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怪楼,孤零零地矗立在草原上,没人知道,这栋楼里竟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在河北张家口沽源县城的郊外,有一栋神秘高楼。
此楼孤零零地矗立在草原上,四周没有任何建筑,内里也是空荡荡的,不知何人何时所建。很多人从呱呱坠地时就见过它,然后直到老死那楼还是一成不变地立在草原上。
加载中…
张家口梳妆楼,孤零零地独自立在草原上
草原怪楼
从整体看,此楼坐北朝南,通高约 15 米,楼体为青砖垒砌而成,墙面上开有孔洞,正面看起来倒是像座碉楼。
可若是古代碉楼,又岂有孤零零只建它一座之理?至少周围也该有点附属建筑吧。
这楼奇特神秘也就罢了,关键它还历史悠久。
在清代乾隆年间编制的张家口地方志《口北三厅志》里搜录了一首诗,叫作《过察罕格勒》,原诗如下:
號虢河流岸草春,画楼金粉已成尘。
青山不管兴亡事,依旧崎岖送路人。
在此诗「画楼金粉已成尘」一句的后面,有注释「传之为辽后梳妆楼遗址」,这是有关梳妆楼最为明确的文字记载,由此可见早在几百年前的乾隆时期,就已经有人见过它。
而诗中注释的「传之为辽后梳妆楼」一句,则是指当地民间流传的一个传说。
加载中…
《口北三厅志》
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政治家、军事家,原名萧绰,小字燕燕。辽保宁元年(969 年)嫁给辽景宗为后,13 年后,景宗驾崩,10 岁的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
耶律隆绪年纪幼小,主少国疑,于是萧绰以太后之身执掌军国大事,统治大辽长达 27 年。
由于萧后在北地威名太盛,因此数百年来,当地民众一直称此楼为辽国太后萧绰出行时所建。相传萧太后巡视到该地,身体乏累,便命人特意修了这么一座楼以作梳妆打扮、休憩沐浴之用。
此番说法的来源已不可考,只能算是民间传闻,不过由于其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因此在上世纪 90 年代时,张家口晋剧团以此楼传说为基础,导演排练了一出历史故事剧《梳妆楼》,屡获戏曲界大奖,创下不少佳绩。
除此之外,沽源当地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有人说此楼地下暗藏密道,通往 5 公里外元世祖忽必烈修建的察罕脑儿行宫遗址,密道中则藏有蒙古铁骑从世界各地抢夺而来的无数金银财宝。
这个传闻倒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这栋楼的里面虽然早已空空如也,只剩一个青砖铺就的大小为 100 平米左右的厅堂,但人若站在厅堂地面使劲跺脚,青砖下方就会发出「通……通……」的闷响,似乎表明青砖之下还另有空间。
加载中…
梳妆楼内部地面青砖
当地有关「梳妆楼」的传说可谓是层出不穷,但传说终究是传说,要想真正探究此楼的来历,还是要有可作实证的考古发现才行。
为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 1999 年组建了一支精干的考古队,开始对梳妆楼全面勘查,若此楼真与传闻中的辽代萧太后或行宫密道有关,那无疑是国内考古学上的一次重要发现。
然而令考古队没想到的是,他们这一去,却是得到了一个比「萧太后梳妆楼」意义更加重大的考古成果,彻底揭开了这座怪楼内隐藏了近千年的惊人秘密!
