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一场刺杀引起的血战

可这大清虽然亡了,然而袁世凯却还是没能如愿当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大总统。不过大家不要误会,这并非因为革命党人不讲信用——实际上革命党人很守信,他们表示既然大清已亡,那袁公还请您早日南下,以便就职。

袁世凯表示南下是不可能南下的,这辈子不可能南下的。放弃做大总统又不会放,就是在北京继续抓着兵权搞独裁这种,才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进北洋感觉就像回家一样,里面个个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在里面的!
世凯极愿南行,畅聆大教,共谋进行之法,只因北方秩序不易维持,军旅如林,须加布置。而东北人心,未尽一致,稍有动摇,牵涉全国,诸君皆能洞鉴时局,必须谅此苦衷。

孙中山表示你不来没事,反正我离职咨文中写的清楚,「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你啥时候来我啥时候走。你一天不来我一天不走,一辈子不来我一辈子不走,看咱俩谁先动……

袁世凯表示我不动,有招你想去吧!不过明面上他当然不能这么说,他对外的说法,是北京基础设施完备、又是传统政治中心,比南京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还有啊,洋大人们的使馆都在北京,蒙古跟北方各省也还没完全平定下来,你非让我去南京,考虑过这些人的想法没有?

考虑到袁世凯在当时中国的声势不做第二人想,因此这个说法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了社会名流、各国大使乃至广大媒体的一致认可:这话没毛病啊!

金陵南服偏倚之区,备有五害,岂可以为首善之区哉!谋国事者,当规度利弊,顾瞻会势,而不可以意气争也!——章太炎、张謇等人致南京参议院论建都书

孙中山表示行,造势?我也会!蔡元培宋教仁,你们去北京恭迎袁大总统进京!看袁世凯到底来不来!

那么袁世凯来不来呢?

袁世凯表示我当然是愿意来的啊!哎哟,你们竟然还派人来接我,真是让我不好意思……那什么,欢迎!赶紧欢迎!

1912 年 2 月 27 日,宋教仁等人抵达北京。一下火车,这帮人就吓了一跳——北京城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袁世凯热情洋溢的表示自己已经规划了南下路线,咱们收拾收拾,即刻启程!

迎袁专使们觉得自己经历的这一切恍如梦幻——自己一来袁世凯就答应了?世界上还有比这更顺利的差事吗?得嘞,咱们好好休息一下,准备出发吧!

结果这一休息,出事了。

2 月 29 日晚,北洋第三镇忽然哗变,用大炮轰开了北京程门,进城大肆纵火劫掠,甚至闯入迎袁专使下榻处舞刀弄枪。蔡元培这些人哪见过这个,吓得是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而各国驻军一看这哪成啊!马上以维持秩序的名义纷纷出动,一时间北方战云密布,眼瞅着就是一场大乱。

关键时刻,袁大总统又一次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果断出面,稳定了局势——而那些作乱的宵小之徒,自然被大总统天威震慑,乖乖的偃旗息鼓了。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再次表示实在不是兄弟我不肯南下啊!只是你看这局面……我也下不去啊!

这种状况下,洋大人、各地军民及媒体纷纷表态,对孙中山等人不顾大局非要袁世凯南下的做法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关键时刻,段祺瑞等北洋将领再度发声——孙中山你们有完没完?有完没完!

若徒事无理的争执,功亏一篑,更召灭亡,谁尸其咎?各方面观之,临时政府必应设于北京,大总统受任必暂难离京一步。

最倒霉的是,被吓坏了的迎袁特使们竟然也表示:不行……不行就定都北京吧,可别折腾了!

