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回首比亚迪:轻舟已过万重山

2022 年 4 月,李斌正在微信群里拿葱换盐,平日里口口声声要革燃油车命的新能源先锋们,也纷纷停止了攻讦。整个行业被疫情导致的供应链停摆搞得焦头烂额,全面停产迫在眉睫。

哀嚎声中,有一家企业却活得异常滋润,甚至在清明节假期投出了一枚深水炸弹,杀了燃油车业务祭天。

加载中…
图 1:比亚迪关于停产燃油整车的说明

不错,这家企业正是比亚迪,这份敢为天下先的说明,标志其成为全球首家停产燃油汽车的车企。

自此,比亚迪和燃油车一别两宽,全面投身纯电和插电混动业务。

很多人可能会下意识认为,是此前数月的高增长促使比亚迪下定了决心,毕竟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里,比亚迪豪取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冠军。

加载中…
图 2:比亚迪「汉」销量数据

尽管「汉」的成功属实耀眼,燃油车业务对于比亚迪来说已经无足轻重。但放弃燃油车的念头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决定,这条路,比亚迪走了十九年。

2003 年,比亚迪以电池厂的身份收购秦川汽车,当时大多数基金经理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冒失的决定,港股甚至很快出现了比亚迪股票的抛售潮。

自此以后,比亚迪在造车的禁地里兜兜转转,引发无数争议。

其实也是时代的局限性,要知道那一年特斯拉才刚刚成立,世界上还没有成熟的电动汽车在路上跑。

而按照惯例,人们想当然地会认为新能源汽车这条路,得要国外巨头来开辟。难道一个东方的电池厂收购一个燃油车厂,就能做出领先世界的电动汽车了?

事实证明,确实可以。

汉,命名了一个伟大的王朝与民族。比亚迪汉家族的成功,背后是整个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提高史。这个故事诉说着自研和突破,也充斥着抄袭、骗补甚至血泪。一直到现在,我们仍旧很难定义其中发生的许许多多,但无论如何,这都不失为一场波澜壮阔的崛起。

加载中…
图 3:比亚迪汉家族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90 年代,电池行业是日本人的领地,三洋、索尼、东芝、松下等制造商占据了全球近 90% 的市场。尤其是索尼,率先研发出商用锂电池,引领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锂电风潮。

那时的日企一路高歌猛进,风头无两,强悍的统治力劝退了许多想在电池领域分一杯羹的创业者。

但历史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铁板一块的市场,船夫哥就敏锐地发现世代更迭过程中的裂隙。

锂电池的兴起获得了日企的青睐,对镍镉电池的关注自然下降,比亚迪打算从镍镉电池入手,建立根据地,再图后进。

加载中…
图 4:创业初期青涩的王传福

很多人认为比亚迪创业初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日本禁止出口电池生产线,实行技术封锁,但这是不对的。

因为,即使日本愿意出口设备,几千万的价格比亚迪也支付不起。

此时的比亚迪和日企巨头们完全不在一个维度,对于后者来说,比亚迪很难被视为竞争对手,充其量是一个依附于产业底端的补缺者。

穷则思变,既然买不起,比亚迪就搞出了一套半自动化半人工的生产线,充分利用当时廉价的劳动力——但凡劳动力能搞定的就不添置机器,免去了高额的固定成本,取得了对日企的价格优势。

变革的机会很快就到了。

1997 年,金融海啸席卷亚洲,众多企业深受其扰,趁着日企防范疏松的好机会,以及自身低成本优势的加持,比亚迪镍镉电池在这一年内狂销 1.5 亿块,一举吃掉接近 40% 的镍铬电池份额。

靠着这一仗,比亚迪积累起原始资本。在掘到第一桶金后,船夫哥迅速在同年布局锂电池研发与生产。

这就捅了天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般在商业分析上,我们常用波士顿矩阵来指导公司的宏观决策,比如说哪些业务要给资源重点扶持,哪些业务要放弃。

在这件事情上,如果根据波士顿矩阵的 2 大关键指标——市场增长率和占有率进行分析,那么之前比亚迪主攻的镍镉电池,被认为即将是明日黄花,是无足轻重的瘦狗业务,而锂电池则是占有率和增长率都极为可观的明星业务。

加载中…
图 5:波士顿矩阵是波士顿咨询公司著名的分析方法

你动瘦狗业务我不会管你,但要想动已经被认为是囊中之物的明星业务,不亚于虎口夺食。

果然,日企的绞杀果断而迅速:

