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发生得很突然吗?

如果我们仔细地了解苏东各国历史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苏东剧变发生的其实并不突然。

从斯大林模式在东欧落地的那一刻起,各国工人与政府间的冲突就没有停止过。

到了 80 年代,冲突急剧加速,苏东阵营已经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灭亡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当波兹南的工人跑到这个城市的大街上去的时候,他们抗议的并不是人民波兰,并不是社会主义。

他们抗议的是我们的社会制度,普遍存在的、并且使他们痛苦地感受到的弊病,抗议的是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歪曲。而那曾经是他们的理想。

(——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

加载中…

如果说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最薄弱一环的话,那么人民波兰就是苏东阵营最薄弱的一环。

1953 年开始,人民波兰大幅度调整了劳动定额,许多厂的工作强度增加了 1/4。

1955 年起,政府取消了计件工资,对工人突击队征收高昂的奖金税,这引发了许多人的抱怨,一场巨大政治危机开始在波兰大地上酝酿:

1956 年 6 月8日,盖尔斯基机车厂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决定派代表前往华沙陈述自己的请求;

1956 年 6 月 28 日,没有得到回音的工人们决定代表前往省委大楼申诉自己的疾苦和愿望,但被政府官员拒之门外。

消息传回,盖尔斯基机车厂的工人们立刻走上街头抗议,城市里的市民、邻近工厂的工人们也走上街头,声援机车厂罢工的工人们。

波兹南大罢工开始了。

加载中…

举着我们要面包标语的游行群众

直到这时,波兰政府依然不愿与工人们对话。

他们以波兹南正在举行国际博览会为由,要求工人们立刻回厂复工,市民们立刻散开。

短暂的对峙之后,军警使用了武力……

愤怒的工人们使用了所有可以找到的武器进行还击,交火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多个政府机关被占领。

随后,波兰统一工人党调集了 4 个师的兵力进城弹压,冲突一直持续到 6 月 30 日。

根据官方的统计,事件中一共有 74 人被打死,800 人受伤,658 人被逮捕。

当时,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就在波兰,目睹了统一工人党对工人们的武力镇压,国际舆论一片哗然。

加载中…
波兹南市中心,斯大林广场

起初,波兰政府试图将这一事件定性为「帝国主义的阴谋」,但是随后抗议和抵制的浪潮就席卷了全国。

在强大的压力下,领导层被迫让步,为死难者举行了安葬仪式,返回向工人们无理征收的税款。

同年 10 月,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政治危机,波兰总理奥恰布提议,让在 40 年代曾深受人民爱戴的哥穆尔卡领导波兰。

这引发了苏联的强烈不满,波兰国防部长罗科索夫斯基元帅调集了大批军队包围华沙,准备武力干涉波兰[3]。

波兰人将这一行为称作「罗科索夫斯基政变」,工人纠察队占领了华沙周围的战略要地,并在首都入口修建街垒,阻止苏军的坦克进入。

群众的支持给了哥穆尔卡强大信心,他告诉赫鲁晓夫,波兰不会背叛共产主义,但波兰也不会屈服于苏联的压力。

你们将会遇到工人们的街垒,军队也按照中央委员会的命令参加战斗,尽管罗科索夫斯基还是军队的最高领导[4]。

加载中…
集会中的波兰群众

最终,赫鲁晓夫屈服了。

苏联军队撤离了华沙,不受欢迎的罗科索夫斯基被调回莫斯科。

波兰的成功鼓舞了匈牙利人民,10 月 23 日,布达佩斯的学生上街游行,声援波兰人民。

当晚,格罗·艾尔诺发表电视讲话,他把几十万示威群众称为「匈牙利人民的敌人」,这发了示威人群强烈的不满。

抗议者推倒了位于布达佩斯市中心的斯大林铜像,随后冲入电台,试图向全国广播自己的要求。

 

加载中…
被推倒的铜像

10 月 24 日,苏军进入匈牙利,这导致了局势进一步恶化,工厂纷纷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大量武器流入到工人手中,布达佩斯街头发生了多次交火。

25 日,匈牙利全国总罢工。

28 日,在征求苏联的意见后,纳吉成立的新政府,并与反对派达成了全国停火协议。

30 日,赫鲁晓夫表示干涉匈牙利是个错误,并发表了《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宣言》;宣言承认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必须建立在完全平等、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上;还必须估计到每个国家的历史情况和特点。苏联政府声明准备采取措施保证这一原则的贯彻。

