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如何才能做到爱自己?

爱自己,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人拥有比较合理的自我认知,然后 ta 能够「看见」自己当下的需求,并且在行动上能「照看好自己」,即既不过分溺爱自己,也不过度虐待自己。

至于题主那句「人要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

不,学会爱自己跟学习爱别人,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

这句话可能表达的是:爱自己比爱对方更为重要那么一点。毕竟,要跟你共度一生的人,不是恋人或伴侣,是你自己。

或者说,这句话常常是在一个人爱而不得、失恋了或者一段关系将要破裂之时,作为一句安慰人或者进行自我安慰、梳理和缓解情绪的话出现,所以如果不以逻辑来论,它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而已;而以逻辑来看,它其实是错的,爱自己和爱别人的能力更可能是同时增进的。因为人其实不能脱离他者而存在,我们需要通过关系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以及学习爱的能力。

我觉得与爱相关的那句有先后顺序的话应该是,黄执中在综艺《再见爱人》 里提过的那句「人只能以被爱的方式去爱人」。

也就是说,一个人得先有被爱过的经历,在此经历中体验过被爱的感受,ta 才能够发展出爱自己的能力,然后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也自然地能够以爱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这个从被爱——爱人(爱自己,爱他人),才是有先后顺序的。

全文 5500 字,请慢慢阅读。

1.爱自己,为什么那么难?

前几天,18 岁的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滑雪项目上的最后一跳,惊天逆转,获得金牌。

谁能想到这个 1620 超难度动作,谷爱凌在赛前竟然从没有做成功过呢?而她敢于在奥运赛场上进行尝试和挑战,而不是退而求稳保银牌,这是何等自信和强大!

且她在赛后回答像是想要搞事的记者时,那么有逻辑、有自信、有气势:

「我并不是想要让所有人都满意……我知道我的心地是善良的,我也知道我所做的决定是基于所有人的利益,我觉得这会带来更大的好处。如果有人不相信这就是我的初衷,那么这只说明他们没有足够的同理心去理解别人的善意,可能因为他们和我有不同的价值观。」

「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或不喜欢我,那么这是他们的损失。他们也成不了奥运冠军。」

我在屏幕前看这个场面时,不由自主地给她鼓起掌来。

太棒的女孩!她拥有着满满的内在安全感或者说自我价值感,就是说她能对自己有合理的自我评价,也不会过分在意外在和他人对她的评价和期待。

所以,她能够充分地去享受运动本身带给她的快乐和恐惧,她能够快速坦诚而直接地说出「我并不是想要让所有人满意」 、「我知道我的心底是善良的」 、「如果不喜欢我,那是你的损失」。

也就是说,不管是在外在能力、上,还是在心理层面,她都「自信和强大」。

老实说,这种超级无敌的自我相信和敢于挑战,我非常赞叹和羡慕。

我真的非常羡慕她妈妈给予她的足量的爱、陪伴和支持,我认为这是她自信和强大的最根本来源——这并不是非要父母拥有多高的物质条件才能够提供的——而这正是许多人成长过程所缺失的东西。

看到播客《展开讲讲》的主播康堤发了条微博,说

谷爱凌和苏翊鸣是,人在没有太多「人为」的扭曲和伤害下,充分发展和释放自我,所能达到的人类理想状态,于是有那么多松弛快乐,极致体验,享受压力和恐惧。而太多太多的人是在铁板中找空隙,在泥沼里挣扎,生活本身就是极致体验,就是压力和恐惧本身,就算他们在冰场上翻飞,也能看到隐形铁链。

我很赞同。其实作为孩子,并不是非要拥有多少正向的物质和支持,而是不要遭受太多负向的伤害和压制就好了(谢天谢地了),然而现实赤裸裸:可能挺多人内心最初最大最多的伤害和恐惧,就来自于你的父母。

因为被爱或者被伤害,最初就来源于养育者、父母那里。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我们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是很脆弱和无力的,你必须依靠父母的照顾来活着,你也非常希望能从养育者那里得到回应,以此确认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感。

与之相对的却是,父母天然就处于权利优势地位,不管在体格上还是其他方面的掌控上。所以他们既可以给予孩子关爱和反馈,同时也能随意伤害、打压到孩子,自知或者不自知地。

而当父母做出任何忽视孩子、不爱孩子、伤害孩子的行为时,孩子当时的第一体验其实不是恨父母,而是觉得自己不重要、不爱自己。

当一个小孩被自己最爱的人——ta 的父母——所伤害、不爱的体验累积到临界程度,ta 本能地进行自我保护的方式,大概是开启 「自我防御机制」,把自己关在一个小笼子里,舔舔伤口,防御和逃避外界,而在行为上就是各种妥协和麻木,憋着、向内攻击自己。

同时,在面对其他人际关系或是冲突时,ta 能有多少正确认知、自信和底气,能表现得多好呢?

