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年 12 月 8 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以此为标志,苏联解体,红色巨人轰然倒下。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十年前,美国还是冷战中绝对劣势的一方,它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扭转劣势、搞垮苏联的呢?
70 年代:全面劣势的美国
美国在冷战中的失势,源自 70 年代初的石油危机。
二战结束后,在中东地区,美国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以色列,对抗阿拉伯国家联盟。先后爆发的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均取得了胜利。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这次,阿拉伯国家采取了军事、经济双管齐下的策略。
战争开始后,阿拉伯联盟中的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宣布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包括美国)进行石油禁运,暂停出口。这一措施使得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供应严重不足,油价从 1973 年 10 月的 3.01 美元/桶,上涨为 1973 年底的 11.65 美元/桶,涨了三倍有余。
在那会儿,中国还不是世界工厂,当时的工业生产仍然集中在欧美和苏联。
苏联的石油资源丰富,足以自给,并大量出口,石油价格的上涨让它赚得盆满钵满。
欧美就不同了,它们大都是石油进口国。石油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相关工业领域的生产成本,对当时欧美各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1973 至 1975 年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 8.1%,钢和汽车的产量分别减少了 14.5% 和 18.6%。
石油危机使得西方国家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很窘迫,丝毫不亚于今天俄乌战争的影响。
在当时,英国、挪威、意大利等国,被迫通过政府法令的形式禁止民众在周日开车出行,以节省能源;之前一直偏好大排量汽车的美国人,也开始转向日系的节能、小排量汽车。
1973 年至 1974 年,美国股市下跌了 42%,英国股市下跌了 69%,德国和日本股市跌幅也超过 25%。与之相对的,是通货膨胀率的一路飙升,到 1979 年,美国通胀率为 11.22%,第二年又创下了 13.58% 的新高。
雪上加霜的是,危机爆发时,美国人正身陷越战泥沼。
自 1965 年美军直接参与越南战争以来,十年之间,先后有 250 万名美国军人到越南参战,5 万余人战死,30 多万人负伤,投入的军费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石油危机、经济危机和越战这三重创伤,使得美国民众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对抗政府的理由,彻底释放了民主的恶魔——「极端个人主义」。
美国普通民众将对现状的不满转换为「对自我满足的要求」,反战人士、黑人族裔、战争中产生的残障人士、同性恋者、双性人、吸毒人群、环保主义者纷纷成立各自的组织,举着「民主、人权」的旗号诉求自己的利益。美国政府只能不断地提高各个团体的福利补贴,像是在喂养一群嗷嗷待哺的婴儿。
而对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这些人只字不提,拒绝工作成了当时普遍的风气。他们在拿到政府的补贴后,迅速将其换成了冰毒和大麻,将人生挥霍在各种夜场之中。电影《阿甘正传》中对此有着详细的描述,吸毒的女主角,形形色色的集会,穷游美国的团体,都是当时美国社会的写照。
甚至于在 1975 年,美国《时代》周刊在封面上写出了:「资本主义结束了吗?」
以上危机还产生了一个最严峻的后果——美国人没钱买武器,最终演变为了军事上的绝对劣势。
二战后美国人研发的武器,都要求「高科技、多功能、重型、远程化」,这些要求就使得武器的价格昂贵。60 年代那会儿,美国人财大气粗,价钱自然不是问题。但是到了 70 年代,美国人实在是买不起了。
海军的重型舰载战斗机 F-14A(绰号「雄猫」),在 1973 年就因价格上涨而差点下马。还好,当时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伊朗,在本国战斗机选型中选中了 F-14A,计划购买 80 架,并提供资金给生产公司用于周转,这才让这型战斗机得以批量装备。
加载中…
F-14A 重型舰载战斗机
但是,由于经费紧张,F-14A 一直用着落后的 TF30-P-412 发动机。这相当于给一辆雪佛兰大黄蜂装上了小排量汽车的发动机,无法全部发挥其设计时应有的性能。
水面舰艇方面,美国人的经费更是捉襟见肘。
加利福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美国人造了两艘……
加载中…
加利福尼亚级巡洋舰
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美国人造了四艘……
加载中…
弗吉尼亚级巡洋舰,笔者心中最漂亮的巡洋舰
这些军舰的主要任务是为航母提供防空保护,各项性能指标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但是,它们的数量竟然还没有航母多,这怎么保护得过来呢?
