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刚开始接触行测,我建议你先做一份往年的真题,做的过程中不需要计时。通过这份真题,你可以大概了解下行测的题型、题量和考试时间,也可以大致了解下自己在没有系统复习过行测的情况下真实的答题水平。
要有心理准备,对普通人来说,第一份试题在不计时的情况下得分都不会太高。
其实行测的知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常识、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下面,我逐项过一遍,和大家一起聊聊我的各模块的复习攻略。
第一个模块:常识
【真题举例】:根据我国《宪法》,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我国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民主形式
B 为追查刑事犯罪,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可依法对公民的通信进行检查
C 我国在普通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建立了相应的地方制度
D 一切组织和个人都负有实施宪法和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千寻解析】
这是一道法律常识题,对非法学出身的同学可能不会专门学习《宪法》。但《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宪法》,但思政课总上过吧?课上很多内容其实都有涉及《宪法》的相关知识。
拿到题目之后,仔细读题+审题,先看问题,「下列表述错误的是」。只要有非常明确的错误选项,即可选择答案。很多考生容易忽略的两个字就是「错误」,误选为正确选项!一定要注意审题!
B 选项,根据常识,审判机关–法院仅具有审判职能,不具备追查职责,与常识相悖,果断选 B。此题需要时应试技巧便是「排除法」,找一个错误点去突破!
常识部分的内容,多且杂,几乎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相对来说复习的性价比略低,不建议考生针对常识部分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专项学习。千寻建议考生每天花 10-20 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阅读,对相关的常识知识有一定的印象即可。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看一看各个机构的常识教材。当然,通过官媒微信公众号等权威平台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也是不错的选择,做到不断积累,聚沙成塔。
常识部分按照考察内容大致可分为:人文历史、科学技术、时事政治、法律常识、生活常识等。虽然涉猎范围广,但考察的难度浅,考生只要对相关领域略有所了解即可完成作答。
在考场上,常识题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自己知识储备以内的;另一类则是自己不了解的知识。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是要学会用「技巧」来答题。
对于不了解、不清楚的知识,依旧可以通过联想、推断等技巧进行作答,以上题为例。
在考场上,需要大家灵活掌握运用应试技巧,进行选项的排除和推断。常识部分是行测考试中的第一块内容,在作答的过程中要做到不纠结、不犹豫,通过作答常识树立自己的信心,调整考试的状态。常识 20 道题目,能做对 10 道题目就已经及格了。这部分不会有太大的分差,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做好日常积累,考场上灵活作答,问题不大。
第二个模块:言语理解
言语理解按照模块又可分为逻辑填空、片段阅读、填写句子、拟写标题、排序题。
① 逻辑填空题,就是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词汇,能够与题干完美搭配。
【真题举例】回过头来看看那些 ______ 的科技公司,不由令人唏嘘。传统移动通信时代的巨头如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已经快速销声匿迹,昔日互联网时代的霸主微软、英特尔和雅虎也都陷入 ______,而基于数据而生的新生科技公司如亚马逊、谷歌、Facebook 却迎来了又一轮朝阳。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A.苦心孤诣 困境
B.历经坎坷 考验
C.潮起潮落 迷茫
D.惨淡经营 泥沼
【千寻解析】
这道题目,有同学说选 D。第一空,惨淡经营才能搭配「不禁令人唏嘘」;第二空陷入泥沼,完美搭配。如果也有选择该选项,那同样也陷入了言语理解设置的「语感」陷阱。言语理解题,不止是单纯的「语文题」,理清了题目的逻辑,正确答案可以一秒选出来。
第一步:整体思维。这段话讲述了一些科技公司的经营现状,不好的销声匿迹,好的迎来了新一轮朝阳。两种不同情况的对比。
第二步:看选项,选答案。第一空,有两种情况对比的选项只有「潮起潮落」。选择答案,打完收工。
因此本题的答题技巧便是:理清上下文逻辑关系!
