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婚姻不一样,谈恋爱没有法律保护,分手也不会有「分手证书」——一切都只是两个人之间无形的约定。
有一些小情侣可以在打打闹闹分分合合无数次后,每次哄一哄关系就和好了;也有一些人一旦提出分手就是「最终宣判」,难再回头。
因此在面临分手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困惑,无法判断对方是真的那么决绝,还是留有余地,自己可以再努力努力?
这一篇专栏文章主要来回答这两个问题——如何判断对方是否真的决心分手?如何判断过去的这一段关系是否值得我们拯救?
一、如何判断对方是不是真的想分手?
经常听到有情感导师提到什么「假性分手」「真性分手」,这可能让你很疑惑:分手还有真假之分吗?
其实「假性分手」和「真性分手」只是大众流行语,并不是什么严谨的专业名词。考虑到大家的阅读习惯,我在这里就继续沿用这两个流行名词。
所谓的「假性分手」和「真性分手」,最常见的区别在于动机——「分手之于前者是手段,之于后者是目的」。
1. 假性分手
所谓的「假性分手」,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方对你,以及你们的关系是有期待的——他的动机是利用「分手」作为筹码,来换取关系中自己想要的东西。
最常见的比如:觉得自己的感受被忽略了,希望用分手这一剂「猛药」换来你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想通过「离开你」作为惩罚让你向他低头,或者配合和满足他的某个要求。
假性分手的常见表现有这些:
提分手的时候情绪比较激动,会说比较明显的「反话」「气话」或者「丧气话」;
分手后多少会有一些试探性行为——比如会主动找借口和你说话,并且流露出情绪和怨念;
情绪波动比较大——比如在社交网络发表伤春悲秋的动态,把你拉黑过一阵又把你从黑名单放出来。
这些做法往往是因为当事人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通过「极端」的方式引起你的注意,想让你低个头,主动把问题解决掉。尽管做法很幼稚,但只要双方都对关系还有期待,关系就不会真的结束。
如果你初步判断对方提出的分手属于这类「假性分手」,那么不要随便去「断联」或者「冷处理」。可以参考我下面分享的 3 个步骤来处理:
第一步,安抚对方的情绪,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哄」。
我其实不太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对「哄」这个词非常抗拒,觉得「哄」是低级的处理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才是高级的理性的处理方式。
事实上,被情绪淹没的时候,对方是不可能听得进去「大道理」的——他只会有一个念头:「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如果对方的情绪一直找不到出口,他就会一直陷在这种情绪的抗争里,两个人根本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其实情绪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情绪的背后常常是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处理冲突,通过冲突了解对方的需要,那么冲突反而可以变成我们感情升级的契机——在冲突中懂得先安抚对方情绪,让对方感受到爱而非争对错的人,恰恰才是具有相处大智慧的人。
当然,「哄」不代表无原则地妥协,息事宁人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第二步,最重要的是精准找到对方「分手背后的诉求」。
安抚情绪的目的是为了打开沟通的渠道,方便我们去了解对方情绪产生的原因:
是不是对方的哪种深层次需求没有被看见和满足?或者哪个对方很在意的敏感点被我踩到了?如果是这样,那我要尝试去满足对方这个心理需求(合理范围内),或者下次避免踩雷。
两个人可以通过相互倾听和诉说,进一步去了解对方的内在需求和痛点,慢慢协商出两个人都舒服都可以接受的相处方案。
「被看见」「被理解」是人的根本需求。很多时候,只要你看见和理解了对方的感受,你们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但如果你找错了重点——盲目道歉却没能明白对方背后最根本的期待是什么;或者明明知道却敷衍了事——对方积累的失望多了,假的分手便也可能变成真的。
具体怎么才做才能了解对方的期待和诉求,可以到专栏最后的「答读者问」中的《性格不合,要不要分手?》这一节里寻找答案。
