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李世民是不是被洗得最白的帝王?

上马杀敌,他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骑兵将领。

下马治国,他是古代帝王中排行前三的存在。

军事上,成吉思汗认为: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政治上,超越隋文帝「圣人可汗」,被人尊称「天可汗」;

爱情上,跟朱元璋马皇后一样,他和文德皇后的爱情,都是帝王夫妻的恩爱典范。

李世民,可以叫他李二,也可以叫他二凤,虽天生异象,却无缘九五之尊。他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天才卓绝,一步步成为天下共主?

01 心理学专家李二凤

传奇的开始,总是伴随着某种超自然现象。

据《旧唐书》记载,李世民刚出生的时候,有两条龙在房子外嬉戏,足足玩了三天。

一般人家取名,总会出门看到什么就取什么。

要是按我的取名方式,龙在云中腾挪,那我会给这孩子取名叫「李云龙」。

加载中…
李云龙:???

但李世民并非平凡人家,父亲李渊是北周关陇贵族,母亲窦氏更是正统的北周文帝,宇文泰外孙女,取名大事自然不可马虎。

然而诡异的是,李世民这大名是四岁才起的,而且还带有一丝灵异色彩。

据说当时有个书生特地登门拜访,对李渊直接说道:「公贵人也,且有贵子。」

刚见面就有人说漂亮话,李渊还没来得及塞红包,书生又指着李世民:「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李渊什么文凭我不知道,但起码还是明白「龙凤之姿」这种霸气侧漏的词语,只能拿来形容坐皇位的人,如果安在别人头上,就跟说别人藏了副盔甲一样,那是要砍脑袋的。

李渊正想找把刀结果书生时,却发现这个书生在室内凭空消失了。

李渊细细回想,觉得这神仙说的话很有意思,于是采其「济世安民」之意,给小李子起了个大名:李世民。

不过在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济世安民」之意,实际上是「敢叫日月换新天」。

此时隋朝统治依旧稳固,国家在隋文帝的治理下逐渐强盛,所有人都不会将隋朝和天下大乱这个词联系起来。

所以在李渊的眼里,李世民这小屁孩最多也就是上柱国的地位。

当时的李氏家族,也算是皇亲国戚,主要负责后勤的。

后来业务逐渐扩大,拓展到了料理隋朝「后事」上。

李渊没想到,拓宽新赛道,促成李氏企业进军造反业务的,就是李二凤。

李世民第一次历史首秀,是在帮自己便宜表叔隋炀帝杨广脱围。

615 年,突厥始毕可汗「帅骑数十万」,围住了隋炀帝。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隋炀帝一度以为自己就要 gg 了,全然没有暴君的风范,反而抱着赵王哭泣,眼睛都给哭肿了。

加载中…
我打哭的,怎么着?

此时李世民年仅十六,他向屯卫将军云定兴献计,说:「始毕之所以敢围困皇上,是认为我们在仓促之间摇不到人,所以我们应该制造个假象:白天旌旗遍地,晚上鼓声相迎,让他们以为大隋援军已到,他们便会自行退却。」

这无疑是一场赌博,而且赌注还是隋朝皇室的性命。

但李世民信心满满,他十分了解云定兴军队,还为他陈明利害:「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

李世民的疑兵之计起到了拖延效果,最后始毕可汗「解围而去」。

突厥败退并不能遏制隋朝的倾颓,帝国在杨广的作妖下风雨飘摇,很快民变四起,就连李渊这种后勤总管,都不得不亲临战斗前线,和农民军打起来。

次年,李渊和起义军首领甄瞿儿在太原展开拉练。

农民起义军规模浩大,足足有十万余人。

李渊兵力数千,结果跟他表弟杨广一样,又上演了一场深陷重围的戏码,要不是李世民来救,估计打完还得给李渊开个追悼会。

加载中…
李渊:孝死我了

天天 996 给隋朝擦屁股,李世民自己也心生厌倦。

他四处征战,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民不聊生的惨状,而他的表叔杨广依旧在花天酒地,夜夜笙歌。渐渐地,他对表叔心生不满。

接着,李世民又被一通夸,双 buff 一叠加,就反了。

夸他的人正是刘文静和裴寂。

刘文静一见李二,便惊为天人,直言「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给了李世民极高的评价。

因为这两位仁兄,干的都是大逆不道的买卖,这话要是传到杨广耳朵里,估计就咔嚓了。

据《旧唐书·李渊传》记载: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可以看出李世民对此话还是挺受用的,也乐意和刘文静一伙混在一起,三个臭皮匠私下谋划怎么造反。

事实上,李世民自己也早有起义之心,而且还是李氏家族第一个想要造反的,《资治通鉴》里称他「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简直把反贼的身份牌,贴到了脑门上。

加载中…
公开反贼

不过李世民还是讲孝道的,在起事前还找了老爹商量,允诺上市之后,给老爹弄个皇帝当当。

李渊被老二这个想法吓到,经过一夜思索,然后说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这话意思就是,李家所有人的前途命运,全押在你李二凤身上了!

