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桩悬案发生于 1935 年 10 月,当时中央红军刚越过六盘山主峰,长征即将胜利结束。
此时的中央红军,跨越了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出发的时候,人数是 86800 余人,到最后会师,只剩下 7000 余人,折损近 8 万人,相当于平均每走一里就有 3~4 名红军战士倒下,每 12 人只有 1 人到达陕北。
每一个走完长征的人,都经过了无数道鬼门关,是精英中的精英。
加载中…
长征路线
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从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宁。
即将进入陕北时,最高领导人就曾经说过:「这些从江西带出来的红军,都是革命的种子,都是宝贝。将来撒在全国各地,那就是一大片,如今快要到达陕北了,可不能再让老蒋给端去了」。
但如此宝贵的人才,却在红军成功翻越六盘山,进入陕北后,在耿湾镇这个地方一夜之间牺牲三百余人。
噩耗传到中央,最高领导人震怒,当即下令国家政治保卫局进行彻查。
加载中…
红军战士
保卫局立即组织力量进行侦破,也抓了一些可疑人员进行审讯,但案情没有丝毫进展。
红军到达陕北后,最高领导人仍惦记着这桩命案,派专人又返回耿湾镇对此案再次进行侦破。但经过数月调查,仍未找到任何线索。
虽然上级命令全力破解,但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这场暴毙事件的真正的原因根本无法查实,案子成了悬案一桩。
随着时间不断流逝,案子被当地的百姓传得越来越悬,甚至和神鬼之说扯上了关系,造成了小范围的恐慌。
经过前期的多次调查分析,大都认为是反动派布置特务投毒所致。
不过对于其中的两个关键并无结果:
1,究竟谁是凶手?,
2,用的是什么方法,让这三百余宝贵的红军力量一夜牺牲?
始终没有真相大白。
新中国成立后,最高领导人曾亲自部署让周总理亲自督导,想要侦破此案。
然而周总理查遍了全国的重要特务案和间谍案,却也没有发现什么有用的线索和此案联系上,终是未得其解,成为悬案。
加载中…
笔录档案
直到此案发生后的五十多年后,和这个案件相关的人都已经作古,两位兰州军区驻宁夏的某部给水团的工程师,通过实体勘察,结合相关档案进行调查,才为本案的告破带来转机。
也引出一个关于这桩悬案的核心疑点:
这三百余人属于哪支部队?为什么后来记录此案,提及时,都只用「三百余人」这个人数概述,而不提从属、番号和带队长官?
(2)
1989 年,兰州军区驻宁夏的某部给水团奉命到环县进行水质勘探调查,在与当地政府有关人员的一次偶然交谈中,得知了这桩红军在六盘山下发生的多年未破悬案。
加载中…
给水团勘测
其中的水文地质工程师王学印、王森林,对此尤为关心,两人决定再一次进行调查,希望能够揭开这个悬案的事实真相。
首先把该悬案的几个关键点梳理出来,可以确定的是:
1,三百余名红军战士全部牺牲,没有幸存者;
2,牺牲的地点为耿湾镇附近的一处山谷;
3,牺牲的时间为 1935 年 10 月一天的晚上。大致时间为当天 19 点左右(老乡最后见到这些红军战士的印象时间)-第二天 11 点左右(红军战士牺牲后的遗体发现时间);
4,牺牲时并未发生战斗。
其中在多次调查中,确定下来的牺牲方式:中毒,在这里列为待定。
不确定的是:
1,中的什么毒?
2,投毒的方式是什么?
3,战士的遗骸检测情况如何?
很多相关的资料里,对于这三百余名红军战士牺牲后的情况,都只有这样简单的描述记录:战士们的神情安详,还保持着牺牲前的休息状态。
三百余人牺牲,是比较大的一起群体死亡事件,结合已经可以确定情况进行排除,剩下可能造成的原因:
1,大型交通工具失事;
2,强度比较大的自然灾害;
3,非战斗可实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生物武器;
4,身体机能衰竭;
5,中毒。
通过对事发地周围进行勘察,在当时那个时期,不具备第一点的条件,排除;查询相关材料,在那一时期,当地也没有发生强度比较大的自然灾害,排除。
对于第三种的排除,需要结合当时所处的时期进行。
当时处于二战时期,战斗中还存在用毒气的现象,不过使用后也只是造成伤亡,并不能造成全军覆没的情况,和后来发现时的烈士遗骸状态也不吻合,基本可以排除。
加载中…
毒气战
第四种身体机能衰竭,这确实会造成群体性的死亡,尤其是一些高强度的急行军时有发生;通俗的说法是累死。
要排除这种可能,只需查询当时这支部队牺牲前的战斗情况和行军路线,就能判断出来。
但查案人员开始进行这个调查时,却遇到一个非常特别的情况。
(3)
调查人员翻查相关材料时发现,几乎所有的材料中,对于这支部队,都只用「三百余人」这个人数进行命名,没有提及其中的任何一个名字以及番号。
对于这样一起重大案件,怎么会出现这样模糊的记录?
