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民航史上最大的奇迹是什么?

1995 年 8 月 15 日,一架隶属于俄罗斯艾尔斯坦航空公司的 199 号运输机,正在穿越阿富汗上空。

一架国籍不明的米格-21 战斗机向他们高速逼近。

而此时,机组人员喝着伏特加吃着大列巴,对于穿越阿富汗上空的危险全然不知。

毕竟这种在苏联时期广泛外援的第二代战斗机,在阿富汗上空能看到一架都算是奇迹——经历过苏联入侵+阿富汗内战,这片土地上已经没有会开飞机的人才对。

加载中…
参与该事件的艾尔斯坦航空伊尔-76 运输机和阿富汗米格-21 战斗机

位于机腹的导航员首先发现了这位不速之客,他向机长夏帕托夫汇报了情况,机长却有些许兴奋:

阿富汗政府军那帮街溜子出息了,居然整架战斗机来给咱护航!

夏帕托夫打开公共无线电台,准备用他那 82 年学的普什图语跟战斗机飞行员问个好——

但对方并不友好。

伴随下方导航仓内领航员的尖叫声,一道白色烟迹从机尾方向「嗖」的一下飞到机头前方,在云层间炸开一朵漂亮的烟花。

这欢迎仪式有点太过了吧?

刚才飞过去的可是一发货真价实的空对空导弹!

夏帕托夫好歹是见过世面的人,他镇定地稳住飞机,干脆地从导弹爆炸的碎片中穿过。

莫非前来护航的是个菜鸟? 手抖就把导弹按出去了?

带着些许疑惑和愤怒,他在无线电里用俄式普什图语呵斥对方:

「你在打什么飞机!」

但对方的回应,却让他马上收起了脾气:

「请你……坎大哈……否则……」

夏帕托夫没有完全听懂对方的话,但对「坎大哈」听得异常清楚。

因为,坎大哈是运输机飞行员的地狱,这个地名深深刻在每一个苏联运输机驾驶员的 DNA 里。 

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坎大哈是重要的军事枢纽和空军基地,但由于阿富汗抵抗组织手上有美国秘密援助的「毒刺」便携式对空导弹,这些在低空中如肥鹅一般笨重的运输机,在降落坎大哈机场前,就成了「毒刺」的绝佳攻击目标。

为了对抗「毒刺」的袭扰,苏联空军发明了两个看来极度粗暴的应对方法:

一是颇具俄罗斯特色的坎大哈降落法:即快速以大下滑角着陆,飞机将会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砸」在机场跑道上,以期缩短降落航线,减少被击中可能,但代价是降落事故率极高,并给乘客带来过山车般的生死体验。 

二是用米-24 雌鹿武装直升机对运输机进行自杀式护航,一旦红外报警器发出响声,伴飞于运输机左右的直升机就必须拼命释放红外干扰弹,在天空中拉出数道绚丽的烟火。如果红外干扰弹未能奏效,直升机飞行员将会想办法用机体阻挡导弹,毕竟武装直升机挨上一发或许还能幸存,牺牲或是迫降,等待他们的都是一枚红星勋章…. 但运输机驾驶员和他的乘客货物们可以安安全全落地。

加载中…
在叙利亚重演坎大哈降落法的俄罗斯空军,可见两侧为伊尔 76 护驾的米-24 雌鹿武装直升机

对于任何一个苏联运输飞行员来说,坎大哈都意味着机场两旁堆满的运输机和直升机残骸,伴随红外报警器的长鸣做出肾上腺素飙升的俯冲式着陆,还有那些在坎大哈机场跑道上烧焦的战友……

加载中…
战机废墟堆积如山的坎大哈机场一角

夏帕托夫也不例外,每当他合上眼,这些画面便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梦境中。

「警告」「锁定」「警告」「锁定」……

红外报警器急促的提示音,将夏帕托夫的思绪拉回现实:

这一次,在看似安全、远离毒刺射程的万米高空,一次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运输飞行任务,局面却比以往更加危急。