李渊这个爹也忒不负责任,现在李世民才 18 岁,就把所有重担全都推到他肩上,自己有点坐享其成的味道。

李世民自己很快拉起一支义军,他遇到的第一个对手,就是隋朝将领宋老生。

年轻的李世民刚想给宋老生上一课,便收到了老爹撤回太原的命令。

李二震惊,都说上阵父子兵,仗还没开始打老爹就点了投降,玩起了坑「儿子」的花活。

李世民急忙找到李渊,劝诫道:「要想号令天下,必先进军咸阳。我们以义聚兵,如果刚遇小困难就退却,那我们这支军队就瓦解了。」然而李渊不听,李世民做了一个只有年轻人才会做的事。

李世民在中军帐篷外号啕大哭,众人还以为李世民在哭丧。

李世民依旧坚持继续进军,分析道:「现在进攻就能成功,如果退却,军心失散,你我都会死于隋军手中,所以我才哭。」

一听到跟身家性命有关,李渊立刻下令停止撤军。

还是李世民会玩,心理学成绩满分。

经过一阵鸡飞狗跳,双方开始正式打架。

宋老生指挥有方,但李世民抓住了他轻敌冒进的心理,带着几个骑兵亲自在城门下挑衅。

肝火旺的宋老生「麾兵疾进」,李建成坠马,李渊撤退,父子同心,刷起了微信步数。

主帅逃跑,义军大乱。

正当宋老生即将击溃义军时,李世民身先士卒,率先两千骑兵从南面高坡截断宋老生,救下了李渊父子,稳住了军心,同时扭转了战场局势,顺利拿下霍邑。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李世民,李渊几乎可以达成「先帝创业未半死在路上」的成就。

李世民率军过黄河,平渭北,李家总兵力达到二十余万,已经有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617 年,李世民击败隋军段达后,终于望父成龙,老爹成功当上了皇帝。

加载中…

在儿子的努力下,他们终于当上了官二代

李渊也很大方,任命 20 岁的李世民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晋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人家 20 岁就已经当上了国家总理,而我们还没大学毕业。

可惜李渊没想到,自古叫秦王的,能量都不小。

唐朝成立没多久,就有竞争对手找上门。

武德元年,薛举进攻泾州,李世民率军回击,然后「不利而旋」。

战神李世民居然也啃不下薛举,这并不是薛举有多能耐,而是因为李世民得了重病(疟疾)。

李世民暂时离线,将军权交给了刘文静,令他「慎勿应也」。

然而刘文静等人太浪,故意去找薛举麻烦,结果唐军死伤「什五六」,还折了好几个将领。

多亏猪队友的帮忙,李世民被迫转进长安,等到九月薛举暴病而亡,才再次出击,进攻薛举儿子薛仁杲。

薛仁杲和他爹一样,都不是省油的灯。薛仁杲擅长骑射,在军中素有「万人敌」之称,是个脑子里都是肌肉的猛将。

对这种二愣子,李世民再次发挥了他的心理学能力。

他率唐军月薛仁杲对峙六十余日,薛仁杲好几次前来挑衅,但李世民就是不肯出来应战。

将领不明白李世民的用意,直到敌军将领前来投降,李世民才说:「贼军士气低落,可以打了。」

李世民诱敌深入,亲率大军切断敌军退路。他两次率领数十个骑兵主动突击敌将宗罗睺军阵,陷入重围并重创敌军。

此时身为万人敌的薛仁杲在做什么呢?《旧唐书》给了两个字:大惧。

第二次浅水原之战以李世民全面胜利告终,事后有将领问他取胜之道,李世民回应:「敌军轻视我们,自然没有多大戒心。我们没有攻城器械,只能引诱他们野外决战。所以我必须引诱他们出城,切断他们的退路。如果他们退回城内据守,那么我们没法战胜薛仁杲。敌人溃散,城防空虚,我们再稍微大军压境,薛仁杲自然心生恐惧,就会开城投降。」

听完李世民的心理分析讲座,众将拜服,直言:「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翻译过来就是:这 TM 是凡人能干出来的事?

