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众跑者而言,最舍得花钱的装备就是跑鞋。但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如何挑选跑鞋,或者说,不知道除了看颜值、价格、品牌之外,还有什么选鞋的原则。
那么,跑者是否需要购买专业的跑鞋呢?
跑步应该算是所有运动当中,最经济、最省钱的一个项目了,因为你只需要一双鞋,就可以跑起来。
那么,作为普通跑者,是否需要特意去买一双跑鞋?还是家里的休闲鞋、运动鞋就可以拿来跑?
我建议,如果经济条件不是很拮据的话,最好去专柜挑选一双合脚的专业跑鞋。
因为那些日常休闲鞋,比如板鞋、帆布鞋又或者是篮球鞋等,大多鞋底较硬或较厚,当你跑步时,鞋底难以与脚一起弯曲,落地时你很难感受到是脚的哪个部分先触地,并且对于脚掌没法起到很好的保护。
如果经济条件拮据,那些鞋底不厚、较为柔软的普通球鞋,也可以作为日常慢跑鞋来穿。
当你到商场运动专柜挑选跑鞋时,店员会跟你热情地推荐各种爆款:这双是顶级缓震如何如何、这双是顶级支撑如何如何……
缓震系列和支撑系列可以说是目前独霸大众跑鞋圈的两款。这个分类并非没有道理,它是根据脚型来分的:
高足弓、内翻不足的脚型适合缓震系列,低足弓、内翻过度的脚型适合支撑系列。类似这样的跑鞋分类的文章,网上应该有很多,相信大家都看过,就不赘述了。
不过,我问一个问题,这些很贵的功能性跑鞋,它们真的能起到保护作用吗?
先不着急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先反过来想一想:我身边有很多跑者都遇到过伤痛,难道是因为他们的跑鞋不够好?
还真不是。我的朋友圈里,这群马拉松跑者都很舍得买鞋,千元以上的顶级跑鞋几乎人手至少一双。
那又是为何?
回到跑鞋本身来讲,跑鞋所起的作用,是保护我们的脚掌,增加摩擦力,如果寄希望于它能吸收冲击力、保护关节,那就太为难它了。
无论你穿多么好、多么厚的跑鞋,当你落地时,你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该是多大还是多大,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跑者穿着千元跑鞋,依然遇到膝盖痛、足底筋膜炎等等了。
真正能保护关节的,是你充满韧性的肌肉和充满弹性的肌腱,以及你正确的跑姿技术,记住这一点。
那么,支撑系列、缓震系列的跑鞋值不值得买?
从跑鞋的进化史来看,一开始的跑鞋其实就是类似我们的回力球鞋,很简单,没啥复杂的科技;接着出现了田径场短跑运动员的钉鞋,以提高竞技成绩。
后来,随着大众跑步热潮的兴起,很多普通人开始有购买跑鞋的需求,于是以 Nike 为首的运动品牌,推出了气垫跑鞋,主打缓震;再后来,Asics 的 Gel 技术流行起来,各家品牌也都有自己的看家法宝,大众跑者可以选择的跑鞋系列越来越多,这也是一件好事。
可以说,这些功能性跑鞋几乎都是为业余跑者设计的——85% 以上的业余跑者都存在以脚跟在体前落地的错误跑姿,对膝盖的冲击力格外大,所以运动品牌在设计跑鞋时,鞋底会尽量厚,关键的缓冲材料都用在后跟,以尽量缓冲落地对关节的压力。
这样的初心是好的,但可惜治标不治本。
换句话讲,跑姿不好的跑者,穿上功能性跑鞋,就像一个人瘸了腿,拄着拐杖。拐杖确实能帮到你,但你没有办法一辈子靠拐杖走路。
如果你想跑得更快、更远,你必须补齐你的短板——改进跑姿,增强力量,而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区区一双跑鞋上。
当你不再是个瘸子,也就不需要再拄拐杖,就可以自由飞奔了。
当我的跑姿很 OK,力量也很 OK 时,我可以选什么跑鞋?除了支撑、缓震跑鞋,还有没有其他类型的跑鞋?