2002 年,三洋在美国指控比亚迪侵权,要求禁止其向美国销售锂电池。

2003 年,索尼在日本控告比亚迪侵权,要求禁止其在日本销售相关电池。

三洋和索尼的核心诉求很简单,在发达国家禁售比亚迪,断掉他们外销的路,再彻底将其掐死。

要是其他的企业,很可能立刻就缴械投降了。

毕竟,在国外和外企打官司,国内企业在此之前几乎没有赢过。再加上涉及到技术的问题,由于专利意识淡薄等原因,国内企业往往吃瘪。

但船夫哥的掌舵能力出类拔萃,在 20 多年前,他就洞悉了国际商战中一大重要的法宝:

以攻为守。

比亚迪一行人经过各方资料对比,查阅出在三洋申请专利之前,已经存在大量类似的专利。

由此,比亚迪迅速制定了战术打法——一边证明我没有侵犯你的专利,另一边我也要攻击你的专利问题。

比亚迪迅速向三洋提出反索赔,直接把战火引到了敌占区,三洋表示这阵仗我哪里见过,坏了,我成被告了?

对索尼的战争更为惊险,三洋之争是在日本 sugar daddy 的地盘爆发的,索尼估计是发现了风头不对,直接在大本营起诉。

雄厚的研发实力、巨额成本投入、主场作战优势……

索尼:这我怎么输?

比亚迪抱着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心情顶上了,2003 年 10 月 8 日,比亚迪向东京地方裁判所递交答辩书及相关证据 38 份以及 3 份重要材料,否认侵权。并且向日本专利局请求宣告索尼的专利无效。

索尼:喵喵喵?

但其后的结果让索尼更为瞠目结舌。2005 年 1 月,日本特许厅裁定,索尼诉讼比亚迪的相关专利无效。11 月 28 日,日本知识产权高等裁判所驳回索尼上诉,维持原裁决。

三洋和索尼相继撤诉,灰溜溜败退。

在美国和日本成功打赢反围剿,比亚迪收获了巨大的声望,但人们容易看到比亚迪的得意,却往往忽略专利战背后的辛酸。

以弱胜强建立在焚膏继晷的努力之上,一方面,比亚迪在与国际巨头合作时早早建立起清醒的专利意识,避免侵犯专利权。另一方面,比亚迪也建立起研发团队,通过专利倍增计划提升自身硬实力。

可纵使如此,依旧要被挥舞着专利大棒的敌人横眉冷对。

初出茅庐的几场恶仗深刻改变了比亚迪幼小的心灵,后面的时光里,比亚迪用电子代工业务的利润不断补贴研发,始终想争这一口气,为十几年后革命性电池产品的问世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是后话。

此时的比亚迪,即将因为一桩收购陷入前所未有的质疑声中。

争议十年

2003 年 1 月,比亚迪收购陕西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进入汽车领域。

消息一出,比亚迪股票旋即暴跌 21%,次日开盘再度狂跌 24%,局面一时失控。

人们不知道比亚迪一个电池厂为什么想要跨界收购燃油车厂,连投资人也想不明白,并在收购前警告过比亚迪。

加载中…
图 6:投资人并不建议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

这是很好理解的,一是上世纪 30 年代以来电动汽车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一百年里再未掀起波澜。二是电动汽车挑战燃油车格局犹如蚍蜉撼树,电车的市场规模未知。

别说当时,一直到 2021 年,电动汽车市场最大的我国,燃油车保有量仍旧占据惊人的 97.2%。

比亚迪虽然在电池领域锋芒毕露,但毕竟不是资金和技术充裕的巨头,何况早期做的还都是手机电池。

在大家眼里,你要是实在想扩张,电动自行车倒是相得益彰,进军汽车这种工业明珠赛道不是找死吗?

当然,也怪比亚迪不会造势,船夫哥要是拿出元宇宙炒作者的气势去画饼,必然能让唬住一大波投资人。

什么电车,会不会说话,这叫新能源,新能源未来已来!

什么跨度大,搞互联网和火箭的造车都不是事,我也是为了造福人类!!

别说什么技术难盈利难,先让我们一起,为梦想窒息!!!

