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与李嘉诚争「地王」

65、疯狂的设想 

华懋集团的这种经营方式,使他们对香港城市周边的土地情况非常熟悉,而且进行了「深耕细作」式经营。

香港的土地基本都是私有的,但是,这些土地在农民的手上,是他们世代传下来的,也是赖以生存的保障。可随着城市不断扩张,也如同今天内地的城镇一样,一些挨着城边的土地,就慢慢变得可贵起来。

当年港英政府在城市发展中需要土地,可土地在农民手上,建设就需要从农民手上征收土地,而农民手上的土地自己也不能随意开发房地产,也要通过政府的规划和批准。于是政府从农民手上征收农地,作为发展用途是土地调节的一种办法。政府的交换条件是先收耕地,然后拨出可建房的土地和农民交换,农民手上所拿的是一种叫做「乙种换地权益书」,就是一种指标。将来可换地发展。可农民手上的土地,不可能是一大块一大块的,无法实现规模式地房地产开发,也就很难实现眼前的套现。在经济发展低潮期,赚钱就更难。

于是,地产商们看到了机会,尤其是像「华懋」,本身就在城郊地区开发房地产,他们了解情况,农民也熟悉他们。于是王德辉和龚如心迅速组织公司人员跟农民商议,以现金大量购入他们手上的「乙种换地权益书」,然后耐心等候政府的换地规划,包括等待土地的升值。

龚如心想到了「华懋」手中积累了一批这样的「乙种换地权益书」,对照当时政府的规划,可能会换到可观的开发土地,所以,她提出要盖世界第一高楼,这不是没有依据的,更不是一时脑子发热。只是同样是地,在不同的人手上,如何开发,有不同的想法。

于是,龚如心独自执掌华懋集团以后,就想到了要把这样一批她和丈夫王德辉一同积攒下来的,「乙种换地权益书」换成「地证」,要做一件「大事」。不仅是要盖世界第一的高楼,也是为了纪念自己和王德辉的一生。

当时,龚如心用换来的「地证」,都投到了香港荃湾杨屋道及渡海轮船码头之间的一块二百多万平方尺的地皮。香港是以英尺计算面积的,约 11 英尺相当于内地的一平方米,这块地皮约有 20 多万平方米,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当然是相当大的一块地皮了。龚如心就是想在这块地皮上,建造她理想之中的「天空之城」,并且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叫《如心广场》。

1994 年的时候龚如心就有这个想法,然后一直在酝酿中,时机成熟以后,她就公开宣布要在荃湾杨屋道兴建高 518 米 108 层的摩天大厦。为什么要 518 米高,因为这是当时世界第一高楼。可是,你知道兴建这样的超高大楼,需要多少钱吗,龚如心对外宣布准备投资 100 个亿。当今世界第一高楼的迪拜哈利法塔,其高度达 828 米,总共 162 层,当时投资了 16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100 亿左右。哈利法塔于 2004 年开建,2010 年完工,这座拔地而起的高楼,至今仍是世界建筑界的神话。

可龚如心早于它十年前的 1994 年,就有建世界第一高楼的设想,而且宣布投资 100 亿,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个近乎疯狂的设想,不仅是投资巨大,而且当时的荃湾还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它在香港商业中心以外,无论地理位置,还是公共交通,都不便利。在这样的地方建写字楼和宾馆,怎么经营?怎么赢利?

