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观点?

你是不是很容易就听信别人的意见或观点?

是否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和广告缺乏判断,只能先看到谁就信谁?

又或者常常感到受限于自己的认知,对新鲜事物和一切你没学过不了解的事物缺乏理性的分析能力?

这些「症状」在如今这个时代再正常不过,因为很多朋友正面临着一种「认知体系缺乏症」——知道的越来越多,智慧却越来越少。

我之前很喜欢看《奇葩说》这个节目,在这个舞台上,双方辩手你来我往,投票也就应声而变。很多人听了这个辩手后觉得有道理,就投了正方,对方辩手说两句,又觉得不错,于是改投反方。这种投票的拉扯,其实正因为许多人自身认知体系不健全,是极容易被他人三言两语而影响,变更自己本身的想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体系。区别在于:某些人的认知体系更加高级,更加科学,更加全面。

于是,这些人大多坚定而自信,遇到各种问题都能游刃有余不急不缓地去分析解决。虽然认知不代表财富,但认知一定会影响你的人生。

构建自身完善的认知体系,不是为了让你更加「固执」,而是要在纷繁的世道中,让自己保持一份对任何事物都能有所判断的清醒认识。

其实,构建认知体系不是单纯靠着个人阅历堆砌的玄学问题,而是一件有科学指导方法的事情。想成为思维黑客,高级完善的认知体系是你要迈出的第一步。

这篇文章会让你用 30 分钟搞懂认知体系构建的原理,并学会用这种原理试着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1. 从「基向量」到「基线知识」——认识你的认知体系根基

关于认知的讨论很多,但如何构建认知体系,我一直没有看到很好的阐释。大家对认知体系的认识大多停留在随缘的阶段,认知高手有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有全面而完善的认知,于是归结于阅历经验和人生智慧。

认知体系这个概念实在太大了,提出一种「构建认知体系」通用范式其实很困难。

然而,一些数学领域天才们早就有了「如何构建某个体系」的最佳方案!

那么我们不妨借鉴数学思想,狗尾续貂,试着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高等数学的线性代数理论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基向量」。这个概念有一个很有趣的引申,基向量可以通过线性变换和组合表示整个空间种的所有向量。

加载中…

这个图里,任何相互垂直的一对向量都可以是基向量。

你看,数学家认为「如何描述空间中任意的向量」是个麻烦的事情,于是,他们提出了一种「通法」——通过「基向量」来定义描述空间中所有其他向量。

在线性代数的理论,我们知道:

这个空间的所有向量(事物)都可以通过基向量的线性组合(简单组合)来表述
这个空间的所有向量(事物)的变化、运动,也可以通过基向量的线性组合来表述

这个方法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基向量是有限的(对于有限维空间来说),如果所有其他向量都可以通过有限几个基向量的组合来描述,那么反之,所有向量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基向量的组合。

这句话很重要,这就是——特殊事物一般化的思想。

总有人开玩笑,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把困难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然后解决它。其实,这并非一个笑话,而是极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其实,线性代数中的空间概念其实是一种抽象的体现,不仅代表我们现实当中的三维空间,还可以想象成一本书,一个类型题目的解法,投资组合方案……

下面的内容比较难懂,我尽量用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希望大家可以看得慢一点。

我们的思考不妨从一个有趣的定理开始。这个定理叫「无限猴子定理」。 

定理的大概意思是,如果让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随机地进行按键,如果一直不停的这样按下去,只要时间达到无穷时,这只猴子就几乎必然可以打出任何给定的文字,甚至是莎士比亚的全套著作也可以打出来。

这个定理虽然本质是概率问题,但却无形中再次告诉我们,一个类似书本著作这样的抽象空间,也可以是由有限个基本元素各种排列组合构成的。

比如任何一本英文书,其实可以看成若干单词的组成,这个世界上的所有英文书,其实都可以用若干单词的组成来描述,(当然,这里没有考虑顺序问题)。

加载中…

我们不妨定义一个「世界上所有书的空间」,那这个空间的基向量就是所有单词(比如有 20000 个单词)。于是,世界上任何一本英文书都可以表述成这 20000 个单词的线性组合了。

(当然,实际问题远比这个复杂,为了简化理解,忽略单词重复和词语顺序,因为实际上书籍空间的基向量理论上是无限维的,这里不多解释。)

这样一来有什么好处呢?比如给了你任何一本书,你都可以看得明白每一句话!