……

遗憾的是,他只是船夫哥。

比亚迪默默承受了股价的暴跌和所有人的质疑,坚定地踏上了造车的道路,如今的我们知道,汽车已经超越电池成为比亚迪最耀眼的符号,但这个符号刚开始时却一点也不光彩:

2004 年的一个冬日,挂着丰田标志的人员缓缓踩下油门,车窗上像挂了薄薄的一层机油,楼宇、树木都有略微的变形。

丰田一行人携带摄像机、录音笔等设备,目标直指广州的车展,更准确说,是车展上即将投放市场的比亚迪 F3。

前一年,丰田旗下的 COROLLA 花冠以 2800 万辆的成绩刷新了单一品牌累计销量的世界纪录,携胜利之势高调入华。

这是一头能量巨大的怪兽,以著名的精益生产模式掀起了旋风,精益生产强调高效率和低成本:占最少的资源,花最低的成本,用最快的时间,做最标准的事情。

加载中…
图 7:丰田模式(TPS)

凭借精益生产,丰田冲击了美欧的汽车秩序,崛起为全球最大的车企。

但丰田没想到,在成本这一块上,比亚迪玩的比自己还狠。

和日韩车企一样,比亚迪在早期造车时使用的是逆向研发,简单来说就是搞到一辆卖的不错的汽车,反推出来怎么造的,再自己生产出来。

这个逆向研发的对象,就是丰田的第九代卡罗拉(花冠),逆向研发的作品,就是 F3。

加载中…
图 8: F3 和花冠对比图

从内饰到外观,F3 简直就是世界上的另一辆花冠,但船夫哥替家人们把价格打掉了一半,只要 7.98 万元。

丰田既愤怒于比亚迪的抄袭,也惊诧其居然能把成本压缩地如此之低。

2006 年,F3 狂销 63153 辆,成为车市上最耀眼的黑马,宣告了比亚迪这次惊险跨界的圆满成功。

此后,比亚迪依靠逆向研发,连续推出了多款车型。

但我们不得不说,整个中国制造的崛起,严重依赖于廉价、宽容、勤劳、上进的劳动力,成本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更进一步,比亚迪的「半自动化半人工」模式和丰田精益生产模式是两码事,由于标准化水平不高,比亚迪的质量和销量出现了反比例关系。

生锈、漏油、漏雨、侧倾……乱七八糟的问题和比亚迪的销售额一样维持着狂奔的态势,F3 的索赔率最高时达到了 40%-50%。

加载中…
图 9:一些奇怪的质量问题

某种程度上,这是在赚绝户钱啊。

2009-2011 年,船夫哥首富的宝座还没有坐热,恶果就集中爆发,比亚迪深陷质量门,随之而来的是营收增长停滞,利润大幅下滑,股价一泻千里。

船夫哥不得不召开沟通会,面对媒体,一向低调的他脱稿讲了一个多小时,承认在过去的时间里,比亚迪犯了三大错误。

丰田巨大的魅影笼罩着比亚迪,抄袭的骂名、品控差的刽子手、名字难听、设计丑陋……

这艘航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渊,暗礁凿穿了底板,黑夜迷失了航向,巨浪几乎要将其吞没。

人们不禁要问,比亚迪还有机会冲出重围吗?

君子豹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涌现出的企业比漫天的星星还要多,以至于船夫哥曾亲口承认比亚迪的名字是瞎编的,深圳的公司太多了,注册时只有奇怪的名字才容易通过。

在这些企业中,有的重营销,有的重资本……它们一个个长袖善舞,大潮涌起,一哄而上,大潮退下,命染黄沙。

工业化初期,做组装做加工做逆向是可以理解的,后发国家都是这样干的,但钱不可能这样一直赚下去。工业化后期,技术至上的公司成为王道,只有提前布局和持续投入,才能长风破浪。

比亚迪就像一个舔狗,始终在用电池生产、电子代工和燃油车业务的盈利投喂电动汽车这个女神,2004 年,比亚迪首次向女神表白,尝试纯电出租车,结果异常惨淡。

单靠自身似乎很难取得女神的芳心,要不,先折中一下?

既然充电速度慢,充电桩未普及,不妨先做一种过渡车型,它一半可以充电,一半可以烧油,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 dm 双模动力汽车。

加载中…
图 10:DM 双模系统

车界有一个段子,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混动,一种是丰田,一种是其它」。

看来,这一局是又碰上老对手了,但世殊事异,比亚迪早已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它没有困在丰田的阴影中,而是直起身来打碎了这个传说。

丰田混动的王牌是大名鼎鼎的 THS,这套系统以油为主,诞生于上世纪末,经历了长期的迭代,稳定性好。

比亚迪的混动虽然没有丰田的历史悠久,但也经历了十余年的多次变革。

2020 年,比亚迪发布 DM-i 与 DM-p 混动技术,这套系统以电为主,THS 与之相比俨然是上个时代的产物。比亚迪做到了更低的油耗、更快的加速和更远的续航,同时可以完全依赖油或电,不再需要二者兼备。