好,我们来说一说,香港荃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荃湾在香港的北边,属于香港的新界,也就是说在香港城的郊外。之所以叫荃湾,是因为它靠着一个海湾,也就是说,它在海边。清初的时候,荃湾称为荃湾约,后来又称为全湾约,安全的全,简称全湾。至于何时被称作荃湾,则不可考了。因为这个草头「荃」和安全的「全」,同音。可能在历史当中,口口相传,某一天被一位识字人,随手写成草头「荃」,书面文字的「荃」,就把它的地名固定下来了。

荃湾由于靠在一个海湾旁,又是浅滩,有人类居住的时间很久了,据考古发现,东汉时期,即公元第一世纪至第二世纪中叶,就有人类居住。荃湾最有名的传说是在宋代,当时这里有一浅湾村,宋末元兵南下,南宋皇帝宋端宗曾于南逃时,停驻于此地,且与元兵相遇激战。

确切的文字记载是清初,1649 年有张姓的居民在荃湾居住,稍后有曾,黄,许,邓等姓前来居住,至清沿现在的青山路,建立了大约 26 个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便是老围村。围村,一听有点像是客家人,客家人由于是南下逃难的,所以,到南方以后喜欢建围屋,以保安全。

到 1900 年前后,荃湾约有人口三千人。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当地居民多以种植水稻、菠萝、红薯,当地人喜欢称其为番薯等,也就是说是农村。荃湾早期也有工厂,不过为数较少,只有一间酒厂及一间陶瓷工厂较有名。到五十年代以后,才开始有一些以廉价劳动力为主的加工厂在现在的杨屋道一带开设起来,六十年代才发展成一个新市镇,有点像是内地城郊外的一个工业区。

由于工厂的不断增加,至八十年代荃湾人口已增加至 70 多万,再加上香港商业旺区土地不堪重负,港英政府开始规划建设荃湾。所以才有龚如心取得荃湾杨屋道的一块土地开放。

但此时的荃湾城市配套建设才刚开始,当时的交通、人流、市政设置,都非常不完善,所以要在此地建世界第一高楼,才会让华懋集团的老臣们吓一跳,让很多人不看好。

这个设想是龚如心脑子发热吗?是她艺术家般的幻想?还是她想青史留名,在香港这块土地上竖一座里程碑?

都不是,如果龚如心是这样的一个人,华懋集团怎么会在她的手上得到快速的发展,她又怎么能成为一个亚洲女首富?要知道家大业大,支出更大,垮起来也会更快。大家耳熟能详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当时富可敌国,一场生意的失算,让他倾家荡产,连杭州住的老宅子都变卖掉了,跟着发妻回到安徽乡下度余生,并且很快就郁郁而亡了。

其实在龚如心这个让人们觉得大胆到几乎离谱的决定背后,龚如心自有其商业逻辑上的思考。她经过精心的计算后说,荃湾当时的确是比较荒僻,但是华懋集团在此投入巨资建成大体量高品质的《如心广场》之后,世界最高的大楼就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吸引足够多的人来入住,并因此带旺周边地区,这样的话,当时嫌偏僻的荃湾很快就会繁荣起来,而《如心广场》成为香港的新地标以后,会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流。

有人做过这样的设想,如果王德辉还在,他会不会建这样的一幢摩天大楼,大家分析的结果是,王德辉恐怕不会建这样的世界第一高楼,因为王德辉和龚如心俩人的性格完全不同,他们的经营理念也不一样。人们认为,王德辉的经营理念偏保守,而龚如心具有冒险精神。

龚如心就有一种好大的自信。

 

66、直觉告诉她

分析龚如心的商业运作手法,人们自然会很直观地想起「冒险」这两个字。的确,在当时仍然偏僻的荃湾建造世界第一高楼,任何人看起来都觉得是相当冒险的一件事,可龚如心不是这样想的,她的经商之道也绝非是一味冒险,实际上稳健审慎也一直贯穿于她的商业经营生涯的始终,并且成为她恪守的经营法则,否则不会有后来的华懋集团。

王德辉主事的时候,华懋集团在银行借贷融资上极为保守,很少向各大银行大量借贷,主要是依靠旗下各公司的内部运作,解决资金周转问题,这种保守的策略本来可能会阻碍公司的壮大发展,因为作为房地产商,这种资金密集型企业,需要大资金动作,王德辉的这种经营方式,使得华懋集团在当年只能建好一个楼盘,卖完以后,收回资金,再进入下一个项目,公司发展就慢得多。

