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新闻的朋友肯定会被一件事情整懵:只要有关隐身飞机的新闻,那都是都是杀敌于无形,异常厉害;但同样只要是反隐身雷达的新闻,却又都是破敌之踪迹,似乎也是非常厉害。
那么咱们的问题来了,这隐身飞机遇到反隐身雷达的时候,谁更厉害呢?这新闻又该怎么写?
我们追根溯源,先从隐身飞机的出身说起。
首先得承认,在军事装备的发展路线上,美帝为大伙趟了不少路。比如隐身飞机,美帝至少为大家趟了三条路,可以说给咱们提供了不少参考。
先来说说第一条路。作为人类的第一架隐身飞机,F117 走的是隐身碾压路线,这种路线的核心思想是,凭借极致的隐身性能,在敌人头顶随意丢炸弹而丝毫不用担心反击。
所以,F117 的所有设计都围绕隐身展开,牺牲了机动、速度、航程、载弹量、飞行员视野,甚至连雷达都没装……
奇葩的 F117 虽然叫「战斗机」,但是却没有空战能力,于是就有人叫它「轰炸机」,可这货一般却又只能带 2 枚炸弹,哈哈,你说奇葩不奇葩。这个套路一开始在海湾战争期间所向披靡,但是在后来的科索沃战争中被老式雷达不小心给破了身。
F117 的隐身性能一旦有了破绽,其他短板瞬间成了致命伤,随后就逐渐被打入冷宫,2008 年宣布全面退役。
显然,「为隐身牺牲一切」这条路,美帝算是趟到头了。
加载中…
好在,美帝的第二条路「豪华套餐路线」趟得不错。
1997 年,代表性的 F22 横空出世!他走的是「文能隐身、武能狗斗」的全面路线,隐身、机动、火力、航电样样第一,妥妥的全面发展三好学生,班里其他小伙伴只有仰望的份。
可人类科技毕竟也就那点能耐,至少在机动性和载弹量上,总得做个取舍吧?得了,这活还是分俩人去干吧,F22 专心搞空战,至于扔炸弹这种粗活,交给 B2 吧。
加载中…
B2 走的是 F117 的「极致隐身」路线,区别是加大了航程和载弹量。B2 在设计之初是不打算要护航的,即便遇到一些难缠的防空阵地,也可以远远在防区外轻松扔炸弹,很难被雷达锁定。
谁知道,雷达技术突飞猛进,B2 很难保证在预警雷达面前不漏一点踪迹。哪怕在雷达屏上闪了几个点,对手就可以派战机到可疑区域巡逻,万一被逮到,三代机就能让慢悠悠的 B2 扒下一层皮。
所以,2009 年美帝搞了一个「极地闪电」演练,F-22 和 B-2 多次在关岛训练联合远程奔袭,一个负责拿空优,一个负责扔炸弹。美军官方说法,此战法主要针对「拥有强大地空导弹和先进战机,在亚洲已有区域性影响力的对手」,我猜测,这对手应该不是指日本。
加载中…
从技术上说,F22 和 B2 这组豪华套餐组合,绝对够全世界喝一壶的。
但尴尬的事情出现了,豪华套餐出道时,苏联,也就是大毛子已经挂了,咱们还是菜鸟,欧萌全是小弟……苦练十年闯江湖,下山一看,江湖没了。
B2 首次实战炸了我国南联盟大使馆,也把我国的军工经费炸上了天。后面几年又蹂躏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差不多都是壮汉「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
F22 混得就更惨了,唯一的一次实战是 2014 年跑到叙利亚炸了个恐怖分子,这活干的,不知道让人咋说了……至于吗?有这么恐怖的恐怖分子?
很快,更尴尬的事情出现了。
B2 这家伙,干一趟活,回来就得小保养躺几十个小时,干活多了又得大保养换配件,几次出场费就可以买一架普通战机了,平时还得配专用机库保护隐身油漆,比大爷还难伺候。从经费上算,B2 飞几趟就相当于摔了一架三代机。
F22 也不是省钱的主,因为出道早,还没干什么正经活,航电系统就已经过时了。空战非常依赖航电,如果还要继续供着 F22,那拖不了几年就得出新款。至于价格嘛,新款哪有比旧款便宜的道理?
