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慈禧太后死后,难道就没人镇得住袁世凯了吗?

真实的袁世凯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一代枭雄,民国曹操。

不过,跟曹操比,他的脸皮没有那么厚,心没有那么黑。换句话说,既想干坏事又想立牌坊,最后啥也没干好。

历史对袁世凯的评价很低,基本上定位成了「误国权臣」、「窃国大盗」这样的反面人物。

围绕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这样的评价显然过于简单了。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经常会犯一个错误,要不就是好人,要不就是坏人,非常容易误导人。

而且近几年网络上又兴起了对袁世凯的肯定的评价,但很多又过犹不及,赞誉过多。

要评价一个人物,显然要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人生经历去挖掘。

袁世凯的最大失误就是想当皇帝,这也成了他在历史上成为反面人物的缘由。但是,也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否定了袁世凯的历史功绩。

老规矩,从事件看人物。那就从辛亥革命中的袁世凯讲起。

各方认可的总统人选

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迅速做出反应,派遣北洋新军去湖北进行镇压,没想到这支由袁世凯一手组建的新军,除了袁世凯,别人压根就指挥不动。

眼看着出工不出力的北洋军再这么耗下去,其他省份都要有样学样独立了。摄政王载沣,也就是溥仪的亲爹,实在坐不住了,捏着鼻子又把让自己开除的袁世凯请了回来。

为此,他答应了袁世凯提出的所有条件。

也就是说,随着袁世凯的重新出山,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已经转移到了袁世凯手中。

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成了当时清政府的实际上的话事人。

袁世凯一出山,效果立竿见影,北洋军迅速拿下了武汉三镇中的两个,汉口和汉阳,就差一个武昌了。

清政府望眼欲穿地盼着袁世凯把武昌拿下,不然局势将越来越不可控。

谁知道,袁世凯不打了。

他竟然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要跟革命军谈判。

为啥?养寇自保。

这事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把革命军消灭了,全国局势稳定下来了,那袁世凯的重要性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而且只要是载沣在台上,被反攻倒算的可能性极大。

所以,他的策略是,既不能把革命军赶尽杀绝,又不能让革命军成尾大不掉之势。既能让革命军吓唬住皇室那帮子人,又能让革命军不威胁到自己前进的道路。

他想干啥?他想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这可是他想了很多年的事,从戊戌变法那会就一直想。

军事本来就是政治的延伸,如果用嘴能解决问题,那还动啥手啊?袁世凯深深明白这一点,停在武昌城下不打了,要跟革命军谈判。

这就是第一次南北和谈。

第一次南北和谈,南方革命军的首席代表是伍廷芳,北方袁世凯的首席代表是唐绍仪。

这两个人都是民国史上不得了的大人物,见过大世面的人,唐绍仪后来还干到了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

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最后达成了一个重要的决议,同时没达成一个重要的决议。

达成的决议就是,不打了。有啥事可以谈,打来打去没意思,别最后打得民不聊生,让洋鬼子列强捡便宜。大家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嘛,为了国富民强。

达不成的决议是,后期的国家政治体制怎么搞。革命军的意见非常明确,建立一个没有皇帝的共和,清帝必须退位。

而老袁也同意共和,但是要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参考日本和英国——也就是保留现在的皇帝。

简单说,就是双方都同意建立一个共和国家,分歧就是要不要皇帝。

重点来了。这个事我们必须重点讲。因为这牵扯到袁世凯到底是不是窃国大盗的问题。

此时,所有的派别都支持袁世凯出来干总统,包括革命党。

不可思议吧?

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首先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武昌方面,说只要你老袁同意把清朝皇帝赶下台,那共和以后的总统非你老袁莫属。

同盟会老二(老大在美国刷盘子没回来)黄兴也是同样的意见,袁老哥你只要让清帝退位,我们没人跟你抢大总统的职位。

至于其他省份的总督、立宪派的代表,本来跟袁世凯就是一条船上共过事,更是对老袁干总统没啥意见。

总而言之一句话,共和之后让袁世凯做中国的一把手,是众望所归。

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都这样想?