案发当时,1935 年 9 月 12 日,党中央在川甘边界的俄界召开政治局会议,为了缩小目标便于行动,会议决定,将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共七八千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下辖三个纵队十个大队。
加载中…
陕甘支队战斗序列
三个纵队的司令员分别由林彪、彭雪枫和叶剑英担任,10 个大队的大队长则由红军中的优秀将领担任。
平均算下来,每个大队人数在七百人左右。
在耿湾一下牺牲三百余人,等于一个平均下来的半个大队。
因为当时各个大队的人数并不统一,多的千人,少的几百,这牺牲的三百余人,完全有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大队。
这样一个成建制的大队全体牺牲,正常情况下会记录为第几纵第几大队,出于保密的需要,也可能采用主官的姓名进行记录为某某所率大队。
非正常情况,则是这支队伍的主官出了非常严重的负面问题。
基于三个条件对陕甘支队的十个大队长进行排查:
1,出现耿湾悬案这样的减员人数,该大队肯定不可能短时间再参加战斗;
2,如果该大队长成功活到建国后,在历次调查中肯定会有他的个人采问记录;
翻查陕甘支队十个大队各大队长进行筛查,逐一都进行排除后,最有可能的是:第十一大队大队长邓国清。
此人的背景有点问题。
第十一大队大队长邓国清,曾任红三军团红二师师长。
1936 年,到达陕北后,邓国清从部队供给处要了 100 块现洋,跑回湖南老家做买卖,时间不长就混不下去。
西安事变后他又到南京去找叶剑英介绍回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一段时间分配到山东军区工作。
不久又跑到反动派那边当特务,1950 年镇压反革命时被处决。
随着对陕甘支队这一仅仅存在不到两个月的红军队伍进行资料查询,一些跟悬案相关的情况逐渐清晰,其中有最大可能的十一大队显露出来。
是怎样的原因,让这支队伍只能用「三百余人」这个概括性的人数来进行记录?
这支队伍的主官邓国清,有没有作为反动派特务,对红军战士下毒的可能?
(4)
翻查邓国清的档案:他本来是反动派军队的一名连长,因为犯刑事罪,被关进长沙国民党监狱,1930 年,红三军团打长沙, 把他放出来,并吸收他参加红军。
邓国清打仗很勇敢,不长时间就被提拔为团长。
但是毕竟他在反动派军队多年,调戏妇女、动辄打骂部下等恶习积重难改,战士们对他十分不满,甚至有不少人主张撤他的职。
加载中…
长沙城中的红军
在部队政委的力主下,没有马上撤邓国清的职,而是继续帮助他提高认识。在耐心细致的教导下,邓国清的确有改进。
他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时期的一员名将,历经中央红军的所有重大战役,战功赫赫。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坚持深入地进行,长征结束后,邓国清过不了红军艰苦的生活,在到达陕北后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竟然偷偷潜逃,去做敌方特务,后被逮捕。
在 1950 年镇压反革命时被处决。
因为后来的这些负面情况,以及并不能确定他成为反动派特务的时间,因此在一些对于耿湾悬案的调查材料中,都将他列为下毒的重大悬疑人。
很大可能是因为队长邓国清后来叛变,在记录这一事件时,进行了一定规避,所以概述为三百余人。
然而解放前,调查这桩悬案时,邓国清已经离开队伍;
解放后,再调查时,他已经被处决,因此当时的调查人员,都没能对他进行直接问询。
想要找他的上级直接了解情况,邓国清的第十一大队属于第二纵队,纵队司令彭雪枫,也于 1944 年牺牲。
投毒嫌疑人这条线索,一时间断掉了。
加载中…
彭雪枫
不过通过这些调查,还是大致确定下耿湾悬案最可能相关的队伍——第十一大队。
十一大队在这个时间段的行军和战斗情况是怎样的呢?
