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人这一辈子,最不能透支是什么?

一家公司里有两个同样优秀的年轻骨干——A 和 B。

几年前,他们同时面临升任总经理助理(总助)的机会(不是那种拎包的小助理,而是一个高于总监的行政职务)。职位只有一个,两个人距这个职位都是一步之遥。从我们的视角来看,两个人难分伯仲。很快,一个在我当年来看完全难以理解的安排出现了:两人都没有得到这个机会,A 被留在了总部,负责日常管理,每天忙到焦头烂额,怎么看都像是「重用」。

B 被下放到了地方的分公司,看起来就像是被「边缘化」了。我那时候还很单纯,以为领导这样安排,最后肯定是 A 胜出。但万万没想到,仅仅一年多后,B 就从地方回到总部,正式升任总助,而 A 还在忙忙碌碌搞服务。

这件事,我在很久之后才想明白。

从领导的角度来看,对 B 的下放其实是培养,而对 A 的安排只能算使用。B 因为远离总部,有了一大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业务,做出亮眼的业绩,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进一步的成长。A 的所谓重用,不过是让一件又一件的杂事填满了所有时间,消耗了他的所有精力。最终,他陷入无穷无尽既摆脱不了又出不了成绩的事务性工作。

不仅仅是这样的中层领导,许多刚参加工作的新手,也会面临这样的困惑:「新人要从打杂开始,但打杂何时是个头啊?」

我一直认为,那些所谓用打杂来「历练」新人的说法,都是骗人的。干杂事不过是为了在短期内慢慢熟悉环境和工作,一旦度过了这个「初适期」,就应该很快进入业务场景,去做更有价值的工作。做事如用兵,庸兵 10 万不如精兵 1 万。

一定要记住,小事一定要做好,但一定不能只满足于做小事,特别对于上司没完没了地交给你杂事小事,一定要警惕。这很可能是刀不见血的办公室斗争。

无数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就是在这种忙忙碌碌、无穷无尽的打杂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斗志,「死」在了职场发展的前期。

个人成长中,最怕的就是光使用不培养,让他天天忙到没有时间充电,没有时间调整,没有时间思考,那么再好的基础、再优秀的底子,都可能在几年后被掏空,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我将这方面的思考,总结成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空闲时间

百忙之中,下一步闲棋是很有必要的。——《三体》

我的本职工作非常忙。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平均每年大概有 200 天不在家,不是在公司睡就是出差住在酒店里。年底最忙的一个多月,平均每天工作时长超过 18 个小时,过不了几天就需要加班到深夜。这几年,我的时间被工作塞得越来越满。

公司里有太多的会要开,太多的方案要做,太多的事情要去协调,还有太多的人际关系要去处理和维护。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心思和精力去做长线的思考和更多的积累?我虽然学会利用了碎片化时间,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到的一定是快餐式的东西。

我工作的前几年并不是这样。那时候,因为没有承担太多的责任,每天都是上班干活,下班回家,所以有不少可供支配的时间。

我利用这些时间,有计划地看了很多书、电影、纪录片,有规律地去健身运动,上培训班,学习新的技能。每年都会有几次比较远的旅行,登山,下海,徒步。我会思考很多问题,深入地梳理、复盘过去的生活和职业规划。所有的这一切,帮助我在工作的前两三年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我写的大部分文章,几乎都是工作前几年经历、观察、阅读和思考的产物。

空闲的时间,不仅仅意味着休息和娱乐,更意味着沉淀与调整。

香港有一个《穷富翁大作战》的真人秀节目,邀请香港的富翁体验几天底层的生活。一开始这些富翁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他们有那些穷人不曾有过的学历、经历和「管理能力」。

但在几天的体验之后,几乎所有的富翁都感到了绝望。他们每天需要一早就出门,往往到了深夜才能回家,疲惫不堪地匆匆入睡,然后继续这种生活。这个节目最让我震撼的,不仅仅是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也不仅仅是底层生活的艰辛,而是这种差距根本无法弥补,即使是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富翁,一旦跌入底层,也很难翻身,因为活着本身成了生活中的一切。一个嘉宾在节目中说道:「忙得我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不要说坐着休息一会儿,就连喝水的时间也没有。」

「完全没有别的盼望,只想着如何能吃一顿好的。怎么会去计划下个星期?最重要的是解决下一餐。」

其中一位体育明星在节目的最后说:「我这 5 天一共睡了 7 小时,但我知道历程会完结,所以能用磨炼来形容,但对真正生活在那种环境的人,就像一支铅笔,不是越削越尖,是越削越短。」

这还只是几天的体验。美国畅销书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的做法更极端,她用了一年的时间来体验底层生活,然后写了一本书——《我在底层的生活》。

