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朝廷依然觉得自己很稳:有威胁的汉族大员已经不复存在了,北洋六镇还听我号令——至于革命党,呵呵。
他们还是先想想下顿的饭钱在哪吧。
1910 年 5 月 12 日,布思致函孙中山,曰望嘱部署加强组织,勿急于行动,以俟实际成熟,因每一次失败在美国报纸刊登,令人失望,影响借款计划——中国民国史·大事记
「如 B 先生(即布司)在纽约的计划落空,则请你通过另外途径筹取 50 万元金元,仅作广州计划之用……若无法筹到 50 万元,则请尽力筹募,无论如何请即汇来 5 万元」
「九月十八日来函及书刊均于数日前收到。不久又收到 B 先生来函,谓财团将于十月初开会。但十月已过,至今尚未见确实消息,故我对他已不存过多希望。望你能独立尽快为我党筹集资金……盼能尽快得到你的佳音。」
「近日我收到大量来函,催促我尽快东返并从速发动起义。当前未办之唯一急务仍在设法为起义筹集必要的资金……」——孙中山致荷马·李的若干封信
然而朝廷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革命党人所仰仗的力量并非人马刀枪,而是思想。这些思想就像是一种病毒,迅速地在国内蔓延开来,每一天都有更多的人感染这种病毒,而感染人群最密集的地方,就是新军。
于是在这种很稳的心态下,朝廷不紧不慢的推进着自己的立宪计划,在各种不疼不痒的地方昭示着自己的改革决心——今天宣布以后大臣们上疏都不用自称奴才啦,一律称臣即可;明天宣布咱们改革继续深化,各省可以成立个谘议局讨论改革事项;后天又宣布咱们大清机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军机处被撤裁并成立内阁,至于为什么内阁成员大多是皇族这种事嘛……
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你哪那么多废话!
终于,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了。
武昌起义这事其实出乎了所有人意料,朝廷没想到这事居然能搞这么大,革命党人没想到这事居然真能搞成,所以一时间双方都很尴尬——不到半年前,孙中山等人筹谋已久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刚刚失败,大家都觉得这次武昌起义要组织没组织要严密筹划没严密筹划,怎么看都不像个能成功的样子,结果偏偏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起义大成功的革命党人群龙无首,大家忽然发现虽然这旧秩序被打破了,可新秩序到底怎么建,谁也不知道啊!于是商量来商量去,大家觉得还是得找几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来做领导。
于是大家想来想去,有人表示我看咱们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的统领黎元洪这人不错,平时对咱们当兵的比较和气,人也挺好,也有进步倾向,干脆就他吧!
妥当!
于是一个原本跟革命毫无瓜葛、甚至曾经多次出手镇压过革命党人的旧官僚,就这样被革命党人拿枪逼着做了新出炉的湖北都督。
就在起义军用枪逼着黎元洪大都督上位领导他们造反的同时,真正的革命党精锐——比如黄兴啊、宋教仁啊这些人正在星夜兼程地往武昌赶。而大清朝廷……大清朝廷则急着调兵遣将,派人去清缴武昌义军。
不过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武昌起义之后,关税被断了。
当时大清朝廷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四大块——一块是传统的田赋,也就是农业税;一块是盐税;一块是厘金,也就是过路费;还有一块,就是关税。
这四大块里,农业税最没搞头——我大清圣祖康熙他老人家当年掐指一算,自觉我搞定了三藩又弄死了噶尔丹,这大清江山必然牢固万年永无后顾之忧啊,所以干脆咱们来个「永不加赋」,把农业税基本固定下来,彰显我大清之仁德。
当然,我大清作为一个要脸面的大国,祖宗说了永不加赋,那做子孙的谁也不好意思去打祖宗的脸。可问题是日后白莲教起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作乱乃至甲午大败、庚子拳乱那都是要钱的买卖,你这边永不加赋了,那边钱从哪来?
好办,咱们可以加「捐」嘛,捐这东西,名义上是大家为了促进大清又好又快发展而自愿捐献的,那就没法归到赋税上了不是?可捐来捐去,总也有民力耗尽的时候,然而这时候大清猛然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关税这种玩法——你往我国内运输货物,竟然还要给我交钱!?