首先对革命党来说,别看武昌起义成功了,搞得轰轰烈烈,而且全国大部分省份都独立了。但是其他省份的独立,有几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当地的大领导做了个华丽转身说自己也革命了,就由大清官员变成了革命者,比如说江苏巡抚程德全。

一种情况是当地的军队领导造了反,直接由大清军官变成了革命者,比如说山西新军标统(团长)阎锡山。

还有一种是当地的革命党和会党,用起义的方式搞定的。

这些人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投机分子,他们不关心共和后谁当老大,但他们得在自己的地盘说了算。

至于革命党搞定的省份,和同盟会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各想各的,根本拧不成一股绳。

所以呢,革命军也知道,如果靠战争解决问题,那革命军根本就不是袁世凯的北洋军的对手。

至于那些士绅立宪派更不用说了,谁也不愿意打仗,都是有产业的人,打仗还怎么赚钱?和气生财最重要。

那袁世凯为啥成了各方面都认可的香饽饽?

第一,袁世凯的思想不守旧,从戊戌变法那会就是支持变法的革新派。

第二,袁世凯在官场多年,不管是跟列强的关系还是执政经验,跟革命党那帮人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最重要的,最大的枪杆子是在袁世凯手里的,只有他才能掌控局势,不至于引起内战。

总而言之,袁世凯也没想到,他成了各方面的一个最大公约数,一个各方面都认可的人。

按说袁世凯还犹豫啥?答应南方的条件,做共和大总统,成为中国第一人,不好吗?

但是袁世凯犹豫了。

为啥?前文说的,心不够黑,脸皮不够厚。

作为时下中国最大权力和最强军事力量的拥有者,袁家几代都是大清官员的背景,袁世凯实在不好意思去欺负日暮西山的清政府,更不好意思去欺负住在紫禁城里面的孤儿孤母——隆裕太后和年仅 7 岁的溥仪。

虽然他很期待伸手可触的大总统职位。

所以对他来说,实行君主立宪,保留清朝皇帝的虚名,而他出任掌握实权的大总统,这对他来说,才是最优解。

正因为这个问题,南北会谈僵在这儿了。

然而让袁世凯没想到的是,南方革命党有变化了。

啥变化?

同盟会扛把子、中国革命党第一人、享誉中外的职业革命家——孙中山同志带着革命理想回来了。

南京临时政府撑不下去了

孙中山回来的正是时候。

南方革命党和北方袁世凯的谈判,卡在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实行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

简单理解就是保留不保留清朝皇帝。

虽说南方各派都答应袁世凯,只要让清帝退位,那共和后的大总统职位非袁莫属,但是袁世凯自己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南方革命党等不了了,既然你袁世凯不同意,那就生米做成熟饭,不由得你不同意民主共和。

他们打算在南方成立民国政府。

一个新的分歧出现了,在哪成立中央政府?

武昌和上海谁都不服谁。

黎元洪说,武昌起义是革命首义,武昌作为革命中心没毛病。

陈其美说,劳资是根正苗红的同盟会,江浙沪是全国经济中心,来上海成立政府理所当然。

各省自封的都督们都忙着忙活自己地盘那摊子事,哪有空跟他们扯皮。

好吧,既然武昌跟上海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就换个地吧。

这么一来,让南京占了便宜。

在南京成立民国政府是定下了,但是谁当老大,又开始内讧了,其中黎元洪和黄兴的争夺最为激烈。

正在大家争夺激烈的时候,解决问题的人出现了。

谁?

孙中山。

孙先生从美国回来了。

大家一看,争来争去谁也不服谁,那就让孙先生干吧。

毕竟,孙中山虽然没有绝对威望,但是在座的也没有谁比他更有资格和威望。

于是,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此时南北谈判还没有结束呢,纠结万分的袁世凯还在等南方革命党到底同意不同意君主立宪的信呢,却等来了孙中山就任大总统的消息。

袁世凯直接急眼了。

你妹啊,敢情跟你们谈了这么长时间就是忽悠我啊,说让我干大总统,却偷偷摸摸成立了政府,让孙文去干总统。这不是欺骗是什么?不是背信弃义是什么?

袁世凯直接怒了。

老袁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谈判直接停止,背信弃义的大帽子直接扣在南方革命党头上,眼看着就要重新用拳头说话。

不过没等袁世凯动手,南京临时政府扛不住了。

为啥?

缺钱,还不是一般的缺钱。

南京临时政府有多缺钱呢?

