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为什么势如破竹?

1926 年到 1928 年,国共联手进行了消灭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耀武扬威的北洋军阀被北伐军摧枯拉朽地消灭,全国基本上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这是陈毅作词的新四军军歌中的一句,显然他对北伐战争的激荡澎湃也是怀念不已。

那么北伐战争最终是胜利了吗?

这得从两个方面去看。

如果从打倒北洋军阀的目的来看,那确实目的达到了。吴佩孚、孙传芳都干翻了,奉系也改旗易帜了,全国也的确完成了形势上的统一。

但是从实际的结果来看,北伐战争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目标。因为旧军阀是打倒了,却又冒出来了好几个新军阀。这也导致即使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战乱依旧不断,人民苦难深重。

这几个新军阀就是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等人。

为啥说叫「形式上的统一」?

就是说这帮子手里有人有枪的军阀,名义上服从中央,实际上仍然处于自治状态。

蒋介石倒是想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直到跑小岛上之前,这事也没有办成。

北伐的背景

说起民国的军阀混战史,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笔糊涂账,根本搞不清谁跟谁打,为啥打?这民国军阀就跟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冒出了一茬,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不过你要是捋顺了,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简单来说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北洋军阀之间的混战;

第二个阶段是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军跟北洋军阀之间的混战,也就是北伐;

第三个阶段则是新军阀之间的混战。

北洋军阀之间的混战就不多说了,不是今天话题的重点。

咱们只需要知道袁世凯死之后,北洋军分裂成了直系、皖系、奉系这三大系,各大系下面又有数不清的小山头,这些军阀为了地盘和利益,你来我往地干了好多年。

后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广东大本营,又搭上了苏联这根线,开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对国民党进行改组,成立黄埔军校,积蓄力量准备打翻各地军阀,推翻北洋政府,一统全国,建立真正的共和国家。

咱们先看一下当时全国的势力分布图,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加载中…

江浙沪和江西那一带是直系孙传芳的势力范围,湖南湖北那一片是直系吴佩孚的势力范围,东北和山东那旮旯是奉系张作霖的势力范围,至于冯玉祥的那一大片,别着急,很快就被吴佩孚和张作霖瓜分了。

而国民党的势力范围,则是最南头的那一小片,也就是广东和广西。(新桂系加入了国民革命军,这个后文再讲。)

总而言之,1926 年的中国大地,完全是一片混乱,名义上是北京的北洋政府说了算,实际上是谁有枪杆子谁说了算,各个军阀为了自保和争地盘,又不惜出卖主权各自找了列强作为外援,狼狈为奸。

总之全国就是一盘散沙,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这也导致了中国掉进贫穷落后的坑里越陷越深。

国民党就是打算从两广出发,一直往北,消灭盘踞在北方的北洋军阀势力。

这就是北伐的军事预定路线。

可惜的是孙中山在受冯玉祥邀请北上之后于 1925 年在北京逝世,可谓是壮志未酬。

因此也有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句千古名言。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最终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异军突起成功上位,从党内根本排不上号一跃成为国民党实际上的一把手(汪精卫因为中山舰事件一生气跑法国去了)。

蒋介石一是考虑继承总理遗志,毕竟继承总理的政治遗产才说明上位有合法性,二是为了通过北伐可以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实力,一直积极推动北伐。

但是这个过程也是充满曲折。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国民党的改组、黄埔军校的建立、包括革命军队的成立,都是在联俄联共之后办成的。也就是说,苏联人的援助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国民党要北伐,前提是必须取得苏联的支持,没有苏联的点头,就没有卢布和武器的支援,单凭国民党的力量是绝对搞不了这事。

在苏联政治顾问鲍罗廷和军事顾问加仑将军在广州的时候,苏联是支持国民党北伐的。

后来鲍罗廷和加仑被调回苏联,季山嘉被任命为新的军事顾问来到了中国。但是季山嘉和蒋介石的关系相当糟糕,甚至于闹的水火不容。最尖锐的矛盾就是季山嘉反对北伐,并对蒋介石的为人十分瞧不上。

但是「中山舰事件」之后,苏联人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处理方法,不但没有收拾蒋介石,还把季山嘉调回去,把鲍罗廷和加仑又调回中国了。

苏联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看看北方的形势,就很容易理解了。

原因就是苏联人寄以厚望的北方两大盟友都完犊子了。郭松龄反奉失败,冯玉祥也已经被迫下野。苏联人的南北同步的计谋没有成功,只好退而求其次,全力支持南方的国民政府北伐了,而首选必然是国民政府的军事老大蒋介石。

因此,既然苏联老大哥都同意了,那还说啥?北伐搞起!