对于言语理解的学习,有很多同学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言语理解是「语文题」,考察考生的语言文学素养。诚然,语言应用能力是言语理解题的一个基础。但在备考阶段,如果单纯训练「语感」提升分数,你将付出极大的时间成本,而所谓的效果未必如你所愿。
言语理解题不是成语解释题,也不是单纯的「语文题」。单纯依靠背诵积累,依靠语感做题,时间长、效率低,根本不能满足考场「快速答题」的要求。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成语至少有上万个,常用的词语有 3 万个左右。如果想要单纯依靠背诵和成语含义来做题,我只能说你要拥有一个堪比「计算机的大脑」。
那么言语理解题得高分的秘诀是什么呢?言语理解题不是单纯的语言题,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行文的逻辑,也就是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出题人在题干中其实已经给了你明显的「暗示」,告诉你正确答案应该选什么。在选择选项的过程中,选出符合文章逻辑的选项即可。
② 片段阅读。
根据提问方式和考察侧重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中心理解题和细节理解题。看似题型多样,但选择的核心原则与选词填空一样:整体性和连贯性。片段阅读常用的问法有:该段话主要想表达的是?在考场上对于片段阅读作答,绝对不选无中生有的选项,防止过度推断和诠释,防止推断不足导致的肤浅。(材料为王,切忌主观臆断,即使观点你并不认同)
【真题举例】在使用繁体字的香港和台湾,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正日渐西方化;而大陆青少年接触港台的电脑游戏、流行歌曲等现代时尚元素,看到的也多是繁体字,但并未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此相反,不少天天使用简体字的人,照样深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果分别阅读用简体字和繁体字书写的同一篇古文、同一首唐诗,文字形式对读者解读作品文化意蕴的影响微乎其微。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等多种方式植根民间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当中,不一定要借助繁体字作为媒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应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时尚元素中
B.传承传统文化未必需要借助繁体字
C.简体字代替繁体字确实利大弊小
D.简体字不会削弱传统文化的意蕴
【千寻解析】
答题第一步:区分结构,简要概括。文段首先介绍使用繁体字和青少年接触繁体字并未获得其积极影响,紧接着把使用简体字和繁体字进行对比,最后总结传统文化并不一定要借助繁体字。
第二步:确认作者的观点。通过前半段的对比以及后半段的强调繁体字,这段文章的中心词是什么呢?繁体字呗。
第三步:结合选项,排除陷阱项
A 时尚元素?抱歉,文中并没有。
C 简体字的利弊文中并未提及。
D 这句话看似正确但又无用,文中明显是在强调繁体字
综上选择 B 项。
注意:很多题目在选项设置时候,都会用一句正确但又无用的废话,以此来误导那些肤浅的考生。
③ 填写句子
通过补齐缺失的这句话将题干信息补充完整。根据缺失句子的位置大致可分为篇首、中间、篇尾。在选择选型的时候根据我们整体性与连贯性的原则,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承上启下」。在把握材料整体性的基础上,依据上下文连贯性选择答案,切忌「想当然」,更不能选择与题干完全无关的选项。对于「接下来最有可能」类型的题目,大多数遵循同一个原则:引入必解释。具体技巧,我们结合例题展开讲解。
【真题举例】政府职能与成本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但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还处于一种观点与立场远未一致的状态,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局限。大体上看,这类研究有两条思路,一条是信守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预设,认为市场可以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持「小政府」观点;另一条是信守政府干预主义理论预设,认为政府不时干预是市场能够健康运转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要解决这种困境,必须有新的理论视野和新的研究方法,而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A.新兴古典经济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B.新理论视野对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何帮助
