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一个不断压抑自己的人最终会怎么样?

2014 年 7 月 18 日,下午四点,在青海西宁市湟中县,一辆来自汉东派出所的警车,正赶往当地一个村庄。

在进出这个村唯一的马路上,突然一辆迎面驶来的小轿车,对着警车狂按喇叭,示意让警车停下,小轿车也停在警车前。

这时,从车上跳下一名中年男子,向警车走来。

这男子衣着普通,但是衣服下摆明显有血污,神情很慌乱。

民警看他走近警车,以为他是要报案的受害者。

但是,一开车门,却听到那人喊着:「我要自首,我杀人了!」

拦车的人叫马洪吉,是这个村的村民。

这年,他 38 岁,已婚,育有一子。

他的父亲已经过世,母亲和他们一家三口住在一起。

民警把他带到在派出所,做了笔录,据他供述:

「我昨天和母亲吵架了,吵得很厉害。

今天下午,母亲和三个妹妹一起骂我,还要打我。

我生气了,我们就吵起来。

母亲还要搬出去住,我不让。

结果他们都说我不孝顺,是个忤逆不孝的儿子。

我实在委屈、气不过,就去拿了匕首,捅了三个妹妹。

我就想,大家都别活了。」

民警当天在马洪吉家里取证、拍现场照片时,邻居马大斌把马洪吉用过的匕首交给警察,他还说:

「洪吉是个老实人,他这人很好的。村里都觉得他是好人,老实巴交的。就是他妈妈,太能生事了,我们都不愿和他母亲打交道。

下午,我听到院子里大吵大闹,有人喊杀人啦,我赶紧去看。

我让他把刀放下,他跟我关系好,就放下了。

他妹夫已经报警,我让他赶紧自首。」

事后,现场勘察的结果,和马洪吉交代的内容基本吻合。

法医鉴定的结果:共有三名受害者,其中一人死亡。

大妹马某嘉,身上多处锐器被刺伤,创口累计 20cm,鉴定为轻伤二级;

二妹马某伊,右侧第八根肋骨骨折,身上多处刺伤,鉴定为轻微伤;

三妹马某冰,被锐器刺伤右胸部,致心、肺破裂,当场死亡。

警方在受害者得到治疗、身心状态稳定后,分别给她们做了笔录。

大妹马某嘉说:「前一天,母亲给我打电话了,说是她和我大哥因为给三妹送礼物,吵架了。大哥嫌母亲给三妹在开斋节的礼品太多不高兴。所以,母亲和他连着吵了两天,让我一定要来一趟,劝解大哥。

我就给二妹、三妹打了电话,第二天让我老公开车去大哥家了。

结果,我们没能劝解大哥和母亲,我们和大哥还吵起来了,最后他竟然动了刀。」

警察又请来马洪吉的母亲鲜女士,做了笔录:

「要我说,就是洪吉不是东西。

我愿意给小女儿东西,就要给。

他们夫妻对我不好,不顺着我的意。还要让我听他安排?洪吉太不是东西。」

案情经过并不复杂,只是家庭纠纷导致的激情杀人。

但是,该怎么判决,却让法院的工作人员分外为难:

两个妹妹,在伤口愈合、处理完妹妹的丧事后,姐妹俩写了长篇的的谅解书。

她们反思自己那天对哥哥的表达也很过分,没有顾及哥哥一家长期照顾母亲的辛苦。

她们对母亲一时的情绪过度认可,而没考虑到母亲自身性格严苛、给哥哥长期的精神压力。

她们表示自己也有言语失当之处,应当分担部分责任。

此外,哥哥的妻子还主动承担两姐妹的医疗、误工费,和小妹的丧葬费用。

因此,两个妹妹谅解哥哥那天对自己的伤害。

更惊人的,马洪吉同村的上百位村民在联名信上签了字,还按了指纹,交到法院。

他们认为:马洪吉是本分老实的好人,平时勤恳务农,和其他村民均无矛盾。

他在家爱护妻子和孩子,对母亲也尽力照顾和孝敬。只是母亲性格古怪,长期抱怨、辱骂儿子儿媳。

案发当天,在家庭会议中,三个妹妹和他调解失败,并激惹起更大的愤怒,才导致马某失去理性,激动中伤害家人。

在法庭审理中,马洪吉最后陈述道:

「我认罪。无论母亲年轻时,作风再怎么不好,我也不该嫌弃母亲;母亲在家里,提些不合理要求,我也不能和她争吵;和三个妹妹,她们再不理解我、拿话羞辱我、我受着些委屈,我也不该拿刀伤人。这是违法、犯罪的事情。我认罪。」

法院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也综合考虑到马某有自首情节,并积极做了民事赔偿,达成谅解。

最终裁决:马洪吉,故意杀人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为什么老好人为什么会突然丧失理性,冲动伤人。

篇首的案例中,马洪吉因为家庭纠纷而伤害自己家人,这样的悲剧在日常生活中极为罕见。

但每天的新闻中,在一些恶性事件、家庭惨案发生后,周围的邻居、亲友们总会描述出罪犯在平时很温和的一面,如「他平时是个好人,老实巴交的」、「总是沉默寡言,但是待人很好」等等。

为什么亲友、邻居眼中的「老好人」会突然失控,做出骇人听闻的事情呢?

我们结合多个亲历者的讲述,梳理一遍在马洪吉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事情得从鲜女士想多给三女儿一些礼物说起。

鲜女士在开斋节要给子女们做些清真的食品,这本来是好事。

但是,鲜女士打算给小女儿多送一些。

且不说,鲜女士是在花费儿子的钱,给女儿送礼。

光说有这份心愿,就可能让儿子马洪吉有些不舒服。

母亲的关爱,是每个子女都渴望的「礼物」——母亲接纳、疼爱孩子,这是孩子们一生渴望的关爱。

马洪吉虽然言语木讷,但母亲拒绝考虑儿子的需要,他还是能感觉到的。

而母子之间无法缓解的矛盾,使得这个家庭在开斋节前几天,却发生了悲剧。

事后,我们发现,马洪吉对母亲年轻时候的生活作风,多有指摘。

这是他长期嫌弃母亲的原因,外加这一次母爱的「偏心」,更加剧了母子之间的冲突。

那天下午,三个女儿,一个妹夫来家里。

妹夫没参与劝解的事情,只是在院子外的汽车里等着。

三个女儿和母亲一齐向马洪吉开炮,觉得他应该更孝顺、更顺从母亲的意愿,不该责怪母亲以前的旧事。

这些责骂、训斥,短时间内让马洪吉的情感忍受和冲动控制能力,濒临崩溃。

尤其是母亲提出要搬出去住,让他担上」不孝「的骂名,更让他感觉人格受辱。

在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完全被愤怒与羞耻感吞没,内心如天崩地裂一般,他要和整个家庭鱼死网破。

当他找出匕首、捅向三个妹妹时,仿佛是用利刃,刺向她们的心。

让她们也感受自己是如何被她们刺痛,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承受这份委屈、羞耻的感觉。

两个妹妹的反思,来得迟了一些:

她们的大哥也不容易,他和妻子长期照顾脾性不好的母亲,不仅得不到几个妹妹的体谅,还得承受母女们的攻击。

在悲剧来临之前,谁主动理解过他的委屈和痛苦呢?

所以,直到三妹已经离世,两个姐姐,才意识到:她们当天的做法,也有失当之处。已然失去一个妹妹,不能再失去一个哥哥了。

这才在《谅解书》中,写下了:自己也应该承担一些责任,哥哥也有他的委屈。

而鲜女士作为母亲,似乎从头到尾,只把共情、关爱留给了自己和小女儿,却没有点滴留给儿子马洪吉利。

她反复咒骂「儿子不是个东西」,且极尽挖苦、攻击之能事。

即使考虑到她在丧女之痛后的夸张表达,也不难想象:她平时对待儿子的自尊、人格,也多有否认、侮辱。

鲜女士在情绪管理、处理亲属关系上不算成功,这是她自身慢性的、自我功能不完善所导致。

马洪吉最后失控伤人,这些情绪势能的来源,是母亲持续的否认和攻击,积累起大量的愤怒与委屈。

此外,他反复提到「母亲曾经的生活作风」,也让他长期体验着羞耻感。

最后,从马洪吉的法庭陈述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他过度在意他人的需要,还是试图压抑自我。