废话,因为 20000 个单词我都认识!

注意,不要把这一条看成理所当然,你停下来想想,如果一个人没有掌握这 20000 个单词,而是只掌握了 2000 个单词,那么随便给他一本书,他不一定能看懂!

接下来,掌握了 20000 个单词的你,给你任何一本新的书,你都能从老的书里找到这本书的相似之处,甚至从基本老书稍加变化形成新书。

我知道大家会有一个疑问:掌握 20000 个单词当然好啦,但我们学得时间少,只能掌握 2000 个怎么办?

其实,大多数人学习都面临了这个问题——我没办法学习所有知识,所以只能掌握一小部分知识,这样我自然比学了所有知识的大神差了些。

但是,这个想法其实是错的!

因为,学了 2000 个单词的同学,其实很可能花了和学 20000 个单词的同学一样的时间!

学 2000 个单词的同学,他可不是只学了这些单词啊,他很可能不断地重复某些单词的学习(比如 abandon?手动滑稽),学习这个单词的各种变体(过去式,复数……)学习这个单词的各种搭配。

所以,许多同学花费的时间并没有少多少,成绩却比不过那些大神,于是感慨自己成绩不好是因为资质不佳。

你可以理解为,这就是认知体系的差异。

所以,为什么要学习如何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如何更好地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这就是原因。

那么,接下来重点来了: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体系认识成一个抽象的知识空间(当然,这个空间也几乎是无限维度,但对于每个领域来说,我们不妨认为是有限维度,因为常用知识和理论很有限),那是否有一些「基向量」一样的知识存在?

如果有,那无疑掌握好「基向量」知识,就可以快速习得掌握所有知识。(就像如果你认识了 20000 个单词,你就可以读懂每一本书!)

加载中…

用基向量来搭建认知空间

 

2. 我们来找出哪些是「基线知识」

我把像基向量一样的知识称为「基线知识」,就像是数学中的线性变换,其他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对「基线知识」的简单变换得到。

那么,这种「基线知识」是真实存在的吗?还是理论家的理想模型?

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不妨援引一点西放理性主义之父笛卡尔的观点。

对,就是那个统一了代数和几何,用解析几何在每年高考都要刷几十分存在感的数学大神。

笛卡尔在他的书中曾经描述过他是如何构建自己的数学体系大厦的:

他首先在现有的所有数学结论当中,找寻哪些结论可以成为他的理论体系的基石。

经过艰苦的思考,他找到了几条「不言自明」的公理。

然后,利用这些公理,结合逻辑思想,一条一条地把所有已知的数学结论推到了出来。

公理就像一棵树的树根,在树根上逐渐长成树干、枝杈、和无数的叶片。就这样,他搭建出自己的数学体系大厦。

那么显然,在数学这个知识门类种,我所说的这条路是行得通的。

当然,因为「公理」太过基础,而数学知识又发展得尤为迅速,越来越深奥,越来越抽象,普通人是无论如何无法从公理入手搭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大厦。

所以,后来的数学工作者不会再从公理入手,而是从一些重要的定理和公式开始进入数学的大门。比如集合的理论,函数,解析几何,方程,然后到矩阵工具,微积分工具……

这些基础工具构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深奥的数学大厦。

你会发现,普通人人生中遇到的大多数数学问题,其实用我刚刚说的那些工具基本就都给解决了。

所以,集合的理论,函数、方程、矩阵、微积分就是「初中等数学大厦」的「基线知识」。

你只需要掌握好这几样知识,其余的定理定义,模型,理论都很容易学会,也更容易掌握。

反之,如果「基线知识」你不会,遇到新问题很可能会学得半懂不懂,却自以为懂了。

比如众所周知的 PageRank 算法,看似只是一个算法,但如果你无法证明(理解)这个算法的收敛性,你就根本理解不了这个算法的基石,还以为我虽随便随也能写一个 PageRank,也能成立个谷歌啥的。

