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奇葩的「苏联大保健」:紫外线浴、原油浴、放射物质浴

说到苏联,你想到的关键词通常都是「革命」、「战争」、「黑科技」、「超级大国」这些。

总之都是很铁血很硬核的感觉,但其实这些并不是苏联的全部。

加载中…

斯大林曾经说过:「苏联生活最大的特色,就是欢乐!」

虽然,结合我们对苏联和斯大林的大致印象来看,这话听起来有点怪怪的。

但是,斯大林还真不是说说而已,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联政府确实曾经致力于为民众生活提供一些苏联特色的「特殊关心」,力求让国家呈现出一种「人间乐园」的状态。 

比如苏联特色的「强制休假」制度。

其中包括种种听起来就很黑科技的项目:原油浴、辐射桑拿、盐矿理疗……

这些光怪陆离的苏式「大保健」,究竟都是怎么回事,这些真的能治病吗?

为什么这些内容会被西方误判成了军事项目?

这些事物,是如何折射苏联社会生活鲜为人知的点滴细节的。

加载中…
最著名的苏联疗养院之一 —— 「友谊疗养院」
加载中…
「俄罗斯式度假」——承自古罗马的奢侈享受

俄国在历史上,长期以「第三罗马」自居,很多文化和生活方式,都是上承罗马遗风。

古罗马人最钟爱的休闲度假方式是什么?

就是泡澡。

平民在公共澡堂子里泡一泡,聊聊天;

皇帝、贵族就更讲究,要在滨海的,或是有温泉的地方,专门盖个别墅,用来泡澡休闲。

总之,罗马式的「度假」,洗浴一直是核心环节。

罗马后来分裂成西罗马和东罗马,也就是拜占庭。

而俄国的宗教和文化,都来源于拜占庭,所以也承袭了罗马式的洗浴度假文化。

而俄国又拥有黑海、里海这些理想的天然度假场所。

沙俄时代,贵族们在这里建起了富丽堂皇的海滨度假别墅,尤其是黑海克里米亚半岛周边,鳞次栉比。

加载中…
加载中…
克里米亚半岛的海岸风格

十月革命后,沙俄贵族死走逃亡,苏联政权控制了克里米亚半岛。

看着昔日贵族们留下的别墅群,列宁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十分超前的决定:保留这些地方,将它们改造成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公共疗养场所,并且依照这些范本,在全国兴建更多的疗养院。

就这样,1920 年 11 月,苏维埃政府正式颁布了《关于利用克里米亚慰劳劳动人民》的法令,从此开始,「疗养院」就成为了苏联社会生活中的十分重要的一个关键词。

而「克里米亚」在苏联人民的印象里,也成了温暖南方的度假胜地,有点类似于中国人概念中的海南岛。

众所周知,列宁有句名言:「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干革命的绝不能是自我感动的「996 福报」,而是必须讲求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光是有硬件设施还不够,制度还要跟上。

1922 年苏联正式成立后,《劳动法》就中明确规定:每一位苏维埃劳动者享有充分休息的权利,这是任何人——包括劳动者自己在内,都无权剥夺的神圣权利。

根据当时的相关条例,每个苏联公民每年至少要休息 14 天「休养假期」。

这个福利制度听起来是不是很非常令人羡慕?

别太早下结论,实际上,苏联提倡的「休养假期」,与我们想象的「年假」压根不是一码事,它有一套非常机械、冰冷的逻辑运行的。

20-30 年代——集体化的「人体养护中心」

首先,法律规定的这两周假期,支配权完全不属于劳动者。

就是说,一个人想什么时候休假,他自己说了不算,而是要服从工会组织安排,就像排班调休一样,带有严格的强制性。

加载中…
苏联疗养院的证明文书

其次,休息的方式,也是不能选择的,假批下来,你不能回家「躺平」,而是必须拿着一份证明文书,前往工会指定的疗养院报到。

要说「强制休假」为什么如此霸道?

