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粒子模型:「上帝粒子」与「超弦理论」

如果让你说出两位当代物理学家的名字,那么我猜答案肯定是:霍金和杨振宁。只要这两个名字一起出现,一定会引起谁强谁弱的口水战。那咱们就顺着这两位物理学家的足迹,跨过大型对撞机,看看量子力学是如何打下这片江山的,相对论为何能割据一方?

量子力学 VS 电磁力

早期的量子力学主要围绕单个粒子的奇葩属性,比如自旋、轨道等等。至于这堆奇葩理论究竟是通过什么规律联系在一起的,爱因斯坦也是一脸懵逼。虽然量子力学颠覆了人们的认知,但大伙还是守着最基本的底线:粒子终究还是实物吧,这玩意儿总不至于凭空冒出来吧?

谁知,出了个猛人,一脚踏破底线!这哥们儿有多猛呢?不但一把撮合了量子力学,还顺手捎上了狭义相对论(当然,不包括广义相对论),这就是「量子电动力学」,是「量子场论」的第一个分支,操场的场,理论的论。这里的关键词是「场」。

文科小盆友听到专业术语先别慌!这个「场」是什么东西呢?「场」算是物理字典中最高级的词汇了,以后若是遇到研究「场」的小朋友,为了不显得自己无知,你就赶紧膜拜吧!

这位突破底线的哥们儿就是狄拉克,把狭义相对论引入量子力学中,将薛定谔方程进化成狄拉克方程,打开了量子场论的大门。场的概念来自于电场磁场,如果把粒子比作水面上的波浪,那么水面就是场,水面平静的时候波浪就消失了,水面受到振动就会产生波浪。

各位收拾收拾思路,来感受一下当年狄拉克带来的冲击:场受激发就会产生实物粒子,场恢复基态实物粒子也就凭空消失了,一种粒子对应一种场,不同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粒子的转化,同一种场的不同激发状态代表粒子的不同属性,而未激发的场不表现出任何物理效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空。

容我缓口气,这步子扯得真够大,量子力学又炸锅了!这套新颖的说法,不但把粒子的奇葩属性解释通了,还能一口气描述多粒子的相互关系,又顺带关联上了狭义相对论,算是把电磁力和带电粒子之间的猫腻全给整明白了,就问你服不服吧?

值得一提的是,狄拉克根据这个公式计算发现,当「场」受激发产生粒子时,会有一正一负,就好像波浪会有波峰波谷,于是就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今天反物质早就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了,物理学家已经能人工合成反物质,狄拉克的预言早已得到验证。

加载中…

狄拉克的代表作是《量子力学原理》,没牛到一定程度,谁敢这么取名字,就冲这书名,一般人也只有仰望的份,狄拉克是物理学史上的第四尊大神!

宇称不守恒 VS 弱力

狄拉克带来的场论,对量子力学的冲击,不亚于量子力学对经典物理的冲击。大家回忆一下,量子力学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当时的科学体系,没想到,才几年功夫,这种程度的冲击居然还能再来一次。那个时代物理学家,脑袋被这么剧烈地冲两次,啥馊主意都给冲出来了,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啊。

于是,老杨出现了,就是那个争议颇大的老杨。不过,咱们这里不讨论争议。

刚才狄拉克给「量子场论」打了个地基,建立了「量子电动力学」,拿下了四大基本力当中的电磁力,这个理论的本质,是用「场」的概念取代原先对单个粒子的描述。粒子并不是像芝麻那样分散在空间里的,而是像水面上的波浪,能产生也能消失。反正场就是这么个意思,也没法描述得更精准了,自个儿再领悟领悟吧。

只要有人挑头闹事,就不怕没人起哄,老杨觉得你们这样忒费劲,给你们一个标准姿势吧,于是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

不过杨-米尔斯理论并没有引起重视,因为场论在解决弱力时直接被整崩溃了。崩溃的过程大概是这样,场论里面用于传递作用的规范玻色子(反正就是一种粒子吧)是不能有质量的,不然就破坏了对称性,但是呢,没有质量的规范玻色子不符合弱相互作用的已知理论。

产品销路不好,老杨只好亲自搞促销活动,这一出手差点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量子场论的概念提出之后,大伙更加认为粒子都是镜像的,也就是对称的,你想想,凭空冒出一对粒子,那肯定是有正有负,相当于镜子里外都是对称的。这符合宏观世界观察到的大量对称现象(比如 DNA 的双螺旋结构),也符合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平衡的概念,无论在哲学还是科学里,大伙都认为这种「完美对称」是自然的最基本规律。为了显得有学识一点,我们把这档子事叫做「宇称守恒」。

