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华尔街往事:金融巨鳄史蒂夫·科恩

当今社会,犯罪的形式早就突破了我们惯常的认识,不光是杀人放火,一些不见血、不伤人、不要命的行为,也是正儿八经的犯罪。比如说电脑犯罪,又比如说经济犯罪。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要讲的这位对冲基金之王,把市场搅得天翻地覆,也绝对配得上「大恶人」这个名头了。

他叫史蒂文·科恩(Steve Cohen)。喜欢看美剧的,想必听说近年有一部口碑上佳的剧作《亿万》,题材高冷,讲的是金钱、司法、政治的斗争,里面由戴米恩·刘易斯扮演的男主角亿万富翁鲍比·艾克斯罗德,原型就是史蒂文·科恩。

剧集的第一季也是按照现实中科恩遭遇司法检控的故事改编的。当然,后面几季的情节已经有了自己的发展脉络,和科恩本人没多大关系了。

说起来,科恩和中国也有一些渊源。当前风头正猛的瑞幸咖啡,今年 8 月初刚刚获得华尔街一支对冲基金 Point72 的增持,Point72,就是科恩在关闭他的赛克资本(SACCapital)以后成立的另一家资产管理公司。

至于这赛克资本,后面还要详细说到。

先来讲讲,科恩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我只能说,这家伙从小就注定是要赚大钱的人。

他出生于 1956 年,家里有八个孩子,他是老三,也是最聪明的一个。他妈妈有一次给孩子们准备吃的,兄弟姐妹拿到的是热狗,给科恩的却是牛排。面对其他孩子的抱怨,他妈妈说,你们嚷嚷啥,现在给老三吃好的,将来咱们都得靠他养。

他妈妈之所以那么笃定科恩能成大器,一来这孩子真的聪明,二来他的聪明不是表现在热爱数学、对历史过目不忘这些无用的方面,而是表现在对财富的崇拜上。他读高中时对玩扑克很痴迷,不是别的,就是因为能靠这个赢钱。为了有更多时间练习,他连时薪 1.85 美元的超市兼职都辞掉了。

他想挣钱,他更想容易地挣钱。

对与财富相关的人和事,科恩非常感兴趣。还是个小屁孩的时候,他爸爸每天下班一回到家,他就从爸爸手里抢过当天的《纽约邮报》,专心致志地读上面的股市信息,读完还老琢磨。他的父母不算富人,但外祖父母倒是通过投资赚了不少钱,所以科恩每周最期待的,就是这一对老人来家里拜访的时候。他会坐在他们旁边,听他们聊天,聊的就是钱钱钱。

大学他上的是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他知道自己在学习上打不败同龄人,唯一的机会就是做生意,赚钱。他擅长这个,他熟悉股票,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

他逃课去看美林证券在费城的办公室,感受那里的金钱气息。他站在那里盯着行情看,耳朵听着纸带穿孔的嗒嗒声(是的,那时候电脑就是这样工作的),脑子里涌出那些股票下一步是涨还是跌的样子。过了一会儿,他慢慢发现,自己几乎都猜对了。

他真的天生适合干这个。

大学后,科恩进了华尔街一家小公司当交易员。那是在 1978 年。对铁了心要在股票市场上干一番大事业的科恩来说,这天时再好不过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两年后,里根会当上美国总统,他推崇自由企业制度,放松政府管制,大幅减税,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大大刺激了美国经济,把股市推上了历史上最长的一波大牛市。

都说站在风口上的猪会飞,一个人能不能成大事,最根本的还是看大势。科恩踩对了步点,把个人小曲线和社会大曲线完美贴合在一起了。

当然,个人的奋斗也是必不可少的。科恩不但不是猪,他还是个天才。据说他第一天上班就帮公司赚了 8000 美元。没过多久,他每年的业绩就变成了 500 万到 1000 万美元,成为华尔街的明星交易员。有人说,「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交易员」。

这位最好的交易员自己能从这些交易中赚到多少?