1926 年 7 月 9 日,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北伐战争的正式开始。

作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此时意气风发,只是他还没有预料到,在前方有好多大坑正等着他。

双方力量对比

先来看一下准备北伐的国民革命军的构成。

咱们一直说国民党组织了北伐,这么说倒是没错,但是有一点要讲清楚,那就是北伐军并不仅仅是蒋介石或者说国民党的嫡系部队,而是由很多前军阀部队加入,并且在北伐的过程中,又有不少入伙的。

孙中山北上在北京去世,广州大本营就在苏联顾问的主导下,改组成了广东国民政府,汪精卫成了一把手。

接着就对能控制的军队也做了一下整编,一共编成了八个军,叫做国民革命军。

简单介绍一下这八个军的构成。

第一军:军长何应钦,起源于黄埔军校的学生军,这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也是他能完全控制的唯一的一支部队。

第二军:军长谭延闿。这是一支湘军。

第三军:军长朱培德。这是一支滇军,朱德就是从滇军里走出来的。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这是一支粤军,号称「铁军」,战斗力爆表,有名的叶挺独立团就是这支队伍里的,这是当时我党能完全控制的一支部队,后来成了南昌起义的主力。第四军里面有个师长叫张发奎,后来在北伐过程中也成了大佬。

第五军:军长李福林。这老兄出身悍匪,班底也是绿林好汉居多,当年追随孙先生闹革命,如今成了军长。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

第六军:军长程潜。程潜是老资格,出身湘军,部队人员构成算是湘粤联军。

第七军:军长李宗仁。这是一支桂军,清一色广西人。战斗力也是不一般,号称「钢军」。桂系是本文男二号,后文有大量篇幅讲。

第八军:军长唐生智。这属于湘军,后来入伙的。唐生智就是后来抗日战争中守卫南京那个,在北伐中也曾大放异彩,对蒋介石相当不服气,把蒋介石逼得在日记里痛骂。

这就是国民革命军的起家的主力,加起来大约有十万人。其中战斗力最强的是第一军、第四军和第七军。

第一军和第四军战斗力强的最主要原因是部队里大量的共产党人,政治工作做得好不说,革命意志相当坚定,打起仗来不要命。

第七军是广西兵,领斗者就是叱咤民国好多年的李宗仁和白崇禧。

广西兵不是号称「狼兵」么,主要是因为一个连队里基本上都是同乡,一般打仗不会丢下同乡不管,要不回家没法混了。

所以后来蒋介石和汪精卫反共之后,导致第一军和第四军的战斗力暴跌,原因就是把共产党人都清洗出队伍了。

综上所述,我们就明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北伐军的构成很复杂,作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并不是能他说啥别人听啥,这也为以后新军阀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我们再看一下北伐军这十万人要面对的对手的情况。

吴佩孚的兵力是二十万,孙传芳的兵力也有二十万,而纸面实力最强的则是奉系的张作霖,手里有三十万人马,加起来北洋军阀有七十万。

十万对七十万看起来挺吓人,感觉要去以卵击石。

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从兵力分布上来说,北洋军阀占据的地盘太大,兵力很分散,反而北伐军可以组织优势兵力集中出击,各个击破。

有朋友可能从上面的地图也发现一个问题,冯玉祥和阎锡山也在北边,为啥北伐军怎么不准备打他俩?

