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 10 月 25 日到 12 月 6 日,短短 40 天的时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没有空军掩护,武器装备远不如美帝的情况下,爆锤了麦克阿瑟两次。一共消灭敌军 5 万多人。联合国军被迫撤到了「三八线」以南。
不过,志愿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共计伤亡 6 万多人,稍多于联合国军。尤其是长津湖战役,被冻伤的伤员就高达 30732 人。
更加不幸的是,连续不断的作战已让志愿军人困马乏;后勤的严重不足,又让战士们的生活非常艰辛。
很多战士,在零下 20 多度的寒冬里还穿着四处漏风的草鞋;还有很多战士,因为天天吃炒面,导致营养不良嘴角溃烂,急需转入休整。
因此,彭元帅建议,志愿军至少需要休整三个月。
但是,仅仅 20 天之后,志愿军就发动了第三次战役。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美国的核讹诈
与前两次战役不同,第三次战役分为了两个战场,一个在联合国,一个在朝鲜半岛。
第二次战役打响之后,美国总统杜鲁门,看到美军被打得惨不忍睹,便于 11 月 30 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口出狂言:美国可能进攻中国东北,以及使用原子弹。
加载中…
杜鲁门
他们的原话如下:
记者:「总统先生,进攻满洲(中国东北)是否有赖于联合国的行动?」
杜鲁门:「是的,完全是这样。」
记者:「换句话说,如果联合国授权麦克阿瑟将军,向比现在更远的地方推进的话,他会这样做吗?」
杜鲁门:「我们将采取任何必要的步骤,以满足军事形势的需要,正如我们以往做的那样。」
记者很好奇地问道:「这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
杜鲁门说:「包括我们拥有的任何武器!」
记者继续追问:「是否意味着正在积极地考虑使用原子弹?」
杜鲁门说:「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
此消息一出,立刻震惊了世界,并引起了极大的公愤。
欧洲各国惊慌不已,他们十分担心,美国一旦在朝鲜战场使用原子弹,苏联必然会在欧洲使用原子弹,到时候整个欧洲都会被夷为平地,甚至整个人类也会灭亡。
于是,欧洲各国驻联合国大使,立刻把美国驻联合国大便奥斯汀围了起来,要求美国不得使用原子弹。
英国的表现最为积极,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为代表的 100 多名议员,联合上书当时的英国首相艾德礼,表示坚决反对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原子弹。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艾德礼急忙飞到了美国,与杜鲁门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会谈。
艾德礼认为,西方最大的敌人是苏联,所以,应该采取西攻东守的战略,对新中国需要采用怀柔政策,如果北京同意停火,可以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给予北京。
但是,杜鲁门却高傲地表示,停火可以,联合国中的席位不可能给予新中国。如果新中国不接受停火,那么,美国就会一直打下去,并且还将煽动大陆境内的反动势力,进行游击战。
两个人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以至于美国国务卿当着记者的面讽刺艾德礼是「披着羊皮的狼」。
唯一让艾德礼感到欣慰的是,杜鲁门答应他,不会使用原子弹。
与欧洲的惊恐不安不同,被杜鲁门威胁的中国却表现的相当淡定。领导人在北京会见金日成的时候,一边抽烟,一边笑着说道:「这是一种恫吓,一种赤裸裸的核讹诈。不要说苏联已经掌握了核武器,美国就是像在日本一样,也在朝鲜投原子弹,那杜鲁门也没有义务事先通知我们,让我们先做准备呀!说来说去,这种做法的实质就是威胁和恐吓。」
不得不让人佩服领导人一眼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胆量。
中美外交博弈
就在领导人与金日成会谈的时候,联合国又传来了一条消息,12 月 5 日和 12 月 9 日,印度牵头十三个国家,向中、美两国提交了《朝鲜和平方案》的草案,主要内容如下:
立即在朝鲜停火;
中国军队从朝鲜撤军并不再在边境集结部队;
联合国部队中的美军撤出朝鲜;
美军从台湾海峡撤出其舰队;
由 6 个联合国成员国组成一支不超过 5 万人的部队留在朝鲜……另外组建一支 2.5 万人组成的南朝鲜警察部队维持治安;
实现停火后 6 个月,由联合国朝鲜委员会主持选举;选举后三个月,上述联合国部队撤走,选举产生的朝鲜政府逐步组建其部队。
这个提案,看似非常公平。甚至有些历史学家,以此推断说,如果我国当时同意了十三国提案,朝鲜战争早就结束了。大有把黑锅往领导人身上甩的意思。
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分析十三国的提案,就会发现,他们已经给我国挖了好几个大坑。
首先,提出的时间对我国非常不利。
当时我军士气如虹,而联合国军士气极为低落,麦克阿瑟的原话是:「如果没有最大数量的地面部队的增援,本军不是被迫节节后撤……就是被迫困守在滩头阵地……以至最后全军覆没,那是可以预期的。」
这个时候,印度十三国跳出来,大喊停战,呼吁和平,是何居心?
