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高考失利、感情打击的我,第一次站在大学校园门口时,充斥着自卑与低落。
那一刻我认为,只要我努力变优秀,我就能成为一个自信的、闪着光的人。
直到大二的参加一次校园演讲比赛,我才发现,优秀与自信,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那次演讲比赛,我得了第一名,非常开心。
可一旦面对很有好感、荣获第二名的女生时,我只敢偷偷瞧上一眼,连说句话都不敢。
优秀但不自信,是因为自信与能力有关,同时它也与一个人的自尊水平有关。
如果一个人的自尊水平不达标,可能他在某个领域因能力强会足够自信,可他整体的生活仍会处于一种「不平衡、不舒适」的状态。
因为,自尊对一个人的人格状态,产生着非常底层的影响。
它像地基一样,一旦「不健康」,整个人随时都会陷入「危机」中。
这篇文章将会带你全面解读低自尊的影响和成因,以及我们最关心,应该怎么办。
一、低自尊会对人造成哪些影响
我之前低自尊的时候,包括来找我做咨询的低自尊来访者,往往会产生以下的问题:
1.在关系中,容易委屈压抑自己
低自尊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当中,最主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想尽办法,被人接受。他们愿意做出很多让步、放弃很多东西,以求被人欣赏,并避免与人发生利益冲突。
就像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舍友经常会让我绕远帮他取快递,当时觉得心里特别烦,但就是不敢拒绝。
所以虽然低自尊的人,在生活中会经常帮助他人,但常常内心积压委屈、不满,不敢真实表达,往往成为了 「老好人」,很难与人建立亲密的联结。
2.容易沉浸负面情绪,或处于积极、消极参半的情绪状态
低自尊的人常常会陷入习惯性焦虑、抑郁、低落、恐惧之中。
总是自我否定、严重缺乏安全感、心理上有深深的无力感。
很难相信他人,更难相信自己。
这种负面情绪有时候甚至会带来躯体化反应:胃部痉挛、背部疼痛等。
低自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稳定的低自尊,即一直觉得自己不好、不被人接受;另一种是不稳定的低自尊,有时觉得自己很好、被人接受,有时则相反。
但总体来说,区分高自尊与低自尊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日常情绪状态中,你是处于积极正向的时间居多,还是消极负面的时间居多。
3.对别人的事情很上心,但对自己的事情,往往缺乏执行力
在我咨询的过程中,很多低自尊的来访者,往往会跟我提到一个统一的现象:如果这件事是领导安排的、或是朋友请求帮忙的,那么无论多么累与烦,他们都会尽力快速完成。
可一旦要为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创业、学习某个东西,他们往往就会拖着、缺乏执行力。
深入探索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他们需要,努力做好别人交代的事情,来获得认可、进而被人接受。
而一旦做自己的事情,他们就会被 「害怕失败」、「担心做不好」、「别人会怎么看我」等等想法与情绪笼罩,导致内在冲突,缺乏执行力。
当然低自尊的人,为了更好的被人接受,也发展出了一些优势功能,例如:
1.更善于倾听,能更好地抓住别人的需求
缺乏安全感的低自尊人群,为了更好地被接受并避免冲突,他们往往习得了擅于倾听的功能,并能及时满足别人的需求。
之前,我去参加聚会的时候,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我因为害怕说错话,很少参与讨论,但会保持微笑、耐心倾听。
而一旦别人有所需要,例如端个茶、扔个垃圾的时候,我会敏锐地觉察到并去做。
随着自尊的提高,我发现自己敢于表达了,但曾经培养的倾听能力,在帮助这我的咨询。同时,虽然我现在不一定会满足别人的需求,但我在社交场合中,我能知道某个人需要什么。
2.更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并改正
同样,为了更好地被接受,你会发现,低自尊人群在听到别人的批评与建议时,往往会接纳,并乐于执行改变。
上大学的时候,我被舍友称为 「大学期间,他见过改变最大的人」。
因为低自尊,当别人指出我的问题时,我很少捍卫自我,相反会听进去,并寻找方式及时调整改变。
虽然,当时改变的潜意识动机,更多是为了被人接受,但我也确实也因此修正与改变了自身的很多缺点与问题。
现在想想,我还很感激那段低自尊的日子。
二、低自尊的形成原因
了解了低自尊的影响之后,想必你一定很想了解低自尊是如何形成的?