第三步,摆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频繁提分手其实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习惯。时间久了不仅消耗双方的信任,也会让关系中的权力失去平衡——如果对方习惯了用「提分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招就可能慢慢成为他在关系中享掌握权力和操控你意志的手段。
因此,处理「假性分手」的时候,不卑不亢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也很重要。
如果这件事情确实你有做错的地方,那么真诚地和对方道个歉——道歉的时候要注意对事不对人,大概出表达以下几层意思:
「宝贝,我现在明白了,原来你是 xxxx 这样想的啊」——清晰地总结出对方的期待和诉求。
「在这件事情上我确实做得很糟糕,没考虑到你的感受,让你难过了,对不起」——为自己的行为道歉,但不否定自己的人格。
「宝贝,我那么做是有原因的,因为 xxxxx 我今后肯定会更好地处理这件事情的,比如这样做 xxxxx」——解释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并且提出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
「不过你轻易提出分手,说要放弃我们那么久的感情,这也让我很受伤」——明确指出对方的做法也有问题,伤害了你的感受。
「我会为我们的关系努力,请你也不要再说那样的话让我伤心了可以吗?」——站在平等的立场上,指出双方都需要为维护关系做努力。
「通过这次的矛盾我更了解你了,也可以更好地爱你了。相信你对我也一样」——最后肯定彼此的爱,输出安全感。
道歉的时候,记得事归事,人归人。一旦把问题上升到整个人的高度,就会变成对人格的全盘否定——否定对方会伤害感情,否定自己会降低自尊。
正确的处理方式是我们需要让对方知道——「两个人有冲突很正常,我们可以通过冲突了解对方的需要,改变让对方不舒服的行为;冲突不但不影响我们的感情,反而可能升级我们的亲密」。
当然,如果你对象从来不愿意考虑你的感受,屡屡拿分手作为要挟来获取好处,请你慎重考虑要不要继续这段关系。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假性分手」情况:情绪上头的时候容易放大问题,甚至对事情进行灾难化解读——比如在某次激烈的争吵中觉得万念俱灰,冲动之下提出分手——这类情况严格意义上不算分手,冷静下来后给彼此一个台阶下就过去了。
但是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这样的冲动型分手如果太过频繁,一定会伤害到我们对这份感情的坚定——每提一次分手,就会削弱一分继续走下去的信念。
要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最关键是要懂得踩刹车控制住战火的升级。不要让冲突升级到情绪爆炸的临界点,要提前冷却情绪——比如你预感到战火即将升级,就可以主动喊停,自己回到房间里冷静十分钟再出来说话。
另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我们可以设计出一个「安全词」来替代「分手」两个字。不过有趣的是,这个安全词不能设计得太「文明」,它必须要能够表达出当下强烈的情绪——比如用「TMD 我受够了」来代替「分手吧」——既让当时的情绪有了出口,又能把对关系的伤害控制到最低。
2. 真性分手
真性分手:对方对你没有期待/兴趣了,完全丧失了对这段关系的信心和继续下去的动力。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生物,我们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伤害最小化——如果说「假性分手」是对关系中的诸多好处还有留恋,目的是把「分手作为手段」获取更多好处;那么「真性分手」就是权衡利弊之后,对方已经确定「离开才是更优选择」——是理性参与决策深思熟虑的结果。
分手本身就是「目的」。
真性分手的时候,对方可能会表现得相对冷静,对你的挽留异常决绝;哪怕情绪上还对你有留恋和不舍,也不会改变自己做出的决定;可能会向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公开这个决定;分开后一般不太会有试探性的行为,更多会消失在你的生活中。
在这样一个局面下,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专栏接下去所有内容,都是针对这类「真性分手」设计的。
那么,一般关系中哪些问题会导致「真性分手」的结局呢?
