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1950 年 10 月到 1951 年 5 月,中美两国在朝鲜战场上,投入了上百万兵力,大战了五场。双方死伤人数全部高达 10 几万人,但是战线却仍然在「三八线」附近。
于是,双方都产生了和谈的念头,并在很短时间内安排了第一次和谈。
但不曾想到,和谈的过程却一波三折,竟然达两年之久,这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详细讲解一下。
美国心力憔悴,不愿再战
我们为何而战?
第五次战役还没有结束,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在心里不断地嘀咕这个问题。
因为美国已经把 1/3 的陆军,1/5 的空军,1/2 的海军,合计 70 万人调到了朝鲜战场。
但在过去 1 年多的时间里,美军牺牲了 10 万名将士,耗费了 100 多亿美元,战线却仍然在「三八线」附近,和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南北朝鲜的分界线几乎一模一样。
加载中…
红黑线为双方对峙线
另外,据美军推算,美国如果想占领整个朝鲜,至少还要牺牲 14 到 18 万名将士,而前提是苏联不向中朝联军提供强有力的空中支援,更不能直接参战。
但这个前提,显然不存在。
因为第四次战役发动之前(1951 年 1 月 10 日),苏联飞行员就驾驶着米格-15 战斗机,进入了北朝鲜的上空,为志愿军的后勤,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这段受保护的后勤之路,被称之为「米格走廊」。
第四次战役后期,苏联空军和美国空军,还在「米格走廊」里大干过一场,美军的 10 几架飞机被击落,而苏联只有一架战机受伤。
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有 1309 架美国飞机,在北朝鲜上空被苏联飞行员击落,仅有 262 名美国飞行员得救」。
更可怕的是,苏联不仅给中朝联军,提供了空中保护,还提供了大量的反坦克武器以及喀秋莎。在这一系列重型武器的加持下,志愿军的战斗力一路飙升,更加难以对付。
况且,即便美国打赢了朝鲜战争,统一了整个朝鲜,也要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而美国的重心在欧洲,不是一穷二白的亚洲,到最后,美国又能从朝鲜得到多少收益呢?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第五次战役刚一结束,杜鲁门就开始着手与我国进行谈判。
但尴尬的是,由于中美当时没有建交,也没有沟通渠道,所以,杜鲁门只好「像猎狗一样到处寻找能和中国方面取得信息交流的线索」。
注意,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的,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非要把自己人比喻成狗。
艾奇逊先找到了苏联驻德国管制委员会主席西蒙诺夫,向其表示了和谈的意愿。
但西蒙诺夫也不知道是没有领会到美国的意思,还是故作高冷,反正是没有任何反应。
于是,艾奇逊又派了一些特工跑到香港,准备找一些能和「北京」联系的中间人。
找了一圈,特工们终于找到了四个「可能的中间人」,以及毛主席的一个远亲,但是上报之后,艾奇逊又觉得这些人不靠谱,只好再次作罢。
选来选去,艾奇逊才想起,原来最合适的人就在身边——美国国务院苏联问题顾问乔治·凯南。
此人以前干过美国驻苏大使的助手兼翻译,此时正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
于是,艾奇逊就把乔治·凯南叫到了华盛顿,并让他与苏联驻联合国大使雅可夫·马立克取得了联系。
马立克又把情况上报给了斯大林,然后才又转到了北京。
中国期望和平,同意和谈
在得知美国的态度之后,毛泽东主席很快就同意了和谈。
原因很简单:
首先,新中国刚刚成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西藏和台湾还没有解放,所以,我国根本不愿参与朝鲜事务。
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毛主席就多次劝说金日成,等中国解放了台湾,你再解决朝鲜问题。