据胡汉民回忆,有次安徽特使来南京要求拨军费。这个按说也没毛病,安徽是南京政府管理的嘛,有困难找政府,也是符合流程。

找到了孙中山,孙总统一如既往的豪气冲天,大笔一挥就批了二十万元,找财政部领钱去吧。

胡汉民拿着孙总统的批条去财政部,财政部领导一看都快差点哭了。

二十万?金库里还有十块大洋,你们不嫌少就拿走吧。

问题来了。南京临时政府为啥这么穷?

作为一个政府,财政收入基本来源于税收,当时的税收有几个大头,关税、盐税、地方税收。

关税和盐税不用说了,晚清签的几个不平等条约,基本都抵押给列强了,根本就到不了清政府手里,更不用说还指望得到列强支持的南京临时政府了。

至于地方税收,那就更呵呵了。

别看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都轰轰烈烈的光复了,仔细看看,要不是属于新军军头赶跑清政府官员自封都督,要不就是原清朝官员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继续当都督,即使有的地方是革命党领导的起义,也因为担心威望不足而推选了当地有名望的立宪派。

尽管有的省份名义上是革命党掌权,比如阎锡山,也是同盟会会员,但同时他也是新军将领。你让他无条件的服从南京政府?想多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光复的各省份基本都是割据一方自立为王的状态,财政支持南京政府就别想了,能不问南京政府要钱就很给面子了。

作为一个政府,没钱就玩不转。

军队需要军费,公务员需要工资,搞革命也得吃饭对不对?

没钱那就借钱呗。

南京政府本来以为凭孙中山在国外混了这么多年,跟列强的关系还不错,很多列强还一直支持孙先生闹革命,借钱度过难关应该没啥问题。

事实让人大跌眼镜。

列强就一个态度,聊感情可以,谈钱伤感情。

道理也不复杂。列强银行的钱也不是聚宝盆变出来的,让我投资,第一是要保证资金安全,第二是要有回报。你老孙看着表面风光,号称大总统,但是你控制的军队有多少?控制的地盘有多少?你到时候拍拍屁股下台了,我找谁要钱去?

列强这么多年一直都是占中国的便宜,难不成还能在你老孙这儿阴沟里翻船,那多没面子。

一句话,不借!

这时有一个救世主出来了。

谁?

小日本。

多年以来秉承无孔不入趁你病要你命的小日本。

日本人说,老孙同志,关键时刻还得我帮你,借你一千万,帮你度过难关。现在你知道谁是你雪中送炭的朋友了吧?不过亲兄弟明算账,你得把汉冶萍公司抵押给我,还得把满洲租借给我。不是怕你还不起啊,反正流程得这么走。

按说孙先生把富国强民振兴中华为己任,怎么能接受这种赤裸裸的卖国协议呢?这是腐朽的清政府才干的事好不好?这不是打孙先生的脸么。

但是孙先生的南京政府已经穷疯了,工作人员工资都发不下去,军费也没着落,再这么下去,马上就要发生哗变了。

所以,孙中山和黄兴商议了一下,得,先顾眼前再说。打算接受日本的条件,先把眼前问题解决再说。

鲜为人知的这段历史,差点给孙中山的革命生涯抹上一笔重重的污点。幸运的是,一个记者解救了孙中山,保住了孙先生的一世英名。

因为这个记者把这个消息捅到报纸上去了。国内舆论一片哗然。

玩呢?就因为大清老干这种丧权辱国的破事,我们才支持你孙大炮搞革命,到头来革命成功了,你竟然也跟那个你瞧不起的大清干一样的事。大清我们受欺负,敢情你孙大炮口口声声只要共和了我们就强大了,是在忽悠我们?

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一个叫石本新六的日本陆军大臣不同意。

说凭什么租借满洲?满洲是我们从俄国人手里抢过来的,跟中国有啥关系?

就这样,借款计划破产,孙先生也幸运逃过名声不保的一劫。

到了这个地步,南京政府频临破产,根本就支撑不下去了。

除了孙中山都想让老袁上

怎么办?

这时候,不同的声音就冒出来了。

除了孙中山,大家的意见都出奇的一致:把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

不但各省都督这样说,立宪派这么说,黄兴这么说,就连孙中山最信任的铁杆粉丝—胡汉民和汪精卫也这样说。

为啥都支持袁世凯不支持孙中山了呢?