这帐越算越不对劲,美帝凭借四代机就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了,这么高的性价比,何苦还要点一份豪华套餐!
一架 B2 带上两架 F22,造价就快赶上一艘航母了!B2 原计划采购 132 架,但买了 21 架实在太贵买不动了,只能停产。F22 买了 187 架,也吃不消了,2011 年关闭了生产线。
哥俩加起来能换几十艘航母了,美帝就算全世界薅羊毛,也供不起这样两尊大佛。
B2 和 F22 的停产,标志着豪华套餐路线也趟不动了。
加载中…
那么,咱们继续趟第三条路:无所不能的 F35。
豪华套餐说到底就是太贵,这回咱得吸取教训。说到钱,不妨学习下房地产公司,搞预售:想买 F35 吗,先交钱吧!
美帝从盟友那里集资搞研发,保证事成之后,一律会员价。美帝这把算盘打得就精明多了,一则省钱,二则赚钱,三则把盟友绑得更紧。只是玩得稍微有点大,不但把盟友的预算搭进去了,还砍了自己的四代机预算,全部押宝 F35。
这一下,四代机都成了后娘养的,想推新款基本不可能了,只能换个雷达、刷个新漆,然后改个字母加价卖人。
大约只有 F18 幸免于难,舰载机毕竟是美帝全球威慑力的主要载体,即便押宝 F35 也不能把 F18 搭进去。「大黄蜂」变「超级大黄蜂」后,又变成「先进超级大黄蜂」,实打实的新款,绝不是换个配件改个字母,而是连机体结构都改了,看起来是不打算把舰载机的宝座让贤了。
加载中…
钱都给了 F35,活自然是少不了的。F35 不但要一口气取代美帝自己的 F-14、F-15、F-16、F/A-18C/D、AV-8,还要一口气取代英国、日本等盟友的三四代机,步子迈得不可谓不大。
这就决定了 F35 只能走多功能路线。歼击机、截击机、攻击机自不在话下,没放过舰载机也认了,想取代电子战飞机也在意料之中,但把注意打到预警机身上就有点过分了,意图通过数据链将多架 F35 组合成一个空中预警平台,号称小型预警机。
这真的是怼天怼地怼空气,何止是多功能战机,简直是全能战机,老少皆宜,大小通吃,一人打遍全村一条街。
加载中…
说明一下,多用途战机是各国主流,但和 F35 这种全能路线是两码事。举个例子,空优战机拿下制空权后,已经闲的没事干了,当然可以挂对地武器执行轰炸任务。反之亦然,如果能把敌机压制成靶机,那么攻击机也可以挂载空空导弹去凑凑热闹。
这种兼职不需要对战机做太多改动,所以现在的战机基本都是多用途,挂个电子吊舱还能充当电子战飞机。但实际上,不同任务的侧重点还是不一样的,尤其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时,丝毫马虎不得。
加载中…
F35 要集成那么多功能,想想看,一定是高科技精品了,实际上,但凡美帝亲自出手的东西,科技含量都不低。那么,既是科技精品,是不是就天下无敌了?诶,别急,这是两码事。
无论美帝科技有多强,走全能路线的 F35,为了照顾不同的使用场景,各项性能必然有所相互妥协。比如,垂直起降版 F35B,就科技水平而言,就问你服不服,肯定服啊!但是你说说,为了耍这个帅,需要牺牲了多少其他性能?肚子里埋那么大一台垂直起降的电风扇,碍事吗?
加载中…
有人不服了,难道美帝还没你聪明?这倒不至于,不过评论往事总是比规划未来容易很多,可以肯定的是,当年美帝打算盘时,忽略了一个异数。
如果科技有代差,别说 F35 性能有点折扣,就是拆掉一个翅膀照样吊打全球。F35 首飞是 2006 年,立项还要早些,F22 决定停产是 2009 年,那年月对中国来说是个什么时代?