因为从宏观上来看,苏联特色的休假制度,其实是当时苏联「集体化运动」的一部分。

加载中…

在 20-30 年代的苏联,农村在搞集体化改造,接近城市的农村和工厂要组成「工农综合体」。

在苏维埃政府的设计蓝图下,整个国家要上下一盘棋,成为一个统一的组织、一台巨大的机器,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这台机器上的零部件,平时跟着机器运转,到一定时间就要换下来、进行维修保养。

根据这个逻辑,一个人的健康就不是他自己的事情,而是关系着集体能否高效运转,于是「休息」当然也就不是让你放飞自我、潇洒快活,而是要按照科学的方式,完成一种「自我保养」,把它理解成机器设备的定期维修养护,就差不多了。

所以,苏联的疗养院,其实更像是针对人体的「维修养护中心」,并且都是半军事化管理的,有着严格的纪律和作息时间表。

这个时候的苏联式度假,其实是很乏味的:

带家属?不行!

喝酒打牌?不行!

自由活动?不行!

所谓的休假,无非就是暂时脱产,来到疗养院做个体检,然后泡泡温泉散散步,每天还要定点集体做体操,晚上再参加一些座谈会,相互交流一下革命工作的宝贵经验。

没错,就跟你经历过的大部分团建一样,实在没什么意思。

可即便是这样的「休假疗养」,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享受。

尽管苏联截至 1930 年代末已经建起了 1800 多家疗养院,每年可以接待数百万人次,但在苏联 1300 多万的人口基数面前,仍然是僧多粥少,所以最初列宁设想的全民休假疗养。

后来就变成了一种只有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功勋军人,以及因公受伤的伤病号才能享受的「福利」。

加载中…
宣传健康生活的苏联海报
加载中…
30 年代的苏联疗养院
加载中…

在「大清洗」时期,这种「福利」一度让人非常恐惧,特别是对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来说。

因为疗养院都是三五个陌生人同住一个房间,在当时鼓励揭发检举的风气下,每个人都要格外小心,唯恐有点什么出格的言行,落入室友的耳目当中——毕竟谁也无法确定,他是不是内务委员会专门派来盯着你的。

在苏联的「解冻时期」,社会变得愈发开放,人们不再需要那么提心吊胆,而疗养机构也不再那么单调僵化,一些脑洞大开的苏联特色保健疗法,就从这时开始诞生,方式丰富多样性,论数量论创意,都足以让人惊掉下巴。

「民科大杂烩」与奇葩大保健
可试读占比约: 40% | 总字数: 5434 字

80 年代,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罗杰·库帕和摄影师彼得·马洛来到苏联,打算深入探访一下具有苏联特色的国营疗养院,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在参观苏联南部的一系列疗养院时,他们的三观都被刷新了,这个过程,简直像是一次探险之旅。

加载中…

国营疗养院里,有着千奇百怪的「保健室」,在布满浴池的澡堂里,人们泡在不同颜色的泥浆中接受「泥疗」;

在理疗室,大家脱光衣服,带着登山运动员的茶色护目镜,在通过紫外线杀菌灯杀灭皮肤上的真菌;

还有人将这种灯插入鼻孔和耳朵里,进行「内部光疗」,还有很多房间里放着造型像手术台和太空舱一样「治疗仪」,给人一种强烈科幻感。

加载中…

除了水疗、磁疗、泥疗、蜡疗、蒸汽浴之外,在种种奇葩大保健中,最吓人的就是「原油浴」和「放射性治疗」。

加载中…
原油浴——「包治百病」的回血奇招

所谓的「原油浴」,就是它的字面意思——用原油泡澡,操作方式非常简单,就是在浴缸里倒满深褐色的、黏糊糊的石油,让人赤身裸体的躺进去,浸泡 10 分钟左右。要享受这种洗浴,确实需要点勇气,因为除了要接受黏腻的石油浸入毛孔的感觉,还有忍受类似于硫磺的臭味。

实际上,原油治病还真不是苏联人琢磨出来的,甚至不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现。

早在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曾经认为,石油中的沥青有助于受伤的人愈合伤口、止痛消炎,后来罗马人也相信往身上涂满石油,可以治疗关节炎和皮肤病,甚至能治疗白内障。

