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苏联为什么会输掉冷战?

1989 年 2 月 15 日清晨,一支由 70 辆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的苏军车队,离开阿富汗边境城市海拉顿,越过阿姆河大桥,返回苏联境内。

这支队伍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是苏军最后一支驻阿富汗的部队。

到这一刻,阿富汗战争才正式宣告结束。

而此时距离当初苏联上层「预估」的完结时间,已经「拖更」了 9 年。

当初开启战争的大人物们,如今已经尽数化作冢中枯骨。

曾经如日中天的红色帝国,此时也只剩下不到 3 年的阳寿,而这其中就有这场战争的一份功劳……

1.突变

1979 年 12 月 27 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伴随着夜幕的降临,城里的居民都一如既往的早早睡下,而位于城北的使馆区,此时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再有 4 天就是 1980 年元旦,虽然此时阿国内的局势波诡云谲,但各国的使馆依然如常地举行了新年庆祝活动,而苏联大使馆尤为热闹——

苏联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新年招待会,由大使塔别耶夫亲自主持,阿富汗政府的各部部长和军队的高级军官,几乎都接到了苏联方面的邀请。

宴会上觥筹交错,苏联人的热情让在场的阿富汗官员们几乎都要忘掉近期关于两国关系的种种诡异的传言,很快就有不少人被伏特加灌得晕晕乎乎。

当时钟走过 7 点,宴会的气氛开始走向高潮,而就在这个时候,人们突然听到外面的街道上传来一片嘈杂之声。

那是柴油机特有的噪声和履带碾压路面的声音,除此之外偶尔还能远远听到一阵枪声。

宴会上的阿富汗客人们瞬间陷入了懵 X 状态,相比于突如其来的变故,更令他们感到惊恐的是,在场的苏联人此时都表现的异常淡定。

阿富汗的政要们开始四处寻找电话来询问情况,然而当他们拿起电话听筒后里没有任何声音。

接着他们又去打开收音机,而收音机里则只是在一遍又一遍的播放着阿富汗当地的民族乐曲。

喀布尔漆黑一片的街道上,很快就出现了一队队的士兵,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长着一副中亚人的面孔,却都抄着标准的俄语。

那些士兵身上最醒目的标志,是他们手臂上绑着的白色绑带,这让人们很快就联想起了 1956 年的布达佩斯和 1968 年的布拉格。

阿富汗官员们很快意识到,那些士兵正是几天前空运过来「协助镇压反革命叛乱」的苏军 105 空降师。

在苏联驻阿外交人员的引导下,入城的苏军开始迅速分散,而他们的目标则包括喀布尔城内所有的交通枢纽、政府办公楼、广播电台以及民众可能聚集的广场。

仅仅用了不到四个小时,这支苏联空降兵就控制了喀布尔全城,全过程如同一部严丝合缝的机器,只是在个别地方遭遇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零星抵抗。

加载中…

2.风暴 333

而差不多是在同一时间里,阿富汗总统阿明正在达鲁曼宫里陷入绝望,房间外正在不断传来密集的枪炮声。

原本负责保卫他的苏军部队,突然对这座宫殿发动猛攻,此时已经打到了门外的走廊……

时间回溯到两周前,当时苏联大使塔别耶夫向阿明提出,「出于安全考虑」,建议他不要继续待着喀布尔,搬到郊外的达鲁曼宫居住。

后者曾是阿富汗王室的行宫,距离市区不算很远,而且修的异常坚固——本质上就是一个豪华版的军事要塞。

考虑到那段时间里喀布尔城内的确有过数次反政府武装发动的袭击事件,阿明不疑有他,于是就接受了苏联大使的建议。

而苏联方面还很「贴心」地派出了隶属于格鲁乌【GRU,总参情报总局】的第 154 特种兵分队(相当于一个营级单位),来负责达鲁曼宫的外围警戒。

此时的阿明正急于修复和苏方的关系,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对苏联人的这一安排「欣然」接受。

12 月 27 日傍晚,阿明突然接到了塔别耶夫的电话,通话内容简单概括下来就是:

1.苏共高层认为阿明已经不适合继续领导阿富汗,所以「建议」他辞去一切职务;