告诉你答案吧。1985 年,他的业绩如此突出,以至于公司没法不答应这个最赚钱的交易员,给他有史以来最高的提成比例——60%,再加上 2% 到 4% 的年终奖金。他还拿到了 1000 万美元的投资资本,交易小组完全由他负责,有权聘请和解雇交易员。

这当然不可能满足科恩。自立门户,才是他追求的。因为这样可以把更大比例的收益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1992 年,36 岁的他羽翼丰满,决定自己玩。他创建了对冲基金赛克资本(SACCapital),带着 9 名员工,和 2300 万美元资本。其中有 1000 万是他自己的,其余的来自员工、朋友和投资者。

毫无束缚的科恩犹如蛟龙入海,痛痛快快地把多得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巨额财富攫取到自己的手里。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赛克资本的规模几乎每年都要翻一番。2006 年,赛克资本的交易账户金额占到当时美国股市的 2%。到 2008 年,赛克资本的资产竟然达到 170 亿美元,拥有 1200 名员工,每年的平均收益率高达 30%。

这么大的交易金额,这么高的收益率,不可思议,简直是犯规。不难理解,投资者为了抢着进入赛克资本而挤破头,哪怕科恩狮子大张口地收取他们 50% 的利润提成。要知道,别的对冲基金通常只收 20%。

所以,你能想象科恩赚到了多少钱吗?他的身家有差不多 100 亿美元。我举个例子,那就是他的艺术品消费,从在这些闲情逸致的事物上所投入的金钱之多,你或许可以对他的身家之巨有个直观了解。2005 年,他买了一幅梵高的画、一幅高更的画,后者据说花了 1.1 亿美元;2006 年,一幅德库宁的画,价格是 1.375 亿美元;2012 年,四件亨利·马蒂斯的青铜雕塑,1.2 亿美元;2013 年,毕加索的《雷神之梦》,1.55 亿美元。

是的,这只是他的收藏品清单的一小部分。

好了,快从你的震惊中醒过来吧,你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个和我们生活在不同次元里的有钱人。

不过即使有这么多钱,科恩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他那么有钱,可是和前妻闹离婚时,他还是这也抠那也抠,除了一套价值 280 万美元的公寓,他只给了前妻 100 万美元现金,以及给一对儿女每个月 4000 美元的抚养费——哪怕在 1988 年,对这个富翁来说,这也是很微不足道的一笔钱。

但他仍然心痛得抓狂。签好离婚协议的第二天,他回到公司,怒气冲冲地对自己的交易员说:「我的财产刚刚被老婆瓜分了,我要通过削减你的报酬来弥补。」

交易员惊呆了。这算什么事?他们对科恩说,你不能这样做。

科恩的回答是:「去你的,我是老板。」

这就是他对待员工的风格。为了让他们在工作中保持清醒状态,他把办公室的温度常年固定在 21 度,冷得像个冰窟。他才懒得管有没有人被冻僵呢。

尽管受到如此粗暴的对待,但还是有一波波的年轻人愿意追随科恩。没别的,跟着他,有肉吃。再说这一行本来就是赢家通吃,一群人精扎堆做事,玻璃心的早就被淘汰出局了,大伙心里都有数。

科恩偏爱那些有冒险精神、无所畏惧的年轻人,他喜欢问面试者的一个问题是,你做过的最危险的事情是什么。当他发现员工因为对亏钱感到恐惧而影响决策的时候,他就请了一个精神科医生来给他们做心理辅导。那位医生还担任过奥运会篮球队和划船队的教练,职责就是帮助运动员克服对失败的恐惧。

看过《亿万》的人一定知道美丽的女心理医生温迪在剧集里的重要地位。可以肯定,这个角色就是借鉴那位奥运会教练的。

总之,科恩给他的员工发高薪,让他们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开豪车住豪宅,打工仔一年也赚几百万,就是要他们为他赚来几亿、几十亿、几百亿。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需要利用他们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很多时候,这还远远不够,科恩还需要他们提供别的对冲基金没有拿到的或者不敢使用的、一些不为人所道的……内幕信息。