可在变化莫测的香港楼市中,却歪打正着,意外地成为了保身之道。在香港历次经济危机中,每一次几乎都造成了地产界的大灾难,很多向银行大量借贷的地产公司,因为遭银行追回贷款而破产。华懋集团却因为没有大量银行贷款而安然无恙。但王德辉的精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因为躲过金融危机暗自窃喜而更为保守,反而是趁机大量购入因为金融危机而价格下降的土地,等待地产高潮再次到来之时,使华懋集团一跃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商之一。

也是因为这种经营理念,在 1970 年至 1973 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郭炳湘家的「新鸿基地产」等香港的大地产商纷纷上市,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情追捧时,王德辉虽然也多次考虑将华懋集团上市,但总是到了最后一刻放弃了。在这一点上,龚如心掌管华懋集团以后,也一直对上市提不起兴趣。她说:「我们讨论过很多次,但总是机遇不对,现在觉得这样不上市也挺好,金融风暴后不少人对我说,你真轻松啊,还好你没有上市。」

所以,在香港大地产商中,华懋集团是唯一没有上市的公司,没有被束缚手脚,反而表明她在生意场上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女人。

但王德辉「失踪」以后,龚如心独自执掌华懋集团,对上市仍然不积极,我觉得和王德辉的想法并不一样。从后来龚如心的多次讲话中,就可以窥见一斑。因为上市公司财务需要公开,决策需要董事会批准,所以经营活动都要接受股东的监督,而龚如心不喜欢这样的形式,她要在经营活动自己说了算。

因此,王德辉不想上市,是趋于保守,而龚如心的不想上市,正出于其具有冒险精神。

在荃湾建世界第一高楼《如心广场》的想法,当别人都觉得是个疯狂的主意时,她却说:「要盖一个世界上最高的楼,我觉得有前途就干了,不会做一套繁复的可行性研究,我『噼里啪啦』一算,也觉得绝对不会错。」

她还说:「我们是比较私人的公司,又不用董事会投票。」在她「噼里啪啦」算一算中,已经以简洁的方式对市场形势做了判断,然后她拍板就行了。这要如果是上市公司,那是绝对办不到的。上市公司有一套决策程序,不仅要透明,而且股东、管理者,都不能哪一个说了算,它的决策是不能像私人公司,老板拍板就行了。

所以,她和丈夫王德辉对华懋集团的经营理念,是不同的。王德辉偏向保守稳健,龚如心倾向积极冒险。

龚如心学历不高,没有太多的理念,也因此没有过多的束缚,她不会把问题考虑得很复杂,而是尽量把问题简单化。她笑言,学术派做的可行性研究之类的东西,在她那里没有明显的作用。

这可能是一种直觉,而直觉是天赋的,企业家的直觉在经营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专家们并不见得能够比企业家更深入了解市场动态,包括客户需求和产品适销对路,他们提供的是客观的判断,主观的直觉则属于企业家本身。

有人说,龚如心是把地产生意当作工厂来做,从买地、建房、到出售,到物业管理,还提供购房按揭贷款服务,一条龙,流水式经营。她不太讲究一时的赔赚,而注重把生意做到实处,做得长久。

有人说,这实际上是一种稳健和审慎,正是因为龚如心同时具有这种稳健与审慎,才为她的冒险提供了保障。而她的冒险正是因为在素来的沉稳中,看准了市场,做足了准备。所以,十几年下来,龚如心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让华懋公司越来越强大,也让她个人名下的财富越积越多,使她多年下来,一直稳居亚洲女首富的宝座。

但我觉得,龚如心的「冒险」与沉稳,也可能是香港媒体的过度解读。其实,龚如心自己已经说过了,她是凭着直觉投资,凭着直觉做事,她的这句话,是实话。龚如心在生意场上凭着直觉做事,真的不止一桩,包括她把两个大型楼盘「丢空」近十年,这是哪一个地产商都不干的,那么多的钱压在楼盘里,仅资金利息就要损失多少?