总的来说,低自尊主要是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负面自我认知、生活中所经历的环境影响所导致的。
心理学家 Albert Bandura 在 1977 年的《社会学习原理》说:
「孩子是通过环境当中的榜样来学习各种各样的生活技能,自然知识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的。」
而这些榜样则包括了他们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到的一切源头。
比如说自己的家庭成员,一起玩耍的伙伴,在学校的老师同学以及自己所在的小的或者大的社会环境里面。
1.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与孩子的互动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自尊影响,按照时间段来分,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8 岁之前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及 8 岁之后,父母提供给孩子的情感支持。
我们先来聊下,8 岁之前父母与孩子的互动。
研究发现,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在 8 岁左右。也就是说,孩子在 8 岁的时候,才开始形成完整的自我评价机制。例如我是谁,我的外貌、性格、情绪等等。
在 0-8 岁,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提供给孩子的反馈,会影响他们形成自我意识。
举个例子,当一个小孩子 3 岁的时候,当他成功捏完一个橡皮泥给家人看得时候。如果父母称赞他,那孩子的意识就会觉得「我很棒」,进而提升自尊。可能,下午在跟小朋友互动时,他就会变得更勇敢。
如果父母说真丑,那孩子的意识就会觉得自己很差,降低自尊,下午跟小朋友玩可能就退缩了。
你可以将 0-8 岁的孩子,粗略理解为白纸,而周围人(尤其是父母)与其互动的方式,就在这张白纸上留下了他是一个什么样人的痕迹。
而这个痕迹,则奠定了一个人自尊的基础。
其次,父母提供的情感支持也非常重要。
在我的咨询中我发现,当涉及原生家庭问题的时候,几乎所有低自尊来访者都会纠结同一个问题:「我的父母是否爱我。」
只有当一个孩子,确实父母是爱自己的时候,他才会相信「我是好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是重要的」。
而很多父母由于爱的方式有问题,或者给予孩子的爱远低于孩子所需,那么这就可能让一个人形成低自尊。
2.环境影响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们会渐渐离开家庭,走向学校,这个时候他们的自尊评价机制,便在慢慢发生改变。
整体来说,他们的自尊受父母、老师、朋友、同学等 4 方面影响。
举例来说,假如一个刚上学的学生,虽然从小父母支持喜欢他,让他形成了高自尊。但在学校中,他成绩不行、同时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渐渐地,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那么,他的自尊水平就会降低。
成绩竞争一直是引发孩子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源头。
不知道大家是否在每次发成绩单的时候就会很害怕、忐忑?一旦成绩不理想,就会不断地否定自己?
但其实,很有可能你在某些传统学科里表现不出色,但你有你自己擅长的技能,或者感兴趣的知识点,在那个领域里你知道得很多。
可是在学校里,一般都会以传统学科的成绩来论英雄。
而如果你擅长的技能还不断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没有用的东西」的话,我们就很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看不到自己的潜力,从而影响到自己自尊的建立。
而在我们自己社交的小圈子里呢?