武德四年,李世民终于跟王世充杠上,双方摆开车马,正式决战。

战争前期,李世民相当跳脱,仿佛赵子龙灵魂附体,率领几个骑兵就敢一头扎进敌军怀抱中。不仅如此,李世民还跟猛将单雄信玩起了单挑。

虽然李世民枪法不敌,但弓骑双修,一路边跑边射,左右开弓,箭无虚发,单雄信骑兵被射死好几个,就连大将燕颀也被李世民掳走。

加载中…
李世民:你看我属性???

之后李世民更是充钱开挂,率领五百骑兵与主帅王世充万余人转角遇到爱,居然还敢全军突击,斩获三千首级,俘获大将陈智略。

王世充这边就比较惨了,一万人直接被李世民冲散,自己也「仅以身免」,其势力州郡闻风丧胆,荥、汴、洧、豫九州相继投降,实力折损大半。

王世充胆战心惊,在重新集结部队的同时,寻求昔日对手窦建德的帮助。窦建德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带了十多万人来援助王世充。

加载中…
哥俩好

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王世充和窦建德大喜,直呼这波飞龙骑脸怎么输!

将领主张静观其变,李世民则认为不能任由两军合并,否则难以一战而胜。王世充粮草匮乏,内外离心,窦建德「将骄卒惰」,轻视唐军。王世充迟早会粮尽自溃,而窦建德军队轻敌冒进,又人数众多,需要占据有利地形伏击。

李世民他让李元吉牵制王世充,自己则率领 3500 名玄甲军亲赴虎牢关,挡住窦建德十万大军。

面对十万大军,李世民并没有热血上头,而是非常有耐心地等到中午,待敌军人困马乏,争抢饮水时亲自冲锋,一举冲散十万大军,生擒窦建德。

王世充心生恐惧,不得不开城投降。

纵观李世民所有战役,我们都能看到李世民非常在意敌军士气和心理状态。

每次作战,前期都是按兵不动,寻求一切机会打击敌军士气,最后出其不意进攻,并一战而胜。

高手行事,大道至简。很明显,李世民战术非常简单,无非就是集结骑兵突击而已,但是如何判断进攻时机,却需要有洞穿敌人心理状态的天赋。

收拾完王世充后,天下基本没有李世民的对手。

李世民战功卓著,老爹李渊封无可封,想着总不能把皇位赏给李世民吧,于是憋了半天,整出一个「天策上将」称号,给了李世民。

这个「天策上将」含金量很高,可以开府建立自己的小集体,《旧唐书》记载李世民加封天策上将后,「位在王公上」。

加载中…
天策上将

武德九年,李世民在天策府当众剧烈吐血,出血量有点夸张:吐血数升。

房玄龄立刻意识到,李世民和天策府所有人,即将组团赴死。

02 玄武门?罗生门?

房玄龄当然知道谁是下毒真凶。

《旧唐书·房玄龄传》记载,李世民应李建成邀请,前往太子府吃饭,回来便中毒吐血,天策府上下皆惊,人人自危。

房玄龄私下跟长孙无忌咬耳朵,说了一大段意味深长的话:

加载中…
房玄龄

今嫌隙已成,祸机将发,天下恟恟,人怀异志。变端一作,大乱必兴,非直祸及府朝,正恐倾危社稷。此之际会,安可不深思也!

凶手没跑了,有作案动机的,只有李建成和李元吉俩人,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谋杀李世民,是不是有点过分了。这背后,肯定不止两个人在操作。

事情开始往诡异的方向发展,李世民好不容易死里逃生,而李渊的态度却非常暧昧,仅仅只是说了一句「以后别让李世民喝太多酒」,非但没有加强对李世民的保护,还调离了天策府不少人,禁止他们与李世民见面。

一个帮唐朝打下了几乎 80% 基础的功臣兼亲生儿子,换来的就是这种待遇?

所有答案,都隐藏在房玄龄说的那段话里。现在的事情走向,并不是简单的兄弟矛盾,而是天策府这个军功集团与皇帝李渊的矛盾。李建成的行为固然有保住太子之位的动机,但这种谋杀弟弟的行为明显闹得有些大,而且似曾相识。

杨广谋杀哥哥杨勇一事,仅仅只过去了 22 年,至今依旧为天下人所记。如果没有某个人的默许,李建成敢做这种谋害兄弟之事?