2.在他辞职之前,还必须签署一份文件,「邀请」苏军进驻阿富汗,「协助镇压反革命叛乱」。

3.此外最后通牒,没有商量余地。

阿明在表示要斟酌一下之后,终于挂断了电话。

而当他想联络忠于自己的部队过来「勤王」的时候,惊讶的发现,除了苏联大使馆的电话外,其他所有的通讯线路都已经被切断。

就在不久之前,一群苏联「专家」以检修设备故障为名,把所有的阿富汗工作人员全都「请」了出去,全面接管了喀布尔电话局。

再后面的故事变得毫无悬念:

在阿明拒绝了苏联人的最后通牒之后,原本负责「外围保卫」的苏军特种部队,随即调转枪口进攻达鲁曼宫。

整个突袭过程只用了不到 40 分钟,阿明本人以及他的 4 个妻子、24 个子女全部死于苏军的袭击。

而事实上这次突袭计划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被苏联军方制定了出来,行动代号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风暴 333」。

加载中…

3.完美入侵

12 月 28 日凌晨 5 点,此时格鲁乌特种兵正在清运达鲁曼宫中的尸体,苏军空降兵则在喀布尔街道上反复巡逻。

而同一时间,在距喀布尔 500 公里之外的苏阿边境,苏军第 40 集团军约 10 万人,则刚刚越过国境线,向阿富汗纵深地区开进。

入侵行动由时任苏军第一副总参谋长的瓦连尼科夫大将坐镇指挥,分为东西两个战役集群。

两天后 12 月 30 日,苏军部队便抵达了喀布尔,并且占领了贾拉拉巴德、坎大哈、法蜡等重要城市。

到 1980 年 1 月 3 日,苏军两个集群已经贯穿了整个阿富汗,占领了所有的大城市以及交通枢纽,并且封锁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间的通道。

仅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苏联就完成了对阿富汗全境的军事占领,这个速度已经可以媲美 1968 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后者虽然只用了 6 个小时,但其国土面积只有阿富汗的 1/5 不到,而且地形以平原和平缓丘陵为主,还有发达的公路网方便快速行进。

两相比较之下,苏军在阿富汗的进军速度委实算是不慢。

而如果看一下苏联人在战前所做的种种布置,就会发现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阿政府军纸面有兵员约 11 万人,但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清洗后,实际上也就剩下 5 万多人。

而苏联方面则往这 5 万人里,塞进去了 3000 多名军事顾问,一直「顾问」到了连排一级,众多中高层军官,干脆就被克格勃发展成了可以合作的「健康力量」。

至于阿富汗情报总局、革命成果保卫部(秘密警察)以及外交部等等部门的情况,与军方基本是大同小异,同样是云集了大量的「健康力量」,且都在关键岗位。

战争开始前夕,苏联人又增派了 1000 多名军事顾问和「党务工作者」,阿富汗总统阿明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却根本无力阻止。

在苏联顾问与阿政府内「健康力量」的联合操持下,苏军在 12 月 24 日-26 日,紧接着又往喀布尔空运了 5000 多名空降兵以及随行装备,而对此阿明也只能听之任之。

与此同时,驻守喀布尔的阿政府军四个师,在 11 月底突然接到上级命令,全部调往外地,而诡异的是,直到他们离开,也没见到换防的部队。

同一时间里,各地的阿政府军在苏军顾问团的「指导」下,开始清点武器弹药,并且按照顾问的要求把所有枪支都暂时封存。

装甲部队在苏联顾问的「指导」下开始统一给车辆换机油,所有的坦克都被拆的乱七八糟;

空军的飞机则由于「种种原因」,油料、配件一时无法到位,所以暂时全部停飞;

而通讯设备要做「维护调试」,因此全部交给苏联专家接管……

可以说在 27 日战争爆发之前,阿政府军事实上就已经苏联人提前缴械了。

加载中…

4.战略忽悠

苏联人一边在不声不响地给自己的中亚盟友「去军事化」。

另一边,1979 年 12 月 7 日,《苏阿友好睦邻合作协定》签署一周年,勃列日涅夫亲自向阿明发去贺电。

贺电中不但盛赞苏阿两国牢不可破友谊,还承诺将继续给予阿富汗「无私的援助」。

而在同一时间里,苏军总参谋部正在逐级推演侵阿战争的每一个细节,中亚军区和土耳其斯坦军区的前线部队在日夜操练,磨刀霍霍。

在更早些时候,苏联高层便已经替阿富汗选定了新领导人——巴布拉卡.卡尔迈勒。

这位原本是阿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在上层倾轧中落败,流亡到苏联寻求庇护,他之前的拥趸早已被清洗干净,所以苏联政府是他唯一的依仗。

