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是不是正处于一种状态,一提到工作就完全没有干劲,内心抵触提不起兴趣?
你进入了工作倦怠期。下面我会从「了解你为什么会进入工作倦怠」以及「如何有效调动积极性」两个方面,帮助你重燃斗志!
首先,你要知道工作倦怠就跟「谈恋爱时,为什么两个人相处越久,越变得无话可说」一样,工作中出现疲劳期,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内心充满着期待与斗志,感恩公司提供平台与机会能让自己施展拳脚,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于是努力学习,卖力加班,只因为自己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体会着每一次成功带给自己的喜悦与成就感。
然而时间长了,对于工作的新鲜感荡然无存。你慢慢发现,日复一日的工作重复而琐碎,尤其是情绪性劳动的工作(客服、销售、医生、教师等),更加令人感到身心疲惫,回到家连话都不想多说半句。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分手却只需一个人。工作也是如此,当初「两情相悦,情投意合」地走在一起,为何最后却让自己如此消极与疲倦?
1. 你也不想工作了吗?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完了可就没油加了。看着朝气蓬勃的实习生卖命的加班工作,一边感叹着自己真的老了,一边继续抱怨着「一周总有那么七天不想上班」。
不想工作是因为个体心理对上班产生了抗拒和抵触情绪,心理学家习惯把它称作「工作倦怠」。它包括三个方面:「情绪耗竭、工作懈怠、专业自我效能降低」,小红拖拉机曾经解读为:「心好累、不想干、我不行」。
那么,你是不是倦怠了?
工作倦怠得从床说起。
再次启用小红拖拉机的倦怠打油诗:
加载中…
如果你出现以上的情况,那么恭喜你病友,找到组织啦!
2. 好好地工作,怎么就倦怠了呢?
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发生的,这种对工作的倦怠感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突然冒出来的感觉。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让你产生职业倦怠呢?
(一)工作特征
① 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
角色冲突:个体在工作中面临的角色定位与实际期望不一致。
角色模糊:个体在工作中缺乏清晰明确的工作职责、权力、目标等。
Schwab 和 Iwanicki 的研究发现,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倦怠。
这个很容易理解,当你发现应聘时的岗位定位和实操中的完全两码事,老板画的饼和实际干的工作是两码事时,自然会产生心理落差。心里一边 OS:雾草,还有这种操作,一边咬牙忍忍看:还不是因为穷。
加载中…
当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时,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排解,它就会不声不响地反馈在你的工作里:迟到旷工、工作效率降低、绩效变差……
Jackson 等人同样发现,角色模糊对于专业自我效能降低有着显著的相关。
当你在工作中缺乏清晰明确的工作职责、权力、目标时,甚至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我到底每天在干什么?感觉自己很没用,交代的事情都做不好。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进而会恶性循环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
② 职业特点
大量研究指出,从事情感性工作(如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从业者,常体验到更为严重的工作倦怠感。
因为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人,日常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时甚至会受到侮辱和攻击,并且得不到积极的支持与反馈。
想一想,孩子成绩不好了被家长骂;没及时处理患者问题被家属骂。虽然好气哦,还要保持微笑:)长这么大都没这么憋屈过,心好累感觉不能再爱了。
Schutte 等学者发现,由于蓝领的工作较为单一、重复性高,所以他们比白领群体会更容易产生工作倦怠感,离职现象也普遍严重。
③ 超负荷工作
这包括两点:数量上的和质量上的。当你发现每天花上 24 个小时都没办法做完工作时,或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没有办法去完成它时,你会怎么办?你能怎么办?