李嘉诚就绝对不会把已经建好的楼盘「丢空」,李嘉诚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算计,他也会在地产开发中「丢空」,可他「丢空」的往往是低价买来的地,他的「丢空」是为了把地捂熟了,让地价上涨好多倍,他才来开发,这样楼价就高涨了,他的收益就会大大地上涨。李嘉诚在内地把土地「丢空」,甚至把地捂熟了,随着地价的上涨,他甚至都不开发了,把整个项目都卖出去,其实质就是再卖地。所以,人们说他是奸商,奸商最大的特点,就是眼中只有钱,没有社会责任。但没有任何一个人说龚如心是奸商。

合格的企业家知道如何顺应市场需求,而优秀的企业家却可以在顺应市场之外,引导以及创造自己的市场。龚如心也许是凭着感觉投资,但她绝对不是一时兴起,龚如心的感觉也是来自她在商场上的积累与观察,她的冒险精神使她比丈夫王德辉更有胆识,但她做事情,确实充满着激情,你甚至每一次看到她,她好像都是信心满满,满面笑容,包括她的衣着打扮,虽然惹人非议,但确是有一些艺术家的标新立异,让人看她一眼,不管你喜不喜欢她,你都不会忘记。

上天好像格外眷顾有胆识的人,但也磨砺其筋骨,龚如心想建世界第一高楼的计划,跟她的一生一样,也充满着艰辛和意外,使她为此奋斗了多年,甚至不惜状告政府。但,结果还是让她想建世界第一高楼的计划落空了。但她就是不放弃,最终把世界第一高楼一折为二,还是让《如心广场》在荃湾落成,只是此时,龚如心已经在九泉之下了,这真是一个悲剧。

但,她还是让香港人一看到《如心广场》,必然会想起她,从一点上看,她还是成功了。

未来一百年里,香港人恐怕都很难忘记龚如心,不为别的,就为那矗立在荃湾海边的《如心广场》。

 

67、与李嘉诚争

世界第一高楼后来遇到意外而夭折,不是龚如心变卦,而是因为香港大屿山新机场的修建,因为龚如心规划在荃湾建设的高 518 米的大厦,会影响到香港机场的飞机航道,这一点是龚如心怎么也没想到的,她为此与政府规划部门交涉了很久,甚至打上了法庭,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妥协,大厦最高只被批准可建 324 米,龚如心只能做出让步,但她不甘心,因此将 518 米的高楼一分为二,建了一栋纯酒店和一栋商业酒店的两用大厦,高的一幢以王德辉的英文名字命名,矮的一幢以自己的英文名字命名,但整体仍以中文名字《如心广场》命名。两幢大厦之间建了一座玻璃的廊桥,表明龚如心和王德辉夫妻俩手牵手,恩爱永远。从这一点上看,龚如心又完全是以一个艺术家的思维,展现她的理想和情感。

世界第一高楼没有建成,反而让龚如心又避开了一场危机。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后,超级摩天大楼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而安全永远是人们的首选,所以超高摩天大楼的商业前景被看淡,华懋集团因为当初的让步反而避免了败局。同时,在 1998 年 7 月及香港国际机场启用一年后,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在北大屿山,与美国迪斯尼公司合建香港迪斯尼乐园的计划。

另外,中央政府为了促进香港的发展,又宣布放宽对大陆居民个人赴港旅游的管制,一股赴港旅游的热潮开始兴起。而《如心广场》正处于香港机场与迪士尼游乐园和中环的中间地带,正好是香港的中心,商业前景变得十分明朗。

于是此后不久,龚如心趁势而为,宣布将《如心广场》写字楼部分全部转成酒店,专门针对大陆游客的消费实力和习惯,将《如心广场》的酒店提供三到五星级的组合,拥有客房逾 2000 间,成为香港最具规模的酒店之一。