 

这就回到了我们高中课堂上你的老师讲了几百遍的那句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想学好一门课,基础必须要扎实。

而任何一个知识门类的基线知识,其实就是这门知识基础。

所以,如果你想要学习某一门类的知识,去读一些科普文或者各种加工过的见解,对你掌握这门知识的「基线知识」帮助不大。如果回到一开始我们英文书的比喻,这些科普、见解,其实就是让你不断反复学习「某一部分单词,他们的变体,他们的组合」。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自信「我怎么会傻到学英语总是背几个重复的单词呢?」

其实,大部分人因为认识不到「基线知识」,确实在不断地重复这种傻傻的动作。

所以,想要掌握一门知识的「基线知识」,一定要重视基础的理论,客观的事实。

这些内容当然会比通俗易懂的科普见解深奥晦涩,但却是你快速掌握这门知识的关键。与其求诸网络中的科普达人,意见领袖,不如去读读专业的教材,这样你的水准也许很快就超过大部分芸芸众生了。

 

3. 那么,该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现在,我终于可以解释一下什么是认知体系了。

认知体系这个概念太大了,广义上可能包含你的所有思想、感情以及思维活动。我们稍稍给它一个狭义点的定义。

认知体系包含两个方面内容「知道」和「认知」。

「知道」部分包含各种事实,数据,原理,定义,信息。这个部分庞杂具体,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认知」则是串联所有「知道」的核心。只有「认知」,才能利用好你的「知道」,做出判断,做出决策,做出思考和评价。

所以,构建认知体系,就是构建「知道」和「认知」两个部分。

我们常说一个人博学,指的就是具有丰富的「知道」类知识。现在你也应该明白了,为什么博学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为什么高水平「做题家」不一定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因为有些人缺少关键的「认知」类知识。

而想要构建完善全面认知体系的关键,就在于利用好我上面讲到的「基线知识」。

首先上图,然后逐一说明:

加载中…

一个人的认知体系,应该包含三类「基线知识」。

(1)「知道」类基线知识——认知体系的血肉

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知识都涵盖在一个知识库中,那基线知识可能会极多。

对于每个具体的门类,「知道」部分的「基线知识」则不多。

比如我刚刚举例的「初中级数学」,「集合的理论,函数、方程、矩阵、微积分」就是「知道」部分的「基线知识」。那么,可以推而广之,比如经济领域的「基线知识」大多都写在「经济学原理」这本书里了。心理学的「基线知识」都写在「心理学原理」的书中。你需要分门别类的去构建这些「知识体系」当中的「基线知识」。

但是,光有「知道」远远不够。许多朋友聊起天来侃侃而谈,真正遇到未知的问题,往往无从下手。

这是因为他缺乏「认知」这部分的「基线知识」。

没错,「认知」这个部分,也有「基线知识」!

(2)「认知」类基线思维——认知体系的骨架

「认知」类的基线思维,是构建自己认知体系的基础中的基础,是每个想要构建知识体系大厦的人都应该掌握的「基线知识」。

其实,「认知类」基线思维的本质是哲学。比如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看待所有问题都从正反两方面辩证来看,这就是一种基线思维。任何一件事,你都可以结合掌握的信息,已有的「基线知识」,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式去思考和分析。类似的,还有理性主义思维,这种基线思维就是一切问题都用严密的逻辑层层推理,而所有推理的底端,必须是无可辩驳的「公理」。

但是,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思维黑客」,这种「基线思维」还不够!