考古队的疑惑
在考古队正式进驻梳妆楼后,立即对楼体及楼的四周进行了初步勘查。
很快考古队员们就发现梳妆楼的西侧也曾存在过一个建筑,在距地面半米深的土层里,还遗留着该建筑的青砖地面,而青砖地面旁边还残存着一段墙体,上面的砖块垒砌方式与梳妆楼完全一样。
这个发现令考古队员们颇为兴奋,此建筑残迹的出现,表明梳妆楼并非是单独的一个建筑,当初这片草原上至少存在着一片建筑群。
加载中…
梳妆楼旁边发现的建筑遗址
在接下来半个月内,考古队又发现了其他 3 座类似梳妆楼的建筑遗址,确切证明了此处曾有一片古建筑群存在。
考古队此时初步作出判断,梳妆楼所在地应是一处古城遗址,兴奋不已的考古队员们接着又扩大了探沟范围,试图找到更多的建筑遗迹。
然而接下来的考察让考古队失望了,他们发现除了梳妆楼以及它周边的几处遗址外,竟然再也没有其他建筑残留痕迹的存在,换言之,这个地方当初就只有梳妆楼及挨着它的几栋楼,其他地方居然都是空荡荡的一片。
这个情况令考古队感到很不可思议,古人为什么要在荒无人烟的草原上孤零零修几栋楼呢?他们修这楼究竟有什么作用?
由于情况太过匪夷所思,加之梳妆楼周围的发掘工作也基本结束,考古队便将发掘重点转向至梳妆楼内,希望从楼的内部打开突破口,以解开梳妆楼之谜。
前文早已讲过,梳妆楼的内部是一间面积 100 多平米的厅堂,青砖铺地,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完全就是个空房间。
所以想要有发现,就只能是揭开青砖向地底发掘,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有用的线索。
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同意,考古队对梳妆楼内部厅堂的地面进行了试掘。
由于梳妆楼本身就属文物,若没有一定把握是不太适合大规模发掘的,所以考古队先揭开了几块青砖,接着用洛阳铲往下打洞查看土质。
加载中…
考古队在梳妆楼内施工
队员们检查完洛阳铲带上来的土后,发现这些居然都是熟土,而且其中还夹杂着些许碎砖块。
考古队当即沸腾了,这种土质充分表明——厅堂地下的土是回填回去的,下面很可能埋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东西!
这时考古队员们的脑子瞬间冒出来的是当地流传的「梳妆楼密道」传说,难道这下面真是一个通往其他地方的密道?
在种种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中,考古队在厅堂的正中开了一个 1.5 米见方的探坑,当挖掘到 30 多公分的时候,一些奇特的东西出现了。
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像是建筑物的砖块,颜色呈红色,上面还绘着云纹图案和挂有绿釉,难道这就是那个「密道」顶壁上的砖头?
加载中…
考古队在楼内打的探坑
考古队大惑不解又满怀期待,接着又继续往下挖去。不久之后,探坑中果然又出现了两个物品。
就是这两个物品,不仅让考古队彻底明白了梳妆楼的作用,也让考古队不再试探,而是立刻开始了对厅堂内部的大规模全面发掘!
梳妆楼下面到底埋着什么?
出土的两个物品说来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体,而是考古人员经常都能见到的东西——2 根 10 多公分长的棺材钉。
坦白说,这两根棺材钉的出现完全出乎了考古队的意料,事实上打梳妆楼发掘开始,就没人认为它会是个墓葬。
原因很简单,梳妆楼通高约 15 米,高度等若 5 层楼,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它比夜里的火把还敞亮,十里外都清楚地看到它。如果它是墓葬,那岂非是在昭告天下的摸金校尉们——我这里有大墓,赶紧来吧!
原则上不会有人在陵墓上修这么一栋高楼。
然而现实就是这么离奇,修这梳妆楼之人,恰恰就为埋在地下的陵寝修了这么一栋楼。
也不知他们哪来的信心觉得摸金校尉们不会来光顾。
加载中…
所以这 2 根棺材钉出土后,考古队员们可谓是哭笑不得,原来这地方还是真是个陵寝,梳妆楼就是这座陵墓的地面配套建筑,而且从梳妆楼本身的规模来看,此墓恐怕还是个罕见的高等贵族大墓!
梳妆楼的身世之谜就此揭开,而随即新的问题又来了,这座墓的墓主人又是谁呢?
联想到离此处几公里外就是忽必烈建造的元代行宫,考古队员们的心里不由得「扑通扑通」地加速跳了起来,难道这里是一处元代王级大墓?