几乎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工作超负荷会导致个体产生工作倦怠感。所以,在倦怠这件事上,你并不孤单。
(二) 组织因素
① 组织氛围
提到组织氛围,那就不得不说说组织支持,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作为程序员,如果公司连像样的电脑配置都配不齐,还让你自己带家伙来上班,又或者把你安排在靠近销售或是客服的工位附近,我只想默默问一句:此刻你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好吧,如果公司规模小,那我就忍了。物质上给不了支持,那精神上总要补偿一下吧。
Lee 和 Ashfoth 通过研究发现,上司的支持会大大降低个体的工作倦怠感。而团队的氛围也会对情绪耗竭和工作懈怠产生影响。
这回总算给「领导很重要,团队氛围很重要」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他们都跟你的工作倦怠息息相关。
② 奖惩机制
这很重要。当公司的缺乏奖惩措施或是设置不当时,不仅无法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
大部分员工对于上级的反馈意见是很看重的。不管做得好与坏,他们都希望能够及时得到公平的反馈。
所以在这要提醒一下管理者们,员工做得好了,只要拍拍肩膀夸几句,在例会上表扬一下,一分钱不花都能买个员工干劲十足,但是你要长期漠视,员工就觉得干好干坏一个样,真特么没干劲,倦怠,倦怠~
加载中…
③ 组织变革
某些企业总在不断变革,包括裁员、兼并、重组等等,如果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会让员工一脸懵逼,无所适从。
以前的产品部归并到运营部,汇报的直接领导变了,团队内部的 KPI 变了,以前需要做的工作变成了无用功,这种工作不稳定性会让员工产生极大的倦怠感。
当员工对于工作的参与程度降低时,这种倦怠感也会愈加强烈。
就像拔河一样,反正是大家一起扛指标,没有点名要我来负责,那我也少出点力也没人知道。毕竟谁愿意「赚着卖白菜的工资,操着卖白粉的心?」
(三) 个人因素
① 外控型人格
根据莱夫库特的观点(1966),外控者更倾向于将事情的原因和控制归结于外部的环境,它是由运气、机会、命运所造成的,个人不能预测也无能为力。
外控者会在意别人的两方面表现:一是对别人的情绪与行为的敏感,二是对自己行为与情绪的压抑,以让外界满意。
这样直接的结果导致他们很容易产生内在的自责。在工作中,外控者会更关心失败后的恐惧而并非成功后的成就,一旦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与支持,他们会感到很焦虑,进而也更容易体验到工作中的倦怠感。
加载中…
② 自尊水平
每个个体都有自尊的需要,当大脑接收到「你不行」「你太笨」「你很差劲」这类否定性信息时,都会给个体造成压力。
尤其是那些自尊水平低,自尊心高,性格要强偏玻璃心的人群,在职场中面对挫折和打击时,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否定自我,认为「我不行」,从而对工作产生疲倦之感。
除此之外,不自信和年龄也会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我也不想工作倦怠,我也很无奈。解铃还须系铃人,你现在知道自己为什么倦怠了吗?
不想放弃治疗?!那就吃下这枚安利。
3. 如何才能缓解工作倦怠感?
个体的外在表现,其实都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它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哪些因素会让个体身心感到压力与不安,需要积极关注并进行有效的调整。
前文列出了诸多的影响工作倦怠的因素,肯定有童鞋觉得小红又开始扯理论了,不接地气啊。好的,那你当我白码了这么多字:)
影响因素这么多,是不是每一项我们都要针对性去改变呢?当然,如果你可以的话。
人之所以会感到有压力,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总在试图控制着我们控制不了的东西。大家既然都耐心看到这儿了,那小红就来说些实在点的。下面这 6 种方法能有效帮你走出倦怠期。
① 调整期望,不要急于求成
职业倦怠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个体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设定不合理的期望目标。目标可无涯,但能力、机遇总有限,因此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我们总会被媒体上的「成功要趁早」价值观所毒害,其实成功本没有一个绝对值的及格线,一味追求职位的虚名和高薪可能与职业发展的根本目标相左。