C.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预设的局限性
D.政府职能与成本之间矛盾难解的原因
【千寻解析】
「引入必解释」,题干前面说了那么多,目的就是引入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既然引入了这理论,首先要告诉我这个理论是什么吧。显然本题应该选 A,而 C 项,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局限。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然后写一下好处、应用等,再写局限性。因此,直接选 A。
④ 拟写标题和排序题技巧,我先暂且不再赘述,在千寻的知乎行测专栏的其小节,会有详细介绍。
第三个模块:判断推理
逻辑推理模块也是行测考试的一大重点。题型大致有图形推理、数字推理、类比推理、定义判断、逻辑推理。各类题目答题技巧也很多,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材料各部分挨个过一遍。
① 图形推理。
包括规律推理、空间重构、平面拼合等。图形推理规律并不会太复杂,如果套用过于复杂的规律,解题的方向已经偏掉了。对于平面拼合和空间重构不要完全依赖于「空间感」和「平面感」,要学会用具体的方法,比如「相邻面」、「相对面」等。如果有 100% 确定的答案,要果断选择,剩余选项可以不用再做多看,提高做题速度。
【真题举例】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
加载中…
【千寻解析】
先观察题目,各图形杂乱无章,无规律,越是复杂图形,规律往往越简单。这道题目中每个方框里面的图形都有 4 个独立的小图形,比方说左边第一个方框里面有两条曲线,一个空心圆,一个实心圆,这就是 4 个小图形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混合图形,里面包含了 4 个小图形,也可以说包含了 4 个「元素」,结合选项,ACD 里面都是 3 个元素,B 里面有 4 个元素,因此本题选 B。
② 数字推理
对于数字敏感性要求较高,要学会拆分、化解数字,同样数字规律不会太复杂。如果在推理的过程中套用过于复杂的规律,方向往往就错了。数字推理在选择之前不要着急试规律,先观察一下数字排列的特征,根据特征,有方向地尝试。数字推理并不是所有省份都会考到,大家可以看根据自己所在省份历年常考题型进行选择性复习。
【真题举例】3, 7,15, 31, ( )
A. 63 B. 52
C. 46 D. 40
【千寻解析】
先观察数字排列特征,从左到右是递增的;
尝试相邻数字做减法,差值为 4 , 8 , 16 ,32
观察题干:7=3+4 15=7+8 31=15+16
以此类推可以算出第五个数字:31+32=63,即选择 A 选项。
【真题举例】3 , 2 , 10 , 24 , ( ), 184
A. 52 B. 58
C. 64 D. 68
【千寻解析】
观察选项:先看前面三个数字 3 ,2 , 10,我们发现(3+2)乘以 2=10。 那么继续看数字 2 , 10 , 24 三个数字,(2+10)乘以 2=24,那么我们用(10+24)乘以 2=68 来验证一下,假设正确答案是 68,用(24+68)乘以 2=184,正好就是最后一个数字。
所以选择 D 选项。
数字排列的观察,既要观察单个选项,也要观察相邻选项。而且数字推理的一个要求是一定要快!数字推理不会是特别复杂的运算,考生通过多次练习,完全可以提高对数字的敏感性,从而快速得到这一模块的满分难度不大。
③ 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其实属于比较简单的题型,题干短,阅读量小,关系较为直观和简单,做题速度快。
需要观察所给内容中,词语的词性、褒贬、类属、词的构成等特征。观察词语之间的关系(并列、反义、包含、交叉、象征、无关等等等等),这些关系往往也就是逻辑关系。
其中,词的构成包括:主谓、偏正、动宾、并列等。
注意;除了明显的关系之外,还要注意深层次的关系,寻找更加具有代表性的关系。
【真题举例】 狗:尾巴
A. 山:山脚
B. 窗户:木头
C. 蓝天:白云
D. 鞋子:纽扣
【千寻解析】
狗和尾巴,是明显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选项中,ABD 貌似都存在这种关系,我们要继续探究深层次的关联,即尾巴是狗的必要组成部分,山脚对于山也是,而木头和纽扣则未必是窗户和鞋子的必要部分。所以选 A。
【真题举例】 车轮︰汽车︰运输
A. 衣服︰衣架︰晒衣 B. 镜片︰眼镜︰读书
C. 听筒︰电话︰通话 D. 墨汁︰毛笔︰书法
【千寻解析】
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的逻辑关系。题干前两词是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车轮是汽车的一部分。汽车的功能是运输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D 两项中前两词是对应关系,排除
B 项中眼镜的功能是矫正视力,不是看书。
C 听筒是电话的组成部分,电话的功能是通话,符合
④ 定义判断:
定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就像小蝌蚪找妈妈一样。
做题步骤:
第一步,对定义进行快速扫读,过滤掉多余信息;全面把握定义,注意细节,以达到对定义的初步了解,并且找全、找准定义的属性;
第二步,结合选项确定最具价值的属性(可能有的定义属性很多,但真正有用的却很少,需要我们敏锐的找出),这一过程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
第三步,分析各选项中的案例,找到各选项的重心和性质,尤其要注意选项中定语和状语,并与定义属性对比,从而求解正确答案。在做题过程中,充分利用试卷空余部分,将不符合题干要求的点勾画出来。
【真题举例】自我障碍策略指的是当人们预期自己会失败的时侯,常常会提前设置一些障碍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以作为解释失败的借口,这种行为被称为自我障碍策略。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使用自我障碍策略的是:
A. 小李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但对马上来临的期末考试很没有把握,索性谎称自己生病了,以此来逃避期末考试
B. 营销员张某的业绩出现下滑,经理找其谈话,张某解释这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自己神经衰弱,工作状态不佳导致的
C. 小杨一路被荆斩棘,终于杀入全国网球总决赛。这时他突然担心决赛拿不到好名次,故意在训练中扭伤脚,带伤去参加比赛
D. 中学时期一直是学习尖子生的小刘,高考发挥失常,只考上一所不起眼的大学,之后破罐子破摔,再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了
【千寻解析】
第一步,找到关键词。
预期自己会失败、提前设置一些障碍、以作为解释失败的借口
第二步,看选项
此题重点区别一下 AC 选项。这两个选项看起来都符合题干,但 A 选项里面有个问题,A 是谎称自己生病,实际上没生病,这不叫障碍,而是借口。C 就不同了,对自己都这么狠,故意扭伤,这都不算障碍,那什么才算障碍?
B 不符合预期失败,也没有提前设置障碍,不符合定义
D 发挥失常但并没有提前设置障碍,不符合定义
⑤ 逻辑推理:
题干必然要给出一些确定的或不确定的条件,然后要求根据这些条件快速求解。从哪里寻找突破点,然后让解答的思路一气呵成,这是快速做题的关键。当题中已经给出某个或某些确定条件时,这个既定的条件就是切入点,继续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关联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推演,直到完成求解。这样的方法称做「假设推理法」,假设推理的关键是寻找题目中的矛盾,也可以称之为「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和假设推理(关联推演)是解题最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注:抓住关键条件,尤其是重复提及的条件(重叠条件)是重要的快速解题重要思路。
逻辑本身就是一种联系,更是一种关系,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和追求,出题者会在题目中设立若干的条件,我们通过逻辑关系将其联系起来,并最终获得结论,这是逻辑题目的重要思路。
【真题举例】有人说,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将重要事务放在主要位置,重要事务是必要条件,关系着一件事情成功与否。重要的事务没做好,一定不成功。但是,细节也是很重要的,细节是成功的充分条件,同样也与一件事情成功与否相关。一个成功的人是能够协调好重要事务与细节的关系的。
由此可推出:
A.成功并不代表着所有细节都处理好了
B.如果不成功则说明重要事务没有做好
C.成功的前提条件是既要做好重要事务,又要处理好细节
D.虽然处理好了细节,但没做好重要事务,也不一定成功
【千寻解析】
第一步,翻译题干。重要事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细节是成功的充分条件,细节→成功→重要事务。
A 成功不能推出细节做好(肯后不能肯前)。
B 不成功不能推出重要事务没做好(否前不能推否后)
C 成功的前提是重要事务而非细节
D 处理好了细节可以推出成功(肯前就要肯后)
【真题举例】国王要为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最聪明勇敢的女婿,他向所有的求婚者宣称他已经把公主和两只狮子分别关进了三间房子,然后在三间房子门上分别写了一句话,让求婚者们去打开自己认为可以打开的门。第一间房门上写着:「这间房子里有狮子。」第二间房门上写着:「公主在第一间房子里。」第三间房门上写着:「这间房子里有狮子。」其实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
据此可以推断( )。
A. 公主在第一间房子里 B. 公主在第二间房子里
C. 公主在第三间房子里 D. 三间房子里关的都是狮子
【千寻解析】
第一步:找矛盾。