这个事说简单也简单,但是也有那么一点复杂。

在孙中山回国之前,其实大家已经把这个革命老大给遗忘了,没人想着革命成功了,赶紧让老大回来主持大局。

前文说过,南北和谈的时候,南方各派意见统一,包括革命党老二黄兴,都跟袁世凯说了,只要你愿意共和,让清帝退位,那大总统位置非你莫属。

要说老袁不稀罕这个大总统位置是假的,但是他实在不好意思对紫禁城里那对孤儿孤母下手,就想着搞君主立宪的国体,他干内阁总理,名声保住了,权力也到手了。

但是好事哪能让你老袁一个人占了?

要脸还是要权,赶紧二选一,不然不陪你玩。

对南方这帮子人来说,保留皇帝就是隐患,万一哪天皇帝反攻倒算,闹革命的这帮子人都得完蛋。

最安全的办法就是一了百了,取消皇帝完事。

后来南方革命派就想了一招。

你袁世凯不是不好意思对老东家下手吗?

那我们先建立共和政府,生米做成熟饭,让我们一起除了共和无路可走,给你老袁铺铺路。

于是商议好在南京成立民国政府。

后来就是我们前文说的孙中山回来了,革命一家人,争来争去也伤和气,既然老大回来了那就让老大上吧。

就是这么个过程。所以说,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跟众望所归不搭边,完全是偶然中的偶然的一个结果。

不过南方革命党也留了一个心眼。

既然孙先生回来了,如果孙先生能够凭借跟列强的友好关系,获得列强的支持,南京政府真的能够一统天下,那之前答应老袁当大总统这件事就作废了。毕竟孙先生这些年一直在国外混,据说跟列强的关系搞得不错,怎么着不得给个面子?

后来一看是高估孙先生的能力了,列强没人支持南京政府,手里又没钱,指定是玩不下去了。

既然这样,那我们都是讲信用的人,说大总统是你老袁的就是你老袁的,只要你让清帝退位。孙文同志呢赶紧让位,我们好遵守我们的承诺。

孙中山也是焦头烂额,人家说政令不出北京城,孙先生是属于政令不出总统府,玩来玩去敢情是在自娱自乐。

所以,尽管孙中山心里一百个不愿意,觉得把革命成果交给袁世凯是大大的不放心。但是形势逼人强,无奈之下,同意只要袁世凯推翻帝制,实现共和,那我这个大总统当不当无所谓。

后来袁世凯一看这局势,知道革命洪流不可阻挡,于是在脸皮和权力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不要脸,忽悠着隆裕太后代替溥仪发布了退位诏书。

至此,从秦朝开始了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也彻底画上了句号。

憋屈的袁大总统

虽然孙中山迫于无奈,确实南京临时政府干不下去了,只能接受将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但不代表他就此认输。

对袁世凯来说,考验才刚刚开始。

实际上从事后的种种来看,孙中山的确是一个赤诚的没有私心的爱国者。他之所以不想让位给袁世凯,并非他舍不得总统这个位子,而是他不相信袁世凯的为人。

在他眼里,袁世凯是一个清朝官员、军阀、投机分子,建立共和这样的历史重任,怎么能交给这样一个人?

他只相信他自己以及自己带领的革命党。

既然是迫不得已要让袁世凯干大总统,孙先生为了共和大业,又想出了几个大招。

你老袁不是想干大总统嘛,那我让给你,但是你必须答应我几个条件,也不是啥过分的条件。

第一,民国必须定都于南京。

第二,袁世凯必须到南京就职。

第三,袁世凯必须遵守专门为他定制的临时约法。

第一条和第二条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让袁世凯离开他的大本营,而是到南方革命党的大本营。就是不能让袁世凯在自己的地盘为所欲为,便于控制。

第三条就更狠了。基本上就是要把老袁这个大总统职位设置成一个傀儡职务,让他想搞事也搞不了。

临时约法的核心就是,民国政体要设置成内阁制,国家权力是内阁说了算,总统是个摆设,要干啥必须要内阁总理签字同意才能实施。

总而言之,让你干大总统没问题,但是不能让你说了算,必须是内阁说了算。我虽然不干大总统,但是我们革命党要继续通过控制内阁来推行我们的革命理想。

顺便提一句。在孙中山就任大总统时,关于政体的设置,宋教仁主张实行内阁制,但孙中山不同意,强烈要求实行总统制,也就是总统掌握实权。

对此孙先生的解释是,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法,现在的中国要崛起,必须要有一个强权大总统。