11 月 1 日,苏联撕毁协议,大举进攻匈牙利,同时要求匈牙利政府前去谈判。

11 月 3 日,苏联逮捕了匈牙利代表团成员,并以 17 个师的兵力进攻布达佩斯,纳吉前往南斯拉夫使馆避难;随后,匈牙利街头再次发生了大规模交火。

11 月底,匈牙利人大部分的武装抵抗都被粉碎,纳吉被苏联军队诱捕,匈牙利事件结束。

持续两个星期的交火一共造成了匈牙利 2500 人死亡,上万人受伤,20 万人逃离这个国家,直接经济损失 200 亿福林,相当于匈牙利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3/4。

而苏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722 人被击毙、1251 人因此受伤。

加载中…

匈牙利民兵

加载中…

被摧毁的苏军坦克

波匈事件结束之后,赫鲁晓夫痛定思痛,决定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苏联的领导人认为,人民之所以会不满主要因为两件事——过低的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僵化的官僚体系。

为此苏联落实了七小时工作制,大力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取消了官僚特供系统,减少了工资差距,大力发展畜牧业,以保证肉类的供应。

同时,赫鲁晓夫引入了官员退休制度,强制要求中央委员会每届最少改选三分之一,苏东各国的政治风气为之一新。

赫鲁晓夫指出,官僚主义不是共产主义,只有苏联的人民生活水平超过美国,才能算是真正的建成了共产主义。

然而,赫鲁晓夫的改革伤害了官僚们的利益。

1964 年他们联手发动政变,推翻了赫鲁晓夫的统治。

在东欧各国,官僚们也发起了反扑,变本加厉地摄取着财富和权力,包括之前广受人民爱戴的哥穆尔卡。

在 60 年代末期,波兰的民主制度被完全破坏,所有的决策都出自哥穆尔卡一人之手。

由于生活水平的下降,以及越来越严格的政治审查,怨气开始在人民中间聚集。

最先出现问题是捷克斯洛伐克,1967 年下半年,捷共高层出现分裂,捷共第一书记诺沃提尼越来越不得人心,杜布切克开始试图挑战他的地位。

起初,诺沃提尼寄希望于苏联的支持,1967 年 12 月,勃列日涅夫访问布拉格,但他拒绝支持诺沃提尼,勃列日涅夫指出这是捷共自己的事情。

这实际上是在支持杜布切克,杜布切克是在苏联长大的,更受苏共领导人的信赖,勃列日涅夫将其亲切地称为「我们的萨沙」。

1968 年 1 月,在苏联的支持下,杜布切克取代诺沃提尼成为捷共第一书记。

这时的诺沃提尼依然是捷克总统,他和支持者们并不甘心失败。

在党内斗争失势后,诺沃提尼决定走党外路线,开始动员群众。

诺沃提尼在布拉格的工厂里举行集会,抨击捷共的体制,要求进行改革。

为此,杜布切克也不得不开始动员群众,猛烈地抨击捷克斯洛伐克的旧秩序。由于两派内斗,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环境空前宽松,大量的政治丑闻被曝光,诺沃提尼彻底打倒了,改革的大门也不可避免地被打开了。

杜布切克其实并不热衷于改革,尤其是进行政治改革。

但是民众的政治热情已经被激发了出来,远远超过了杜布切克政权所划定的范围。

随着被爆料的丑闻越来越多,民众抨击的不仅仅是诺沃提尼本人,而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体制。

4 月,捷共通过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行动纲领》,开始进行改革。

6 月捷克左派作家瓦楚里克发表了《两千字宣言》,宣言指出,要想让捷克摆脱困境,就必须对无产阶级实行最广泛的民主,让社会大众实质上地参与到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决策中来。

捷克的改革令苏东各国领导人异常惊恐,他们聚集在华沙,讨论捷克斯洛伐克的问题。

这里不得不指出,令苏东各国恐惧并引发干涉的并不是杜布切克的改革,那种改革根本不触及根本性的东西。

在推行改革时,杜布切克曾多次强调,所有的领导岗位都必须由「有能力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专家干部」来担任,这在事实上维护了技术官僚的特权。