反正房间里要么是公主要么是狮子。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之间有矛盾关系,两句话中必有一真一假。
第二步:根据题干,本题中只有一句是真的,说明第三句话是假的,即狮子不在第三间房里,因此第三个房间里没有关着狮子,肯定是关着公主。
故正确答案为 C。
【真题举例】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的。」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
B. 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
C. 丙的车是白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
D. 丁的车是银色的,甲的车是红色的
【千寻解析】
第一步:我们注意丁说的话。已知丁说的是真话,而且说真话的那个人车是红色。那我们就找红,乙说的话,假设乙是真话,那么乙的车应该是红的,但是乙又说丙的车是红的。前后矛盾了,说明乙不能说真话,只能说假话。既然乙说假话,那么丙的车就不是红色。那丙说的也不是真话。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乙丙说假话,甲说真话。
第二步,整理一下。根据丙,得出丁车蓝色,甲说真话,得出甲是红
第四个模块: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模块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技巧性也很强。但数量关系真正的难度并不在于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而在于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考场中,能够有把握地得到 5 分左右,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数量关系的各种方法需要认真学习,但在考场上一定要有大局意识,追求全局的胜利,而非某一个模块的高分。
对于数量关系部分,千寻都是建议考生放在最后做。因为时间比较紧张,在考场紧张的环境下,学习到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未必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比较容易拿分的五个题型:和差倍比问题,经济利润问题,工程问题,容斥原理问题和概率问题。
【真题举例】某公司三名销售人员 2011 年的销售业绩如下:甲的销售额是乙和丙销售额的 1.5 倍,甲和乙的销售是丙的销售额的 5 倍,已知乙的销售额是 56 万元,问甲的销售额是多少万元?
【千寻解析】
这道题目难度不大,但在考场紧张的环境下,要理顺甲、乙、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容易。甚至有考生需要反复读题以后才能罗列方程求解。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会发现甲的销售额应当是 3 的倍数。甲+乙的销售额应当是 5 的倍数。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迅速锁定答案。
通过这道例题,千寻想告诉大家的是,在考场上可能不需要计算得出答案(很多时候你没有时间计算)。同学们要学会分析选项的特征进行答案的选择。比如,奇偶特性、倍数特性等等。行测想要得到高分,数量计算模块还是要扎扎实实练习的,因为只有通过练习才能熟悉各类题型的解题步骤,强化数字的敏感性,提高「蒙选」答案的正确率。
【真题举例】甲乙两工厂接到一批成衣订单,如一起生产,需要 20 天时间完成任务,如乙工厂单独生产,需要 50 天时间才能完成任务。已知甲工厂比乙工厂每天多生产 100 件成衣,则订单总量是多少件成衣?
A. 8000 B. 10000
C. 12000 D. 15000
【千寻解析】
我们可以假设乙工厂每日生产 X 件成衣,那么甲工厂每日生产成衣:X+100 件。根据题意甲乙两工厂接到一批成衣订单在一起生产完成的订单量为:20x+(X+100)20,合并同类项之后就是(X+100+X)20,乙工厂 50 天单独生产完成的订单量为:50x,那么我们可以得出:(X+100+X)20=50X,解出 X=200,那么订单总量就是:50*200=10000,选择 B 选项
【真题举例】某班有 60 人,参加物理竞赛的有 30 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 32 人,两科都没有参加的有 20 人。同时参加物理、数学两科竞赛的有多少人?
A.28 B.26 C.24 D.22
【千寻解析】
我们可以假设同时参加物理、数学两科竞赛的人数是 X,根据题意可以得出:
参加物理的人+参加数学的人—都参加的人+都不参加的人=总人数
也就是:30+32-X+20=60 可以算出 x=22 答案选 D
【真题举例】一辆公交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经过三个红绿灯路口,在这三个路口遇到红灯的概率分别是 0.4、0.5、0.6,则该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遇到红灯的概率是?
