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历史上的四大阳谋真的无解吗?

西元前 124 年,淮南王国国都寿春。

时任淮南王的刘安下定决心要谋反了。

这不是刘安第一次在脑海里闪出「大不了反了」的念头了。不过这一次可以说,是他最认真也最坚决的一回。

而推动刘安决意反抗朝廷的,则是一个实质上并不针对他的阳谋。

因为这个阳谋针对的是包括刘安在内的所有诸侯王。

它就是号称无解阳谋中的巅峰的「推恩令」。

推恩令是汉武帝刘彻在西元前 127 年的那个正月推出的一项政策。简单说来,这就是个重新调整诸侯王家庭家产继承规则的命令。咱中国人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家里明媒正娶的「第一夫人」所生的长子才有最名正言顺的最大继承权,至于其他小妾生的儿子(专有名词:庶子)、甚至于正房太太生下的老二、老三到老幺,都需要给这位嫡长子让道,优先保证满足嫡长子的需求。

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倒不是说没有任何的财产继承权,只不过他们能够分到的遗产数量和质量都要同大哥有不小的差距。举个例子,一家老头有一套三室两厅一卫的房子,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套房子绝大部分要毫无争议地落到长子的名下,那数量大于等于一的弟弟们要分,最多只能分那个卫生间。

对于诸侯王来说,他们去世后,自己的爵位、领土、人口和绝大部分的钱财都要打包移交给自己的嫡长子,余下的儿子们如无意外,是拿不到爵位、领土、人口的,一般只能拿上一部分钱哭着走人。

但是,现在皇帝陛下说了,大可不必。大家说到底都是高祖皇帝(刘邦)的子孙嘛,怎么能这么偏心和无情呢。这个推恩令就是朝廷给大家春风送温暖的,因为推恩令放宽了继承权的范围,以后只要是诸侯王的儿子,无论嫡庶长幼,都可以分诸侯王留下来的王国遗产,分的东西还包括且不限于爵位、领土、人口、金钱,只要是你做诸侯王的爹愿意给的,通通可以拉走,搞回自己家去。

只不过朝廷命令规定,非嫡长子的那些儿子有了爵位就不能继续叫王,和自己的嫡兄平起平坐了。毕竟嫡长子的身份还是要得到尊重的嘛。所以你得自降一等,降爵为侯,至于你死后,也只有你的嫡长子能继续当侯爷,其他的儿子需要继续降级一等,当伯爵,此后类推,直到降为普通的平民百姓为止。

甚至,如果有需求的话,诸侯王的弟弟也可分一杯羹,弄个侯爷的称号威风一下。

当然了,根据大汉封国管理的相关规定,侯国及其以下等级的封地是地位与县平级,要依法隶属于所在的郡,听从朝廷委派的郡守管理的,什么诸侯王才拥有的兵权、人事权、行政管理权是一律没有的,好处则是侯爵啥的不用管事操心,直接拿钱就行,这片土地上的各种赋税都归你所有,每天琢磨着去哪儿花钱怎么玩就好了。

而且这一政策还很灵活。因为根据推恩令的规定,所谓「推私恩分封子弟」可以有两种供选择执行的情况。一种是在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去继承王位和老爹的主要遗产部分,剩下的儿子各分原封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另一种情况则是可以在诸侯王还活着的时候搞起来,只要该诸侯王主动上书朝廷,要求将自己的国家拆分为多份,分封给子弟,朝廷就会允许开分。

有必要说明的是,推恩令政策刚刚出炉的时候,第二种情况的数量相较第一种要多上很多。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不难理解。因为生男孩这事吧,不像地里播种或下饺子,下的是啥大概有个数。一辈子想要儿子却就是生不出的情况,即便是医学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依旧存在,更不用说是近千年前的西汉了。更何况,在推恩令推出前,这个儿子还得有个必要条件,即必须是正妻生的儿子。毕竟依据那年头的国家法律和社会传统,只有嫡子才有合法的继承权,那些侍妾生的儿子,哪怕是再多再聪明,也是白搭。搞不好就被朝廷判定「无子,国除」了。