从这一刻起,科恩就越过了法律的界限和道德的边境。

想想都知道,赛克资本做的是对冲基金的生意,不是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他们判断一支股票是不是值得买进、然后迅速地抛掉,看的不是这家企业的基本盘,不是长时段的表现,而是能够影响股票在短时间内剧烈波动的因素。所以对他们来说,信息,是第一位的。

可公开信息人人都有,形成不了优势地位。科恩需要的,是那些暂时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的、商业价值极高的、决定性的内幕信息。

这种被叫做「黑色优势」的内幕信息,毫无疑问,是非法的,会把你带到监狱里去。

但现在,白色和灰色的信息,都无法满足科恩永不餍足的胃口了。他暗示、压迫、鼓动他的员工,要他们去寻找最有用的「黑色优势」,让他变得有钱,越来越、越来越有钱。

他会在每个星期天的中午,坐在家里的办公桌前,拿着黄色的记事本,把他的投资组合经理一个个叫进来,向他说明下周的最佳交易思路。投资组合经理还必须给这个思路加一个「信念评级」,用来表示他们对这一选择能获得上好回报有多大信心。

你得知道,这个评级其实是合规部门制定的对科恩的一种保护方式,类似于隔离带。

它能让投资组合经理把信息的价值传递给科恩,又不让他了解他们知道的细节。老板你不用犯法,犯法的事我来干,你只需要相信我。

下面,我要暂时把科恩放开,讲发生在「隔离带」之外的事情。

2008 年,赛克资本的医疗保健投资组合经理马修·马特莫给科恩发了一份备忘录,建议在 26 美元的价位上买入宜兰的股票,目标价是 40 至 50 美元。他的信心评级是 10 分制的 9 分。

9 分,意味着绝对的确定性,这可是非常不同寻常的。

马特莫凭什么打这样的包票呢?

答案呼之欲出。因为他有「黑色优势」。

宜兰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制药公司,它正在和另一家制药公司惠氏合作开发一种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 bapi。阿尔茨海默病,就是老年痴呆症,无数人步入人生晚年的最大噩梦。如果这种新药能够通过药物试验,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并且拿到监管许可,宜兰和惠氏就能赚几十亿美元甚至更多。

当然,它们的股票也就会像坐了火箭一样飙升。

问题的关键是,bapi 能成功吗?

新药的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昂贵。宜兰已经把这个过程走得七七八八,现在来到了人体测试阶段。一种新药在获得 FDA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卖给消费者之前,必须要通过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这个。在先后进行了两组测试之后,还要对新药进行两项独立研究,确认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两项研究,将由一个安全性监测委员会来负责跟踪进展。

参与 bapi 试验的每个人都签署了一份保密协议。上面白纸黑字地写道:「直到最终的分析和试验结果公布给公众之前,你和你的员工应该避免就临床试验或 AAB-001,对第三方发布任何评论。……分析师、对冲基金员工、投资者、新闻记者,甚至其他制药公司的代表,都可能与你联系,寻求与试验相关的信息,或你对临床试验结果的看法,根据州和联邦交易法,在拥有非公开的重要信息的情况下,交易宜兰或惠氏股票,将会使你个人负有民事或刑事责任。」

这个委员会的主席是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的权威西德尼·吉尔曼博士。他,就是马特莫的消息来源。

吉尔曼在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拥有一份优厚的教职,他还业余给一家咨询公司当顾问,向愿意付钱的人提供专业信息——合法的。马特莫就是他的主顾之一。

马特莫用高明的话术,逐渐取得了吉尔曼的信任,甚至让他想起了自己因自杀而早逝的儿子。所以吉尔曼没有意识到,马特莫慢慢地把话题推近危险的领域,他特别关心患者服用 bapi 后有没有副作用的症状。

「您到底看到了什么?」马特莫不停追问。

吉尔曼说:「我不能告诉你。」

这打发不了马特莫。他继续纠缠。

吉尔曼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使用多种抗体,通常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影响,主要是在关节上,腰痛、头痛、关节痛……

