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有多变态?

公元 626 年农历六月初四黎明时分,一缕晨光射穿薄雾,洒在静谧的长安街头。

大唐当朝皇长子、太子李建成和皇四子、齐王李元吉并排骑着马,有说有笑地行进在上朝的路上。

走到太极宫玄武门时,或许是第六感示警,或许是今天这里安静得过了头,感觉似乎哪里不对劲的哥俩对视一眼,当即决定勒马掉头,打道回府。

恰在此时,一个十分熟悉、却有如来自地狱的声音从背后叫住了他们:

大哥、四弟,这是要逃课旷工吗?

皇次子、秦王李世民似笑非笑地远远看着这俩瓮中之鳖,眼里满含戏谑和嘲讽。

老四李元吉毕竟年轻,脑子灵、反应快,心思电转间就想明白了怎么回事,既然中了埋伏,那就擒贼擒王、先下手为强!

他毫不迟疑,搭弓便射。

但或许是养尊处优久了,身体早已被掏空,连射三箭,毛都没中。

另一边老二李世民也不再废话,立即引弓回射。

这位天策上将军身为大唐天下兵马总帅,南征北战多年,弓马娴熟,杀伐决断,一出手就把老大李建成扎了个透心凉。

可能东宫太子爷至死都没闭上眼,是老四先射的你,你射我干啥!

但老二显然不会让大哥太孤单,仅仅几分钟后,事先预置的伏兵尉迟敬德就把老四和老大的人头系在一起示了众。

正在玩命死磕的东宫和齐王府卫队一见老板报废,很快放弃火并,作鸟兽散。

李世民发起的「玄武门之变」初战告捷,马上命令尉迟敬德入宫警戒,「保护」父皇。

此时此刻,浑然不知宫外惊天剧变的唐高祖李渊正带着宰相裴寄等人没心没肺地在海池划船。

看到身披铠甲、手持长矛的尉迟敬德不经通报、更未受任何阻拦便径直入宫见驾,久经斗争考验的李渊瞬间权衡了宫中的实力对比、脑补了宫外的政变梗概,虽极为震惊,也只能强自镇定:

「是谁作乱?你来干啥?」

尉迟敬德按早已写好的剧本平静回答:

「太子和齐王叛乱,已被秦王诛杀,臣特来护驾!」

被逼到悬崖边的李渊血压飙升,呼吸骤紧。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细细盘点了一下牌面。

当前摆在他面前的选项只有两个:

一个是拒不承认李世民的夺嫡合法性,赌一赌他敢不敢弑君弑父,只要儿子手一软,自己也许还能翻盘,反正刚生了 20 多个小皇子(后来修了滕王阁的李元婴就是其中一员),不差这三个!

但知子莫若父,这个二小子是会手软的主吗?

他心里没底。

另一个选项是接受现实、顺水推舟,禅位退隐、保条老命。

或许是不想父子相残,或许是不愿天下大乱,或许是顾及历史评价,或许是千古艰难唯一死,又或许兼而有之,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心理建设,李渊还是理智地选择了第二条路,就坡下驴,顺杆猛爬:

「把国家托付给老二正是我平生宿愿啊!」

在外焦急踱步的李世民听说老爷子这么识趣,这么懂事,不必用后招、不必撕破脸,简直是行动前沙盘推演中最理想的局面,心头大定,喜出望外,一溜小跑去见老爹。

相爱相杀多年的父子俩刚一见面,统统戏精上身,倾情演绎了一幕父慈子孝的肉麻剧。

李渊一把抱住儿子,老泪纵横:

「最近老有人在我耳边说你坏话,我差点就犯了曾参母亲一样怀疑儿子的大错啊!」

儿子演技更胜一筹,啥也不说,跪下猛哭,资治通鉴的记载是「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画面太美,不忍直视,实在不知道是他疯了,还是他爹疯了,或者现场的记者疯了。

难道娃小时候妈不在家时,爹用这招糊弄过鬼?