空军方面。
重型制空战斗机 F-15 的装备也不顺利。其配备的 F-100-PW-100 发动机性能确实不错,但是初期可靠性极差,早期批次的飞机经常性趴窝半年。就这样,国会老爷们也不拨款改进,能凑合就凑合。
更有甚者,超级大杀器战略轰炸机 B-1A(高空突袭,发射带有核弹头的远程巡航导弹),研发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原型机都造出了四架,发动机也就位了,却在 70 年代末被当时的卡特政府以「突防战术过时」、「经费紧张」为由给砍掉了。
加载中…
绰号「白天鹅」的 B-1A 战略轰炸机
陆军方面,那就更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了。
70 年代末,苏联的战后第三代坦克 T-64、T-72 已经服役了接近二万辆,同时苏联还库存 T-62、T-55 等前两代坦克超过三万辆。而此时西方国家的主战坦克仍是薄皮大馅的「M60A1」和皮更薄、馅更小的「豹 I 型」坦克,装备总数不过一万多辆。
加载中…
被切割的豹 I 型坦克,注意其感人的前装甲厚度
毫不客气的说,在 70 年代,这两型坦克与 T-72 一对一,能被对方打得叫爸爸。
与美国军备的窘境不同,同期苏联的军事实力在快速增长。
60 年代初,苏联的核武器数量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到了 70 年代末,苏联已经是美国的两倍了。
为了应对美国十几艘航母的威胁,苏联海军的现代级、无畏级驱逐舰、光荣级巡洋舰和基洛夫级核动力战列巡洋舰在 80 年代初陆续入役,这些军舰无一不扛着又粗又大的远程反潜、反舰导弹。为了弥补精度不足,部分导弹还装备了核弹头。
加载中…
扛着巨蛋的光荣级
在水下,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维克多 III 型、阿库拉级攻击核潜艇也开始入役。它们的噪音水平第一次降到了与美国核潜艇相仿的程度,但其所携带的鱼雷和巡航导弹的威力却要胜于对手。
加载中…
体型胖硕的奥斯卡级
这些大舰巨弹入役后,苏联人还为其制定了一套恐怖的打航母战法,即「饱和攻击」。
这种战术在空间上分为三层。
首先,通过卫星和预警机,大致判断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方位;接着,图-22M3(绰号「逆火」)轰炸机、扛着大蛋的水面战舰、腹藏大蛋的潜艇同时向目标前进,即为空中、水面、水下三层。
距目标 330 公里时,空中的逆火轰炸机齐射超音速反舰导弹;距目标 270 公里时,光荣级、基洛夫级和水下的奥斯卡级齐射远程反舰导弹;距目标 17-50 公里时,攻击核潜艇齐射核鱼雷。
加载中…
饱和攻击示意图
你想想,这么多巨弹从空中、水面、水下来袭,是上文那几艘防空巡洋舰能应付的吗?美国的航母还有活路吗?