大家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站出来调停,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大家都以为和平就要来临,但蒋介石在把部队调整到位之后,立刻发起了全面内战。
1949 年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精锐部队丧失殆尽,解放军百万雄狮即将过江,美国和国民党又搞起了假和谈的阴谋。
有再一再二,就有再三再四,谁又能保证,十三国提案,不是美国搞的假和谈呢?
其次,这十三国中间还有菲律宾。
众所周知,菲律宾是美国的殖民地,一直到 1946 年才获得独立,而朝鲜战争中,菲律宾还先后派出了 7000 多人到朝鲜战场与我军作战,而当时菲律宾的总兵力不过 2 万多人。
所以,菲律宾根本没有资格,把自己当做中立国,前来调停。
再次,提案只说了中国撤军,美国撤军,但没有说同时撤军。
这就很可能导致,中国军队撤了,美军却不撤,或者美军撤得很缓慢。
这种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1948 年底苏联为了缓和与美国的矛盾,就主动把军队撤出了北朝鲜。同年 12 月,美军也宣布撤出南朝鲜。
但是,美军就耍了一个滑头,撤退得异常缓慢,一直到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也没有撤完。对待这种有犯罪前科的美帝,我国又怎么敢轻易相信?
最后,提案要求,中国军队不能在边境集结。新中国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一点。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奋斗了 100 多年,终于获得了独立,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如今打了胜仗,却被要求中国的军队不得在中国的边境结集,放眼天下,岂有此理?而提案中却没有限制美军在日本结集,岂不是欺人太甚?
另外,英军、法军、澳军、土耳其军,凭什么可以用「联合国部队」的名义留在朝鲜?他们刚刚与我军交战过,我军要撤,他们凭什么不撤?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我国对十三国提案非常不满。
12 月 8 日,周总理让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陈家康,约见了印度大使馆参赞考尔,质问他道:「十三个提案国为什么不公开反对美帝侵略?为什么在美军越过三八线时不发表宣言反对?为什么提案的十三国中还有菲律宾?」
可即便该提案如此偏向美国,美国却仍然不满意,因为它只想短暂停火,而根本没有想过谈判。
所以,在美国的压力下,这十三个国家,又把该提案拆分为了两个提案:
第一个提案是美国最关心的停火问题。
第二个提案才是和平谈判:「召开中、美、苏、英、印、埃及等六国代表会议……举行谈判会议或组成谈判委员会。」
12 月 12 日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了第一个提案。第二个提案,美国却拒绝讨论。
美国到底有做什么,是真和平,还是缓兵之计?已如秃子头上的虱子,再明显不过了。
针对美国的阴谋,我国也针锋相对,提出了三个和谈的条件:
只要联合国军撤出朝鲜,中国政府就劝说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没错,我们用的是「劝说」一词,至于能不能劝得动,得看联合国军撤的干净不干净。
可以和平谈判,但是,美国武装必须撤出台湾海峡。
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必须得到保障。
美国自然不可能同意新中国的条件,所以,几天之后,杜鲁门就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绝不姑息共产主义势力的「巨大威胁」,扩军 100 万,在一年之内把飞机、坦克的产能扩大 4-5 倍等等。
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苏联在这个时候,对我国进行了极大的支持。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志愿军出兵朝鲜之前,斯大林曾答应给予空中掩护。