带大伙回忆回忆,那时候咱们歼 10 还没搞利索,强 5 这老飞机仍然是绝对主力,飞豹时不时还能成为新闻主角……我说差两代不算过分吧?美帝再怎么看得起你,躺二十年等你,妥妥没问题吧?他不但没必要搞六代机,连 F22 都是累赘,走性价比更高的全能路线不失为一种上策。
当然了,现在的 F35 也不见得不是上策,全能路线刚刚开始趟,最后能不能走通,还是个未知数。注意,这不是嘲讽,是真不知道!二战时期那么多实战中出来的军事家,在选择走战列舰路线还是航母路线时,照样会懵逼,何况咱们这些纸上谈兵的键盘侠呢!
不过,至少 F35 的成本是控住了,这几年产量惊人,眼看着就奔上千架去了,充分体现了老牌工业帝国的底蕴。要知道,数量也是一种优势,而且是很重要的优势,光这一点,咱就不应该铺天盖地嘲笑他。
加载中…
你看,美帝都把路趟成这样了,一般人是跟不上了!咱们啊,琢磨良久,觉得还是第二条路靠谱,不过得修正一下:隐身飞机只负责拿下空优,后面为所欲为的事情,让四代机上。
就在 F22 工厂停工的那年,歼 20 首飞!这里还有一段缘分,关停 F22 出了大力气的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歼 20 首飞的当天,正好在访华,这哥们听到消息后直接懵了,问胡锦涛主席咋回事,胡锦涛主席宽慰道:只是普通的科学试验,不要多想……若干年后,盖茨在回忆录中写到,那天是我这辈子最耻辱的时刻。
歼 20 首飞之后,四代机也一路狂奔,歼 10C、歼 11BG、歼 15、歼 16,定位清晰,层次分明,走的是混搭风格,完全不打算考虑美帝的全能路线。
加载中…
显然,中美的隐身飞机路线已经出现了较大差异。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了飞机设计上。
美帝推 F22 的时候,反隐身技术几乎是零,隐身技术又独此一家,所以人家追求的是绝对碾压,更加注重隐身,以至于隐身性能好过了头。后来推 F35,为了增加通用性,砍了不少隐身设计。
轮到中国推歼 20 时,明显是冲着美帝去的,自己玩反隐身多年,不至于单纯到想凭借隐身吊打美帝,能打个势均力敌就心满意足了,所以更加注重机动性和航电的后发优势。
很多人以为隐身飞机比的就是隐身,所以一直对歼 20 鸭翼布局(就是前面两片小翅膀)对隐身的影响耿耿于怀。拜托,歼 20 又不去参加隐身比拼大擂台,看看雷达反射截面公式,在旗鼓相当时,两片小翅膀带来的机动性明显比牺牲的隐身性更划算。
关于这对冤家的隐身性能,普遍看法是 F22 要优于歼 20,除了技术水平之外,我相信更多是设计上的取舍。在全是三代机的年代,五代机再怎么强调隐身性都不过分,但在隐身飞机对战时,机动性可能会带来更大的优势。
咱们假设一下,如果中国趟出的路更合理,那美帝会走回头路吗?就目前来看,概率不大。像 F35 这种项目,一旦开始趟路,涉及的利益就太多了,往往是一条路走到黑。
美帝现有的 F22、B2 和大量的四代机,再飞个十几年肯定没问题,不过,等这批战机寿终正寝,接下来的空战画风,咱们来畅想一下:
美帝带着自家各路小弟出门干活:乌泱泱清一色 F35。
咱们出门干活:歼 20 狙击踹门,歼 10、歼 11 辅助拿下空优,歼 16 跟上对地对海,歼 15 给海军出远门办事。
仔细算算的话,美帝那些黑科技的立项源头都要追溯到美苏对抗时期,美帝虽谈不上害怕毛子,但忌惮是少不了的,所以生产力嗖嗖的。毛子挂了之后,经济总量混到和广东省一个水平,就剩军工啃老本,从长远看,很难成为一个合格对手。
从毛子解体到 2010 年,美帝舒舒服服做了 20 年世界霸主。直到 2011 年,奥巴马在 APEC 峰会上高调提出重返亚洲,2012 年正式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算是美帝注意到中国这个异数的明确信号。
美帝这一转身,大家猜猜,谁是这个星球上最害怕的?