很简单,因为这些思维太基础了,基础到几乎每个人都具备!(虽然能用好的人也很少)

这就好像人人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人性是复杂的」这类公理一样。如果想要认知体系更加完备,更加敏捷,你还需要搭建一些特别有效的「基线思维方式」。

其实,这些高效的「基线思维」可以看作是基于底层思维的一种进化,就像数学中公理和定理的关系。公理是底层,但太基础,不好用,于是人们经过大量思考和研究提出了更加易用好用的定理。

这里先列举有几个特别好用的「高级」思维方式:

归纳整理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
逆向思维
转化的思维
抽象化和具体化的思维
第一性原理思维

这些思维方式每一个都足以再写一篇文章来详细讲述原理以及应用,所以在这篇文章里不多赘述,思维黑客专栏后面有专门的篇幅介绍。

(3)基线思想——认知体系的灵魂

另外,还有一部分既属于「知道」又属于「认知」,就是对世界和个人的认知。

因为这部分内容包含一些「事实信息」,也包含「认知」串联。我把这部分叫做「基线思想」。

基线思想的形成比之前两点还复杂得多,而且更加因人而异。所谓基线思想,其实就是你最根本的思想内核。比如「平等,自由,自我价值定义……」其实我用一个流行词解释大家就明白了,所谓基线思想,就是「三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插播一句题外话,说到这你就应该知道,为什么「三观」很重要了。因为「三观」是你思想的「基线」,是最基本的思想。你的一切观点,对待任何事情的看法,其实基本上都可以根据「三观」推导得到。

而「基线思想」的构建,其实恰恰是最不理性,也没有构建方法的。因为「基线思想」除了被你所有的「知识」所塑造,还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家庭,你的成长环境,你的人生经历,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你可以认为,基线思想就是你周围的世界在你大脑里盖下的章。比如有的人一辈子节约,可能由于儿时或家庭的物质匮乏。而这种节约的意念,哪怕他日后身家亿万都改不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一直都记得一句话,那是他妈妈临死前的低声耳语「 要提防女人骗你,越是好看的女人越会骗人。」这句话张无忌记了一辈子,成为了他的一种「三观」。每次遇到漂亮的女人脑海里都会响起这句话,尽管并没有被贯彻执行。其原因可能得归结于倚天四美都太爱他了吧。

所以在这里我稍稍做个总结,构建认知体系的要点就是:

「知道」类基线知识,是认知体系的血肉。血肉多少会影响认知体系,但影响不大。

「认知」类基线思维,是认知体系的骨架。决定整个认知体系的架构,串联所有血肉,是整个认知体系的核心!许多人认知体系的差异就在这里。

基线思想,是认知体系的灵魂。其实这个反而个性化很多,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特别说明。

4. 以不变的认知体系应万变的世界

之前写认知体系的文章,很多朋友确实有所收获,但也有朋友说,你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变得好复杂,有什么意义呢?

加载中…

这其实正是知识信息快速消费时代的弊病和悲哀。大家喜欢 30 秒就学到一个知识,一段话就能积累一点智慧。不过你琢磨,细琢磨,这事可能不?

学习构建认知体系的过程,本身也在告诉你如何看待和分析问题,知道自己认知体系的缺漏在哪里。

有人说,「电磁波有害健康」,那孕妇 wifi 是不是刚需?小区里的信号基站是不是要拆掉?

有一天你的一个朋友告诉你,「解冻民族资产有钱赚,让你投钱」你投不投?也许你看过相关新闻,知道这事不靠谱,但你怎么敢保证你不是某个新骗术的第一个实验品?

