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最好的笔记软件是什么?

高效笔记整理术

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要求我们在课本上画重点。我们画重点的方式基本上就是拿着一支荧光笔和一把尺子。当听到老师说「这里是重点」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拿出「装备」画下来,一定会考!于是我们就把老师说的这一段内容全部画了下来。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你有没有思考过,画重点的目的是什么呢?画重点的目的应该是复习时能够直接找到重点,从而节省时间。然而,我们只是把一句句、一段段所谓的重点全部画下来,没做其他处理,那跟没画又有什么区别呢?

传统的线性笔记是这个样子的:

(1)笔记本上写了密密麻麻一大串文字,尤其是听课笔记。写听课笔记是很慢的,很容易出现只顾着记笔记,而忘了「听懂」这个重要的环节,导致出现漏听部分内容的现象。

(2)文字信息一行挨着一行,临时想要插入补充内容却不知如何放进去,因为没有空间可写。

(3)温习笔记时,长篇文字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出现走神的情况。

(4)以后在笔记中找重要数据时,文字量太大,短时内根本找不到要点。

传统的线性笔记只调动了左脑的功能,而导图笔记运用的是全脑思维;线性笔记是纯文字式的,容易让人走神,而导图笔记一般是图文并茂式的;线性笔记是逐字逐句排列,信息量大,未经整理,使人短时内不容易抓住重点,而导图笔记是「一线一词」,容易延伸出新的内容,核心的一点在于,导图笔记是对信息的二次提炼,是经过整合的,从而能达到快速回忆、持久记忆的效果;导图笔记层次分明,易了解、易复习、易保存,美观度高;线性笔记是纯黑色的,看上去非常呆板,而导图笔记的颜色和图像使整个笔记看起来非常有趣。这就是传统的线性笔记和思维导图笔记的区别所在。

图 4.1 导图笔记 vs 线性笔记

方法介绍

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要想回忆旧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要了解记忆的三个阶段,它们分别是:编码、存储、检索。更为有趣的是,这三个阶段正好和思维导图高效笔记法的各个阶段相对应。

编码——找重点 拿到一篇新的信息资料时,我们要快速浏览其大致的内容,初步划分「类别模块」,也就是分段,并且用笔标记出核心关键词。

存储——理关系 接着要把标记出的核心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用线条层级梳理清晰,看看它们是总分、并列、递进、因果当中的哪种关系,再根据相应的逻辑架构放到线条上。

检索——添图像 最后我们要整合这篇信息资料的逻辑架构,重读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笔记,按图索骥,回忆标记的核心信息,在没有回忆出来的内容旁边添加图像语言,例如小插图、小代码,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对职场人士而言,这是一个比较高效的笔记整理体系:先捕捉核心信息,然后通过思维导图这个全貌体系来储存知识,这样以后在需要时就可以随时快速提取出来了。

︱案例︱
便笺学习法七步骤[1]

第一步,确定你要读的是致用类的图书,这是拆书法的适用边界。确定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解决具体的问题,并能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用上。

第二步,要求自己用较快的速度阅读,遇到书中的理论、建议、观点或较难理解的地方时,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对我有多重要?如果这些只是在原书的知识体系中很重要,而对我并不重要,那就省下一张便笺。如果对我重要或有用,则放慢阅读速度,细读相关内容。

第三步,在 I 便笺上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相关信息,也可以总结自己得到的启发、有价值的提醒。写好后贴在相应的书页。

第四步,针对书中的某个信息,问问自己有没有相关的经历,是否听说或见到过类似的事情,写在一张 A1 便笺上,贴到 I 便笺旁边。

第五步,规划今后如何应用。尽量先考虑应用的目标,再写下达到目标应实施的行动。写在一张 A2 便笺上,也贴在书页上。

第六步,在贴了便笺的书页旁,贴一张指示标签。提醒自己这一页有自己的学习资料。

第七步,看完一本书后,把所有的 A2 便笺拿出来贴在冰箱或墙上,提醒自己落实行动。

第一步:编码——找重点。

我们可以将这篇文章按照 7 个步骤划分为 7 个部分,首先用红笔标出每部分的核心词(见下文分析)。

接下来,拿出一张 A4 的白纸,在白纸中央画出中心图。我画的这个中心图是「便笺学习法」的发明者赵周老师,他手里拿着指挥棒,正在和大家分享如何使用 I、A1 和 A2 便笺。

