果发现,电影电视或者动画片比真人榜样的影响力要小,但同样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在另一个实验中,班杜拉对于「榜样」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了惩罚,并展示给孩子们看,结果孩子们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显著下降,并且有的孩子还会尽力避免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

除此之外,班杜拉还设计了一个「狗狗实验」。他选取了一些怕狗的孩子,并将他们随机分成 4 组。与此同时,班杜拉专门挑选出一位 4 岁且非常喜欢狗的孩子,并准备将他作为「榜样」。在第一组中,班杜拉让「榜样」小男孩在孩子面前和小狗亲近,不但抚摸小狗的身体和头,帮它挠背,还拥抱它,而其他孩子则在旁边全程观看,了解亲近小狗并不会造成任何伤害。接着,班杜拉让孩子们围成一圈彼此分享,慢慢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氛围;在第二组中,孩子同样全程观看了「榜样」小男孩与小狗亲近,但仅仅只是观看,并没有彼此互动;第三组的孩子会被组织起来观看小狗,但是并没有与小狗亲近的「榜样」出现;第四组的孩子则被组织起来玩耍,期间既不出现榜样,也不出现小狗,孩子们只是单纯玩耍。

该实验持续进行了一个月时间,到了实验结束那天,班杜拉让每组的孩子分别接触经常见到的「实验狗」和从未见过的「陌生狗」,然后分别观察各组孩子对狗的恐惧行为,并评价恐惧的程度。结果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孩子可以亲近实验狗和陌生狗,而且两组孩子间并没有明显差别,有 67% 的孩子可以单独和狗待在一起,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孩子不再惧怕狗狗了。而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孩子仍然会害怕狗,无法与狗单独待在一起。这就充分说明,孩子不仅能够通过模仿「榜样」学习到具有攻击性的暴力行为,也可以通过模仿「榜样」改变不良习惯,甚至是战胜自己的恐惧。这就是榜样惊人的力量。

身教,需要意义感和良好的关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进一步对孩子的模仿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写成了学术专著《园丁与木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 What the New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Tells U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艾莉森关于模仿,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如果要让孩子模仿你,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孩子跟你的关系不错,

二是孩子认为你的行为有意义。

也就是说,孩子的模仿非常高级,他不是什么动作都模仿,只有你这个动作能够达成某一目的时,他才会模仿你。通过模仿,孩子就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就赋予了模仿意义感。当然,模仿的意义感跟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上述结论也是通过一系列实验获得的,实验是这样的:实验人员在一个平台的中间放置了一辆玩具小汽车,两边分别放置了障碍物,左右各一个。如果小汽车撞在左边的障碍物上,小汽车就会发光;如果撞在右边的障碍物上,就什么反应都没有。与此同时,实验人员邀请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到实验室,孩子们需要做的非常简单,就是观看实验人员玩「撞车游戏」,也就是当着孩子的面操作小汽车,一会儿撞到往左边的障碍物上,一会儿撞到右边的障碍物上。等孩子们观看几遍操作后,实验人员会把小汽车交给孩子们,让孩子们来操作。

结果非常有意思,所有的孩子们都不会单纯模仿实验人员操作小汽车一会儿撞左边、一会儿撞右边,哪怕是两岁的小孩,都会专门撞左边那个障碍物,因为这样能让车灯亮。孩子们不会去模仿你所有的动作,他只模仿你「成功」的动作,所谓的成功,就是他们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意义。

然后,实验人员把人为操作小汽车,换成了小汽车自动运行,并撞上障碍物的短片,全程没有实验人员参与。结果,孩子们就不模仿了。孩子们更愿意模仿的是人,而不是机器。

接下来,实验人员又做了个实验,他们先把自己的手绑起来,走到一个电灯开关前面,用头去撞电灯的开关,把灯点亮。整个过程让参加实验的 1 岁半到 2 岁左右的孩子观看,并让孩子也去开那个灯。结果表明,孩子开灯的时候,并不会像实验人员一样用头撞,而是用手去打开开关。因为孩子知道实验人员之所以用头去打开灯,是因为他的手被捆住了,不能动。

而在另一个实验中,实验人员的手没有绑起来,但他却故意不用手,同样用头去撞开关,并把灯打开。结果在这个场景下,孩子就不用手了,也是用头去撞开关。这是因为当孩子看见实验人员在能用手打开灯的情况下故意不用手,而是用头,这其中一定有什么特殊意义,就像某种宗教仪式一样。因此,孩子们心中与生俱来的对于神秘仪式的模仿服从,就被启动起来了。

到这里,实验还没有结束。实验人员继续做了另一个模仿实验,这次的实验中,有两名实验人员在若干名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小孩面前做了一系列动作,这两个人所做的动作不相同,但都很有意思,而在做动作的时候,实验人员中的一个人全程讲英语,另一个人全程讲法语,做完动作之后,让孩子模仿他们的动作。结果,这群美国孩子绝大部分都去模仿那个讲英语的实验人员的动作。这是因为,同样讲英语,会让孩子们觉得熟悉,感觉到亲切,这样关系就比较近。关系越近,孩子就越愿意去模仿。