A.0.12 B.0.50 C.0.88 D.0.89
【千寻解析】
由题目可知三个路口遇到红灯的概率分别是 0.4、0.5、0.6,那么在这三个路口没有遇到红灯的概率分别为(1-0.4),(1-0.5),(1-0.6),也就是0.6, 0.5, 0.4,题目问的是该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遇到红灯的概率是多少,我们可以先看相反面,也就是一辆车从甲地到乙地没有遇到红灯的概率为0.6×0.5×0.4=0.12,
那么该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遇到红灯的概率是:1-0.6×0.5×0.4=0.88 答案选 c
第五个模块: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模块是行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记住是非常重要。其重要程度好比于考研英语阅读中的阅读理解部分。资料分析之所以如此重要除了分值高以外,还有一点就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得到比较高的分数(冲击满分不是梦想)。
我这里不会谈具体的解题技巧,因为本行测专栏后续会有系统的讲解。千寻谈一些机构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在考场上如何提高自己答题的正确率。
①提高阅读能力。一是快速阅读的能力,将材料进行分割,了解每一部分讲的是什么内容;二是仔细阅读找材料细节的能力,比如涉及到时间、地点、项目等信息。
②了解资料分析各种定义,并且能够在脑海中进行代换。比如,基期与现期、增长率、同比、环比;今年比去年,今年比前年等。
③快速计算的能力。一是各种计算的小技巧,比如常见分数、常见百分比、常见的排除比较答案的方法;二是硬算的能力,比如 3049/294=?
各个机构都给出了很多快速计算的方法,方法很巧妙,种类繁多。但这些方法有一个致命性问题–不具有普适性,可能一个问题就要有一种方法。但真正到了考场,这些「奇技淫巧」如果掌握的不熟练,学到的方法很多都用不上。这个时候只能依靠本能–老老实实的计算。因此,一定要提高自己硬生生计算的能力,虽然笨办法,但是也最保险。
【真题举例】根据以下资料,回答 1~5 题。
2017 年,A 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 6065.71 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 3575.86 亿元,同比增长 75.8%;邮政业务总量 2489.85 亿元,增长 32.0%。
2017 年,A 省移动电话期末用户 1.48 亿户,比上年末增长 3.1%。其中,4G 期末用户达 1.18 亿户,比上年末增长 29.3%。互联网宽带接入期末用户 3128 万户,比上年末增长 9.9%。移动互联网期末用户 1.31 亿户,比上年末增长 13.9%,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 158.8%。
2017 年,全省全年完成快递业务量 100.51 亿件,同比增长 31.0%。其中,同城快递业务量增长 29.3%,异地快递业务量增长 33.0%,国际和港澳台地区快递业务量增长 33.1%。
2017 年,A 省完成客运总量 148339 万人次,同比增长 5.4%,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 0.2 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 0.5 个百分点;完成旅客周转总量 4143.84 亿人公里,增长 7.7%,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 0.7 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 1.8 个百分点。
2017 年,A 省完成高铁客运量 17872 万人次,旅客周转量 474.64 亿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 20.3% 和 18.1%。高铁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占铁路旅客运输总量的 62.7% 和 54.3%,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 4.3 个和 3.9 个百分点。
1.2017 年 A 省邮电业务总量同比增速在以下哪个范围之内?
A. 低于 25%
B. 25%~50% 之间
C. 50%~75% 之间
D. 超过 75%
2. 2017 年 A 省快递业务中,业务量占总业务量比重高于上年水平的分类是:
A. 仅国际和港澳台地区快递
B. 异地快递、国际和港澳台地区快递
C. 仅同城快递
D. 同城快递、异地快递
3. 2017 年前三季度,A 省平均每人次客运旅客运输距离(旅客周转量÷客运总量)同比:
A. 下降了不到 2%
B. 下降了 2% 以上
C. 上升了不到 2%
D. 上升了 2% 以上
4. 2016 年,A 省高铁客运量约是普铁(除高铁外的铁路)客运量的多少倍?
A. 1.4
B. 1.7
C. 0.8
D. 1.1
5. 在以下 4 条关于 A 省的信息中,能够直接从资料中推出的有几条?