他悔罪时,责怪自己忍耐力不够好,仿佛只要自己能继续压抑、更深的压抑,悲剧就可以避免。

在这样的惨剧之后,他有自责、悔恨情绪,我们能理解。

但是,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看,直到庭审时,也许马洪吉还没意识到:

自己没能及早地面对与宣泄愤怒和委屈等情绪,只是一味压抑和回避消极感受,这会让愤怒情绪的势能越抬越高,却始终没有释放与宣泄的机会。

这种僵化的情绪管理和人际沟通技能上的失败,才是导致悲剧的真正原因。

也许,在未来的时光里,马洪吉会慢慢反思、理解,也让自己试着从「一味忍耐,尽量维持好名声」的老好人角色中走出来。

而现在,只有漫长的刑期,需要他去经受。

从马洪吉的悲剧和众多类似的故事中,我们发现,每个突然做坏事的「老好人」身上,都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对好人角色过度认同、僵硬地使用「压抑」的防御机制和内心阴影的反扑。

具体而言:

一、对「我是好人」过度认同:这让好人在青春期和成人初期,获得现实红利,却难以处理复杂冲突。

首先,我们每个人需要「角色认同」,俗称「人设」,以此来组织自己的生活,并回应他人、社会的期待。

每个社会化的人,都会从言行举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角色。

在个人生活和公共场合中,我们不断回答「我是谁、我应该是谁、我可以是谁」等看似抽象的问题,本质上,是在完成角色认同。

越是清晰的角色认同,不仅给自己清晰的自我定位,自身的迷茫随之减少,而且,周围的人也会更明确该如何与你交流。

比如,你是老师,周围邻居了解后会,会说话会文雅一些,以读书人的方式与你互动。

而你的爱人是销售人员,周围亲友会预期 TA 口才了得,但是走路尽量避开 TA 走。

相反,如果我们缺乏有意识的角色认同,也没有社会角色,那么,心智发展会大受影响。

极端情况是「狼孩」。生理上层面上是人类,但因为被狼抚养长大,缺乏人类的行为习惯,也没有自我意识的持续提升。

所以他们没有社会人的角色,也无法适应人类社会。

其次,角色认同来自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

有的角色,会被社会嘉奖、享受现实红利;有的角色却被群体贬低、压制。

小孩子的角色认同,往往直接与照顾者、老师的照顾和培养有关。

父母总会说:「好孩子应该做什么,不然不要你啦。」

老师们和校长总在强调:「好学生是什么样子的,你们不要做害群之马。」

在儿童期,我们的自我认识很容易被外界赋予的暗示与期待所影响。

但是,从青春期开始,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越来越高,自我意识也越发清晰。

因此「我是谁、我是否喜欢自己、我应该怎样的生活」等与角色相关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自己来探索和回答了。

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环境复杂、社会变化快等原因,长期都无法回答:「我是谁,我擅长什么、我要选择什么专业/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等身份难题,他们会持续的迷茫、内心冲突;

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环境过于单调——可能是特别恶劣,也可能是特别温暖——会让孩子始终维持单一的角色认同。

比如,父母都忙于工作,无暇关注孩子的感受,所以孩子被过度鼓励发展「乖孩子、好学生、不惹是生非的好人」的角色;

反之,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和照顾,过度溺爱孩子,孩子被过度鼓励发展「任性娇气、自我中心的小皇帝/小公主」角色,俗称「巨婴」。

而「老好人」的角色,往往来自社会普遍看重人情关系,大家争取留下好名声、爱挣面子的环境里。

在这种家庭和社会氛围里,「老实巴交」、「处处忍让」、「待人和睦」,似乎是对个人价值的最高褒奖。

相对而言,在这种环境里,打小算盘、精致利己的性格,就成了偷奸耍滑、阴险狡诈的负面角色。

显然,「乖孩子、好学生」特别适合学校生活,以及军队、科研、教育等工作性质单一的场合;

「小皇帝/小公主」如果有过人的才艺、技能,能被市场认可,他们会争取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

不然的话,他们就成了暴躁、惹祸的「巨婴」。

而「老好人」则在青春期和刚步入社会时,被大家认为「老实可靠」,因此受欢迎程度、价值观方面的评分,可以拿满分。

但在复杂环境,要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工作成果时,他们的表现往往要差一些,尤其是竞争较大的陌生人环境里。