其实也是一样的。
当我们跟其他人交往的时候,通常也是需要看到对方的热情、接纳,这时候你会觉得自己被尊重了。
可如果你正好遇见了一群不那么友善的人,即便你努力去讨好了,他们还是会冷落你。
那在这种情况下,你很可能会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自己是一个不被接纳、不被欢迎的人。
负面自我认知很容易就产生了,长此以往,自然就会形成低自尊。
3.家庭经济环境
最后我还想说一个观点,或许有一些残酷。
我们的自尊还会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是心理学研究中很常使用的名词。
根据研究发现,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与这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高低,以及未来生活当中的幸福指数感受等等,这些都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关系。
这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那么他其他的指数也会越高,而且别的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这个指标影响。
而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会影响我们的自尊水平。
我的一些来访者会不相信,会觉得「这些事情都过去了那么久了,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你说的这些我都不记得了,我只是不会处理当下的事情所以才会自卑」。
但其实,「过去」就像是海平面下的冰山一样,它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发挥着作用。
也正是「过去」的种种,让我们形成了负面核心自我认知。
当然,父母在对我们自尊的影响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一个人成年后,父母的影响程度比较低了。
但早年期间,父母与我们形成的互动模式,往往还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评及与其他人的互动模式。
而这,也是改变一个人低自尊的最核心方法。
三、如何改善低自尊,重获自尊,轻松快乐的生活
低自尊的形成源于不良的人际关系互动,那么提升自尊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人际关系互动中得到改变。
可在我接手的大量咨询中,我发现对于非常多低自尊的人来说,他们内在的恐惧与低能量,让他们不敢社交。
即使学习了大量社交技巧,但因为不敢实操或遇到困难就退缩,往往也很难获得积极的社交反馈。
他们前期需要积攒能量、减少恐惧,才能在最后勇敢地跳出舒适圈、进行社交。
所以,接下来我会提供给你 4 个方法: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爱自己、主动联结。
前三个方法,是为了帮你积攒能量,而最后一个则需要你打破「自我设限」,勇敢地执行。
第一步:认识自己
大部分人认识自己,都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省,另一种则是通过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
所以,接下来我会通过信念系统与关系模式,来帮助你全方位认识自己。
第一种:通过自省,信念系统
信念系统是指每个人都有,并与其他人不同的思想发动机。[2]
一个人凭借这套系统,去处理人生里的每件事。
它决定了这个人的成功与快乐,情绪感觉和人生成就。
这个系统,包含了 3 个环节:核心信念、中间信念就自动化思维。
它们非常巧妙地环环相扣,不自觉间就操控了你。
加载中…
我用一个例子来展现核心信念,中间信念,自动化思维三者的关系。
我有一个来访者,西瑞。她因为在工作中总觉得焦虑,来找到我做咨询。
我问她为什么会焦虑?
她说是因为最近工作任务太重了,害怕自己做不好。
这个反应就是自动化思维的反应。
自动化思维是指面对所发生事情,头脑里的第一直觉想法。
对于低自尊的人,常见的自动化思维就是:
面对工作:我做不了、太难了、我永远也学不会。
面对给老板打招呼,老板没回:我是不是哪里得罪老板了,他是不是不喜欢我
面对失败:我就是做不好,我太无能了,我啥也做不好。
面对工作上的外界刺激是「工作任务增加」,西瑞对此的反应是「我害怕自己做不好」,这个想法就是她的自动化思维。
而自动化思维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中间信念中的态度、规则、假设,与事实不符。
我接着问她:「什么样子才算做好呢?」
她说:「我希望跟之前任务没增加时做的一样好,同时工作时间差不多。」
我问她:「你觉得你们部门最厉害的同事,能够完成吗?」
她说:「我觉得完不成。」
看到了吗,西瑞对自己能力的假设,是超出了客观现实的。
所以她肯定完不成自己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我害怕自己做不好」的想法。
对于低自尊的人来说,常见的中间信念有以下这些:
态度:不胜任很糟糕
规则:工作必须做好,不能失误
假设:如果我工作特别努力,我可以做好;如果我工作不努力,我会失败。
而中间信念的产生,往往又源自核心信念。
我接着跟西瑞聊:「假如没做好,会怎么样呢?你会感觉到什么吗?」
她说,她会认为自己「没能力」、「很差劲」。
「没能力」、「很差劲」就是一个人的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或其他人和事物最本质的观念。
关于低自尊的人,常见的核心信念,我提供一些,供你参考:
任何事我都做不好、我很失控、我很无助、我是失败者、我很软弱、我不够好、我是受害者、我是输家、没有人会喜欢我、我是多余的、我毫无价值、我是废物、我不配活着… …
所以,你的信念系统是什么样的呢?
请你拿出一张纸,尝试写一下吧。
看看构建出来的「你」,是否会令你大吃一惊呢。
第二种认识自我的方式是通过他人反馈,也就是看看你与别人相处的关系模式。
你的人际关系模式是敞开还是封闭的呢?