「身教」的关键,在于家长先切身体验,孩子才能真正体验

到这里,你应该对「身教」的威力有所感觉了。模仿成年人,尤其是跟自己关系亲密的养育者,比如自己的父母,是孩子的天性所在。孩子不仅会主动观察养育者的行为举止,还会观察养育者的行为举止造成了哪些结果,并判断这些结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当孩子觉得养育者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存在某种必然联系时,他就会进行模仿,因为必然联系就意味着意义感。

然而,你可能要问了,孩子模仿家长简单的动作没问题,家长可以有意识的去塑造孩子的行为,但如果是一些抽象的道德品质,比如尊重他人,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呢?实际上,这就涉及到「身教」的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对于复杂抽象道德品质的模仿,需要给予孩子充分自由的空间,并创造条件,让孩子能拥有切身体验的经验。而让孩子切身体验的前提,是家长自己先体验。

举个例子,比如怎样教会孩子懂得尊重呢?如果你只是一味跟孩子强调要尊重他人,尊重是美德,等等,这种理性说教一般情况下会效果很差,你不妨这样试试:

首先,你可以先跟孩子建立起平等的关系,让孩子先感受到尊重的前提,那就是彼此人格上的平等。在中国,由于受到传统礼教的影响,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尤其强调要服从权威。以至于很多人从小到大,在家庭就没有真正感受过什么是平等的关系。许多孩子对于长辈的尊重,是处于对权威的恐惧和害怕,也就是害怕如果自己的行为举止显得「没礼貌」,就会被父母或者权威责罚,于是在长辈权威面前做出「尊重」的样子,而这里面有很多成分是对权威的恐惧。作为家长,你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在要求孩子尊重长辈的时候,是出于对孩子真正的尊重,还是在享受对孩子的「绝对统治权」?现在时代改变了,家长们必须重设目标,建立平等人格基础上的尊重,以及不掺杂惧怕和疏离的尊重。当家长的教育掺杂了控制的欲望时,也很难让孩子心服口服。

其次,没有被尊重过的孩子,难以真正学会尊重。现在的孩子和过去相比,受到家长控制和影响的程度更大,在人生的每个大小决定上,几乎都能看到家长「不能放开的手」,孩子缺少自己真正做决定的权力。家长习惯包揽一切,忽略如何去甄别哪些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主,哪些应该给孩子时间学习怎么做决定,哪些事情应该放手。我曾经听上海蒲公英儿童图书馆、绿种子童园创始人讲过一个她所创办幼儿园的故事。她的幼儿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正是大名鼎鼎「蒙特梭利教育法」,也就是「爱」与「自由」,并且每时每刻都尊重孩子的自发选择。在这家幼儿园里,孩子们做任何稀奇古怪的事情,都会被老师所接纳与尊重。一次,有一位老师到她的幼儿园来教英语绘本,那位老师用很夸张的声调和姿势调动气氛,结果孩子们不为所动,都冷静地看着他,最后那位老师都快被孩子们看得发毛了。那位老师说,其他幼儿园的孩子不是这样的,会和她一起互动,她说什么孩子就会做什么,而这家幼儿园的孩子不是这样。事后,幼儿园的孩子则对老师们说,他们觉得,那位教英语的老师就像一只猴子。蒙特梭利教育法会破坏了抚养者们的自恋感,完全打破了大人们的幻想。许多家长总是抱有这样的执念:「我懂得多,而你懂什么,所以我要指导你、管教你、约束你,总之,让你听我的。」如果孩子连自己做选择的权力都没有,那么他就不可能体验到尊重,体验不到尊重,也就不可能发自内心地去尊重他人。

第三,没有被理解过的孩子,难以真正学会尊重。尊重意味着在意别人的感受,并愿意给予正面积极的对待。在意别人的感受,首先就要对别人的感受予以「同理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重点在于能够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当一个孩子总是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丝毫不懂得什么是尊重的时候,家长可能会说,「要学会尊重别人,不要任意插嘴」,或者是「再插嘴,再不尊重点儿,就挨罚了」。如果这样说,家长也并不是真正在尊重孩子。

总之,孩子们学习像「尊重」这样抽象的道德品质,绝不会从家长的言辞说教中学会,而是要真正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觉,意识到尊重他人的意义,并不断在现实场景中一遍遍有意无意地操练,才能真正学会尊重。而这其中,家长们的「身教」就非常重要,而「身教」的关键,就是家长们自己先体验到,再让孩子去体验。如果家长能够发自内心的体验到被尊重了,那么你的孩子,也会模仿你的,不要小看孩子的学习能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波波玩偶实验:发展,需要寻找学习的偶像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