第一种是权衡现实利益的结果:譬如对方考虑到婚姻等现实问题,觉得两个人在收入、家庭出身、学历等客观价值上不匹配而决定分手——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是没必要挽回的,因此我们暂时不作讨论。
第二种,也是我见过的绝大部分「真性分手」的根本原因——就是你们共同的「情感账户」破产了。这里提到一个概念「情感账户」。
什么是情感账户?美国著名的婚恋专家 John Gottman 教授做了这样的解释:
我们在银行存钱都会有个账户,当账户金额越存越多,对经济的安全感就比较强,适当花一些钱也并不会影响安全感;但如果出了意外,消耗掉大笔存款,或者因为失业不再有资金存入账户,生活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亲密关系当中也有类似的情感收支——这个情感账户中的「存款」是双方相处的「正面体验」,「支出」则是双方相处的「负面体验」。情感账户和现金账户一样,如果里面「储蓄充足」——那么两个人偶尔吵个架,作一作,消耗掉一点资产也没有什么实质影响;反之,如果存款本来就捉襟见肘——关系就随时会因为一点压力和冲突就濒临破产。
Gottman 教授提出了一个公式:在一段双方都满意的稳定关系当中,正面体验和负面体验的比例需要保持在 5:1——也就是 1 次负面互动的「消耗」,需要有 5 次正面互动的「储蓄」才能够抵消。
关系的破裂无外乎是双方相处的负面体验远大于正面体验导致的——也就是平时「存钱不够,花钱太快」,你们的关系就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
常见的「入不敷出」导致「真性分手」的原因包括:
日常相处的消耗——反复出现类似的矛盾,根本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导致长期消耗对方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情绪负面或者不稳定,总是给对方输出压力和负能量;缺乏基本的沟通能力和处理冲突能力,每次分歧都能升级成语言伤害/人身攻击;长期关系疏于经营,忽视创造正面体验,致使关系无力抵御任何冲突和压力等等。
看不到未来——比如异地相处体验糟糕,并且很长时间内都无法解决异地问题;比如面对父母的反对,自己无法独立做决定,也提不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等。
原则性重大伤害——比如暴力和出轨等重大危机,可能一次性消耗掉情感账户里的所有财富。
这些问题显然不是几句道歉,或者几次简单沟通就可以解决的。想要改变这个局面,只能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从头开始重新存钱——但可惜的是,对方已经把你们共同的账户注销了。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让对方愿意甚至主动提出和你再开一个「联名账户」呢?——本专栏会一步一步领着你再次获取对方的信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会你打理情感账户,从「赤字」走向「盈余」。
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新人我们可以干干净净从零开始;但想和前任复合,我们很可能得先还清之前的「债务」。相比开始一段新的感情,复合这条路走起来要难得多。
因此,在选择这样一条道路之前,我希望你可以冷静下来做一个认真的分手评估:和前任的这段关系,是否值得我去挽回?
二、如何判断这一段感情是否还值得继续下去?
一段感情是否值得继续下去,其实是一件见仁见智主观性非常强的事情。
假设你和我一样——想要追求一段健康美好持久的亲密关系,不想反复陷入「分分合合」的陷阱——那么希望你先慎重思考下面 4 种情况:
1. 有毒关系
第一类型的关系,在我看来是需要坚定拒绝的——那就是「有毒关系」。
我们说的有毒关系分为肉体上的伤害和精神上的伤害。除了肢体暴力等肉体伤害,关系中还普遍存在各种精神侵害——比如各种类型的情绪操控,冷暴力,语言暴力。很多人在经历精神上的有毒关系之后,尽管自己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却因为极度自我怀疑和自我价值感丧失,而比一般人更难走出失恋。
尤其是如果你遇到善于情绪操控的对象——他会让你觉得他之所以和你分手,一切都是你的错,是你逼得他喘不过气,是你太焦虑太粘人了,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当你陷入不断自我否定——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觉得再也不遇到更好的人了,觉得是自己亏欠了对方——因此你拼命想要挽回关系来重获他的认可。
如果你在之前的关系中经常有以下这些感受,那就是可能处在「有毒关系」中的红牌警告:
你觉得自己越来越不像曾经的自己了(往糟糕的方向变化)。
你比之前更加焦虑,更加不自信。
你总是怀疑是不是自己过度敏感了。
一旦关系出了什么问题,你都会觉得是你哪里做错了。
你总是道歉求饶的那一个。
你觉得你们的关系哪里不对,但是说不清楚。
你总会小心翼翼地自我反省,有没有说错话惹对方不高兴。