而早在中央政府开始批准大陆居民赴港个人游之前,她就有先见之明似的,大胆地开始改造酒店业,并果断地决定将部分贵重的地皮动工新建五六星级的酒店。

除了《如心广场》这样大型的商业物业改作酒店之外,在政策放松后,龚如心还把华懋集团旗下在旺角和观塘等地的工业地盘,向香港政府「城市规划委员会」申请改作中档酒店,这样整个华懋集团在酒店方面的投资已近 200 亿。

当香港特区政府规定工厂用地可改作酒店用途时,她第一个出来响应,将华懋公司以前做工业原料时,购下的多个工厂用地,申请改建成为星级酒店。

而随着迪士尼游乐园的建成和内地与香港经济融合的加快,向酒店业的大力拓展,已被证明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接着龚如心又干了一件非常「冒险」的事。

在 1997 年香港回归之前,香港商界有许多人无法确定日后香港发展的前景,缺乏信心,开始向海外转移投资,也有人建议龚如心这么做,可是她拒绝了,她说,我对香港信心十足。后来她这样的态度并不仅仅出于爱国之心,也因为她对局势的明确判断,她对香港有信心,她对自己和华懋集团在香港的前途也有信心。要说龚如心后来一系列的成功,恐怕就是基于这一判断。

事实不仅证明了她的判断正确,而且给了她极大的回报。香港回归以来,龚如心的财富不断在升值,事业风生水起。她 1995 年第一次被《福布斯》杂志评为「香港五大富豪」之一时,她的财富大约 300 亿左右,到 2007 年她去世时,有人估算整个华懋集团的财富已经近千亿。

不仅如此,她还看出了内地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在接手华懋公司之后,不久便开始了对内地的投资,也使她获益良多。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初期,龚如心便开始在河南投资了肉类加工厂、发电厂和铝厂。在西北地区又投了不少工业、农业、旅游等项目。在北京、上海、甘肃、内蒙等地,她都有投资。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巨大发展,龚如心的投资,都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因此到处都有她成功的见证。

也因为看好香港未来的发展,她于 1996 年香港回归前,就决定在香港建造世界第一高楼,并且兴奋地亲自挥毫,画了一幅画,名曰「如心塔」。据香港媒体报道说,这座「如心塔」它的形状似宝剑,凌空破天,右上角一轮红日当空,画的下半部,草木葱茏成荫。就是这幅画因寓意深远,而被选中成为纪念奥运会百年的首日封,因为在中国国内没有发行,所以多数国人不得而知。久未画画的龚如心突然画了一幅画,让许多熟悉她的人都惊讶,可见龚如心不仅看好香港的未来,而且非常有诗意地画了这样一幅非常理想化的「美图」。

不仅如此,香港媒体还在报道中说,也就是这位富有才华的女性,亲自为香港回归设计了一幅「心连心」图案,后来这幅「心连心」图案成了华懋集团建筑物上随时可见的标志。在庆祝香港回归「心连心」的首日封上,也留下了她的水墨作品。在这里,表现的是龚如心最得意的艺术家追求。

正是在这种信心下,龚如心势在必得的一次「冒险」行动中,与李嘉诚竞争,又创造了一个让香港媒体大篇幅报道的新闻。

1997 年 8 月,香港特区政府举办了回归后的第一次土地公开拍卖,标的是位于香港浅水湾道 129 号,以前是英军驻军来敦格军营的土地。这次土地拍卖吸引了香港地产商们高度的关注,许多人都跃跃欲试,准备参与拍卖,也吸引了整个香港媒体的高度关注。

这块土地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看完我的介绍,你就明白了

浅水湾位于香港岛太平山的南面,是一处依山傍海的美丽的海湾。海湾呈新月形,号称「天下第一湾」,也有「东方夏威夷」之美誉,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海湾。浅水湾坡缓滩长,波平浪静,水清沙细,沙滩宽阔洁净而水浅,且冬暖夏凉,水温在 16 摄氏度至 27 摄氏度之间,历来是人们消夏弄潮的胜地,也是游人必至的著名风景区。香江公认的「八景」,其中之一的「海国浮沉」,指的就是浅水湾的海滨浴场。