温馨和谐的大戏落幕后,李建成的 5 个儿子和李元吉的 5 个儿子均被诛杀殆尽,李元吉的妻子杨氏也被李世民据为己有。

3 天后(六月初七),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

又过了 5 天(六月十二),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功臣统统受封:

宇文士及为太子詹事,长孙无忌和杜如晦为左庶子,高士廉与房玄龄为右庶子,尉迟敬德为左卫率,程知节为右卫率,虞世南为中舍人,褚亮为舍人,姚思廉为太子洗马,并以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居功第一,分别赐绢一万匹。

到了七月初三,新太子密集启动人事部署,任命铁杆粉丝团的秦琼为左卫大将军、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首先控制了军权。

又任命高士廉为侍中、房玄龄为中书令、萧瑀为左仆射、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全面控制了朝政,李渊被彻底架空。

后来经过几个回合推来让去的戏码,到了八月初九,李世民在东宫正式继皇帝位,开启了垂风万代的贞观之治。

在位刚满 8 年、统一天下仅 2 年的唐高祖李渊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步入了近 10 年的太上皇生涯。

其实他整天也没啥事干,大部分时间都在继续之前的兴趣爱好——生娃。

李渊一生大约有 41 个子女,其中至少 36 个是 53 岁称帝后生的(整天这么忙,难怪被儿子掀翻),当了太上皇以后大概生了 10 多个,实在是个有特色的开国之君。

相对他之前的嬴政、刘邦、杨坚和他之后的赵匡胤、成吉思汗、朱元璋等开国帝王,李渊的历史存在感似乎低了好几个量级。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创业太晚,称帝时已 52 岁,逼平了刘邦的记录。

其二是在位太短,也跟刘邦差不多。

但与刘邦不同的,也是最最重要的原因,他的光环被两棵大树遮蔽了。

一棵树是他的表弟隋炀帝,虽然是个反面典型,而且是他亲自用屎盆子扣出来的大反派,但反派也有流量,必然分走他一部分收视率。

另一棵树就是他的宝贝儿子李世民,这棵树太大了,大到足以遮天蔽日,甚至遮住所有帝王同行,后世很多史家都视其为政治完人。

这样看来,他也不冤。

当然,李世民上位后,对大唐政府进行了大范围的「去我爹化」,李渊的历史贡献被抹掉不少,进一步削弱了他原本就不大富裕的创业光芒。

可即便实打实计算,仍然完全可以说,李渊是史上为数不多靠儿子起家的立国者。

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是人才。

刘邦手下的张良、韩信、萧何都是当世人杰,跟着朱元璋转战四方的刘基、徐达、常遇春也普遍是不世出的奇才。

但李渊麾下,能拿得出手的人物,大概只有二儿子李世民了。

儿子手下倒是人才济济,文的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武的有尉迟敬德、秦琼、程知节,不胜枚举,可惜这些响当当的人才并不太把皇帝放在眼里,他们只效忠秦王。

这与李渊的创业环境和造反历程有关。

他从太原起兵到占据关中河东,仅用了 4 个月时间,到建国称帝也就大约 10 个月,历代王朝筑基之速无出其右。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天赋异禀,能力过人,根本原因还在于自南北朝以来的天下大乱中,世人并没有多少忠诚信仰,「有枪就是草头王」的观念根深蒂固。

而李渊出身执掌西魏、北周、隋朝多年的「关陇集团」,天下权柄从宇文氏移交给杨氏,现在再转给李氏,并不存在多少心理障碍。

加之李渊起兵后,一路封官许愿,继续承认并保护关陇集团和各大世家的既得利益,因而并没有受到太大规模的抵抗。

李渊的统战策略无疑最大程度化解了造反的阻力,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且不论此后终唐一朝,门阀大族势力对政府治理的长期掣肘,仅在当时,就给李渊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朝堂利益已被投诚的世家瓜分殆尽,但革命尚未成功,各地割据势力风起云涌,如何一统天下?统一进程中的功臣拿什么回报?