加载中…
哈达铺发现的《大公报》
可查询到的资料里,多次提及第十一大队所在的第二纵队行军情况:从哈达铺到吴起镇一千多里的急行军,一方面要同尾追的敌人打仗,一方面还要部队不断整顿纪律,部队苦不堪言。
1935 年 9 月 23 日,中央率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北上;
1935 年 10 月 7 日越过六盘山,在青石嘴与国民党何炷国骑兵军第七师十九团展开了一场激战。
这场战役的时间很精准,因为非常有纪念意义,战役共歼敌 200 多人,缴获战马 100 多匹以及 10 余辆马车的弹药物资,红军用缴获的战马组建了第一支骑兵侦察连。
加载中…
第一支骑兵侦察连
1935 年 10 月 19 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苏区的吴起镇。
耿湾悬案发生的时间是 10 月 7 日-10 月 19 日之间十二天中的一天。
哈达铺距离青石嘴近四百公里,这三百余红军战士,一边战斗一边赶路,七天走完,每天行军五十多公里。
加载中…
哈达铺到青石嘴
资料查询到这里,可以得出耿湾悬案发生的一个相对准确时间。
(5)
青石嘴到耿湾,近一百公里,以平均行军速度五十公里计,耿湾悬案发生的时间应该是 1935 年 10 月 9 日左右。
加载中…
青石嘴到耿湾
这是一个强度很大的急行军速度,但对当时的红军来说,却是常态。
但也可以排除这三百余红军是被累死的可能。
经过这一番调查,可以得出下面更加准确的悬案情况:
1,牺牲的红军战士很大可能属于陕甘第二纵队第十一大队;
2,这支队伍到耿湾时,经过了长时间日均五十公里一边战斗一边赶路的急行军。
调查到这里,也就明白,为什么之前的多次侦察调查,都将战士们牺牲的原因定为下毒。
虽然相较于其它四种可能,中毒的说法,有一定可信度。
不过结合实际情况,还是有很多不能确定的点:
1,三百余人全部牺牲,涉及人数如此之多的群体中毒事件,之前并没有先例;
2,悬案发生的时间相对较短,已知可能实施的下毒手段,都不能达成;
3,记载中战士们牺牲时的状态安详,没有大部分中毒后痛苦挣扎,以及吐白沫,渗血等等表现;
4,悬案发生后,很快红军又要和敌人战斗,当时并没有对遗骸进行尸检,因此并没有相关中毒的确实尸检记录。
为此,调查人员只能继续翻查相关的资料。
通过对六盘山地区的走访,得到一些可用的信息,归纳如下:
1,红军从六盘山下来后,在青石嘴打了一仗后,一部分人马沿罗家川、马坊川等沟谷川道来到耿湾镇。
2,这支队伍到达的时间比较晚,整支部队没有进村打扰百姓。
3,队伍的物资极度短缺,有看起来很饥饿的战士曾经向百姓购买一些基本物资,并打听沟谷里的水源。
4,到第二天,有另外地方的战士赶来,发现这支队伍的人全部牺牲,没有幸存者。
5,这支部队从抵达到确定牺牲,没有发生过战斗,周围也没有敌人出现的相关记录。
由这些信息虽然还不能准确确定这些战士的死因,但基本上可以排除人为投毒的可能。
1,要短时间不知不觉毒死这样一大批红军战士的药物,在当时还没有;
2,以当时这支队伍的物资情况,甚至都不具备集中投毒的条件。
加载中…
红军文件
在对耿湾悬案后的一些红军材料进行查阅,其中发现一条比较关键的线索:后续红军特别下发了相关文件,要求红军在行军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卫生安全,对战士们的给养以及日常饮食严格把关。
调查员当即对已经确定的悬案发生地进行勘察,尤其是对牺牲红军所在山谷里的泉水进行采样分析。
泉水虽然看起来非常清澈,但味道咸而偏苦涩,因为这样的口感,周围的百姓一般都不拿来作为饮用水。
不好喝的原因,检测后找到,是因为其中钾离子的含量比正常值高出非常多,直接饮用这样的泉水,不仅不易下口,还很可能造成钾中毒。
加载中…
高钾血症
表现为感觉异常,肢体软弱无力,严重的高钾血症还会有皮肤苍白、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律不齐,最危险的高钾血症可以导致心脏骤停。
大多数情况下,钾中毒,并不会造成人快速死亡,更不可能造成三百余人全部牺牲这样的情况。
调查人员继续对水样进行分析,并结合实地进行勘探调查,意外得到一个让人激动的发现。
(6)
水样中,除了钾离子,还发现钠离子和其它元素离子都明显偏高。
为什么这里的泉水会存在这种情况。
进一步进行勘探调查,发现这里处在石油分布区。
再经过后续相关专业石油勘探后,在耿湾所在的环县北部地区探明一座储量超过一亿吨的整装大油田,油田属于典型的超低渗透油田,每口油井预计可平均日产 2.6 吨至 3 吨。
加载中…
石油勘察
结合这个发现,对泉水所在山谷整体进行勘测,发现这里的地质断层结构发育活跃,在部分泉水溢流处,存在大量气体以气泡形式间歇状冒出来。
采集这些气体化验,结果令人吃惊,竟然是氰气;这种气体和泉水里富含的钾离子和钠离子反应,会形成剧毒的氰化钾和氰化钠,人体只需摄入极小的量,就可能造成中枢神经阻断型死亡,无任何痛苦和知觉就无声无息地死去。