陆军就更不用说了,苏联一直保持着绝对优势。如果量化一下,在 1980 年,苏联一国的陆军战力就约等于美国+西欧陆军战力的二至三倍,更遑论苏联在东欧还有一圈小弟。
加载中…
让人头皮发麻的苏联陆军装甲集群
甚至于,在军费投入方面,一向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也被比了下去。1980 年,美国军费支出为 1440 亿美元,而苏联为 2800 亿美元(非苏联公布数字,而是根据解密文件估算的实际数字)。
军事上的劣势,很快转换为实际控制区域的缩小。
1978 年,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盟友之二(另一个是以色列)——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亲美政府,美国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不敢打也打不了。
1979 年,苏联与刚刚撵走美国人的越南签订了军事政治同盟条约。
1980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推翻了亲西方的阿明政府。
此时,亚欧大陆的局势为:
东侧,苏联+蒙古国+阿富汗+印度+越南,对中国形成了战略半包围态势;
西侧,苏联+东欧盟国+叙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对西欧形成了战略半包围态势。
加载中…
1981 年,苏联还应景地举行了一场大规模军事演习,名为「西方 81」,论证了其有能力在八天之内推平西欧。所有美国的盟友、准盟友,都在苏联人的钢铁洪流面前瑟瑟发抖。
就是在这种局势下,1981 年,里根成为了美国第 40 任总统。
80 年代:全面复兴的美国
里根上台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推行「经济复兴计划」。
这个计划有以下几个要点:
政府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
削减救济金、失业金等社会福利支出;
政府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减免企业税收。
后两者是相关的。前文说过,70 年代,很多美国人不干活儿,就等着吃政府的福利,甚至于里根的亲儿子也在领取失业金的行列。
现在,里根大幅削减各项福利,让这些巨婴们明白了「不干活儿就没有饭吃」这个道理,逼迫这些人找工作,成为了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同时,政府削减企业税费,为企业减负。双管齐下,美国的工业生产重新步入了正轨。
然而,里根最重要的施政方针,却不在上述内容之中,其名为「军民融合」,通俗点说就是用买武器的钱振兴美国经济。
在里根上台之前,美国虽然有 13 万家以上的企业涉及军事工业,但在最大的 100 家军火承包商中,有 15 家是纯军工企业,其他 85 家也整体偏向军工。这就导致美国政府购买军火的钱只能流向这些军工企业,无法成为民用企业研发、创新的资本。
里根上台后,先后推出了《小企业创新开发法案》(1982 年)、《半导体芯片专利法案》(1984 年)、《联邦技术转让法案》(1986 年),鼓励民用企业向半导体、信息技术方向发展,并保护其知识产权。民用企业发起的与军工相关的科研项目,可以向美国政府申请资金支持。
简单点说,之前军工就是军工,民用就是民用,现在里根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气动设计、发动机和雷达等投入大、涉及国家核心机密、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子系统,仍由国家出资研发,交给大军工企业完成。而机载、舰载液晶显示屏、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空调系统等军民两用子系统,则由国家和民用企业共同出资研制,研发成功后国家给予该企业专利保护,同时允许这些技术在民用领域推广。
此举意义重大,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首先,军事方面的研究成果转换为民用,使得部分军费成为了国家支持高新技术研发的资本;而企业在将技术成果民用后,又可以盈利,进一步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当中。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有效改变了之前国家穷兵黩武后民力衰竭的情况。
其次,这个政策还变向促进了美国的产业升级。因为政府研发资本的注入和专利保护政策,在 80 年代,微软、因特尔、苹果等新兴技术企业迅速发展。
最后,上文说过,70 年代爆发了石油危机,传统工业领域受到了重大影响。现在,新兴技术产业兴起,其对石油的需求大为降低,相当于减轻了国家对石油的依赖。
通过以上举措,里根成功完成了美国经济的转型和复苏,通货膨胀得到了抑制,各个阶层的收入都有所增加,买装备的钱也有了。到 1988 年,美国军费达到了 3080 亿美元,相较于 1980 年增加了 1640 亿美元,而同期苏联的军费为 3000 亿美元,较 1980 年仅增加了 200 亿美元。
在复苏经济的同时,里根政府对老对头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
一、提升军备。
进入 80 年代后,美国军队不再一味追求「大、重、全」的武器,而是开始大批量装备一些「整体低配、突出重点」的武器,典型的代表就是空军的「F-16」战斗机、海军的「F/A-18」战斗机。
F-16 战斗机(绰号「战隼」)从设计初期就不再要求中距离对空能力和多功能性,在诸多的指标中追求平衡,设计重点放在了「空战灵巧」方面。
加载中…
F-16A 战斗机
谁承想,这种专一化的思路反而设计出一种气动近乎完美的战斗机,改装冗余度极高,其改装型号可以执行空中优势、对空截击、对地轰炸、电子战、侦查等多项任务,成为了一款「万花筒」式战机。其生产总数量接近 5000 架,是生产数量最多的第三代战机。
海军的 F/A-18 战斗机(绰号「大黄蜂」)设计思路也类似,它采用了近乎平直翼的翼型,完全放弃了高空高速战斗,将它的优势区间全部集中在低速、大迎角格斗方面,有着近乎变态的低速性能。