第二步:存储——理关系。

第一步,确定你要读的是致用类的图书,这是拆书法的适用边界。确定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解决具体的问题,并能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用上。

STEP 1:我们先要将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清楚。这段内容可以分为两层,分别讲的是适用边界和目的。「目的」后面接的是并列关系的三个动词:提升(向上箭头代替)、解决、运用。也就是说同级别的词性最好一致,便于我们记忆。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二步,要求自己用较快的速度阅读,遇到书中的理论、建议、观点或较难理解的地方时,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对我有多重要?如果这些只是在原书的知识体系中很重要,而对我并不重要,那就省下一张便笺。如果对我重要或有用,则放慢阅读速度,细读相关内容。

STEP2:这部分讲的是阅读速度,分为「较快」和「放慢」两层意思。「整体」这个关键词是我自己总结的,代表整体的阅读速度应该是偏快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有些地方可以用原文没有的关键词。但如果是为了背诵,最好还是不要这么做。)前面讲过,递进关系的线条最好保持在 5 条以内,所以在这部分,我直接用了问号和红五角星来表示「问题」和「重要」这两个关键词。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三步,在 I 便笺上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相关信息,也可以总结自己得到的启发、有价值的提醒。写好后贴在相应的书页。

STEP3:这部分讲的是如何使用 I 便笺,分为两层意思:「简述」和「总结」。「简述」强调要「用自己的语言」,笑脸代表自己;「总结」可以是「启发」,也可以是「有价值的提醒」,「价值」用金钱符号表示。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四步,针对书中的某个信息,问问自己有没有相关的经历,是否听说或见到过类似的事情,写在一张 A1 便笺上,贴到 I 便笺旁边。

STEP4:这部分讲的是如何使用 A1 便笺,针对某一信息,从经历和事情两方面来思考。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五步,规划今后如何应用。尽量先考虑应用的目标,再写下达到目标应实施的行动。写在一张 A2 便笺上,也贴在书页上。

STEP5:这部分讲的是如何使用 A2 便笺,主要内容就是应用,应用又分为目标和行动两方面。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六步,在贴了便笺的书页旁,贴一张指示标签。提醒自己这一页有自己的学习资料。

STEP6:「指示标签」可直接用图像来表示,更加直观明了。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七步,看完一本书后,把所有的 A2 便笺拿出来贴在冰箱或墙上,提醒自己落实行动。

STEP7:这部分中的冰箱和墙直接用图像表示,上面贴满了 A2 便笺。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三步:检索——添图像。

图 4.2 便笺学习法七步骤

画完整幅导图之后,尝试一下不看这幅导图笔记,在脑中回忆整篇文章的内容。回忆完毕后再来看图,在图中标记被遗忘的信息,以起到提示和助记的作用。

比如第一步中的「适用边界」,如果在刚才的回顾中没有想起来,可以在旁边添加一个边界线的小图像来加深记忆;比如「阅读速度」,可以画一本有眼睛和速度符号的书来标记;比如「启发」,可以用灯泡表示;「应用」用扳手表示。

除了在易忘的地方添加图像,在一些容易混淆的地方也可以用图像来做解释说明,比如,「相关」和「类似」,「相关」用圆连接其他平面图形的画面来解释说明,「类似」则用两个相似的圆来表示。

图中出现了三个「提醒」,所以画上带叹号的红三角来标明重点内容;两个「行动」用脚印表示;「目标」和「目的」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都用靶子来标注。

比较一下,以上两种画重点的方式,哪一种效率更高呢?当我们画的重点变少了之后,信息吸收突然轻松了许多,而且少画的部分并不会影响我们对内容的理解。

原文四百多个字,而思维导图只有八十多个字,你更喜欢哪种形式呢?当然是字少的、结构清晰的思维导图了。对比之后,思维导图的信息负荷量降低了,结构更容易理解、吸收和记忆!

[1] I、A1、A2 分别代表三种不同颜色的便笺。第一类拆解(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第二类拆解(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第三类拆解(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此部分内容选自《这样读书就够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最好的笔记软件是什么?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