这是我们面对所有关系的态度。
敞开的人,他们愿意、享受结交新朋友,并乐意与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与观点,他们喜欢联结。
封闭的人,不是抗拒结交新朋友,就是想结交新朋友但往往不敢,同时很难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他们需要自我保护。
之前我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满意,即使认识了很长时间的朋友,也难以建立起深深的连接感。
就像两块磁铁一样,连在一起时可能亲密无间,一旦分开彼此的吸引力就消失了。
我的心从未向别人敞开,即使有人想走近我,碰到的却是有着一个坚硬的壳、难以撬开的我,两颗心便如此相隔。
孤独感其实便源自此。
孤独感不在乎你有多少朋友,而是有多少人能走进你的心。
当你把双臂交叉在胸前,别人感受到的是抗拒;当你敞开怀抱,露出的是自己脆弱的心脏,别人觉得你是信任他的,也就愿意亲近你。
可以去问问自己,「我在人际关系中是敞开给别人,还是封闭了自我?」封闭自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恐惧、缺乏安全感,害怕被伤害?
如果你的答案是封闭,则需要尝试着慢慢的敞开。
从分享自己的观点看法开始,到能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进一步尝试着分享自己的一些小秘密。
别把自己活得像个孤岛,你不必独行,你也可以选择在爱与陪伴中前进。
第二个审视我们与人相处的模式的角度是,当你在一段关系中的时候,是讨好\平等\强权?
我有一个同事,小张。因为寄养的关系,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形成习惯性讨好的性格。
而她寄养家庭的父母总是指责、贬低她,经常对她说我养你多么不容易,你应该听话,应该多做一些家务。
在她谈恋爱的时候,基本完全复制了这样的关系模式,男朋友一开始对她很好,可到后面根本不在意她了。
小张习惯性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很低很低,一味的付出,无限度包容男朋友的错误,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很累而不是得到滋养。
我们和重要他人的关系模式,往往会投射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模式当中。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塑造的,一方没有觉察地把自己位置放得很低,那么另一方也会无意识地站到高的位置上,进行剥削与压榨。
了解一下自己在每段关系当中的位置,关系的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调整和处理我们的关系。
马丁·塞利格曼在《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提到,真正改变的开始,是分清楚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必须接受的。[3]
这个分清楚的过程,其实就是你认识自我的过程。
然后接下来,你才可以接纳那些「不可改变」的,并且努力改变自己可成长的部分。
第二步:学会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不是放弃了想要变得更好的打算,而是我们对自己的自爱,是不以未来或想象中自己变得更好为条件的。
每个人其实都处在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差距的挣扎中:
理想自我年入百万、豪车在手、有完美伴侣,现实自我拿着 3000 工资,吃街边摊,骑小黄车,打赏着抖音里面的美女帅哥。
很多人面对现实自我,充满怨恨,不接受现实;不能接受现实,便沉浸在对理想自我的意淫中。
由于无法接受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发生严重的内耗,把精力浪费在自我指责与攻击当中,而没有把精力投入改变与成长当中。
接纳不是逃避,而是在认识到自身问题后,为自己的改变保存与提供能量!
接纳自我,从接纳负面情绪开始。
负面情绪像一个淘气和倔强的孩子,你如果抗拒它、否定它,它便会以更强烈的程度占据你的情绪与心智;相反,如果你接受它,爱抚它,它就会慢慢的平静下来。
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不要去逃避情绪,有些人会逼自己忍着负面情绪、转移注意力等等,这些都会将负面情绪沉积到潜意识当中,之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冒出来,影响生活。
尝试着去感受负面情绪,它给你的身体造成了怎样不舒服的感觉,带着一股温柔而好奇的态度进行探索。这股负面能量,便会从你的身体,心智中慢慢消淡。
感受腹部的痉挛感,胸口的压力,肩膀紧绷的感觉,后背的僵直,当你觉察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改变了。
同时,感受产生负面情绪时,头脑里产生的想法是「我讨厌这个情绪」还是「情绪赶紧滚开」,调整自己的想法——「我接纳并深爱自己的 XX(愤怒、焦虑)情绪,it is ok」。
负面情绪,就像一股能量一样,你不评判不抗拒不设防,它来了,待一会,也就走了。
接纳自我,接纳这个并不理想的现状。
在我咨询当中,无论是抑郁、社恐、自卑的人群,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对自身问题的不接纳,换句话说希望自己的问题得到立刻的解决。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优秀、美好,不希望自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而当我们觉察到自身存在问题的时候,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形成了多长时间了?自己又希望多长时间解决呢?