因此,浅水湾是香港最高尚的住宅区之一,众多的别墅豪宅遍布于海湾的坡地上,其中就有李嘉诚、包玉刚等众多超级富豪的住宅就在这儿。同时也是香港最受欢迎及交通最方便最具代表性的海滨浴场,香港人叫泳滩。这里的阳光、沙滩、海水确实令人神往。

浅水湾地区一直为富豪聚集之地,又是旅游胜地,所以这儿的地价始终高企,而当时正在为《如新广场》的建设而四处奔走的龚如心,突然决定也参与这块土地的拍卖。这时,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也宣布参与竞投,而且有志在必得的决心。这样,龚如心就有点与李嘉诚一斗高下之势了。

这样,怎么不吸引媒体的高度关注?

 

68、55 亿抢地皮

与李嘉诚争一块香港「地王」,这对于华懋集团和龚如心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冒险之举,因为华懋集团一直以来,都是用「乙种换地权益书」同政府换地,在地皮上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而规划建设《如心广场》的荃湾地皮,也是用「乙种换地权益书」换来的。但「乙种换地权益书」,只能换新市镇地区的地皮,也就是香港城区周边的地,这儿的地价相对低,所以房价也会低一些,因此华懋集团以前开发的楼盘,基本都是面向中低层收入的市民。而市区的地价高,主要是由政府拍卖,王德辉总觉得太贵很少参与。

以前,王德辉也曾试着参与过市区的土地拍卖,但一旦其他竞标者把价格抬高,王德辉就会选择放弃,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龚如心执掌公司以后,基本上没有参与竞拍土地。

但是,这一次龚如心不顾《如心广场》的建设需要巨额资金,对于浅水湾 129 号这块地,表现出志在必得的决心。龚如心在关键时刻反而表现出一份冷静,她知道自己喜欢凭直觉行事,为了不出现意外,她采取的是,战略上积极,抱着志在必得的决心,战术上却又多一份审慎,为了避免自己可能有的太过紧张或者动摇,她竟然在举行拍卖时去了美国,让负责华懋集团地产业务的董事梁荣江,去拍卖现场竞投。

可有不少大地产商对这块地皮有兴趣,现场最引人注意的是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公司,他们派来了重磅人物李嘉诚的大儿子李泽钜来参加竞投,可见李嘉诚对这块地皮的重视。显然李泽钜遵从父亲的旨意,也表现出志在必得的信心,他一路举牌,不断抬升竞投价格。

也一直咬得非常紧,最后总价竟抬到了惊人的 50 亿港币,这时竞投场内只剩下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和龚如心的「华懋集团」了。但,两家公司都没有表现出退出的意思。竞价仍然一个亿一个亿地往上加,最终李泽钜给出了 54 亿的价格。

现场几乎都听不到呼吸声了,大家屏气凝神齐刷刷的眼睛,都望着梁荣江,以为华懋集团再不会竞价了,因为这个地价已经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可这时,只见梁荣江再一次举牌:55 亿!

大家又把眼光齐刷刷地朝向李泽钜,只见李泽钜打了一个电话,然后表示放弃,显然是最后听取了老爹李嘉诚的意见,因此这一场竞投,实际上是李嘉诚和龚如心的一次竞争,华人首富和亚洲女首富在商场上「对杠」了一次,可是,华人首富和亚洲女首富在实力上,还是有一段很大的差距的,龚如心就是硬生生地争了一次,最后得到了这块地。

当时 1998 年香港回归后,经济发展很稳,香港楼市也表现得非常不错,但在很多地产界人士看来,这个价格还是高得离谱,都非常担心下一步怎么做。所以,这一次土地拍卖,在香港几乎是一个轰动性的新闻。