「它们发生了吗?」马特莫不依不饶。

「是的,发生了!」

吉尔曼还是没能顶住。他说了出来,顿时感到一阵不安。

正如人的堕落,有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无力拒绝的吉尔曼开始定期和马特莫分享研究的细节。他不去想马特莫拿它们去做什么。

马特莫拿它们去说服他的老板科恩增持宜兰的股票。形势看起来很有利:2008 年 6 月 17 日,宜兰和惠氏宣布第二阶段临床试验的成果令人鼓舞,决定启动第三阶段研究。这个利好消息让两家公司的股票蹭蹭地涨。于是追涨杀跌,到月底,马特莫的部门拥有价值 2.33 亿美元的宜兰股票和 8000 万美元的惠氏股票,科恩个人则追投了 4 亿美元。

决定性时刻很快要到了:7 月 28 日,宜兰和惠氏要在年度阿尔茨海默病国际会议上宣布 bapi 试验的最终结果。这不仅是医学界,也是投资界最关注的会议。它的成败关系到几十亿美元的生意。

在会议上宣读试验最终数据的人,就是吉尔曼。

7 月 15 日,吉尔曼第一次看完试验的整个数据。这些数据仍然是高度保密的。一眼瞅过去,数据令人兴奋,但是多看两遍,就有一个问题跳出来了:它缺乏剂量反应。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吃一片阿司匹林,头痛就会缓解一点;吃两片,缓解得再多一点;吃三片,效果比吃两片更明显。

但是 bapi 试验没有这样的数据。如果药效不能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那么它也就谈不上是有效的治疗。

除此之外都很好,之前担心的副作用看起来问题也不大。吉尔曼试着从积极的方面去看这件事。

晚上回到家,马特莫的电话就追来了。他想问的当然就是试验的结果,吉尔曼说他很有底气。他们谈了一个半小时,吉尔曼带着略显过火的乐观打鸡血,最后马特莫说周末他要来吉尔曼居住的城市看望家人,他想趁这个机会拜访吉尔曼。

两天后,吉尔曼在大学校园见到了马特莫。几乎没有寒暄,马特莫就提出要看吉尔曼要在会议上宣读的 PPT。吉尔曼只是犹豫了一下,都没表示出反对,就打开了 PPT。马特莫埋头看起来。不明白的地方,吉尔曼在一旁做解说。

翻到剂量反应那一页,吉尔曼不说话了。

马特莫问:「你对结果的看法是什么?」

吉尔曼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但他马上接着说,这不代表 bapi 是没有效果的。「我很兴奋。」他说。

但学医出身的马特莫心里清楚,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个结果太令人失望了。bapi 可能对一小部分患者有效,连这一点,其实也要进行更多试验来证明。和此时此刻市场高涨到顶点的期望值相比,这样的数据屁都不值。它们可能在科学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在市场上,它们只会带来一个后果,那就是宜兰和惠氏股票的崩盘。

马特莫立即做的一件事,是叫出租车去机场。他从密歇根飞回纽约,第二天早上 9 点 45 分,他给科恩打了一个二十分钟的电话。之后,他又给科恩发了 email,列出了赛克资本拥有的宜兰和惠氏的头寸,它们目前的价值超过 10 亿美元。

了解到一些什么的科恩开始向他的首席交易员发出指令,出售他手上的宜兰和惠氏股票,而且要静悄悄地做。接下来的九天里,他的交易员卖出了 1050 万股宜兰股票。

刚卖光那些股票,科恩又下达了另一个指令:做空宜兰股票。一共 450 万股,价值 9.6 亿美元。

什么是做空?通俗地说,就是在一支股票价高的时候,你向别人借来股票并且卖掉,因为你赌它会跌,如果你赌对了,到时候你就可以用低价把它买回来,还给借你股票的人,于是你就赚到了价差。

