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接受自己的平庸?
学渣 or 学霸,是基因注定还是环境造就?
给自己的小孩尽早报各种补习班,就能赢在起跑线上?
人类的学习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前提条件?诸如此类问题,是发展心理学长期始终关注的领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阿诺德·格塞尔博士(Arnold Lucius Gesell)就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先驱之一,也是发展心理学中「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他和同事通过研究了儿童的神经运动发展,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成熟才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从支持他这一观点的著名研究——「双生子爬梯实验」讲起。
双生子爬梯实验:学习是有前提条件的
科学实验讲究「控制变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和人之间的基因和成长环境千差万别,科学家也没有办法像养小白鼠一样,把人养在实验室里控制和观察。
而双生子研究,则是帮助我们了解基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方式。
所谓的「双生子」,就是俗称的「双胞胎」。由于双胞胎在生物学、遗传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研究上具有极高的价值,通常用来研究不同环境与不同基因组成对研究要素所造成的影响。
双生子研究又分为「同卵双生子」研究和「异卵双生子」研究两种范式。
同卵双生子是有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有接近 100% 相同的遗传基因。如果将同卵双生子的两个人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他们在长大后,其中某种特征不同(比如智力、性格、情绪等),就可以认为是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社区、父母教育风格等)不同所造成的经验不同,从而造成了两个人之间的差异。
异卵双生子是有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来,仅有 50% 的基因是共有的。如果异卵双生子作为研究对象,让他们两从小就在相同环境(家庭、学校、父母教养方式等)中,发现他们在长大之后,在某种特征不同,就可以认为是两个人之间的遗传而造成的差异。
格塞尔就采取了「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范式,以此来研究生理成熟与学习哪一个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
他选取了两名未满 12 个月的同卵双生子(哥哥和弟弟)作为研究对象,让这两个小家伙去学习爬梯子。由于是同卵双胞胎,因此哥哥和弟弟在身高、体重、健康状况以及母亲身体情况、家庭环境等方面都是一模一样。
格塞尔先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 48 周开始学习爬梯子,48 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并且站立时也是摇摇晃晃,走路则非常勉强,而格赛尔按照实验设计,每天训练哥哥 15 分钟。
哥哥的训练那叫一个苦呀,在训练过程中,他经历了多次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就这样,格塞尔对哥哥艰苦训练了 6 周时间,到了第 54 周的时候,哥哥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
双胞胎中的弟弟,所接受的训练方式-跟哥哥完全一样。不同的是,弟弟的学习开始得更晚,他在出生后第 52 周,才开始练习爬梯子,比哥哥整整晚了 4 周,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自己也一直跃跃欲试。实验结果非常有意思:哥哥从 48 周开始,练了 6 周,到了第 54 周时才学会爬梯子;弟弟从 52 周开始,练了 2 周,也是在 54 周时学会了爬同样的梯子。
弟弟不仅学习所用时间短、效果好,还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
这一结果引起了格塞尔的思考:为什么先接受训练的哥哥在爬梯子上没有表现出优势呢?格塞尔进一步对其他的同卵双生子进行了玩积木、玩球、学习词语、数字记忆等实验。
他发现,无论哪方面,受训练的儿童在一段时间内虽然超过没受训练的儿童,但达到某个年龄后,一旦给没受训练的儿童做同样的训练,没受训练的儿童马上就会赶上或超过受训练的儿童。据此,格塞尔指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而学习只是对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
当前,许多早教机构非常火爆,有些早教机构的收费动辄就 3-5 万,非常昂贵。然而就是这样的价格,依然有很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期待,交钱去参加早教培训。实际上,根据格塞尔的实验研究,那些所谓能提高孩子智商和认知能力的早教内容,基本上都没什么用。而唯一有用的,就是早教机构,给家长营造了一个集中时间跟孩子一起玩耍的机会,家长相当于花了重金,购买了一段专门的时间,在早教老师的安排下,跟孩子进行有规律的亲子互动。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孩子真正的发展与成长,是与父母互动的关系中实现的。
基因是主角,环境是配角
格塞尔根据自己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成熟势力理论」,认为孩子的成熟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个规律就像「刻度表」一样,生理结构成熟到什么程度,就具备了发展出什么样能力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仅起到一个引发的作用,无法改变「刻度表」上本身的数值。
