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温柔的人为什么边界感那么强?

我是一名专注于人际关系的心理咨询师,今天我想讲的故事应该现在年轻人普遍会遇见的问题。

我有位朋友 Annie,她遇到了一件让她尴尬的事情。

平常在广州上班,最近疫情她回到老家,她的亲戚们都知道她回来了,自然而然地想来她家里聚聚,聊聊天。

对于聊天这件事,Annie 有时会比较反感,原因是家里的八大姑七大姨总是问一些她不想回答的问题,比如:

有没有找男朋友?

你男朋友家住哪里,有没有房?

你一个月工资是多少?

……

正好那段时间,Annie 失恋了,心情很糟糕。当亲戚们不厌其烦地又问起那些问题时,Annie 心里很难过,不再想应付亲戚们的「关心」,冷着脸不说话径直离开,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气氛弄得很尴尬。

其实,从一开始 Annie 就不想回答亲戚们的那些问题,之前一直在忍,那次终于爆发了。发展到最后,拒绝见任何人,一副战斗的姿态。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像 Annie 那样的窘境,面对亲戚们的过度关心,虽然心里很不情愿,但碍于面子,只好一次次地违心地应付。

但事实上,这些过度的关心,是一种「越界」行为。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是需要有一个边界的。

心理学上,「边界感」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底线或者分寸。

边界是人与人交往之间的一种无形的屏障,可以很好地保护我们的空间和隐私。

这有点像是房间的大门,如果你锁上了,别人要经过你的允许才能进入你的房间;但是如果你不懂得维护边界,时刻打开房门,那么别人就会登堂入室,即使你再恼怒也无计可施。

从这一点来说,不懂维护边界的人,被入侵时会更不舒服。

因为在这里面,我们首先放弃了自己的边界。

为什么会放弃?很简单,因为我们觉得如果坚守自己的边界,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说对方会离开,或者感觉自己是个坏人。

这种评价让我们有羞耻感和愧疚感,所以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去拒绝别人的入侵。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放弃边界就像自己主动打开了家门,任由他人随意进出。

如果我们有能力控制家门的开关,那么就可以放一个人进来,也可以赶一个人出去,这样自己的内心至少是安全的,是踏实的,是自由的,是能够自主的。

当我们缺乏了这种边界意识,也就是说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是不自由的,是共生一体的,是你我不分的。

一、边界不清出的 3 大特征

像这样边界不清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但你有可能从来没有注意过,或者说你可能从来没想到,发生这些情况是因为边界不清所导致的。

我把它总结为 3 种情况:很难专注自我、纠结和陷入情绪。

1、我们先来讲第一个边界不清的特征:很难专注自我。

你肯定会说,这也跟边界有关系?

是的。

很难专注自我通常会有两大类,会被贴上「太闲」和「太忙」两种标签。

先来看看所谓的「太闲」。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我有一个读者最近给我留言,说因为疫情居家办公后,每天花很多时间刷手机,刷抖音、淘宝、小红书,然后好多自己正经事情都没做成。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她的注意力缺乏边界,被「操控」了。

神经科学家们发现:大脑以每秒 4 次的惊人速度在专注和分心两种状态之间迅速切换。

在分心期间,大脑会暂停手头工作,检查周围环境,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可能更加吸引我们,手机的消息提示声、同事的交谈……

如果不为自己的注意力设置界限,比如没有弄清楚自己应该去做什么,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那么就会很容易被周遭的环境夺取珍贵的注意力。

刷抖音、淘宝时,会获得某种快感,大脑会产生多巴胺、催产素等这些让人产生愉快情绪的物质,让你的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

你的大脑会对这种感觉「上瘾」,为了获得更多的多巴胺,就会不断注意让你愉悦的东西。所以你的注意力就会失去边界,不断「外逃」。

我们再来看看「太忙」,这种情况也很常见:你明明想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每天娃一哭、一闹,你就赶紧去照顾孩子;老板一说有个临时任务要找你帮忙,你每次都下意识接受。

所以你总是没有时间,很难把精力集中在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这是因为你模糊了自己的需求与别人期待之间的边界,你会不断注意到别人要什么,那一刻就忘记了自己的需求。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很容易走神、自己想做的事情,总是往后拖,意味着需要建立你的边界力了。

2、边界不清的第二个特征是角色纠结。

例如孩子要开家长会,但手上的工作做不完,一直纠结要不要请假,其实就是你身上妈妈和职场人角色的边界不清,你分不清哪一个角色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你就在两个角色中纠结。