首先对北伐军来说,自身力量有限,也不可能树敌太多,搞不好就让人给围殴了。

再者这俩算是半个自己人,而且没过多会就完全变成了自己人。冯玉祥也是接受苏联的援助,和国民党属于一个后台,而且从孙中山在的时候两家关系就不错。

而号称「忍者神龟」的阎锡山,本来是同盟会出身,跟国民党也算沾亲带故,最主要的是他是墙头草,最会见风使舵,所以根本不需要打,只需要北伐军占上风,阎锡山自然就老老实实听话。

冯玉祥于 1926 年 9 月加入了国民革命军,阎锡山则紧随其后,在 1927 年也加入了国民革命军。

打吴佩孚,唐生智崛起

面对北方的三个大军阀,蒋介石在苏联军事顾问加仑将军的协助下,制定出了北伐的第一步策略,那就是「打倒吴佩孚,妥协孙传芳,不理张作霖」。

蒋介石这个人虽然军事指挥水平不咋的,但不得不承认他战略眼光还是不错的。

此时北方这几个军阀还正在内斗的热闹,你要是说我要把你们统统干趴下,那没的说,很容易让他们几个抱团对抗北伐军。

至于为啥先打吴佩孚,倒也不复杂。

首先吴佩孚占据两湖地区和河南(刚从冯玉祥手里抢过来的),而湖南跟广州革命根据地相邻,这是打去北京的必经之路,总不能绕过去不打。

而孙传芳的江西虽然也跟广东临近,但是赣南地区很多山区,易守难攻,通过我党后来在江西的井冈山和瑞金建立根据地,就可以想象得到攻打江西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再一个原因就是,吴佩孚当时的名声很大,在那几年堪称是北洋军阀的代表人物,还上过美国的《时代周刊》,被称为中国的最强者。

所以把吴佩孚干趴下了,可以起到一个「杀猴给鸡看」的震慑效果,有那个擒贼先擒王的意思。

毕竟孙传芳再厉害,也曾经是吴佩孚的手下,段位完全不一样。

只是比较魔幻的是,在攻打吴佩孚的过程中,名不见经传的第八军军长唐生智打得风生水起,以至于有了取代蒋的野心,而同时蒋介石则发挥不佳,导致威信则大大降低。

唐生智毕业于保定军校,本来在湖南跟着湖南省长赵恒锡。

赵恒锡虽然名气不大,但是他的老大比较有名,叫吴佩孚。

唐生智跟白崇禧是保定军校的同学,所以早就跟广州国民政府那边眉来眼去,一直想把赵恒锡赶下台他上去。后来趁着吴佩孚跟张作霖合作收拾冯玉祥去了,造了赵恒锡的反。

赵恒锡找吴老大求救,吴佩孚出兵把唐生智揍得找不着北。

唐生智一看,谁还没有个大哥啊,国民党赶紧的,别眼睁睁地看我受欺负,过来帮我报仇。

国民政府那边正想着北伐这事呢,要不也得从湖南走,那就做个顺水人情,去吧!

于是在 1926 年 5 月第四军的叶挺独立团就作为先锋部队进入了湖南。

这也是为啥 1926 年 7 月 9 日北伐誓师,7 月 11 日就拿下长沙的原因。

第四军号称「铁军」,而叶挺独立团是由我党组建的一支队伍,战斗力更是凶悍。北洋那些士兵都是为了当兵吃饭的,哪见过这种打仗不要命的队伍,直接就被打崩了。

唐生智一看还是跟着国民党混有前途,直接要求加入国民革命军一起搞革命。

蒋介石说热烈欢迎啊,我们现在一共有七个军,那你的队伍就是第八军了。刚好第四军和第七军在湖南,你的地盘你熟,你就作为总指挥,赶紧把湖南拿下来。

没想到唐生智直接开了挂,一路势如破竹,势不可挡。

号称「铁四军」的第四军的战斗力不用说了,李宗仁的第七军更是号称「钢七军」,战斗力比第四军不相上下。

这还说啥?铁军和钢军直接对吴佩孚的军队实施了降维打击,很快湖南全境就拿下来了。

唐生智一看那赶紧的吧,湖南都拿下了还差湖北吗?兄弟们我们继续,前进的脚步不能停!

通过汀泗桥和贺胜桥的血战,大败吴佩孚,武昌的门户大开,吴佩孚大势已去,下一步就是武昌了。

此时的唐生智早已经飘飘然了。

看见了没?啥叫能力,这就叫能力!