更可喜的是,由于我大清连吃败仗,在列强那边几乎把内裤都输掉了,于是海关极其屈辱的被洋人给把持了。但把持来把持去,朝廷却惊喜地发现,这洋人恪尽职守,为了查关税兢兢业业,在他们的把持下这关税竟然收支翔实,全然没有我大清官员上下其手、偷税漏税的弊端!这可真是意外之喜。
于是清政府很开心地把关税给了洋人,而洋人也很开心的把持着大清的关税,于是到了武昌起义这会儿,一个大问题出现了。
当年的武汉,是通商口岸。
是通商口岸,自然就有海关。
于是这边一革命,那边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就指示手下把关税给扣下,都汇到上海汇丰银行——他的理由十分冠冕堂皇:之前各种条约跟外债大多是拿关税做得抵押,你现在起义了,这帮人把关税挪用了损害咱们在华利益怎么办?所以这关税必须扣下来,我放到汇丰银行里,帮你们看着。
你应当将税款设法付入汇丰银行我的帐内,等候事态发展。让税款跑到革命党的库里是不行的。——安格联对江汉关税务司苏古敦的指示·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
这下问题复杂了。
虽然全国的叛军捆到一起未必是北洋六镇的对手,可现在的问题在于朝廷并不能够如臂使指的调动这六镇部队,因此调动北洋军南下攻打武昌的进程并不是特别顺利;而洋大人们觉得你这拖延下去恐怕情况不妙,咱们是不是赶紧找个管得住北洋六镇的铁腕人物来出面镇压叛乱?
怎么办?
没招了,载沣捏着鼻子来请袁世凯:那什么,你回来吧,回来就是湖广总督,剿匪这事由你全权负责……
袁世凯表示,呵呵。
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要用真爱,把我哄回来?门都没有啊!我也不是谦虚,你们另请高明吧!我腿脚不利索,这事我干不了!
实际上此时无论是朝廷还是袁世凯,他们都对剿灭这些革命逆党有着绝对的信心——前面咱们讲过,北洋六镇对其他新军有着决定性的优势,更不用提各地旧军其实还颇具实力了。因此大家担心的只是其他省份的革命党人会不会群起响应、这次剿匪如果操之过急会不会导致革命军四处流窜。所以袁世凯的别扭也并没有维持多久,他很清楚地认识到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假如自己再继续推辞下去的话,朝廷真的另寻他人,或者干脆剿灭了武昌叛军怎么办?所以很快他就决定出山剿匪去也——不过出山归出山,朝廷你可得把军费给我配足了!
此次变起仓猝,武汉已失。……兄断不能辞。昨已具折谢恩。惟沥陈病状,云急切恐难就道,并须一面妥筹布置等语。另又开具节略八条,大意谓无兵无饷,赤手空拳,何能办事。拟就直隶续备、后备军调集万余人,编练二十四五营,带往湖北,以备剿抚之用。又拟请度支部先筹拨三四百万金备作军饷及各项急需。……如各事照办,兄自当力疾一行。——袁世凯.《覆湖南提法使张镇芳函稿》(1911 年 10 月 18 曰)
然而在朝廷跟袁世凯纠结的过程中,革命则以星火之势开始燎原——武昌是第一个能坚持这么久的起义,它的存在,使得各省的革命党人都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于是在武昌起义的鼓舞下,各省开始纷纷独立了。
十月十日武昌起义,十月二十二日长沙起义,湖南宣布独立!同日西安起义,陕西宣布独立!十月二十九日,直隶发生兵变,京师震动!同日同盟会在太原起事成功,山西宣布独立,而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阎锡山。十月三十日,云南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挥军起义,直取昆明,这位协统后来被孙中山称为平生慷慨班都护,姓蔡,名锷,字松坡。
对大清来讲,这是最坏的情况。
更倒霉的是,原本以为朝廷大军一到革命党顷刻土崩瓦解的美梦也破灭了。十月十八日,清军与革命军在汉口大战一场,竟然败了。
(革命党)自占据武汉,即在红山、龟蛇等山安设炮位,防御直同要塞,地势极占优胜,与彼作战最为有益。我军主客异形,又因河道水田触处纵横,动作诸形不便。轻于进攻,诚恐损不偿得,惟旷日持久,殊深焦急。——《大臣荫昌致内阁电》(宣统三年九月初四日)