还有你明明知道有个问题,老板可以帮我解决,但看到老板这么忙,你就反复纠结还要不要打扰他?其实是因为你对自己和老板的角色边界,辨识不清。

因为你下意识把自己和老板放在一个不平等的位置上,你只能帮助老板干活、不要给老板添堵,而不是合作、共同完成目标的平等角色。

所以当你很容易纠结时,意味着你身上的角色有很多模糊地带,你需要检查自己的边界了。

3、边界不清的第三个特征是陷入情绪中。

例如看到孩子做作业怎么都教不会,或者总是东摸摸西摸摸不专心,总是忍不住发脾气;经常会因为老公不上进,老公太懒,老公的行为习惯跟你不一样而起冲突。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个跟边界有关系?

其实是因为你没有把握好管与不管的边界,控制的边界。

你希望别人跟你期待得一样,别人如果没有你想象得那么上进、听话,你就会有情绪。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每天可能都很容易生气、不安、低落,就需要停一停,看自己的边界是不是出了状况。

边界力的强与弱,影响了你的工作、情绪、人际关系、每一次重大选择等等,和你生活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二、4 个维度来判断你的边界力强弱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很好奇:

边界力的强与弱,和什么有关系呢?

我自己又该怎么知道我的边界力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方式,就是拿到一些关键的维度进行自己观察,那你就可以自己动手。

我分享特别简单好用的 4 个关键维度,来评估你边界力强弱。

1、首先我们来讲第一个维度:自我认同度。

自我认同度,这是学界非常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也叫「自我同一性」。

简单来说,就是「你知道自己是谁,并且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稳定的认同感」。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内心中觉得自己不好看,那么往往就会更关注别人的评价和举动。当有人盯着她看的时候,她就会认为一定是自己脸上有什么奇怪的东西,对方才会盯着自己看,对方一定是觉得自己很丑。

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事实不重要,我们如何去解读它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我们戴了一副有色眼镜,看到的任何事物都会变成有色的。

因此,如果你要评估自己的自我认同感,其实特别简单:遇见坏事不受挫,发生好事不膨胀,这就是好的自我认同感。

当你的自我认同感越强的时候,你的边界力就会越强。

2、那第二个维度:情绪易感度。

情绪易感度比较高的人,也是边界力相对比较弱的人。反之,你总是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那么你的边界力就相对较强。

你现在可能想问:怎么判断我的情绪易感度是高还是低呢?

在这里,我给你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小测试,有 7 道题,你可以用来判断。

1.我和领导、老师等权威人物在一起,常常感到紧张。

2.我常常为一些小事感到焦虑,甚至会因此失眠。

3.别人批评一下我,我会难受一整天。

4.朋友们常常说我是一个特别敏感的人。

5.别人的伤心或者快乐,总是能够影响我。

6.我常常会因为一些网络新闻,而义愤填膺。

7.别人一生气,我就会很容易放弃主见和立场。

如果你符合其中的 4 项或者以上,那么就意味着你的情绪易感度就比较高,也间接说明,你的边界力比较弱。

3、第三个维度就是:认知自主度。

你可以把认知自主度,简单地理解为「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个人多大程度地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多大程度地决定了他是否能够守护好自己的边界。

《杀死一只知更鸟》,一部常年挂在图书畅销榜的美国小说,完美地诠释什么是「独立思考」。

这部小说讲了上世纪 30 年代,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一个黑人当时被人告了强奸罪,身为律师的安蒂克斯为这个黑人辩护的故事。

上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是存在严重种族歧视的,尤其对黑人。

当安蒂克斯决定为黑人辩护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反对,并且嘲笑他,他的小孩也为此遭到了同学的排挤。但他依然在这样大的压力下,依然坚持主见。

有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

安蒂克斯的儿子刚听说他要为黑人辩护,就跑去问他:「安蒂克斯,你替黑鬼辩护吗?」

安蒂克斯说:「当然了,斯库特,不要叫黑鬼。那是贱称。」

他儿子继续说:「学校里的人都这么叫!」

安蒂克斯说了一句话:「但从现在起,至少有一个人不这么叫了……」

这句话特别打动我。即使所有人都有偏见,但你仍然能保持主见,决定怎么去做。

最终这位无辜的黑人还是被诬告判罪,但安蒂克斯的选择,却向他的孩子展现了什么叫做责任、公平和正义。

安蒂克斯的行为,实际上就是由他的认知自主度决定的,他用自己的判断,捍卫了自己作为一名律师、一个父亲的边界。

而你有没有认知自主度,我经常用一个非常直白的指标:就是你自己最终做决定的次数。

那你可以拿一个时间坐标轴,来判断自己的认知自主程度。

它有横轴、竖轴两个维度。

加载中…

首先从竖轴,也就是你从小到大的经历来看,你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多吗?