不说别人,咱们肯定是很害怕的,其害怕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怕航母、怕隐身飞机。至于氢弹,大家都有能力掀桌子,还不知道谁怕谁呢。其实,维护世界和平,氢弹至少占了一半功劳。
对现金国际几大流氓来说,技术无外乎就是砸钱砸时间,哪里害怕砸哪里。咱们在砸航母、砸隐身的同时,也在砸反航母、反隐身。不出意外,砸了这么些年终于砸出了名堂。
啥叫隐身飞机?
咱们用科学的态度,用数学来描述一下。依惯例,先看公式:
加载中…
雷达有效探测距离与目标雷达反射截面(RCS)的四次方根呈正比。看不懂公式就看例子:
一架普通战斗机对短波雷达的反射截面大约是 5 平米,所以新闻上说某某雷达探测距离多少多少,一般都是指对 RCS=5 的目标的探测距离。若反射截面减少到 1/16,则根据公式,雷达探测距离减少 1/2。
顺便打个岔,有观点认为给四代机刷隐身涂料就是隐身,这纯粹是瞎掰,理由如下:飞机的隐身性能主要来自结构,单纯刷漆的话,RCS 大约只能下降 20%,代入公式算一算,探测距离也就减少了 5%,性价比贼低。比如,美帝卖给弯弯的 F16V 就是刷过漆的,价格非常很感人了,但是隐身性能呢,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咱们从公式上看,只要距离够近,就没有发现不了的飞机,因此不能用「能否被发现」来定义隐身飞机,显然,反射截面是一个更适合的定义指标。现有的隐身飞机其实就那么几款,美帝的 F117、F22、F35、B2,中国的歼 20、歼 31,其他暂且不认。
隐身飞机的反射截面属于保密内容,不过外界通过仿真计算有不少说法,大概是这样:F22 小于 0.01 平米,歼 20 小于 0.05 平米,B2 好于 F22 好于 F35。
代入公式,与 F16 这类四代机的被探测距离相比,F22 不大于 21%,歼 20 不大于 32%。不放心的话,再搞个电子战飞机压制一下对方雷达,还能榨出点折扣。
这就是人类顶尖隐身飞机的隐身水平,估计和吃瓜群众的印象大相径庭,看起来隐身飞机也没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嘛!
其实,只要你的攻击距离大于对方探测距离,就可以在被发现前完成攻击并返航,这效果和完全隐身是一样的。战机不至于真飞到对方头顶扔炸弹,不然的话,肚子对着雷达,啥隐身都白扯,咱刚刚说的 RCS 都是飞机正面对着雷达,而且对的是短波火控雷达。
雷达反射截面 RCS 和雷达波长的关系大致如下:
无论大小目标,对 3 厘米的雷达波隐身效果最好,小目标对 1 米多的雷达波隐身效果最差,至少能差出 2 个数量级。
对米波来说,F22 的雷达反射截面会从 0.01 平米增加到了 1 平米,于是折扣也就剩三分之二了。也就是说,米波雷达若在 300 公里处能发现 F16,那么 200 公里处就能发现 F22。
这岂不是说,隐身飞机要完犊子了?
不是所有米波雷达都叫反隐身雷达
米波雷达不是新鲜玩意儿,早期的老古董都是米波雷达,因为定位精度不高,一度是落后的象征,处在淘汰边缘。美帝既然敢率先玩隐身飞机,自然是对米波反隐身的可行性心里有数。
雷达这家伙是一件很随缘的武器,探测范围之外的目标,不见得一定发现不了,探测范围之内的目标,两眼一抹黑也是常有的。米波雷达更是缘分中的缘分,如果目标处在探测距离边缘且地形复杂,那这缘分怕是八辈子才能修来。
这么科学的装备,为啥会这么不科学?