真正令苏东各国恐惧的是运动背后急剧发展的,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8 月 20 日,尽管杜布切克一再向苏联保证,自己能够控制住激进的民众,但苏联最终还是失去了耐心,决定进行武装干涉。

加载中…

真正考验杜布切克的时候到了,他必须在苏联和民众之间进行选择。

杜布切克选择了背叛人民,向全国发出了不抵抗的呼吁,尽管捷克斯洛伐克拥有华约国家第二强大的军事力量,二十万人的军队和数以千计的坦克装甲车。

加载中…
加载中…

被民众围攻的苏联军队

1970 年,波兰局势再次发生了动荡。

当年 12 月,波兰政府宣布调整食品和日用品价格。

其中肉制品价格平均提高了 17.6%,面粉价格提高了 16.6%,果酱价格提高了 36.2%,大麦价格提高了 31%。

同时,为了平息民众的怒火,波兰政府重点宣传了这次价格调整中降价的部分——高档耐用的奢侈品。

这种宣传显然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靠自己双手谋生的人,是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和收支情况来比较价格的涨落的。

对于许许多多波兰家庭来说,12 月 13 日的价格变动意味着生活水平的下降。

抗议涨价的声音很快就出现了,12 月 14 日,波兰西部港口城市格但斯克的造船厂发生罢工,以表示他们对涨价决定的不满。

随后,列宁造船厂和工业大学的学生也加入了他们。

一万人左右的游行群众聚集在省委大楼门口,省委的一位书记试图劝说工人们离开,但是没有效果,于是警察使用武力驱散了人群。

接下来的几天里,罢工扩散整个西部沿海地区,多个城市发生了占领性的罢工和街头骚乱。

12 月 16 日,科乔韦克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呼吁工人们保持克制,返回工作岗位。

克利什科巴黎公社造船厂的部分工人响应了政府的号召,返回了工作岗位,但他们不知道的是,16 日早些时候,厂方已经决定开除了全厂的工人,并调集军队封锁了造船厂。

17 日早晨 5 点 50 分,上早班的工人与封锁造船厂的军队发生了冲突,18 名工人被军队打死。

波兰军队的暴行彻底激怒了工人们,18 日,什切青工人委员会宣布总罢工,工人委员会一度控制了全城;19 日,罢工蔓延到至波兰全国。

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波兰政府一方面改组了政府,盖莱克接替哥穆尔担任波共领导人,所有涨价商品都恢复了原价;

另一方面,波兰政府调集了大批军队进行镇压,约 7 万名警察、民兵和军人部署到各地,到 1971 年 1 月中旬,各地的罢工陆续结束,社会秩序得以恢复。

根据波兰政府官方的说法,此次事件一共造成了 45 人死亡,1000 多人受伤,3000 多人被捕。

而根据第来的某些调查,仅在什切青的冲突就造成了 700 人死亡,波兰政府将这些死亡归因于自然原因。

加载中…

被杀的工人和染血的波兰国旗

盖莱克上台后,虽然采取了部分措施缓和与工人的关系,但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改革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波兰普通劳动者的生活。

1976 年,波兰政府再次试图提高物价,结果再次引发了工人们的抗议。

1978 年 10 月,波兰大主教沃伊蒂瓦当选教皇,波兰举国欢庆;1979 年,若望·保禄二世访问波兰,尽管波兰政府到处设卡堵截,但仍有三百多万群众涌入了克拉科夫,欢迎教皇的到来。

这一刻,波兰的民族热情被激发了出来。

加载中…

若望·保禄二世在波兰

在七十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波兰得以大外债进行投资和发展,但是由于管理的混乱,大量的投资被浪费,大中型项目延期严重。

由于政府忽视了燃料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农业的发展,70 年代末的波兰,电力严重不足,公路和铁路运力不足,大量的货物和原料不能及时的运输。

这不但影响了生产的节奏,也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

1979 年起,波兰的国民收入连续下降,最终引发了波兰全国大罢工。

这次罢工起源于卢布林省,原因和 70 年的罢工一样,抗议政府上调物价水平。

7 月下旬波兰的农民能也行动起来,「农民自卫委员会」、「独立农民联盟」等多个组织向工人们发出呼吁书,号召工人和农民联合起来,并做出声明「作为农民,我们完全声援你们工人并支持你们的要求」

