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入秋,天气干燥,有些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人会伴随着一些季节性的小毛病,比如皮肤干燥瘙痒、晨起持续咳嗽、整天鼻涕不断等等。
去医院吧,又觉得小毛病,不至于这么「上纲上线」;放着不管又实在恼人,有些人就会选择去药店买点缓解症状的药,以期度过秋初的身体不适。
老王也是其中的一员。今年刚入秋的时候,突然开始有点咳嗽。
老王以为和过去一样,咳两天就会慢慢好了,但是没想到这回过了几天也不见好,痰反而更多了。
于是,这天中午,老王去药店买了一瓶「XX 止咳糖浆」。
刚喝下不到半小时,老王突然感到呼吸困难、胸闷,而且四肢、脸上能看到红色皮疹,瘙痒难耐。
老王感觉不妙赶紧求助,他夫人也吓得面无血色,惊慌失措地立即打了 120。老王没能清醒地等到 120 的到来,急救人员抵达现场时,老王已经昏迷了。
经过现场紧急抢救处理后,医生们迅速把老王接回了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老马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正好在午休吃饭。老马急急地跟我介绍了老王的情况,「68 岁老年男性,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 10 多年」,常规处理后,情况仍旧不是很稳定,要我下去看看。
我瞥了眼午休时间,去打个转身来得及,便匆匆扒完饭,抓起白大褂去了急诊室。
老王躺在抢救床上,所幸经过救治,人还是清醒的,只是精神不好,对常规处理的反应也不如预期。
我认真看了一下心电监护:心率 102 次/分,血压 88/40mmHg,血氧饱和度 96%。
老马说,急救时:「现场医生当时测量的血压是 60/40mmHg,心率 55 次/分,当时就考虑是过敏性休克,立即开通静脉通路,给用了肾上腺素和地塞米松,同时迅速补液扩容,并迅速转运回来,路上患者意识就开始恢复了。」
「回到急诊科后,发现病人全身皮疹更严重了,查体可以听到双肺底有少许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有些早搏,其他没什么。」老马一边盯着数据一边说着检查结果。
「做头颅 CT 了吗?」我问。
曾经昏迷的病人,不管什么原因,一律做头颅 CT,这是「血的教训」。因为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等等都可以导致昏迷,也可能会昏迷后苏醒,然后再陷入昏迷。如果不做 CT,这些情况很难被发现。
「做了,没什么,就点脑萎缩、腔隙性脑梗塞。」老马一边回答一边把化验单递给我,「抽血发现白细胞偏高,其他没什么,心肌梗死那一套没多大异常,心肌酶不高,心电图就看到室性早搏比较多。」
老马也够仔细了,我暗自思忖。
但凡胸闷病人,一定要考虑到心肌梗死,尤其是病人本身就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但眼前这个病人明确是过敏性休克了,是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完善这些检查也就是图个心安。
没有脑出血,没有心肌梗死,诊断过敏性休克明确。
「考虑什么过敏?那瓶止咳水具体是什么止咳水?」我问老马。
「XX 枇杷露!」老马当即回答。
「我看诊断蛮明确的,治疗效果也还行,还要上 ICU 么?」我问老马,「留在这里继续治疗也可以了吧。」
老马很谨慎:「最好不吧,你看他血压还是蛮低的,我已经持续在泵入多巴胺了,还补了将近 3000ml 液体,不敢补太多,怕心脏受不了,但血压还是偏低,人的精神还是软弱,皮疹还没消退,并且还有持续加重的趋势。还是去你们 ICU 加强监护治疗比较妥当。」
老马说得有道理。
「也行。」我点点头,「我问问家属意思吧。」
环顾了一下看到家属就在门口,老王的两个儿子伴着坐着的老伴儿。
我走过去对他们说明情况:「病情还是重,要先去 ICU 监护治疗,如果情况稳定了,说不定明天后天就可以转出来了,如果病情加重,还得继续治疗。病情加重的话,可能需要上呼吸机,这点要先说清楚。」
两个儿子当下表态,说:「去吧去吧,安全第一。」
我把 ICU 的花费也提前说了,好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他们也没有过多犹豫,觉得费用的问题还能接受,同意先去 ICU 观察几天。
确定下来去 ICU 了,我追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父亲还对什么药物过敏?有没有对什么食物过敏?」
没想到这个问题让俩儿子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说不知道,求助似地望着他们的母亲。
老太太因为腿脚不利索,之前一直坐在凳子上,听我这么问,颤颤巍巍站起来:「好像没发现对什么吃的过敏啊,鱼虾蟹都吃的,倒是前年在卫生所打点滴时有一阵皮肤痒痒的,后来不知怎的自己又好了,就一直没注意。」
这时老马也从病房出来,走到我身旁,听了老太太回答后,立马警惕了起来:「还记得当时打了什么药吗?」
老太太皱着眉头使劲想了想,眯着眼睛:「说好像叫什么头孢…..」
头孢!