物理学的好景往往不长,有人从宇宙射线中发现了两种新介子,这俩哥们儿质量、寿命、电荷完全一样,几乎就是同一种粒子,那为啥还说是两种呢?因为它们的衰变方式不一样,衰变这个词可能有人不理解,可以理解为死亡方式不一样:第一种介子会衰变成 2 个π介子,第二种介子则衰变成 3 个π介子。也就是说,第一个死了之后会变成两个分身,第二个死了之后会变成三个分身。而在没死之前,这两种介子就是一模一样的。

再换个通俗说法,有一对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但他们生的孩子却长得不一样,那么这对双胞胎到底是不是同一个爹妈生的?为了不犯「宇称守恒」的忌讳,大伙纷纷觉得这不是一个爹妈生的,老杨一拍桌子:都瞎啊,明明就是一个爹妈生的,谁规定这世界要对称啊?

要知道,守恒和对称几乎是物理学的铁律,老杨这娄子捅得不可谓不深远。「宇称不守恒定律」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提出,后来的实验验证由「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吴健雄完成,这三人全是美籍华人,老杨由此得了诺贝尔奖。

再后来,人们发现很多东西都是不对称的,比如,反 K 介子转换为 K 介子的速率要比 K 介子转变为反 K 介子的速率来得更快一些。进而一些科学家提出,可能正是由于不对称,才导致宇宙大爆炸生成的正物质比反物质略多,正反物质湮灭后,剩余的物质才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不扯这没边没际的猜想了,回正题。衰变是弱力的范畴,宇称不守恒摸清了弱力的底细,这会儿再回头看老杨的杨-米尔斯理论就有点味道了,它本质上是一种场理论。这什么概念呢?前面狄拉克给场论开了个头,这边老杨给场论弄了套标准姿势,学名「规范场论」。

老杨不但亲手拿下弱力,又提供了一套标准姿势,这服务上哪儿去找啊!于是大伙一拥而上,电磁力和弱力就这么愉快地统一了,史称「电弱统一理论」。

咱们码一码大概的意思:4 种「场」对应 4 种基本粒子,第一种负责传递电磁力,自身没有质量,剩下三种分别带正电、负电和中性不带电,它们负责传递弱作用力,自身有质量。用这套说法重新描述一下中子的衰变:首先中子场受激发,真空里出现一个中子;后来,中子场通过某种方式把激发能量传给了电子场、质子场和中微子场,把这些场激活了;于是,中子消失了,产生了电子、质子和中微子;这就是说,中子衰变成了电子、质子和中微子。再通俗一点,中子死了,变成了电子、质子和中微子。

电弱统一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格拉肖,有意思的是,格拉肖一直呼吁将基本粒子命名为「毛粒子」,纪念已故的毛主席,因为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可惜,最终「夸克」这个名称击败了「毛粒子」,所以今天,几乎人人都听过夸克这个词,却少有人知道毛粒子。

回过头说,这一众人想凭借「电磁力和弱力的统一」在历史上封神显然是不可能了,不过诺贝尔奖真是拿到手软。

量子色动力学 VS 强力

电弱统一理论的成功,才让大家认识到老杨的标准姿势简直就是一把万能钥匙,那还等啥啊,接下来就该干「强力」了。

这档事的学名叫「量子色动力学」,由盖尔曼和弗里奇所创立,基本是沿着老杨的规范场论往下做的。具体模型就别去细看了,无非就是,某粒子负责干什么活,某粒子负责干什么活,然后通过巧妙的公式,把所有已知的现象和理论连接在一起。

盖尔曼在大统一的路上算是打了个下手,只能拿个诺贝尔安慰奖。巧合的是,上面说到的「夸克」这一名字,就是这哥们取的,在投票中击败了格拉肖取的「毛粒子」。

粒子标准模型

人员差不多快到齐了,看看怎样上桌组个局,这个局不但要解决粒子产生的机制,还得搞明白粒子之间的强力、弱力、电磁力这三种作用关系。这档事要取个通俗且高大上的名字,就叫「粒子标准模型」吧,简称粒子模型或标准模型。

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粒子标准模型汇集了人类各个时代最顶尖的人才,堪称人类智慧真正的结晶!