北京兵变,外人极为激昂,日本已派多兵入京,设使再有此等事发生,外人自由行动,恐不可免。培等睹此情形,急议以为速建统一政府,为今日最重要问题,余尽可迁就,以定大局。

洋人反对、地方大员们反对、实力将领们反对、社会媒体反对,甚至连自己派出的迎袁特使都打了退堂鼓。孙中山就是有一百个不愿意,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这次确实得认输了。

1912 年 3 月 10 日,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定都就职之争告一段落,袁世凯正式宣誓就职。

加载中…

不过孙袁两人的斗法可没随着袁世凯的就职而结束,3 月 11 日,孙中山马上抛出了新鲜出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临时约法里最要命的一点,就是它施行的是「责任内阁制」。

从理论上来讲,肇始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是一种「形式上有国家元首、而实际上由政府总理负责的行政机关体制」,而孙中山在位时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总统制则效仿美国,是一种「令行政机关的职权,集中于行政元首的制度」。本来孙中山是顶支持总统制的一个人,然而面对眼下的局势,也只能痛下决心,从根本上制约袁世凯的权力。在孙中山等人看来,你袁世凯就算坐了大总统又能怎样?临时约法一出,你还不是个虚位傀儡么!

然而此时谁都没有想到,这个为了制约袁世凯而仓促出台的临时约法,竟然会成为日后十几年里民国政治一再动荡的根源之一。不过眼下袁大总统还顾不上这事,他的当务之急,是改镇为师跟组建内阁。

改镇为师实际上是对民国军队的一次重新调整,辛亥革命以后的民国军制十分混乱,新旧军队层次不齐,编制不一。而袁世凯急需通过这次军制改革来厘清自己手上的基本盘,顺便敲打一下不受自己控制的那些队伍。这次改制之后,原北洋第一到第六镇,重新命名为近畿陆军第一到第六师;除此之外,前清留下来忠于中央的部队被改编之后又形成了六个师。这十二个陆军师构成了袁世凯手中的基本盘,其师长大多都是北洋故人,袁世凯指挥起来如臂使指,最后甚至在军队里搞起了拜堂口表忠心的一套把戏。

北方各军官源于小站,故袁总统为北军之父母,今我北方军订互约三事,从者签名,不从者用武力对付。一、袁总统为北方各军之父母,无论何人,有与袁总统反对者必出死力与之抵抗;二、大总统有统辖海陆军全权,凡我军人,只知有总统,不知其他;三、凡我军人当绝对的服从总统命令。——袁总统之军事秘密·民国新闻 1912 年 8 月 19 日

而之前在辛亥革命中为袁世凯上位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几位北洋将领,此时也早已是水涨船高,成了名副其实的高级将领——冯国璋任总统府军事处处长,掌握袁世凯的贴身禁军;段芝贵任拱卫军总司令——你差不多可以理解为北京警备司令这么个职务;而段祺瑞则出任了陆军总长,节制全国陆军。为了推动段祺瑞上位,袁世凯不惜与革命党人撕破脸皮,硬生生地逼走了黄兴。

也许有人会问,北洋三杰不是龙虎狗吗?那王士珍哪去了?

原陆军大臣王士珍同学,因为不爽清帝退位,回家歇着去了。此后他虽然在民国三年复出任职,但总体参政思想已经完全以打酱油为主了。最后更是在 1918 年因为段祺瑞与其反目而借口身体不好而跑到天津待了起来,算是彻底退出了民国政坛。

不过那都是后话,眼下厘清了自己手牌的袁世凯觉得自己很稳,非常稳:内阁总理唐绍仪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陆军总长段祺瑞是自己的人;全国最能打的队伍都在自己手里——自己这大总统根基稳固大权在握,现在就等着把南方这些革命党的军权一削,然后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啦!

就在这个时候,孙中山在临时约法里给袁世凯埋下的定时炸弹——责任内阁——终于响了。

袁世凯起初并没有把责任内阁这事放在心上——内阁总理嘛,还不是自己指挥的一条狗?自己兵权政权在手,难道你还能翻了天去?不行就换一个!