但金日成就是不听。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如果联合国军没有越过三八线,威胁我国东北重工业基本,我国也不会派兵参战。
其次,第四、第五次战役,志愿军伤亡很大。让毛主席意识到,以新中国的国力,几乎不可能在朝鲜战场上彻底取胜。
1951 年 5 月 26 日,第五次战役还未结束,毛主席就曾给彭元帅发过一封电报,大概意思是:
历次战役证明我军实行战略或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个整团,都难达到歼灭任务……以后作战野心不要太大……歼灭美英士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现在我第一线有八个军,每个军歼敌一个整营,共有八个整营,这就给敌人以很大的打击了。假如每次每军能歼敌人两个营,共是十六个营,那对敌人的打击就更大了。如果这样做办不到,则还是要求每次每军只歼敌一个营为宜……
一个军的兵力,只要求消灭敌军一个营,也就是 4-5 万人打 1000 人。可见志愿军与美军的差距有多大。
但毛主席深知「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的道理。所以,在同意和谈的同时,他还做了最坏的打算——要有长期与美军对峙的思想准备。他戏称志愿军未来的战法为「零敲牛皮糖」。
于是,1951 年 6 月 23 日,马立克在联合国发表演讲《和平的代价》:「苏联人民认为,第一个步骤是交战双方应该谈判停火与休战,双方把军队撤离三八线。」
一周之后(6 月 30 日),在杜鲁门的督促之下,李奇微也在新闻发布会上做出了表态:「我以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名义,奉命通知贵军如下:我得知贵方可能希望举行一次会议,以讨论以后停止在朝鲜的敌对行为及一切武装行动的停战协议……我提议,此会议可在元山港一只丹麦伤兵船上举行……」
彭元帅收到消息后,认为元山港是敌人的地盘,既然和谈是美方提出来的,那就应该在我方的地盘上进行。
所以 7 月 1 日,彭元帅与金日成又联合复电:会晤地点,我们建议在三八线上的开城地区……
加载中…
开城所在地
双方经过多次交涉,最后终于达成协议:
1951 年 7 月 10 日,在开城举行会谈。另外,双方代表团的车队,需要覆盖一面白旗,以作识别。
李奇微不服,美军还要战
1951 年 7 月 10 日,开城来凤庄,朝鲜战争和平会谈正式开始。
我方的代表为: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北朝鲜人民军的三名高级将领南日、李相朝、张平山。
联合国军的代表,级别则比较低:美国远东海军司令特纳·乔伊中将,外加三个美军少将,以及韩军的白善烨少将。
从人员配制上看,就知道美军其实并不想真正和谈,不然不会只派一些中将和少将参与和谈。
事实也确是如此,李奇微并不赞同杜鲁门的和谈计划。
他觉得他已经摸清了志愿军的底细,过去半年时间里,联合国军取得的战果就是明证,如果再打下去,联合国军肯定能够大获全胜,所以,他不想就此放弃。
出于对美军的不信任,会谈刚开始,我方就给美方了一些下马威。
谈判桌上的小旗子,美方摆一面,我们就摆一面更大的,美方换个更大的,我们就换一面更更大的。
给美方提供的椅子,我们也让其矮了一半,让其看起来很不美观。
另外,联合国军会谈时,在车上覆盖的白旗,我们也将其照片,发到了社会主义的各个国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很多人还以为,联合国军举白旗投降了。
而美方那边呢,也不是善茬。
我方要求,停战分界线,应该是三八线,因为这是历史惯例。
但美方却极为傲慢地拒绝了,他们毫不客气地宣布:「陆地上的停战线,应该把海军和空军也算进去,而美军在海、空军方便占据优势,所以,中朝联军应该后撤 36-68 公里。」
我方代表听罢,全都觉得美军代表要么是疯了,要么是忘了吃药。
于是,朝鲜代表南日反问美军:「我倒要问你,既然形势对你们如此有利,你们为什么不在海军、空军的掩护之下,在你们曾经达到过的平壤、元山一线站住脚,却一路退到了汉江以南呢?我很诚恳地劝告你,这种幼稚的话吓不了人,对于我们的谈判也没有任何好处,以后还是少说为妙。」
但美方根本不讲道理,完全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搅黄和谈。
于是,双方针尖对麦芒,大吵特吵了 30 天,也没有吵出来个结果。
