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攻占司法大楼
哥伦比亚,被毒贩收买的游击队员冲进了司法部大楼。
当时正在开会的司法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和缉毒警察局的高级官员,听到枪响、抢砸巨大声响,他们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脸错愕。
武装到牙齿的匪徒突然冲进房间,无差别地拳打脚踢、生拉硬拽,毒贩试图绑架在场的人员,不给丝毫反抗的机会。
哥伦比亚政府迅速集结了 400 多名警察,与这 50 名毒贩形成对峙局面,要求放下武器投降,现场枪对着枪,随时准备交火。
在警方自认为可以火力压制暴匪的时候,携有肩抗导弹的 300 名毒贩突然前来增援,战争一触即发,双方从对峙直接上升到开火连天。
战斗持续到深夜,直到哥伦比亚军队的坦克装甲车猛攻下,毒贩们才放弃抵抗,带着 5 名法官和 1 名警察局长撤离。
加载中…
现场留下了 45 具警察和法官的尸体。
(二)枪杀媒体人
1987 年秋天的一天,《哥伦比亚人》报社的社长胡安·莫尔蒂内斯忽闻有人叩击他家前门,他让 23 岁的儿子何塞前去开门。
何塞挂上门后的保险链条,将门开了一条小缝,还没等他探头去看外面是谁,一支手枪从门缝中伸了进来。
何塞吓得半死,迅速把门一把关上,后退了几步,然后朝房间内大喊。
「快来,爸爸!」
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带上枪!」
莫尔蒂内斯社长急忙端起一支勃朗宁自动步枪,疾步上前,连连扣动扳机。
砰、砰、砰,一梭子弹向门口飞去。
暴徒们发现从正门无法突破,转而跳上汽车,绕到旁边的汽车间门前,开足马力,企图用车子把汽车间的门撞开,然后通过里面的旁门闯入室内。
老天保佑,莫尔蒂内斯家的汽车正顶在门口。
暴徒们撞了好久,才撞开一条勉强伸进脑袋的缝。
他们见无法闯入,又跳下汽车,试图从那条缝里挤进去。
这时候,早已等候在里面的何塞朝缝隙处连连开火,又一次打退了暴徒们的进攻。
暴徒们见此行动的目的难以达到,便朝汽车间的大门胡乱扫射了一阵。
他们见屋内依旧无法无法闯入,大失所望地溜走了。
另一个社长就没有莫尔蒂内斯这样的运气了。
哥伦比亚第二大报纸《旁观者报》在社长吉列尔莫·卡诺下班回家,他的汽车刚开出报社门口 20 米远,两名刺客坐在一辆摩托车里,举枪向他猛烈扫射,卡诺身中 5 弹。
一个小时后,他就死在医院里。
(三)元凶
两位社长得罪的是同一个人,当地头号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
逮捕他的警察,不出 3 天就被人射杀;
审判他的法官,妻子被轮奸后,沾满精液的乳罩和内裤被寄到法官办公室;
通缉他的哥伦比亚总检察长,被他反过来悬赏 1 亿美元捉拿,最后横尸街头;
反对他的政客的飞机,被安装了炸弹,造成 110 人遇害;
包括武装占领司法部大楼,绑架法官与警察局长;
巴勃罗成为有史以来最嚣张的毒枭。
直到后来,哥伦比亚总检察长的位置甚至成为烫手山芋,没有人敢于担任。
加载中…
(被炸毁的飞机)
根据哥伦比亚官方的统计,在 1981 到 1991 年间,哥伦比亚 2 万多人死于毒贩之手。
包括 1 位总统候选人、2 名部长级官员、25 名记者、157 名法官和 3500 名缉毒警察。
仅 1989 年至 1990 年的两年间,巴勃罗直接策划的爆炸事件就高达 300 起。巴勃罗集团的暴力恐怖活动已经成为南美之最。
巴勃罗集团的暴力恐怖活动已经成为南美之最。
让人费解的是,这个邪恶的毒贩,却受到了哥伦比亚人民的拥戴,视他为救世主。
(四)发家
在巴勃罗青年时期,哥伦比亚十分贫困,当时拉丁美洲刚摆脱长达三百年的殖民统治,当地贫民窟遍地,普通人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几美元,只能勉强糊口。
20 岁那年巴勃罗就成为了街头上知名的混混,他弄到了一杆枪,这让他迅速成为当地流氓地痞们的「小老大」。
加载中…
巴勃罗经常背着枪出入银行,还和银行女柜员打趣,惹得她们惊叫连连,巴勃罗很快就从普通的流氓地痞当中脱颖而出。
他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社会团体统领。