事实证明袁世凯的判断还是蛮准的,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表示自己要履行责任,果断被袁世凯教做了人。内阁前后折腾了几次,最后换了个听话的赵秉钧上任做了内阁总理,所谓的「责任内阁」自然变成了一纸空谈。于是在袁世凯的指挥下,大家今天削弱南方兵权,明天提议军民分治,把南方的革命党逼得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偏偏人家这提议全都大义凛然,这就很难搞了。最后被逼急了的黄兴干脆主动放弃了南京留守之职。革命党人手里本来就不多的枪杆子,这下又少了。

不过革命党人表示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咱们这是什么?这是民国啊!只要咱们在大选中获胜,顺利组阁,那不一样掌权么!

在这种思想的鼓舞下,以同盟会为基础组建的国民党在国会大选中所向披靡。而改组了国民党,一直忙于政党活动的宋教仁同学则俨然成了未来的内阁总理。于是宋教仁开始飘了。

我们此时,虽然没有掌握着军权和治权,但是我们的党是站在民众方面的。中华民国政权属于人民,我们可以自信,如若遵照总理孙先生指示的主义和方向切实进行,一定能够取得人民的信赖。民众信赖我们,政治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宋教仁集·下·第 456 页

袁世凯觉得自己有点郁闷。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第一次做了大总统,又第一次把孙中山这些人都哄骗到了北京,做足了戏份让他们相信自己是个值得托付的政治家,又花了大钱请梁启超这些人组了一个「进步党」来给国民党打擂台。三件快乐的事情重合到一起,而这种快乐,难道不应该带给我更多的快乐吗!但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孙中山:(袁总统)雄才大略、当世无可与代之人!——大中华民国史·165 页
项城月馈三千元,已受之……党成后项城许助我二十万,然吾计非五十万不办,他日再与交涉也。——梁启超·梁启超年谱长编·658 页

然而不管袁世凯怎么不高兴,血淋淋的事实都摆在了他的面前:国会选举的结果是国民党在众议院的 596 席中占到了 269 席;参议院的 274 席中占到了 123 席。国民党组阁已成定局,而宋教仁进京之后,必然要与袁世凯斗争到底。

没招了,弄死他吧!

1913 年 3 月 20 日晚 10 时,宋教仁于上海车站遇刺身亡。凶手落网后,从其家中搜出了与当时总理赵秉钧通电的铁证,国民党人一下子就沸腾了——这妥妥的是袁世凯指使的啊!

其实这事并非是袁世凯直接指使的,跟当时的总理赵秉钧也没有直接关系,完全是内务秘书、洪金宝……的祖父洪述祖直接策划发动的。(关于这个问题,2018 年尚小明老师写了一本《宋案重审》,已经有非常详细之论述,我就不献丑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一读)但问题在于袁世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这之后迅速地运用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对案子进行了干扰。而近一年以来国民党人对袁世凯的不满情绪也早就到达了临界点,于是在这种情绪的引导下,宋案迅速成为了双方矛盾激化的导火索。最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表示跟丫拼了!死磕!咱们光速发兵,打他个措手不及!我日本还有哥们,不行还可以找他们帮忙!

黄兴这些经历过战阵的人此时反而比较清醒——咱们拿什么跟人家打啊?当初又是裁军又是扣饷的,你手里有几条枪敢跟袁世凯对着干?可别扯了!还是坐下来谈谈走司法程序吧……

兴对于宋教仁案,纯主张法律解决

袁世凯表示你们别瞎说啊,我不是啊,我没有,这事跟我可没关系——不过你们要打,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呗!

袁世凯做好了战斗准备。

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外无本领,左又是捣乱,右又是捣乱。我受四万万人民付托之重,不能以四万万人之财产生命听人捣乱!自信政治军事经验、外交信用不下于人,若彼等能力能代我,我亦未尝不愿,然今日诚未敢多让。彼等若敢另行组织政府,我即敢举兵征伐之。

袁世凯之所以觉得自己很稳,最重要的一点是「善后大借款」这事终于落实了,他口袋里又有钱了。

什么是「善后」借款呢?意思很简单,我们中国又是革命又是退位的,而清朝早就穷的底掉了,国库里哪有钱来处理后续的事情?所以为了帮助新生的「中华民国」自立于世界之林,各位列强老爷您是不是借点钱让我们来善后啊,嗯?