当时的李渊可能对第二个问题并未过细思考,但第一个问题却十分迫切。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那些已喂饱的既得利益者是指望不上的。

于是他只好对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三个儿子充分授权,派他们各自招兵买马、领军出征。

机会是公平的,但水平是有差异的。

李元吉就是个扶不上墙的阿斗,只添乱不添彩,指着他带兵创业、开疆拓土,李渊得早死十年。

李建成稍好一点,但也仅仅打了一些小碎仗、顺风仗、捡漏仗,先后平定了几个小规模的盗贼作乱和边疆反叛。

河西走廊昙花一现的土皇帝李轨众叛亲离后,他代表中央政府出面接收了胜利果实。

刘黑闼被李世民打垮跑到突厥后引兵袭扰,他在魏徵建议下主动请缨,擒斩刘黑闼,大获全胜,这已经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最值得一吹的战绩了。

只有李世民,他仿佛天生就是帅才。

20 岁那年,李世民骑着突厥语中意为「少汗」的「白蹄乌」,打响浅水原之战,大破陇西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为河西走廊的归顺创造了条件,基本铲除唐朝来自西方的有效威胁。

加载中…
昭陵六骏。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

眼睛向来长在脑门上的李密在奉命迎接凯旋大军时,都对李世民连连点赞:「真英主也!」

第二年,李渊在长安屁股还没坐热,他镇守龙兴之地太原城的饭桶儿子李元吉就被刘武周、宋金刚端了老窝,除西南一隅的河内地区,山西全境失陷。

年仅 21 岁的李世民扮起了消防队长的角色。

他骑着汗血宝马「特勒骠」,亲率 3 万精兵回援,在龙门渡过黄河,屯兵柏壁(在运城新绛西南,距离玉壁城仅 20 公里左右),与刘武周打起消耗战。

据说李世民曾仅带一名护卫亲自下山侦查,在一个小土包上睡着了,被刘武周的骑兵四面包围而不自知,恰巧一条蛇追逐一只老鼠,碰到了护卫的脸,俩人才仓皇开溜,捡回一条命。

对峙大约 5 个月后,被李世民切断粮道的宋金刚大军饿得前胸贴后背,终于耗不起了,开始北撤。

然而,想打容易,想跑却难了。

老猎手李世民一直在苦等这个绝杀良机,两天没吃饭、三天没卸甲,交锋几十次、斩杀数万人,一直追到汾河谷地最险要的雀鼠谷(在介休附近),与全军将士分吃了仅有的一只羊,再次大秀了一把领袖魅力。

此战逼得刘武周、宋金刚大溃败逃亡突厥(后来双双被杀),唐朝重新掌控了山西高原。

李世民还顺势收服了宋金刚帐下猛将尉迟敬德,战略实力进一步丰满。

等大军刚刚歇了口气,李渊的诏书就到了:

一鼓作气,干掉王世充!

于是,秦王李世民再次受命整军集结,兵锋直指洛阳,发起了奠定他在中国战争史上江湖地位的虎牢关大战。

这是一场对逐鹿天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大决战。

当时,华夏核心区又一次三分鼎力,窦建德消灭宇文化及,控制了河北和山东,号为夏王。

王世充击败李密,占据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和湖北,自立郑帝。

李渊父子趁人不备入主关中、占据四川和汉中,并迅速清理后院,相继逼降陇西的薛仁杲、击败河西走廊的李轨、打垮偷袭李唐龙兴老家的刘武周和宋金刚,获得了嬴政和刘邦一统天下前等量齐观的地缘条件。

此外,他们还掌握着山西高地对东部平原的俯冲之势,在战略上几乎已立于不败之地。

接下来,需要消灭王世充这个碍眼的存在。

或许,李世民在那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仗对他本人乃至大唐帝国的重要意义。但他知道的是,王世充这根搅屎棍,必须砍断。