在书里,她发现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1.钱不够,得住在偏远的地方来节省房租。住在偏远地方,所以得把大量时间花在路上。

2.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用于提升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3.为了应付上涨的房租和生活成本,得承担更多的小时工作或者兼职。

4.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做各种劳苦的工作,她渐渐成为一台工作机器,无力去学习、提升自己,每天只是重复做同样的工作。

5.然后,换一个地方,进入下一个循环。

上面所有的真实经历,都揭示了一个隐藏得很深的真相:没有钱,只能叫穷;没有时间,才是真正陷入「困境」。

当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能被单调重复的生活和工作填满的时候,甚至连身心都会麻木。你能告诉我,你究竟是生活了这么多年,还是只是过了一年,然后重复了 N 遍?

第二个问题:什么占据了我们的时间

1.空虚

因为我们害怕空虚,所以才会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很满。上班路上、地铁里、下班后、中午休息,每一段时间我们都恨不得用各种方式把它填满,甚至睡觉前还要看一段直播,玩一把游戏。因为,一旦闲下来,我们就真的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

为了帮助我们填满空虚,所有的内容生产商也是拼尽全力,写越来越有噱头的文章,制作越来越奇葩的综艺节目,设计越来越让人「爽」的游戏,牢牢霸占你的所有业余时间。

2.失控

过了点才吃饭,工作拖到周末才想起来要加班,深夜即使是对着无聊的电视换台,刷微信,点开一段弱智到爆的网页游戏试玩,也不愿意睡觉,然后第二天一直睡到下午……

比失控的生活更严重的是情绪失控,一旦心情不好,原本决定的所有事项都可以不干,整个周末都能抱着平板电脑在「治愈」的由头下,任由时间流逝。这种不规律的生活和情绪,会让你失去对时间的感知。

你的生活很满,但几年后可能会发现,满得毫无回忆。

3.惯性

最典型的大概就是像我这样,把工作带回家的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忽然意识到,我的工作和生活已经完全分不开了。我从来不敢关闭手机,回家就像是探亲。

和前面两种情形相比,惯性往往隐藏很深,因为你没有空虚,也没有失控,只是习惯让自己这么忙,好像只有这样,你才会保持你现在所拥有的东西,才不会被社会的进步抛在身后。

说白了,这不过是随波逐流,用忙碌换取心安而已。或者就像雷军说的:「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第三个问题:如何释放自己的空闲时间

上面我所谈到的所有没有空闲时间的现象和原因,总结一下,就是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太满」。无论什么原因,总之,你现在的时间已经排得太满了,除了忙碌什么也做不了。另一个是「太乱」。你有时间,但因为杂乱无章而变得无法好好利用,这些空闲时间就像薛定谔的猫,难以把握。

所以,让我们重新发现和释放自己空闲时间的法则也是两条。

1.如果你的时间「太满」,那就在时间增量上想办法。

比如,压缩其他可以压缩的时间。

许多人都知道我有跑步、游泳和健身的爱好,但所有的这些爱好早在大概三年前已经基本放弃了,晚上睡觉的时间也压缩到五六个小时。利用这些节约下来的碎片时间,我才能阅读、思考和写文章。

这种方法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真正能解决的方法就是给自己的工作生活「踩刹车」。

给自己定下目标,再忙再累,也要固定看书和学习,定期输出思考的产物。

2.如果你的时间「太乱」,那就在时间的存量上想办法。

比如,重建规律的生活。

每次我一谈到规律的生活,很多人都觉得知易行难。习惯于对自己放纵不管后,突然有一天想要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所以,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独门方法,叫「用意志力去启动,让习惯来保持」。

拆解来说,就是用你全部的意志力,让自己从某一天起下定决心改变之前混乱的生活。

为了帮助自己下定决心,你可以设计一个很有仪式感的场景,或者通过某件事、某个人来触动自己,最好的时机恰恰就是当你的生活已经混乱到无可救药,悔恨到生无可恋时,一场触及灵魂的痛哭流涕。

据我观察,无论这个人之前有多无赖,有多痞,有多无所谓,这时候内心都是最强大的。这时下的决心才最有力。但据我观察,这样的决心往往坚持不了三天。不要高估意志力,意志力是一种强力却不持久的东西,就像一团爆燃的火,能量极大而又转瞬即逝。你可以用它来点燃自己「重生」的开端,但要持续下去还是要依靠习惯。

每天固定什么时间做什么,几周或者几月后,就可以在你的大脑里建立新的神经连接,成为日后不动脑筋就能去做的行为。一旦你尝试整理自己的生活,让时间变得有序,就会发现,你其实拥有很多的空闲时间。

相信我,对绝大部分年轻人而言,时间就是逆袭成长的唯一资本。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人这一辈子,最不能透支是什么?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