为了进一步麻痹阿明,苏联的宣传机器也全力开动了起来:

在战争爆发前夕,《真理报》突出报道了阿明深得阿富汗人民的拥护——然而这位是政变上台的,言下之意苏联已经承认了阿明的地位;

接着《真理报》开始猛烈抨击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这是告诉外界苏联近期的撕 X 对向依然是西方国家;

再接着,苏联宣传部门开始火力全开,强烈谴责美国、巴基斯坦和东方某大国对阿富汗图谋不轨。

一直到 12 月 23 日,也就是入侵开始前的第四天,《真理报》还在谴责西方捏造苏联计划干涉阿富汗的虚假新闻,说美国的情报就是个笑话。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苏联「顾问」们的种种行动都已经那么反常了,那这些话怎么还能忽悠得住阿富汗人?

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大部分阿富汗官员都会很明智地选择「假装相信」,剩下那些,想不「假装」也不行。

他们或许不知道其中的细节,但真要说对即将发生的事没有任何预感,反正我是不信的。

至于总统阿明,如今这些广为人知历史桥段,在当时,他手下的情报官员是绝对不会让他看到的……

5.「重装系统」

12 月 28 日清晨,喀布尔城里的居民在惴惴不安中,终于挨到了天亮,而广播节目也恢复了正常。

人们听到的第一条新闻就是:阿富汗新政府宣布——「美国代理人」阿明及其党羽所把持的反革命政权已经被推翻,经革命法庭审判,判处「美国间谍」哈菲祖拉.阿明死刑;

紧接着,新政府宣布卡尔迈勒担任了阿人民民主党总书记、革命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以及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之后开始滚动播放卡尔迈勒致阿富汗全体人民的《呼吁书》……

消息一出,各国驻喀布尔的使领馆,纷纷开始联系阿外交部,希望能尽快安排与这位新领导人的会面,然而所有的这类要求都被阿政府给「婉拒」了。

没办法,这位新国家元首这时候还在莫斯科呆着呢。

事实上一直到喀布尔局势完全稳定后,卡尔迈勒才在苏联内政部和克格勃官员的「陪同」下抵达阿富汗,而这已经是后话。

在 28 日当天,苏联外交部宣布,应阿富汗总书记卡尔迈勒的「请求」,苏联决定派出「有限兵力」,帮助阿富汗人民反击「外来侵略」。

与此同时,新政府的秘密警察与苏军一道,四处搜捕「危险分子」,其中很多人最终都被处死。

而原来的上层人士,毫无悬念地又一次迎来了大清洗,大批官员、知识分子和宗教人士遭到了逮捕甚至是「肉体消灭」,其中包括查希尔国王的两个姐妹以及她们的 14 个孩子。

6.「问题不大」?

在当时,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行动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谴责和反对,苏联外交所面临的孤立状态,比 1968 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更加严重。

然而基于 1968 年的「成功经验」,苏联高层认为只要能尽快稳定阿富汗的局势,形成既定事实,那眼下的麻烦就只是暂时的。

苏联计划里的阿富汗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对阿富汗政权「格式化」,然后「重装系统」,这一步如今已经「完美达成」;

第二步:肃清农村地区的部族武装和宗教武装,让新政府能立得住。

拜此前人民民主党各种疯狂的折腾,阿国内八成以上的区域,都已经被逼的武装起义了,如今差不多都处于失控或半失控状态。

然而苏共上层并不认为这个问题有多难解决,无非是琐碎一点而已,但只要「铁拳」够硬,「当量」够足,一切就都不是问题。

勃列日涅夫自信满满的估计,「此事将在三到四周内结束」。

相比于正在进行的战事,他和一众苏共大佬更关注的,其实是各种「战后事宜」——

当初 1968 年「多瑙河行动」(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后,众多参与其中军头和克格勃官员得到了封赏,于是各个派系皆大欢喜

而这一次的封赏自然也是少不了的,对政治来讲,如何分配功劳和勋章,以最大限度取悦各个派系,这才是一切的重点。

在 1980 年 3 月的一个酒会上,勃列日涅夫兴高采烈地对同僚们说:「阿富汗?那地方真不错!」。

当然,后面的历史我们都知道,属于苏联的这场阿富汗战争最终整整打了 9 年零 2 个月。

当初做出战争决策的一众苏共大佬们【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葛罗米柯、乌斯季诺夫】,到死也没见证到战争结束。

7.帝国宠儿 

如今我们自然都知道,在 1979 年年末,苏联自信满满地踏入了那个著名的「帝国坟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那问题就来了,当初这个坑爹的主意是怎么决策出来的?