虽然古籍上写得头头是道,但是两千多年来,真正眼见有人往黑乎乎的石油里躺,还就是从 80 年代位于南高加索靠近中亚地区的疗养院,尤其是在阿塞拜疆。

当地的「原油浴」用的是一种产自纳夫塔兰的特殊原油,矿物质含量很高,不能燃烧,专门用来泡澡,是当地国营疗养院的一项特色项目。

加载中…
就问你看着爽不爽

在这一时期,在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地区,石油浴的功效被更加夸大。

有人说石油里的矿物质可以改善骨质疏松,根治关节炎。

于是,一些疗养院里出现了非常有趣的景象:

在休息室的橱窗和展柜里,陈列着许多拐杖。

根据展品说明上的说法,这些拐杖都是原本腿脚不灵便,泡过几次原油浴后立即浑身是劲儿的客人们遗弃的!

再后来,据说原油可以防止老年人牙齿脱落,部分疗养院还推出了用石油漱口的保健方式……然而在西方,很多人认为石油中含有大量致癌的有害物质。

不必说石油进嘴有多可怕,光是想想石油糊在身上的感觉,就很难受了。

据罗杰·库帕描述,那些泡过原油浴的人从黑乎乎的浴池中出来之后,要先用扁铲刮掉身上的原油,然后再用旧报纸擦一遍,之后再到浴室里反复淋浴、冲洗,这个过程非常繁复,抛开保健功效不谈,也很难说是个舒适的体验。

尽管如此,在整个 80 年代,位于南高加索的国营疗养院的原油浴每年平均要接待 7 万来自苏联各地的客人。

氡水洗浴——放射性女性保健

如果说原油浴是一种传承古法的保健方式,那么氡水洗浴就有几分未来主义的「原子朋克」味道了。

这种保健是专门服务于女性的,原理就是利用含有氡元素的水和蒸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据说有助于促进女性的生理周期稳定,尤其对于已经生产过的女性来说,效果更加显著。

加载中…
装有特殊喷头的洗浴设施

在苏联的疗养院里,除了充满氡蒸汽的桑拿浴房,罗杰·库帕还注意到一种奇特的椅子,这种椅子底部安装有向上的喷头,是通过高压水柱用氡水冲洗女性下体的,看起来不免令人有些尴尬。

与原油一样,氡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一直被视为容易引发癌症,特别是肺癌的东西,少量的氡虽然对人体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但是否具真的有保健功能,还是很难说的。

 随着探访的深入,罗杰·库帕发现,这些西方人闻所未闻的治疗保健项目和特殊仪器,并不是为治疗具体的病症设计的,只是能起到一些保健作用。

当然,除了使用者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可靠的临床数据能够证明这些东西的实际功效。即便是问疗养院的医生,得到的回答也都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杀菌消毒」、「改善睡眠」一类的说法。

黄赌毒入侵——苏式疗养院的没落

除了通过各种奇怪的仪器调理身体,70-80 年代的疗养院对于普通的苏联百姓来说,确实变成了一个放松身心、放飞自我的世外桃源。

从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始,国营疗养院里就不再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了,列宁时期的「休整调养」逐渐被西方消费主义的「娱乐休闲」所取代。

加载中…
某疗养院里,几个男孩在列宁像下下象棋

冷战时期,出于防范西方间谍的考虑,国营疗养院还是需要游客外出随身携带证件,除此以外,基本不再限制大家的活动自由。同时,也加入了很多需要顾客自掏腰包的自费项目,比如棋牌室、电影院,台球厅、自助餐厅,进口商品专卖店,甚至还有迪斯科舞厅和一些大型游艺设施,介于「工人文化馆」和「度假村」的之间。