各国银行团表示借钱没问题啊!不过你自己也说了,「中华民国」穷得底掉,那你拿什么来做抵押物呢?

由于「中华民国」乃是从前朝手里接收的政权,因此各种条约也是原封不动地继承了过来。而在签订《辛丑条约》时,国内的部分关税跟盐税已经抵押给了外国人,这次洋大人们提出的条件,是你剩余的所有关税、盐税,以及北京政府所能实际控制的直隶、山东、河南与江苏四省的赋税。

签不签?

签啊!不签这仗怎么打!签!

可问题来了,按照规定,这玩意肯定是要国会通过后才能签字的。而国会现在的第一大党是国民党……这就很尴尬了。最后袁世凯一咬牙——老子自己签字,你们认不认?

当然认啦!

于是袁世凯快活地签了字,这笔期限长达 47 年、年息 5.95%、总值 2500 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终于落到了北京政府的口袋里。

加载中…
善后借款债券

不过大家先冷静一下,虽然名义上是 2500 万,可实际到帐的钱只有几百万英镑——至于为什么,答案很简单:黑社会放高利贷还要讲一个九出十三归呢,洋大人的借款,能说给你就给你吗?之前各省向洋大人借的钱了解一下、革命期间给洋大人们造成的损失了解一下、你国外债了解一下……

此项借款,除清还外债、裁遣军队,整理盐务各项用款外,其堪以留供行政费者,止三百数十万英镑,不过敷六个月之支柱耳

但无论如何,袁世凯凑出了一副手牌,而此时的革命党人手里却连一副完整的牌都凑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已经是无可避免了。

这次大战被称为「二次革命」,也叫「讨袁之役」,由于战场主要在南京与江西一带,因此也被称为「贛宁之役」。在这次战争打响前,中国国内的形势大概是这样的:北方诸省被北洋控制,其中直隶、河南和山东三省乃是北洋集团的核心领地;南方诸省偏向国民党人,其中江西、安徽和广东三省是国民党的铁杆地盘,但是云贵和湖南广西这些省则是当初立宪党和原清朝官僚趁着辛亥革命的机会宣布独立的,跟国民党关系一般,剩下的新疆、青海这些省份地广人稀,远离中央,基本上都是打酱油的角色。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次袁世凯来势汹汹,而南方军队实力明显不足,所以大家三心二意谁也没有战斗到底的决心。党内战斗意志最坚定的是江西都督李烈钧,他对战斗的估计是——必败无疑!

我到江西见到李烈钧后,就问他反袁的结果会如何?李说:「一定打仗!」我问:「打仗胜负如何?」李说:「国民党一定会失败」

就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竟然还双管齐下,从舆论和政治上同时对国民党进行了打击——5 月初宋教仁的秘书带着炸药准备进京刺杀袁世凯,结果革命意志不坚定到了北京叛变了!袁世凯这下大做文章,表示大伙都看看啊!我刺没刺杀宋教仁这事两说,他们国民党人想刺杀我这证据十足!一下子在舆论上扳回了一城!

同时袁世凯向国会内的国民党议员施压,表示咱们这可是民国!讲道理讲法律的!你们作为国会议员得以身作则维护国会运作啊!孙中山这些人脑子有坑你们也有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坐在国会里文明地讨论这些问题呢?而且你看咱们这薪水还挺多的……这些议员一琢磨说对啊!为什么我们要放弃自己手里的政治权力南下响应孙中山他们的号召?我们要留在北京!继续领钱!所以除了参议院长张继等几个头铁的以外大部分国民党议员竟然都留在了北方!