更可能的是,表现得糟糕,甚至破罐子破摔,逃避关系和恐惧社交;进而陷入极度自卑,甚至嫌弃自己,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探索和挑战一些本来力所能及可以尝试做的事情。

不爱自己,最初就是这么一个被动的、被迫的行为,它并非你自愿的。

其实 80 后、90 后及之前出生的挺多人,在长大过程中都是缺乏足够的被爱的体验的,反而可能遭受了很多的伤害和创伤体验。他们最需要被爱的时间里却不知爱为何物。

于是可能在过后很多年里,ta 都被这个不被爱以及被伤害的经历和体验,所困扰和阻碍。

而从 「不爱自己」,到「爱自己」,中间有一段非常长的路,要你自己去走。

你要付出很多努力、做很多尝试,去尽可能地抹平那些伤痕,要费很多力气去对抗自我防御机制,放弃防御行为,尝试把自己从小笼子里往外扯,去进行一些必要的探索,进而纠正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或狭隘或错误的认知,以及去练习对自己好、接纳爱自己等等。

爱自己,从来不是可以凭空获得的能力。

但好消息是,成年人可以通过自我训练和尝试来慢慢习得,或者你只能这么相信。

2.什么是「爱自己」?

谷爱凌这种良性自恋、自我相信和敢于挑战,就是爱自己的充分体现。

爱自己,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人拥有比较合理的自我认知,然后 ta 能够「看见自己」,知道自己当下的需求,并且在行动上能「照看好自己」,即既不过分溺爱自己,也不过度虐待自己,平衡好这两者。

而对于那些存在着内心创伤、自我防御较为严重的人来说,「看见自己」=能够看见自己当下的防御,以及,看见这防御背后的需求。

然而现实里,多的是我们「不爱自己」的现象。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容易视自己的需要为耻辱,会觉得不符合他人或是社会期待的话,就是自己有问题。他们对自己很苛责,太喜欢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尽管实际上不是自己的错。

比如在中学时期,我一直感觉自己是个异类,就是实际上自己不太能跟同学轻松愉快地相处,而且对于自己的朋友跟别人玩得很好,我会很嫉妒也很焦虑。但是当时我没勇气跟任何人提这件事,没有向外寻求帮助和疏解,就是自己憋着,因为我觉得这很羞耻,一来它证明我性格孤僻不正常,二来它说明我小肚鸡肠不大方,等等。后来觉得当时的自己好可怜!

比如我妈,一个没有自己,全然为家庭奉献的人,但她的非必要式「奉献」,非常不值得也没人给她颁奖啊。例如有时候她明明自己很饿,但由于这顿饭是我嫂子做,或是家里人多这顿其实有点煮少了,于是她碍于自己的奉献人格、面子,或是祈求他人对她的在意关心,而非说自己不饿、不吃……有一次我跑去另外给她煮了碗面,说做都做了,赶紧吃吧,于是她吃了。但是,何必这样呢!

比如很多女孩子初谈恋爱,很容易因为男孩对她爱答不理、拒绝她、要分手等等而彻夜反省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各种网上发帖询问求解答,说自己可以改。殊不知,这事或许根本不是你的问题。如果说喜欢是一种情绪,那不喜欢就是不存在这种情绪,或者他人是利益至上不追求爱情,所以别人不喜欢你,根本不是你的错,认识到这一点然后冷处理或直接分手就够了。别动不动审判自己,姑娘!

……

不爱自己的行为,随处可见。

现实中绝大多数我们,其实都没能去爱自己。他们总是感觉被忽视,觉得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可能获得被爱,也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所以总是拒绝生活中好事情的发生,以及,自我虐待或自我放纵,做着很多对自己不好的事情。

更何况很多人不爱自己却不自知,也就更别说会尝试去改善了。

3.如何爱自己?核心策略是什么?

爱不爱自己,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 ta 喜不喜欢自己,ta 有多喜欢自己;ta 觉得自己值得被爱吗,在 ta 眼里,别人会乐意喜欢 ta 吗。

这也就是说,如果你足够爱自己,那么你内在会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值得他人喜爱的。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自我价值感、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已经足够爱自己),那么 ta 再去做什么其实都不重要了,因为 ta 做什么、怎么做都可以,方式、手段不那么重要。

而对于不爱自己的绝大多数我们,为了建立和拥有足够的内在自我价值感、相信自己值得被爱,那么爱自己的核心策略就是:去做令你感到愉悦、有成就感的事,去见令你感到被爱、被支持的人,去选择和维持能够让你感到善意、温暖、轻松的关系。

相反的,离开那些让你感到不舒适的关系,不要允许它们来伤害或打压你对于自己的认知和信心。

以及,也尽量在跟他人的相处中,给予他人善意和支持。因为爱的能力,除了小时候从被爱的体验中获取,也能在你做出爱的行为时,反向折射给你。爱是循环流动的,我们能在给予爱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所以说,就算小时候你没能被好好爱过,很多年里一直困在缺乏爱的不安里,苦苦追寻父母的爱,也在各种关系里挣扎和受苦,甚至无法进入健康的正常的亲密关系。

