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这位自晚清以来始终在寻找中国革命方向的伟人,永远闭上了自己的双眼。
国民党迅速地陷入了混乱之中。
国民党内部的左右之争,在孙中山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是非常之激烈了。
孙中山接受了苏联援助之后提出了「联俄联共」的口号,又效仿苏联模式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建设列宁式政党,而彼时还很幼小的中国共产党则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以个人身份加入到了国民党中。
很自然地,这个新的组织内部,产生了两大冲突:
一个,是理念的冲突——要知道,英特纳雄耐尔,在当时属于最新潮的玩法之一,你孙中山接受了这个理念,不代表党内其他人都能接受。
而另一个,则是更加激烈的权力冲突——共产党人进来不是充门面的,那是要开展实际工作的啊!
跟国民党比起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在人数上居于明显地弱势地位,然而在工作效率和革命热情上,共产党人却远超同同侪。
因此在 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候,共产党人竟然在中央执行委员会里占到了 1/4 的名额,而此时把所有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和共青团人都划拉到一起,其人数也不到国民党登记在册人数的 1/50。
加载中…
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以国民党总理身份担任大会主席并主持开幕式
朝气蓬勃的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出任了国民党内部的一些重要职务。
许多国民党元老一下子就破防了。
——啥玩意啊?你谁啊?凭啥啊?
要知道,到了 1924 年还肯跟着孙中山一起闹革命的老国民党,那真的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许多人在晚清的时候参加过辛亥革命,跟黄兴一起扛过枪,跟宋教仁一起开过会,跟袁大头一起对过线,结果这次一大召开,自己反而没落着什么实权!一群共产党的小年轻都后来居上——
比如说那个叫毛泽东的湖南小子,才 30 出头,竟然位列中央执行委员候补委员之列??后来竟然还到组织部里做了秘书,给胡汉民打下手?
要知道,国民党一大之后成立了六个部,每部的秘书其实相当于副部长——这不算完,那胡汉民是什么人?那是孙中山彻头彻尾的心腹,党内的二把手!孙中山眼下的头衔是「大元帅」,外出的时候胡汉民是「代理大元帅」,这摆明了就是潜在的接班人啊!
你毛泽东一个共产党的小年青,竟然能跟胡汉民搭班子?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这让很多国民党元老心态完全炸裂。
从国民党一大以后,党内左右两派之间的争执就愈演愈烈,几乎没有一刻停止过。
而最倒霉的是共产党人虽然对发展国民党事业这事也算是尽心竭力,然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理论上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很多问题上必须遵循共产国际的指导开展工作,而苏联人跟国民党人,不完全是一条心。
这事说起来是笔烂账,苏联人虽然给了孙中山大笔援助,让他在广东站稳了脚跟,然而彼时中国的合法政府依然是北京的北洋政府。
所以苏联人难免就得一边跟国民党人讨论革命事宜,一边跟北京政府眉来眼去。
1924 年 5 月 31 日,苏联跟北京政府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及声明书》,互相承认对方为合法政府。
那北京政府合法了,我们广州这些人咋算?反贼吗?
不过直接怼苏联人那是万万不行的,眼下国民党弱小而无助,还得等着苏联人得生活费过日子呢。可我怼不了共产国际,我还怼不了你中国共产党了?
要知道,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支部,在中苏谈判过程中自然没少摇旗呐喊,站脚助威。比如说李大钊先生,他身为中共元老、共产国际秘密党员,在国民党一大的时候被孙中山先生钦点,成为与胡汉民、汪精卫等人并列的大会主席团五位成员之一,长期主持国民党在北方的革命工作。
然而在苏联与北洋政府谈判的过程中,他也曾经要求北京政府尽快承认苏联,甚至对外蒙问题发表过一些言论。这理所当然地让国民党内原本就反对跟共产党合作的右派人士激动了起来。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大钊同志为国民党最有威望的中央委员,长期不倦地领导北方数省的国民革命运动[1]
他们表示你们看看!你们看看!这些共产党人干得是人事吗?一边给咱们广州政府掏钱拿枪,一边跟北洋政府眉来眼去,到底是哪头的?
不行!我们要弹劾共产党,让苏联人拿个态度出来!
你说拿个态度出来就拿个态度出来啊?你谁啊?
哈哈,右派们诡异一笑:我们?我们是国民党监察委员会!
