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是关系发展力的第二个关键知识点:爱无能。
我们总在探讨爱的问题,也总在为爱烦恼,这说明了爱在我们心中是很重要的。
但很多人会说,自己好像没有办法跟爱人达到真正的亲密感。
或者说,我可以无条件地对别人好,却始终不相信有个人会像自己一样没有什么理由地爱一个人、对一个人好。
也有可能你现在还不在一段亲密关系里,但是一想到恋爱就会觉得很恐惧,害怕被伤害。
那么,你真的会爱别人吗?
如果不会爱,这种情况又是如何造成的?
我们对此有什么可做的呢?这一讲,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你为什么不会爱。
爱无能的定义
首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健康积极的爱,在你眼里是什么样子呢?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有四个要素,分别是:关爱、责任感、尊重和了解。
主动地关心你爱的人,像对你自己负责一样对 ta 负责,尊重对方,把对方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最后真正了解你所爱的对象的需求。
这就是一段健康积极的爱。
那么到底什么是爱无能呢?
这个名词其实也是弗洛姆提出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没有办法开展这样健康积极的爱的人。
爱无能的人会下意识地对爱产生抗拒,核心是源于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有时是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或是自己有能力去维持一段爱的关系;
有时则是不相信对方付出爱的动机、或是对方能给自己想要的爱。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看看,爱无能的人,会有哪些表现呢?
首先,爱无能的人会拒绝来自伴侣的好意,他们很难接受伴侣的表扬、鼓励和帮助。
面对伴侣的表扬时,他们会下意识地拒绝说,「这没什么的」;有时他们陷入了困境中,靠他们一个人很难解决,但是当伴侣试图提供帮助时,他们说,「我并不需要」。
其次,爱无能的人对负面信息会更敏感。
比如他们的伴侣可能做了十件关心他们的事,而只有一次当他们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伴侣没有及时提供支持。
结果他们就会敏锐地注意到这点,然后忽略之前所有的关心。
然后,有些难以接受爱的人还会对伴侣的爱视而不见,比如他们经常会对别人说:「我没有感觉 Ta 爱我。」或者会曲解伴侣的爱意,认为伴侣为 Ta 做的事情都是有另有所图。
最后,爱无能的人更有可能会斥责自己的伴侣,通过贬低伴侣来贬低来自伴侣的爱,最后心安理得地不去接受这份爱。
爱无能的 4 种类型
爱无能的表现我们已经了解完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弗洛姆是如何将爱无能的人进行分类的。
第一种就是接受型的人。
他们会觉得说我得到爱的唯一途径就来自于外面,是依赖别人主动给我的,我自己只能是一个爱的接受者。
所以对这类人来说,找到一个很合适的爱自己的人,就像找到了救世主一样。
第二种是剥削型的人。
和接受型的人差不多,剥削型也认为爱是来自于外面的。
但是跟接受型不一样的是,他们并没有这么乐观,他们不觉得说别人能给到我,他们认为说我要获得爱,唯一途径就是我从别人身上掠夺或欺骗来的,所以他们会觉得伴侣对自己好,都是因为自己的操控,是伴侣的被动付出,并不是真心的,所以自己也没办法真心爱人,他们甚至会斥责伴侣:「你难道不会主动对我好吗?」。
第三种要说到囤积型。
囤积型跟接受型有点像,他们都觉得爱是一种消耗品,我一旦付出爱就减少了。
只是接收型是通过伴侣给他们补充爱,囤积型不一样,他们压根不相信自己可以从外界获得新东西,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伴侣不再付出爱,他们也不会恐慌。
他们只希望用不付出的方式减少消耗。
最后一种是市场交换型的人。
这种人比较特殊,因为他们愿意给予爱,也认为别人会对自己付出爱。
但是其实他们把爱看作一场交易了:我给予你爱,所以你也一定要给予我爱。
也就是说,他们自己的付出就像是投资,然后他们也会希望这些投资能够为他们换来更高价值的伴侣。
当然,一旦发现对方付出的比自己少,那这段关系就很容易破裂。
你或许会从前面这几种人当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但都没关系,因为我们生来就是在不断学习怎么去爱的,不管是爱别人还是接受别人的爱,其实也都是一个重塑自己的过程。
所以可以不用太纠结于自己的现状的,你的状态会随着很多因素一起发生改变,这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事情。
爱无能的原因
在了解了爱无能的定义和表现以及它的四种类型之后,接下来我们要说一说爱无能的产生原因。
首先,爱无能来源于认知因素。
许多人简单地把爱看成「被爱」的问题。
他们会花精力去想怎样让别人爱上自己,但很少思考怎样爱人。
就比如说,你可能会致力于寻找一个「对的人」,觉得只要找到了就会有好的亲密关系,但其实这个视角往往是囤积型和接受型人的误解。
建立一段亲密关系要求的不止是被爱,也要包括如何在爱中给予和相处。