原因在于为了维持「老好人」角色,他们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在帮助他人、忍受环境上,而进取心、竞争性缺乏能量支持。

最后,个人过度认同单一角色,会出现适应上的困难。

现代社会很复杂,环境要求我们挖掘出承担多重角色的潜力,能基于不同的场合,自如地切换为环境需要的角色。

比如,有的女生,在父母面前是乖女儿,在工作场合是干练女员工,恋爱时是风情万种的爱人;

有的男性,在搏击训练时,是铁血猛男;在自己的妻子、女儿面前,则是暖心丈夫、贴心奶爸;在长辈面前,则是孝顺、听话的晚辈。

多种角色能在内心和谐共存时,我们的内心冲突会少一些,用不同角色解决相应的问题时,也不会觉得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而我们对单一角色过度认同时,在不同场合,不仅适应上很痛苦,时常还会闹笑话。

比如,有的人男性只认同自己是个钢铁直男,舞刀弄枪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但是他们笨嘴拙舌,脾气暴躁,如果让他们去谈判或哄女孩子时,就有很大的困难——他们的共情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严重不足。

「老好人」的角色一旦僵化,会过度在意好名声,他们一味忍让他人,不屑于争取自己的合理权益。

但凡做的事情显得自私自利、低俗下流,即使其他人没发现或者并不在意,他们自身就会良心不安,觉得道德有亏,之前的「人设」向内崩塌。

因而,只要涉及到要满足一己私欲、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就过度紧张,总觉得「吃亏是福」、「沉默是金」。

直到被侵犯到「伤筋动骨」,他们才委屈得不得了,痛苦情绪如洪流般奔涌而下。

这时,周围的人也吓一跳,他们一脸惊诧,质问他们:「哦,原来你在意这个事儿呐!你要是在意,那你得早点儿说啊。你现在才说,这不是晚了吗?显得我们要欺负你似的。」

可见,老好人为了维持自己的「人设」,要么错过一些机会,限制了自己的发展;要么吃哑巴亏吃出了「默认模式」——周围人有意无意,总在欺负他们。

二、僵硬地使用「压抑」为基础的防御机制: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想法缺少觉察,既缺少宣泄的机会,也缺少调节机制。

首先,「老好人」往往僵硬的使用以压抑为基础的防御方式。

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把痛苦的情绪和想法,推出意识范围,让自己当下的感受保持平和与舒适。

自我心理学,把无意识地将痛苦的情绪和想法,推出意识领域的心理操作,叫「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包括很多方式,如否认、投射、合理化、情感隔离、退行、反向形成等等,都能起到防御过度焦虑和痛苦现实的效果。

但从人格发展角度,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以分裂为基础和以压抑为基础。

前者是精神病性、人格障碍水平的防御方式,后者是神经症和健康人格使用的防御机制。

使用以分裂为基础的防御时,人们倾向于理想化一些事情/自己/他人/社会 , 同时贬低一些事情/自己/他人/社会。

这样的人,无意识地把事情割裂成两半,而只能意识到其中一半。

因此,他们很难看到好人也有各种缺点,穷人也有疯狂花钱的时候,坏事之中可能也隐藏了好的元素。

即,俗话说的走极端、非黑即白的性格模式。

使用分裂为基础防御的人,总是幻想:「只要遇到完美的人/掌握神奇的方法/占有无穷的资源,然后我就可以无忧无虑,再无烦恼了,而我自身则是完美无瑕的」。

各种以分裂为基础的防御,如投射、否认、投射性指责、原始理想化、幻想形成等等,会严重干扰到使用者的现实感,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因此大受影响。

这样的人,很难适应复杂环境。

因为真实世界,总是从相对纯净到有些污浊的复杂生态。

与之相应,使用压抑为基础的防御时,人们倾向于接受现实中,每个人/每件事/每个家庭/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都是好坏并存、阴阳共生的。

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各种条件好一些时,会得到好结果;遇到坏年景,自然会有差一些的结果。