王世充自以为占据了洛阳这个天下粮仓,只要「固守首都」和几个卫星城以及襄阳、虎牢等交通要冲,就必然能把劳师远征的唐军耗死。

这招对付李密还勉强凑合事,但在李世民面前就实在不够看了。

人的名,树的影。

唐军刚一入境,河南 50 余州纷纷归降,为阻止多米诺骨牌继续蔓延,王世充硬着头皮亲率 3 万兵马赶赴前线压阵。

李世民貌似尚嫩,却是个十分重视全面掌握战场情报的「老将」。

为摸清郑军底细,他亲自带着区区几个轻骑兵乔装改扮抵近侦察,不巧却撞上了郑军大部队。

英明神武的少年秦王左冲右突、擒贼擒王、冲破包围,总算没栽在阴沟里。

这次死里逃生当然有很大的侥幸成分,但同时也要感谢唐军统帅和士兵「与子同袍」的治军习惯。

他带着侦察小分队满脸灰尘回到营门时,连自己的卫兵都认不出来,不让进门。

郑军更是没料到,刚围住的那几个灰头土脸的侦察兵里竟藏着唐军总司令!

当然,郑军的字典里应该是没有什么「官兵一致」的,在他们看来,统帅亲自侦察的故事不是童话,就是笑话。

了解敌军虚实后,李世民果断调整部署,步步蚕食洛阳外围据点,相继攻占城南龙门山的伊阙塞、城北孟津渡口的回洛仓和城东的洛口仓,切断了洛阳与外界的联系,把王世充逼进孤城作困兽之斗。

空吃老本总不是办法,眼看着城内存粮日渐告罄,王世充这等乱世枭雄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瞅准唐军一次兵力转换的当口,纠集 2 万大军向李世民的中军指挥所发起闪电突袭。

危机关头,小李同志再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他一边命屈突通率 5000 步兵前出进击,以攻为守,一边亲领精锐骑兵列阵北邙山、以逸待劳。

这个北邙山是洛阳乃至全国、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坟场,包括至少 16 座帝陵、970 多座大型封土墓、数十万古墓葬。

古人信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除了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晋武帝司马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蜀汉后主刘刘禅、南唐后主李煜、后蜀后主孟昶等知名帝王,吕不韦、樊哙、贾谊、班超、刘幽求、孟郊、狄仁杰、石守信等各界大腕也都选择长眠在此。

白居易虽葬在洛阳,但没能埋进北邙,一直心心念念「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高歌。」

北邙山不仅是「风水宝地」,更是战术高地。

面对敌军兴兵来犯、己方阵脚大乱的危局,李世民一跃登上拓跋宏之子、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坟头,高声给唐军将士灌鸡汤:

贼兵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这次倾巢而出,不过是在豪赌而已。

咱们今天把这帮水货掀翻,以后他们就只能当缩头乌龟,再也不敢出战了!

一席话点燃了唐军将士的杀敌热血,不要命地对郑兵发起反扑。

小李同志更是一马当先、锐不可挡,楔入敌阵杀了个昏天暗地。

可惜他的马太好,一般骑兵跟不上,打着打着就走散了,小李再次陷入重兵围困的死地。

没多久,他胯下的 「飒露紫」中箭阵亡,小李光荣地成为一名普通步兵。

上天偏爱,实在无奈。

就在小李奋力血战、危在旦夕之际,李唐的中南海保镖丘行恭及时赶来救驾。

他一边让出坐骑护主突围,一边秀了一通箭无虚发的神技,唬得郑兵不敢紧追。

逃出生天后,小李再次组织大部队反攻追击郑兵到洛阳城下,全面恢复了铁桶困孤城的战略态势。

消耗战对攻守双方都是大考。

城内的郑军被断了粮道,饿得前胸贴后背,老百姓把草根树皮都吃光了,饿殍遍野、十室九空,人口从战前的 3 万户锐减到不足十分之一。

山穷水尽之下,王世充冒险派太子王玄应偷偷从虎牢关运粮救急,可惜被李世民部将李君羡截击,丢盔弃甲,仓皇逃窜。

虎牢关这个战略要塞很快落入唐军之手。

当然,城外的唐军也不轻松,洛阳城坚墙高、守御甚严,还有能抛五十斤飞石的大炮、能射五百步远的八弓弩箭等「大杀器」,唐军昼夜不停攻了十多天也没打下入城豁口,厌战情绪浓厚,很多高级将领请求班师撤退,连李渊也给儿子写了密诏,劝他不行就先回老家缓缓。

面对上级的压力和下级的怨气,少年李世民再次展现了非凡的战略定力。

他判断王世充已「智尽力穷,克在朝夕」,必须趁他病要他命,一旦放弃临门一脚、功亏一篑,「贼势复振,后必难图」。

于是他一面派人回长安劝服老爹,一面安抚部属,并下达死命令:

洛阳城一日不破,我军便一日不还,敢言班师者斩!