但是,周总理和林彪赶赴苏联希望斯大林兑现承诺之时,斯大林却背信弃义,以准备不足为由,又拒绝了在朝鲜的上空为志愿军提供掩护,只是派了一些空军,到我国东北进行后方掩护。
这就导致第一、二次战役期间,我军的后勤极为困难。
但是一、二次战役的胜利,让斯大林震惊无比,于是,他的态度又 180 度大转弯,给领导人发电说:「你们的胜利不仅使我和我们的领导同志,而且也使全体苏联人民感到高兴……」并要求驻扎在安东(今丹东)的苏联空军第 50 师「保护北朝鲜中国志愿军的后方」。
有了苏联空军的支持,我军的后勤得到了极大改善,不仅能够向前线源源不断地运送炒面(炒面粉),还能运送一些亟需的重型武器。
加载中…
志愿军在吃炒面粉
在以上各种因素的作用之下,领导人便给彭元帅发电:「美英正在利用三八线在人们中存在的旧印象,进行其政治宣传,并企图诱我停战,故我军此时越过三八线再打一仗,然后进行休整是必要的……」
至此,第三次战役就已经不可避免了。
李奇微临危受命
第二次战役结束之后,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已经被打出了「恐中症」。
为了阻止中国军队进攻,他在三八线以南,250 公里长 60 公里宽的土地上,按照中国象棋的模式,构建了三道防线。
加载中…
中国象棋
第一道防线(临津江口-汶山-襄阳),由最不能打的韩国军队的 8 个师防守,相当于象棋中的小卒。
加载中…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高阳-议政府-加平-春川-自隐里-冬德里),由美军和英军防守,相当于象棋开局之后的马和炮。
加载中…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与北纬 37° 线之间),是联合国军的机动防线,相当于象棋里的车,准备随时支援前线。
加载中…
第三道防线
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沃克之所以把韩国军队放在最前面,主要目前就是让韩军当炮灰,以便志愿军冲锋的时候,起到缓冲作用。更让韩军无语的是,为了防止重武器被我军缴获,沃克还把原本配属给韩军的所有重火力全都收回了。
韩军这边呢,战斗力虽然很五渣,但都是成年人,一点也不傻啊。所以,他们一看到沃克的安排,就明白了怎么回事——既然你不仁,把我当炮灰,那就别怪我不义,跑的时候不告诉你!
联合国军之间的相互猜忌,就为后面的一系列喜剧,埋下了伏笔。
而更加悲催的是,12 月 23 日,也就是第三次战役爆发前的一周,沃克坐着吉普车在汉城附近溜达的时候,一不小心栽到沟里挂了(朝鲜史书说,他是遭到了游击队的袭击才栽进的沟里)。
当然,从后面的发展看,沃克挂了,对于美军来说,可能是最好的消息。但在节节败退的当下,无疑于雪上加霜。
接替沃克的,是时年 55 岁的美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他出生于军人世家,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麦克阿瑟时任校长),因为长得帅,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他爹位高权重,反正他在学校里很受欢迎,西点军校的年鉴称他:「毫无疑问,马修·李奇微是此地头号忙人。」
二战期间,李奇微被任命为第 82 师步兵师师长,从西西里岛开始作战,转战于欧洲的各个战场。两年后因为战功卓著,升任第 18 空降军军长。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又担任了美国陆军副参谋长。
第二次战役期间,李奇微就公开反对过麦克阿瑟:「把第八集团军和第十军互相不联系地分成两路进攻,给了善于穿插和分割的中国军队一个绝好的机会。这种部署,西点军校最低级的见习学员才会干出的事。」
这种对麦克阿瑟毫无避讳的批评,瞬间赢得了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好感。让其接替沃克指挥第八集团军,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12 月 26 日早晨,李奇微飞抵东京,见到了麦克阿瑟。由于前两次战役的失败,一向高傲的麦克阿瑟,此时表现得相当低调,甚至可以说有点失落。
他告诉李奇微:
「不要指望空军那些狗东西!」
「中国是一个危险的力量……」
「你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干吧,第八集团军是你的。」