可为了应付复杂的生活任务,他们能适应这种变化、起伏。

他们更关注生活大体保持平衡,在复杂的环境中,尽可能扬善抑恶、扬长避短,让自己整体的幸福感最高就好。 

以压抑为基础的防御方式,本来较为适应社会生活,也容易和他人协作解决问题。

但是,有的人会过度认可复杂事物中,积极的一面,而过度压抑了消极的一面。

和日常所说的「压抑」「委屈」的意思接近,我们内心的一部分被允许表达和接纳,另一部分很难被他人、社会,乃至我们自己认可。

压抑和分裂的不同,差别在于:

分裂是压根看不到自己/他人/社会,都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理想化一部分人/事/物的同时,贬低另一部分人/事/物;

压抑则是知道自己/他人/社会,有好也有坏,只是自己实在接纳不了坏的一面。试图不去看它、不去触碰它们——「就当他不存在」或者「慢慢就好了」。

因此,过度压抑的人,往往对自身负面的性格,如糟糕的情绪(害羞、内疚、羞耻等)、负面的想法(报复、自私、贪婪等),缺少宣泄与表达的机会,更无从用更健康的方式去调节与适度满足。

其次,「老好人」往往缺少接纳真实体验的、更大的「容器」。

一旦负面情绪过量,就会从个人的「容器」中溢出痛苦的体验。

英国心理学家威尔弗莱德·比昂,把能够盛放负面情绪、强烈情感的空间,称为「容器」。

在「容器」内,没有惩罚与指责,只有适度的尊重与接纳。

我们的情绪,无论消极、积极,都需要足够的容器去盛放与宣泄。

容器本身只提供安全感,但是对个人而言,在「容器」面对内心体验,却有助于我们放松精神、转化内心的体验。

好比,厨房里有大小碗,还有锅。

可是,无论容器多大多小,在极限以内,被容纳的食物才是安全的。

一旦超过极限,食物就会溢出来。

而米饭或汤,在沸腾的时候,更需要足够大的容器,才能避免溢出,也能完成转化——把生米做成熟饭。

对应到人的情绪中,过量的焦虑、愤怒、内疚等体验,一旦超过自己情绪容器的容量,又缺乏更大的容器去倾倒、释放,那么,焦虑感和不堪忍受的想法等体验,就会以冲动的方式宣泄出来。

而「老好人」过度的压抑,导致对自己的负面想法和情绪缺少觉察,更缺乏主动释放和调节的意识,因此没能及时寻找可以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的「容器」。

案例中,马洪吉连续两天和母亲吵架,情绪持续高涨,本来需要的是表达与宣泄,获得家人的同情与理解,即包容他的情绪。

但那天下午,三个女儿,因为要替母亲出气,不仅不倾听、体谅大哥的情绪,反而把她们的负面情绪往大哥的情绪容器中倾倒。

我们暂且不看之后的动作,只审视这个互动,三个姐妹和母亲的言语攻击,其实对马洪吉的情绪虐待。

持续倾倒情绪,超过他的容量,大家都有一些责任。

最后,过度的压抑、持续与负面体验缺少联结,也可能让本来以压抑为核心防御的人,也走向分裂倾向。

我们使用「压抑」还是「分裂」为基础的防御,不是主观意志可以决定,而是受遗传、认知能力、早年家庭的环境、后天生活的环境有关。

在成年时期,身心持续承受高压、生活中接连受挫,以及遇到严重危机时,我们的自我功能会整体下降。

有的人,本来采用较为健康的压抑防御机制,去应对日常困扰。

但在严重的压力感、痛苦的情绪下,也可能走向病理性的分裂机制。

比如,压力不大时,自己做事不顺利,可能是方法不对,抱怨两句,然后改善方法、积极行动,这是压抑为基础的防御;

但在持续受挫后,自己的耐心和勇气,被过度透支了。变得怒不可遏,指责他人不负责任、训斥他人道德败坏。而自己在整件事情中,都很无辜、毫无瑕疵。

这是因为,长期的压抑,又缺乏容器去宣泄与转化,迫使我们的自我力量会下降。

在案例中,马洪吉平时遇到小事情,以忍让为主。但是长期负面情绪缺乏表达和宣泄,性格已经有些僵化,不善于灵活应对了。

而持续的压抑、忍受,使他在家人被训斥和指责后,他短暂进入疯狂、分裂的状态,要拿匕首消灭「坏人」,而自己是很委屈、很无辜的「好人」。

三、内心阴影的反扑:在持续受挫中,自我功能再也无法压抑阴影,因而释放出强烈的破坏性,毁掉原有的生活。

首先,「老好人」的人格阴影,是利益得失、道德低下、自私自利等。

荣格分析心理学认为,我们无意识地把负面情绪、消极想法,以及让我们恐惧的欲望(如复仇、乱伦、贪婪等等)压抑到心底,这些想法、感受和欲望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人格阴影。