堪堪统一了思想,稳住了军心。

郑帝王世充不知道唐军的思想斗争,但他很清楚自己即将山穷水尽,不得不拉下老脸,请求过去横竖看不上眼的老对头窦建德赶来支援。

老窦本来只是河北一个本分豪爽的农民,老老实实在家种着地,要不是隋炀帝东征高丽到处抓壮丁,他决不会被逼得揭竿而起,更不会壮大为拥兵数十万的大军阀,后世恐怕也就没有机会知道,曾有这么个普通的庄稼汉在这片土地上真实地生活过。

收到王世充的求救信,耿直的夏国将领普遍幸灾乐祸,因为他们过去没少互相攻伐挤兑,积怨很深,完全有一万个理由拒绝出兵驰援。

但老板就是老板,水平自然要高出一大截。

窦建德力排众议,发 10 万精兵(对外号称 30 万)携带充足粮草,水陆并进,溯河而上,「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地支援老冤家王世充,再次为自己的仗义人设加注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仗义归仗义,预期赔本的买卖窦建德这样的「老实人」也不见得乐意做。

他清醒认识到,这次出兵既是救援,更是自救,一旦失去了郑军掣肘,唐军必将无人可抵,唇亡齿寒之下,自己的大夏国恐怕紧接着就要遭殃了。

别看他一脸憨厚淳朴,肚子里却打着更加精明的如意算盘。

救活了王世充的郑国,天下还是三足鼎立,我老窦只能勉强维持个自保。

假如等到老王和小李拼到两败俱伤时我再出手,那谁主天下就得看我老窦脸色了。

那时,如果洛阳城已破,唐军必然也元气大伤,我就发兵替老王复仇。

如果城还没破,我就和郑军里外夹击,先灭了小李,回手再干掉老王。

两条路都是一石二鸟、坐收渔利、稳赚不赔的发财之路,美出鼻涕泡的窦建德仿佛已看到天下共主的王冠正向自己招手。

可能是对这个连自己都佩服的锦囊妙计特别得意,窦建德的大部队悠哉游哉、不紧不慢,非等着一方崩溃后再一鼓作气神兵天降。

听说窦建德带着 30 万精兵浩浩荡荡而来,小李的团队再次爆发巨大分歧。

很多人觉得,咱拢共就 8 万人,对付一个王世充都捉襟见肘,现在屁股后面又蹿出一条大鳄,搞得腹背受敌、两头挨打,不如暂避锋芒、溜之大吉。

这是一个相当令人绝望的局面。

李世民当然深知夏郑合流的凶险,当然明白两线作战的困境,当然更清楚唐军已是强弩之末的现实,从兵法上说,勉强应战确实不够理智。

但帅才与将才的区别,大概就在于审时度势的水准。

虽然形势总体不利,但在这张左右天下走向的战略棋盘上,李世民敏锐地发现了一个据守一点满盘皆活的「棋眼」——虎牢关。

只要控制住这里,任你兵马再多,也只能望「关」兴叹,时间一长,老王这边肯定顶不住,唐军腾出手就可以和老窦决战。

小李深知虎牢关的战略价值,老窦却还在慢悠悠地往西龟速挪动,丝毫没有意识到前方有道雄关即将成为自己终生无法逾越的天堑。

老王长期经营洛阳,或许也明白虎牢关的重要性,可惜他的主力都已收缩到城内,外围的据点终究是守不住的。

看着城下唐军大营的兵力异动,老王一脸蒙圈、不明就里,更不敢妄动,因为小李竟然把 95% 以上的兵力都留了下来继续围困自己,只带了李勣、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等名将和 3500 皂衣黑盔的精锐玄甲军「孤注一掷」地东奔虎牢。