8 月 10 日,双方代表再次谈判时,竟然出现了极为罕见的一幕,整整 2 个小时,没有一个人说一句话。
谈判就这样陷入了僵局,随后联合国军又搞起了极为卑鄙的小动作。
8 月 19 日,30 多名韩军,偷袭我方在中立区执勤的警卫,导致志愿军姚庆祥排长牺牲。
8 月 22 日,一架美军飞机,又攻击了中朝代表团的住所。
当我方向美方提出抗议时,美方却表示自己什么也不知道,把两个锅统统甩给了韩国,并嚷嚷着:「让炸弹、大炮和机枪去辩论吧!」
毛主席听说以后,立刻给前方发电:「此次敌机夜袭,其意甚明,我必须不怕破裂,予以坚决回击。我方应于今日提出暂时停开谈判会议,以压敌人气焰。」
于是,新一轮战争,就无法避免了。
夏秋攻势,美军惨败再和谈
其实在和谈过程中,我军一直都没有放松警惕。毛主席就曾给彭元帅发过电报:
我第一线各军,必须准备对付在谈判前及谈判期内敌军可能对我来一次大的攻击,在后方,则举行大规模的空炸,以期迫我订立城下之盟。如遇敌军大举进攻时,我军必须大举反攻,将其打败。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当年 8 月,彭元帅便制订了第六次战役作战计划,大概规划是:
9 月发动第 6 次战役,以 8 个军,约 35 万人为主力;5 个军,约 23 万人为预备队。打到三八线以南,然后再撤回三八线为界,进行和谈,坚持有理有节的斗争。
一线战士也根据彭元帅的作战计划,迅速行动了起来,囤积弹药,修筑工事。个别部队还要平整机场,为我空军入朝做准备。
总之,一切如火如荼,大战一触即发。
但是,8 月中旬,周恩来总理在和空军司令刘亚楼、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等人研究之后认为。9 月不适合发动第六次战役,原因有二:
8 月、9 月为朝鲜雨季,粮食和弹药运送困难,不能保证送到前线。
空军准备不充分,9 月难以参加战斗。
综合各种因素,不如 10 月进行小规模战斗,11 月再全面发动第 6 次战役,到时候空军也可参战。
于是,彭元帅只好推迟了第 6 次战役的发动时间。
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联合国军却先发制人,对我军发动了「夏季攻势」。
不过,这一次美第 8 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没有敢进攻志愿军,而是想挑软柿子捏,把目标定在了北朝鲜人民军的身上,其中人民军第 5 军团第 12 师团驻守的 983 高地战斗最为激烈。
为了拿下该高地,范佛里特专门调集了 200 门火炮,并给前线的美军、韩军下令:「没有弹药限制,韩军士气低落,是联合国军最大的问题,983 高地容易夺取,可以让韩军练练手。」
可惜啊,范佛里特千算万算,没有算到北朝鲜的第 12 师团,原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 43 军 156 师改编过来的,曾经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等,可以说是百战名师。其师团长方虎山,也曾长期在解放军中任职,立下过赫赫战功。
所以,这一次联合国军表面上打得是北朝鲜军,实际上打得还是「中国军队」。
8 月 18 日,美军让韩军 6 团对 983 高地发起猛攻。具体战法还是老一套,先用飞机、大炮使劲轰,再用坦克开路,步兵跟着上。
但与前几次阵地战不同的是,中朝联军这时候,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完整地对付联合国军重武器的办法——坑道。
我们在前几次战役里讲过,以前中朝联军应对美军的狂轰滥炸,只有一个办法——美军轰炸,我军就跑到反斜面,只留一小部分士兵在阵地上防守。
加载中…
示意图
这种方法固然能减少牺牲,但仍然有很大的弊端,即留在阵地上防守的战士,往往凶多吉少,所以,死伤依然惨重。
例如第五次战役铁原阻击战中的 189 师,在周围的几十个山头上,设置了 200 个大大小小的阻击阵地,虽然迟滞了美军的进攻,但仅仅 3 天,1 万多人就被打得只剩下了 1000 人左右。
鉴于在阵地战中,我军伤亡过大,第五次战役之后,我军战士就很自觉地,把原来各自躲避敌军炸弹的「猫耳洞」给挖通了。
挖通之后,大家惊讶地发现,联合国军再轰炸的时候,躲进洞里,不仅更加舒服,死亡率也接近于零,除非洞挖得不够深,不够结实。
于是,大家就开始疯狂地挖洞,在巍峨的高山里面,挖出了一条又一条坑道。