还有的则像是后来的袁绍、刘表、曹操那样,比较喜欢小儿子,按照旧例,即便是再喜欢,也就最多能给很多钱,让这个最爱的儿子做个富家翁,可朝廷这个铁饭碗无论如何是没法转交到爱子手里(除非,把其他更年长的儿子全干掉,再想办法立侍妾当正室)。

现在新政策下来了,有的运气不好的诸侯王正好可以趁机把自己的一部分领地分出去规避「无子,国除」的风险,反正那些新晋的侯爷都是自己儿子,自己的血脉能传下去就行。有的一心立爱的诸侯王也可以抓住机会,通过倾斜资源的方式把好地方分给爱子,也算是能给最爱的老婆一个满意的交代。

当然,这些主动推恩的诸侯王在获得实惠的同时,还能顺便向朝廷表明一把忠心,可谓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这么看来,推恩令应该是个深刻洞察诸侯王痛点,迎合了广大偏心眼、和大老婆感情不和以及实在生不出嫡子的诸侯王们的需要,同时让更多刘氏子孙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活质量和幸福度大大提升的利好政策,有着和谐宗室关系,改善中央地方关系的伟大意义。为什么会被叫作阳谋呢?

这里就有必要解释说明一下了。因为推恩令名义上是把单纯的嫡长子继承王国的制度变成诸侯王诸子人各有份的制度,但实质上是一手玩得很溜的转嫁矛盾加空手套白狼的把戏。

诸侯王之中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成天只会吃喝玩乐的,但里面也不乏头脑清醒、政治敏锐度极强的存在。他们看得很清楚,朝廷借着所谓的恩典,其实是巧妙地把存在了几十年的朝廷同诸侯王的矛盾转换成了诸侯王家庭内部的矛盾。

此前,诸侯王有人有钱有兵,要是不满朝廷,造个反那是件非常容易的事儿。在刘彻即位前,几乎每任大汉皇帝隔几年就得出兵平定下叔叔大爷乃至弟弟们发起的叛乱,而诸侯王们还乐此不疲,私底下多多少少都有搏一把,混个皇帝做做的小心思。

如今,刘彻通过推恩令逐渐拆解大的诸侯国,把非嫡长子分得的侯国划到郡守手下管理,就相当于在一点点蚕食诸侯王国的领地,假以时日,大汉的土地上就不再能有一个具备对抗朝廷实力的诸侯国,甚至哪怕是几个诸侯国联合起来造反,也将分分钟被朝廷打哭、拍平。

可是这些看得明白的诸侯王并不方便公开反对或抵制推恩令。因为他们想要维持既有国力的利益诉求,和儿子们想要尽快分得一份王国产业的利益诉求恰好是针锋相对的。诸侯王唯一可以联合的对象估计也就是他们的嫡长子了。但即便能拉来嫡长子,诸侯王们也会惊喜地发现,自己仍旧是极少数派,甚至自己最爱的老婆们也跟自己不再是一条心。相信某位诸侯王和他的嫡长子就算想要反抗,也会很快陷入各位子弟的汪洋大海中,背腹受敌。毕竟,在绝对足够诱人的利益面前,人往往是难以经受住考验的,情义道德更显得苍白无力。

更要命的是,在内部凝聚力荡然无存的情况下,诸侯王想要造反几乎等同于送死。他们反对得越激烈,就是越努力地把自己的其他儿子推向朝廷的一边,越会削弱自己一方的力量。

而对朝廷来说,使用推恩令的这一阳谋,绝对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朝廷最大的开销估计就是诏令制作和传达的费用了。但得到的好处却非常多。首先是可以轻轻松松实现当年汉文帝的谋臣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战略构想,此消彼长地强化朝廷的实力;其次是能够得到分得王国资产的那群侯爷们的衷心拥护;最后还能提升朝廷的威信与控制力。

对于推恩令这个阳谋的种种,我们有理由相信刘安是看得最清楚的人了。

刘安之所以能在推恩令一经推出就看得非常透彻,倒不是因为他脑子特别好,事情看得特别准,而主要是因为他们淮南王国本身其实就是这一阳谋的早期受害者。

当然了,如果要理清楚头绪,咱似乎还得从七十五年前开始讲起。

一切的恩怨起源于西元前 199 年。

那是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的第八个年头。这一年,刘邦外出巡游,经过赵国,赵王张敖为了让领导开心,就把自己宫内的美人赵姬送去服侍刘邦了。