他条件反射般地去摸红外热焰弹干扰装置的开关,在过去的军旅生涯中,他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

但这一次,那里什么也没有,没有绚丽的热焰弹,没有以命相守的雌鹿直升机,甚至连机尾的炮塔也是不翼而飞。

机长这才反应起来,他的黑心老板,大名鼎鼎的「战争之王」维克托·布特(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电影《战争之王》原型)为了逃避国际武器禁运监管,他居然找了一架没有武装的伊尔-76TD 型民用运输机给自己开。

要知道伊尔-76 作为一种俄式前线运输机,甚至其军用型号上还贴心地安装了机尾炮塔。

加载中…
正在做坎大哈降落的伊尔 76D 运输机,近处可见另一架伊尔 76D 的尾炮仓和机炮

​骂完老板,夏帕托夫不得不转而开始冷静分析:

此时的坎大哈,已经在塔利班的掌控之下,但这群自称「学生」的圣战分子,大都是胎教肄业的文化水平,不仅自己没文化,还敌视和迫害「有文化」的人,在塔利班找一个会开飞机的?他们连开坦克的人都找不出来好吧。

加载中…
苏联占领阿富汗时期,阿富汗空军曾拥有一批米格-21 战斗机和一批飞行员,但大都死于内战和宗教迫害

那么来者何人呢?副机长继续磕在无线电里试探对方身份。

但对方并不回应,反而认为这是他们的「缓兵之计」,因为伊尔 76 虽慢,但航程足够远,如果拖到增援赶来,自己就将处于不利。

于是,米格 21 一个加力轻松飞到伊尔 76 前方,左右摇摆机翼露出武器 —— 这是国际通用的空中警告措施,通过展示武器威胁对方服从命令,否则下一步就是直接击毁。

夏帕托夫这个动作自然是高度警觉的,因为对方之前已经有意无意地发射过一枚导弹,在确定伊尔 76 完全无法还手的情况下,经机组一致同意,他们服从了对方的要求,调转机头开始向坎大哈飞去——

就这样,七名机组成员喝着伏特加吃着大列巴,居然在天上被塔利班劫持了。

用战斗机劫持民航运输机,这在航空史上还是绝无仅有,属于是顶配的史上成本最高劫机案。

跟随米格-21 上不讲武德的小同志,机长老老实实地将伊尔 76 又一次停到了坎大哈机场上。

那些苏军撤离时没有带走的飞机残骸,在黄沙和贫穷的吞噬下,只剩下最坚固的龙骨,宛如一座巨大的鲸鱼墓地,向路过者诉说侵略者的悲凉下场。

被祖国遗弃的人质

飞机停稳后,夏帕托夫恋恋不舍地抚摸着方向舵,或许这是这架老东西最后一次飞行了,要不了多久,阿富汗人就会将这上面每一块由苏联工人锻造的零件都拆个精光。

它的机翼会变成屋顶,它的轮胎会变成小推车,它的管线会变成晾衣绳……它的终点,将会和跑道两边的前辈墓碑们一样。

果不其然,本着好物废用,废物利用精神的当地居民,在飞机刚一停稳就围了上来,他们已经多年没有见过这样的庞然大物到访这里。

加载中…
一堆被薅秃的米格-21 残骸在坎大哈机场

管它三七二十一,凤凰落到坎大哈也得给你薅成秃鸡,更何况一架五成新的伊尔 76 运输机?

七名机组成员只得无奈地呵斥着这种公然的盗窃行为,以维护自己作为飞行员最后的尊严。

这边撬铁皮的人群刚刚在俄式铆钉上打开了突破口,远处就响起了枪声,一排中东版武装皮卡载着士兵赶了过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帮机组人员解了围。

飞机看来暂时是保住了。

从其中一辆皮卡上下来一名老者,居民和士兵纷纷向其致意,看来他就是这次劫机行动的策划者。

老者看上去并不像个极端分子,他甚至还带来了一名翻译。机组们看到他这阵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样子老者应该是想和人质们谈谈,而不是想要他们的性命,毕竟对于将死之人来说,任何沟通都是多余的。