晴天霹雳。老马脸色大变,向前一步怒视老王的两个儿子:「刚刚问你们有没有对药物过敏,你们又说没有!你们是不知道吧,不是没有!」
「怎么了?」我忙低声问老马。
老马没顾得上回答,几踏步回到病人床边,迅速将正在输液的液体摘下。
我凑过去一看,天!头孢唑林注射液!老王很可能对这种药物过敏!
老马立刻让护士再取一支地塞米松,静脉推注。
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强效的,抗过敏和抗炎效果确切,是临床常用药物。不管是基层医院,还是大三甲医院,地塞米松都是常用药,同时也是抢救车里面常备用药。
我低声跟老马嘀咕了一句:「患者血压持续偏低、皮疹持续严重,该不会跟这个头孢唑啉过敏有关吧?」
老马「嗯」了一声,没继续做声。
「你们用头孢唑啉有没有做皮试?」我再小声问。
老马面露难色:「没有皮试啊,哪有皮试,最近出台的文件,头孢类药物都不用皮试了。」说到这个老马也有点郁闷。
「但病人对止咳露过敏,说明可能是过敏体质,还是要小心为好。」
老马点点头:「我就纳闷,血压怎么老上不去。我看还是去你们那里放放吧,别出什么幺蛾子。」
我点点头,是这个理,老王的情况不能再有意外出现了。
我转身和家属沟通:「他有可能对我们用的抗生素过敏,病情还重,有生命危险,建议去 ICU 加强监护治疗……」
就在我说话期间,老马惊呼:「赶紧过来看看,病人意识又丧失了!」
我心头咯噔了一下。看来恐怕等不及去 ICU 了。
几个护士快步赶来,在老马的指示下进行紧急救治,还有一个护士把气管插管箱也提了过来,呼吸机也到位了。
老王此时血压已经掉到了 70/40mmHg,心率 89 次/分,还有较多的室性早搏。
一场生死较量似乎要上演了!
「重新拉个心电图吧!」我冲老马喊了一声。
一个意识障碍的病人,心律失常明显,伴随血压低,无论如何还是要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
即便 1 小时前心电图、心肌酶等都没有发现太大异常,但个例病情不是教科书上数据明确的案例。
一切都在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演变,上一分钟还意识清晰,下一分钟可能就要被抢救了。尤其是当医生怀疑病人有心肌梗死时,必须不停地复查心电图、心肌酶学等指标,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我们必须争分夺秒,早一步发现和解决问题,才有可能避免糟糕的情况出现。
老马显然也有这个打算,正好心电图机就在身旁。
「你来吧,帮帮我。」老马跟我说。同时他转头吩咐身边的护士:「重新抽一管血,查心肌酶、肌钙蛋白。」
我这边立刻开始拉心电图。
老王已经陷入了昏迷,我用手电筒看了看瞳孔,还好,等圆等大,说明对光反射还是灵敏的。
瞳孔是反应重症患者的重要窗口,能提供很多信息。如果瞳孔突然不等大,一定要警惕脑疝可能,可能有脑血管意外。
心电图纸缓慢从机子出来,我看了第一眼,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ST 段相比第一次心电图显著升高!
「不会真的是心肌梗死吧!」我非常担心。一个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完全可能因为过敏性休克、肾上腺素等因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老马见我反应异常,也凑了过来,一看这结果,立马反应过来,朝一个护士喊:「去给心内科打电话,请急会诊,就说有心肌梗死的病人。」
一会儿,心电图结果全部出来了。
「这就是很典型的心肌梗死图形了,」我低声说了句,「差点上当了。」
老马额头上都是汗水:「还好拉多一次心电图,否则就遭殃了。」
擦冷汗的当口,心内科医生赶到了。
看过病人后,迅速跟病人家属重新沟通病情:「目前怀疑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需要紧急介入手术,开通冠脉,才有一线生机。」
还好家属很配合,同意医生建议的所有治疗。
我在第二天下班后得知,老王已经转到心内科了,介入手术相对顺利,血流动力学已经趋于稳定。
在老王的老伴儿拨打 120 之前,没有人能想到,短短时间老王的病情会经历这么多急转弯。
首先是止咳药的过敏,经过治疗后有好转,但不彻底,治疗过程中发现因为抗生素过敏,所以病情一直悬着,最后还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异常凶险!
临床上,常常有很多意想不到而又隐秘的情况,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处处是「坑」。往往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小信息,例如:做皮试时曾有过瘙痒,对诊断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价值。
老王的案例不是我执业生涯中最危急的,但是其中走的弯弯绕绕实在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在之后临床实践时更多地问自己:「有没有什么细节被忽视了?还有什么原因是没有考虑全面的吗?」
老王是不幸的,但还好,也是幸运的。
作者:李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