如果不学习爱、不提升爱的能力,即使找到爱自己的人,也可能会因为自身的问题,最终无法和对方长久地维持亲密关系。
第二个就是教育因素,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其实没有获得「无条件的爱」。
那么就很容易变成剥夺型和交换型的人,因为就会习惯性地认为对方爱的不是真正的自己,人必须做对什么,才能得到爱。
但是如果只有「无条件的爱」,没有「有条件的爱」的话,其实也很容易变成接受型和囤积型的人。
因为他们习惯了接受,却没有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明白只有自己也付出了一些努力,这段关系才会平等。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因为男友太宠了,她就无法接受男友一点点的「怠慢」,需要对方不断的付出,直到对方也精疲力尽。
所以其实只有同时拥有「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爱,一个人才会完整。
最后一个因素来自于社会影响。在市场原则的社会中,很多人习惯于公平交换,将自己的外貌、财力等特质看作商品,将爱的关系看作公平的价值交换。
这其实就有点像相亲,因为强调的是一种「协作」关系,认为最理想的情境是伴侣各司其职。
这种表面的对等和谐,最后通常只能达成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合作,两个人都在努力让对方满意,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爱。
如何调整爱无能?
好了,接下来终于要和大家聊一聊来如何调整爱无能的问题了。
这些意见有一些可能乍听起来甚至跟爱本身没有关系,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它会影响到我们爱人的能力和态度。
培养独处的能力
首先,培养独处能力。
爱无能的人在独处时会感到不安,想跟伴侣黏在一起。
但是如果无法做到独处,那么你和伴侣建立的就不是爱的关系,只是依赖的关系。
你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专注力来提升自己的独处能力,在这里我和你分享一个提升专注能力的小练习,叫做心理着陆技术,就是主动地去转移并分散你的注意力。
比如说,现在要你立刻说出房间里五个有红色的物品;或者你把一个毛绒玩具拿在手上,闭上眼睛感受手指的触感等等。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很难,但随着不断练习,我们可以集中越来越长时间的精力。
培养客观看待伴侣的能力
接下来呢,你需要培养客观看待伴侣的能力。
比如,当你看到自己的伴侣皱眉的时候,不要想当然地觉得是不是你刚刚的言行惹到 ta 了或是怎么样,尝试着去和伴侣沟通。
然后就逐渐会知道说,对方其实是有 ta 的一套表情系统,皱眉可能只是因为肚子痛或怎么样,跟你自己其实是不一样的。
发展自己的兴趣
最后,发展自己的兴趣也很重要,很多爱无能的人都习惯把自己所有的价值建立在了别人爱自己身上,所以去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做,让他们觉得说即使没有人爱我,我也很有价值。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方法,叫「15 分钟 30 天小实验」,就是连续 30 天,每天给自己 15 分钟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画画啊读书啊都可以。
你可能会觉得说坚持到第 20 天了发现我实在不是一个画画的料,那也没关系,你就换一个,比如说跳舞,然后慢慢地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种方法其实对所有人都适用,因为可以保持我们对情绪的敏感度,在这个 15 分钟里面你就可以非常正念地去做自己。
总结
好了,我们最后来回顾一下今天学到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爱无能的人,对于深刻的爱或者其他深层的、需要相互交流的情感不感兴趣,或容易感到无所适从。
第二,爱无能的人有接受型、剥夺型、囤积型和市场交换型这四种类型。
第三,来自个人认知、教育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都可能会导致爱无能的产生。
第四,想要调整爱无能,核心就在于提高自我价值感。
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独处的能力、客观地看待伴侣和发展自己的个人兴趣这几种方法来尝试进行改善。
一个小练习
好,这节课先上到这里!
爱虽然对我们非常重要,但爱无能并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只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然后再加上觉察和练习,慢慢地一定会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越来越舒服。
最后留给你一个小问题,大家可以在评论区交流一下。
你有过爱无能的经历或者感觉吗?你又怎样看待这样的人呢?
预告
下一讲我们将来到关系破冰力,我会告诉你更多关系建立的技巧。
感谢聆听,我们下期再见。
扫码领取课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