但现在长大了的你,觉察到了这一切,你可以不再追寻父母绝对的爱,而选择性地看见和承认某些时刻「他们/她是爱我的」,保存这些时刻,以此为信心,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并且,跟他们保持距离,也就是避开跟父母不适的相处,同时拒绝他们「为你好」的控制,实现自我环境舒适和精神独立,然后尽可能地尝试去探索爱和被爱。

另外,不要因为你现在才意识到这一切,而跟曾经不爱自己的情绪进行对抗;不要跟自己对抗,不要苛责自我苛责的自己,恶性循环。去接纳自己好的和不好的部分,慢慢改善。

就算曾经的伤害其实并不会被当下的支持和爱所抹平、抵消,但我这么做的每一步,都是在变好。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爱自己,一定要学着「主动地」「自我照顾」。

也就是说,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特别是那些你爱的、你特别在意的人),你就首先怎么对待自己;你在觉察、看见自己的需求后,要首先主动地尝试自己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非干等着身边的他人来满足你的需求。

这就是最简单可操作的爱自己。

反过来看,能自己做的事就自己做,这也是最快达到效果的途径,也是最节省资源最高效的方法。否则,已经长大成年的我们,自己不照顾自己,而是「我要你照顾我、你要我照顾你」般转圈圈,这很搞笑不是吗?

以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并愿意为此承担责任和代价。

拒绝那些无脑的以「为你好」之名行控制之实的道德绑架、无边界感,人人都首先以「我为我自己好」行事吧。

4.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始,去练习「对自己好」?

1.将自己放在首位

也许你从小的感受和接受到的教育或规训是,对自己好、以自己为先,这是不对的。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你看谷爱凌,她自信、纯粹、内在能量感满满,以至随时像是会溢满出来。所以她能勇敢地鼓励和带动班里其他女孩去打篮球、去做那些常人认为不适合女孩实际上不该分什么男女的运动!

所以说,当你是健康、强壮、有力量的,你才能释放更为丰富、有深度、健康和强大的能量,也才有能力去帮助其他人。

也就是说,先照顾自己,以自己为先,将自己放在首位,这不是自私,这是自爱,也是建立和维持健康关系的基础。

只有你自己稳定、坚如磐石,你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

那么,具体如何锻炼自己「将自己放在第一位」的意识和行为?

可以以这 3 点为指导原则,进行实践:

01.学会拒绝,对他人的期待说不。

02.寻求帮助,自己不会并不可耻。

03.做选择请遵从自己的内心,优先自己的好恶。

2.培养自我约束力

培养自我约束力,不管短期长期来看,都是对自己好的表现。

「照看自己」指既不过分溺爱自己,也不过度虐待自己,尽量平衡这两者。这就是自我约束的其中一种。

因为溺爱和虐待是两种程度过高的不同方向的极端,虐待自己是自我苛责,溺爱自己是自我放纵,这都对自己不利。

比如说,心情很 down 或者说生理期身体很不舒服的时候,吃甜食可以让自己开心和好受一点点,那么你可以允许自己吃个提拉米苏,这是对自己好。

但是具体操作时:这东西热量很高,其实不利于健康,但我允许自己吃一个,这是不过度虐待自己;而不允许自己吃完一个又一个,这是不过分溺爱自己。

所以,照看好自己,爱自己,需要你培养和提升自我约束力。

3.不断地把自己跟喜欢的人、事物、愉悦的体验,关联在一起

被爱最初就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受,我们由此觉察到自己是不是重要、有价值、值得被爱。

那么,弥补这种被爱感受的缺失,增强对自己的喜欢和信心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去做自己喜欢、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去见令自己感到被爱、被支持着的人。

在此过程中中,体验和累积到足够愉悦、享受和舒适的感受,从而喜欢上自己。喜欢自己后,你当然就能够对自己好,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

当你不断地把自己跟喜欢的人、事物、愉悦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你也会被自己喜欢的。

当然,判断自己的喜欢和真实需求,需要你诚实地面对自己,以及一次又一次勇敢的尝试和探索。

你要直面自己的内心创伤和痛苦,然后努力地放弃自我防御下的行为,不再逃避和自我蒙骗,而是揭开伤疤去消炎和抹药。这可能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这个具体而短暂的疼痛与它的收益相比,值得承受。

总之,爱自己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你需要有耐心。

人生,本来就该是一场爱自己的旅程。其他的所有事情,都只是方式、手段或路径,看你自己要不要选,而后才是怎么选,怎么做。

别管他人的期待,只有你知道对自己好是什么。你要主动爱自己,毕竟当下实质上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所以,你能从现在就开始爱自己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如何才能做到爱自己?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