任何事物,只知其然是不够的,事实上知其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时代不同了,这个时代每天诞生的信息和知识太多,那些零散的「知道」其实让人更容易随波逐流,甚至做出各种可笑的错误判断。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个不变,就是你的认知体系。

如今还有一种「很讲道理」的「读书无用论」,很多朋友也跟我探讨过。有些人认为,很多学生读书都读「傻」了,所以读书有什么用?读了一大顿书,视野只能局限在自己那点专业,人情世故不懂,社会运转不通。微积分解的贼溜,却不会处理现实问题。遇到事情太教条,反而不如早经历了几年社会毒打的朋友。

这些之所以很难辩驳,就是因为一些现象确实是事实。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你真的读懂了,那么这种「读书无用」背后的原因你也许就能自行思考出来。

事实上,一个认知体系包含很多大的「知道」类基线知识。比如这里还应该包括人性和大到社会小到组织的运转规则。但学校里却并不会教这些,所以对于很多上了很多年学的朋友,这类「知道类基线知识」是一片空白。

而「知道」类基线知识的局限会直接影响到「认知」类基线思维的拓展应用。所谓【信息茧房】,一个人的基线知识被不由自主地局限在自己的专业、喜好和成长环境里,又被排除在人为构筑的信息壁垒外,就像使用搜索引擎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压根都没听说过那个【关键词】一样,这就导致了在基线知识空白或信息不对称的地方,一个人即便拥有了许多数学思维,也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和合理决策。

所以,不是别人读书读傻了,只是他们确实缺少一些关键的「基线知识」。巧妇尚难为无米之炊,这事要怪,就得怪学校不教,家庭也不教。

5. 一个实战教程,为你展示「基线思维」在认知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基线知识」是认知体系的血肉,「基线思维」才是骨架。说完知识体系的搭建,如果你还有这些疑问:

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要逻辑的思考,可是,为什么大家的认知还是存在极大的差异?
为什么「基线思维」那么重要,是构建认知体系的核心?
基线思维如何在认知体系中发挥作用?

那么,这里我会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为你解释——你的认知体系,是如何判断一个未知的问题,以及基线思维是如何在认知体系内工作的。

这个问题源于我前段时间看到的铺天盖地的关于「少儿编程」的广告。

许多家长听说少儿编程能够增强孩子的创造力,编程又是新时代的必要能力,于是紧紧腰带,从荷包中拿出大把现金赶忙给孩子报上名。

有些朋友说,我也不懂编程,听说比尔盖茨、乔布斯小时候都学编程,少儿编程肯定不是骗人的。既然身边人都在学,那咱家孩子也不能落下。报了编程班,孩子玩起来似乎也挺愉快,最后好像还自己弄了一个游戏,似乎已经迈入了「编程」的门槛,甚至登堂入室,等着以后大展宏图了。家长于是很满意,学得好,值!孩子以后可以去互联网圈大展拳脚了!

当然还有一些观点,说少儿编程是智商税,不该学,起码不该花那么多钱去学。(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少儿编程是智商税吗?)看看,双方观点交锋得很激烈。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是孩子家长,少儿编程到底应不应该学,或者值不值得花那么多钱去学?

这个问题,无疑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每天接触到的问题的一个缩影。

人们的认知体系就是在这些问题的回答中显示出了差距!

我们不妨假设,我们不懂编程。但大家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所以语文数学这些还是明白的,这些都是「知道类基线知识」。接下来的思考过程,也要建立在「知道类基线知识」上。

我将整个思考过程画了一个流程图,下面我就详细解释一下这个思考过程。这里面,会用到一些我在上面提到的「基线思维」。

加载中…

 Think1:

那么,我们首先明确问题:

「少儿编程,可以锻炼孩子创造力,提升孩子潜力。」这个命题是否成立?

Think2:

就像知乎上常说的,在问为什么之前,先问是不是。

那么我们必须要先明确——少儿编程到底是什么。(第一性原理)

如果按照辅导班的课程设置,大部分 5 岁一下孩子学的编程实际上是一个叫「scratch」的软件。只要到网上查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个软件和大家买的乐高积木其实差不多。都是把几个模块拼一拼,拼成一个模型。当然,大一点的孩子也会学习编程语言。所以,到这里我们的分析就要开始分叉了。(分类思维)

Think3:

第一种情况(思维图左侧分叉),少儿编程等同于玩乐高,刚刚那个命题不妨转等价换一下:

玩乐高积木,是否能锻炼孩子的创造力,提升孩子的潜力?