这个话题或许要从克格勃说起,无论是 1968 年扼杀「布拉格之春」,还是 79 年出兵阿富汗,在背后起主要推动作用的,事实上都是这个情报部门。

克格勃(КГБ),全称「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对 50、60 后的大部分中国人而言,在他们那个年代,克格勃几乎就是「间谍」的代名词。

而对苏联人而言,与其说克格勃属于苏联政府,不如说它本身就是「苏联」的一部分:

除了搜集情报、以及在敌国进行破坏这类全世界情报机构的基操之外,克格勃被苏共高层所看重的,事实上首先是他们的对内职能:

苏联党政部门的所有通讯联络,都是在隶属克格勃的通讯部队的掌控之下;

他们还掌管着苏联领导人的保卫、休憩以及日常消费,并负责战时指挥场所的运作;

除此之外,克格勃还负责对社会各个阶层进行监控,以随时处理掉其中的「不忠者」,其监控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党政官员、学者,以及军警部门。

对一个国家来说,上述权力集中在同一个部门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克里姆林宫里的第一条生存法则就是:要想坐稳位置,必须笼络住克格勃。

而靠宫廷政变和办公室政治上位的勃列日涅夫,则最是深谙此道。

除了不再做任何实质改革,推崇干部终身制之外,这位资深勋章控在其任上做的最多的事,就是以各种宠溺的方式,对军方和克格勃有求必应。

在勃列日涅夫任上,克格勃的权力完全凌驾于其他国家机关之上,各个部门都必须无条件对其工作进行配合。

他们手中平均每年掌握着高达 35 亿卢布的预算,其开支却不受任何外部监督,只有政治局和总书记才有权过问。

8.找回场子

然而和世界上一切官僚部门一样,为了维持乃至扩大自己的权力,克格勃也需要时不时折腾出点动静,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

在上世纪 60、70 年,克格勃热衷于和美国中情局搞争夺赛,把那些处于东西势力交界地带的国家拉入自己的阵营。

每多法则出一个「盟国」,便意味着更多的部门经费,以及更多人会得到升迁或是挂上勋章,至于为此所支付的代价,那就无需自己关心了。

而从 70 年代开始,克格勃在竞赛中逐渐落入下风:

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苏联与埃及的关系开始迅速恶化。

到 1976 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宣布废除《苏埃友好合作条约》,禁止苏联军舰继续使用亚历山大港,苏联顾问和克格勃人员也都被驱逐出境。

参考前面提到的苏联对阿富汗「去军事化」的种种手段,其实也不难理解,萨达特为什么会这么做。

由此开始,苏联在中东的势力被一路驱赶出去,最后只剩下阿萨德家族治下的叙利亚,成了最后的孤岛。

而最感觉脸上无光的,并不是外交部,而是克格勃高层。

同样是在 76 年,苏共 25 大会议上,军人代表数量明显多于以往,这则让克格勃有了芒刺在背的感觉。

简单来说,他们现在必须通过一场新的胜利来给自己「找回场子」。

9.「红色亲王」

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阿富汗进入了克格勃的视线。

用最简短的话描述阿富汗,就是地处「战略要从」,而在历史上和这四个字沾边的小国,通常气都不会太好,阿富汗自然也不例外。

这个中亚小国在此前数百年里,就从没摆脱过俄国人的阴影,所谓:天堂很远,苏联(俄国)很近。

事实上在 1973 年,克格勃就已经在阿富汗刷过一波战绩: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野心王爷为了夺权,不惜开门揖盗的故事。