如果真有成功,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要做好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这过程中的关键就是积累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获得匹配更高薪酬与职位的能力,在机遇到来时才能把握住。
② 保持乐观,对未来积极期待
乐观的风格总会把失败看得云淡风轻,把一次失败归因为发挥不好,并相信自己未来肯定可以取得更好成绩。
但很多倦怠的人则被失败打击得失去了斗志,进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行。
想想如果当年赋闲在家 6 年的李安和从肯德基求职失败的马云,都这么悲观还怎么可能有今天璀璨的成就。
根据社会心理的自我实现效应,哪怕我们只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也能大幅提高成功的概率,何况还是满怀想要成功愿意付出努力的你。
③ 换个环境,找到合适的定位
如果已经有了倦怠感,不妨多问自己几句:是什么让我失去了控制感,是什么让我无能为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分析一下,可能就会发现深层次原因,如果根本原因不是你能力的问题,而是企业文化、组织氛围、领导方式或是行业特点等原因引起的,那很可能目前的岗位并不适合你。
你可以选择在公司内部调部门换岗,或换一个在这方面更为正向积极的新公司,前提是这个新机会正好在你对未来规划的下一环上。
在新的环境下,如果岗位角色设置合理、领导风格对你胃口、组织氛围透明且积极,就可能能够激发你的工作热情,发挥你的专长,努力得到认可与晋升,让你获得成就感,实现职业的发展。
而且马斯洛在讲幸福时也说过,改变本身,对于人们来说也是会有新鲜感的欣喜的,应了那句中国古话,树挪死人挪活。
④ 持续学习,培养专业自我效能
很多传统的公司,会看重经验和执行力,而忽视学习的重要性。
实际上由于「外行」领导「内行」,才导致「执行力是王道、读书有个屁用」的无知者无畏的论调。
现在的知识型工作者的「知识」并不仅是工作内容,甚至工作模式与方法本身也是知识型的,在不断迭代和更新。
所以无论哪个行业,如果你一边工作,还能从与工作本身连接紧密的知识体系中汲取营养,会比一头扎在文件中的黄牛式工作者,获得更高的成就与认可。
职场上从来都不缺少执行的人,但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专业能力。
学习不仅能汲取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形成更有深度的思考体系,同时,还能对自己职业生涯有清晰的规划与定位,因为你知道了自己优势在哪,并能感知到预期将要实现的那种既视感。
学完还要加以应用,主动引领自己工作的变革,从思维体系、方法工具,系统改善现有工作,以创业者的视角来让工作本身的高度拔高,争取和管理层有更多积极互动,以获得更多认可。
⑤ 转换焦点,寻找工作中的控制感
治疗习得性无助的一个方法,就是找回控制感。可以通过把焦点从职场上的失意,转向工作内容本身的乐趣。
比如申请轮岗到平行职位,通过对新业务的学习,实现自己工作内容的丰富化,获得工作乐趣。
或者主动申请项目性工作,通过增加工作中的挑战,让自己在可控的范围内,获得成就的激励。
又或者可以去做新员工的导师,教学相长是一种较快地提升自己视野、能力和存在感的方式。
甚至,还可以去学点新技能新工具,比如在工作中引入新的工作方式等,让关注点聚焦工作本身的成就,获得积极正向的反馈,找回对工作的控制感。
⑥ 尝试创业,获得挑战中的巅峰体验
这个方式更适用于那些人到中年,并早就考虑第二职业和要不要创业的职场人。
创业虽然有较大风险,但是创业也有它的好处,你可以直接面对客户和市场,能得到最及时的反馈:行或不行。
如果是你带着一支团队攻坚克难取得胜利,还能给你身临战场一般酣畅的巅峰体验,这种体验类似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最高级的自我实现。
但这个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因为创业也意味着你要操碎了心,如果你本身不是一个愿意操心的人,还是算了吧。创业还需要决断力、开放性、服务意识等等。
并且创业不应该作为逃避倦怠的方式,而是切换了一个战场再对战倦怠。不要无准备地创业,可能会血本无归。
另外就是如果你的个性不适合领导创业,也可以去个创业公司,相对来说,创业公司的任务会更重,挑战会更多,而且以你的能力可能也能晋升一把作为总监、副总裁或者合伙人了,这就不会让你倦怠了。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造成工作倦怠的原因有很多,整体可以分为工作特征、组织因素、个人因素 3 个方面。那么针对这些原因,你可以有侧重地通过以下 6 点,解决工作倦怠问题:
1. 调整期望、不急于求成;
2. 保持乐观、对未来保持积极;
3. 换个环境、找到合适的定位;
4. 持续学习、培养专业自我效能;
5. 转换焦点、寻找工作中的控制感;
6. 尝试创业、获得挑战中的巅峰体验。
现在想想,是不是已浑身干劲!
□ 小红拖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