队员们心情激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迄今发掘梳妆楼时为止,中国境内还从未发现过元朝王陵,至于成吉思汗墓及历代元帝陵寝,那更是传说中的大墓,全世界都在找,但从未有人找到过。
如果此处真是一处元朝王级大墓,那完全称得上中国考古史上的惊人发现。
事不宜迟,考古队当即对梳妆楼下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这种在古代建筑内进行大墓发掘的情形是很罕见的,在中国考古史上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为保护梳妆楼,考古队决定先对梳妆楼的地基进行加固。
然而考古队找了一圈,愣是没发现这楼的地基在哪,这时考古队员才恍然大悟——这楼根本就没打地基。
这里是先建了陵寝,然后在陵寝上就地修建了这栋房子,而梳妆楼居然能历经近千年风雨而不倒,着实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怪异的下葬方式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发现了不少掩埋回填在土里的杂物,其中甚至有大石板,看起来很像是墓志铭,上面原本刻的有字,不过早已被毁去,这表明此墓似乎已被人盗过。
加载中…
发掘时出土的大石板和琉璃构件
不过考古队员们对此倒不意外,毕竟这么显眼的一栋楼搁那儿,招来盗墓贼几乎是必然之事,如果此墓没被盗那才是奇迹。
经过近一个月的仔细发掘,厅堂已被下挖近 3 米之深,这时墓室终于显现出来,里面从东至西并排着 3 具棺椁。
其中中间那具棺椁的棺盖已被打开,东边的棺椁上也开了一个盗洞,但西边的棺椁看起来却是保存完好,这让考古队又是一阵激动。
考古队首先打开的是中间那副棺材,果然不出所料,棺内之物早已被盗掘一空,但考古队并未有太大失望,因为价值最大的东西盗墓贼并没能带走——那副奇特的棺木。
这副棺材正是史籍上记载的「树棺」,其做法是截取一颗近一米粗的大树的中间部分,接着将其一剖为二,中间掏挖成人形,然后将死者放入这个人形坑之中,再将另一半扣上,人就夹在树干中间,最后将树干下葬。
这种葬式,正是历史上只闻其名不见实物的蒙古上层贵族「树棺葬」!
据蒙元史料记载,「树棺葬」是高等蒙古贵族或极高级别的官吏才有资格享用的一种高级丧葬形式,由于蒙古高等级人物下葬一般采取不封不树的「密葬」形式,所以真正的元代大墓此前从未被发现过,人们自然也没有见过「树棺」长什么模样,只能凭想象去臆测。
而梳妆楼元代王级人物「树棺」实物的出土,让考古学者第一次亲眼看到了「树棺葬」的具体葬式,论研究价值足以胜过无数黄白之物。
之后考古队将中棺主人的遗骸清理了出来,而就在此时,考古队又有了重大发现——在中棺墓主人的衣服上,竟然还残存着一个鎏金带扣。
带扣上的宝石等物早已不见,但它上面的雕刻的图案却令在场所有人感到震惊,带扣上所雕的,竟然是一幅二龙戏珠图案。
加载中…
梳妆楼出土的鎏金带扣
古代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使用龙的图案,很显然,此墓主人的身份非同小可,他定然是元代历史上极有身份的人物,否则不可能用此龙图。
他究竟是谁呢?
