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为什么保持迟钝,你会更加容易成功?

1

小时候看《成龙历险记》,里面有十二生肖的 12 个符咒,分别代表一项超能力:速度更快的兔符咒、力大无穷的牛符咒、包治百病的马符咒……

小时候我也一直在想,如果我也能有一个符咒我会最想要什么样的超能力呢?想了半天,最后决定要兔符咒的速度,毕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加载中…
图片来源网络

但不用我做白日梦,对比我童年那个互联网技术尚未普及,做什么都节奏慢悠悠的年代,这个时代的行进节奏也的确是变得越来越快了。

处理器每隔 18 个月快一倍,网速每隔两年升级一档,小时候我还在守着雪花屏电视看动画片,大学毕业就进入了 5G 时代。

出门打车越来越频繁,吃饭也是点更方便的外卖,就连坐电梯看着那个数字,心里都在一直呐喊:「快点快点!」。

但即使时代的一切都在如潮水一般裹挟着我们快速前进,但我们却从未真正感受到自己在真正「进步」的安心感。

反之,一刻不停地跟随这个世界前进和运转,让我们开始变得浮躁、焦虑、紧张……

这归功于我们的原始基因,残酷的狩猎时代我们为了生存而锻炼出了绝佳的反应能力和警觉网络,我们的原始人祖先会在睡觉时把耳朵贴地,外面有点风吹草动能马上跳起来准备逃跑,会在山洞前设下伪装后的陷阱,随时准备捕捉来自外界的危险信号。

但这种敏感的反应能力,在现在这个平和的时代却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这个时代的「噪音」太多了。

你是这样的吗:拿着手机刷这样刷那样,尽管已经刷不出新东西了,也要习惯性地下拉几次?

或者说本想集中注意力去完成眼前的什么任务,但总是被身边的消息提示音打断进度,或者想上网搜索一些资料却不知不觉就跳转进了莫名其妙的页面?

这里就要提到人注意力系统中的两种网络了——警觉网络和执行网络。

这两位起着互相拮抗的作用——警觉网络让我们「注意」到外部的刺激,转移注意到外部环境之中;而执行网络则「抑制」外部刺激,让我们得以专注在眼前的任务上。

而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当代商业巨头的利益来源于抢夺我们的注意力,于是他们将自己的产品设计得高调,高频,又具刺激性,于是来自外部的这些噪音会反复去刺激我们的「警觉网络」,让它变得过于活跃。

它总是会不间断提醒我们:快抬头看看周围的世界啊,小心又错过了什么东西哦。

事实上也的确这样,八卦、新闻、综艺、新梗……层出不穷,不小心错过了点啥,就听不懂身边人在聊什么了,被潮流抛弃的感觉可不好受。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豆瓣小组……【村通网】,专门为我们这种跟不上潮流的人开窍)

加载中…

所以我们做什么都想快,害怕错过任何新的内容……却忽视了,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值得我们这么重视。

我们沉浸在碎片化信息的幻觉中,但并没有真正学到东西。我们追了最火的剧和小说,却并没有得到多少营养和价值,我们学了很多新梗,也并没有让自己变得真正有趣一点。

就和我上面说的一样,警觉网络的过度活跃,必然会导致执行网络的强力抑制。而人类是需要确定性的生物,若是空摄入信息量而缺乏落地的执行,那种认知与实践的不平衡感,就会让人变得不安和浮躁。

(光看书不刷题,你看你慌不慌?)

所以,说句有点套娃的话:

浮躁是浮躁的原因,也是浮躁的结果。

2

古典曾提出过一个观念,叫「迟钝而有趣」。

《跃迁》中提到,在一个资源很多,多重博弈的世界,缓慢反应的能力比敏感有效很多,迟钝比敏捷更加重要,在管理复杂系统时,迟钝可以算是一种生存能力了。

因为我们的生活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而越是这种庞大、复杂的系统,反馈的周期就越长,短期内的结果根本影响不了长期的走向,越是想控局,就越需要时间和耐心。

我们身边随时都充斥着有许多诱惑和机会,看似弃之可惜。但长期来看,错过了这些,其实也根本没什么。(你会在意自己一个月前有没有打王者和吃鸡吗?)

「人类是唯一会思考遥远未来的动物。」

鸟会筑巢、水獭会筑堤坝、松鼠会储存松果,但它们只是为了生存,出于本能去这么做,或许只是为了眼前有一个住处,或是能够存活过一个冬天。

在短暂的时间里,人和动物并无优势,我们的优势在更远的时间里。

只有人类,能够摆脱动物性,有能力思考遥远的未来。

一般来说,人类注重未来的理由是为了让自己能在未来生活的更好,获取到多倍于当下的利益,又或者是将某些风险防患于未然。

而思考遥远未来的能力,则需要钝感力的协助。只有能够对眼前的短期刺激做到不在意,才能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建设未来。

但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一切都这么敏感,我们的注意力只会被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消磨殆尽,变得浮躁,一事无成。