加载中…
图 11:比亚迪全新 DM-p

在混动上,比亚迪毫无疑问已经平视甚至超越了丰田。

但新能源的漫漫长路,对手又何止一个丰田。

2019 年,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上海开工建设,门外的野蛮人阔步挺进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

在真刀真枪相接之前,双方曾公开表达过对彼此的不屑——

七年前,特斯拉首次进入中国市场,船夫哥说出了那句「如果家庭消费启动,比亚迪可以分分钟造出特斯拉。」

这也是低调的他为数不多的豪言。

两年前,马斯克在公开采访中被问及比亚迪,他第一反应是哈哈大笑,直言并不认为比亚迪是竞争对手:「我不认为比亚迪的汽车做得好,他们在中国市场活下去都成问题。在考虑对特斯拉构成威胁之前,他们要先解决生存问题。」

加载中…
图 12:马斯克接受采访

嘴炮局一比一打平了,接下来还是要实力说话。

上海超级工厂给了特斯拉天马行空的梦想一个最好的落地平台,国产化之后,model3 价格迅速下探到 30 万以下。销量攀升,股价暴涨,特斯拉一跃成为新能源领域最具关注度的话题,在许多媒体上,model3 俨然是电动时代的首款国民汽车。

加载中…
图 13:特斯拉销量增长

特斯拉入华的上半场,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成绩盖住了所有对手,这个在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后六个月成立的车企,在美国与 BBA 激情缠斗,在中国又力压所谓的造车新势力,将电动汽车的销量直接提升了一个量级。

在这个过程中,马斯克和特斯拉都收获了大批拥趸,汽车界的苹果、硅谷钢铁侠、星辰大海……很多经历在不断加工后甚至到了耳熟能详的地步。

但特斯拉,难道是什么神明吗?

面对特斯拉掀起的旋风,比亚迪迅速走上了祛魅之路。

贾岛有一句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在电池上,比亚迪已经磨了二十年了。

2020 年 3 月,比亚迪发布刀片电池,通过了严苛的针刺测试,在安全性上远超其他类型的电池。

加载中…
图 14:刀片电池在针刺测试中表现良好

当年 7 月,搭载了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问世。

汉,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字眼。比亚迪汉也未负众望,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既在外观上延续了「龙颜美学」设计,与上一个十年的比亚迪风格截然不同,又在安全、续航、百公里加速等方面表现优异。这导致即使其定价在 20 万以上,与很多人对比亚迪廉价的印象大相径庭,依然大受欢迎。 

汉的出世彻底扰乱了汽车市场,5 万辆、10 万辆、20 万辆……汉家族的销量完全取决于产能,只要能生产出来,立马就被抢购一空,甚至众多合资品牌面对汉的强势出击不得已降价来保护市场。

如果说 F3 是跪着赚钱,那汉毫无疑问是站着把钱挣了。

此时,距离比亚迪成立已经过去了 27 年,距离收购秦川汽车那次沸沸扬扬的争议事件已经过去了十九年,再也没有人指责比亚迪当年的做法,相反,很多人开始悔恨,为什么没有早点买比亚迪的股票。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结语

这个系列记录了很多商业战争背后的思考,有尔虞我诈,有悲欢离合,有功败垂成,有后发先至……

比亚迪,是最独特的那匹黑马。

它不是一家完美的企业,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完美的企业。

它的利润率很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待遇一般;

它的营销与 logo 至今还会被一些人所不齿,所以他们拒绝购买。

刀片电池归根结底属于磷酸铁锂电池,在低温表现等方面弱于三元锂;

……

随着新能源补贴的退潮,比亚迪还会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

但当我们回首这二十多年,一一盘点,还是会觉得不可思议,它真的一步一步这样走过来了啊。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刘彻在派四路大军北出长城,逐击匈奴前,留下了这样的宣言:

「我汉室七十年来,对匈奴屡败屡战……从此以后,攻守易行了,寇可往,我亦可往!」

汽车产业被称为工业明珠,这个赛道的玩家刚开始是美国,后来欧洲和日本的企业先后进入,成三分之势,如今,中国也来了。

2022 年前五个月,中国汽车的出口量破百万,超越德国,仅次于日本。虽然这些汽车许多都还不具备高技术和高溢价的属性,但已经为后人们打下了一个良好的中间局。

同样的,比亚迪的轿车、大巴等车型不仅在国内占据一席之地,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欧美街头,不管别人怎么说,它们,都在阔步向前。

 

参考资料:

王传福传:比亚迪神话. 中国华侨出版社

比亚迪,荣耀与争议的崛起之路. 钛媒体 APP

比亚迪的天花板在哪里?.锦缎

刀片电池: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升级.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回首比亚迪:轻舟已过万重山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