刘邦走后,赵姬意外地发现自己怀孕了,再后来就生下了刘邦的小儿子刘长。但当时恰好张敖君臣卷入了刺杀刘邦的案件中,刘邦对跟着被投入狱中的赵姬母子一点儿也没有同情,所以赵姬在走投无路之下,无奈选择了自杀。赵姬死了,狱里还留着一个嗷嗷啼哭的婴孩,这才惊动了刘邦,让刘长被送到了刘邦面前。

赵姬为了保住儿子,牺牲了自己,最终换来了儿子刘长命运的转折。

刘长事后被吕后抚养,长大之后被刘邦一纸令下封为了淮南王。

但是父亲刘邦的绝情以及母亲赵姬的怨恨却成了成年后的刘长心中一根永远拔不出的刺,时时刻刻地刺痛着刘长的灵魂,并让刘长的性格日益乖张,行为也越来越出格。

也许刘长认为刘邦赎罪的最好方式就是把皇位江山交给自己,因此他最终走上了谋反的道路,一度策划联络闽越、匈奴等势力一同攻取长安。

可是刘长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他的计划就被朝廷发觉了,于是汉文帝派人抓了刘长。虽说念在兄弟情义,汉文帝赦免了刘长的死罪,只判将他流放到蜀地,没承想,刘长的性子跟他娘的一样烈,竟在被流放的路上绝食而死了。

你没猜错,这位刘长就是淮南王刘安的父亲。也就是说,在刘安看来,刘邦、刘恒父子身上背负着自己祖母和父亲的血债。

但这还不算完,刘长死后,汉文帝起初并没有把他的淮南国封给刘长嫡长子继承的意思,倒是干净利落地把淮南国变成了朝廷管辖的郡县。后来是迫于舆论压力,才又恢复了淮南王国。

不过,汉文帝没把淮南国完完整整地交给身为刘长嫡长子的刘安,而是依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个早期雏形版的推恩令阳谋理念,在淮南王国搞了试点工程。

刘长昔日的淮南王国故地,被汉文帝一分为三,分给了刘长的三个儿子,分别建立了淮南、衡山、庐江,三个王国。

也就是说,分家之后,刘长只拿到了淮南王国原有土地人口的三分之一,所以他最能切身实地地感受到推恩令广泛推行后会对诸侯国的实力产生什么样的降维打击。

不仅如此,刘安还是诸侯王中少数几个亲眼看到了一个大诸侯国被分而治之后,分出来的那些二代诸侯国是怎么一个比一个不争气和不成器的。

实际上,汉文帝在位期间,淮南国只能算是二号测试点,远在山东半岛的齐国才是朝廷的重点测试对象。而齐国比淮南国更惨,竟然被汉文帝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几波操作,搞得一分为七,先后建立起了胶东、胶西、济北、菑川、济南、城阳与齐等王国。

后来,汉景帝时爆发吴楚七国之乱,从齐国中分出来的胶东、胶西、菑川、济南四国都参与了叛乱,至于齐王、济北王和城阳王则站在了朝廷的一方,从后面及侧翼骚扰胶东等国叛军,有力地牵制了叛军的力量。

朝廷成功平叛后,胶东、胶西、菑川、济南四个王国都被废除,改为设置郡县,由朝廷管辖,至于齐国也没好到哪里去,因为被查出曾有意与叛军媾和,时任齐王被迫自杀。

刘安很清楚,倘若吴楚叛乱时,齐国还是那个拥有七十多座城池的天下第一大诸侯国,那么加上辖有 50 多城、富得流油的吴国,40 余城、兵力雄厚的楚国以及同样有着 40 来座城池的北方的赵国,以这四个诸侯国合力,至少不至于才折腾三个月就被朝廷平灭了。

当然了,刘安不想坐以待毙,接受推恩令还有更为现实的考虑。具体说来,就是刘安自己家里面也有很尖锐的矛盾。

刘安一共只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刘迁,是刘安与王后所生,因而早早就被确立为了淮南王世子,另一个叫作刘不害,这个儿子的年龄比刘迁要大,但由于他的生母地位低微,加之他本人应该也比较一般,所以不被刘安喜欢。