扑朔迷离的墓主人身份
通过对中棺墓主遗骸的测定,此人死时大约 30 岁,由于棺中信息量太少,当时仍无法对他的身份进行一个准确判断,或许在打开其他两棺后,他的身份才会水落石出。
紧接着考古队又清理了东侧棺椁,棺材里面塞满了各式绸缎,经过仔细搜索,里面还残存有一对金耳环,很显然,此棺主人是个女性。
经过对其骸骨测定,该女性死亡时大约为 20 岁左右,从其棺木排在中棺男主身边来看,此女应该是他的妻子。
最后考古队打开了中棺西侧那副看似完好的棺椁,打开一看,这才发现此棺原来也被盗扰过,棺内之物早已被洗劫一空。
考古队员们本来有些失望,但很快他们的注意力就集中到了棺木上——它的外形居然与欧洲所用的棺材极其相似,在它的棺底两侧,竟然安装有 4 个提手。
加载中…
梳妆楼元墓发掘现场
然后队员们在清理棺内骸骨之时又发现,棺内底部居然挖有 7 个呈北斗七星形状排列的孔洞,这就是传说中的「七星棺」。
看来这位七星棺墓主,生前既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又信奉道教,所以棺木才是这般中西合璧的模样。
除此之外,棺内之人的身份极其特别,据考古队对遗骸的检测,死者为一女性,但死亡年龄却是已超过了 60 岁。
匪夷所思!
从此墓埋葬方式来看,很明显它是一个夫妻合葬墓,中棺男主死亡时 30 岁,东棺女性死亡时 20 岁,但西棺女性死亡却有 60 岁。
这 3 人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何年龄差距是如此悬殊?
考古队员一时间懵圈了,如此奇特的墓葬结合真是头次遇到,由于西棺女主年龄太大,于是有人提出,这位女性会不会是中棺男主的母亲?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细究下去却极其不符合常理,母子合葬不是没有,但这种儿子媳妇加婆婆同葬一穴,而且媳妇还位于东边尊位(古时以东为尊)的情况却是闻所未闻。
梳妆楼古墓发掘至此,谜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越来越多了。
加载中…
梳妆楼元墓棺木排列方式,中间为树棺
墓主人究竟是谁?
梳妆楼内部古墓发掘工作到了这个地步,基本已可告一段落,但发掘时见到的种种情况让考古队员们感到十分迷惑。此时有人提出,既然梳妆楼下面有古墓,那么之前在梳妆楼外面发现的那些建筑遗址下面,是不是也藏着古墓呢?
这正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考古队马上又调转方向,对梳妆楼外部的建筑遗址下方进行挖掘,发掘结果不出所料,那些残留的青砖地面下方,果然也存在着一个个元代墓葬。
这时情况已基本明朗,此处为蒙古某大族的家族墓地,只需看看历史上是哪个蒙古部族长期驻守此地,那么就知道这里是哪个部族的墓地。
在翻查大量史料后,考古队终于找到了答案,沽源县为蒙古历史上汪古部的驻地。
与此同时,考古队又在之前梳妆楼内出土的器物中发现了重要线索。
当初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些刻有蒙文和汉文的碎石块,考古队在仔细研究后,才发现这些碎石竟是来自梳妆楼出土的那 3 块石板。
据考古队研究,这些带字碎石原本是 3 块石板上的碑文,但后来这些碑文被盗墓之人刻意凿掉,散落四处。这些带字碎石上面的字很零碎,如今已很难辨认,但其中一块上却残存了几个字,上面写着「襄阔里吉思,敕撰,臣为」的字样。
加载中…
写有「阔里吉斯」的碑文石块
由于是碑文碎片,这句话意义不清,但其中「阔里吉思」一词的意思却是清晰无误的,因为它是个人名。
阔里吉思在元史中可谓赫赫有名,此人集忽必烈外孙、汪古部族长、黄金家族驸马、元成宗时期朝廷重臣等各种身份为一身。少年时就上任甘肃平章,后又任征东行省平章等职,重点是,此人一生竟娶了两位元朝公主,实乃历朝历代破天荒之事。
此人在少年时,先是娶了忽必烈太子真金的女儿忽答迭迷失公主,即自己的表妹,后来公主去世,他又娶了元成宗的女儿爱牙失里公主,即他的侄女。
当时元朝皇室里面这种婚嫁情况很难以常理来论,阔里吉思身为汪古部族长,手握控弦之士数十万,堪称蒙古诸部里的实力派,所以黄金家族无论如何都要拉拢他,两位公主显然都是这种政治联姻下的牺牲品。
阔里吉思先后娶了两位公主的罕见经历,令梳妆楼 3 位墓主的身份被彻底揭开。
很显然,中棺男主的身份正是阔里吉思。他死后被葬入梳妆楼所在的汪古部家族墓地,他东侧的棺木,葬的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忽答迭迷失公主。
忽答迭迷失公主早逝,因此他又娶了爱牙失里公主,被元成宗封为高唐王。30 岁左右时阔里吉思出兵西北平乱,这一去他战败被俘,之后在今外蒙一带被对手察哈台汗国处决。
讲到这里,问题来了,既然阔里吉思身殒于外蒙地区,那他的尸体为何最终又归葬到了千里之外张家口的梳妆楼里呢?
