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 1911 年的大清帝国而言,似乎传来的每一个消息都是坏消息。但唯独有一艘它派出去的军舰,却在一个帝国远去的背影中,留下了一抹亮色。
1
1911 年 6 月 20 日这一天,英国的朴次茅斯军港响起了 21 响礼炮声。
朴次茅斯军港是英国皇家海军最古老的军港。而在军港响起礼炮,一般是表示欢迎——因为有别国的军舰要入港了。
事实上,在那些天里,朴次茅斯港需要频繁鸣响礼炮。因为受英国皇室的邀请,全世界有 18 个国家的 200 多艘军舰将在这段时间纷纷前来,参加 6 月 22 日的英王乔治五世(也就是温莎公爵的父亲)的加冕典礼。
在诸多来访的军舰中,有一艘军舰非常特别。这艘军舰,是英国制造的,却是另一个国家下的订单。而这个国家,在 71 年前被英国人用军舰和大炮强迫打开了国门。
没错,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这是英国第一次迎接来自遥远中国的军舰来访。
这艘军舰,就是「海圻」号。
「海圻」号巡洋舰
2
先来说说「海圻」号这艘军舰。「圻」这个字有点复杂,读「qí」,也可读「yín」,意思是「地的边长」,也通「京畿」的「畿」字。「海圻」连着「海」字,透露出当时的清廷依旧希望通过海军捍卫大清帝国海上疆土的期望。
清廷在遭遇了甲午战争惨败后依然还有这点认识,颇为不易。
甲午一战,打垮了名动一时的北洋舰队,但也打出了清政府对海军重要性的幡然醒悟——原来有一支舰队来守卫海疆,真的是很重要!
所以,虽然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但清政府重建海军的决心倒是上来了。从 1895 年起,清政府筹措银两,重新开始向英国和德国订购军舰,前前后后,大大小小一共订购了 43 艘,而其中吨位最大、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就是「海圻」号和它的姐妹舰「海天」号。
加载中…
「海圻」号是当时清朝向英国订购的,由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在 1896 年开工建造,总造价超过 32 万英镑。从船的数据来看,舰长 132 米,宽 14.3 米,吃水深度 6.1 米,最大航速 24 海里/小时,马力 1.7 万匹。舰上装备各种口径的舰炮 34 门,鱼雷发射架 7 座
「海圻」号的排水量是 4300 吨,虽然小于当时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和主力舰「镇远」号,但晚造十五年的「海圻」号受益于当时全世界快速发展的军舰技术,所以在不少方面已经实现了对先辈的超越。
加载中…
「海圻」号和之前北洋水师几艘军舰的对比,它的左边是当年要「撞沉吉野」的「致远」号,管带为邓世昌
「海圻」号 1898 年竣工下水,1899 年自英国返回中国。一回国,「海圻」号就立了一功。
1899 年 2 月,意大利趁清政府甲午新败,准备趁火打劫,向清政府递交照会,称自己是「欧洲六强」之一,要求和其他五强一样享受在华待遇。他们强行要求租借浙江三门湾作为自己的海军基地,并要求浙江全省不能租借给其他国家。
面对如此牛气哄哄的要求,清政府倒也冷静,迅速摸清了意大利在欧洲属于二流国家的底细。在和欧洲列强暗中交换了意见后,清政府对意大利公使庄严地说出了一个字:「滚!」
意大利政府为此大怒,立刻派出 3 艘军舰在三门湾海面巡游,试图重现「炮舰政策」对清政府的威逼恐吓。没想到清政府这次一硬到底,要求重新组建的北洋水师全部出动,岸上炮台的守军也做好准备。
这件事一拖再拖,最后拖到了 1899 年夏天——新造好的「海圻」号和姐妹舰「海天」号(两艘舰是同型舰)从英国船厂开回来了。
清政府随即命北洋水师统领叶祖珪率包括「海圻」「海天」在内的舰队全体南下,摆出一副和意大利海军决战的架势。
意大利评估了下大清舰队的实力,自知没有把握取胜,最后只能放弃对中国沿海的全部要求,一时沦为笑柄。
在这场著名的「三门湾事件」中,「海圻」号和其余 4 艘「海」字开头的军舰一战成名(除「海天」号外,其余还有 3 艘排水量在 2950 吨的军舰「海容」「海筹」「海琛」)。
而与这次「海上博弈」相比,「海圻」号之后承担的使命,其实更艰巨,但也更光荣。
加载中…
1904 年 4 月,「海圻」号的姐妹舰「海天」号在运送军火途中,因为浓雾再加上航速过快,在舟山附近的鼎星岛不幸触礁沉没,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