很多人以为,只要目标能反射雷达波,并且这个反射信号被天线收到,事情就妥了,整个过程科学得很。
而实际上,这个反射信号夹杂着大量噪音和干扰,从噪音里挑信号是一件充满主观性的工作,早期雷达兵甚至是用肉眼从一堆雪花里找信号,后来把这方法教给了计算机,最终发展成了雷达算法。
举个例子,雷达为了降低虚警率,会把小鸟那么大的信号都屏蔽掉,如果隐身飞机的反射信号只有小鸟这么大,自然就被过滤掉了。不过这事好解决,通过算法,再把把速度超过 200 公里每小时的小鸟单独找出来就行。
但对米波雷达来说,因为波束太宽,导致角分辨率太差,定位都不准,别说测速了。
波束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扇形雷达波(实际上并不准确),假设米波雷达发射的扇形是 20 度,那就只能 20 度 20 度地扫描空域,即便接收到反射信号也只能说明前方 20 度范围内有目标,20 度可是很大的扇形了,在 100 公里外的分辨率只有 35 公里,根本无法满足引导要求。
同理假设,火控雷达发射的扇形是 1 度,那就能 1 度 1 度扫描天空,定位精度自然就高了,可以分清 100 公里外相隔 1.7 公里的目标。
加载中…
怎么办?这时就轮到算法大显神威了。比如,可以试试找出每次扫描周期里的相似信号,因为噪音是随机的,但反射信号应该每次都差不多。可惜的是,米波的识别能力也很拉胯,每次反射信号都长得不太一样,压根分不清是不是同一个目标。
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雷达算法会把越来越多的细节考虑进来,不断延伸这个枯燥的数学问题。运气好的话,雷达屏上还是能偶尔出现几个亮点,但远远达不到跟踪目标引导作战的要求。
如果米波雷达只有这点毛病,那勉强还能凑合,主要是波束宽的麻烦还远不止此。
米波波束类似一个巨大的扇形,有一部分很容易打到地上,这些雷达波被地面反射后照到目标上,然后再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多径反射。多径反射信号和真实反射信号混到一起很难区分,尤其遇到复杂地形,部分信号直接就从地面反射回来了,这种情况,无论啥算法都得懵圈。
结果就是:第一,低空肯定乱套了,全是盲区;第二,高空覆盖区域不连续,隔一段距离就有盲区;第三,无法测量目标高度。
这么挫的雷达为啥还没淘汰?
其实对付普通飞机,米波预警雷达发现点风吹草动,任务也就完成了,接下来火控雷达开机搜索,然后跟踪锁定,不会耽误事。
对付隐身飞机就不一样了,火控雷达跟不上,就只能派战斗机去找。战斗机要搜索那么大的空域,肯定也得开雷达,找起来也费劲。但你开了雷达,别人找你就不费劲了,在隐身飞机周边开雷达暴露自己,基本就是送人头。
总的来说,普通雷达对付隐身飞机肯定没戏,你想想,如果只要改改雷达波长就能反隐身,这两大流氓还会削尖脑袋搞隐身飞机?
正因为米波雷达的诸多缺陷,很多人对反隐身技术都持怀疑态度。但是,反隐身雷达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恐怕比反航母弹道导弹还要高。
作为「最害怕美帝」称号获得者,咱们国家自然不是浪得虚名,在这个项目上砸钱毫不手软。只要不违反物理规律,哪项技术能经得起这种金钱攻势?