可以这么说:操越大的盘,就越需要对短期体验的迟钝,对长期收益的想象力。

迟钝点似乎也不坏。它让我们不在意短期得失,不被短期快感诱惑,变得专注,有定力。

加载中…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已经不经意的泄露真相。

我和我妹买了同一只基金,但我每天看一次收益,我妹是每个月看一次收益。最近疫情,基金涨跌都走势不稳(我最多的一天亏了 2600……),一看亏这么惨我很快把我那只卖了。

但一个月后,这只基金又涨了回去,我妹稳如泰山赚了一大笔,我却心态又崩又亏了钱。而这都是因为我妹能「延迟」自己对收益的注意力,不每分每刻都盯着那点波动看。

我以前会 7 点半准时下班回家,结果发现大家都 7 点下班,地铁很挤,打车更是堵得严重,结果往往 9 点才到家。

后来我故意错峰出行,在公司待到 8 点半才回家,避开高峰期后交通一路通畅。虽然也是 9 点才到家,但我却赚到了一个半小时的「延时管理」收益。(在公司打游戏它不香吗?)

还有洗澡时,嫌水不够热,一下子把开关扭到热水那边,结果被烫得飞起。于是又一下子把开关扭到冷水那边,然后又被冰得要死。

但如果你能等个 10 秒,等热水和冷水慢慢汇聚,你就会得到舒服的温水。但至少 5 秒内,水温是永远不会让你满意的。

有时候故意迟钝点,等一等,在这个浮躁,飞快的世界里,可能反而才是正确解法。

3

从半年前我就一直在锻炼一个能力——关闭感知。

试着抛开一切情绪,脱离当下,从自我中抽身出来,不再凭自己所听,所感的第一感觉去行动。

因为导致我们一切情绪的源头,都是我们的「感知」。

比如,前面有人插你队了,你觉得特别生气上前理论吵架,因为你的感知是「插队是没有道德的行为」。

或者,你男朋友出去打游戏了没回你消息,你觉得特别失望提了分手,因为你的感知是「我居然还没有游戏重要。」

但换成你看别人发生这种事呢?其实好像也没必要在意,也用不着闹这么大啊。

所以这里就有两种视角了,一种是当事人,一种是旁观者。当事人对应的是感性,旁观者对应的是理性。

在《象与骑象人》一书中提到理性和感性的关系:

作为情绪、感性的「大象」如果真的想要什么,那么作为理性的「骑象人」是一定斗不过的。

我们很多人在作为当事人的时候,是处于感性层面中时,此时我们在凭感性去做决定,而察觉不到情绪对自己的影响。

就像在「自动模式」里一样,一点就着,一摸就炸,凭本能去反应,快到都没有仔细思考的时间,但反应过来就后悔了……

但假如你能及时跳脱出来,从「当事人」视角进入「旁观者」视角,你就能够清晰的、毫无遗漏的看到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一秒回归理智。

所以,关闭感知就是给了自己一个「延迟反应」的时间,让自己能够察觉到当下的情绪,并且想明白了再去做决定。

如果你能观察到自己情绪的微妙变化,观察到自己每一次不经意间升起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观察到它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它究竟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你自然就能回归平静与理智。

而但凡是能够清晰觉知到的情绪状态,大多都能自然而然得消失。——艾菲

具体的操作你可以按照这个步骤去进行:

我现在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现在产生的这些情绪是合理的吗?
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消解它的存在?

类似的衍生应用还有一种减肥法就叫【正念减肥法】。

它是指在你特别想吃东西的时候(真饿了不算),闭上眼睛,仔细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想吃?吃了会有什么感觉?不吃又会怎么样?你需要仔细品味你「想吃」的冲动,给自己一段缓冲的,体味情绪的时间。然后你会发现,越是拆解这种情绪,你就越不想吃了。

因为你暂时关闭了「馋」的感知,给了自己一个消解冲动的时间。

小憩,淋浴,发呆,放空,都是一种锻炼关闭感知的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

4

生活实在是太复杂了。我们反应再快,也永远赶不上其变化的一星半点儿。

所以,不如干脆就让自己慢下来,变得「迟钝」一点,让真正重要的事情自己去慢慢浮现。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基本不看爆发性热点的新闻,因为越快的新闻,反而才越模糊,越不可靠。

如果这个资讯真的很重要,那我早晚也会知道,不急在这一时。

反而是先等他去沉淀个一星期后,留下来的才刚好是它最真相和精华的部分。

短期体验好的事情,未必真的有价值,也无法达成很长期的深远影响。而缺乏对未来的把控感,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近期的情绪,让我们变得浮躁、焦虑,更迫切的追求短期刺激。

唯有保持适度的「迟钝」,才是破解这个恶性循环的关键。

好像大家都喜欢说自己是吃瓜群众,那我不妨用这个来举栗子:

着急扑到西瓜上,啃到的永远只有瓜皮。

能耐心等西瓜成熟,才能吃到西瓜最甜的那一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为什么保持迟钝,你会更加容易成功?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