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学习效率高的人都有哪些生活/学习习惯?

提升学习能力:一场回报最显著的投资

叶倩倩

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meta-competency)。提升学习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它却是回报最高的投资。我们无法通过掌握一种方法就实现「快速提高」,但是正确的方法一定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让你不会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

提高学习能力的本质是学会思考。

首先,我们来区分两种学习。一类叫「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一类叫「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叫「学院式学习」,是以「通过考试」或者「科学研究」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应用。「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也叫「成人学习」,主要强调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升学习能力」,属于第二种学习的范畴。

「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主要包括三个维度:

图 2-2

要想提升学习能力,就要从提高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追问和反思经验的能力这三个维度入手,并且学会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行合一。当你掌握了这种方法时,无论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是学习某种技能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鉴于此,本文将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的三个维度阐述如何提升学习能力,并给出具体可执行的行动方案,后面还附有分析案例。

一、内化和应用知识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作者给出了一种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 3 张便笺来帮助实现「内化与应用知识」的方法:

图 2-3

前几天收到一个小朋友的信息,其中满满的都是委屈:「小姐姐,我听了你的建议去读了某本书,但是我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呀。里面讲的道理我早就知道了,但我还是学习不好。」

「××× 我早就知道了」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

人们在接触到新的信息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用已经知道的内容去匹配它,用「旧知」去附会「新知」,于是就以为自己看透了、读懂了。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它来源于在学校里学习时老师教给我们的学习习惯:总是要概括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用过去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本身没有错,我在做学习方法指导时,也曾提到过「通过联系新课程与旧课程,把它们融会贯通,构建知识网络」「用已经掌握的公式推导得到教材给出的新公式,可以加深理解、帮助记忆」。这个推导的过程,本身就是从旧知指向新知的过程。

附会本身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止步于附会。找到「新知」与「旧知」的相同之处很容易,人人都能做到;而找到不同之处,则需要你去思考。好的学习者会追问,这个信息和我以前知道的内容细节上的差别在哪儿?适用条件有没有差别?对细微的知识有多敏锐,就体现了你的学习能力有多强。

市面上常见的改善人际关系与提升执行力的畅销书,有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有人说前者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圣经》」,也有人说它「讲的是谁都懂的道理,但是犯错的人根本意识不到,所以根本没用」;还有人说后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又有人说它「老生常谈,名不副实」。

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几种评论呢?除去个人理解能力不同的因素,认为「老生常谈」的人显然更多是在附会旧知。提出新理论的人少之又少,但同类书中它们之所以能成为佼佼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们对「老生常谈」进行了「生动演绎」——你本来就听说过的道理,一直不知道怎样实践,而它们告诉你怎样把这些道理运用在生活中。这确实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完全值得我们在它们上面花钱、花时间。

具备内化和应用知识能力的一个表现,就是把附会的本能反应,升级为界定新知、旧知二者边界的理性反应,从而更深入、更敏锐、更清晰地理解新知,同时加深对旧知的认识。

我们回看前面的「便笺法」。在「重述信息」(便笺 I)这个步骤中,很多人会止步于附会旧知,或者干脆就直接摘抄了原文中的内容。但就算你把书里的这一段背下来了,它也不是你自己的。「重述」的意义在于「理解」,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文中的内容,是很难用自己的话表达的。为了达到「内化与应用」的目的,可以在具体操作时将原文知识总结或加工为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在「回想相关经历」(便笺 A1)这个步骤中,切忌泛泛而谈。没有具体时间、具体事件的回想都是泛泛而谈,这里讲的是认知而非具体经验。为了让这个步骤执行性更强,可以参考这些要素:记录的事件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叙事体现了起因、经过、结果;原文或便笺 I 的诸多要素有明确的对应。便笺 A1 最关键的是经由新的知识点刺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反思自己的经验,从而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获得个人成长。