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我的问题已经好多年了,我希望立刻马上就能解决它!
而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不允许自己在不理想的现状中再待一段时间,为自己徒增了焦虑、压力、恐惧,反而让原本还过得去的生活过不下去了。
很多人学心理学就这样,发现自己一堆问题,然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觉察到问题非常好,不用急,任何人心理都或多或少有问题,你都有问题这么多年了,不也过来了么?
给改变一点时间,给自己一点时间,当你觉察并接纳了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其实改变就已经发生了。
接纳自我,接纳不完美的自我。
我曾经和一个小伙伴说这个概念,接纳不完美的自我,爱上不完美的自我。
她给我的回应是:「去你的,站着说话不腰疼,谁能接受自己不完美,谁能爱上不完美的自己。」
其实这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不完美我该怎么活呢?
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往往是受父母的指责、批评,或者要求特别严格者,父母也很可能是完美主义者。
可完美是可能的么?有谁能做到完美么?
追求完美并没有错,问题在于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60 分的你,想着变成 100 分的自己,这中间 40 分的差距,不接受!那便会陷入焦虑,急躁,让精力丧失。
相反,把注意力集中 60 分到 61 分的进步上,是不是每一点进步都能给我们前进带来鼓舞。
没人是完美的,请放过自己!
自我接纳,就是认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当你接纳了自己的平凡之后,你才拥有了活出不一样的人生的机会。
在我的咨询中我发现,当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接纳了自己当下的状态,对自己不那么苛责的时候,他就会开始想 「怎么做我会更快乐?」、「我要的是什么?」
这个时候,他其实已经开始在爱自己了。那具体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第三步:学会爱自己
所谓爱自己,就是把关注点从外界转向内在,尊重自己的感受、需求、想法,并且能够真实的做自己,不会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
只有你真正的学会爱自己,你才有可能学会爱别人!
阿德勒认为,当我们尝试牺牲自己去爱别人或者说对别人进行奉献的时候,是在强迫别人认可自己,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
我有一个来访者,小杰。
他小时候在家庭当中并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母亲脾气暴躁,经常打骂他,很少与他做心与心之间的沟通。
成长的过程中,缺爱的小杰很渴望内心的爱被填满,所以从青春期开始就非常想谈恋爱,但到了 20 多岁仍然没能谈一场恋爱。
当他追求一个姑娘时,他会迫切的希望从女孩身上得到这种童年时未被满足的爱,非常焦虑。
在这种迫切想要得到女孩,获取女孩的爱的焦虑情绪中,他往往会牺牲与奉献自己,比如半个月的生活费全部给女孩买了一个礼物。
然而女生方面却倍感压力,被他的这种强烈的需求感吓跑了。
这就是当一个人内心缺爱的时候,他会迫切的向外索取爱,做出奉献乃至牺牲的行为,最后却得不到爱。
因为这种牺牲的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以索取为目的,自然会给关系的另一方造成困扰。
只有学会爱自己,只有你的内心是丰盈和丰富的,你的爱才能自然的流露,而非是以索取为目的的爱,你才可能学会真正的爱别人。
爱自己,从把注意力集中在外界转移到内在开始。
你多久没有静静的和自己待一会了,多久没有与内心产生链接了,多久没有回到内在了?