3
1910 年,清廷接到了英国皇室的一封邀请函:希望派一艘军舰,参加乔治五世的加冕典礼。
决定接受邀请的清政府毫不犹豫地派出了「海圻」号——在「海天」号触礁沉没之后,「海圻」号作为当时大清帝国最拿得出手的一艘军舰,不仅承担着保卫海疆的任务,同时也成了一张「脸面」。
加载中…
加载中…
左图为甲午战争时期「致远」舰的全体官兵合影,右图为「海琛」号上全体官兵合影——此时的大清水师已经全部着英式服装,进行英式操练
1911 年 4 月 21 日,「海圻」号从上海杨树浦码头拔锚起航。
这艘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巡洋舰,在统制(相当于司令)程璧光和管带(相当于舰长)汤廷光的带领下,载着 400 多名当时中国海军的精英,经台湾海峡、南海驶出国门,穿过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向英国驶去。
但就在「海圻」号刚刚驶离新加坡港的时候,程璧光在甲板上集中全舰官兵,下达了一个当时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命令:「我国人留发始于明代,但无辫;自清朝发展为辫,已有 200 余年之历史矣。然长发污衣藏垢,既不卫生,又有碍动作,尤以误害海军军人为甚,故实无保留之价值。为此,本统领下令,自即日起,凡本舰之兵士,一律仿照官生,应予剪短发至颈际为度,以符合世界潮流。」
其实在「海圻」号刚刚要驶出国门,进入公海的时候,程璧光就已经下令让舰上的军官和海校实习生剪去辫子了。不过这也让普通水手感到很不满意——官兵不平等,他们也想剪!所以,程璧光当时下令之后,不到两个小时,全舰 400 多名水兵就都剪去了辫子。
加载中…
程璧光,广东香山人,1861 年出生。甲午海战中,程璧光任「广丙」号管带,在激战中「广丙」号曾发炮击伤日舰「西京丸」号。北洋水师困守刘公岛后,提督丁汝昌服毒自杀,代表北洋水师递交降书的正是程璧光。所以在他的回忆和履历中,这个情节往往被淡化处理
「海圻」号刚刚踏上征途就发生了这样的事,预示着它之后的故事,肯定不会平凡。
程璧光在「海圻」号上下令剪辫之前,据记载已上报清廷获批,可见当时清廷的威慑力已大大削弱。不过早在之前,程璧光已秘密加入孙中山的兴中会,可以说是一个秘密的革命党人。
4
经过两个多月的漫长航行,「海圻」号终于在 1911 年 6 月 20 日抵达了英国朴次茅斯军港。
如果说之前「海圻」号的主要任务是「保家卫国」,那么接下来,它的使命就是「扬我国威」了。
加载中…
当时参加英王乔治五世加冕庆典的海军阅兵舰队
6 月 22 日下午,为了烘托典礼的气氛,英国皇室专门为来访的各国军舰的水手们举办了一场「万国海军田径运动会」。之前完全不知道什么叫「田径」的中国海军,也派出了几十名体格健壮的水兵参加。在数万名伦敦市民的围观下,中国的水手们虽然不熟悉规则,不懂技巧,没有得到一枚奖牌,但没有一人中途退赛,全都坚持到底。
有一个叫孟广吉的信号兵,参加了跨栏的比赛。由于从来没接触过跨栏,他很快就被栏架绊倒,摔得满腿是血,但他坚持完成了比赛,全场观众掌声如雷,他还受到大赛组委会的专门表扬——当时大家肯定不会想到,93 年后,同样是中国人,同样是在欧洲,一个 21 岁的中国小伙子终于在跨栏这个项目上笑傲世界群雄。
6 月 24 日上午,「海圻」号的统领程璧光与专使载振,陪同英王乔治五世、玛丽王后以及海军大臣丘吉尔,专门检阅了「海圻」号——所有中国水军官兵昂首挺胸列阵甲板,让英王印象深刻。
检阅仪式结束后,「海圻」号专门开到了位于纽卡斯尔的阿姆斯特朗造船厂,在「娘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维修。
加载中…
「海圻」号水手列队
等到维修完毕,已经是 1911 年 7 月。在「海圻」号完成了贺礼使命之后,却没有选择回国,而是拔锚起航,向遥远的美洲大陆驶去。
还有一系列的任务在等待着它。
5
按照预定计划,「海圻」号在离开英国后,就出发前往美洲大陆,拜访包括美国在内的一系列国家——如此远距离的航行和规格,在大清 260 多年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毫无疑问,美国对「海圻」号的来访是非常重视的——他们特地派出了万吨级的巡洋舰「北达科他」号作为陪访舰,与「海圻」号一起并舷停泊在港口内。
加载中…
程璧光陪同纽约市长检阅「海圻」号上的水兵