我比蒋介石少啥,他那个总司令位置我为啥不能坐?

蒋介石此时悔得肠子都青了。我干嘛要把第四军和第七军交给唐生智指挥?这两支队伍需要指挥吗?风头都让唐生智出了。

不行,亡羊补牢也不晚,不是要打武昌了嘛,你们退,让我第一军来!

结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养精蓄锐本来想一鸣惊人的第一军大败而归,让蒋介石颜面尽失。

正在蒋介石进攻武昌受挫之时,唐生智却顺风顺水地收复了汉阳和汉口。

唐生智更瞧不起蒋介石了,甚至找苏联人说,啥叫水平?高低立判啊同志们,让蒋介石呆一边凉快去,把队伍交给我,我领着大家一起搞革命。

蒋介石看着损失巨大的第一军第二师,心里在滴血。心想不带这么玩的,再这么打下去本钱就打没了且不说,我要不要面子?

转头一看,嘿,旁边这不还有个孙传芳吗?程潜他们在江西一路推平,看来孙传芳是个软柿子。湖北找不回面子,那就去江西收拾孙传芳吧。

于是留下第四军围困武昌城,自己带着第一军和桂系的第七军去江西收拾孙传芳去了。

武昌城终于被第四军攻下,吴佩孚也基本凉透了。

两湖之战,唐生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第八军趁机扩军壮大了实力不说,唐生智的声望竟然也隐隐有盖过蒋介石的苗头。

后来鲍罗廷坚持迁都武汉,就是打算用唐生智来制衡蒋介石,由此可见唐生智通过北伐,已经崛起成为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打孙传芳,新桂系崛起

这儿先简单介绍一下桂系,应该说是新桂系。

我们的印象中,桂系一直都是广西军阀啊,啥时候也成为国民革命军了?

桂系最早的老大是陆荣廷,本来是大清那会的广西提督,趁着辛亥革命,一转身造了大清的反,当上了广西都督。

其实辛亥革命之后,有相当大一部分省份是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很多地方并不是真的由革命党起事夺取政权,而是大清军官团摇身一变成了民国军官团。代表人物当然是袁世凯。

所以你要问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有什么变化?

从历史进程来看当然是好事,打倒封建社会走向共和了嘛。

但是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却不是啥好事。

有清政府在的时候,虽然对地方的管控力不行了,但是最起码各地官员都是中央任命的,大家都不敢乱来。

清政府倒台之后,对各地的地头蛇来说,中央的制约没有了,起决定性作用的变成了军队。

只要是手里有枪杆子,有足够的人马,那你就可以为所欲为,甚至能成为国家一把手。

代表人物就是张作霖,从一个土匪竟然成长到当了几个月的国家领导人,相当魔幻。

这就是民国期间军阀混战的原因所在。

军阀们为了争夺地盘,乱战成一团,最遭殃的自然是老百姓。

言归正传。

陆荣廷通过后来的护国战争,控制了广西广东两省,成了两广的土皇帝。这个时候的桂系,叫做「旧桂系」。

后来和孙中山领导下的粤军一顿互砍,实力大损,这时候就有三个手下的小军头就开始蠢蠢欲动。三个人一合计,与其碌碌无为,不如趁你病要你命,就联合起来把陆荣廷赶下了台,又接着收拾了境内的其他几股军阀,这几个人就成为了广西的土皇帝。

这三人就是叱咤民国二十多年的李宗仁、白崇禧、以及黄绍竑。

从这三人控制广西开始,就叫做「新桂系」。

接着新桂系就加入了广州大本营,打算跟着孙中山搞革命,新桂系的军队被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七军在后来的北伐中所向披靡,打出了赫赫声威,被世人成为「钢七军」。

接着我们转到 1926 年的江西战场。

江西是孙传芳的地盘。

前文介绍过了,蒋介石制定的北伐策略是「打倒吴佩孚,妥协孙传芳,不理张作霖」,所以在攻打吴佩孚时,就派人去忽悠孙传芳,说我们国民党承认你是五省联军总司令,我们以后就是朋友,所以呢,我们在干别人的时候,你只管看热闹就好。

孙传芳心说你是不是那我当傻子?你蒋介石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还不知道?他的军事顾问蒋百里也建议他联合吴佩孚,一起对抗北伐军。

但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坐山观虎斗。

为啥?军阀老毛病,老想着捡便宜。

孙传芳的想法很现实,你俩先使劲打,都打的差不多了我再出手,那两湖的地盘都是我老孙的啦。

千算万算,没算到北伐军的战斗力如此之强,竟然风卷残云一般把吴佩孚收拾了。

孙传芳有点懵,我们北洋系的打仗不是这个套路啊,怎么还往死里干呢?