既然刘安不太把他这个庶出的长子当回事儿,他亲爱的王后自然也从不把刘不害视作自己的孩子。而受到父母亲的影响,淮南王世子刘迁根本不认这个哥哥,对待刘不害别说恭敬有加了,平日里估计都不正眼去看对方。

好在刘不害人如其名,比较人畜无害,他并不那么在意父母弟弟的冷暴力,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这一等就等到了推恩令的春风即将席卷神州大地的利好消息。

但是一晃三年过去了,刘不害别说是列侯的爵位了,连根猴毛都没捞到。

很显然,刘安没有主动推恩,把王国分一部分给刘不害的打算。

但在各地的诸侯王如火如荼地掀起推恩风潮,把子弟送上王侯的宝座的时候,淮南国内有一个人终于再也坐不住了。

这个人,叫作刘建。他是刘不害的儿子,也即刘长的长孙。

这位仁兄和他老爹完全不同,是个非常强势的人,而且还有能力。他本就对叔叔刘迁日常不鸟他爹的情况深感怨恨,后来听说邻国的诸侯王都在分封诸子,唯独自己的爷爷这边一丁点儿动静都没有,更是十分愤怒。

您就两个儿子,让我爹当个列侯都不愿意吗?!

在怨念的驱使下,刘建决定采取行动,先搞倒刘迁这个世子再说。

想要搞倒一个诸侯王国的世子,看起来似乎很难,但事实上在当时并非绝无可能。因为当年四海之内的那些诸侯王们跟遵纪守法这四个字简直是不共戴天,用当时汉武帝的司法部长(廷尉)张汤的话讲,诸侯王们有一个算一个,拉到大堂上,先判后审,几乎不存在什么冤假错案。

于是刘建开始暗中结交各色人等,各种探听刘迁日常,希望能够掌握确凿的证据,告发刘迁,让自己的老爹刘不害取而代之。

刘建在四处串联搜集情报,刘迁的情报网也不是吃素的,刘迁很快就了解到了这一情况,然后把刘建秘密逮捕起来。见到这个窝里反的人,刘迁气不打一处来,亲自上手拷打刘建。之后更是见一次就打一次,这样把刘建吊起来拷打过几次后,刘迁本以为刘建会害怕,继而知难而退,没想到,他的操作反倒是起到了反效果,坚定了刘建复仇的决心。

终于,经过千辛万苦地查访,让刘建探知到了一个大秘密:此前刘安同刘迁密谋,打算刺杀朝廷派来审查淮南国内案件的中尉,并发兵反叛。

在再三确认情报属实后,刘建派出好友一路前往长安,直接告了御状。

得到消息后,刘彻当即下令将此案交由廷尉及河南郡审理查证。刘安在朝中的政敌则借机发难,向时任丞相的公孙弘告发淮南王谋反。刘建则在河南郡的审问中供称刘迁早怀逆谋,还贴心地给出了一份刘迁及其亲信党羽的名单。

这下事儿真的大了。

刘安听到风声慌得不行,赶忙找来亲信商量,意图立即起兵反叛。谁知他的一举一动早就被朝廷盯紧了。朝廷抢先一步派廷尉进到淮南国逮捕世子刘迁,刘迁也算是一条汉子,为了让老爹不至于仓促起事,惨败沙场,主动请求投案自首,并回去后就自己拿剑抹了脖子(但没死成)。

按理说,刘迁自裁认罪,刘安按兵不动,这事儿应该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可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此前同刘安密谋造反的谋士伍被因为不明真相,吓得不行,居然主动跑去自首了,还老实快速地交代了自己与刘安谋反的全部细节。

