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阶的课程,中阶开始之后,我们会进行一些具体能力的学习。
这一讲是自我成长模块中的第二个关键能力:自我觉察力。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时候:
和朋友相处时,自以为大大咧咧的你被形容成「多愁善感」。
选择专业和工作的时候,你感到迷茫,不确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而有时,突如其来的失去可能让你一下顿悟自己想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你有想过,你真的足够了解你自己吗?你会真正地觉察自己吗?
那我们就来说说自我觉察。
因为内容比较多,我会分为两节课进行分享,第一节是认识自我觉察,第二节是学会自我觉察。
今天这节课我会跟你说说,为什么你要自我觉察,什么是自我觉察,它有哪些类型,自我觉察过程中的两大误区,三大盲区,以及一个自我觉察力低的人会有哪些特点。
学完这节课,你会对觉察自己这件事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自我觉察的重要性
好,在开始了解什么是自我觉察之前,我们先讲一讲,为什么你要自我觉察?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的人生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自动驾驶」,也就是说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大脑会根据我们过往的经验,或者社会的共识去自动地选择你的行为。这种惯性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举个例子,在选伴侣时,很多人往往会选择那个物质条件更好的人。
这可能是因为父母的叮嘱,也可能是一种社会的共识:物质条件可以保证生活的无忧。
然而有时候,这种选择和一个家庭的幸福感并不相关。
婚后,他们的伴侣可能因为工作太忙而缺失了情感上的陪伴和对孩子的教育。
他们虽然按照自己的标准选择了合适的人,但却生活得并不快乐。
这些人可能会困惑,我的伴侣究竟适不适合我?
这其实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对自己喜好真正的了解,对伴侣的隐性需求。
他们期待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障,还有对家庭的陪伴。
如果没有仔细觉察过这些期望,婚后就会遇到这样的痛苦。
而这个时候,我们重新选择伴侣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你现在也可以想一想——「我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困惑?而我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你会发现,不断去觉察自己的「自动驾驶」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建立更满意的亲密关系和职业关系,让我们在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路上少走很多弯路。
自我觉察的定义
那什么是自我觉察呢?美国心理学家 Tasha 将它定义为一种清晰地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包括:
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
自我觉察的类型
所以,自我觉察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内部自我觉察,另一种是外部自我觉察。
其中内部自我觉察指的是你内心对自己各方面的洞察,比如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些都是从我自身出发的。
如果你的内部自我觉察水平较高,你会更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被外界左右。
而外部自我觉察,说的就是由外向内地了解自己。你可以通过别人对你的反馈,来扩大对自己的认识。
清晰地感受到别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会让你更容易和别人建立起值得信赖的关系。
好,我们了解了自我觉察的重要性和它的两大类型,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做到自我觉察了呢?
不着急,我们先来看看,在自我觉察的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哪些陷阱。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自我觉察常见的两个误区,这是很需要去注意的。
自我觉察的两大误区:优于平均效应和达克效应
第一个误区是优于平均效应,也就是说我们自我觉察的水平可能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高。
在美国一份针对 80 多万名学生的调研中,95% 以上的人在评估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时,都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觉得自己更聪明,更好看,更有道德,甚至会活得更久。
但是,自己「优于平均」往往是一种错觉。
毕竟理论上,只有 49% 的人是处于平均之上的。
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评价自己的时候,我们也常用「中等偏上」这样的词。
当然,反之,如果你觉得你各方面比一般人都要差,这也是不客观的。
第二个误区叫做达克效应,指的是能力越差的人可能反而自我感觉越良好。
不妨想想看,自己是不是有时会无意掉入这两个陷阱呢?