小李同志马不停蹄狂奔到虎牢关时,老窦只剩大约 30 里路也该赶到了,可惜在这场生死竞速中他不合时宜地打了盹。

小李虽然面临 1:30 的巨大兵力劣势,却并没有选择据城固守,反而派出 500 精兵前出 20 里设伏,自己更是只带着尉迟敬德和 4 个骑兵,一行 6 人直接到老窦营地挑衅,甚至高声调戏「我秦王也!」诱使 300 多追兵中伏丧命。

相对 10 万大军,300 人的阵亡当然远未伤筋动骨,小李略显逞能冒险的战术行动似乎无关战略全局,甚至多此一举。

但这次不起眼的战斗却可能是整个虎牢大战中最具匠心、最有艺术性的神来之笔。

首先,这是首战首胜,对于提振己方士气、打击对手锐气意义重大。

3500 对抗 10 万,要说心里不忐忑,恐怕小李自己都不信。

这次小胜明明白白告诉唐军将士:

敌人就是纸老虎,咱们才是真英雄。

同时也给夏军提了醒:

你们别嚣张,小心要挨揍!

第二,这是定义角色,本来老窦毫无疑问是攻方,小李只能采取守势,但经此一战,唐军攻了出来,夏军反而不敢轻举妄动。

这才是小李的核心意图,因为时间在我,多拖一天,王世充就煎熬一天,只要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他,唐军主力就能赶来支援,胜算势必大增。

同时夏军远道而来,后勤补给线很长,耗得越久压力越大,心态也就越浮躁,赢面自然越小。

第三,这是锁死战场,通过此次简单接战,小李直截了当地告诉老窦:

我就在这里,有本事就来打,干掉我,天下都是你的!

这个诱惑太大了,老窦深知小李在唐国的地位和能量,如果啃下这 3500 人的小骨头,再挥师西进,李渊的老骨头根本挡不住。

甚至有理由怀疑,小李没有选择动用更多兵力,是否是有意把老窦粘在虎牢关下,避免他抄后路奇袭关中。

双方僵持一个多月,老窦仍不得寸进,急得抓耳挠腮。

小李却淡定的很,一会儿写信训训老窦,一会儿又派出精锐绕到人家后方抢点粮草,搞得一直以为自己只是来帮忙援救王世充的夏军士卒心无斗志、普遍思归。

当然,天底下并不是只有小李一个聪明人,老窦军中起码也有两个人看出了问题症结所在,提出了绝杀李唐的战略狠招:

趁其后方空虚,北渡黄河、转攻山西、围魏救赵,既能解除洛阳之围,又可据有战略高地、震慑关中。

如果老窦采纳了这个屠龙之计,历史就可能改写。小李纵使耗死王世充,但老巢被端之下他还能否翻盘,恐怕都是未知数。

所幸,小李又一次躲过了这次战略危机,因为夏军中那两个明白人分量太低,一个是老窦的谋士,一个是老窦的老婆,被老窦甩出的两句话怼得哑口无言:

「书生安知战事!」

「此非女子所知!」

要说老窦完全看不到此计的战略价值吗?也不尽然,但相比他最初设想的一箭双雕、坐收渔利之计毕竟还是太费工夫了。

眼下只要吃掉小李,老王和老李都好对付,那样自己便将成为下一个刘邦、上一个朱元璋!

从当时的现实情况看,老窦选择留下来继续跟小李死磕,还有三条理由。

第一自然是小李这块肥肉就在眼前、唾手可得,实在忍不住流口水。

第二是自己的仗义人设摆在那,说是来救人的,怎么能「畏敌而弃信」?

第三是唐军和自己同样都是远征之师,而且还是两线作战,后勤补给必然更加困难,看谁耗得过谁!

没几天,果然有好消息传来,唐军草料告罄,只能在黄河北岸偷偷牧马。

天赐良机哪能放过,第二天一大早,夏军倾巢出动,北靠黄河、西临汜水、南连鹊山,绵延二十里,擂鼓前进,阵仗摆得很大,唬得唐军士兵心里又没了底。

关键时刻,小李同志再次拿出政委潜质,从容淡定地开展了一场教科书级的战前鼓动:

这帮夏兵没见过什么世面,更没打过什么硬仗,这么乱哄哄摆谱,一看军纪就不严,肯定不禁打。

而且老窦这个人没读过什么书,大概不知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他们爱敲鼓就让他们尽情敲,敲一上午又累又饿,咱再冲出去,肯定大获全胜!