然而在大部分人看来,这分明是北洋军有意磨洋工为袁世凯复出造势嘛!于是一时阴谋论甚嚣尘上,然而无论如何,袁世凯的复出终于成了定局。
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十月十八日,袁世凯还在《覆军谘/咨冯国璋函稿》中考虑一旦战事结束,自己该怎么安置自己要求增添的兵员,然而再过一个月,他考虑的就是怎么结束这个王朝了。
公元 1911 年 11 月 1 日,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抵达湖北孝感,开始直接指挥平叛。
此时武昌前线的两员大将分别是冯国璋与段祺瑞——冯国璋统率的是由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十一协组成的第一军,段祺瑞统率的则是由第五镇及第五、第三十九协组成的第二军。
咱们前面说过很多次,把全国的新军捆到一起,也未必是北洋六镇的对手。
所以袁世凯一到前线,汉口就失守了。
不过袁世凯并不着急继续推进,他敏锐地发现了现在的问题所在:独立的省份越来越多,关税被断、东南财源被断、朝廷甚至在考虑跟法国人搞一个 9000 万法郎的 60 年长期贷款——而自己刚刚从朝廷手里拿到了一大笔军费跟军权,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自己现在就是能左右整个中国未来走向的那个人啊!
在那个时间,无论是谁都要承认,袁世凯几乎是一位完美的领袖人选:他有能力、有才干、履历漂亮、思想进步(还记得他曾经大肆鼓吹宪政的事吗?),手下有着中国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宣统皇帝是个小屁孩,孙文这些人更像是忽然中了大奖的幸运赌徒,还有谁比袁世凯更适合来统治这个国家呢?
没有了。
对袁世凯来讲,只剩下一个问题了。
如何优雅的上位。
直接扯旗说老子也反了,然后调头杀向北京,把大清上上下下各路亲王贝勒全都咔嚓了,当然问题不大。不过这么搞完,自己的名声恐怕就彻底臭大街了——毕竟你这次出山人家要啥给啥,你转过头来就做了二五仔,太让人寒心了。
而翻手灭了革命党,然后谋取实权,君主立宪,自然也没什么问题,不过这么搞下来手上沾满了革命党人的血,以后也不太好给自己洗地。
所以最好的办法呢,就是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的推自己上位。
想要驱动别人,最好的动力,一是恐惧,二是贪婪。
于是袁世凯动身回了北京——他人回到了北京,是为了更好的操纵时局,从朝廷那褫夺更大的权力。而武汉前线……呵呵,那还是个事吗?
于是袁世凯 11 月 13 日返京,开始准备组阁,11 月 27 日冯国璋就搞定了汉阳——武汉三镇,乃是汉口、武昌、汉阳,现在两镇在手,稍稍一哆嗦武汉就回来了。
冯国璋表示那咱还等啥啊!过江呗!
别!袁世凯赶紧叫停了他:千万别给我过江!你就隔着江天天拿重炮轰武昌玩就成!千万别过江!
于是大家都慌了。
朝廷发现武汉前线的北洋军按兵不动,宛若被水淹没,不知所措——在已经给了袁世凯越来越大的权力的情况下,朝廷只能继续地袁世凯身上押宝,期待他能让自己翻盘。于是袁世凯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受到的制约也越来越小,到了 12 月 7 日,载沣滚回了家、袁世凯掌握了禁卫军跟京师防务,彻底捏住了大清朝的命根子。
12 月 17 日,南北议和开始——所谓的南,是十七个已经宣布独立的省份所组成的临时政府,而北,自然就是清政府了。
其实革命党人也并非铁板一块,其中一部分立宪派的墙头草早就表示要拥护袁大人提出的真·宪政了。而比较顽固的革命党人也早就被袁世凯的大炮好好教育了一回,汉阳失守的时候,革命党的武装力量负责人黄兴被打了个落花流水,捏着鼻子跑了路。所以当最后一小撮顽固分子指出袁世凯这厮包藏祸心、万万不可轻信耽误大事的时候,黄兴果断跳出来打了他们的脸。
黄兴表示不就是个总统么!咱们让他当!当几年乐呵乐呵咱们革命的目的不还是达到了吗?不然你跟他死磕,你是他对手么?反正我不行,你行你上吧!