算了,与其让你们先动手,还不如我先来。那就动手吧!

再说一下国民革命军,我们只看到一、四、七、八军在跟吴佩孚打,那其他那几个军跑哪去了?

没去哪,就在湖南湖北边境看着孙传芳。

孙传芳也算是一代枭雄,蒋介石自然知道不是靠几句话就能忽悠住的,所以就派二、三、六军在防备着孙传芳。

孙传芳这一动手,这几个军也不客气,直接一路高奏凯歌,甚至程潜的第六军一度攻下了首府南昌。只可惜孤军深入,被孙传芳调来的大军包了饺子,很快失守了。

话说这时,在湖北战场丢尽面子的蒋介石,决定让嫡系第一军去江西战场给自己挣回面子。

蒋介石的想法倒也不错,本来已经让杂牌的二、三、六军跟孙传芳消耗了一段时间了,接着又让李宗仁带着战斗力强悍的钢七军到江西战场跟孙传芳死磕了一段时间了。这时候让第一军上,手到擒来啊。

南昌有啥?看我第一军的!

结果很不幸,又是一场惨败。蒋介石从湖北丢人又丢到了江西。

此时的蒋介石陷入了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

随着军事上的一次次失败,本来是作为军人上台的蒋介石的军事能力,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你瞅瞅人家唐生智,你再瞅瞅人家李宗仁,你怎么整天就写日记了?

其实第一军的战斗力本来不弱,和铁四军和钢七军不相上下,毕竟是黄埔学生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自从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之后,大批的共产党人被清除出队伍,导致战斗力严重下降。

让蒋介石更郁闷的是,虽然第一军表现不佳,但是李宗仁的第七军却打得顺风顺水,连着打了好几场胜仗,「钢七军」的称号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名扬天下的。

打仗就有牺牲,牺牲就得补充兵员,更何况是战功巨大的部队呢。

于是乎,李宗仁和唐生智都自行扩编,不声不响地扩展到了几个军的兵力。

蒋介石实际上除了第一军之外,对其他各军并没啥控制力,所以只能答应。

不过他也没打算吃亏,你们扩军我也扩,第一军也趁势扩大到两倍规模。

最终南昌城在北伐军的全力进攻之下拿下。

孙传芳投入江西的十五万大军灰飞烟灭,一代枭雄也慢慢走向了覆灭之路。

接着,退守到江浙沪地区的孙传芳已无力回天,在第一军和桂系白崇禧的两面夹击之下,杭州、上海、南京迅速拿下。

至此,长江以南地区全部被北伐军攻占,北伐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下一步,目标是继续向北,直指张作霖的地盘。然而,在这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北伐却突然停止了。

为啥?国民党内讧了。

宁汉分裂,国民党分为两家

我们要了解一个问题,那就是北伐战争并非一气呵成,而是分为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分界线就是「宁汉分裂」。

1927 年 4 月蒋介石叛变革命,1927 年 7 月汪精卫随即也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至此破裂,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也中途夭折。

接着,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和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针锋相对。

至此,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三个政府,一个是列强都承认的北京北洋政府,一个是汪记武汉国民政府,还有一个就是蒋记南京国民政府。

这就是历史上的「宁汉分裂」。

「宁」指的是南京,「汉」自然指的就是武汉。

那问题来了,蒋介石和汪精卫为啥闹掰了?感觉好久没听见汪精卫的动静了,他咋冒出来的?