①2017 年非 4G 移动电话用户全年增量
②2017 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日均增量
③2015 年客运总量
④2017 年铁路旅客运输总量占客运总量比重
A. 1
B. 2
C. 3
D. 4
【千寻解析】
第一步,快速阅读,了解材料讲的什么。2017 年 A 省相关业务数据,第一段是邮电;第二段是移动电话;第三段是快递;第四段是客运量;第五段是高铁客运量。快速阅读的时候,重点是了解材料,关键信息要画下来,但具体的数据信息不要过多看。
第二步,看题干设问,定位材料对应位置,仔细阅读,选答案。
第一题,邮电业务,立刻锁定第一段。很多辅导教材中的做法,将这一类问题归结为「混合增长率」问题,带入公式计算得出选项 C。
千寻不用这种方法,用一种推理、心算的方式,同样能够得出结果。
2017 年,A 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 6065.71 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 3575.86 亿元,同比增长 75.8%;邮政业务总量 2489.85 亿元,增长 32.0%。
先观察选项,各选项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通过观察发现,邮电业务=电信业务+邮政业务;
2017 年电信业务>邮政业务;
电信业务增长 75.8%;
邮政业务增长 32%。
邮电业务增长率≈(电信+邮政)/2,
邮电业务增长率=53.6%。
电信业务增长率为 75.8%,且占比>邮政业务;
可见电信业务对邮电业务的增长贡献更大,影响也就更大。
因此邮电业务增长率>53.6%。
因此,此题选择 C 项。
整个过程虽然文字很多,但同学们如果在脑海中能够形成这样的思路,不需要计算,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比较和推断,即可选择选项。
当然,这种方法也是建立在观察题目选项的基础上。同学们记住「混合增长率」模型的用法也很重要。
第二题,快递业务,立刻锁定第二段。
2.2017 年 A 省快递业务中,业务量占总业务量比重高于上年水平的分类是:
A.仅国际和港澳台地区快递 B.异地快递、国际和港澳台地区快递
C.仅同城快递 D.同城快递、异地快递
业务量占比=业务量/总量;
比重提高,即增长的没有总业务量快;
即 B 项,异地快递、国际和港澳台地区快递符合要求。
第三题,客运旅客,立刻锁定第四段。
3.2017 年前三季度,A 省平均每人次客运旅客运输距离(旅客周转量÷客运总量)同比:
A.下降了不到 2% B.下降了 2% 以上
C.上升了不到 2% D.上升了 2% 以上
前三季度的运输距离;
因此,结果为:(1.077-0.07)/(1.054-0.02)=(1.07-1.052)/1.052。
即上升了不到 2%,结果选 C。
第四题,高铁业务,立刻锁定第五段。
4.2016 年,A 省高铁客运量约是普铁(除高铁外的铁路)客运量的多少倍?
A.1.4 B.1.7
C.0.8 D.1.1
先观察选项,选项间差别还是挺大的。
题目问的是 2016 年;
2016 年高铁客运量占比 62.7%-4.3%=58.4%;
58.4/(1-58.4)=58.4/41.6,直接简化为 58/41,选择 A 项。
第五题,根据具体选项确定答案。题目选项较多,但没有具体要求计算的内容,而是说可以计算出来的内容有哪些,所以同学们只要找出可计算的项目即可。
5.在以下 4 条关于 A 省的信息中,能够直接从资料中推出的有几条?
①2017 年非 4G 移动电话用户全年增量
②2017 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日均增量
③2015 年客运总量
④2017 年铁路旅客运输总量占客运总量比重
A.1 B.2
C.3 D.4
①定位第二段,移动电话全年增量-4G 增量=非 4G,可算;
②定位第二段,总增量/365=日均增量,可算;
③定位第四段,已知 2017 年总量,2017 年增长率,2016 年增长率,2015 年总量可算;
④高铁运输量已知,高铁运输量占比已知,则铁路旅客运输量已知,故占比可算。
因此,本次选 D。
这道例题中,千寻用文字把思路进行展示,实际做题中,思维要更快。因为,只需要在脑海中理顺逻辑关系,不需要文字呈现。希望通过这道题目,大家了解掌握资料分析高分甚至满分的秘诀。
快速阅读,根据选项看细节,了解各类关系,最后是快速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