来者说出了他安排劫机的本意:希望机组成员能留下来,教会塔利班开运输机,甚至给未来的航空事业留下火种。

此人名叫阿赫塔,一年前他被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钦定为坎大哈机场指挥官,负责塔利班的空军建设。

与外界宣传对塔利班的刻板认知不同,阿赫塔非常重视「高精尖」军事武器和人才的保留。

毕竟,在精度全靠抖通讯全靠吼的阿富汗内战,一方若是有战斗机参战,那简直堪比坦格利安家族征服维斯特洛大陆。

而阿赫塔的来意,不可不谓高瞻远瞩呀!

但强扭的瓜不甜,强劫来的人也很冤。

机组人员或许是害怕遭遇不测,又或许是觉得没个十年八年的教不会这些大老粗,开始以各种理由拒绝阿赫塔的要求,幻想着让俄罗斯当局来交钱捞人。

可这是 1995 年的俄罗斯政府,车臣战争都打得上气不接下气的,一美元都得掰成十卢布花。人质在外边被扣了,哪有闲钱闲工夫顾得上?

这一点塔利班也很清楚。在他们看来,俄罗斯这个大冤种也榨不出几滴来,把飞机扣下了没人会开,以后还怎么做大做强?

本着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塔利班决定,押金我们不要了,只要人质!

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俄罗斯决定,不要钱更好,人质我们也不要了!

劫机方和营救方在人质问题上达成共识,这波属实是扎心了老铁们。

回头看看机组人员这里,一开始他们还信心满满的以为,俄罗斯会像苏联那样,派出精锐阿尔法特种部队闪击坎大哈,把自己捞走的同时再给塔利班「一点颜色看看」。

但现实是,他们不知道,俄罗斯方面也放弃了仅剩的武力营救选项,此时懦弱无能的俄罗斯高层,已经和运输机飞行员一样患上了阿富汗 PTSD,说什么也不愿再让军队踏上这片帝国坟墓。

倒是美国那边对此事「高度重视」——

因为夏帕托夫开着运输机跑的这一单,本是奉 CIA 的要求,将一批阿尔巴尼亚「多余」的军火送给位于阿富汗北部的政府军残余力量(北方联盟),以此来抵御日渐壮大的阿富汗塔利班组织。

加载中…
美苏混搭风的原阿富汗政府军(现北方联盟)

自从苏联人从阿富汗走后,美国人又在当地扶持起一个亲西方的傀儡政权,但和英国、苏联的傀儡一样,这个短命的伪政府很快便遭遇了塔利班的「农村包围城市」,不得不退缩到北部山区向宗主求援。

此时,美嬉宗克林顿正沉迷于实习生莱温斯基的美色中,哪有时间顾这些?于是授意 CIA 在俄罗斯海淘了一堆苏联军火,空运到喀布尔应付了事。这样一来,表面上看美国既规避了「干涉他国内战」的嫌疑,又没有在江湖上落下「抛弃盟友」的名声,属于是里里外外都体面。

可没曾想,泥腿子塔利班居然有战斗机,俄罗斯的运输机居然会秒认怂。

30 吨的军火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落到塔利班手里,不仅会增强对方的军事实力,还会让「美国干涉阿富汗内战」变成实锤。

于是,美国方面派出国会参议员汉克·布朗,与维克托·布特一道,私下开始与和塔利班的谈判,但更加让人哭笑不得的一幕发生了——

情谊不成买卖能谈

跟你死我活的对手谈感情讲道理是肯定不行的,精明的维克托·布特和汉克·布朗每次谈判前都会给塔利班方面准备一些「来自西方的小礼物」(主要是民用电子产品和娱乐消费品等)。

从一开始的「伴手礼」,到后面的一车一车的拉,塔利班方面终于动心了: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这怎么好意思?多多少少得意思意思才行!

于是,双方在谈判桌上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

我塔利班决定拿钱买你们的西方大宝贝!