阴影中的内容,本来属于我们的心理活动,但我们过度压制、否认它们的存在,在缺少反思与觉察时,我们会无意识地投射给其他人,认为是「别人都很坏,而自己是好的」。

上面提到,「好人」的角色认同,在熟人、友善的氛围中,本来不是问题,能与人为善、不得罪人,还是适应性的做法。

「老好人」的问题,在于:过于热衷于维持好人角色(有时还有道德优越感),却对自身的阴影视而不见。

如,做项目出现了严重失误,他们觉得:「虽然我做事的方式不对,可是我是好心啊」、「可能我的做法给大家造成了损失,可是我这是为了大家好啊」。

这时,只看初心,只说好听的一面,却对损失、代价只字不提,也没有反思和改进办法,就有些不适应环境。

因为阴影的存在,他们可能牺牲了其他生活资源,也不顾当下要解决的问题,却一根筋要维持「我的良心,大大的好」这个阳光的角色。

从马洪吉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对母亲年轻时的名声不好,一直耿耿于怀,难以接受母亲个人生活的不检点,这让他引以为耻。

而母亲要搬出去,他又怕自己也落下「不孝顺」的坏名声。

从最初的母亲的偏心、姊妹们不理解自己,到三个姐妹言辞攻击,身边的人都在伤害马洪吉的自尊、给他不孝的恶名,让他感觉人格受辱,自我功能失灵,才被阴影所控制,做出伤害家人的事情。

但这么做,恰如母亲所言「他不是个东西,哪有这么当大哥、当儿子的」——曾经,他最不能接受的阴影,最终还是回到自己身上。

其次,对阴影缺乏调节和觉察能力。 

仿佛只会进攻,不会防守;只会打顺风球,处理不了逆境。

我们对阴影的排斥、攻击,使得我们对消极的心理内容缺乏了解,也难以驾驭。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学开车时,学会了如何往前开、会加油、也会提速,却不懂保养汽车、不懂简单的维修,也不善于在雨天雪地、在午夜颠仆中怎么开车,那么开车遇到事故,只是早晚的事情。

现实世界里,没有永远平顺、安全的环境。

同样遇到受挫的情境,那些人格阴影较少,也有驾驭能力的人,更善于调节自我,也可以接受及时止损。

而人格阴影较重的人,先是一味压抑,但是一旦超过情绪上的容量,就只能爆发,而没有回旋余地。

因此,我们不能只学事物的积极、顺利、阳光的一面,而对消极、受挫、阴暗的一面毫无经验。

最后,「老好人」在自我功能崩塌,被阴影控制时,会就变得毫无理性,不计后果。

老好人平时吃点小亏、没遇到大的冲突还好。

但是,一旦连续受挫,自我功能被过量的焦虑摧毁。

他们本来长期压抑的愤怒和敌意,这是化身为人格阴影占据了他们,而他们完全没有驾驭如此强烈冲动的经验,因此他们的理性消失了、道德约束不见了,只剩下猛兽般的嗜血、暴躁。

马洪吉在供述中,提到自己拿出匕首那一刻,真是想「全家人都完了」,直到看到小妹躺在地上不动了,他才清醒过来:自己闯大祸了。

曾经最爱面子,要保护面子的「老好人」,却为了保护自己「好人」的人设,做出最伤害角色的事情。

分析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阴影反扑」,即自己之前过度压抑的心理需求,最后让自己付出更高额的代价,还是要寻求满足。

比如,一向精打细算、省吃俭用的小白领,一拍脑袋就花几万元,买了很不靠谱的理财产品,结果赔了个精光。这是他/她,平时过于节省,把冲动消费、大手大脚的欲望压抑过深,以至于出现阴影反扑。

更常见的,则是不少公众人物,本来形象和能力很好、业内口碑极佳。

他们为了职业发展,本来最应该保持好的声望。

可就在事业发展的巅峰期,却突然爆出性丑闻、家暴爱人、吸毒等等恶劣行为,毁掉了自我的职业发展。

这也是平时过度压抑各种情绪需要,以至于引来阴影反扑的表现。

说完「老好人」的三个特点:对「好人」角色的过度认同, 僵硬地使用「压抑」的防御机制和内心阴影的反扑。

日常中,我们该如何避免「老好人」突然做坏事的悲剧呢?