如此一来,负责主攻的韩军,最后是什么待遇,就可想而知了。
从 8 月 18 日到 25 日,韩军对 983 阵地,炮轰了一轮又一轮,平均每天发射 4 万发炮弹,一共牺牲了 1000 多人,但仍然没能拿下阵地。
8 月 26 日,范佛里特看到韩军如此窝囊,又把主攻换成了美 2 师。双方又激战了 9 天,美军也牺牲了 1000 多人,但是仍然没能拿下 983 高地,美军前线记者见状,不由地惊呼 Bloody Ridge,于是 983 高地,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血染岭」。
不过,美军占领了 983 高地后方的一个山头,准备切断人民军的退路。于是,方虎山不得不后撤到了下一个防守阵地——931 高地。
美 2 师趁势又对 931 高地发起了总攻,打了 8 天,美军又死伤了将近 1000 人,但是一点进展也没有,范佛里特只好下令停止了进攻。
《日本人眼里的朝鲜战争》,对这场战争有过以下描述:
特别精心构筑的是在反斜面山腰的工事,这几乎就是洞窟,可以承受任何炸弹和炮弹的工事。北朝鲜军在受到集中炮击时,在掩蔽部里待机。当炮击停止的同时就进到射击线上开始投掷手榴弹和机枪射击,所以怎么炮击也收不到压制的效果,仅仅从正面攻击是不会解决问题。
据朝鲜史记载:
敌人从 8 月 18 日到 9 月 18 日的所谓夏季攻势中,损失 7.88 万有生力量和其他大量的军事物资。敌人付出这样大的代价,仅在东部战线的局部地区前进了几公里。敌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次攻势的失败。
朝鲜史中,敌军损失 7.88 万,可能有较大的水份,不过,其他话倒是真的,此战美军真的败了。
可惜啊,美军仍然没有甘心失败,10 月 3 日,李奇微再次给第 8 集团军下令,又发动了「秋季攻势」。但结果比「夏季攻势」更惨,美军猛攻了 20 天,连一个阵地也没能拿下,「秋季攻势」又一次变成了「失败攻势」。
而中朝联军这边则发现,坑道战中我军的牺牲人数,远远少于运动战,对敌军的杀伤则提升了一个量级。所以,彭元帅很自然地就取消了第六次战役的作战计划,开始在全军上下推广坑道战。
于是,1951 年冬天,中朝联军的阵地上,便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火热的挖坑比赛。
截止 1952 年 5 月,我军挖的坑道已有 7789 条,总长接近 200 公里,每一条坑道至少有 3 个出入口,顶部厚达 15-30 米,可以扛得住任何炸弹的轰炸。
坑道里面还有指挥区、仓库区、医疗区等,所有的生活、作战用品一应俱全,可以做到防空、防炮、防雨、防潮、防毒、防火、防洪等等。
总之,有了这些坑道之后,我军伤亡率开始急速下降,从美军发射 40-60 枚炮弹牺牲 1 人,下降到了美军发射 600 多发炮弹才牺牲 1 人。
如此一来,美军才像被骟了的公牛一样,冷静了下来,再次主动要求与我军谈判。
双方经过一番交涉,终于在板门店又开始了第二轮和谈。
一波三折,和平终来临
这一次会谈,刚开始比较顺利,但在战俘问题上却遇到了巨大的分歧。
我国认为,应该按照《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的规定「全面遣返」,即双方交换全部战俘,不论多寡。
但美国却认为,中朝联军俘虏的联合国军,一共只有 11559 人(韩军 7142 人,美英等国 4417 人),而联合国军俘获的中朝联军却高达 132474 人(朝鲜 111774 人,志愿军 20700 人)。
如果交换全部战俘,中朝联军就净增了 11 万人,提高了中朝联军的兵力,所以,应该按照「一对一」的原则进行交换。
对于美国这种违反「日内瓦公约」的无理要求,我方自然是坚决反对。
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交涉,美国又提出了「自愿遣返」原则,为了编造大量俘虏不愿遣返的证据,美军以及蒋介石还专门派人对我方被俘人员进行了各种威胁利诱,逼迫战俘公开表示不愿遣返。
而那些不畏强暴,一心只想回国的战俘,还遭到了美军、国民党特务的残酷对待——在他们身上刺反共的文字、毒打、挖心,无所不用其极。
一些俘虏不堪屈辱,便团结起来发动了起义,绑架了战俘营长官杜德,但起义很快遭到了美军的血腥镇压,几千人死于迫害。
在他们的疯狂迫害之下,最后近 6 万俘虏表示拒绝遣返,只有 7 万俘虏依然坚持遣返。
对于美军这种卑鄙行为,我方自然没有上当,仍然坚持按「日内瓦公约」交换俘虏。