2016 年《解放军报》报道,2 月 10 号上午 10 点在东海发现不明目标,我军立即出动海军航空兵对其实施查证,这说明雷达精度已经能引导战机拦截。当时,正好美军派了 4 架 F-22A 战斗机部署韩国,逮到的就是这批货。
加载中…
而且,就这次事件,咱们肯定收集了不少 F22 的反射特征,算是占了个大便宜。如果小盆友们还记得前面咱们的《电子战》那篇文章,就应该知道这事儿有多严重!反射特征一直是雷达算法的作弊器,所以之后,估计美帝再也不会让 F22 出来裸奔了,不然 F22 各种姿态、各种波段的反射特征,底裤都要被我们看光了。
有人说,看你这牛吹的,眼看要吊打美帝了,那么,以色列在实战中炸了叙利亚从中国引进的 JY-27 米波雷达,这事咋说呢?
还是那句话,不是所有米波雷达都反隐身。JY-27 是十几年前卖过去的传统米波雷达,没说反隐身,只是因为型号上和 JY-27A 反隐身雷达差了一个字母,被很多人混为一谈。
被击毁的这台叙利亚雷达只是远程警戒雷达,而且是十几年前的出口型号。
而且更重要的是,防空讲究体系作战,单凭一台雷达就想对抗中东小霸王实在难了点。即便雷达发现了以色列的 F35,叙利亚也没能力拦截啊,这又不是火控雷达。
正宗的反隐身 JY-27A,块头大了很多,关键是名字变了,从「远程警戒雷达」变成了「新型三坐标引导雷达」。
加载中…
三坐标就是距离、方向和高度,知道了这仨,就可以引导战机前去拦截,这和传统的米波警戒雷达已经有了本质区别。
不能光吹牛,说说咋做到的?
首先,提高分辨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加天线尺寸,你看这些反隐身雷达都是大块头。其次,相控阵是必不可少的,这能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
这俩技术硬杠是板上钉钉,至于背后的东西咱们肯定不懂,只能按照反隐身雷达总设计师吴剑旗的公开 PPT 描个大概。
第一,雷达在扫描天空时,朝不同方向发射不同频率、不同波形的雷达波,这就确保从地面反射的信号和其他方向的信号区分开,降低多径信号的干扰。第二,对雷达阵地周边环境进行建模,详细测量雷达波对地面的反射信息,用于最后探测结果的修正。第三,使用主动对消波束和干扰波束实施对消。
就说这么多,不懂也别问了。
既然路趟开了,针对不同场景,就得多出几个产品,比如低空补盲、中远程跟踪等等,所以除了 JY-27A 米波雷达,还有 JY-26、YLC-8B 分米波雷达等等。米波虽然反隐身效果最好,但分米波也不差,所以有些「先进米波雷达」其实用的是分米波,精度想必会更高一些。
还有一种奇特的米波稀布阵雷达,把一根根竹竿插地上,发射单元和接受单元以特定间距组成阵列,加上一堆枯燥的数学问题就搞定了,原理上有点像昆虫复眼。
这玩法最早是法国人想出来的,只是玩得不利索,后来反而被中国先捣鼓出来了。
每次出新款就拿到东海守着 F22,天天盼着美帝能给一份体验报告。
那,能吊打美帝吗?
不可否认,中国肯定有一些核心技术已经超越美帝,但我一直不喜欢用「吊打」这种说法。说到底,大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智人,谁也别小瞧谁,时间长了都会缓过劲来。
眼下,美帝反隐身雷达确实落了下风,毕竟人家从来没怕过谁,可以说没有反隐身的需求。如今咱们把反隐身的路趟开了,加上歼 20 服役成军,只要美帝手里有钱,就没理由不跟上,他们的反隐身技术想必也会紧追而来。
加载中…
比如,美帝洛马的 TPY-X 雷达和中国的 JY-26 雷达就非常相似,可以说是美帝摸着我们过河了。兔兔家也被摸一次,真不容易!
但先别急着嘲讽美帝山寨,其实那只是外貌相似而已,核心技术都是他们自己的。同理,咱们很多山寨产品,也是有核心技术的。这些技术都是真金白银拿钱砸出来的,凭啥说山寨?