至于人质的问题?再一次被双方「默契」的搁置了。

维克托·布特这个商业鬼才,成功打开了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进口市场——有时候每天都有多达 6 个架次的货运航班往返于西方国家和坎大哈机场之间,将索尼随身听、《花花公子》杂志、好莱坞光碟等送到阿富汗人手中。

以至于多年以后,当美国大兵再次踏足阿富汗土地时,当地小孩都能在坎大哈机场外给他们兜售过时的英文书刊光碟(这场景甚至在奥斯卡影片《拆弹部队》中也有呈现)

加载中…

让我们再把目光回到机组成员这里:

现在,祖国放弃了他们,老板也放弃了他们,就连民主灯塔也放弃了他们。

劫机事件发生的第二个月,尝到甜头的「空中海盗」头头阿赫塔,又如法炮制的劫持了另一架波音 737 民航客机。

属实是真香定理啊,但这一次塔利班要翻车了:

他们早在地上摩拳擦掌,准备好好再敲诈一笔,但从这架飞机出来的,只有一大群普通乘客。

而一连劫持两架飞机,让塔利班在国际上的舆论压力剧增。因为前线捷报不断,眼看他们就要统一阿富汗,背地里还在搞这种索马里行为确实是「有失风范」。

权衡之下,塔利班决定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于「波音客机被拦截」一事表示误会,并将允许客机和乘客离开。

但对于伊尔 76 和它的 7 名机组成员,新闻发言人表示他们「违反国际法,用伪装的民航客机向北方联盟走私军火」,因而必须需要接受当地审判。

听到「审判」二字,七个俄罗斯大汉吓腿都软了半截,他们中有人在记者采访时哭着拒绝承认塔利班的指控。因为一个多月的阿富汗风土人情体验让他们明白,塔利班的法庭只有两种判决:轻罪剁手剁脚,重罪 AK 洗脑。

一次性走私 30 吨军火,这罪行放哪个国家都是重罪,而每当北方联盟空袭坎大哈后,都会有刚失去家人的热心群众都会用拳头「问候」他们,若不是有守卫阻拦,他们可能早就被撕成碎片。

横竖都是死路一条,要想回到俄罗斯,他们只能靠自己。

重生之我在阿富汗修飞机

塔利班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但除此之外并没有过多的为难他们。因为阿赫塔甚至奥马尔本人都下达过指示:飞行员们必须活着,必须想办法让他们给塔利班培训飞行员。

机组成员被安置在坎大哈当地领导人的家中,实际上这是两间没有供暖的瓦棚,晚上他们被冻得瑟瑟发抖,夏天则被热得口干舌燥,属于是典型的冬凉夏暖。机组成员还被强制要求学习《古兰经》并皈依伊斯兰教,否则他们的生活条件将无法得到改善。

就这点来说,他们无疑是幸运的,极端组织向来残暴无度,但机组成员们有一技之长,仍然可以跟魔鬼们提条件。

其中一名人质不堪恶劣的生活环境病倒了,塔利班找来神父,要求他学习伊斯兰教义才给他治病,所有人质都坚定地拒绝了这一要求,但他们不愿看着兄弟就这样死在异乡。

众人经过一夜商量,第二天机长夏帕托夫站了出来,他同意塔利班最初的条件,为他们培养飞行员。

毕竟,如果自己干得好了,高低也能混个「阿富汗民航之父」什么的,在乱世之下也算是曲线光宗耀祖了。

其他人则紧随其后,开始主动要求学习《古兰经》。并且他们还和看守打成一片,时常参加阿富汗人开展的足球赛,全然一副乐不思蜀的模样。

另一边,幕后老板维克托·布特也并非冷血,虽然那头和塔利班生意做得甚欢,但仍让其他飞行员暗中与夏帕托夫联系,给他捎去物资和口信:我正在想办法用雌鹿武装直升机的零部件来赎回你们。