龚如心从海外回来,媒体立即蜂拥而上,记者在采访龚如心时,她则说,「李嘉诚先生都肯出 54 亿,他的眼光会错吗?何况香港刚回归,特区政府需要大家的支持,提高港人对政府的信心,那又值多少钱?」

这一番话,就使龚如心脱离了一个趋利的商人境界,把自己升华了。因为,她的眼光看得比普通商人远。第一,她与李嘉诚斗了一场,最后恭维一下李嘉诚,因为李嘉诚无论他是不是奸商,但他在香港商界有「超人」之说,用「李超人」佐证自己的判断,这是一种高明的手法;第二,房地产的投资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投资,它需要好的大环境,人们才敢去买房,龚如心这时高价买地,自然有提升港人信心的效果,港人信心提升了,才会愿意买房,房价自然就会涨。第三,给政府卖了一个好,当时回归后的特区政府第一次拍卖土地,卖出惊人高价,自然反映人们对特区政府的信心。龚如心作为一个爱国的商人,当然也十分重视与政府的关系。第四,这一次竞投土地,媒体的高度关注,实际上龚如心给华懋集团做了一个大大的广告,而且是免费的。房地产公司的实力是十分重要的,这次天价竞投土地,表明了华懋集团的实力。而且,当时龚如心还在几乎是轰轰烈烈地要建世界第一高楼,这样,谁不知道华懋集团,谁会怀疑华懋集团的实力?从这几点看,龚如心是个大赢家。

紧接着,龚如心宣布要在浅水湾这块地上,兴建香港最高级的超 6 星级酒店,由于这块地皮也临海,龚如心决定以全球闻名的迪拜「帆船酒店」为参考,设计兴建。这样,仅这一家酒店投资就已经超过了 80 亿港币,成为香港的又一标志性建筑。

或许爱艺术的人,尤其是爱艺术的女人,都会有很多梦想,会有比较大胆的有创造力的有想象力的决策,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龚如心才会在投资决定上常常有新鲜的思路。

老的企业家往往易于局限于旧有的领域,思维在固定的经营模式中日渐老化,而容易固步自封,龚如心却一次又一次及时调整自己的路线,将目光放得的越来越远。

在这一点上,她和王德辉完全不同。虽然他们之间只差几岁,但,他们好像代表了两个时代。王德辉对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抓住机遇从进出口贸易转型房地产,而且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这个阶段虽然龚如心也参与了,但,决策者是王德辉,也正是这一点,使王德辉的父亲王廷歆放手将公司交给了儿子。但王德辉成功转型以后,经营方式却趋于稳健保守,虽然躲过了数次经济危机,但发展稳健有余,积极不够,这就是事物的两重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被动的一面。

因此,在龚如心接手以前,以地产为主业,此外只有对娱乐领域有所涉足,大量的资金存在银行里,这就不像是一个现代企业,而有点像过去的「财主」,挣来的钱,藏在「地窖」里。

龚如心的冒险精神和她的发散性艺术家式的思维方式,想把多元化、国际化的操作方式引进来,因此,开始在地产主业外的新旧经济领域均有试水。接下来的十余年间,龚如心的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在大手笔地抓住地产主业之外,更是涉及生物科技、环境保护、工业、运输、金融、农业、娱乐、教育和文化等等,其视野和地域也逐渐展开,除香港以外,在内地、台湾地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施展拳脚。

1993 年龚如心全面接手华懋集团以后,就一举投入了 3 亿港币,收购了英国的切尔斯·菲尔德房地产公司 14.08% 的股份,两年之后就赚回 10 多亿港元,如今这家地产公司已成为英国的地产巨头之一。这是龚如心的第一次试水,就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这不得不让华懋集团的那些老臣们,对她刮目相看。

1998 年龚如心决定,向酒店业大力拓展业务。《如心广场》的规划、浅水湾高价竞投土地,都是在这个战略思维之下的大动作。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与李嘉诚争「地王」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