在抵达美国的次日,美国国务卿和海军部长就分别会见了程璧光等人,纽约区陆军最高司令官小格兰特将军还派夫人陪同「海圻」号官兵拜谒了他的父亲、已故总统格兰特的陵墓。抵达美国的第四天,程璧光等人就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塔夫脱的接见。
加载中…
「海圻」号水兵列队前往格兰特将军陵墓敬献花圈途中。格兰特和李鸿章私交不错
「海圻」号在美国的风光还不限于此。因为这艘军舰,程璧光被认为是中国未来海军总司令的不二人选,所以准备讨好他的美国人还有很多。
美国铁路公司总干事热情邀请程璧光等人去参观壮观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但实际目的是将中国客人拉到伯利恒钢厂参观。而纽约造船厂老板罗伊泽更是对程璧光嘘寒问暖,还送给他一只名贵的波斯猫,称这只猫有神奇的力量,在关键时刻能帮程璧光「做出正确的抉择」。这些商人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和程璧光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他今后执掌中国海军之后,能从他手里拿到更多的造船订单。
过了 8 月中旬,程璧光等人终于向热情的美国人辞行了。「海圻」号再度拔锚起航,但这一次目的地依旧不是中国,而是古巴。
6
「海圻」号下两站的目的地,一个是古巴,一个是墨西哥。
但就在「海圻」号准备出访这两个国家的时候,却正好碰上了敏感时期。
1911 年 5 月,在拉美地区掀起了一股「排华」风暴。墨西哥在 5 月 13 日爆发了叛乱,反政府武装战胜政府军攻入了墨西哥北部城市托雷翁(在那里华人殷实之户较多,康有为还在那里做过房地产生意),随后开始大肆洗劫城内的华人商区,在 10 个小时内残暴杀死了 300 多名华人,震惊一时。
「排华」风暴随即波及拉美,古巴也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
也正是因此,「海圻」号在抵达古巴首都哈瓦那的时候,受到了古巴华侨的热烈欢迎——在危难时刻,有什么力量能比看到祖国的军舰更鼓舞人心的呢?据当时在「海圻」号上的水手后来回忆,在哈瓦那,只要「海圻」号的官兵一上岸,就会被华侨请入家中款待,并赠送各种纪念品。如果是老乡见老乡,那接待就更加隆重了。(也有学者据当时随船人员的回忆和当时的外交文件分析后认为,当时「海圻」号并没有护侨的目的,只是外交礼仪上的访问——但客观上确实对古巴和墨西哥带来了震慑。)
一艘不远万里而来的装甲巡洋舰停泊在自己首都的港口,也让古巴政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古巴总统在会见程璧光时明确表示:「古巴军民绝不会歧视华侨,因为古巴对西班牙战争期间,华侨曾与古巴军民共同战斗,为古巴的独立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历史事实,将为古巴人民所永志不忘。」
在拜访完古巴之后,「海圻」号还剩下最后一站——墨西哥。当时清政府已经向墨西哥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而且已有数家墨西哥中文报纸报道了「海圻」号即将来到墨西哥的新闻,并配发了「海圻」号乘风破浪的照片,颇有「王师自远方来」的意味。
但就在「海圻」号准备前往墨西哥访问的时候,墨西哥政府与清政府驻美、古、西特命全权大使张萨棠签订了协议,承诺严惩「排华」事件中的暴民(后斩首数十人),并赔付华人商户的损失。(当时清政府索赔高达 3000 万墨西哥比索,这个数字相当于墨西哥政府全年收入的 1/3,后来降到 600 万比索,到民国政府谈判时最终为 310 万比索。但因为墨西哥政局后来发生动荡,这笔赔款最终没有交付。)
之后,因为各种原因,「海圻」号没有向墨西哥进发,最终调转船头原路返回,结束了在美洲的访问。
不过,与他们这次不远万里的不凡航程相比,还有一段更奇特的经历在等待着他们。
7
「海圻」号再次跨过重洋,抵达英国巴罗港的时候,已经是 1911 年 9 月末了。
之后的 10 月初,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发生了怎样的一件大事。
武昌起义爆发了。
一直在茫茫大海上决定全舰官兵前进方向的程璧光,这回要决定大家的人生方向了:「海圻」号这艘帝国最拿得出手的军舰,究竟是要站在清政府这边,还是站在革命阵营这一边?