也就是说,儿童在生理未成熟之前,一直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这个准备状态实际上就是生理机制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这时,成人应该等待儿童达到对未来学习产生接受能力的水平,超前学习从实际效果上来看,没有实际意义。由于格塞尔受当时研究技术与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还没有基因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持,因此格塞尔只是认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其生物学结构的成熟起到决定性作用,但这个生物学结果与后天教育环境究竟是什么关系,他并没有回答清楚。
随着现代基因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基因检测技术的诞生,终于在「先天遗传与后天学习」的争论上,有了明确的回答,也就是「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论」。正如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仇子龙教授所说:「基因是生命的绝对主角,环境是配角。」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基因给生命的发展提供了基本「蓝图」。我们从受精卵那一时刻起,身体的发展就会按照基因所蕴含的庞大信息不断展开,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细胞中每一种蛋白质,都会按照基因有序进行,该开启生长发育时,开关就会开启,到了成熟该关闭时,开关就会关闭。
对于人类来说,我们最重要的心智,同样依赖于大脑的生长发育,也是按照基因所提供的「图纸」在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基因虽然给我们的「生命大戏」提供了「人生剧本」,但基因并没有告诉我们具体要怎样「演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得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即兴发挥」了,而这种「即兴发挥」的能力,就是我们认知和学习的能力。
不过很可惜的是,基因所给的「人生剧本」中能够让你「即兴发挥」的部分比较有限。比如 2018 年 10 月《Nature》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来自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学院精神病学研究所 Ziada Ayorech 及同事的研究报告,他们分析了来自 3000 个个体和 3000 对双胞胎的遗传信息,通过比较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发现基因可以解释 A-level 考试(英国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中 57% 的差异、大学择校中 51% 的差异、报考大学的质量(基于学术声誉和就业前景等因素评估)中 57% 的差异以及在校成绩中 46% 的差异。
也就是说,作者不但通过双胞胎剖析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衡量大学成功的指标的影响,还单独通过 DNA 证实了大学期间的成功与否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来自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所(IoPPN)的研究联合负责人 Emily Smith-Woolley 博士说:「我们首次证明了教育成就的遗传影响渗透进了高等教育。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 年轻人是否会选择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他们 DNA 的影响。」
此外,在英国,美国和新西兰进行的一项超过 20,000 人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具有某些遗传变异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拥有更好的职业生涯并获得更多的教育。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层级,他们的基因都可以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做得比他们的父母做得更好。
该研究为一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即天生优势比起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在生活中取得的成就。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研究了 78,000 多人的遗传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相关 DNA 的基因型和智力评分的信息,该团队发现了关于智力相关新的基因和生物学信息。拥有这些基因表达的人不太可能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状,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症;并且这些基因的差异能够解释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异的一半以上。
此外,同样在 2018 年,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还发现,基因能预测一个人能不能上大学,那些携带更加优秀教育基因的人,比一般人能够上大学的概率整整大了五倍。这充分说明,孩子能不能上大学,跟父母有没有钱和重不重视教育关系不大,有些时候在受精卵的时候或许就定好了。
人生的必修课:学会面对失败
基因科学的研究成果,会给许多家长当头泼一盆冷水,那么肯定有人会问:「如果孩子的未来都是基因决定好的,那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那么我需要反问一句,难道教育的意义,就是孩子考上好学校吗?就是孩子取得好成绩吗?这是许多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出现了偏差。