毕竟比起人畜无害的运输机,武装直升机可是能直接参战的大杀器。

获得塔利班信任的夏帕托夫,开始「诓骗」那帮大老粗,他总是找借口说运输机出现了各种故障,要想让它重新飞上蓝天,就需要机组成员到场给飞机定期保养和更换零件。

其实这说法也不假,塔利班做梦都想着能有自己的空军,但飞机长时间暴露在外风吹日晒的,难免都会出现故障损坏。于是同意了夏帕托夫携带机组成员定期保养飞机,并由维克托提供零件和保养耗材。

李云龙要是在场,都要夸维克托·布特是个人才。

他一边摆出在努力捞人的阵仗,让其他员工安心为自己卖命,另一边又通过谈判桌上换来的贸易通道,狠狠敲塔利班的竹杠。就连他提出的「直升机换人质」方案,或许也是为推销新产品+高架售后服务打基础,维克托在救援行动里,属于是全环节无死角搞钱。

由维克托安排负责运输零部件的内应,给夏帕托夫带去了两个重要信息:

1.当初劫持他们的米格-21 也是由维克托在幕后提供零件和武器,而塔利班的飞机修理工甚至也为北方联盟提供服务!维克托可以偷偷安排「一些小的故障」,让坎大哈的米格-21 无法起飞,届时机组便可驾驶伊尔 76 顺利逃亡!

2.关于逃亡路线,维克托也安排好了:机组不能直接飞向俄罗斯,而是向南进入伊朗境内并保持低空飞行,沿途的雷达站都被标注出来,飞到达阿联酋沙迦机场,用预先准备的呼号联系塔台便可平安落地。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史上最硬核逃跑计划

虽然夏帕托夫获得了进入机舱的权力,但塔利班威胁他如果敢独自架机逃走,余下的人质将会被立即处决,而每一次维修飞机只能最多三人前往,毕竟是人质身份,光靠博取塔利班的信任是远远不够的。

夏帕托夫需要一个完美的借口,把所有人都带到机场。

在苦等了整整一年后,机会终于来了:

由于对塔利班飞行学员的教学中需要经常打开辅助动力系统,这套装置已经不堪重负。夏帕托夫对此事表示非常愤怒,因为辅助动力系统无法正常运作,下一步的滑跑和起降训练将无法进行。

「难道你们的飞行员只需要在地上按几个开关吗?」夏帕托夫向负责人阿赫塔质问到。

看着夏帕托夫如此重视教育,阿赫塔放下戒心,允许所有机组人员到场对飞机进行大修。

1996 年 8 月 16 日,在被关押整整 378 天后,所有七名机组人员再一次齐聚坎大哈机场。这天是星期五——穆斯林忙于祈祷的日子。守卫比平时要少很多,警惕性也低得多。俄罗斯人决定抓住机会。

机舱内只有三名看守,他们威胁机组如果有任何妄想,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开枪,并且机场上还有布置高射炮,就算他们成功起飞,米格-21 也会像之前一样把他们赶下来。

当清真寺方向的传教喇叭响起时,所有虔诚的塔利班成员都向麦加的方向跪下,或许也包括「皈依」的机组成员。守卫们见此情形放松了警惕——

机长夏帕托夫和副驾驶坎诺林火速前往机舱,由于此前已经预热了辅助动力系统,他们二人立即完成了起飞准备程序并将舱门锁死。那些三个跪在地上祷告的看守,根本不是五名俄罗斯壮汉的对手,很快便被缴械五花大绑了起来。

当飞机开始滑跑冲刺时,机场旁的塔利班士兵才如梦初醒,但武装皮卡根本不足以追上已经开始滑跑的运输机,而小口径武器对机体的射击也是堪比刮痧。

当机长打开加力燃烧室后,尾随的小皮卡们随即被吹翻。

眼见追击不成,一辆机场消防车驶入跑道前方企图阻止飞机起飞。

可夏帕托夫毕竟是一名苏联飞行员,江湖人称只要给他们个发动机就能上天的那种。

只见油门被推满,这个庞然大物以一个旱地拔葱姿势从消防车顶腾空而起——

机场的高射炮,从头到尾都没有响起。

至于那架米格-21,维克托·布特没有对他的手下食言,阿富汗人没能驾驶它追上来。

七名机组成功逃出升天,完成了这个史无前例的壮举。

(机上三名守卫并没有被扔下飞机,而是交给阿联酋当地警方。)