作为小弟,宋教仁虽然不服气,也只能同意了,按照孙先生的意思编写临时约法去了。

到了袁世凯要干总统,孙先生就要废除总统制,实行内阁制,把总统设置成一个有名无实的职位。

咱们不要以为孙中山是为了私心贪恋权力。

还是那句话,他是一个绝对的理想主义爱国者,他只是不信任袁世凯,担心共和大业折损在袁世凯手里而已。

从几年以后袁世凯的复辟行为来看,孙先生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但是手握大权的袁世凯怎么可能同意。

现在的袁世凯独断专行呼风唤雨,为了那么一个名不副实的虚名放弃已经到手的权力,你当我袁世凯智商为零么?

从权术方面来说,一个是理想主义的革命者,一个是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油条,孙中山显然不会是袁世凯的对手。

一个是运用舆论角度,以退为进,说我袁世凯才德都不够啊,这个大总统我干不了,你们还是另选贤明吧。

这样一来,让本来都期待南北统一尽快让中国踏入共和的各路人马,包括南方革命党自己,都对孙中山相当不满。说你孙文干啥啊,明显不舍得大总统的位子,明显是不想让位,你这是不顾大局自私自利啊。

孙中山一下子成为了众矢之的,有苦难言。

接着袁世凯又自导自演了「北京兵变」,对北京的外国大使馆的聚集地——东交民巷进行打砸,招来了列强的施压。说你们再不赶紧成立共和政府,保护不了我们权益的话,那我们就自己调兵进北京了。

袁世凯就对南方说,看见了没有,北京不能没有我啊,我要是走了,北京就乱套了,我必须在这儿掌控局面,不然让外国军队过来,咱们国家还有主权吗?

高手过招高下立判。

面对这个局面,孙中山不得不认输。

1912 年 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北统一的中国正式进入了民国时代。

但是孙中山并没有彻底输掉这场和袁世凯的斗法。

因为他还有一个大招,那就是新编的《临时约法》,试图把袁世凯的权力限制在最低。

袁世凯也知道进退,既然我在北京大本营就任,那就接受临时约法。

至于以后怎么办,袁世凯自然有他的办法。

他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小老弟——唐绍仪推上了内阁总理的位子。他想的是内阁总理是我自己人,到时候临时约法还不是一纸空文?等机会成熟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没想到,唐绍仪虽然跟了袁世凯几十年,却是一个书生意气很浓的正派人。他坚定地认为自己既然是内阁总理,那就要严肃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再一个唐绍仪跟南方谈判了这么长时间,也谈出了感情,对革命党的革命理想很是认同,跟革命党走的很近,还加入了同盟会。这让袁世凯相当不爽。

最主要的是,按照临时约法,袁世凯发布的命令必须要由内阁总理签字才好使,而唐绍仪经常因为政见不和而拒绝签字。

这让袁世凯受不了。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我让你干啥你就得干啥,敢情现在反过来我干点事还要经过你的同意?

不可避免的,袁世凯和唐绍仪的矛盾越来越深。

而很多军政大员也在袁世凯的支持下,跟唐绍仪大唱反调,导致唐绍仪的工作根本开展不下去,痛苦不堪。

唐绍仪一看这样下去局面无法改变,心想劳资还不伺候了,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解决了不听话的总理,下一步,袁世凯就要开始对套在他头上的紧箍咒——《临时约法》动手了。

也由此引发了后续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袁世凯复辟称帝、护国战争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民国历史事件。

结束语

纵观袁世凯的一生,基本可以用三个阶段来总结。

年轻时的热血青年,中年时的治世能臣,老年时的窃国奸雄。

可以这么说,袁世凯一辈子精明,成绩斐然,如果不是年老之后利令智昏,竟然要开历史的倒车,复辟称帝,那袁世凯妥妥的就是制造共和的功臣之一,甚至历史会给他一个更高的评价。

公平合理的说,袁世凯在所处的那个年代,还是依靠自己的能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比如说缔造了中国近代化军队,废除科举发展新式教育,建立了近代警察制度等等,这不得不说是袁世凯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至于废除临时约法,解散扯淡的国会,坚持建立一个强权的中央政府,从上帝视角来看,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

因此,对袁世凯的评价,还是要黑白分明,有功有过。

这是对历史人物最起码的尊重。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慈禧太后死后,难道就没人镇得住袁世凯了吗?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