加载中…
F/A-18 战斗机
这型战机便宜、保养费用低、通用性好、信息化水平高,美国海军迅速大规模装备,仅 A-D 型就装备了超过一千架。其大改型号「超级大黄蜂」,甚至取代了 F-14,成为了美国海军主力制空战斗机。
水面战舰方面,美国人也放弃了「全员核动力」的计划,开始使用成熟的常规动力平台,其代表就是「康德罗加级巡洋舰」。
这是一型防空巡洋舰,其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宙斯盾指挥、作战系统」。所谓「宙斯盾」,是一套雷达系统,其有四面阵天线,可提供方位 360 度、仰角 90 度的全覆盖扫描。同时,该系统内又陆续兼容了电子战系统和反潜系统,成为一种以相控阵雷达为核心的多功能指挥系统。
加载中…
提康德罗加级,注意其舰体上的宙斯盾雷达天线
按说,这么先进的雷达,以美国海军之前的尿性,肯定要装备在超豪华舰体上,什么核动力、万吨级一起走起。
然而,这次美国人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使用了成熟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舰体。
斯普鲁恩斯级是美国在 70 年代服役的一种大型常规动力反潜驱逐舰,美国海军共装备了 31 艘。其舰体成熟,动力系统都是现成的,成本低。相比核动力舰体,该舰成本仅为其二分之一。
加载中…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
舰体是成熟方案,建造自然就快。美国海军在十年内服役了 27 艘提康德罗加,在数量与质量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而对于那些关乎国家命运的战略级武器,美国人仍然追求「高、精、尖」,不惜成本地制造。
上文说过,卡特政府砍掉了 B-1A 战略轰炸机,里根上台不久,又重启了装备计划。
这次,美国人在原有 B-1A 机型的基础上,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增强机体强度;在飞机外表使用隐身涂料,降低飞机的雷达反射面;改进飞机的导航系统和低空操纵性,使得该机的作战模式从「高空突防」变为「低空高速突防」。
大改后的战机被命名为「B-1B」,经过以上改进,该机从之前的白天鹅变成了黑大雕。
加载中…
B-1B 轰炸机
在改装旧型号的同时,美国人继续在隐身领域探索,先后制造了战术(可以理解为「航程近、载弹量小」的飞机)、战略(也就是「大飞机」)两种隐身轰炸机,开隐身空袭先河。
战术轰炸机即为「F-117」。
加载中…
战略轰炸机即为「B-2」。
加载中…
这两型隐身机在 90 年代的几场局部战争中大放异彩,B-2 更是以堪比航天飞机的造价创下了大气层内飞行器的单价记录。
二、武装盟友
在 80 年代之前,北约之中只有美、英、法拥有成体系的武器研发能力,其他国家大都在采购美制武器。F-4、F-5 等战斗机,成为了各国的标配。
然而,那会儿美国造的飞机,要么是「大、重、全」,小国买不起;要么是专为出口所设计,后续升级、保养都成问题。
而且大部分情况下,美国人只会将自己即将换代的飞机出售,这就导致这样一种情况,即美军在用新飞机,而它的盟友却在用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的飞机,武器通用性也是个大问题。
到了 80 年代,随着 F-16、F-18 这些中低成本、中高性能的飞机入役,美国盟友们的选择开始多样化。
日本这种财大气粗的,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贵、也是性能最好的 F-15(删除对地作战功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这些地域广阔、陆上邻国较少的国家,则选择了 F-18,看中其较大的航程和出色的对海作战能力;更多的国家,像荷兰、比利时、挪威、土耳其、希腊、以色列、埃及、韩国、新加坡等,则选择了 F-16 这种「万花筒式战机」。
加载中…
日本装备的 F-15J
同时,美国也鼓励盟友拥有自主制造能力,F-16 的生产线卖给了土耳其和韩国,日本则得到了 F-15 的生产线。
武器装备统一化后,美国又与盟友进行了战场分工。
在东亚地区,日本在 80 年代服役了一系列先进的反潜驱逐舰,全部使用美制反潜武器,使得日本舰队成为了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反潜补充。
在西欧地区,美国与西欧八国合作开展了「NFR-90」防空护卫舰计划,即西欧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建造不同的舰体,但统一使用美制防空武器和防空雷达。
甚至于对当时非盟友的中国,美国也抛出了一个「大礼包」,即「大武库计划」。
虽然中美关系在 70 年代就恢复了正常化,但美国并没有解除对中国的武器禁运。直到 80 年代,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考量,才放松了对中国武器出口的管制,「大武库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这个计划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美国在中国建立一套早期预警、防空系统。这套系统的核心是 E-3C 空中预警机(你可以理解为将雷达搬到客机上)。
加载中…
E-3C 空中预警机
其子系统包括为预警机服务的空中加油机、与预警机配合的爱国者防空导弹和为预警机补充地面侦查的电子侦察机。如果可以的话,美国人甚至计划在中国建设几个空军基地,驻扎 F-15 战斗机。
第二部分,帮助中国建立几条「通用武器生产线」。
这些武器包括大口径榴弹炮、低配版的「F-16」战斗机和「AH-1」武装直升机,并配套建设重型坦克和大口径火炮的修理厂,以及对应的武器储备仓库。
美国人还大方的表示,生产线的转让、各种基地的建设基本免费。
看起来不错,但你要注意,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首先,中苏当时并未到剑拔弩张的地步,现在美国人的军事基地建在了大西北,预警机沿着中苏边境逛游,这不是把祸水往中国身上引吗?