有三点建议,值得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

1、角色认同不应僵化,灵活地适应环境为好,避免成为「理想自我的奴隶」。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认同,尤其是在工作场合、与陌生人打交道时,清晰、明确的角色认同,能帮助我们减少人际沟通成本,更好的适应环境。

但是,在私人领域、亲友之间,要试着放松一些,允许自己脱离「乖孩子」、「好学生」、「老实人」的角色。

因为真实生活,不可能永远在父母、长辈、老师的庇护之下,那么简单、纯净、有爱。

任何做法和心态,都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存在。

僵死地捍卫单一角色,无论是好人、赢家,还是领导、权威,我们就成了「理想自我的奴隶」。

即,为了延续自己之前的人设,而不得不做角色定义的事情——尽管当下的环境未必需要如此——因此失去了与真实自我的联结。 

2、整合复杂多元的角色,对自身性格的阴影,要去觉察与整合。

心智发展较好的人,总是在内心整合不同的角色。

俗话中,形容有魅力的女性是「出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形容英雄豪杰是:「文能下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这都是形容一个人,能依据实际需要,娴熟地「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而不觉得有「违和感」。

现代的社会远比古代复杂,要解决的问题类型也更多,能逐渐发展和整合不同的角色,就成了人生必修课。

如,上班时,是高效的员工;超市里,是精打细算的消费者;在家,是自由散漫的宅男宅女;暂时缺钱时,是一切从简的月光族。

这些角色,有的负责出彩,有的负责兜底;有的负责争取机会,有的负责避免损失。

总之,对与不同情境需要的不同角色,要多一份欣喜和接纳,而不能固守过去单一角色。

如电影《黑天鹅》女主角妮娜,从小被母亲过度保护和控制,始终是单纯、优雅、乖巧的形象。

当需要她展现出「黑天鹅」的邪恶、愤怒、攻击性时,她的母亲和她都对自己成熟、野性、放纵的这一面,充满了恐惧。

她把这部分不能容忍的阴影,投射在新加入团的 Lily 身上。

最终,人格分裂的情况下,她试图杀死无法整合的阴影,实际上却杀死了她自己。

3、情绪受挫时,寻找合适的宣泄途径、寻找「无惩罚」的情绪容器。

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够承受的情绪的上限,即容器的容量。

一旦过量,痛苦的情绪、无法容忍的焦虑,就会宣泄出来,让人无法理性思考、约束自我的行为。

适度压抑虽然是健康的人格特质,却不能僵化的使用,却不去宣泄和调节情绪。

我们不需要为出现什么情绪过度负责,也要学着接纳自然的情绪反应(natural reaction),但是,我们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经典小说《化身博士》中,绅士亨利·哲基尔博士,喝了自己配制的药剂后,分裂出邪恶的海德先生。

海德先生,即是哲基尔的阴影,它毫无人性、四处作恶。

最后,哲基尔找不到如何约束自己的阴影的办法,也没有容器可以宣泄自己的痛苦,他只得以自尽的方式,来停止自己以海德的身份作恶。

这个故事,是文学家以象征化的方式展现自我与阴影人格的复杂关系。

而日常生活中,在负面情绪压抑过多时,要有意识地帮助自己,寻找能接纳自己情绪、情感的容器,及时宣泄和表达。

情绪的容器,可能是有共情回应的朋友、恋人或心理咨询师,也可能是在自己的艺术、爱好或运动健身中。

总之,让自己体验到:「我在感受和表达情绪,而这里没人惩罚和羞辱我,只有允许与接纳」,就好。

只有时不时的适度宣泄,清理出情绪空间,我们才能继续承受来自现实世界的受挫和痛苦,避免「老好人」突然失控伤人的悲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一个不断压抑自己的人最终会怎么样?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