加载中…
在疗养院里学跳迪斯科的苏联青年

尽管这里仍保留着「介绍信」之类的计划经济特色的准入制度,但事实上已经向全社会开放,介绍信的作用,变得类似于打折卡,可以减免一些费用,或是优先享受某些服务。

苏联的社会环境当时还是非常保守的,自由恋爱还是个相当「时髦」的事,男女相识相恋的流程与同时期的我国比较相似,经常是通过工会组织和亲戚朋友做媒。

然而,在南方温暖的海滨疗养院,大家来自天南海北,摆脱了平日里的身份束缚,相互搭讪,一起跳舞一起散步。

想没有点故事都难。

一些中年的已婚男女甚至也借此机会来一点「露水情缘」,离开疗养院后,就回归各自的生活。

这种事情多了,以至于当时在苏联,有一句流行语:让索契(黑海沿岸的度假胜地)的记忆,留在索契。

1984 年,苏联的喜剧片《爱情与鸽子》,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而这部电影,也几乎成为了展现那一时期苏联疗养院风貌的资料片。

加载中…
以疗养院为背景的喜剧电影《爱情与鸽子》剧照

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苏联电影里表现的内容总是美好的一面。

在现实中,疗养院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在苏联解体前夕,各种 「西方社会毒瘤」已经浮现,而黄赌毒之类,也主要是以疗养院为突破口,渗透进苏联社会各个角落,直至泛滥。

随着苏联的衰落,到了 90 年代,国营疗养院也走到了尽头。

最后的宿命——荒宅、废墟与 INS 上的「网红」建筑

在整个苏联时期,国营疗养院一直被当做表现「苏联人民幸福生活」的一张名片,一直享受着最丰厚的补贴、最特殊的照顾,尤其是重要领导人看重的「重点项目」,无论在硬件支持还是软件方面的需要,是有求必应。

加载中…
建筑造型独特的友谊疗养院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疗养院不仅建造的气势恢宏,而且极具艺术性与实验性,处处体现着未来主义的狂放气质。

比如兴建于 80 年代中期、位于雅尔塔的「友谊疗养院」,整个建筑的造型酷似飞碟,结构非常独特,以至于引起了美国情报部门的特别注意,五角大楼甚至特别委托驻土耳其的情报人员去搞到这个奇怪建筑的图纸,看看是不是什么特别的航天设施。

然而,无论是在沙俄贵族留下的豪华官邸里,还是在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的前卫建筑中,苏联解体后,制度性保障的光环褪去,所有的国营疗养院都陷入了绝境。

加载中…

动荡的时局下,没有国家的财政扶持,没有自掏腰包的客人、没有自负盈亏的运营能力,昔日的「世外桃源」根本无法生存,经过几轮变卖、倒手,这些地方有的变成了荒宅,有的变成了流浪汉的聚集地,有的被彻底拆除,夷为平地。

还有一些,凭借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在 INS 上「破圈」,成了未来主义建筑的代表作,甚至成为了「网红地标」,比如「友谊疗养院」,近两年,还因为出现在游戏《使命召唤》的对战地图中而出名。

加载中…
出现在《使命召唤》地图中的「友谊疗养院」
尾声

如果说苏联的出现,是一次理想主义的人类社会实验的产物,那么苏联的疗养院,就是这种理想社会的缩影。

从劳动者的「身体养护中心」,到「休闲娱乐一条龙」,苏联政府一直希望将疗养院打造成一个无忧无虑的乐园、一个体现制度优越性的乌托邦「样板间」,让苏联人民以一种令人羡慕的姿态生活、休闲,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秀幸福、秀恩爱。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脱离现实的设计,无论多么美好,也只能是短暂的记忆,当它破灭时,留给后人的是只有唏嘘浩叹,不过,这种悲剧性的昙花一现,对人总是会产生无尽的吸引力。

加载中…
《原子之心》中接近于「科技乌托邦」的苏联社会

2022 年,一部开发多年、万众瞩目的游戏大作《原子之心》即将发售(这里并不是硬广,请放心食用)。

在这部以架空历史为背景的游戏中,游戏设计师以惊人的想象力,打造出了一个科技高度发达、国力无比雄厚,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苏联,而游戏剧情的起点,就是从一个虚构的「3826 综合体」里的疗养院开始的。

许多玩家之所以对这部游戏倍感期待,就是因为它呈现了一个以苏联科技树推演而成的乌托邦世界,并且,展现了这个乌托邦毁灭的灾难。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奇葩的「苏联大保健」:紫外线浴、原油浴、放射物质浴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