有一类叫作极简跑鞋、竞技跑鞋,可能大多数人都听说过——鞋底较薄,很轻便,前后坡差较小,几乎没啥支撑和缓震功能。
很多人说起来,这是那些全马 300 高手们才能穿的。
然而并非如此,你看到的现象未必是真相。
其实,是因为那些高手们跑姿和力量都足够好,能够驾驭那些功能性更少的极简跑鞋,所以才能够跑得更快,而并非因为他们跑得快,所以才能穿那些轻便的极简跑鞋。
事实上,选择极简跑鞋与你的速度并没有关系,一位跑姿好的跑者,慢跑也同样可以穿极简跑鞋。
所以,选择轻便的极简跑鞋,与你的跑姿技术和肌肉力量、肌腱弹性、关节稳定性有很大关系。
最近一两年,极简跑鞋又开始流行起来,包括 Nike 的 free 赤足系列、Skora 的 tempo 系列等,在业余跑者圈里逐渐普及,这也是因为大家对于跑步这件事的理解在进步。
跑步,最重要的是自然,像原地跑一样向前跑。和大自然交朋友,充分地运用好大自然赋予你的生理结构,用充满弹性的肌腱结构、跑步姿势来帮你吸收冲击力,让跑步回归它原本的样子。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极简跑鞋之所以更好,是因为它能够让你保持更好的跑姿,亦能帮你发现跑姿的不足——这可能会是一场痛的领悟。
坡差较小的跑鞋,能帮助你尽量用自然的姿态触地支撑,并且你可以敏锐地察觉自己是用脚的什么部位、在身体下方的什么位置落地,能让你保持较好的跑姿知觉,这对于一个跑者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当你挑选跑鞋时,应当尽量选择鞋底前后坡差较小(1cm 以内)、鞋底较为柔软、能与脚掌一起弯曲、鞋底不要过厚(3cm 以内)、能清楚地感知地面的跑鞋。
如果你之前一直在穿鞋底较厚、坡差较大的跑鞋,那么也不要急着一下子换成极简跑鞋,可以逐渐减小跑鞋坡差,给自己一个过渡期。或者,在每周跑步中,从少到多逐渐增加极简跑鞋的使用时间,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跑鞋最直接的判断标准是脚感,一双舒服的跑鞋,比什么都重要。
喜欢弹软脚感的跑者,可以试试 Altra Escalante,他家还做越野跑鞋,主打零坡差,鞋底不会很薄,鞋头宽宽的,脚没有拘束感。
也可以试试 Nike Free Flyknit,这是一款赤足跑鞋,包裹性比较好,鞋子的自重较轻,跑起来很自在。
喜欢轻薄脚感的跑者,可以试试 Adidas Takumi Boost 的 ren 和 sen 系列。ren 又名「练」,sen 又名「战」,ren 的鞋底 boost 材料比 sen 多一些,坡差也略大一些,总体上都是很不错的轻便竞速跑鞋。
Nike Streak 的脚感比较偏中性,很适合日常训练和比赛;Nike StreakLT 的坡差更小,鞋体轻薄,落地反馈较好。
Skora Tempo 也很适合日常慢跑,它也是主打零坡差,相对于 Altra 的脚感会硬一些,落地反馈清爽利落。
Mizuno Wave Ekiden 是日本着名箱根传驿接力赛的纪念系列,每年都会出新,它的坡差也几乎为零,竞速跑时脚感很赞。
Asics Sortiemagic 是川内优辉穿过的战靴,也是坡差很小的竞速跑鞋。
喜欢特别极简跑鞋的跑者,可以尝试 VIibram 五趾鞋和 Mizuno Universe,鞋面和鞋底薄薄的一层,我会拿它们来做跑姿训练鞋,也可以用来做日常短距离慢跑,尽量不要跑太远的距离。
另外,如果需要选择过渡跑鞋,Adidas Tempo Boost、Brooks Launch 等鞋款都可以参考选择。
当你在看这些跑鞋的时候,仔细看它们鞋底前后的坡度差,其实都不会很大,而且基本上没有鞋底厚重的鞋款,即使它们其中一些并不是竞速鞋,只能称得上是极简跑鞋。
所以,并不是所有竞速鞋都符合推荐条件。有些在跑马圈内很红的竞速跑鞋,鞋底的坡差也会达到 1cm 以上,其实并不利于「竞速」。
最后画重点:不要选后跟过厚、前后坡度相差较大、鞋底很硬的跑鞋,它会让你在触地时,更易于后跟落地,很难用前掌自然落地。
当然,假如你现在还有伤痛在身,又或者你的跑步技术、肌肉力量与弹性都非常薄弱,请你一定要谨慎「驾驶」,必要的时候还是先「拄着拐杖」,关键是:认真训练。
(注:跑鞋推荐难免涉及品牌,以上仅是个人体验性的评价,不涉及品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