其次,美国人转让的生产线看似不错,但他们留了后手。
例如:F-16 确实是型好战机,然而美国人计划转让给中国的生产线,却是用 F-16 的机体+F-4 的发动机(60 年代的发动机)拼凑出来的型号,机动性方面严重减配。
所以,美国人看起来很大方,实则包藏祸心,所以这个计划只停留在了纸面上。
然而,西方武器禁运的解除,仍然让我国受益匪浅。052A 驱逐舰的舰载指挥系统、防空系统、反潜系统;直九(法国海豚)直升机;潜艇用壳体声呐;霹雳 8(怪蛇 III)、霹雳 11 空空导弹(阿斯帕德)等军用技术,均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
三、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压低国际原油价格
经过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后,西方国家开始各谋出路。
法国和日本选择了开发新能源,即核电与风电;英国大力开发新油田,1975 年,北海福蒂斯油田投产;美国则是节能与产业升级双管齐下,鼓励民众购买小排量汽车,大力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
最重要的是,西方各国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库,即油价便宜的时候多买,储备起来,等油价贵的时候就用储备的石油。
这样一来,西方诸国应对石油危机的能力就大为增强了。
然而讽刺的是,80 年代的石油价格,大部分时间内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美国人有意操控,而是因为一个比较偶然的原因。
前文说过,部分石油出口国成立了一个名为「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组织,用于协调各国生产。沙特作为组织的重要成员,面对欧美各国减少对石油依赖的举动,主张组织内各国按照产油比例,统一降低产量,以保证石油价格。
其他诸国嘴上答应了,暗地里却并不减产;同时,非 OPEC 的国家也不减产。这样,沙特的减产,不但没能使石油价格上涨,反而降低了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1979 年,OPEC 的市场份额为 47.8%,到了 1985 年,仅剩 30.1% 了。
这种现象让沙特十分恼火,尼玛,敢跟老子玩阴的,老子不挤兑死你。
作为报复,自 1985 年 11 月开始,沙特的石油产能全开,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供给远大于需求,油价一路下跌,从 1985 年 11 月的 31.75 美元/桶下降至 1986 年 4 月的 10 美元/桶,降幅达 70%。
通过此举,沙特重新抢回了市场份额,却把苏联给坑惨了。
70 年代石油价格的暴涨让苏联赚的盆满钵满,其外汇收入的一半儿来自于石油出口。1985-1988 年,世界油价下跌使得苏联总共损失了超过 400 亿卢布,其外汇的主要收入来源近乎被切断。
而且,同样是石油,不同国家的开采成本是不一样的。苏联石油的开采成本接近中东的两倍,油价跌破 10 美元/桶就意味着苏联人卖油不仅不挣钱,甚至还要赔钱。
四、星球大战计划
1983 年 3 月 23 日晚,里根总统向美国全体公民发表电视讲话,提出了「战略防御」的概念。这个计划所要防御的,就是苏联的数千枚中远程弹道导弹(带核弹头)。
这个计划在空间上分为四层,即苏联导弹起飞的助推阶段、大气层边缘的末助推阶段、大气层外的惯性飞行阶段(又称「中段」)和再入大气层阶段。
加载中…
洲际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
拦截的主要武器也是导弹,此外还有激光、高能粒子束、核弹头、电磁轨道炮等。
这些武器很难懂,你也不太需要懂,因为除了拦截导弹,其他武器到今天也没有实用化。
由于此方案十分玄乎,各种激光、外太空,像极了当时正在热播的电影《星球大战》,故民间又将此方案称为「星球大战计划」。
随后,美国人还煞有介事的发射了几次航天飞机,像是要开始运营外太空了。
苏联人听闻这个计划,慌了。
他们当然得慌,自己的导弹被人家拦截,人家的导弹自己又没能力拦截,不慌才怪。
可是,美国人将这个计划搞得神乎其神,什么粒子束、激光都出来了,该从哪入手呢?