李奇微从麦克阿瑟的官邸出来之后,心情也是相当的沉重。在飞往朝鲜的飞机上,为了鼓舞自己,他别出心裁地在脖子上挂了两颗手榴弹,以示自己视死如归的决心。
加载中…
李奇微
但是他的这一招,并没有立刻引起大家的好感。他刚刚冒雨飞抵朝鲜大丘机场,就有记者讽刺他「哗众取宠、沽名钓誉」。
李奇微十分生气,反驳道:「他妈的,这是战场!」
为了鼓舞前线士兵的士气,李奇微先发表了一份简短的就职演说,声称「我坚信,最后的胜利属于我们。」随后他又撤掉了一批前两次战役时,表现差劲的军官,其中包括四个师长。接下来几天,李奇微更是频频视察前线阵地,试图重新调整部署。
但是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12 月 31 日下午 5 点,也就是李奇微正式上任的第 5 天,随着一颗信号弹的腾空而起,志愿军的 6 个军和朝鲜人民军的 3 个军团共计 30 多万人,已如风驰电掣一般,向着联合国军的第一道防线,杀了过去。
志愿军屡创奇迹
和前两次战役一样,这一次,我军仍然是兵分东西两路(左右纵队)。
右纵队由志愿军第 38、39、40、50 军、6 个加强炮兵团、朝鲜人民军第 1 军团组成,以志愿军副司令韩先楚为指挥。
左纵队由 42 军、66 军、1 个炮兵团、朝鲜人民军第 2、5 军团组成,由 42 军统一指挥。
加载中…
红色为志愿军左右纵队,黑色为敌军以及三道防线
但与前两次战役不同的是,这一次,我军拥有了一定数量的重武器。于是,战争开始之前,我军先对敌军的阵地,进行了 20 分钟的炮击。
连续不断的爆炸声,让本来就没有多少斗志的韩军士兵,瞬间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开始到处乱窜,直到炮声结束,韩军士兵才慢慢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
但是为时已晚,我军的一部分先头部队,已经渡过了临津江,其中 39 军 116 师 346 团的扫雷组,最为勇猛和惨烈。
加载中…
红色为志愿军左右纵队,黑色为敌军以及三道防线
他们只有 20 分钟的时间,为后面的大部队扫雷,所以,组长张财书非常着急。他身先士卒,拿着 3 米多长的扫雷杆,在敌军机枪的不断扫射下,匍匐前进,连续扫掉了一串又一串的地雷。
但是当他赶往第三个扫雷点时,一不小心,被地雷炸伤了。他忍着巨痛扭过头,向后面的队员喊道:「上!你们继续上!」
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原来他的两个队友,一个在扫雷中牺牲了,一个为了掩护他前进,在吸引敌军火力时,也牺牲了。
而这时,志愿军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大部队已经向临津江南岸冲了过来。
张财书意识到,如果他再不把地雷扫除干净,那些冲锋的战友,必然要牺牲在这里。于是,他猛地伸直了身体,向着敌军的雷区,快速地滚了过去。随着一声声爆炸,张财书的身体顿时变得血肉模糊。
后面的志愿军战士见此情景,全部气血上涌,大喊口号,扑向了满是冰棱的临津江。
冰冷的河水,像一根根尖锐的钢针,漂浮的冰块,像一把把锋利刀子,朝着志愿军的身上,狠狠地扎了过去。让人瞬间毛发尽竖,竦肩缩颈,痛苦万分。但战士们为了胜利,仍然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地跳进了江中。
仅仅 13 分钟,119 师的前锋部队,就冲到了临津江南岸,并占领了附近的高地。而韩军士兵因为沃克没收了他们的重武器,再加上士气本来就极度低落,所以,看到我军冲了过来,撒开丫子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和 39 军一样,其它地方的志愿军,进展也十分顺利。
38 军 114 师 340 团,仅仅 10 分钟就突破了韩军的前沿阵地。66 军只用了 90 分钟,便突破了敌军的整个防线。总之,午夜时分,韩军 8 个师组成的第一道防线,就全部崩溃了。
由于韩军跑得实在太快,而我军又追得实在太猛,所以,敌军和我军很快就交织在了一起。有的地方,我军的前后左右,都是敌军。有的地方,敌军的前后左右都是我军。总之,长达 250 公里的战线,整个乱成了一锅粥。
不过,越是混乱,对我军越是有利。因为敌军已经变成了惊弓之鸟,只要看到我军战士,就撒开丫子跑路,这就让我军战士创造了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奇迹。
38 军攻占第一道防线的每个高地,都不超过 10 分钟。其先头营营长曹玉海,没过几个小时,又突破了美军的第 2 道防线。