自我觉察的三大盲区
除了这两个误区,还有三个盲区也需要你注意避开。
认识盲区
第一个叫做认识盲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四个阶段,可能听起来会有点绕,你要注意认真听。
第一个阶段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个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三个是:不知道自己知道。
最后一个阶段是:知道自己知道。
在最后一个阶段之前,其实我们都是处于无知的状态中的,要么是对于知识本身不知道,要么是对于自己无知的状态不知道。
这种认知上的盲区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误解,而自我责备。
举个例子,有些抑郁症患者会变得拖延,他们觉得自己很没用,什么都不想干,什么也干不好,这种自我认识更是加深了对自己的否定。
但这其实是因为,他们缺乏对抑郁症的了解。
抑郁使他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便没有动力去做,而造成了拖延。
这时候,只有认识到自己其实是生病了,需要及时的疗愈,多关怀自己,才能够从抑郁中走出来。
那么,拖延的问题也会随之改善。
由此可见,对自己的认知误解会导致我们过度苛责自己,缺乏对自己的关怀。
因此不断恶性循环,自我伤害。
情绪盲区
第二个盲区是情绪盲区。
可以先花几秒钟想一个问题,你这段时间开心吗?
听到这个问题,你是会根据当下的感受直接给出一个答案,还是会认真地回顾你这段时间发生的事然后做出判断呢?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是后者——我认真地想了,然后得出了答案。
但事实上,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的研究却发现,我们的大脑通常会选择最不费力气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懒惰的大脑会在我们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地将题目替换成另一个,就是——你此刻开心吗?但我们却难以察觉。
行为盲区
第三个盲区是行为盲区。
它说的是我们不清楚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表现。
比如说,平时我们对同事非常友善,但偶尔当我们工作太忙太累了,情绪比较暴躁和低落的时候,对同事说话可能会不太友好,话中带刺。
但事后想想,自己也并不是一个刻薄的人,只是在情绪低落时没有很好地自我消化,管理好自己的行为。
所以说,我们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评价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我们再三去觉察感觉和事实分别是什么。
什么样的人自我觉察能力较低?
了解了自我觉察的误区和盲点,不妨来回想一下身边的人,你会发现每个人的自我觉察能力很不相同。
有的人好像总能在人生路口做出让自己快乐的选择,而有的人不时会陷入「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迷茫中。
那么,什么样的人自我觉察能力比较低呢?
第一种是不愿付出的「实用主义者」。
自我觉察需要你放慢内心的节奏去体会,然后不断地练习,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是成功和效率。
实用主义者们可能会觉得,自我觉察需要付出很多精力,但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回报。
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成功的人并不一定幸福,自我觉察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走上更自由和更幸福的道路。
第二种是无法自我接纳的人。
其实,对有些人来说,察觉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不困难,只是他们不愿接受。
因为真实的自己可能并没有自己想得那么强大,这会让他们难以接受。
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接纳真实的自己,那么自我觉察就成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但是,拒绝接纳真实的自己,也就会让你活在对自己的幻想里,这是非常可怕的。
第三种,有一定成就的自恋者。
他们对自己的需求非常了解,但往往缺乏对别人的同情。
他们只能觉察和相信那些对自己正面的评价,而对负面的看法不屑一顾,甚至会认为那是别人对自己的嫉妒。
比如,我们有一位粉丝留言说,Ta 有一位同事,虽然刚工作没几年,但一直很清楚自己的目标,能力也不错。
可是几次晋升都不顺利,Ta 就怀疑是别人嫉妒而做了小动作。
其实是领导觉得,他虽然工作能力不错,但在与人沟通上缺乏真诚,在合作中也没有很好地去倾听和沟通。
这位同事就是我们说的,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对别人的负面评价不屑一顾。
第四种是对自己情绪认知简单的人。
什么是对情绪认知简单呢?
他们不能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准确的描述,可能只会用开心和难过来形容。
他们对很多事情的态度和看法是比较粗糙的,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里。
所以他们无法很好地自我觉察。
你可以想想,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
不妨通过这种觉察来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这样的陷阱吧。
总结
好了,我们最后来回顾一下今天学到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自我觉察是一种能够清晰地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
第二,自我觉察需要从内部和外部深入,两者缺一不可。
第三,在自我觉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两大误区,分别是优于平均效应和达克效应,以及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三大盲区。
第四,自我觉察能力低的有四类人:不愿付出的「实用主义者」,无法自我接纳的人,有一定成就的自恋者,和情绪认知简单的人。
以上这些内容也说明了,自我觉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锻炼的能力。
一个练习
最后留给你一个需要思考的小问题:
你在自我觉察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哪些陷阱呢?可以想一想,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
预告
下节课我们会深入地学习一些内部和外部自我觉察的具体方法。
感谢聆听,下期再见。
扫码领取课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