8 月中旬,罢工蔓延至全国,而且开始带有政治色彩。

工人们提出了「要自由、要面包」、「要社会主义,但不要扭曲版本」的口号。

政府吸取了 1970 年大罢工的教训,决定接受工人们的提议,以避免工人们提出更多的要求。

8 月 30 日,政府同罢工委员会达成协议,将物价水平恢复到上调之前,承认工人们有罢工的权力,承认工人们有权力组织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工会。

次年,波兰团结工会成立,瓦文萨当选主席,当时约有 1000 万人加入了团结工会:

加载中…

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

各国的观察家都发现,这次罢工与之前历次罢工的不同:

首先,工人们没有在街上制造骚乱,而是组成了工人纠察队维持秩序,喝酒、斗殴、投掷石块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挑衅行为都被禁止,厂区和设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工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其次,工人委员会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经济问题,而是提出了直接的政治要求,官方的工会已无人理睬,工人们要求组建不依赖企业主的独立工会;

最后,波兰的各阶层已经联合了起来,抗议的不仅仅是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新闻工作者和宗教人士也加入了抗议游行的队伍,波兰统一工人党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这种变化令苏联政府大为惊恐,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波兰政府的软弱无能导致的,于是主张暴力镇压的雅鲁泽尔斯基将军当选为波共第一书记。

随后,政府撕毁了协议,取缔了团结工会,宣布全国戒严,数千人被逮捕。

军管给波兰带来了巨大的动荡,1981 年美国总统里根宣布制裁波兰,波兰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到 1983 年戒严结束时,波兰的国民收入较危机发生前的 1978 年衰退了 1/4,只相当于 1973 年的水平。

1984 年开始,波兰的国民经济缓慢的恢复,但直到 1987 年,仍较危机发生前的 1978 年降低了 1/10。

为了维持政府庞大的开支,缓解国内物资短缺的情况,波兰政府只得向西方国家大举借贷。

到 1988 年 9 月,波兰已欠下了 389 亿美元的外债,超过了年出口额的 5 倍,而国际上的安全警戒线一般是当年出口额的 55%。

经济的混乱给了团结工会死灰复燃的机会,1986 年起,团结工会重新开始公开活动。

1988 年 4 月,波兰再次发生了全国性的罢工,罢工从 4 月一直持续到九月。

面对团结工会强大的政治压力,统一工人党不得不考虑与团结工会进行全面谈判。

1988 年 8 月,波共十届八中全会上,雅鲁泽尔斯基正式承认了团结工会的合法地位,他在会上说:

「我们始终赞成通过耐心和对话来解决那些甚至是最棘手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既不能通过罢工的武器,也不能通过高压的手段去解决。在波兰历史上,兄弟之间相互斗争的现象出现过不止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并肩站在一起。现在大概是该走这条路的时候了。」

1989 年 4 月,团结工会和统一工人党达成了历史性妥协:波兰的政治体制将实行议会民主,增设参议院,实行总统制,总统由议会和参议院联席会议,即国民大会选举产生,任期6年;

圆桌会议还就第十届议会的议席分配达成了协议:35%(161 席)归反对派,65%(299 席)归波兰统一工人党及其盟党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以及亲政府的天主教组织;

参议院设置 100 个席位,全部通过自由选举产生;

同时,波兰将继续改革,建立新的经济秩序。

随后,波兰举行了大选,在第一轮选举中,299 个保留席位中,统一工人党只有两席达到了法定的得票率;

在参议院 100 个自由选举的席位中,统一工人党没有赢得一个席位,成为事实上的孤家寡人。

选举的失利使得「冷漠、消极、失望、丧失信心」的情绪弥漫开来。

1990 年 1 月,统一工人党第 11 次代表大会上,统一工人党被改组被波兰社会党。

不久后,雅鲁泽尔斯基宣布引退,波兰进行了总统直选,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当选波兰总统,东欧剧变的第一张骨牌被推倒了。