之前,虽然全舰官兵在程璧光的要求下都剪去了辫子,但剪辫子,毕竟可以说是为了海军军容以及海上生活方便,而现在大家要做出的抉择,就绝不是剪一条辫子那么简单了。
在经过与当时清廷驻英大使刘玉麟紧急磋商之后,在「海圻」号三副黄仲煊(中华民国首任海军总长兼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的胞侄)率领的骨干分子的请愿之下,程璧光又一次召集全舰官兵站上了甲板。
这一次,他的话也不多:「我的命令很简单:你们中的任何人如欲回国参加革命工作,请站到右舷,不赞成的站到左舷。待我数完『一、二、三』,就请各位按自己的意愿,决定行动。」
说完,程璧光给了大家一些思考的时间,略微停顿后高声喊出「一、二、三」!话音一落,所有的官兵都奔向了右舷。
等众人在右舷站稳,传来了一声猫叫。纽约造船厂老板罗伊泽所赠的那只波斯猫,也悠闲地从左舷踱步到了右舷。
8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而就在这个一年之始的日子,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巴罗港,一场易帜仪式在「海圻」号上庄严举行。
由 40 名水兵组成的仪仗队持枪站在全体官兵的最前列,在雄壮的军乐声中,程璧光一声大喊:「换旗!」「海圻」号管带汤廷光将一面新制的中华民国五色旗交给了升旗官,升旗官在两名持枪护旗兵的护卫下,昂首走到舰尾旗杆下。
黄色的大清龙旗缓缓降下,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旗冉冉升起。
在又停留了三个月进行维修和调整之后,1912 年 3 月底,「海圻」号正式踏上归途——沿着出访时的轨迹,在 5 月底又开回了上海杨树浦码头。
「海圻」号出航历时 400 多天,到达过 8 个国家、14 个港口,以燃煤蒸汽机提供动力,总航程达到 30850 海里。
起航时,是大清帝国的荣光;回归时,已是中华民国的希望。
——————
馒头说
说两个后续吧,都不是太美妙。
一个是人,就是程璧光。当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时候,确实有意招程璧光回国担任中华民国的海军总长。但等到程璧光回国后,天已变色,担任大总统的袁世凯任命刘冠雄为海军总长(触礁沉没的「海天」号舰长),程璧光遂辞去了一切职务赋闲。
等到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在「广丙」号服役时曾是程璧光的部下,所以理所当然,任命程璧光为海军总长。但很快黎元洪与段祺瑞又卷入了「府院之争」,程璧光站在黎元洪这一边,率舰队出走。
此后,程璧光率「海圻」号等舰队宣布支持孙中山的「护法运动」,成立「护法舰队」,但还没等有所施展,就于 1918 年 2 月在广州被人暗杀,时年 57 岁——暗杀究竟由谁指使,至今仍没有定论(主流观点认为是当时桂系军阀为争权而主使)。
当年出访扬威海外的一代名将,最终竟被暗杀而死。
另一个是舰,就是「海圻」号。相比之下,「海圻」号的命运比程璧光个人的命运似乎更要坎坷。「海圻」号回国后归袁世凯的北洋系控制,在袁世凯称帝后被宣布独立的北洋海军总司令李鼎新归入「护国军」,后在「张勋复辟」后重归程璧光管辖,成为「护法舰队」的主力舰。
但在程璧光遇刺之后,「海圻」号群龙无首,由此开始颠沛流离,不断易主:一会儿归属陈炯明的粤军,一会儿归属孙中山的革命军,在 1922 年「直奉战争」中又被张作霖归入东北海军的渤海舰队,最终经过不断辗转,划入了蒋介石的中央军。
18 年之内,「海圻」号换了 6 个东家,直到迎来自己的最终命运——1937 年 9 月 25 日,在悲壮的「江阴保卫战」中,几乎被日军击溃的中国海军为了阻碍日舰前进,「海圻」号和当初清末最强的三艘「海」字头兄弟舰「海琛」号、「海容」号和「海筹」号,拉响了凄厉的汽笛,在江阴拦江自沉。
一代名舰,最后以这样一种方式终结服役,虽也可称死得其所,但终归让人感叹。
回望这段历史,无论是程璧光还是「海圻」号,在充满曲折的晚清和民国史上都曾是万众瞩目的明星,不过最终还是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但是换个角度看,程璧光当时的抉择、「海圻」号的漫长旅程,以及那 400 多名中国水手向世界展现的当时中国海军的形象,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一笔。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但是,也会铭记每一个闪光点。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史海钩沉:剪掉长辫「海圻」号巡洋舰水兵》(《中国海洋报》,2013 年 3 月 6 日)
《百年前清廷「海圻」号军舰越洋保护华侨》(《时代周报》,2012 年 6 月 12 日,作者张子宇)
《敦睦与交际:1911 年中国海圻舰远洋访问之研究》(《海洋文化学刊》第 4 期,2013 年 6 月,作者黄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