加载中…
梳妆楼元墓剖面图
这事我颇感好奇,于是就去翻了翻元史,但让人意外的是,这一查,竟查出了元史上的一件奇异之事。
公元 1295 年,元成宗即位,察哈台国汗王笃哇不服,率兵侵扰元境,于是驸马阔里吉思向元成宗请命出征。
1297 年,阔里吉思在与叛王也不干的战斗中身中三箭,仅率千余精骑就将对方的数万大军击败,端是强悍,其作战能力即使在整个元史中都是可以排上号的。
之后阔里吉思连战连捷,1298 年冬,笃哇进犯元朝岭北行省,阔里吉思率军与之大战,笃哇诈败,阔里吉思不察以致孤军深入,最终在今蒙古国境内战败被俘。
阔里吉思是蒙古贵族中少有的将才,笃哇很是喜欢,想要招降,于是笃哇绞尽脑汁想了个拉拢的办法——「欲与女妻之」,准备将自家女儿许配给他。
谁知阔里吉思对元帝忠心耿耿,又瞧不起笃哇旁系出身,直接打人家脸说:「大爷我是皇帝女婿,若没有皇上和皇后亲自下令,我绝不可能再娶。」
史料中这段讲得比较委婉,但其中奚落之意任谁都能看出来,很有点关羽「虎女焉能嫁犬子」的意味在内。
人家笃哇好歹是个汗王,被打了脸自然很生气,后果也很严重,之后什么「翁婿一家亲」之类的话再也没提,没过多久阔里吉思就被处决。
然后接下来发生的事,便有些诡异了。
公元 1310 年,此时阔里吉思已死去近 13 年,一天他的儿子赵王术安不知怎的,突然想起自家老爹的尸体还没要回,便向王府属官哭诉,王府官员就把此事上报给了当时在位的元武宗。
加载中…
元武宗画像
元武宗见到上奏,感念于术安之孝,同意术安去取回阔里吉思尸体,并派出 500 兵卒一路跟随保护。
之后术安一行人风雨兼程,终于赶到了阔里吉思停放遗体之处,按惯例一番作法后,一行人开棺验尸。
接下来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元史》中竟称阔里吉思「尸体如生,遂得归葬」。
《元史》原文:淇阳王月赤察儿、丞相脱禾出八都鲁差兵五百人,护其行至殡所,奠告启视,尸体如生,遂得归葬。
很显然,史料中的「归葬」一词是指阔里吉思遗体被运回了元朝境内安葬,而梳妆楼阔里吉思墓的发现也印证了这条史料的准确性。
但这条史料中的「尸体如生」一句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术安等人迎回遗体时阔里吉思明明已死亡 13 年之久,按理说这么长时间过去阔里吉思的尸体早该化成白骨了, 「尸体如生」显然是不正常的。
一则好好的史料记载到了这里奇峰突起,竟硬生生地变成了一起灵异事件。
世上有长达 13 年都不腐烂的尸体吗?
按常理来讲,自然是没有的,但有一种可能却不能排除——如果是人为进行了防腐处理呢?
所以这起「灵异事件」的真正重点是:700 多年前的元朝,会有这么高超的人体防腐技术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不少元代史料,然而有关尸体防腐的记载一条都无。
不过,这次翻查也不是完全一点收获都没有,最后我还是找到了一条不算直接证据的线索——成吉思汗后事之谜!