可如果你赌错了呢?那你就得用高价买下股票,拿去还给别人,你就会亏得很惨很惨。

但是科恩不会赌错。因为他有「黑色优势」,他敢肯定宜兰股票会暴跌。在一周多的时间里,科恩对这支股票的押注完全改变了方向。

当国际会议召开那一天来临时,当吉尔曼在演讲中翻到剂量反应那一页时,在场的所有投资者和分析师都顿时明白了这代表什么,他们马上掏出手机,发出抛售宜兰和惠氏股票的信息。市场反应说明了一切。宜兰股票从 33 美元狂泻到 10 美元以下。

你说说,科恩在这场交易中能赚到多少钱?我只知道那是个庞大的数字,反正马特莫得到了 938 万美元的奖金。

在整个过程中,马特莫的几个同事一直强烈反对赛克资本压码宜兰。当他们本来已经准备好接受灭顶之灾级别的损失,却被告知事情发生了超级大逆转的时候,被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要知道,马特莫当初可是对宜兰股票打了 9 分啊。从这一头到那一头,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许还是不要知道的好。

事情过去几周后,以为和马特莫已经是朋友的吉尔曼一直没有接到马特莫的电话。他患了癌症,马特莫也没来看他。到了 9 月,他担心股市震荡会给马特莫带来损失,终于忍不住给他发了一封 email。

他没有收到马特莫的回复。他们两人也再也没有见过面。

你看,这就是科恩的赚钱之道。

这种体制性的腐败,表面不涉及生死,但它的伤害性也许不比杀人轻。它伤害的是社会的根基。它造就的是一头具有无比强大力量的怪兽,这种怪兽在人类社会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出现过。

基督教的七宗罪,贪婪赫然在列。科恩为了实现他的贪婪,无所不用其极。说这不是罪,蝼蚁一般的被掠夺者能答应吗?

可惜,这头怪兽已经长成如此凶猛之物,即使是我们所能拥有的最有力的武器——法律,也无法将之降伏。2013 年,一支由联邦特工、联邦检察官、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执法律师组成的团队,经过 7 年调查,动用包括窃听在内的各种手段,终于向赛克资本、向科恩和他的团伙提起了指控。

这里面,又是另一个精彩的故事了。但是在科恩的故事里,这些代表法律的人们仍然无足轻重,伤不了他的筋骨。

2013 年 11 月 8 日,赛克资本在法庭上认罪,并且同意支付 9 亿美元的刑事罚款和 9 亿美元的民事罚款,以及 5 年缓刑期,赛克资本也将会被关闭。

但科恩仍然有 100 亿美元属于他本人的资金。赛克资本被关闭了,但他还可以用自己的钱做交易。对,那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 Point72。时隔数年,你可以看到,科恩重新通过他的巨额资产恢复了他的影响力,而这又会给他带来更多的资产。

科恩本人没有受到指控,别忘了,他躲在隔离带后面。但总有人要付出代价。替他背锅的是马特莫。

吉尔曼作为证人出现在法庭上。当律师问他是否清楚他的做法是违法时,他回答:「我的理解是,我披露了内幕消息,这违反了法律,我明白我在犯罪。」

针对马特莫的三项指控都成立,他被判处 9 年刑期。奇怪的是,在审讯过程中,他既没有交出能使科恩定罪的证据,也没有用指证老板来为自己换取轻一点的刑期。人们猜,科恩用保障他家人生活的金钱,换来了他的忠诚。但没有人能证明这一点。

「有人赚了 2.75 亿美元,但把所有的责任归咎于马修!」马特莫的父亲在法庭外这样说。「这不是正义!」

他可能不知道,在他儿子开始服刑的那一天,那个「赚了 2.75 亿美元」的人,在拍卖场买了一尊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创作的雕塑。

只花了他在那次内幕交易里赚到的 2.75 亿美元之中的 1.01 亿而已。

我同意,这不是正义。

参考资料:

《亿万》,(美)茜拉·科尔哈特卡著,李必龙、冯浜、张旭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年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华尔街往事:金融巨鳄史蒂夫·科恩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