随着北伐军的一路北进,革命形势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

这时候大家就觉得革命中心放在广州不合适了,需要把革命中心移到中原核心地区。

大家一商议,那就把政府迁都到武汉吧。

蒋介石刚开始是极力赞成迁都武汉的,只不过很快就变卦了。因为他发现迁都武汉对他是大大的不利。

这事又得把苏联人鲍罗廷扯出来。

鲍罗廷本来在北伐之前对蒋介石还是很信任的,毕竟那时候的蒋介石为了获得苏联人的支持,不管是言论还是行为,都是一个妥妥的左派人设。

只不过随着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的发生,蒋介石开始对共产党人进行打压,鲍罗廷就觉得这个小蒋同志有点问题。特别是随着北伐的顺利推进,蒋介石明显在扩张自己的势力,甚至有搞党政军集权的苗头。

从这时候起,苏联人就看出这个小子有反骨,于是决定要把蒋介石搞下去。

怎么搞?迁都武汉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武汉有一个人风头正盛,从实力方面完全可以压制蒋介石。

谁?就是前文讲的唐生智。

此时的唐生智手握六万人马,加上军功赫赫,整天觉得自己哪方面都比蒋介石强,对蒋介石是一肚子的不服气。

蒋介石也反应过来了:娘希匹,原来迁都武汉是想收拾老子!老子在南昌哪也不去!

鲍罗廷说你不来也没关系,照样收拾你。措施就是:大家一起开个会,商议怎么收拾蒋介石。

1927 年 3 月 10 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在蒋介石缺席的情况下,罢免了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央常委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仅仅保留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要不是怕他狗急跳墙,估计职务都给撸干净了。

蒋介石一看,行,不是撕破脸皮吗,谁不会一样。

1927 年 4 月 12 日,发起了惨绝人寰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直接叛变革命。

至于汪精卫,之前因为中山舰事件一生气撂摊子跑法国去了,后来大家都讨厌蒋介石,为啥讨厌蒋介石,原因倒也不复杂。

一个是蒋介石为人比较专横,人际关系不太好。

但最主要的不是这个,是其他人对蒋介石不服气。你蒋介石有啥资历、有啥能力,就一下子成一把手了?太气人了,忍不了。

大家一想,反正我干不了也不能让你干,于是掀起了一股「欢迎汪主席回来」的风潮。

就这样,汪精卫又乐呵呵地从法国回来了。

从法国回来的汪精卫去武汉当上了国民政府主席,对蒋介石竟然如此丧心病狂地发动反革命政变的行为大为愤怒,直接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发表通告,宣布开除蒋介石党籍,并悬赏二十五万元通缉蒋介石。

蒋介石一看,行,我反正跟苏联人和共产党都撕破脸了,也不差你一个汪精卫了。

于是在南京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自己抓军事,政治上则找了一个自己的老对头,因为廖仲恺遇刺案一直闲着没事的胡汉民,让其担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

所以说,没有永远的朋友,更没有永远的敌人,在利益面前,讲啥原则不原则的?

同一个党,竟然出现了两个政府,还都自认为是正统,真是够魔幻的。

这就是历史上的「宁汉分裂」的经过。

1927 年,宁汉分裂后,北伐事业不能停,毕竟这牵扯到是否继承总理遗愿是否正统的问题。

于是武汉和南京决定单独组织北伐。

其实汪精卫本来打算东征讨伐蒋介石,但是形势变了,因为张作霖那边先下手为强了。

那内部矛盾先一放,先收拾完张作霖再收拾你蒋介石。

先看一下武汉和南京此时的军事力量。

蒋介石这边,有自己嫡系的第一军和桂系的第七军。李白算是蒋介石的新盟友,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就是在桂系的支持下搞的。

而汪精卫这边的纸面力量看起来比蒋介石更厉害,毕竟理论上武汉是正统。其中有唐生智的部队,还有张发奎的铁四军扩编而来的第四、第十一军,最主要的是冯玉祥此时也宣布支持武汉国民政府。

冯玉祥?他啥时候加入国民党这个大家庭了?