你总是替他的各种让你伤心的行为找借口。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可能经历了有毒关系,千万不要头脑一热去求复合——这可关系到你的长期的精神健康我的小可爱们,最好去求助心理咨询师帮你梳理梳理。
2. 人生目标冲突
我之前在社群里做过一个「理想伴侣」调研,一共给出了 15 个选项,要求群友「选择 5 个最看重的理想伴侣特质」。其中有一个答案像是一匹黑马,得票数超过「收入」「外貌」「家庭条件」等硬价值排到了第二名,它就是——「对未来的生活期待一致」。
事实上确实有研究表明,亲密关系中,双方如果在人生方向或者生活目标上冲突比较大,会严重降低个人幸福感,大大影响关系的质量——这些冲突包括人生规划,核心家庭理念,消费观和性观念等等。
「你哪怕租房都希望留在一线城市打拼;他做梦都想回老家住上三层小洋房过舒坦日子。」
「你 25 岁想要出国深造看看更大的世界;他 25 岁想要赶快结婚生子,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
「你希望一家三口的小家庭保持独立,自己的决定自己做;他喜欢一大家族十几号人热热闹闹,父母时不时来给小家庭帮个忙,插一脚。」
不要因为急着复合就忽视这些问题,更不要轻易牺牲自己重要的需求去迎合对方。
在重要需求上的妥协会让你丧失积极工作和生活的内驱力。从长期来看,你做出的牺牲会反噬掉你们的关系——你因为妥协而积累的遗憾和不满,最终会演变成对伴侣的怨念和对关系的压力。
如果你觉得自己必须要改变甚至牺牲对你而言非常重要的需求,才能够挽回这一段关系,你就要三思了——在一段无法满足彼此重要需求、人生目标不一致的关系里,你们无法助力和成就彼此,很难实现 1+1>2,甚至会变成 1+1<1。
就像老话说的「夫妻两个应该拧成一股绳,往一处使劲儿」——好的长期关系是一套精妙的合作:双方能够有一致的信念和方向、互补的能力和资源,最终达成双赢。
3. 不必要的挽回动机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挽回对方,并不是真正认可对方是那个可以陪我们走一生的伴侣;甚至我们会发现,一段自己本来不那么在乎的关系,在对方提分手之后忽然变得有吸引力了——在这类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思考一下自己的挽回动机了。
有句鸡汤说,「失去才知道珍贵」。但很多时候,我们失去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的「珍贵」,让我们沉沦其中的是「失去」带来的「心理抗拒」。
「心理抗拒」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人们相信对自己行为拥有控制权,当这种控制自由受到限制时,人们往往会采取对抗的方式,以保护自己的自由」——俗称「逆反心理」。
放到分手这件事情当中,用大白话说就是:
和对方在一起的时候,你觉得关系虽然有点鸡肋但多少算是个选项吧——也就是你对「要不要」这段关系是拥有选择权的。
然而,一旦对方提出分手,你就相当于自动失去了选择的权力——这时候,你就会产生心理抗拒,想要找回失去的选择权;尤其是对方如果先我们一步开始了新生活,这就会让我们的自尊受损,更加激发我们的不甘心和竞争意识。
这样的「心理抗拒」会给我们造成「对方对我很重要」这样的错觉,让我们盲目地做出挽回的决定。但这样的决定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哪怕短暂复合了,结果也大概率重蹈覆辙,给彼此带去二次伤害。
另外,心理学家蔡格尼克的研究发现:人们对已经完成的有结果的事情很容易忘记,但对未完成未达标的——尤其是突然被中断的事情却会印象深刻,甚至一直耿耿于怀。这一现象被称为「蔡格尼克效应」。
很多被分手都是突然发生的:如果一段感情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戛然而止,就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未完成感」——之前在关系当中寄托的那些对未来的设想一下子都无处安放了,对未来的希望灰飞烟灭了,这让我们根本无心开始新生活。在这种「未完成」的心态下,我们会忽略掉这段关系中显而易见的问题,不断告诉自己「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会完成得很漂亮」,最终陷入所谓的执念。
相反,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分手后很快可以全身而退——这些人往往在提出分手之前就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设,想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不再需要这段关系——在深思熟虑后亲自给两个人的关系画下了句号,这段感情对他来说就是一件已完成的事。
好好结束一段关系,对我们彼此放下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很多时候分手是对方单方面做出的决定,由不得我们选择「好好告别」。如果你在冷静下来后,发现自己主要是因为陷入了「未完成」的执念,那么我们可以试着给自己一个告别仪式,以写给对方一封长信的形式和自己探讨以下这些问题:
我们当初为什么会在一起?