此前 40 年里阿富汗一直在查希尔国王的治下——这位的人设基本就是一个弱化版的巴列维国王。

而他的堂兄达乌德亲王则始终觊觎王位,于是选择和克格勃暗中合作,最终在 1973 年 7 月 18 日发动政变,推翻了自己的堂弟。

政变成功后,达乌德宣布废除君主建立共和。

然而新「共和国」的总统、总理、外长、防长和最高经济委员会主席,都由他一个人「兼任」,同时还宣布解散议会,取缔所有非政府报刊……

「大权独揽」所带来的自信,让达乌德有了自己已经可以控制一切的错觉,于是他决定重新和苏联人谈谈价钱。

为了提高要价,达乌德甚至向苏方代表暗示,不要逼他做「第二个萨达特」。

10.「二刷」

然而打从「引狼入室」的那一刻开,达乌德就已经注定只能做「工具人」,而当工具人不再甘于做「工具」时,就必然会变成一个「杯具」。

之前达乌德能顺利上位,是因为由苏联一手扶持起来的人民民主党很早就完成了对阿政府军的全面渗透,提前架空了查希尔国王。

如今的达乌德看似大权独揽,事实上无非是身上多揣了几个图章而已。

阿富汗所有军政部门的关键位置,几乎都控制在人民民主党和苏联顾问手里。

而更重要的是,克格勃此时正急于找个「敌人」,刷战绩。

于是后面的故事变得毫无悬念,在克格勃的多次「论证」下,苏共高层一致认为,达乌德种种「不忠」的表现,说明阿富汗已经有倒向帝国主义的危险。

最终,1978 年 4 月 27 日,人民民主党在苏联的授意下发动武装政变,达乌德一家 30 多口,被灭了满门。

达乌德到死才意识到,整个政府大楼里,只有他一个是「卧底」……

而这场政变则被人民民主党称为——「四月革命」。

11.混乱

政变之后,达乌德时代的「阿富汗共和国」改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新版的国旗几乎就是苏联国旗的翻版。

大批苏联顾问、专家被安插进政府机要部门和军队连以上的单位。

喀布尔所有的临街房屋的门窗墙壁都被刷成了象征「革命」的大红色,历史上沙俄对阿富汗的侵略则成了绝对的禁忌的话题。

告密者们则像苍蝇一般无孔不入,四处嗅探有谁说了对新政府或是对苏联不满的言论。

监狱里被塞得满满当当,里面关着前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在野党成员、宗教人士、部族代表以及被自己人举报的人民民主党员。

而这里面更多的,则是因为一两句抱怨而被举报,或是仅仅不想私产被没收充公的普通人。

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最终都死于非命,一个国家文化素养最高的人群,就这样在短短几个月内,几乎被屠戮一空,社会的思考能力几乎丧失殆尽。

而更大的混乱则源自新政府「天马行空」式「社会改造」:

譬如新政府宣布废除此前全国所有的债务;

接着又规定农村每户不管有几口人,都只能有 6 公顷土地,多出来的全部无偿收归国有;

作为阿富汗人主粮的大米和面粉,被禁止个人经营,取而代之的是国家配给制;

宗教活动被大范围禁止,众多宗教场所被查封甚至拆毁——而这是在一个有着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

说白了,因为上位过程缺乏法理依据,所以人民民主党便试图通过一系列违背常识的高压手段,来尽快「驯服」民众

人民民主党的折腾,最终成绩斐然:当年就有 16 万阿富汗人选择「润」到了邻近的巴基斯坦和伊朗,而这还是后面多年里,人数最少的一年。

而更多的人则败家破产,甚至家破人亡。

压迫必然带来反抗,唯一的问题不过是早晚而已。

而阿富汗的各个民族,自古就不是可以轻易拿捏的驯良之辈。

在人民民主党上台后的短短几个月里,阿境内就拉起来十几个武装组织,抵抗运动很快就席卷了全国。

原本能对话的知识分子和温和派宗教人士,都已经被当成「反革命」肉体消灭了,而剩下来的人,唯有选择用武力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随着人民民主党各种折腾的愈演愈烈,最终新政权里很多「体制内」也被波及到,于是军人和警察也开始大规模哗变。

其中最大的一次发生在 79 年 3 月,政府军一个师集体倒戈,安插其中的苏联顾问被杀了个精光——当时阿政府军一共才 14 个师。

加载中…
阿富汗游击队
加载中…
阿富汗游击队

12.内讧

而同一时间里,人民民主党上层的相互倾轧也在日渐白热化:

这个党原本分为两派:卡尔迈勒为首的「旗帜派」和塔拉基、阿明两人为首的「人民派」。

在新政权中,塔拉基、卡尔迈勒和阿明桑耳,分布做了「一把手」、「二把手」和「三把手」。

这个权力分割看似均衡,却无法消弭任何一个人的贪欲。

在「4 月革命」过去不到两个月,78 年 6 月「人民派」就通过「宫廷政变」,清洗掉了实力相对较弱的「旗帜派」,卡尔迈勒被迫流亡到苏联寻求庇护。

「旗帜派」一倒,原本作为「亲密战友」的塔拉基和阿明,立马反目,开始彼此拆台。

这俩人中,勃列日涅夫更喜欢塔拉基,原因无他,后者相比于阿明,看起来要更「听话」。

于是 79 年 9 月 14 日,在苏联驻阿大使普拉诺夫的帮助下,塔拉基在策划了一场非常传统的暗杀:请阿明过去议事,会场里则暗藏一票「刀斧手」。

因为顾忌苏联人的面子,阿明只得前往,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位在入套以后,竟然又在 8 名保镖的舍命保护下逃了出来!?

逃出生天后的阿明,随即在当天就拉着自己的私兵成功发起了一场反杀,塔拉基最终被囚禁,没过几天就被阿明的亲兵用枕头活活捂死。

而塔拉基一派的其他成员,则和之前的「旗帜派」成员一样,在一夜之间,从「革命领袖」统统变成了「反革命」,很快就从上层中被彻底清零。

就这样,阿富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爆发了第三次政变。

阿明则成了达乌德的翻版,一人兼任总统、总理、总书记,同时对苏联的态度也开始变得不那么恭敬了——

塔拉基派人暗杀他的时候,普拉诺夫就在边上,阿明再傻也知道其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了安抚住阿明,苏联政府不得不召回了普拉诺夫,改派塔别耶夫出任住阿大使,并且称前者为苏联「忠实的朋友」。

而阿明的一系列政策比塔拉基时更加极端,阿国内的局势,自然也是乱上加乱。 

13.「三刷」

对苏联而言,此时的情况变得异常的尴尬:

原本在王权时代,阿富汗同苏联始终保持着正常的友好关系,查希尔国王虽然立志要做「阿富汗的巴列维」,但也清楚不可能摆脱苏联对自己的影响。

然而这样一个不会和苏联为敌的阿富汗,显然并不能让苏联上层感到满意,后者需要的是一个绝对顺从「工具国」。

恰巧克格勃也需要政绩、勋章、晋升以及更多的部门经费。

于是他们扶植了达乌德,接着又扶植了人民民主党……

在一次次政权更迭之下,阿富汗原本平稳的局势成功地变得混乱不堪。

对于阿富汗的乱局,勃列日涅夫原本是打算「管杀不管埋」的——之前塔拉基在半年之内,先和 20 次请求苏联出兵帮他平叛,都没得到对方的回应。

理由则是苏联必须顾及国际影响,且苏军并不善于在阿富汗的高原多山地形作战。

而克里姆林宫的官僚对此的态度,归结起来就是「总书记说得对」。

然而这一切随着塔拉基死,发生了彻底的逆转。

在勃列日涅夫看来,阿明弄死塔拉基,极大的挑战了自己的权威——通俗的说就是让他很没面子;

而在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看来,阿富汗有了让克格勃「三刷」战绩的机会。

这么说并非是戏言,假设当时苏联上层真像专家们脑补的那样,是因为所谓的地缘战略来做出决策,那也就不可能对塔拉基 20 次求援都不闻不问。

很快安德罗波夫就给出了出兵阿富汗的理由:克格勃认为阿明可能倒向美国,届时阿富汗将成为第二个埃及。

其实稍微想想就知道这个理由有多不靠谱:

早在达乌德时代,克格勃稍微活动一下,就能把阿富汗的最高领导人轻易换掉,这比在苏联境内换掉一个没站错对的局长要容易的多。

而后面在人民民主党上台后,苏联人对阿富汗的控制要远强于达乌德时代。

这种情况下,阿明要想改换门庭,那个难度基本就和你家鱼缸的金鱼要自己跳槽到隔壁老王家当宠物差不多。

然而即便如此,勃列日涅夫依然依据这一情报,做出了出兵阿富汗的决定。

对此,绝大多数的官僚的看法是:总书记说的对!