夏军在擂鼓吆喝的时候,唐军人在休息马在吃草,等到中午夏军士兵肚子咕咕叫,鼓也敲不响了、喊也喊不动了,小李立即带着三千精骑发动总攻,直扑老窦中军大帐。

电光火石之间阵斩三千、俘虏五万,夏军全线崩盘。

成为阶下囚的老窦打死也想不通对面这个年轻人竟敢凭着 3000 多人主动进攻自己的 10 万精兵,留下最后一个冷幽默「今不自来,恐烦远取」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事态并没有完全沿着小李预计的路线发展,老王竟然撑到了老窦溃败之后,但也就只多了一周而已,看到城下苍老颓废的老窦,老王无奈地打开城门,俯身投降,手下单雄信等大将在洛水边问斩。

一个月后,鼓乐齐鸣的长安城万人空巷,盛装迎接一战封神的秦王李世民班师回京。

那一天,他身披黄金战甲,率领二十八员百战骁将和一万铁血精骑,押着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枭雄,从长安东门一路开进了太庙,个人威望一时无两。

伴随这些耀眼战绩的,是李世民麾下人才队伍滚雪球般的迅速壮大。

为安置这些战功赫赫的谋臣武将,李渊批准设立了一个空前绝后、有权号令各地政府、有权自置官属的庞大机构——天策府。

凭着一战灭两国的泼天战功,赏无可赏的小李同志被因人设岗,晋位史上独一无二的天策上将,由此,让后人魂牵梦绕的大唐盛世已呼之欲出。

李渊对一统天下当然老怀欣慰,但对日益功高难赏、尾大不掉的天策府,特别是英明神武、号令三军的二儿子却越来越头疼,从后来李世民发动政变后朝野的反应来看,短短数日便接管中枢,没有大的反弹和震荡,即可见当时天策府的势力大到了什么程度。

如果李世民是个韩信一样的功臣,或者是个朱棣一样的藩王,政治手腕老道的李渊都有信心处理。

但现在他的相对功劳比韩信大的多,相对威望比朱棣更高的多,完全是个远远超出「韩信+朱棣」的无敌存在。

想用武力解决吧,不一定打得过,而且当时天下初定,突厥年年寇边,李渊甚至一度打算放弃关中,迁都襄阳,此时动武必然引发内战,这个代价谁也承受不起。

那就只能寻求政治解决了。

但李渊还是低估了二儿子的实力和魄力.

他推出老大加老四绑在一块去分老二的权,放任他们哥俩给老二使绊子,自己再时不时拉拉偏架,以为这样就可以卸磨杀驴,自然消解老二的巨大权柄。

李渊还是太天真了,论文斗,或许儿子玩不过你,但人家有实力掀桌子。

酒囊饭袋的那些关陇权贵占据着朝中高位,李世民手下如云的关东豪杰却都盼着重新洗牌。

搏个从龙之功才有出头之日,因而他们具有相当强烈的造反动力和意识,就连主掌重兵的李靖和李绩都选择了「中立」。

有时候,中立也是一种支持,国家有人要造反,皇帝需要你平叛,结果你说你中立,这是哪门子中立?

因此说,「玄武门之变」表面上是兄弟相残,实际上是父子相争。

而把这场瞄着「弑君夺位」发动的政变,描述为「夺嫡之争」,甚至先发制人的「自卫反击」,是一种涂脂抹粉式的淡化处理。

其实李世民也多虑了,后世对这次政变虽有批评,但并未在多大程度上弱化他执政后立下的丰功伟绩,更无损于他兢兢业业开创的大唐盛世。

甚至,是不是有原罪才更宽厚,有污点才更努力,有重构人设需求才能克己慎独、保持敬畏,才能留下一个丰满可爱的历史背影、创造一个让后人魂牵梦萦的盛唐,也为未可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有多变态?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