起初,他们这个团体的经济来源是偷车,巴勃罗为此打通了偷、改、卖的整个利益链条。
加载中…
但警察执法常常打断巴勃罗的财路,他收买警察为自己所用,不听话的警察他直接下狠手,干脆除掉。渐渐,在当地的黑社会中,威望更胜,也招揽到更多的手下。
在这种漫长的关系营造中,随着他在当地名气的上涨,有车的一些有钱人开始渐渐惧怕巴勃罗他们。
为了避免遭受巴勃罗团伙的侵犯,一些人主动向巴勃罗交钱,来让自己能够留下名下的车辆,这也让巴勃罗获得了更多的挣钱之道。
从「实业」开拓到了「服务业」,之后他开辟了另外一条赚钱的道路——绑架富人。
他曾经绑架了麦德林当地的一个富商,收到天价赎金后仍旧没有放过他,富商被发现暴尸野外,身上有严重的拷打痕迹,显然生前遭受了虐待。
但是得知了这一消息的当地民众却异常欣喜,贫穷的他们认为富商就是压迫剥削普通民众的大恶人。
每个穷人都知道这是巴勃罗干的,却对巴勃罗的行动表示出一种不正常的钦佩,认为他就是打破不公局面的救世主。
这时巴勃罗 22 岁。
(五)辉煌
真正让巴勃罗成为富可敌国的交易源于毒品。
哥伦比亚位于南美洲西北部,长达 6300 多公里的边境线多为人烟稀少地带。
这里气候温暖潮湿,多为雨季,雨水充沛,连绵高峻的山峦上遍布茂盛的热带雨林,条条河流在崇山中冲积形成的谷地,散发着幽幽的泥香。
加载中…
天然的地理环境使这个国家与毒品结下了不解之缘,素有「毒品帝国」之称。
巴勃罗某一天收到了一名毒贩的邀请,交流了毒品产业,这是巴勃罗第一次了解到这门生意。
野心勃勃的巴勃罗顿时心动,偷车绑架这种看天吃饭的生意,早已令他不满足。
当时在哥伦比亚首都,一克可卡因可以卖到 10 美金。
巴勃罗判断如果将可卡因卖到美国,会获得更多的钱。因为此前已经走私香烟一段时间,对于他来讲,不过就是换了个东西继续走私而已。
他迅速带着自己的帮派投入「贩毒」大业上。
巴勃罗把这些走私技巧,直接照搬到了运毒上。
他从毒贩手中拿到的毒品,为了躲过检查,他们将毒品藏匿在各种商品当中,甚至还采用了人体藏毒的方式来躲过检查。
他还买通了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利用内鬼帮助他们运货,这样的「创举」让巴勃罗的贩毒之路变得更加畅通。
在当时的粗糙打击贩毒水平之下,大量的可卡因通过巴勃罗团体,流入了美国市场。
贩毒带来的巨大利润让巴勃罗很快就有了巨额收入。
接下来,巴勃罗进一波扩大产业,不再仅限于贩毒,而是开始制造毒品。
他的贩毒集团控制了与巴西接壤的莱蒂西亚地区。
这里方园几百公里渺无人烟,仅可种植古柯叶的面积就达 10 万公顷,仅可卡因加工厂就有 300 多个。
加载中…
(古柯幼苗)
这是巴勃罗贩毒集团的主要毒品生产基地。
这个基地与外界的通道全部被贩毒分子断绝,关键部位和道路旁设置了无数的障碍,架设了多管大炮和高射机枪,再配之以坦克防守。
基地内有四个大型机场,机场上停靠着各种类型的飞机,贩毒分子平时也只有乘飞机才能进出基地。
在巴勃罗的推动下,哥伦比亚一跃成为美国可卡因的最大输出国,在美国毒品市场上,有 70%的可卡因是由哥伦比亚贩毒集团供应的,总金额约为 50 多亿美元。
加载中…
巴勃罗的财富又几何倍地增长,大量的财富让巴勃罗成为了有名的富人,他的名下,豪宅飞机、私人动物园应有尽有。
还拥有着私人军队。
巴勃罗从国外购进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另自己的贩毒生意更加畅通无阻。
如果政客,法官或警察妨碍了他,他几乎总是会首先尝试贿赂他或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那不起作用,他将命令杀害该人或者其家人。
巴勃罗为了巩固组织内部「团结」,雇佣大批职业杀手,都接受过严格、系统的训练,具有侦察、爆破、应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绝对忠诚贩毒集团。
一旦有人背叛,只有死路一条。
巴勃罗集团「帮规」森严,抓到叛逃者后,他们在杀死「变节者」以前,要先割掉其耳、鼻或者舌头和生殖器,让你饱尝痛苦以后再给致命的一刀,杀死以后,尸体绑在铁棚上示众。
帮规中还有一条,就是对「叛逃者」的全家要斩尽杀绝:先杀亲属,再杀本人。