得到供词,说实话,朝廷的那拨人也吃了一惊,但震惊之余,他们果断行动,先逮捕了淮南王世子刘迁和王后,随即包围王宫,拿下了刘安和他的所有亲信。

刘安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步了老爹的后尘,还没反起来,就被摁那儿了。

可刘彻那边似乎早有预料,在皇帝陛下的亲自过问下,淮南王谋反案很快就牵出了列侯、两千石级别高官及地方豪强多达几千人,大伙儿还被统一安排去刑场挨那一刀。

但这个时候,事情的发展再度超出了众人的预料。没有等朝廷得出最终的结论,刘安那边自己就先走一步了。

西元前 122 年,淮南王刘安举剑自刎。不久,淮南王王后荼、王世子刘迁及伍被等谋反案参与者悉数被处死,并灭族。

至于刘建和他的父亲刘不害,再也不见于史籍记载。可以确信的是,他们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淮南王国自此不复存在,被朝廷废掉,变成了大汉的九江郡。

淮南王刘安的事情传开后,可以说是带给全天下各位诸侯王极大的震撼,因为无论是诸侯王自己还是诸侯王之间,乃至朝廷,都很清楚,每个人的底子都经不住查的。而且谁能保证庶出的子孙中不会有刘建那样的「逆子」,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给朝廷探查情报,当枪使。

至少刘建的行为让诸侯王家庭内部的信任感进一步削弱了。那些反对推恩令或是执行不够积极的诸侯王几乎第一时间被推到了众矢之的的一面,从此和原本注定除了钱外一无所有的其他儿子们成为对立面,还要每天谨言慎行,以防被身边人抓了什么把柄,成为刘安第二。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期间,没有诸侯王敢打着反对推恩令的旗号反叛的原因,是接受这种安排,眼睁睁地被持续削弱,还是被揭发检举,整个家族完蛋,只能有一个选择。对于大部分来说,还是前者更能接受。

当然了,考虑到推恩令的削弱效果直接同诸侯王儿子的数量成正相关,理论上讲,推恩令这个阳谋其实是可解的。

倘若是刘备祖先中山靖王刘胜那种一生能生 120 多个儿子的诸侯王,估计最多两三代人之后,他的子孙们就没有地可以分了,难免会去卖草鞋。而如果能搞搞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只生一个好呢?

事实证明,这不太行。

一是由于当年的婴幼儿夭折率比较高,哪怕生十个儿子,这里面能真正长大成人的可能也就不到一半人,更不用说只生一个了。更何况那会儿计生用品不普及,你让诸侯王每天晚上闲着没事干都去做广播体操吗?

二是即便能精心养护一个儿子安全出生长大,但天有不测风云,谁能保证这个诸侯国世世代代只生一个,且朝廷不会想办法解决这个独苗(吴王刘濞的王太子就是让汉景帝亲手报销的),再来个「无子,国除」的操作。

更何况,推恩令这个阳谋本身也只是个前菜,刘彻同志后面还搭配了各种配套手段,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势力,比如其中最经典的一招就是酎金夺爵。也就是刘彻借口诸侯王呈交上来祭祀宗庙祖先的金子的成色不足或斤两不够,以不敬祖宗、偷工减料的名义,一口气废除了 106 位刘氏王侯的爵位,这差不多占到了当时王侯总数量的一半。

事后,诸侯王们其实群体抵制了一波推恩令,大家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不再主动提推恩了,绝大多数诸侯王都默契地选择了等自己快不行了才推恩的选项。但这一举动实际上无济于事,推恩令的实施不过是被有限延缓了,诸侯国被推恩令削弱的大势无论如何都是无法逆转的。

搞政治,说得简单点,就是把自己这边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对手那边的人搞得少少的,然后借助一个能够给绝大部分人从极少部分人那里分得利益的方案,冠以一个站在道德高处的名头来推动分化好的不同利益群体博弈。推恩令这一阳谋的成功正是如此,巧妙地利用了人性中的弱点,团结了多数人,维护了多数人的利益,瓦解了诸侯王的内部,从而赋能了朝廷本身。

值得一提的是,推恩令的施行必须有个条件,那就是作为发起者的朝廷的实力和权威要至少强于所有对手的合力,要是没有汉景帝时周亚夫指挥汉军讨平七国之乱,那么别管刘彻的这道政令多么政治正确,站在多高的道德制高点上,广大诸侯王朋友们也是不会鸟他的。

说到底,实力是大多数阳谋得以推行的真正底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历史上的四大阳谋真的无解吗?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