比如你读哪一所大学?读什么专业?你从事的什么职业?你和什么样的人结婚?

类似这些事情,你自己能够做决定的次数越多,就意味着你认知自主能力越强。

反之,如果你事事都依赖别人帮你做决定,就说明认知自主度比较弱。

其次从横轴,也就是你当下的情况来看,你自己最终做决定的事情多吗?

比如工作中在听到很多个解决方案时,你能不能清晰做决定?

生活中爸妈催婚,你能够顶住压力坚持要等待爱情?

做金融一个月能赚不少钱,大家都很羡慕,但你其实更喜欢有自己的时间,那你要去从事吗?家里人都说另一半条件不错,可你觉得他总是不回家很少陪你,要不要离婚?

对多少个事情能下判断、做决定,也就意味着你有多大的认知自主的能力,就越容易守住你的边界。

反之,就很容易把你的人生决定权拱手让给其他人。

4、最后第四个维度:行动独立度。

行动独立度的意思,就是说你在行为上,多大程度上是自己想要做的。

好些年前,有一位长得很白净斯文的女孩小 A 找到我做咨询,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说话声音很轻,文文静静的,一看就是从小很乖巧的那种女孩。

她为什么找我咨询呢?

原来小 A 在刚刚去单位上班的时候,为了和同事们搞好关系,她经常主动地帮大家做些订盒饭、打印文件、拿快递之类的事情,而且每次做的时候,都是笑呵呵的样子。

她的努力确实维护好了同事关系,大家都挺喜欢她的。

但慢慢的,同事们就开始习惯把订盒饭、打印文件这些事儿叫她来做。

有一天临近中午,她在赶一份材料,忘了发起外卖拼单,一抬头就发现到了 12 点半。

虽然赶紧发起,但时间已经太晚了。

所以 1 点左右,有个同事问她:饭菜还没到吗?待会儿吃完都没时间休息。

她那一刻突然心里很委屈:订饭不是她的职责呀。

但她话到嘴边,怎么都张不开口。

小 A 的这个行为,就是我们所说的「被动行为」。

也就是说,我们常常在关系中,不是因为发自本心,而是因为顾及对方而产生的一些行为,这就是缺乏行动独立度的表现。

判断标准很简单:就是看你是不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很矛盾,很不情愿。

如果是的话,那么你很有可能「被绑架了」,而绑架你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你自己。因为你在乎别人的感受,因此放弃了自己的边界。

三、阻碍你树立边界的障碍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听起来好像只要从这四个维度管好自己、不被影响就好了呗。

真的做起来有这么容易吗?

就拿上面说到的小 A 来看。

前面我们说到,行动自主度,就是看你在做一件事情时,是不是心甘情愿去做的。

小 A 在这个过程中,她很想找回自己的主动权,把话说出口,但却似乎无法控制。

我们大部分人不会像小 A 这么委屈,但多多少少也会有相关的经历,比如:

你告诉自己不要让情绪太容易受别人影响,但被上司指责说「你连做个方案都做不好」,后面几天工作、看电视时都忍不住反复回想;

你告诉自己要提高认知自主度,但你明明很喜欢一条绿裙子,同事一说这颜色太鲜艳、很俗气,你下次再也没有穿过它出门;

你很想努力让自己提高自我认同,但当开会的时候,领导在说「这件事谁来牵头」的时候,你想要争取,却死活也说不出,我来。

好像有一个看不见的阻力,卡在中间。你明明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拒绝,应该争取,没有什么好怕的,但就是做不到。

这个无形的阻力是什么?

有些人可能说了,可能是思维习惯、性格。

但我想说的是,这些可能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创伤,简单来说就是你经历了一些压倒性的伤害。

它可能是急性的重大伤害事件,比如:经历家人的生老病死、突发意外事故和灾害。

也可能是伤害比较小、但反复出现的慢性伤害事件,例如经常被抛弃、被虐待、被忽略、被指责等等。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创伤听起来都太严重了,我怎么会经历呢?

其实它远比你想象得普遍。

小时候,爸妈总是哄你睡午觉,每次你醒来房间都空荡荡他们已经偷偷离开,慢慢就害怕入睡;你进入职场后,你和同事都提出了想法,但别人总是采纳同事的建议,你总是无意被忽略受挫;即使一生平平安安,没有经历过意外,也会遇上亲朋好友离世这些重大的事件。

这些都是创伤事件。

所以人人都会经历这些事情,广义上,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受创伤。

那创伤是怎么阻碍我们建立边界的呢?