你说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袁世凯先是在 6 月份找借口撸掉了江西、广东和安徽三省的国民党都督,紧接着就挥军南下——你服不服从中央命令?服从命令,老子就兵不血刃夺了你的权;不服从命令?不服从命令老子就打你个抗命不遵!

没招了,打吧。

打了一个多月,国民党人走私逃亡伤,孙中山和黄兴等人流亡日本。国内大部分人都站在了袁世凯一边,孙中山幻想中自己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的情况根本就没出现,最后孙中山说老子算是看明白了,你们这些货贪生怕死!这个党不行!我要改造!

第二次革命,我党乃无一死于战事者

不过袁世凯此时并不关心孙中山怎么想,眼下北洋实力膨胀、一统天下,他在国内人望正高,所以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自己执政的合法性问题——别忘了,国民党人搞出来的那个《临时约法》可还在呐!你袁世凯现在名义上还不是大总统,你是个临时的总统!

所以起草新宪法,顺便正一正自己的位置,就成了袁世凯的当务之急。

可起草宪法这种事用脚后跟想也知道肯定是个旷日持久的活,二次革命以前大家就开始讨论,啥也没讨论出来。然而眼下这国民党实力派都被打跑了,我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啊!于是袁世凯开始指示手下造势:既然宪法起草旷日持久,咱们不如就先选大总统!

本来国会里的国民党议员是天然的反对派,可孙中山等人一败涂地这些人早就吓破了胆,有人都已经开始忙着退党了。所以 9 月 5 日——南方战火尚未彻底熄灭——国会就通过了选举总统案,然后 19 日总统选举法起草完毕,10 月 6 日选举开始。

选举当天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更有热心公民自发前来,待国会议员进入会场后堵住出口,表示我们期待一个大总统已经很久啦!今天选不出大总统谁也别想走!于是议员们从早上八点一直选到晚上九点,勉强选出了大总统袁世凯,副总统黎元洪。

袁世凯表示大家再辛苦辛苦,受累您再弄个宪法出来得了。来,我这有个底稿,你们就按这个搞……

国会这次不干了——你大总统不能干涉我们立法啊!

袁世凯哈哈一笑:给脸不要?我就干涉了!你们能怎么地吧!来人,先把国民党议员资格给我取消了!你们服不服?

作为民国第一大党,即使国民党先后遭到数次重创,又有一堆人退了党,但依然在议会里占据了相当可观的一个份额。所以袁世凯取消了国民党议员的资格之后议会就瘫痪了——人数不够没法开会啊!而且由于各省议会里国民党人也有不少,所以这下省议会也瘫痪了……

老袁表示你这不行啊!这国家大事得有人管啊!这样吧,总统我给你们想个招,咱们整个「政治会议」吧!

于是 1913 年 12 月 5 日,在袁世凯的安排下这个「政治会议」上线了。上线之后迅速做出决定:一,根据各省民政长官之强烈要求,咱们得马上解散国会——不过不白解散,给你们国会议员每人四百块的差旅费;二,是既然国会都没了,那你各地议会的存在又是为了什么呢?一块解散!各地行政长官你们费费心,多加点担子吧!

大家表示这没问题啊!大总统您放心,我们一定把担子都挑起来!

妥嘞!袁世凯表示那咱们下一步,就可以开始修改这个《临时约法》了。可问题是名义上「政治会议」是代替议会的咨询机构,并没有立法权,而我民国最重程序正义,绝不能做那名不正言不顺之事!因此当务之急是赶紧弄个立法机构出来。

可问题在于你怎么能确保这个立法机构是按照你要求运转的呢……要知道,上次议会都搞成了那个样子,前后还选了三次才把老袁给选了上去。这次要是再出点什么幺蛾子怎么办?所以思前想后,最后办法出来了。

咱们缩减名额、抬高门槛啊!