喜欢做梦的小盆友先别急着拯救世界,别以为标准模型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拍脑袋研究世界是在伽利略之前的时代,牛顿往后的科学,都是有严密的数学推导和实验数据的,这个模型能精确地解释和预言很多现象。不过呢……粒子模型需要的参数实在太多,计算量太大,别说咱们民科了,就算人家官科也得抽筋。

正如当年用牛爷的万有引力定律算出海王星一样,粒子模型建立之后,预测了很多尚未发现的粒子,后来均被一一证实。

打个比方,我们在研究汽车时,已经发现汽车有轮子、发动机、方向盘,于是根据这些内容勾勒出了整个汽车的结构和运用机理,比如,发动机和轮子之间应该有个变速箱啥的,方向盘前面应该有个挡风玻璃。然后用对撞机不停撞汽车,看看是否飞出了预言中的变速箱和挡风玻璃。

根据标准模型的计算,还有 1 种特殊的玻色子,这就是费米子在获得质量时产生的粒子,这个过程由希格斯提出,所以这个特殊的玻色子就被称为「希格斯粒子」。没错,博学的小盆友已经猜到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上帝粒子」。

上帝粒子是标准模型的最后一环,当时标准模型预测的所有粒子都已被找到,唯独希格斯粒子迟迟不见踪影,擅长找粒子的莱德曼就写了本书,把它称为「该死的粒子」,英文叫 Goddamn Particle,出版商觉得这样咒骂它,以后更找不到了,于是把名字中的 damn 去掉,成了 God Particle,「上帝粒子」这名字就这么来的。2013 年欧洲的大型对撞机 LHC 终于帮希格斯找到了这颗粒子,随手又送了他一座诺贝尔奖,一时风光无限。

整个模型构建过程中,诞生了成堆的诺贝尔奖。好玩的是,老杨作为基石的规范场论并没有得诺奖,反而是靠宇称不守恒得的奖。巧的是,爱因斯坦也不是因为相对论得奖,而是不痛不痒的光电效应。诺贝尔奖错过了 20 世纪两个最伟大的理论。

至此,老杨的历史地位跃然纸上,人家在物理学史上是有座次的,坐五望四的级别。

三缺一,引力呢?

好像漏了一个人,咱们的巨星,霍金老人家呢?这不是三缺一,还差个引力没统一嘛。

从狄拉克引入量子场论,到老杨引导建立标准模型,终于把量子力学这头的事情理顺了七七八八。但是,引力还没上桌呢,好在相对论这头仍在原地踏步,想象空间还是有的,那不如就直接干场大的吧!

于是,「弦理论」来了。琴弦的那个弦。

标准模型显然过于繁琐,那么多场啊粒子啊,光基本粒子就有 61 种之多,如果统统改成一种场,那多方便啊,这就是「弦」。弦的振动对应量子场论的场激发态,后来逐步发展出有超对称性的「超弦理论」,到最后演化出了结合五种超弦理论和十一维空间的超引力理论。

弦理论就不展开说了,总之,就是一堆数学公式,个中高手就是爱德华·威顿,美国犹太人。还有一位美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

这批坐等封神的大咖,天天盼着大型对撞机来加冕,可惜左等右等也不见动静,那总得干点其他活吧?其实,在这一百多年里,也有无数人削尖脑袋在相对论的路上钻研,虽然不像量子力学那样打下如此江山,但多少还是能钻出几个印子,而其中一个印子,正是霍金干的。

物理学家——霍金

爱因斯坦后来一直与「大统一」做斗争,最终大败亏输,引力竟然如此顽固。于是,物理学家不得不做持久战的打算,如果对比量子力学那条路的进程,相对论还处在一砖一瓦的阶段,基本套路就是针对某个现象,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去解释一下,至于背后的机理就先不管了。

咱们举几个霍金的例子。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黑洞,这显然是相对论的地盘。但是霍金推想,根据量子场论,凭空产生一对正反粒子,那么应该是正粒子被黑洞吸进去,反粒子被排斥出来,这就是著名的「霍金辐射」。

霍金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宇宙,这也是相对论的范畴,霍金仍然是创造性的引入量子场论的概念,认为宇宙是没有边界的,和场论一样,就这么凭空变来变去,这是霍金著名的「无边界宇宙学」。

还有就是和彭罗斯一起推导了相对论中的「奇性定理」,大概是说空间无限扭曲时,会存在奇点,比如黑洞里或者宇宙大爆炸的初始状态。

霍金的理论虽然数学上非常漂亮,但无一例外,没有一个被证实,所以霍金最终也没有得诺贝尔奖。

客观地说,霍金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物理学家,但是想在历史上论资排辈,估计还是差了一大截。

因为霍金身上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励志了,于是一帮人就开始了商业化,围绕霍金的很多事都是这个团队完成的,相当于「霍金有限公司」,随便抖个科普话题就能上头条,比如外星人啊,地球核大战啊……这档事不评论。

至少在宣传科学这点上,霍金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关注度竟然达到了娱乐明星的水准,我等小辈难以望其项背啊!最后说个小秘密,霍金还是一个著名脱衣舞俱乐部老牌会员哦。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粒子模型:「上帝粒子」与「超弦理论」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