(确实有「乐高儿童工程师」培训,商家也想到了这点~)(转换思维)

许多朋友面对这个问题,可能就有更多的想法了。毕竟乐高我熟啊,玩乐高玩出比尔盖茨那显然是说笑话。

现实世界上的结果也告诉我们,乐高工程师的培训确实不如少儿编程火爆。因为面对熟悉的问题,家长们的判断又回来了~

把陌生问题转换为熟悉问题,正是「转换思维」的奇妙之处!

Think4:

第二种情况(思维图右侧分叉)少儿编程毕竟是和乐高不一样的,许多编程学校告诉你,还会教给孩子 python 这类主流编程语言。

很多人又不懂了,python 是啥?主流编程语言?那一定很厉害,学了没坏处,一定可以开发智力,增强潜能,买它!(面对新的未知,不少人主动投降了)

那我们继续分析。

Think5:

现在的原本命题变成了:学习 python 这类高级编程语言,可以让孩子提升潜力,开发创造力,掌握现今世界的主流工具。(凡是宣传少儿编程的,都会告诉你,编程是如今的基本技能)

这个命题是否正确呢?

起码这一部分是对的「学习 python 这类高级编程语言,可以掌握现今的主流计算机工具」。

Think6:

但不要忘了,这个命题有一个前提,是少儿。

每个孩子 3,5 岁都会牙牙学语。那么,掌握了基本的汉语,就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掌握这个世界的主流交流方式吗?

明显是不可能的。一个刚会说话的孩子,要成为一个能写出有理有据文章的同学,需要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学习、熏陶和思考!(天才除外)这个道理每个家长都应该清楚。

那么,「孩子学会 python,就掌握这个世界的主流工具」,基本就等同于说「学会说话,就掌握了这个世界的主流交流方式」(转换思维)

面对这个命题,恐怕大多家长会突然发现,其实少儿编程真的能让孩子掌握编程的能力吗?事实上最多就是牙牙学语罢了。

Think7:

但是,就算是牙牙学语,其实也有好处对吧。

我们必须承认,学习语言(这里就是 python 这类高级编程语言),确实可以提升孩子潜力,开发创造力。

但问题关键在于提升幅度有多大,是否值得付出的成本。另外更重要的是,如果花费同样时间,同样精力,同样金钱,这是否是最优的提升策略?

编程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差别就在于逻辑性。

编程语言是充满了逻辑性的语言。所以,许多人就认为,学习编程自然可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典型的三段论逻辑推理)

这个想法没错,然而这里的问题是「通过学习编程语言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不一定是同等条件下最经济,最高效的!

现在,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基线知识」库中搜寻相关的知识了。比如,公认的提升逻辑思维的学习科目是什么?几乎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数学啊!那同样时间,同样精力,同样花费,为了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学数学?

我们再思考一下:学语言提升创造力这个事。什么样的语言最富创造力?——汉语啊!汉语的多变,优美,精妙是世界公认最富创造力的语言。

如果学习一门语言可以提升创造力,应该好好学汉语(尤其是古文)!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多有创造力的比喻!

好了,到此,这个问题算是简单分析完毕。如果朋友们遇到这个问题,如何做决定想必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你看,我们其实可以用有效的「基线思维」结合有限的「基线知识」,去分析一个对我们来说陌生的问题,并给出相对恰当合理的判断。这就是构建高质量认知体系的妙处。

整个分析过程中,分析主体流程其实就是理性思维这种「基线思维」,但同时,还用到了第一性原理、分类思想、转换思维这些「高级」思维方式。

到这里,我们终于完整的探索了认知体系如何构建,以及详细讲了讲其中最骨干核心的「基线思维」的用处。

认知和理解该如何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你已经走出了「成为一名思维黑客」的第一步。

在接下来的章节,我们将围绕认知体系,来具体讲讲你应该具备哪些「基线知识」,又该怎么获取它们,有哪些实用又高级的「基线思维」,它们如何起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观点?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