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书店忙着转型的时候,很多业外人也看上了这门生意。比如服装品牌「例外」和投资公司北京建投,它们分别推出了方所(2011 年)和建投书局(2014 年)。前者是一家把图书、服装、咖啡和杂货组织在一起的「复合型书店」,后者挑出的业态是图书、咖啡和文创。
很难说是谁最先把其中一只脚迈出图书领域的,但所有这些新书店都承认受到过中国台湾诚品书店的启发。
几乎每一个到台湾旅行的大陆游客都会去逛诚品书店,拍照片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并带一些小礼品回来送人。在尚未进入大陆开店之前,诚品一直是大陆书店从业者的主要研究对象。
以卖书起家的诚品,一步步在书店里开起了服装店、餐饮店、杂货店,而且都是以出租铺位的形式。另外,它也自己设计和生产文具、创意礼品,并把它们和图书交叉陈列,而不是像传统书店那样文具和图书单独陈列在各自的销售区域。
加载中…
「零售服务业从专卖走向复合式,大概是最近一二十年的演变。而所有零售业中,只有一个行业一直在坚持专业经营,那就是图书业,不止中国,全世界都这样。我就想,这到底是专业的必要,还是自我的限制。」诚品书店总经理李介修在苏州诚品开业时说。他 1998 年加入诚品,参与了诚品从一家书店向多元生意跨界的全过程。
毛继鸿显然认同专营是一种自我限制。作为「例外服饰」的创始人,他于 2011 年推出书店品牌方所时,就赋予后者多种业态的兼营角色:既卖书,又卖例外的服装,还有从其他独立设计师那里采购来的文创产品,曾在诚品书店任店长的廖美立也被找来当顾问。
除了经营模式,诚品书店的陈列方式也是被模仿对象。「就像编辑写文章一样,把合适的书放在合适的位置,放在起承转合的地方很重要。」方所文化处总监徐淑卿说。
廖美立给出的陈列目标是「每本书之间没有一句废话」。以木心的作品为例,它既可以被放入中国当代作家的书架,也可以用一整个书架陈列,包括他的作品、他读过的书、他喜欢的艺术家的书……一本书因此可能有多个适合摆放的地方,这与传统书店刻板地把「鲁迅作品集」固定陈列在一起的效果完全不同。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建投书局也在学习诚品的陈列精髓。比如,诚品书店所说的「书与非书之间」,建投书局也在研究「把什么和什么放在一起不冲突」,且能「相互促进」。
在建投书局的上海门店里,和茶器放在一起的不是花瓶,而是与茶相关的书。建投书局认为,对茶感兴趣的人很可能会对茶相关的知识感兴趣,看到好的器物也可能购买。这样的联通性就可以形成一个产品组合。
在编辑思维的基础上,建投书局进一步提出「产品思维」。在建投书店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权眼里,除了靠墙的书架,每个平摊开的展台都是一个产品,当下正热的人工智能就在其中占据一个展台,除了摆放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书,展台上还有可出售的小机器人,并随附一页关于人工智能的简单介绍。
这些「产品」会定期更换,下个月可能就是其他主题的「产品」。负责采购的选书人、文创开发者、陈列师以及门店直接面对顾客的店员,各职能部门因此要打通合作,为同一个产品的组合和销售结果负责。
「陈列是给客人推荐产品的方式,如果你有好的推荐方式,客人的接受度会更高。不断更换陈列,也能让读者感觉常来常新。」张权说。他们最近准备尝试的陈列方式,是把所有的书以传记人物串起,比如把张爱玲的传记、她的作品、研究她的作品、和她相关的作品陈列在一起,其他每个传记主角则是另一个王国,这样可以帮每个读者因对一个人感兴趣而发现一大片关联图书。
不过,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副总经理王玉认为,书品与内容选择仍然是书店非常重要的事。和传统书店相比,那些既卖书又卖百货的「书店」可能很难再称之为书店,它们更像是小型购物中心。王玉倾向于书店 80% 以上由图书构成。目前三联韬奋书店 95% 的商品都是书,剩下的 5% 是文创产品。这个数字与西西弗、方所、建投书局在内的「新书店」完全不同。西西弗书店里的图书销售面积有六七成,方所则把三成面积给了图书。
三联韬奋书店的书品仍然以人文社科为主,「韬奋书店有自己的选品坚持,不会迎合采进类似流行畅销书。」王玉说,三联也有新书、畅销书展台,那是由书店经过筛选符合书店选聘要求的图书品种,书籍陈列遵循三联的传统,王玉更愿意把三联韬奋书店看作一家「有着厚重、朴素、温度、纯粹情感的书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