袁世凯是个奸黠狡诈、敢作敢为的人……只要他肯推翻清室,把尚未光复的半壁河山奉还汉族,我们给他一个民选的总统,任期不过数年,可使战争早停,人民早过太平日子,岂不甚好。如果不然,他会是我们的敌人,如不能战胜他,我们不仅得不到整个中国,连现在光复的土地还会失去也未可知。——辛亥革命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
而最关键的洋大人也纷纷表态:袁世凯这人我们了解!靠得住!他办事,我们放心!
我们对于袁世凯怀有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这样的政府将获得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外交援助……应由袁世凯组成一个临时政府——英国蓝皮书关于中国事务文书·1912 年中国一号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孙中山回来了。
作为一直以来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对革命的贡献是谁也无法抹杀的。因此他回国之后,各省代表马上选举其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则瞬间表示理解不能:说好给我的大总统呢?这,这就换人了!?
行了,袁世凯表示咱们别唠了,你给我扬沙子,就别怪我抠你眼珠子了——已经达成协议各项取消!全取消!之前派去的代表撤掉!全撤掉!咱们就当没谈过这些事!
而北洋军诸位将领则一致表示,坚决拥护袁世凯大人的各项主张!谁说过要共和?谁!?
若国民会议竟议决采用共和政体,吾人惟当奋力战斗,至死不承认此政体!
以铁血解决政体!——段祺瑞等北洋新军将领联名通电·民国关键录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就比较麻烦了,大家赶紧安抚袁世凯:你看我们哪有不让你当总统的意思啊!我跟你讲,孙文做了这个大总统啊,那是临时的——不然十七个省啥事都乱糟糟的没个头怎么搞?什么时候大清皇帝退位了,那我们妥妥的按照谈好的条件让你当总统啊!这事还能有假吗!?
袁世凯表示你怕不是在逗我?等到清帝退位了,到时候你给我来个选举整点妖蛾子出来,我能有啥招?难道领兵灭了临时政府宣布你们非法选举吗?别跟我扯那个!要真想承诺这事,你们立字据!
没招了,孙中山咬着牙立了字据:清朝皇帝退位我就辞职,让你当总统,不辞是小狗。
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则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总理全集
然而我大清经营这么多年,烂船也有三颗钉!在生死关头王公贵族、各路忠臣良将纷纷发声表示那咋能说共和就共和了呢?你们考虑过我们这些人的感受没有?老子就愿意给皇上磕头请安!谁也不能剥夺我们磕头的权利!
可既然整个京城的防务都被袁世凯捏在了手里,这几个人最多也就只能搞一搞非组织政治串联活动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结果搞来搞去,最大的保皇党头子竟然被革命党丢炸弹给炸死了!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再考虑到北京的警察机构是徐世昌一手建立起来的——这些保皇党们基本上都已是两股战战了,毕竟磕头这种权利就算再值得捍卫,也得有头可磕才行。
而袁世凯则带起了最后一波节奏:国内外的各路电报如雪片般飞入北京城内,大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威,诱之以利,总之就是一句话,您这现在退位,咱们施行共和那是最好不过的!
段祺瑞这些北洋将领则适时地送上了最后一击:您要是再不退位……再不退位,我们恐怕就控制不住我自己啦!
近来将领颇有勃勃不可遏之势。昨闻恭王、泽公阻挠共和,多愤愤不平。默查人心趋向,恐仍不免出于共和之一途。——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
终于。
1912 年 2 月 12 日,大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