当你要规划 A2 时,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件事对我来说有多重要?」如果书中写着很重要,但是对你不重要,不妨到此为止,去看后面的内容吧。当你真的决定要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在实际当中时,一定要先定下目标。因为你所规划的行动必须是自己可以做出的行动,而不是对原文的摘抄,哪怕原书的建议给得非常具体,也不能算成你自己的知识。

比如,我们总是习惯于在新年到来之际「表决心」:「新的一年,我要读 100 本书,我要瘦 20 斤,我要……」;也总是喜欢在考试结束后发誓「下个学期我不能再这样颓废了,我要好好学习」,等等。通常信誓旦旦立下的目标,过了三分钟热度就再也没碰过。因为这些目标都太大太空泛了,空泛到你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努力才能完成它。

当你打算执行「规划应用」(便笺 A2)步骤时,要先给自己定一个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relevant)、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的(time-bound)目标(即目标遵循「SMART 原则」),然后问问自己:具体行动步骤是什么?包括谁?在哪里进行?何时开始?是否使用了原文信息或便笺 I 的方法?都是自己能做到的或推动他人做到的吗?能衡量做到的程度吗?

只有对「规划应用」这个步骤的这些问题思考得都很清楚,才能提高对决心的辨识力。能够判别哪些「决心泛滥」的话看起来很漂亮,但是无法落地;哪些是切实可行、脚踏实地的建议——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能力。

二、分析和整理信息

分析和整理信息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远多过知识的时代,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信息流。如果你不具备这种能力,可能会今天看到「人际关系不好,是因为你不知道这几点」于是觉得人际关系最重要,明天发现「不懂得管理,你已经输在了起点」,后天又发现「情商才是你最大的短板」。有一些自媒体人和写手为了博取阅读量会刻意地夸大文章的主题,甚至误导读者。

显然,并非所有信息都是知识。二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知识的上下文往往会显明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如何避免盲从轻信,理智甄别哪些信息是对自己有益的呢?

按照赵周《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提到的方法,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 8 个方面入手:

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之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他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有什么好处(效用)?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话问题有多严重?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会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信息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侧击):之前有没有类似的(或乍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它们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是否存在交界?

重要的不是信息是从哪里来的,而是无论拿到什么信息,我们都可以去判别、加工信息的质量,可以给它补充「上下文」。你越能一针见血地问到这 8 个问题,就越能体现自己的学习能力。

想要提升学习能力,就要在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上「反求诸己」。

这里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既包含「以知识为中心」也包含「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总是习惯将责任归咎于他人:从小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因为自己的父母不上心;成绩不好是因为老师水平不行,讲得不好;和女朋友关系不好老吵架是因为她太「作」;和男朋友关系不好,老冷战,是因为他不够爱自己;和上司发生争执是因为他太专横……也许你说的这些理由都对,但结果往往是——学习依旧不好;还是没有良好的亲密关系;工作和人际关系也一塌糊涂。

「反求诸己」的意思则是,从自己开始改变——就算不是自己的原因,但这对自己很重要,也应该做点什么来让自己变得更好,不是吗?

为什么大家在校的时候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离开学校几年之后就天差地别了呢?其实每一个人的特质和能力本来就差别很大,只不过在学校的时候你只看到了学习成绩,就误以为已经了解了他的全部。毕业 1 年之后,沟通能力和在错误中学习的能力带来的影响就会显现;毕业 3 年之后,解决问题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就会把差距拉大;毕业 5 年之后,拼的是自我管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影响力;毕业 10 年之后,拼的是成就、生活质量,而这些也有相当一部分源自个人在家庭生活中不断成长的能力、教育子女的能力,以及工作中管理和激励他人的能力。

知识不能改变命运,但能力可以改变命运。对资产不多的年轻人来说,最优的投资要投到自己的能力上。在所有可控性要素中,只有能力的增长能带来自我价值的指数级增长。

而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

三、追问和反思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是经验,也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智慧。如果不加以明觉精察,不进行反思、总结,那经验就不可能变成智慧。

大卫·库伯[1]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动实践(图 2-4)。具体经验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到一种新的体验中;反思性观察是学习者在停下的时候对已有的体验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到了主动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策略制定、问题解决之中去。