之前讲过,除了孙中山,冯玉祥也是苏联在中国的合作对象之一。人称「民国吕布」的冯玉祥,倒戈次数太多,狠狠地得罪了吴佩孚和张作霖,两人组成联军把冯玉祥往死里收拾了一顿,没办法下野跑苏联去了。

接受了苏联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之后,在李大钊的具体操作之下,冯玉祥在 1926 年 9 月在内蒙古绥远举行了「五原誓师」,宣布弃暗投明,率领全体国民军加入中国国民党,共同参加北伐大业。

这实际上是冯先生革命生涯里数次跳槽过程中的某次跳槽而已,没啥大惊小怪的。

因为没过多久,在蒋介石的银元攻势下,冯玉祥又宣布我不跟武汉混了,我选择支持南京的蒋先生。

武汉北伐军由唐生智做总指挥,和冯玉祥的国民军一南一北,对河南的张学良部和吴佩孚部进行夹击。

经过苦战,1927 年 6 月,南北胜利会师,吴佩孚从此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而张学良则率残部退向黄河以北。

就在此时,一直在观战的墙头草阎锡山看明白了大局,宣布加入国民革命军,并趁奉军落魄之时,痛打落水狗。对阎老西来说,有便宜不赚那是王八蛋。

南京北伐军的进展则不太顺利。

孙传芳在江西被大伤元气,知道自己单干是不行了,就找到张作霖谈合作。为了表达诚意,还跟张学良结拜了兄弟,张作霖顺理成章地升格成了干爹。

张作霖一看形势,好家伙,国民党正内讧得热火朝天,那还说啥,这是消灭国民党的大好机会啊,直接让山东的张宗昌和孙传芳组成「直鲁联军」,直扑南京。

南京北伐军刚开始倒是顺风顺水,一路往北平推,把徐州都拿下了。

但是蒋介石为了防备唐生智对南京的偷袭,把第一军和第七军调回去看南京去了,手下守徐州的都是杂牌军,让孙传芳调集兵力轻而易举地又把徐州夺回去了。

蒋介石说你们不行,看我亲自出马!第一军和第七军不能动,毕竟守南京更重要,于是带着杂牌军又去夺徐州。

结果很尴尬,蒋司令不仅没把徐州抢回来,还让孙传芳给打得全线溃败,灰溜溜地跑回了南京。

而此时的汪精卫也没空看蒋介石的笑话。

因为武汉那边出了一个大事,那就是 1927 年 8 月 1 日的「南昌起义」,主力就是武汉方面第四军的叶挺部和贺龙部。

而早在 7 月 15 日就宣布「和平分共」的汪精卫,此时正忙着安排张发奎镇压起义部队,焦头烂额。

武汉和南京都在焦头烂额的同时抬起头一看,敢情咱们都成反共分子了,那还闹个啥?不行聊聊不分家了,再合一起?

这就是后面的「宁汉合流」。

宁汉合流,二次北伐

在冯玉祥的调节之下,汪精卫答应取消武汉政府,迁都南京。

但是他提出一个条件,去南京可以,蒋介石必须走,我跟谁共事也不想跟他共事。

蒋介石一听,你这是赤裸裸的挑衅啊,是不是看我脾气好?李宗仁白崇禧,给我打武汉去,不来就给我押过来!

李宗仁和白崇禧直接拒绝,委婉地说大家都是兄弟,打啥打啊,心里想的是你蒋介石赶紧滚蛋吧,也该轮到我们桂系发挥了。

蒋介石一看原来自己根本指挥不动这个盟友,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没办法,在 1927 年 8 月中旬宣布下野。

同时,汪精卫宣布正式迁都南京。这就是历史上的「宁汉合流」。

汪精卫本来以为赶跑蒋介石这个大军头,在南京就自己说了算了,没想到失算了。

李宗仁说,没关系,蒋介石走了还有我跟小白呢,我们继续欺负你。

汪精卫郁闷得要死,在武汉受唐生智压制,本来想到南京来过过好日子,又冒出来桂系这个更大的军头。

特别是通过龙潭战役彻底打败孙传芳之后,桂系兵力达到 20 万,李宗仁威望一时无两,更增加了夺取权力的欲望。

汪精卫又拿出了惯用手法,老子拼不过还不会撂挑子吗?