于是,谈判再次陷入了僵局,两军又在前线干了起来,其中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就发生在这种背景之下。
加载中…
上甘岭位置示意图
联合国军集结了 6 万多人,在 40 多天里,发射了 190 万枚炮弹,出动 3000 多架次飞机,伤亡 25000 多人,把我方阵地的山头削掉了 2 米,也没能拿下上甘岭,而我军由于有坑道的保护,只伤亡了 11000 多人。
此战之后,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美军这才彻底地冷静了下来。
1953 年 2 月,美国再次服软,提出恢复谈判,并建议根据《日内瓦战俘公约》的规定,可先行遣返病伤战俘。
毛泽东主席认为,美方的谈判并没有诚意,如果再打几仗,可能对谈判更加有利。
但不幸的是,3 月 5 日斯大林突然去世了,苏联的态度开始 180 度大转弯,要求我国接受美国提出的「自愿遣返」。我方迫于压力,只好同意。
于是,谈判终于进入了快车道。1953 年 6 月 8 日,关于战俘问题,敌我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但是,和平到来之前,韩国总统李承晚又发了神经,竟然强行扣留了朝鲜人民军的 27000 多名俘虏,并高调宣布:「韩国准备单方面打下去。」
毛主席和彭元帅全都大怒,向美方表示抗议,要求推迟停战协定签字时间,准备给韩军一些教训。
联合国军指挥官克拉克,也乐见其成地表示:「我们不想插手了,让中国教训一下韩国吧。」
于是,6 月下旬,我军集结了 24 万人,1100 多门大炮,对韩军驻守的金城发动了猛攻,仅仅半个小时,我军就向韩军阵地倾泻了 1900 多吨炮弹,彻底摧毁了韩军的工事,等到全面进攻之时,韩军毫无还手之力。
加载中…
金城位置示意图
15 天之内,志愿军就向南占领了 160 多平方公里,重创南朝鲜军 4 个师,毙伤俘敌 53000 多人,李承晚这才彻底认怂。
于是,1953 年 7 月 27 日,和谈了两年多之后,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终于在板门店顺利举行。但是,只有中、美、朝三方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李承晚则拒绝签字。
为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终于结束。据联合国统计,此次战役中国伤亡 366100 人,北朝鲜伤亡 260000 人,合计伤亡 626100 人。美军伤亡 172847 人,韩军伤亡 1310000 余人,其他联合国军伤亡为 17200 余人,合计伤亡 1500000 余人。
此战,志愿军的伤亡虽然很大,但一举改变了全世界对中国的认识,扭转了自清末以来,中国羸弱不堪的印象,让百年屈辱的中国重新站了起来。
从此之后,所有的西方列强,再也不敢对中国肆意妄为,世界各地的华人,也终于抬起了头颅。
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也开始对新中国刮目相看,给新中国提供了大量贷款,派遣了大量专家,援助我国的工业项目达到 156 个,基本涵盖了一个国家所需的所有工业体系,让我国从一个农业国一举跨入工业国家之列。
翻看整个人类历史,这种全工业体系的大规模转移,只此一次,以后估计也不会再有。
我们也用一代人的战争,打出了三代人的和平,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正如伟人所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如今 70 年过去了,14 亿中华儿女,依然享受着那代先烈们,为我们创造的和平红利。
过去几年里,美国对我国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贸易战,但我们始终坚信「祖国能赢」「封锁吧,封锁吧,封锁个十年八年,中国什么都有了」,这种骨子里能够战胜一切的自信,想必就是从「抗美援朝」胜利的那一瞬间,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吧!
本文参考书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朝鲜战争》、《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