图 2-4

在「内化和应用知识」部分我们介绍了便笺法,把它改进一下,就得到了「追问与反思」的步骤,形成「库伯学习圈」:

图 2-5 库伯学习圈

在真正的行动中检核信息,然后发现新问题,再去反思,如此形成循环。

追问和反思经验,在经验中学习的要点如下:

A1 部分用来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一定要是自己亲身遇到的问题,不能是想象的问题、理论的问题,或者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问题最好是紧迫的、比较重要的,因为解决无关痛痒的问题很难带来真正的学习。问题描述要尽可能简短。没必要进行过多分析,用几句话简要描述就可以了。

I 部分用来重述信息、澄清问题、理解问题、找到根源,从而重新定义问题。当在便笺 A1 写下问题时,一定不要急于寻找答案或者采取行动。一定不要直接从 A1 跳到 A2,因为同样是自己的经验,在读书时想到的和在解决问题时写下的有着本质的区别。未经反思得出的假设、前提或标准往往是含混、片面或完全错误的。

未经反思的经验都是不可靠的,未经追问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

与第二部分「分析和整理信息」类似,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要追问「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在写 A2 的时候,要注意目标性、行动性、关联性、可控性。

考虑目标的时候,要想到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能够令你满意。这样的话,你在 A2 中写下的行动或者应用,都是为了拉近现状跟目标状态之间的距离。

另外,尽可能要求自己在便笺 A2 写下一个以上的行动方案。因为有多个备选的方案会大大增加获得更好结果的可能性。到了最后再综合考量每个方案的现实性、可执行性、成本和收益,根据可控性的要求锁定具体行动。

四、分析范例

我在参加某训练营课程的时候,老师曾给过一个分析范例:

用 A1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大专学历,五年工作经验,感觉无法突破技术瓶颈,因为英语底子太差,无法阅读最前沿的技术文档。手机上虽装了一个「新概念英语」的 App 和背单词的软件,但还是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提升很慢。

下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前因后果」的追问:

——为什么学英语对我很重要?

——英语本身对我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前沿技术文档都是英文的。

——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工作上越来越频繁地需要阅读英文文档。

——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呢?

——1.英语底子差;2.工作忙,加班多,能用于学习的时间少;3.没有能够指导自己的人。

——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我该去问问技术大牛,看看他们能不能给我一些建议。

——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我的英语水平提高了,技术能力会提升,也可能升职加薪。但是我们公司好像不是很看重技术,技术岗位机会比较少,升职只是有可能,而且可能性也不大。

接下来对问题的假设进行「适用边界」追问:

——有没有人会不同意我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

个假设的实例?

——这个我不清楚。我有必要去了解是不是每个技术专家的英文能力都很强。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就我这个底子,即使只是到流畅看技术文档的水平也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件事可以用其他方式来完成吗?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

——如果我有机会定期参加技术培训也许会更好。可惜,我们公司很少安排学习机会。我有一个朋友在腾讯,他们参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都很多,我估计很看重技术的公司都会很在意技术岗位员工的成长、培训等。

——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

——真正的区别在于我的公司很少有学习机会,技术专家也没有多少晋升的空间。

I:我怎样找到并进入一家能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的企业?

你会惊奇地发现,你通常认为需要解决的、最近一直很困扰你的问题,经过反思、追问,大部分都会被重新定义。

A2:一周内约 ×× 喝咖啡,请教他的成长之路和学习方案。一个月之内收集两家目标求职公司,以及两家用于练手的面试公司的信息……

综上所述,在经验中学习,最难的是寻找「追问」的不同视角。

经验经过反思和追问可以转化成信息,信息经过分析和整理可以升华为知识,知识经过联结和实践会内化为能力,实践带来新的经验,阅读带来新的信息,反思带来新的知识。如此不断在体验和反思中循环,就达到了知行合一,产生了学习之道。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学习效率高的人都有哪些生活/学习习惯?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