这个所谓的「约法会议」一共由 60 名议员组成,候选人要么是现任或前任高官、要么是「夙著闻望」的旧举人、要么是大财主、要么是高等专门以上学校毕三年毕业的学者,整个北京城一共只有 71 人成了候选者,还全是由政府提名的。

所以这个约法会议成立之后,就开始迅速制宪,搞出来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这个约法规定总统至高无上,大权独揽,同时「只对全体国民负责而不对任何民意机构负责」!顺便这些人还把之前议会制定的那个《总统选举法》也修改了一遍——你们这些民国议员太小气了,还搞个五年任期出来……老子早就看着不爽了!这次咱们改成 10 年!无限连任!继任人由现任总统推荐!

袁世凯敢这么搞,一方面是因为国民党被他搞定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列强眼见他统一了中国,也纷纷开始承认他的统治——不过承认归承认,关键还在于你得把前清留下的烂账都接过来。而袁世凯表示那没问题啊!不就是个接盘侠吗?我当了!我不但可以接盘,你们有别的要求也没问题!你日本人想在东北修铁路?准了!你俄国人想要蒙古国自治?妥!你英国人想跟我谈西藏问题?那都不是事!只要你肯承认我民国政权,这都好说!

既然袁世凯如此上道,各国也就纷纷表态支持袁大总统,于是一时间袁世凯春风得意,声望无两!不过虽然大权在握,可眼下的袁大总统还有一点小小的不快,那就是北洋内部,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段祺瑞跟他闹起来了。

段祺瑞不爽的原因很简单,自北洋政府成立之后,段祺瑞一直掌控军权,担任陆军总长之职,俨然就要成为袁世凯之下的北洋第一人。而老袁是靠什么起家的?怎么能给他这个机会!所以找了个理由,让自己的儿子袁克定与王士珍等人编练模范军,开始插手军务;又搞个了「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办事处」,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军事机关,让王士珍担任常务,相当于变相抢了段祺瑞的军权。而段祺瑞这人性如烈火,哪受得了这个,见到袁克定一点好脸色都不给,最后到底跟老袁关系恶化,被迫「养病」去了。

实际上袁克定的突然插手让北洋系统内的许多人都有了不好的预感——这老袁大权在握,儿子又向军队伸了手,不会是要当皇帝吧?

不会不会,你们放心,我袁世凯是绝对不会做皇帝的!只有终身大总统,才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为了安定人心,袁世凯在各种场合连续表态,一口咬定自己就想干个总统!绝对没有当皇帝的野心!

既然老袁态度如此诚恳,所以大家将信将疑,也就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最关键的是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南方诸省全都被老袁揽入怀中,不少将领都被空降到了各地担任长官,原来国民党人还在时搞的什么「军民分治」被完全叫停,这些人手握重权,自然在政治上也对老袁唯命是从——至于这些省份原来的长官,命运各不相同。有支持国民党的,那自然是要一撸到底,从重处理;有骑墙的,那就要好意安抚,明升暗降:袁世凯在北京修了个「将军府」,名义上是军事顾问机关,实际上则是把实力人物一网打尽,送到府里高薪养了起来。这个将军府的最高管理者正是段祺瑞,府中有一位赵薇……阿不昭威将军,乃是梁启超的得意门生,曾在当年二次革命时率军入川,与反袁军血战。1913 年 10 月,袁世凯调其入京,他毫不犹豫,立刻动身,进京之后在政治会议里发挥过作用,他虽然不是北洋嫡系,但却对袁大总统无限拥护。他姓蔡,名锷,字松坡。

但衡量中国现在的情势,又非他(袁世凯)不能维持。我此次入京,只有捐弃前嫌,帮助袁世凯渡过这一难关。
袁是中国的一个人才,能把中国治理好……如果袁氏愿意的话,就让他做个终身总统。

蔡锷跟他的老师梁启超一样,都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那就是袁世凯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的能力出众,而中国眼下必须要有一个政治强人来「乾纲独断」,才能扭转颓势。所以为了中国之前途考虑,这个人有点小毛病,我们忍了。

可问题是,假如这个人真想做皇帝的话,你们要怎么办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一场刺杀引起的血战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