唯一的反对声音来自那些有过驻阿经历的将军们,然而他们得到的答复则是——「出去」。

加载中…

14.「泥潭」

后面的故事无需细说,战争整整持续了 9 年零 2 个月。

无论如何修改国名或是宪法,究其本质而言,阿富汗其实始终算是一个「部族国」。

在广大农村地区,部族长老或是宗教领袖说的话,远比大城市来的官员要好使。

这类散装国家的中央政府对地方影响非常有限,这意味着你要颠覆他的中央政府非常容易,但想彻底征服他则是几乎不可能的。

苏军在阿富汗的状态,概括起来就是到处都是敌人,却又找不到敌人;每战几乎都占上风,却永远看不到战争的尽头。

在战争爆发后的最初几周里,阿游击队硬是扛住了苏军的清缴,这让其他国家意识到,应该通过援助这些游击队,给苏联人找点时期干。

于是,美国的「毒刺」、欧洲的「米兰」,中国的 107 火箭炮和中东的石油美元与「圣战者」,都源源不断地送到游击队的手里。

而苏军需要庆幸的,这些游击队分属于不同的派别,这让他们很难形成合力;

而那些游击队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其中不少干脆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因此很多复杂的武器系统,他们根本操作不了。

正是这些因素,让苏军在阿富汗的伤亡远小于美军在越南。

加载中…

英国援助游击队的「吹管」单兵防空导弹,名气不如毒刺,但性能并不差。

15.动摇根本

战争无法结束,但是其本身给苏联造成的影响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

40 集团军在阿富汗平均每年的花销,从 3 亿美元到 82 亿美元的说法都有,但即便是 82 亿美元,对当时的苏联而言,也运到不来动摇国本的程度

毕竟当时办一个莫斯科奥运会都能花掉 90 亿美元。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场看不到希望的战争,极大的消耗掉了人民对苏共的好感。

同时,这场战争还让苏联的外部环境开始急转直下。

上世纪 60 年代,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了巨型油气田,而 1973 年的「石油危机」又导致油价暴涨,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为苏联带来了历史上最舒适的十年。

那个时候,苏联人每在油气田投入一美元,就可以在未来 3-4 年里,从西方国家那里赚到 30-30 美元。

石油贸易再极大提升苏联人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让苏联得以有机会融入由欧美发达国家构建的国际大市场。

农业时代的财富,需要依托土地和储蓄;而在工业时代,财富增长的基础则是流通与交换。

如果无法参与交换和流通,那你地下的「资源」再多,也只不过是一堆矿物质,而不能成为财富。

1974 年,莫斯科申奥成功;1975 年,苏联与西方国家签署《赫尔辛基协定》;而在更早的 1972 年,美苏签署《反倒条约》,之后开始了一系列核裁军。

在当时,很多西方人和苏联人,都感觉苏联有希望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当初因为水门事件而流产的美国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或许也可以再次期许。

勃列日涅夫最初不想卷入阿富汗乱局,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然而最终,小圈子里的政治算计,还是压过了国家的现实利益。

随着苏军坦克再次开出国境线,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一切都没有改变。

这之后,禁运取代了贸易,抵制摧毁了交流。

加载中…
被击落的苏-25 强击机

16.退场

事实上在战争进行了几周之后,苏联上层恐怕就已经意识到了情况不对——当初说好的「闪电战」,怎么就变成了让「闪电」战?!

加载中…

纯技术角度说,苏军在这种局面下,要想拔腿就走,仅凭游击队是根本拦不住的。

然而问题在于,如果这场战争拿不出一个足够美观的胜利,以无果而终收场,那最终总要有个说法。

然而从勃列日涅夫往下,一众政治局大佬,是都不可能「认错」的,于是这次愚蠢的战争就只能这样无限期的拖下去,反正克宫里无人需要为此付出代价。

就这样,阿富汗战争拖死了勃列日涅夫(1982),又拖死了继任的安德罗波夫(1984)和契尔年科(1985),最终迎来的苏联的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与很多人影响中恰好相反,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其实还是想以老的手段,进一步加大力度,来解决勃列日涅夫时期所遗留的种种积弊。