哲学家詹姆斯·卡斯在其著作《有限和无限的游戏》中提出:人类有两种游戏方式的,一种是有限游戏,比如下棋、考试、做项目,甚至外交谈判和战争。这些事情都明确边界,存在明确的开始与结束。但是,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游戏,是没有边界的,这些游戏只有开始,然后就必须一直玩小去,直到玩游戏的玩家自己消亡为止,这就是「无限游戏」。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一场「无限游戏」,没有最终目标,只要人还活着,这场游戏就必须玩下去。但要玩下去,就只能面对不确定性,接受游戏地结果跟自己的预期不一样,否则很难玩下去。这个时候,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能够坦然面对游戏的结果,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结果,那这个人才有不断玩下去的可能,只有继续玩下去,才有可能翻盘,并最后品味到这场游戏的乐趣。因此,对于家长来说,教育孩子得关键,绝对不是逼他们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逼他门考好成绩,而是教育引导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锤炼出「心理韧性」。这样的孩子,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今后从事怎样的事业,他们都可以依靠时间的力量,通过不断积累与前行,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那么,玩好人生这场无限游戏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呢?格雷格·塞门扎教授在谈起科研路上的痛苦经历时回忆说「失败不是悲剧,是要克服的挑战。要接受事情不会一帆风顺,」并强调「失败了,就从头开始!」也就是说,塞门扎教授能够获得诺奖,不仅因为其卓越科研能力,还因为其超强的「心理韧性」,这种「韧性」不仅帮助他克服了一次又一次困难,而且帮助他度过了漫长的等待期。
要知道,漫长而毫无确定结果的等待,要比失败或者克服困难,要艰难得多。也就是说,「心理韧性」是玩好人生这场无限游戏中,最重要的条件。那么,什么是「心理韧性」呢?如果用大白话说,就是「我知道自己一定能行的感觉」,注意:这里的重点是「感觉」,而不是用头脑上的理性说服自己的教条,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动化心理过程。如果用专业词汇,就是「自我效能感」。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他给出的定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建立「我能行」,需要切身的体验
在我们每个人的基因中,都带着「我能行」的基因。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积极的、自由的、支持性的,那么这个「我能行」的基因,就会表达出来。比如说,一个 1 岁多的幼儿,第一次想自己吃香蕉,要吃香蕉就得剥去香蕉皮,此时此刻,对于家长来说,她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她直接帮孩子剥开香蕉皮,把香蕉弄成小段,塞进孩子嘴里,这对成年人来说太简单了;另一种是鼓励孩子自己摸索去剥香蕉皮,经过努力自己吃到香蕉。
如果单从结果来看,孩子都吃到了香蕉,但如果从心理过程来看,却在孩子心中建立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前一种是「妈妈行,我不行」;后一种则是「我能行」。也就是说,孩子的愿望,最好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这样就可以增强他的自我效能感;如果是父母强行要帮助孩子,那就会破坏他的自我效能感。
然而,让孩子建立「我能行」的概念,不是家长用嘴巴上说的,而是需要家长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能体验到。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能够给予支持,而不是替孩子做,更不能去打击孩子。
我曾经见过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爸爸,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参加一个亲子活动。这个活动就让家长与孩子一起配合,先给长条形的气球充气,然后再用最快的速度编成小动物的形状。这位爸爸跟他儿子配合得不错,爸爸负责充气,儿子负责编气球。不一会儿,他们就完成了。儿子看着自己完成的气球作品,非常自豪,紧紧地抱住爸爸,并高兴地跟爸爸说:「爸爸,我是世界上最厉害的!」
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个小男孩话音刚落,可能是因为气球里的气充得太满的缘故,小男孩的作品突然「砰」的一声就炸了,小男孩直接被吓哭了,抱着爸爸大哭。这时,那位爸爸却说:「你刚才不是说你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吗?气球爆了就把你吓哭了啊,别哭啦,男儿有泪不轻弹!」我听完这位爸爸的话,很替这位爸爸感到惋惜,他本来有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体会到「我能行」的感觉,可惜的是,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他的一番话不但没让孩子建立起「我能行」,还把孩子原来的自信也弄没了。
实际上,爸爸的那番话,他儿子体验到的,并不是爸爸让他坚强,而是体验到爸爸说他不行。孩子年龄越小,建立自我效能感越容易,建立起「我能行」的感觉就越持久;相反,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建立起自我效能感就越难,甚至孩子还会建立起「我不行」的感觉,这将会伴随孩子很长时间,甚至终身。
如果这位爸爸能在孩子说他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时候,用非常真诚的态度对孩子说:「儿子,你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而在孩子被气球爆炸吓哭时,能够马上将孩子搂在怀里,用非常关心的态度告诉孩子:「别怕,爸爸在这里」,那么我想,这位爸爸跟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就建立起来了。当孩子再次面对困难时,他既能想起,爸爸对他充分的认可与肯定,又能想到,即使失败了,爸爸也愿意接纳自己,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韧性,就得到了增强。
那么为什么从小就需要建立孩子「我能行」的体验感呢?