在麦德林,常常会发现一些无名尸体,口中含着性器官,这一定是背叛组织或泄露秘密而被处死的毒品集团分子。
更大的作恶带来政府更大的打击力度,但巴勃罗从未想过收手,而是不断提升武装水平。
为了同围剿的政府军作战,巴勃罗集团以高薪从以色列、南非、法国、英国以及美国招聘了大批雇佣军,组成强有力的武装集团。
面对这一武装集团,连政府军也要畏惧三分。
(六)威望
加载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巴勃罗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之一。
《福布斯》杂志将其列为世界第七富豪,身价据报道 25 亿美元。
穷苦出身的他面对贫民窟中的普通穷人,大方救济。
巴勃罗在农村兴建学校和医院,为贫苦的民众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保障。
1985 年前后,巴勃罗就建成了一个多达 600 栋设施齐备的单元房,免费分发给自己家乡的百姓。
热爱足球的他,甚至还一口气建了 70 个足球社区。
加载中…
(巴勃罗与其足球俱乐部)
有一次,巴勃罗在乘坐了一段路途并不太长的出租汽车后,扔给了司机 500 万比索,约合 7500 美元。
而一个人为巴勃罗擦鞋后,这位富翁顺手给了他 20 万比索。
所以那时候在民间也流传着一个神话,只要遇到巴勃罗,都意味着有好事发生。
恩惠并非神话。
巴勃罗的贩毒集团还一直在为平民创造无数的就业岗位。
在麦德林有三分之一的产业都直接或间接从「毒品资金」中获得好处。
在他的带领下,当地的福利和经济都飞快地飙升。
在被经济学家们称为「拉美失去的十年」中,这里却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成了哥伦比亚唯一实行失业和老龄补贴的地方,其公共服务除得到补贴外能够泽及 99%的居民。
堪称全国也是独一无二。
在穷到连饭都没得吃的人眼中,是非观早已无足轻重,给自己钱花的就是好人。
巴勃罗的形象在民众心中愈加有分量,人们都认为他是那个干大事回馈社会的善人。
甚至称呼他为「大善人」。
加载中…
(七)覆灭
但毒贩就是毒贩,这个行业注定了血腥残暴。
巴勃罗主导的种种惨案也让政府认识到了巴勃罗的威胁性。
他的嚣张跋扈在常年累月对从政者的虐杀中埋下伏笔,成为哥伦比亚政府决心铲除这颗毒瘤的理由。
哥伦比亚早已经对于这个只手遮天的毒枭产生了杀意,但根本无可奈何。
但毒品销往国——美国的介入让哥伦比亚政府迎来了转机,给了巴勃罗致命的打击,这个原本并不将哥伦比亚政府放在眼里的毒枭,还是感受到了来自美国的压力。
为钳制这位毒枭的行动,美国和哥伦比亚达成了引渡条约,而一旦巴勃罗被引渡,就要在美国任由美方政府审判,在美国,贩毒的量刑极为严重。
巴勃罗必须想尽办法把自己留在哥伦比亚,到了美国,他就完了。
他选择了自首,被判处五年监禁,甚至还亲自建立监狱关押自己。
加载中…
这个豪华的监狱是一座优雅的堡垒,设有按摩浴缸,瀑布,设施完善的酒吧和足球场,对于巴勃罗而言形同虚设,在监狱里,丝毫不影响巴勃罗管理他的毒品帝国。
加载中…
巴勃罗仍旧从事老本行,在监狱中还会虐杀背叛的手下。
哥伦比亚政府忍无可忍,再次计划将巴勃罗转移到普通监狱当中。
巴勃罗在美国势力的影响下早已成了惊弓之鸟,此次哥伦比亚政府的计划让他恐慌,选择了越狱潜逃。
他这一次逃跑,却成为了他毒品帝国崩盘的源头,整个毒品生意陷入了崩溃。
狡兔三窟的巴勃罗并未拥有他一样聪明的手下,当他舍弃这些混混时,也将他们推向了政府的制裁中。
他的手下一个个被找到并被干掉,毒品帝国的链条被渐渐攻破。
巴勃罗开始了长期的逃亡。
对家人的思念成为了他落网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在和儿子的电话中互诉思念,但是却暴露了自己的位置,被警方成功定位。
这个已经流窜多日的毒枭,最终被搜查组找到,全副武装的搜查组在激烈的对抗当中当场击毙了这位毒王,而聚拢无数财富的毒品帝国也走向了倾颓。
加载中…
但是对于那些他曾经帮助过的穷苦人民来说,巴勃罗就是给他们贫穷生活带来光明的救世主,也因此在他被警方击毙之后,仍旧有人每年在他的忌日当中表达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