我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到咨询室做咨询,一句话不说,就是每周安静的躺在沙发上呆 45 分钟,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
之后这个咨询师了解到原因,学校太乱了,家里也太乱了,这个女孩需要每周和自己安静的独处的时间,而咨询室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空间与时间。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我推荐可以用正念冥想的方式,来回归自我。
每个人正念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我推荐一下我的方法,静坐。
你可以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找一个安静、舒服的地方,以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然后轻轻的闭上双眼。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放松你的身体,不管静坐期间产生任何情绪与想法,你都继续放松你的身体。
用这样的方式,你可以回归到自己的身体与内在,给自己的内心以滋养与力量。
爱自己,尊重自己的需求、感受、想法,真实舒服的做自己。
当你想买一件好看的衣服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给自己买吧,你值得变得漂漂亮亮!
当你感到很伤心很难过的时候,可以选择向朋友倾吐,偶尔的表达自己的脆弱会拉近你与朋友间的关系。
当你的朋友让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请直接告诉他:「刚才你做的 XX,说的 XX 让我很不开心,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这么做了!」
不要因为在意别人的感受而去讨好,压抑了自己内心的需求、感受、想法,让自己不舒服地躲在虚假的壳里。
相信自己值得,学会尊重自己,让自己慢慢舒展开,慢慢学会做真实的自己!
第四步:走出去,主动联结、提升社交技巧
很多人都在积极宣扬「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做你自己就好了」,但在改变过程中我发现,这是一个最终的结果,而非过程。
小时候,我们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形成了大部分的自我认知;同样,长大后我们自我评价的一部分(多少因人而异),也必然来自其他人的评价。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爱自己,是为了让你的自我更坚定、更有力量。
而主动联结、重新建立新的社交模式,则是让你在 「坚定自我」的基础上,更多的在与人联结中,体验「被喜欢」、「被接受」、「被爱」的体验,进一步提升自尊。
在这里,我想讲清楚一个重要的逻辑:
依赖是一个人渴望被动地在一段关系中,让另外一个人像小时候的父母一样,给予自己爱与爱、保护。
联结是一个人主动与多个人发生的关系,在遵循「价值交换」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社交体验。
在情感当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舔狗」与「会爱的人」。
舔狗在亲密关系中乐于付出,每天「早安」、「晚安」、转账送礼物,可其背后往往存在着 「我对你付出这么多了,你就得喜欢我、爱我」以及「没有你,我的生活会很糟糕」」的想法。
可这样的认知,不符合情感关系的逻辑,所以就被发好人卡。
被喜欢靠的不是 「你对我好」,而是「我被你的价值吸引了」。
好人卡多了,他就会渐渐觉得自己没有魅力、很难被人喜欢,那么自尊自然也就降低了。
会爱的人,懂得如何正确展示自己,如何情绪创造价值、如何发展关系等等,并且懂得如何经营亲密关系,让两个人持续被关系滋养。
在这样的关系中,一个人的自尊也会自然提高。
在社交中也一样,很多时候不是你价值不够、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对社交认知不足、缺乏社交技能,而给自己创造了负面的关系反馈,进而降低了自尊。
所以,当低自尊的你获得内在力量后,一定要勇于走出封闭的小圈子,积极与人社交,并在大量的社交中反思复盘,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
当你的周围,存在着大量积极正向的关系滋养你的时候,你就会慢慢觉得 「我不需要任何人喜欢,我就足够好」。
当这种感觉不断内化到你内心的时候,你的自尊体验就达到了顶端。
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信念系统、关系模式及喜好特点。
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情绪、现状和不完美,允许自己是个普通人,慢慢的改变与提升。
爱上自己,把注意力从外在转向内在,尊重自己的需求、想法、感受,在爱自己的基础上慢慢的学会真正的爱别人。
主动联结、创造正向的社交体验。通过提升社交认知与技巧,创造良好的社交体验,在不断的关系正反馈中,一步步提升自尊。
愿你早日从低自尊的痛苦中摆脱出来,具有充沛的能量,满意的社交关系,轻松自然又舒服的做自己。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弗朗索瓦·勒洛尔, ChristopheAndre, FrancoisLelord, 安德烈, & 勒洛尔等. (2015). 恰如其分的自尊. 三联书店.
[2]DeborahRothLedley, BrianP.Marx, RichardG.Heimberg, 李毅飞, 孙凌, & 赵丽娜. (2012). 认知行为疗法.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塞利格曼. (2010).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