除了中美,工业底子厚实的国家只要舍得砸钱,也不会一无是处。法国米波综合脉冲孔径雷达(RIAS)、德国米波圆阵列雷达(MELISSA)、俄罗斯「东方」-E 和「天空」-Y 雷达,都是性能不俗的米波三坐标雷达。
毛子和美帝都玩过用天波雷达反隐身,据说撞大运时可以发现几千公里外的 B2,但是,这么远,发现了能干嘛呢?诅咒吗?
下面该较量较量了。
第一场:地面反隐身雷达
隐身飞机若是像以前那样从高空悠哉悠哉飞过来,怕是已经没多少悬念了,肯定完犊子。
所以现在隐身飞机都会通过超低空突防、利用山谷来躲避雷达,过上了三代机的苦日子。网上曝光过 J20 百米超低空飞行的照片,美国 F35 也经常训练利用峡谷躲避雷达。
加载中…
加载中…
第二场:舰载反隐身雷达
现在有舰载的反隐身雷达吗?应该是有了,刚换没多久,从外形看,很像。
加载中…
从尺寸上看,052D 的新雷达明显小于地面的反隐身雷达,探测距离估计得打不少折扣。
不过,隐身飞机要对军舰下手也不容易,拿空空导弹打军舰,怕是连旗杆都折不断。而反舰导弹的块头不是闹着玩的,外挂会破坏隐身,必须得塞到弹仓内,这就太难为 F22 和歼 20 了。
不过,全能王 F35 是个例外,这哥们演示过从弹仓内发射反舰导弹。
加载中…
不过,F35 的隐身性比 F22 差不少,对上军舰的话,两边都打点折扣,生死犹未可知。
不过,F35 有一款量身定制的 JSM 导弹,号称射程 500 公里,打个对折,就算 250 公里发起攻击,军舰要抓到 F35 也只能靠鸿运当头了。
不过,军舰打反舰导弹是日常工作,哪怕挨上一发,也不见得会失去战斗力。
第三场:机载反隐身雷达
反隐身雷达如果能上飞机的话,也只能是预警机。从战法上说,小流氓之间斗殴,买几架 F35 压箱底还是很惬意的,但中美这种大国,很难出现隐身飞机单挑军舰的情况,最可能出现的还是军舰和预警机合作对抗隐身飞机。
总结一下,个人观点:反隐身雷达在沿海守家可以,但出海进攻性明显不足。
隐身和反隐身的较量,使得两方面技术趋于平衡,在隐身这个维度上很难碾压对手。这会促进六代机的诞生,双方开始寻找新的维度。
不同的是,下一轮较量要格外小心。回头看,美帝是在独霸武林时摸索五代机,就算输了从头再来,他依然还是霸主;咱们是跟着走,风险也不大。但是这六代机,万一趟错了路,美帝就不一定还是那个美帝了。
举个例子,大约 20 年前,美帝驱逐舰走过一条类似 F117 的路线:朱姆沃尔特级。它科技含量那是没得说,但是很快就发现趟错了路,海量的研发经费耽误了原先伯克级的发展,使得「伯克 2」二十余年原地踏步,最终被中国 055 赶超。而朱姆沃尔特仅仅造了三艘就停了,最近几年美帝重拾伯克级,一口气要开建十艘「伯克 3」,显然是有点急眼了。
这让人不得不担心美帝如今抛弃四代机,全部押宝 F35 的策略是否会重蹈驱逐舰覆辙。算了,这也不是咱们该操心的事。
加载中…
美帝趟错路的现役装备朱姆沃尔特级,看着简直就是科幻电影的场景。相比之下,美帝的伯克级更像是地球人的装备。
加载中…
把人类现有武器摊开数一数,目前只有洲际导弹基本还是无解,原因无他,就是太快了。
在大气层内,你把速度飙到 5 马赫,就算王者了;飙到 10 马赫,那就封神了;再快,就要成仙了。
若哪天反隐身技术大行其道,不妨回头考虑一下那个古老的秘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