在阿富汗,戈尔巴乔夫换掉了在他看来太过软弱的卡尔迈勒,换上了情报头子出身的纳吉布拉。

之后,苏军对游击队掀起了新一轮攻势,而毫无悬念的,新的攻势在取得了一些好看的战果之后,最终依然没起到啥 X 用。

即便是按照苏联自己公布的数字,此时也已经有超过 1 万 5 名军人丧命在阿富汗,前线普遍士气低落。

那些在战区习惯了无法无天的老兵,在退役回到老家之后,并没有成为人们眼中的英雄,而是成了另警方无比头疼的治安隐患。

战争最终恶化了苏联与几乎所有国家的关系,不止是西方国家,甚至华约盟国,都对苏联充满警惕——

先是匈牙利,再是捷克斯洛伐克,接着是阿富汗,一个个前例就摆在那里。

加载中…
失踪士兵的母亲们在红场上请求政府找回她们的儿子

克格勃在上述国家的伟大胜利,让苏联的对外经济、技术乃至文化交流,都变得异常困难。

人们在各个领域,和对面的苏联人打交道的时候,总会掂量掂量,这位不会是间谍吧?

到了这个地步,无论如何都该让这一切结束了。

戈尔巴乔夫在其它方面的功过,我们不加讨论,但仅就阿富汗战争而言。

他确实让苏军以体面的方式撤离了阿富汗,以比较好看的形式,收拾了一个无解的烂摊子。

对比美军撤离南越时的狼狈,平心而论,戈尔巴乔夫做的已经足够好了。

1987 年,阿富汗的国名再次改为达乌德时代的「阿富汗共和国」,以此为开端,苏联和各派系以及西方国家达成了逐步默契,开始撤出阿富汗。

1989 年 2 月 15 日,苏军正式、体面的完成了撤离,一切终于结束了。

而纳吉布拉政府最终坚持到了 1992 年 3 月 18 日,比苏联还有多坚持了几个月。

加载中…
苏军体面撤离阿富汗

17.彩蛋

一、苏联情报部门给老大挖坑的习惯,可谓是历史悠久。

在苏芬战争爆发之前,苏联情报部门给斯大林提供了非常、非常乐观的情报评估。

斯大林以此为依据,指示前线只要配发 12 天的弹药就足够了,这是为了避免小伙子们打嗨了,直接对穿芬兰国土,达到瑞典去。

除此之外,一支军乐队伴随着前线部队一块进去,准备苏军在赫尔辛基进行入城仪式的时候,演奏 BGM。

贝利亚则数着芬兰军队的人头,经过周密计算,提前为对方准备了一座可以容纳 26500 人的战俘营……

而再然后就如历史上所知的那样,就没然后了。

二、俄国在历史上其实就有着悠久的「特务治国」传统,这一点和中国明朝的厂卫制度颇为神似。

彼得大帝时就有「普列阿布拉仁斯基衙门」,安娜一世时有创立了「秘密刑侦事务衙门」,这些机构基本就相当于俄国版的东厂和西厂。

克格勃以及它的前身「契卡」,其实也可以看作是这个政治传统的延续。

而民国时期,国民党的中统和军统,在机构设置是参考的模版,就是契卡。

三、1964 年,赫鲁晓夫之所以会被他的同僚们赶下台,这并不是因为他喜欢种玉米,或是在古巴对肯尼迪让步,而是源自他做出的三个「作死」决策:

1.取消干部终身制——得罪了文官集团;

2.力主大幅裁军——得罪了军方和军工集团;

3.削减克格勃的权力——那后者自然不会再去保卫这位总书记。

四、达乌德作为一个亲王,又是谋朝篡位,又是里通外国,怎么听都是一个标准的反派人设。

然而他所发动的那场政变,确实流血最少的一次。

整场政变只死了 8 个人,其中还包括一个不小心把坦克开进河里的坦克手,其余的死者则都是喀布尔的警察。

王室成员和政府官员在政变之初虽然遭到囚禁,但最终也没怎么被难为。

而查希尔国王流亡海外期间,达乌德政府每月都会给他汇去一万美元生活费。

至少在方面,这位红色亲王还是保留了一下贵族遗风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苏联为什么会输掉冷战?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