原因很简单:孩子越大,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大。比如一个成年人,他面对的就是恋爱、结婚、生子、工作、理财和交际等重大命题,做好不易,而一旦失败,代价很大。相反,越小的孩子,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小,成败得失,除了有心理上的意义,现实意义有时没那么大。例如中小学教育,那些小考试的成败,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把它们当做一个练习就好了。但很多家长通常的做法却像「打了鸡血」一样强迫孩子学习,搞得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像打一场场生死大战似的,孩子的心理在这种高压之下将会发育成什么样呢?
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习好,教育不重在于「教」,而在于「育」。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曾说过:「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要重要。」中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老师也说过:父母的人格如果相对来说比较健康稳定,是比较好玩的人,或是比较放松的人,他们即使有时候做一些在我们看起来是非常错误的事情,对孩子的人格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或者不会有太糟糕的影响。但是,父母亲如果本身人格有问题,他的人格有过度依赖或是过度控制,那么他们怎么做都可能会散发出不健康的「味道」。孩子如果在这种不健康的味道中长大的话,他们可能人格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如果父母亲人格不是太健康,他们即使是所有的东西都照着育儿学的教科书做,一样有可能导致孩子很大的问题。
人生的成长,事业的发展,跟养孩子是一样的
实际上,上面所说的教育理念,也是成长与发展的理念,它们的内核是相同的。与其说是父母在教育孩子,倒不如说是父母在跟者孩子一同奔跑与成长。即使你还没有孩子,也没有关系,因为你的事业,你做出的成果,你的人生阅历,你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你所获取的资源,都是你所生的孩子。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应该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你的创造之物,它可以是你写的一本书、你运营一个自媒体、你搞一项技术专利,也可以是你运营一个 QQ 群,你搭建的一个社交平台。与其说,是你在做事业,倒不如说是你在养事业这个「孩子」的同时,跟着它一起在成长。那么,你准备怎样来养这个「孩子」呢?
如果你只是想着,你的「孩子」如何能值更多的钱,如何身价更高,天天想着要尽快将自己的「孩子」变现,自己尽快年薪百万,迎娶白富美,那你把你的「孩子」当成什么了?你跟那些对自己的孩子非常「鸡血」,天天只想着让孩子考上好学校,甚至不顾教育规律的去逼迫孩子学习的家长们,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个人成长的意义,我们事业的成果,并不在于你是不是马上能够升职加薪,有没有马上就赚更多的钱,因为「有钱」只是你职业成长道路上一场战役的胜利,但并不意味着你整场战争的胜利。人生的战争,尤其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是由无数场各个维度的大小战役组成的,战争的胜负,是由你的实力、你的眼界和你的胸怀决定的。那种根本不在乎自己事业这个「孩子」成长的怎么样,只以金钱高低来论英雄的急功近利的行为逻辑,完全就是一种赌徒心态,这是在拿自己的前途命运去当筹码的赌博做法,终究会遇到发展瓶颈,对自己是很不负责的。
因此,要赢得整场人生战争的胜利,关键在「有没有勇气、有没有胆识、有没有战略、有没有韧性」,关键在于,你自己现在从事的事业,是不是你真心爱过的,你是不是在全身心投入其中,有没有在养育这个「孩子「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归属感和意义感,有没有让你的生命变得充实,有没有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