加载中…
成吉思汗画像
据各方史料记载,成吉思汗是驾崩于西夏灵州,即现在宁夏宁武县境内。
《蒙古秘史》: 亥年,成吉思汗攻取朵儿篾该城后即升天。
《史集》:亥年,汗进至六盘山,八月十五日登遐。
《元史》:太祖 22 年围西夏,闰五避暑于六盘山,六月西夏降,八月崩于萨里川哈刺图行宫,葬于起辇谷。
成吉思汗崩于灵州这点是没有异议的,重点是在他死后,他的遗体究竟是葬在了哪里?
近百年来,不少世界级的历史学家都对这个事进行过深入研究,如综合各方面资料来看,成吉思汗归葬地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成吉思汗应该是葬在了「大肯特山」,即汉朝时所称的「狼居胥山」,位于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侧。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历史学者都认为成吉思汗都持这一看法,应该说这是当前最主流的意见之一。
第二种观点是另一部分学者提出的,这些学者认为成吉思汗陵应该在今天的内蒙鄂尔多斯附近。
今日的鄂尔多斯仍保存着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八白室」,该部分学者认为,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寝原则上不会距离「八白室」太远,所以成吉思汗陵应该还是在鄂尔多斯附近。
加载中…
内蒙古「八白室」
以上两种观点,无论是「大肯特山说」还是「鄂尔多斯说」,其实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需要解释——成吉思汗遗体从灵州千里迢迢运到下葬地,中途他的遗体究竟是怎么保存的?
要知道成吉思汗去世时天气尚是炎热的夏季,若没有有效的遗体防腐技术,恐怕运送队伍还没走到目的地,遗体就已彻底腐坏了。
而阔里吉思死后 13 年仍「尸体如生」这条史料,似乎正好揭示了其中的秘密——当时的蒙古上层贵族,很可能已经掌握了某种尸体保存技术,可以让重要人物的遗体长时间保持不腐。
若情况真是如此,那么无论是成吉思汗的遗体运送问题,还是阔里吉思肉身不腐之谜似乎都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仍没有确切史料或考古实证能佐证这一看法,因此这个观点现在只能算是基于事实前提下作出的一种合理推测。
阔里吉思死后,其第二任妻子爱牙迷失公主又活了很久,从墓葬发掘来看,她活到至少 60 岁左右才去世,然后与阔里吉思葬在一起,而她正是那具「七星棺」的主人。
至此梳妆楼之谜终于被破解。
加载中…
梳妆楼大墓是中国考古学界首次发掘出的元代王族墓葬,在国内考古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过往无数人寻之而不得的元代高等级大墓,第一次以全貌展现在了世人眼前。
本文写到此处,只剩最后一个谜题未解——为何汪古部要在家族墓地的地面上建造如此醒目的「梳妆楼」呢?按照蒙古部族风俗,他们本应采用「密葬」方式才对。
据考古队对整个墓葬的勘查,认为梳妆楼当初应是阔里吉思墓的地面「享堂」,即汪古部祭祀阔里吉思的场所。
可以想象,汪古部建成陵寝之初,梳妆楼一定派有兵卒保护,谁知天下大势并无定势,待那大元江山不保时,烽烟四起,最终汪古部也只能弃掉部族世代守护的先王陵寝,四散而去。
没了人保护,阔里吉思等人的墓又如何能不被盗?
而梳妆楼自身能历经九百年风云保存至今,其实已算是极侥幸的奇迹了。
主要参考资料
《元史》、《口北三厅志》等;
《获奖后的攀升——评修改后的晋剧「梳妆楼」》,中国戏剧,1997;
《解开梳妆楼之谜》,张家口日报,2013;
《汪古部落墓地的发掘与考证》,魏晓颖、魏琢,2010;
《梳妆楼揭秘》,央视,2010;
《河北沽源梳妆楼元墓墓上建筑研究》,李敏、刘拓,《文物》,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