加载中…
冒泡的泉水
有了这些调查发现,接下来王学印和王森林用了三年时间,沿着这支红军队伍的行军路线,登上六盘山,到青石嘴,去银川,去兰州,去吴起,去延安。
把有和这个悬案有关的材料,都进行整合。
跑遍银川所有水文地质和石油化工科研单位,通过科学检测,证明他们的推断和采样分析完全正确。
当年这三百余红军的死因:是由于到沟底喝这种含氰化物剧毒的泉水,在短时间内窒息而死。检测结果由兰州军区报中央军委。
在检测结果中,之所以提到窒息,跟山谷的地理位置有关。
加载中…
山谷
耿湾附近的山谷,植被茂密,在夜间时候,由于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高,就下沉到山谷中,形成一个夜间高浓度二氧化碳区域。
人处在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中,会造成脑缺氧,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反射性呼吸骤停而突发死亡。
在走访中,有群众反映,村里有一些偷鸡摸狗的人,晚上在村里盗窃后,想从山谷逃走,结果昏倒在那里,村里认为是红军的英魂惩戒恶人,实际这也是山谷会在夜间形成高浓度二氧化碳区域的一个侧面佐证。
(7)
至此,整个悬案终于告破。
也确定出案件相对应的队伍,以及后续记录都只用「三百余人」这个概称最可能原因。
战士们的牺牲让人痛心,他们没有死在和敌人的直接对战中,造成这样群体短时间死亡的原因是综合的:
1,泉水中超标的有元素离子;
2,石油分布区,因为断层结构,从地底渗透出的氰气,经过反应后形成的氰化钾和氰化钠,两种剧毒性化合物。
3,山谷地势下,在夜间因为植物呼吸作用,形成的二氧化碳高浓度环境。
4,一边急行军一边战斗,造成的身体疲惫。
加载中…
急行军
可以还原出整个案件当时的情况:
1935 年 10 月 9 日左右,经过青石嘴激战,获得胜利的队伍继续朝前进行急行军。于傍晚时间到达耿湾镇,疲惫饥饿的部队,并没有进镇和进村,而是在尽量不对百姓造成打扰的情况下,购买一些物资后,就到附近山谷中的一处水源地驻营休息。
不知情的状况下,非常饥渴时,没有察觉泉水的苦涩难喝,于是喝了有毒性的泉水。
夜间,山谷处林木茂密,夜间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的比重比空气大,都沉积在山谷底。
在高浓度二氧化碳的麻痹效用和氰化物剧毒的双重作用下,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们,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在睡梦中安然离世。
从耿湾牺牲的这三百余红军战士的死因,能够看到,当年的红军军纪真的非常严明,即便是在部队给养已经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也没有扰民,甚至都没进村进镇,而是在野外休息。
与这个对应的,是之后解放军解放上海后,展现出来的震撼一幕,对城市居民秋毫无犯,睡在街道两边。
从中,也可以看出,这样作风优良的军队纪律性,是从红军时期起就一脉相承的。
加载中…
睡在上海街头的解放军
不仅要和凶残的追兵敌军战斗,还要和恶劣的自然条件战斗,还要保持强大的意志力进行高强度、超越身体极限的运动。
雪山的刻骨严寒,草地的处处危机,时时刻刻枕戈待旦,无一尺一寸地方可做安身之所,无一分一秒让人安稳生活。
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在当时都是最不可想象的奢望。
今日之盛世得来诸多不易,是他们用血肉之躯,和天斗,和地斗,和敌人斗。付出了鲜血和无数生命换来。
这一点从排查红军的十个大队长就能看出,那样的高级干部,真正走到最后的不过三人,高达 70% 的高级干部战损率,其中来自各方面考验的困难程度,是远非常人所能想象的。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今天我们能过上的每一天和平安定日子,都是用那么一条条鲜活的人命作为代价,眼下这一切的得来是如此的艰辛。
山河无泪,风雨如晦,浸透热血,遍埋忠骨。
这些年轻的逝去战士再也不会衰老,他们保持着那时的意志,保持着那时的热血,保持着那时的激情,会继续留在他们牺牲的地方,与青山长存,共日月星辰,守护着这个民族,这片土地,这方家园,守护着你,我,每一个人。
1,《人民文摘》;2009 年 04 期
2,《百姓生活》;2010 年 01 期
3,《检察风云》;2006 年 16 期
4,《档案》;2014 年 0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