房玄龄想得不错,封建王朝的政治斗争,几乎都离不开皇权争夺。他的意思很明显,李渊有在背后煽阴风点鬼火的可能,所有根源,在于李世民太牛逼了,功高震主。

李世民对于他们的威胁实在太大,李世民是上柱国(勋级荣誉称号,正二品)兼太尉(军事)兼司空兼中书令(实权)兼司徒兼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兼天策上将(这个牛逼)等等一堆头衔的人,堪称地表最强兼职。可以说站在李渊面前的,是能力、声望、人心三者都远在太子之上的唐朝常务副皇帝(bushi)。

可怕的是,这些兼职,都是李二实打实用军功赢回来的,没有一丝一毫的水分。

李建成的能力是有的,他在早期镇守后方,打理朝政。他为唐帝国招揽魏征王珪等人才,也有过击败军阀刘黑闼,抵御突厥的战绩。不管怎么说,在履行太子的职责上,李建成可以说是做到尽善尽美,问心无愧。

只是和弟弟李世民相比,就略微有些逊色了。

只要大哥一死,李二便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在李建成眼里,李世民功勋卓著,手下天策府猛人不少,不仅是功劳上,就连领导班子也比自己强得太多,对自己的威胁极其巨大。

更棘手的是,这群人才唯李世民马首是瞻,别人指挥不动。

后世朱元璋杀掉蓝玉,一部分原因是朱允炆镇不住。而李世民就不同了,天策府这群猛人可以不服天王老子,但对李二服气。不过有一说一,李世民一直在外征战,李建成在政治中心培植太子势力,亲近朝廷重臣,然后就这,还没胜过弟弟李世民的影响力,也确实有些弱了。

李渊也头疼,李世民握有太多实权,可以开府建立自己的班子,天策府相当于独立的小朝廷,根本上就与皇权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就是说李世民只要愿意,老爹随时可以被退休,当个太上皇。

所以对于李渊来说,老二不除,自己的皇位也岌岌可危,于是只能和李建成站在同一阵线上,一起针对李世民。

至此,房玄龄意识到一个危机。

李建成图穷匕见,毒杀李世民,连兄弟之情也不顾。

李渊态度暧昧,没有惩戒李建成。李世民遭遇尚且如此,更何况天策府这些人呢?

他得出结论:李世民活则天策府活,如果李世民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如果逼到李渊亲自下场,父子自相残杀,那势必会引发唐朝内部动乱,李氏家族自相残杀还是其次,生灵涂炭,天下大乱这些毁灭性灾难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什么叫「嫌隙」,什么叫「祸机」,什么叫「大乱」,房玄龄已经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为了李世民的生死,也为了天策府这些人的性命,更为了天下百姓免遭战乱之苦,房玄龄提出了自己的计策:莫若遵周公之事,外宁区夏,内安宗社,申孝养之礼。

一句话:将政变范围和权力迭代,尽量以兄弟矛盾的理由进行,最后再逼迫李渊禅让。

加载中…
玄武门之变

所以玄武门之变并不是兄弟之争,而是权力架构的矛盾之争,玄武门之变明显是将根本性的权力更迭,隐藏在兄弟之争的表面下,这样可以防止事情闹大,危机唐朝自身的统治,避免天下社稷重遭战乱之苦。

对于李世民来说,这并不是难以决断的事,他已经没得选择。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秦王李世民率领天策府诸将发动政变,并亲手射杀哥哥李建成,李元吉死于尉迟恭箭下。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后代也被政变波及,他们各有五个儿子,除了女儿外,都被李世民斩草除根,一并杀死,最小的不过两三岁。

最是无情帝王家。

然而这场玄武门之变,真的如此吗?还是跟罗生门一样,史书上记载的,都是李世民刻意洗白自己的一面之词?他有过改史抹杀李建成功绩的行为吗?