这时,苏联人发现,美国人发射了航天飞机,于是,他们也照猫画虎,开始制造自己的航天飞机,命名为「暴风雪」。
苏联人的航天飞机研发从 70 年代就开始了,但是开始大规模投入资金,则是在星球大战计划曝光后。苏联人为这个项目投入了超过 200 亿卢布,在 80 年代大部分时间里,一卢布可以兑换一美元,你可以想想这是什么概念。
加载中…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然而,航天飞机这种东西,全身上下都是高科技,并不是你砸钱就能砸出来的。暴风雪项目步入正轨后问题重重,各个子部件的研制进度均落后于计划进度;不同部位的承重、热容都要频繁试验;电子通信系统故障频发。
1988 年 11 月 15 日,苏联进行了暴风雪航天飞机的首次无人飞行试验,比美国航天飞机首飞整整晚了七年,而且美国还是载人飞行。
同时,在高能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领域,苏联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相比美国人的军民两用,苏联的投资只是砸钱却未能生钱,国家负担越来越重。
而美国这边儿,通过冷战后的解密资料我们能够知道,「星球大战计划」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除了「航天飞机」和「动能拦截弹」,其他项目大都未付诸实施。
也就是说,「星球大战计划」纯粹是在忽悠苏联人砸钱……
五、创新战争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海、空军先进武器的服役,美国人开创了一套新的打法。
其特点是:战争发起要有突然性,缩短敌方准备时间;
战争开始后,第一时间对敌方的电子设备进行电磁压制,同时出动空军,破坏敌方通信系统,让对手变成聋子、瞎子;
随后继续使用攻击机和巡航导弹,对敌方的机场、雷达站、发电厂、石油存储等地进行远程打击,瘫痪对手的战争体系;
战争大部分时间内,避免与敌方近距离接触,不把对手炸得生活不能自理,坚决不打地面战;
不以占领对方领土为目标,全程不拖泥带水,速战速决,达成战役目的后立刻收手。
本着以上原则,1983 年,美国人打了格林纳达,推翻了其亲苏政府,战役仅耗时 12 个小时;1986 年,美国人对利比亚发起了「黄金峡谷」行动,摧毁了利比亚总统卡扎菲的指挥基地和 5 座防空雷达站,击毁、击伤利比亚各型战机 20 多架,战役仅耗时 14 个小时。
相比此时在阿富汗山沟里与游击队苦战八年的苏军,这种打法相当有效,一直被美军沿用至今。
好啦,到这里,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 80 年代的美苏形势了。
军备竞赛方面,美国人进行了「高低搭配」。尖端武器仍然玩命砸钱,保证质量,确保大幅领先苏联;普通武器则控制成本,重视通用化,并武装盟友,保证数量。
经济方面,美国将军、民工业有效结合,军费的投入能够有效地促进民用经济的发展。苏联那边儿则是军工就是军工,海量的军费都在各个兵工厂里打转转,对民用经济基本没有促进,反而成了国家的沉重负担。
石油方面,美国的工业完成了升级转型,对石油的依赖大为减少;苏联这边儿则因为石油价格的下跌,外汇收入大幅减少。
盟友方面,美国这边儿的盟友都开始批量装备与美军相同的武器,战场分工明确。苏联的盟友们则仍在装备「猴版」(出口减配版)武器,部分国家甚至还在装备 60 年代的武器,已经严重落后于西方。
军备之外,在美国人的忽悠下,苏联人向虚无缥缈的「星球大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成果却十分有限;而美国这边儿,仅仅是发射了几次已经研制成功的航天飞机而已。
此消彼长,苏联的垮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