这事麻烦了。
原来孙中山一大改组国民党的时候虽然把左派给扶上了位,可他也多留了一个心眼,没有彻底让右派靠边,而是在监察委员会里给他们留出了位置。
所以国民党一大监察委员会里有委员 5 人、候补委员 5 人。而这 10 个人,几乎都是右派。
所以 1924 年年中,这群监察委员提出了「弹劾共产党案」,把枪口指向了跨党活动的共产党人。
这就是著名的「弹劾共党案」。
当然,党内除了这些右派,也有主张坚定跟共产党人合作的左派——比如说廖仲恺,此公在辛亥革命时期出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一直追随中山先生左右,力主联共联俄,在国民党一大时出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当时一共就仨常委,分别是廖仲恺、戴季陶和中共党员谭平山),曾出任过数部部长,并任黄埔军校党代表,所以他在弹劾共党案爆发后旗帜鲜明地站到了共产党一边。
加载中…
廖仲恺半身照,摄于 1920 年以前
于是国民党党内很快闹到不可开交,而中共老大的反应比他们还激烈:老子早就说国民党人靠不住吧?苏联大哥,咱们赶紧放弃跟国民党吧?
苏联人表示:???
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乃是陈独秀,字仲甫,号实庵,安徽人。
他在国共合作之初就曾旗帜鲜明地反对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个操作:这两党宗旨性质都不一样,想合作搞党与党的合作不行吗?干啥非得跑别人党里掺和他们的破事啊?
然而中共彼时乃是共产国际下属的支部,上级有了指示,下级你有意见可以保留,但该执行还是要执行的。
于是在共产国际的强力「说服」之下,共产党人还是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
可陈独秀对这事一直耿耿于怀,因此弹劾共党案爆发后他一下子就精神了,表示正好,你不高兴我还不愿意呢!不能过赶紧离,赶紧的!
苏联人表示别别别,不至于,不至于啊!大家虽然有点分歧,但还是好同志,好兄弟,这样吧,大家各退一步,咱们整个「两党联络委员会」,以后共产党的活动提前跟国民党这边通个气,咋样?
咋样?
不咋样。
国民党右派想要的结果根本就不是这个,然而孙中山很快就拍了桌子,表示你们有完没完?不同意,不同意就滚!你们要不滚老子滚!要是还想跟我干革命,就给老子换思想,不换思想就换人!
然后一咬牙,把一直反对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元老冯自由给开除党籍了。
这下大伙都老实了。
冯自由那是什么人?那是 14 岁就加入兴中会跟着孙中山干革命的国民党超级元老。
论资历,是最早一批革命团体兴中会的成员;
论功劳,当年他参与筹划十次起义,在《中国日报》和《大汉日报》上鼓吹革命,与康有为的保皇党对着骂街,又在北美为革命筹款奔走呼号;
论关系,他舞象之年即追随孙中山左右,多年来对孙忠心耿耿,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候还被任命为大会宣言审查委员会委员。
就这么一位超级元老,愣是被孙中山给献祭了。
如果所有的国民党员都这样, 那我将抛弃整个国民党, 自己去加入共产党
可为啥孙中山对联共的态度如此坚决呢……答案很简单。
dollar,到了。
国产国际援助的到来不仅让孙中山迅速坚定了自己与共产党合作的信心,也让国民党内反对的声音迅速地小了下去。
这其中当然有老毛子的援助比较给力的原因,但更关键的,是苏联人的这次援助乃是不折不扣地雪中送炭,解了国民党的燃眉之急。
这事咱们得从 1923 年说起,1923 年孙中山击退了陈炯明占领了广州城,然而你说这广州城拿下来了吧,又没完全拿下来。
一方面当时孙中山手下的队伍实力还不太行,始终没能对广东境内的各路残军进行有效清剿,不仅陈炯明在 XX 休养生息舔舐伤口,就连广州城里,也不是就你孙中山说了算的。
为什么呢?因为广州城里还有一支实力非常强劲的武装队伍:广州商团武装。
从清末开始,广州商人就是一股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手握海量资金,更是利用民初的乱局组织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有了钱,拿了枪,这些人理所当然地对自己的地位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之前各届政府为了搞钱,多少都要对这些人礼让三分,这让他们更是骄横跋扈。
偏偏孙中山的军政府成立之后穷到底掉,为了划拉钱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这么说吧,军政府为了搞钱,甚至连陈炯明在位时废掉的赌税都给恢复了——所以一个想要权,一个想要钱,双方要是能互相妥协一下这还有的谈,可偏偏你孙中山这次跟共产党人混到一起去了,你猜这些人是个什么想法?
于是从 1924 年年初开始,商团跟孙中山之间的冲突就愈演愈烈,而国民党内部的共产党人坚决支持孙中山镇压商团。
就在双方对峙的关键时刻,苏联人,他带着援助走来了。
[1] 李大钊同志略传·现存莫斯科·转引自中华读书报·2011 年 6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