其实可以从几个小故事看出,李世民对政变的态度,以及有没有改史的行为。

《旧唐书》记载了一个故事,有次李世民特意找到褚遂良,问了一句话:「你负责写起居录的,里面记了一些什么东西?以前有过皇帝察看起居录的例子吗?」李世民的话拐弯抹角,无非就是想看看褚遂良到底记了些什么东西。

褚遂良回答也很直白:「皇帝看起居录?没听说过。不过你放心,好坏我都会记的。」

李世民:「我干过的坏事也记?」

褚遂良的脖子很硬:「我的职责就是记录,您做什么我就记什么(君举必记)。」

一般来说臣子这么不识时务,接下来的流程就是去午门凉快了。黄门侍郎刘洎意识到不妙,赶紧跑了过来,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

就算褚遂良不记,天下人也会知道的。

李世民并没有发火,而是「以为然」,也不再要求看起居录。

然后,李世民想看《起居录》这回事,也被褚遂良记下了……

你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出,李世民对历史的态度,他并没有横加阻拦史官,也对历史保持了相当的敬畏。而对于自己杀兄逼父的做法,更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唐会要·卷六十三》记载,李世民曾问房玄龄,为什么皇帝不能看国史。

李世民真有趣,折腾完褚遂良,又来折腾房玄龄。房玄龄回答国史「善恶必书」,恐怕有皇帝不高兴的内容,所以不能看。

李世民这次很执着,回道:「看看嘛,有坏的就当引以为鉴,没逝的。」

房玄龄明显要比褚遂良滑头,他在上交前,特意删改了一些东西。

从后续来看,可以得知房玄龄删减的地方,正是玄武门之变的前后经过。

李世民也是个聪明人,他看到其中夹杂了不少春秋笔法(语多微文),便找来房玄龄,说道:「我之所以杀我哥,跟以前周公诛杀管叔蔡叔一样,是为了天下安宁,并非冲着太子之位。我到现在还认为自己是做了一件有利社稷百姓的大好事。你作为史官,为什么还需要隐瞒?你应该如实记录政变一事,将真相公告天下。」

所以,李世民应该没有篡改历史的动机和行为。

毕竟李世民杀兄逼父,睡弟媳,被魏征怼得私底下骂街,晚年嗑药,就连看一眼起居注都被褚遂良拿小本本记下来,正因为李二没有修史,我们才知道他有这些黑暗面,也给某些人留下黑他的素材。

如果真要修史的话,那他的水平怎么着也比连明成祖 Judy 强吧?

加载中…
Judy:开门,朵颜三卫查水表

朱棣为了拥有皇位的正统性,连亲妈碽妃的痕迹都要抹去,还二次修改《太祖实录》,狠狠黑了一把朱标和朱允炆,然而掩盖了这么多真相,结果后人还是没有否认朱棣篡位的事实。

别忘了刘洎的话: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

真正的史书不是典籍,而是人心。

03 贞观之歌

李世民刚上位,天下可不太平,还有某些人并不认「唐太宗」这个名号,并趁着李世民刚即位的空档,来找唐帝国的麻烦。

突厥颉利可汗率十余万大军南下,接连侵犯泾州、武功、高陵,惹得京师长安震动。

颉利可汗胆子非常大,选了一个吉日进犯唐朝。

因为在他攻城略地期间,李世民还在立爱妻长孙氏为皇后。

像这种电灯泡行为,自然引起李世民的强烈不满。

可是李世民的举动很奇怪,他并没有亲自率军抗击突厥,而是派了泾州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在泾阳与突厥打了一架,并「大破之, 斩首千余级」。

加载中…
尉迟敬德:对,斩首一千多人是为了秀肌肉

然而,唐军并没有趁势追击,只是仅仅展示了一下自己的肌肉而已。

这并不符合李世民斩草要除根的性格。

李世民不是不想打,而是自己刚上位,国家内部还有一些不服从他的势力在静静观望,准备找李世民的茬。在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期间,唐朝内部经历了相对剧烈的人事调整:「罢幽州大都督府」、「废陕东道大行台,置洛州都督府」、「废益州道行台,置益州大都督府」,而且还处理了一宗「幽州大都督庐江王瑗谋逆案」。

内部动荡不安,攘外必先安内,这笔账,李世民不会算不清楚。

于是,「渭水之盟」开始了。

李世民亲自率领六骑自玄武门而出,和颉利可汗在渭水两边,双方隔着渭水来了一番口腔体操(隔津而语,责以负约),签订了盟约,颉利可汗退兵,唐朝边境暂无纷争。

不过李世民对此事耿耿于怀,他总觉得「渭水之盟」是个耻辱性条约,是自己的黑点。

于是在回去之后,李世民亲自召集擅长骑兵作战的将领开会,会议主旨只有一个:操练弓马战术,找个时间揍他丫的一顿!