而这个时候,美军还在帐篷里呼呼大睡呢,被我军一锅端了,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韩军士兵竟然连一个晚上都抵挡不住。
42 军 124 师战士赵恒文,在追击敌军的时候,因为跑得太快,不知不觉间,就和逃跑的 100 多名韩军混在了一起。但是,韩军士兵只顾着逃跑,再加上天黑,竟然没有注意到他。
赵恒文看到韩军丢下的卡宾枪,就捡起了几支,准备拿回去交差。但是,很快他又觉得只捡几支枪,功劳实在太小了。于是,他就壮着胆子,拿起枪朝着天空扫射了一番,并大声喊道:「站住!」
没想到,100 多名韩军士兵愣了一下之后,撒开丫子就跑了。赵恒文赶紧用朝鲜语喊道:「缴枪!缴枪!」
跑得慢的 20 多名韩军士兵,竟然就向赵恒文投降了。
赵恒文暗喜不已,把这 20 多个俘虏缴了械,并关押到了旁边的一个屋子里。随后,他又转过身,跑到公路上,用同样的方法,又俘虏了 20 多名韩军士兵。也就是说,他一个人竟然俘虏了 50 名敌军。
第二天一大早,战友白文林、冷树国等 5 个人,听说赵恒文俘虏了这么多人,十分羡慕。于是,他们连早饭都没有吃,也拼了命地追击敌军。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一个村庄里发现了 400 多名敌军。他们二话不说,兵分两路,从村子的两头,就向韩军扑了过去。
随着一声声枪响和一颗颗手榴弹的爆炸声,400 多名韩军被吓得抱头鼠窜。冲在最前面的冷树国,看到一辆吉普车上坐着一个美国人,纵身一跃便扑了上去,美国人一把将冷树国推倒,就要掏枪。但冷树国嗖地一声,站了起来,抱着美国人就将其摔到了车上。后来,经过审讯,才知道这名美国人,竟然是美国陆军上校。
俘虏了美国人后,他们 5 个人,又俘虏了几十名韩国士兵。但是,他们觉得还不过瘾,又向着敌军逃跑的方向,追了上去。不一会,他们又在一个高地,看到敌军的几十辆汽车,正在沿着公路急速撤退。
于是,他们又冲到前面,炸毁了敌人车队最前面的汽车,一直到大部队赶到,也没让这些汽车前进一步。冷树国因此被授予了「追击英雄」的称号。
高阳追击战
前两次战役中,默默无闻的 50 军,也在此期间创造了一个奇迹。
50 军的前身为国民革命军第 60 军,属于云南军阀龙云的部下,抗日战争期间参加过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等大战,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抗战结束后,他们又被派到越南,接受了日军投降。1946 年,龙云被蒋介石搞下台之后,他们就从越南调到了长春。1948 年,军长曾泽生率众起义,被改编为了 50 军。
朝鲜战争爆发后,50 军被调入朝鲜,前期主要当「四野」的配角。
第一次战役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中朝边境的新义州防守,但他们根本没有遇到美军。
第二次战役时,他们的任务是在大后方的海边防守,防止美军重演「仁川登陆」,也没有遇到美军。
也就是说,入朝了几个月,50 军连美国佬都没有见到。所以,50 军上上下下都十分不满,抱怨说:「50 军在朝鲜,就是走糊涂路,吃糊涂饭,打糊涂仗,糊里糊涂在朝鲜!」
军长曾泽生十分气不过,也抱怨道:「50 军军长我也不想干了,还不如到 38 军当一名炊事员!」
所以,第三次战役打响之后,50 军的将士们,全都憋了一口气,非要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不可。
但是,彭元帅给 50 军的任务,又是打掩护——掩护 39 军渡过临津江。直到 39 军渡过江后,50 才接到了新的命令:「向高阳地区攻击前进」。
加载中…
红色为志愿军左右纵队,黑色为敌军以及三道防线
曾泽生大喜不已,立刻命令前锋部队 149 师派了两上加强营,向高阳地区火速挺进。
1 月 3 日凌晨,149 师 446 团 1 营,率先在高阳地区发现了美军 25 师。他们主动出击,没过多久,便击退了美 25 师。
而美 25 师恰好又担任着,掩护后面英军 29 旅撤退的任务。于是,1 营又占领了附近的 195.3 高地,彻底切断了英军 29 旅的退路。
1 月 3 日白天,英军 29 旅看到退路被断,大惊失色。立刻调集了大量坦克,在美国空军的掩护之下,对 195.3 高地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一颗颗炮弹如同冰雹一般落在了我军阵地之上。