波兰剧变的影响力很快扩散到国外,1989 年 2 月匈牙利工人党重新评议了 56 年事件,肯定其为人民的起义。

6 月,在激进民主派的主导下,匈牙利进行了多党制和民主化改革。

10 月,匈牙利工人党非常代表大会上,改革派与保守派发生了激烈冲突,匈牙利工人党分崩离析。

1988 年,68 年事件二十周年的时候,捷克斯洛伐克反对派进行了大规模纪念活动;到 1989 年初,纪念活动演变为了大规模的游行和抗议。

同年 11 月,面对规模越来越大的抗议活动,政府被迫做出让步,承认华约 5 国干涉捷克斯洛伐克是错误的,同时大幅度改组政府,任命在 68 年被苏军推翻的杜布切克为议长,次年一月总理恰尔法退出捷共,捷共彻底失去了执政地位。

1989 年 5 月,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政局动荡,大批民众经捷克斯洛伐克出走西德;

十月,东德爆发全国性示威游行,总统昂纳克被迫辞职,柏林墙被推倒,次年两德统一。

1989 年 11 月,索菲亚发生大规模抗议,随后保加利亚发生宫廷政变,民主派夺取了政权。

次年,保加利亚共产党被改组为社会党,保加利亚进行了民主化改革,社会党取得了选举的胜利。

1989 年 12 月,罗马尼亚发生大规模抗议;

12 月 20 日首都布加勒斯特街头出现传闻,说蒂米什瓦拉事件中警察向群众开火,造成了大规模的伤亡。

21 日,罗马尼亚共产党举行集会,谴责蒂米什瓦拉的「闹事」,不料竟然造成了大规模地反对齐奥塞斯库游行。

齐奥塞斯库恼羞成怒,下令开枪镇压。

国防部长瓦西里·米利亚将军坚持「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原则,拒绝向群众开火。

次日米利亚被发现死亡,官方的解释为「畏罪自杀」。

此举激怒了军方,军队撤退回营,市民武装向内务部保安部队发起进攻,罗马尼亚革命开始:

加载中…
加载中…

至此,苏联在东欧的盟国全部垮台,这时据苏联解体还有两年时间。

很快,东欧剧变的影响也冲击到了苏联:1989 年 4 月,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发生示威活动,最早只是反对阿布哈兹分离主义,随后示威者开始反对苏联本身。

4 月 9 日,苏联军队进入第比利斯,格鲁吉亚开始戒严。

1990 年 3 月,立陶宛宣布独立,开始筹建自己的武装,并与苏联发生多次冲突;次年一月,苏军进入维尔纽斯弹压,造成 14 人死亡。

事后,戈尔巴乔夫政府决定甩锅给维尔纽斯卫戍区,严惩了当地驻军将领,苏联开始失去军队的支持。

1991 年 6 月 12 日,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总统,同一天,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发表主权宣言。

此后的两个月里,叶利钦在访问了美国和俄罗斯国内各地,美国、俄罗斯的地方领导人、各地驻军将领纷纷对叶利钦表示支持。

1991 年 8 月 19 日,以亚纳耶夫为首的旧官僚发动政变,结果军队当场倒戈,各地方领导人纷纷谴责 819 派的政变行为。

21 日,政变领导人被全部逮捕,政变失败,至此俄罗斯的军政大权全部落入叶利钦的手中。

在苏联正式解体之前,叶利钦和纳扎尔巴耶夫想搞一个小解体,即保留俄乌白哈四大国的架构,允许其他小国自行决定是否留在苏联,因为乌白哈都是有核国家,处理起来很麻烦。

但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 819 政变被吓坏了,生怕莫斯科再给他们来一次政变。

1991 年 8 月 24 号,白俄罗斯宣布独立;8 月 25 号,乌克兰宣布独立,小解体计划破产。

12 月 25 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红旗落地,苏联正式解体。

—–

参考资料来源:

[1]  《波兰危机》,第 64 页,王逸舟、苏绍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年

[2]  《波兰十月风暴》,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8 年 4 月出版

[3]  波兰十月|日军事维基|影迷(fandom.com)

[4]  《波兰危机》,第 94 页,王逸舟、苏绍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年

[5]  《布达佩斯往事》,第 16 章,卡蒂·马顿著

[6]  《「布拉格之春」前后》,第 546 页

[7]  《波兰危机》,第 129 页,王逸舟、苏绍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年

[8]  《十二月转折》,第一章第一节《暴风雨之前》

[9]  1970-71 年:波兰起义|libcom.org

[10]      《波兰的外债危机》

[11]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第五编,第一章

[12]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第六编,第二章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发生得很突然吗?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