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李世民亲自操练将士的弓术,教他们怎么射杀兄弟,不,是外敌。

皇帝的举动引发大臣不安,他们纷纷上书,要求李世民别这么搞。

大臣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万一有个别刺客潜伏在其中,用冷箭袭击皇帝怎么办?然而素有从谏如流美名的李世民,此时却听不进任何意见,依旧固执地按自己的方式操练士卒。

国家安全,岂能在个人安危之下!

李世民的操练很有效果,《旧唐书》记载:自是后,士卒皆为精锐。

一时的忍辱负重,换来同仇敌忾的杀敌决心。三年后,也就是 629 年,李世民彻底稳定了自己的统治,派遣李靖、李勣和柴绍分率三路大军,全面进攻东突厥。

其中作为中路军的李靖,率领三千轻骑,顶着暴风雪长距离奔袭,击溃颉利可汗大军。

之后李靖与李勣合军,彻底打垮了颉利可汗十万大军,彻底消灭东突厥。

加载中…
大唐军神李靖

颉利可汗也被唐军俘虏,在长安成功转职舞蹈家,被封为「归义王」。

李世民刚一登基,就又刷了个军事战绩的 KPI,一仗打出了唐朝内外安定。

李世民以武平天下,也以文兴民生。

经历过隋末乱世的南征北战,李世民比任何人都清楚百姓的诉求。

他经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注重民生,又轻徭薄赋,根据国内环境,选择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据《新唐书》记载:唐之始时,授人以口分、世业田,而取之以租、庸、调之法,其用之也有节。

合理的土地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保证了唐朝稳定的财政收入和力役、兵役人员的充足。

可以说唐朝贞观盛世的繁荣,正是以这种合理的土地制度为土壤发展而来。

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上,唐朝才诞生了最为灿烂的文化盛世。初唐四杰、李白等文人雅士人才辈出,向外输出了不少中华文化。

同时,繁盛的物质环境也促进了其他领域的发展:陶瓷、茶叶、音乐、绘画等等,在人类艺术史上留下不少文化瑰宝。

此外,李世民摒弃前朝的严刑峻法,倡导德化教人,在死刑裁定上极为慎重,甚至还要复议五次后方可确认死刑(皆须五覆奏),使得贞观四年的死刑犯人数直线下跌,全年全国仅有 29 人被处死。

当然,就算在确认死刑后,李世民依旧有仁慈的一面。

他允许在行刑前让死刑犯回家探望亲人,并约定期限回来受刑。

这个举措带来了良性的发展,死刑犯「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李世民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不仅善于听取别人意见,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能臣,并二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改进自己的执政方式,其中魏征进谏前后 200 余事,数十万言,切中时弊,在贞观年间做出了很大贡献。

如果做到这些,李世民也仅仅是个明君罢了,但李世民能够做到帝王排行前三,还在于敢拿自己开刀,敢限制自己的皇权。

李世民知道自己性格有些许暴躁,于是规定自己的诏书必须经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这项举措有效防止李世民情绪上头时做出不好的决策,是利国利民之举,唯独损坏了皇权的独断性,限制了自己胡作非为。

这要是放在秦皇汉武身上,比给他们上枷锁还难受。

试问中国历史几百个皇帝,有谁能做到跟李世民一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贞观之治,不是偶然。

可以说没有李世民,就没有唐朝,也就没有贞观之治。

04 贞观歌,传世咏

在唐太宗前,皇帝的标杆是争做尧舜禹汤,在唐太宗后,皇帝的标杆却是比肩太宗文皇帝。

他以一己之力,刷新了皇帝行业的职业要求,为后世打造了千古一帝的最新模板。

在他治下,唐朝繁荣兴盛,万国来朝,不管是经济文化,还是外贸交流,都做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成就。

一句东土大唐,一个遣唐使,便是当时最牛逼的文化宣传。

他让唐人和汉族一样,在世界上成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并以此辐射八方。让华夏文化,流传于海外,让中国繁荣,为世界所记。

李世民用他的初唐盛世,在历史上创下富有浪漫主义的唐朝。

加载中…
贞观盛世,万国来朝

在他死后,获得史官高度评价,智、勇、谋、文、武都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水平。他一手缔造的唐帝国,武功之强盛,文化之繁荣,以至于让无数后人魂牵梦萦,世代传颂这个曾经存在过的如梦如幻的伟大朝代,留下了八字评价:

贞观之治,到今歌咏。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后晋·赵莹、刘昫等撰)

2、《新唐书》(宋·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撰)

3、《唐会要》(宋·苏冕等撰)

4、《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5、《贞观政要》(唐·吴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李世民是不是被洗得最白的帝王?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