面对敌军的疯狂,446 团 1 营誓死不退,仅仅一个上午,就打退了敌军 10 几次的进攻,守在最前面的一个连,100 多个人被打得只剩下了 17 个人,也绝不下战场。
但奈何,敌军的炮火过于猛烈,傍晚时分,英军还是冲过了 195.3 高地,急速逃命而去。
而就在英军以为已经逃出生天的时候,60 军的后续部队——445 团 1 营,446 团 2 营终于赶到了。
他们顺利地截住了最后面的奥斯特来复枪团 1 营和皇家重坦克营(31 辆坦克),双方二话不说,就混战在了一起。
由于英军的坦克,大部分都是非常先进的「百人队长」重型坦克,而我军又没有任何反坦克武器,所以,我军战士周士杰、李光禄、杨厚昭等人,只好抱着炸药包冲了上去,将炸药包塞进了坦克的履带,先炸掉了跑在最前面的坦克。
后面的坦克见状,急忙调头,向附近的稻田冲了过去,准备绕道逃窜。
志愿军战士们不顾寒冷,又跳进了满是水的稻田之中,匍匐着将一个个炸药包塞到了那些坦克的下面。最后,炸药包不够了,他们就抱着手榴弹,爬到坦克上面,拼命地掀开坦克的盖子,将手榴弹扔了进去。
随着一声声巨响,英军的 27 辆坦克,转眼之间变成了一堆废铁。另外的 4 辆坦克见状,便赶紧举起了白旗。
此战,我们一共击毙敌军 500 多人,俘虏 228 人,其中还包括 1 名少校。
战绩传到志司司令部,彭老总大喜过望,全军通报,嘉奖了 50 军:「此种果敢战斗行动,值得全军学习,特通令表扬。」50 军一战翻身,为后面的汉江南岸阻击战奠定了基础。
进攻三七线
韩军、美军以及英军的快速败退,让驻守在汉城的李奇微恼怒不已,他急忙带领着左右,冲出汉城,站在公路的中央,向天空中打了数枪,并大声喊道:「全都给我停下来!」
但是,韩军士兵根本不为所动,依旧开着卡车,甚至是坐着牛车和驴车,疯狂向南逃窜。
无奈之下,李奇微只好又回到了汉城,要求韩国总统李承晚,出动宪兵,阻止韩军南逃。但是,事已至此,李承晚也无能为力,只得听天由命。
于是,1 月 3 日,当志愿军快要包围汉城的时候,麦克阿瑟只好向李奇微下达了放弃汉城的命令。李承晚也宣布迁都。
汉城顿时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李奇微在回忆录中,如此描述当时的情景:
几十万的难民背着包袱、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地向汉江拥去。难民们纷纷从冰上渡江。紧抱着婴儿的母亲,背着老人、病人、残疾人的男人,扛着大包袱和推着小型两轮车的人们……没人去扶助那些跌倒的人。在这悲惨的逃难中,谁也没时间去帮助邻居。没有人流泪哭泣,只能听见在冰上走路的痛苦的喘息声。
李奇微撤退之前,还在墙上写了一句话:「第八集团军司令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意!」
不过,李奇微的致意,明显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因为李奇微刚走,美军就点燃了 50 万加仑航空燃油以及 3 万加仑凝固汽油弹,将汉城烧成了一片火海。
1 月 4 日,志愿军 39 军率先进入汉城,立刻扑灭了大火,并逐步修复了被美军破坏的道路以及填埋的水井。
1 月 8 日,志愿军前锋部队追至三七附近。彭元帅敏锐地察觉到,美军很有可能是在有计划撤退,所以,急忙下令停止进攻,构筑工事转入防御。
事后,彭元帅在回忆录中,是这样解释的:
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有害怕过,可当志愿军打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三七线时,我环顾左右,确实非常害怕。美军几乎是不战而退,志愿军官兵都知道,三八线并不是他们打过去的,几乎可以说是走过去的。凡战场上出现这种大规模的撤退,精明的军事家必然会十分警惕。眼看着几十万中朝军队处于敌人攻势的情况下,我几天几夜睡不好,总想摆脱这个困境。本来后方的物资供应就很难维持,这时敌人又派飞机对我军运输线猛烈轰炸。战士们吃不饱穿不暖,空中有飞机炸,地面对着美军的坦克大炮,左右沿海是美军的舰队,不下船就可以把炮弹打过来。志愿军随时有遭厄运的可能,我不能把几十万军队的生命当儿戏,所以必须坚决地停下来!
至此,第三次战役宣布结束,我军一共伤亡 5800 多,歼敌 12000 多人,占领汉城、仁川、横城、原州等地,将战线推到三七线附近,粉碎了美国假和平、整军再战的企图。
加载中…
红色区域为第三次战役后,我军占领的地区
主要参考资料:《朝鲜战争》、《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