我在这段关系里收获了什么?
这些收获可能会如何影响我接下去的人生?
我们现在分开又是因为什么?从长远来看这对我们双方的好处是什么?
在这段关系里我有哪些遗憾,我现在可以为这些遗憾做点什么吗?
结束这段关系之后,我会如何规划和安排我的生活呢?
当然这封信永远不会真的给前任,但是这个过程可以帮助你向内探索,开启「结束关系」的心理建设,慢慢消化和处理完这件「未完成」的事情,好好和过去告别。
4. 主要矛盾依然无法解决
我要来给你泼一点冷水。问一问自己:导致分手的主要矛盾我搞清楚了吗?这个问题我现在已经有能力解决了吗?
异地分手的,我们计划好去同一个城市了吗?
因为父母不同意分手,那我或者他现在可以说服各自的父母不再干涉了吗?
因为相处太累分手的,我现在可以管理好我的脾气了吗?我可以不再那么焦虑,不再对他提那么多要求了吗?
或者说这些问题现在解决不了,那我能够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题思路、并且让对方愿意和我共同面对吗?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诚实一点,改变环境也好,改变自己也罢,改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投入很多时间精力的过程。如果我们想也不想就承诺:「我可以搞定,我马上改」——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回答。就像我们念完「西天取经」四个字只需要一秒钟,唐三藏师徒真正走完「西天取经」却用了十多年。
当我们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小心掉入这样一个悖论陷阱:
你接受不了分手的事实,就做不到全心去关注和提升自己;你总是想抓着前任不放,结果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把对方越推越远;你在害怕失去,却因为害怕失去而失去更多。最后,就算勉强挽回了,之前的根源问题不解决,也大概率是一场历史悲剧重演。
在我的亲密关系社群里,有些小伙伴加群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倒苦水:我太焦虑,对方很回避,最近他说和我恋爱太压迫分手了,我要怎么去挽回他?
面对这类问题我就很为难——同学,你一边因为想挽回对方极度焦虑,一边又想改变焦虑体质,这不自相矛盾吗?这可太难了。其实很多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找一个愿意积极回应你的人去谈恋爱,你自然就不会这么焦虑了。
或者就先各自分开成长吧——很多「挽回」成功并且最终相处美满的,常常是分手处理得比较好,彼此不难堪,分开后各自成长,又机缘巧合再重新走到一起的。这时候的性质更像是蜕变后的我和蜕变后的他开始了一段全新的关系,而不是勉勉强强地去拼凑起我们已经支离破碎的爱情。
那有没有什么「值得挽回」的加分项呢?我简单说几点我的看法:
感情基础深厚:彼此间都为对方做过很多付出;有一些人生中重要节点的共同经历;相互间的圈子和喜欢做的事情有较高的重合度——这些资源让你们的关系具有较高的不可替代性,对方后期回心转意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大;
对未来的期待和目标相对一致,在彼此的人生大方向上能够相互支持和助力;
撇开情侣的身份,你觉得对方依然是一个值得欣赏愿意结交的人;
对方是一个具备成长性的人——即愿意放下偏见,突破自己的固有认知,去了解不同的观念,去探索更多可能性。双方都具有成长性,你们之后的关系才具有可塑性。
当然,最终的决定权永远在你自己。
如果你经过这一轮分手评估,发现自己和对方的关系从长远看并非良配,那么告诉自己——及时止损更需要勇气和智慧,本专栏「答读者问」中的《如何快速走出失恋?》就是为你准备的。
如果你做了拯救关系的决定,那么我也会陪你一起走到最后——无论结果如何,如果你认真学习和思考了专栏接下去的所有内容,那么我相信这个过程终将变成一段自我成长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