1927 年 9 月,汪精卫宣布下野,主席爱谁干谁干,老子是不受这个气了。

汪精卫接着跑去广州找张发奎,居然在广州又另立中央。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面对唯一的敌人新桂系,汪精卫、蒋介石又走到了一起。

在汪精卫的强烈提议之下,蒋介石重新复出,并于 1928 年 1 月在南京复职。

可惜汪精卫没得到回报,因为这老兄点太背了。

南昌起义失败后,叶挺他们又跑去广州发动了「广州起义」。虽然很快也失败了,但是汪精卫这个锅算是背上了。国民党内一片骂声,你汪精卫走到哪,哪儿就有共产党闹事,你这是典型的通共啊。

没办法,汪精卫只能选择下台,再次带着陈璧君跑法国去了。

蒋介石再次上台之后,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在广州、太原、武汉、开封设立了「政治分会」,分会主席分别是李济深、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

问题来了。

李宗仁咋跑武汉去了?那个虎虎生威的唐生智去哪了?

长话短说,蒋介石还没复职之前,李宗仁就发动了西征,秋风扫落叶一般把武汉的唐生智给收拾了,跑日本流亡去了。

唐生智属于能力和野心不匹配的那种人,曾经还有过取代蒋介石的野心,却昙花一现就成了历史的看客。

至此,新军阀四大巨头浮出水面,那就是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

这四个人,在 1930 年搞了一次民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混战,史称「中原大战」。这是后话了。

现在摆在蒋介石面前的问题是,北伐大业尚未完成,需要继续干下去。

1928 年 4 月,蒋介石宣布继续北伐,收拾张作霖。这就是第二次北伐。

在四大巨头的联合作战之下,奉系完全低挡不住,败局已定。

1928 年 6 月 4 日,张作霖在从北京逃回奉天的途中,在皇姑屯被炸身亡,一代枭雄就此谢幕。

1928 年 6 月 6 日,北伐军攻陷北京,北洋政府倒台。

1928 年 12 月 29 日,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

至此,北伐战争胜利结束,南京国民政府成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中国在经历了多年的混乱之后,完成了形势上的统一。

结束语

北伐战争最初的目标,是要打倒北洋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建立统一的共和国家。

从结果来看,北伐的战略目标显然没有实现。

国家形式上是统一了,但是各地军阀名义上服从中央政府,实际上还是处于自治状态,中央政府根本指挥不了。比如说东北地区、山西、广西、四川、云南等,不管是人事、财政,都是各地军阀说了算。

没图没真相。

看看 1928 年北伐之后的中国局势图,一目了然。

加载中…

南京国民政府所能控制的,不过仅仅是江浙、福建和山东一带。其他地区,仍然是控制在军阀手里。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

至于打倒帝国主义这个目标,更是没有实现。

在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和汪精卫的七一五政变之后,国民党和苏联彻底撕破了脸,援助是不用想了。蒋介石倒是想依靠江浙财阀,奈何连年战乱军费浩大,财阀们再有钱也顶不住折腾。对国民政府来说,获得列强支持成了必然的选项。

最可悲的是,本来北伐是要消灭军阀,最后一看,旧军阀是消灭了,却又冒出了更大的新军阀。

北伐之后,迫于财政压力,国民政府提出裁军方案。然而,各家军阀都不买账,矛盾日益激化。

在此背景之下,1930 年爆发了民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军阀战争——中原大战,蒋桂冯阎四大军阀在中原地区进行混战。

虽然最终蒋介石胜出,但是并没有改变政治和军事格局。各地军阀阴奉阳违,中央政府控制力不足,导致中国大地依然饱受战乱之苦,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下面是中原大战之后的局势图。

加载中…

中原大战之后,冯玉祥的势力土崩瓦解,阎锡山退回山西继续当他的土皇帝,桂系则退回广西,东北依然是张学良的天下。

也就是说,蒋介石忙活了半天,基本上没起到啥作用。

而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之后,如华山论剑最终胜出的赢家一样登上权力巅峰,环顾中国,谁还是我敌手?

却突然发现,共产党的军队如星星之火一样,已经遍布在全国各地,竟成燎原之势。

此时的他,绝对没有想到,正是这一群被他清除出革命队伍的人,最终实现了中国统一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北伐初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为什么势如破竹?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