或许是受他们的影响,俄罗斯人后续拍出的逃亡爽片都和别国不一样:

例如去年在俄罗斯国内大火的《T-34》,讲述一个俄罗斯坦克车组设法搞到 T-34,从德军后方反向杀回苏联的传奇故(爽)事(片),明显就是受此事件启发。

逃出阿富汗两天后,机组成员回到了俄罗斯,当时的俄罗斯高层没有想到,被国家抛弃的同胞竟然会自个儿跑回来。

时任总统叶利钦亲自到机场迎接,并授予机长夏帕托夫和副驾驶坎诺林俄罗斯联邦英雄勋章,其余机组成员获得勇气勋章。而那架传奇的伊尔 76,历尽磨难后仍带着弹痕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直到 2019 年仍在运行),不得不说苏联生产的质量是真的好啊。

加载中…
机长夏帕托夫近照

至于「幕后英雄」维克托·布特,或许他压根就不配被任何人感谢。此人作为国际头号私人军火商,在苏联解体后的每一次地区冲突中都赚得盆满钵满。正如《战争之王》中的主角一样,维克托只是美国操纵世界局势、干涉地区争端的代言人之一。当维克托准备金盆洗手时,美国人却不愿意了——因为这样的人掌握了太多的黑料,他的命运应该由 CIA 说了算——

2008 年 3 月,CIA 在曼谷设下圈套:他们伪装成哥伦比亚解放武装成员(在专栏第 5 节有过介绍),用一笔大单引诱维克托本人前来谈判。按照原定计划维克托将被「尽可能低调」的扣押,但曼谷警方不知为何横插一脚,将维克托关在当地受审。

加载中…
锒铛入狱的维克托·布特

经过长达两年的拉锯战,不堪美国各方面制裁的泰国政府终于同意将俄罗斯公民维克托引渡到美国受审,维克托被美国判处 25 年有期徒刑。

至此,虽然一代枭雄锒铛入狱,但至少自己的下落为世人知晓。维克托很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接受公开的审讯,那么 CIA 对待他的手段就和那些前任傀儡们一样 —— 「人间蒸发」。

写在最后:

到这里整个专栏就算告一段落了,相信各位读者对现代恐怖主义的起因和发展也能有所了解。

美国在这其中扮演了大量幕后黑手的角色,但我也希望读者能够有理性的判断。

现代恐怖组织从「极端思想」发芽变成被人为利用形成的极端组织,并以无差别暴力行为作为实现其目的主要方式。我们需要警惕的不仅仅是那只「黑手」,还有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极端思想」。

在创作上一章介绍西方白人至上/极右恐怖组织内容时,我被这类「组织」的多样性和隐蔽性所震惊:

严格来说,这些恐怖分子根本没有「线下组织」可言。他们可能平时只是「键盘侠」,但在西方宽松的枪支管理下,这些人平时扣键盘的手真的可以在什么时间扣动扳机。

而全世界的目光都被西方媒体集中在中东地区,在这里他们通过塑造和培养「伊斯兰恐怖组织」,将西方干涉他国内政和挑拨民族仇恨的事实颠倒黑白,转化成「遵守西方价值观的人都是受害者」的结论。试想曾经的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索马里等国,有哪一个国家在发生颜色革命前是恐怖主义的温床?

尽管西方媒体极尽渲染,但不可否定的事实是:

以上一章布雷维克为代表的,全新形式恐怖主义形式正在西方内部生根发芽,更隐蔽、更暴力、更加复杂化。

正如 FBI 近期报告所言:

「极右恐怖主义已经成为美国乃至西方最大的安全威胁。」

毕竟,不是每一个公民都硬核如俄罗斯飞行员,也不是每一个阿富汗人都想手上沾满鲜血。

时隔二十年,塔利班在阿富汗重新建国,这一次他们也在努力向文明的方向靠拢。

但施暴者,从未反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民航史上最大的奇迹是什么?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