世界上知名的心理创伤治疗大师,巴塞尔·范德考克在《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里面说,如果你同样的大脑回路反复被激活,你的大脑就会「记住」这样的激活模式。

比如说,小 A 在小时候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常常是否定式的反馈,说她胆子太小,当别的小朋友拿了她很喜欢的小布熊,她想要抢回来,妈妈批评她自私、不讲道理;他感受到父母看待他的眼神是很挑剔很厌恶的。

长久以往,它就成了小 A 的创伤,小 A 会觉得自己是糟糕的,是没人喜欢的,是不被爱的 。这会让她产生很大的匮乏感:她会非常需要认可。

就像开头帮同事订饭的小 A,她为什么自己很委屈,也就是说不出口呢?

因为她为了取得认可,她宁可让出自己的边界。

这是创伤会阻碍我们建立边界的第一个原因:因为匮乏感、极度需要认可让我们行动走样。

创伤会阻碍你建立边界的第二个原因是,恐惧感。

长期都容易被忽略、被无视不受尊重等等感觉,会让你的大脑特别擅长感受到恐惧和抛弃。创伤会让你的大脑发生改变,尤其是「杏仁核」,它就像一个烟雾探测器。

有效的探测器会及时报警让你远离危险,但如果太过敏感,你就算碰到一个很普通的事,例如对方皱一皱眉,你就会想,我是不是哪里做不好让他生气了,开始有点担心害怕。

所以有创伤的人会下意识认为,这个世界是危险的,他们就不断需要给自己找安全感。

在这种恐惧感的驱动下,人们会发展出一些生存策略。

比如顺从、讨好、委曲求全。

四、如何突破创伤的障碍,建立清晰的边界

给大家提供几个方法:

1、两个人必须要区分开,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你是你,我是我,你做你的事情,我做我的事情,每个人只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在一些边界不清的家庭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纠缠,或者责任的错乱,比如一方过度承担责任,另一方快要没了自我。

以前有位朋友经常跟我说她的孩子这样那样,后来我说,你可以把你的孩子换成一个名字,这样感觉可能会好点。然后她说:「那就是我的孩子啊。」

我说:「没问题啊,这确实是你的孩子,但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谁的一部分。对不对?」

这也是边界的一种外在呈现。

2、当对方要入侵你时,要勇敢并且能温柔而坚定地拒绝对方。

任何人都有拒绝别人的权利,无论对方是谁,哪怕是你的亲生父母。

什么是温柔而坚定的拒绝,首先我们来看拒绝前的两个定语。

温柔,意思就是不带攻击性地拒绝。

拒绝时,我们往往会说一些带有攻击性的话,「你怎么又来问我,烦死了,完全不考虑我的感受。

温柔的拒绝可以这样说,「你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我,希望你可以考虑一下我的感受。」

坚定,就是用语言和行动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立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别人来问你一些跟隐私有关的事情,在你明确地表达了拒绝的情况下,对方依旧不放弃,追问到底,或用各种激将法,贬低法,想逼你说出来。

结果,有的人为了证明自己,上了对方的圈套。

坚定的拒绝,就是无论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依旧不改变主意。

比如亲戚们问你的工资收入多少,你不太想回答,就说一般般,能养活自己,但也存不下来钱。

亲戚们见明问问不到,就开始用激将法,「你说一般般,肯定是不好,估计你爸妈接济了你不少吧。如果不是,为什么不说工资收入呢,又不是啥国家机密,也不是啥丢脸的事情。」

你可以听后笑笑:「叔叔阿姨们,放心吧,我赚的钱真的够花,不用爸妈的钱。」

对于一些打着关心的幌子来打探你的隐私,甚至来评价你的人,我们更要学会维护自己的边界。

3、1 分钟付出,重建安全感

也就是去找到安全的人、安全的体验,成为你的社会支持。因为安全越多,危险就会减少。

所以我们在做咨询时,发现很多小时候被爸爸妈妈忽视、反复指责的孩子时,我就会用截然不同的态度去对待他:你在这里可以生气、可以说不满、可以做错。

在这些新的体验后,他就会开始习惯,开始敢犯错了。他心里面就会有一个安全的形象。

所以同样的办法,在你的生活里也可以用。

首先你需要盘点一下,身边有没有 3-5 个积极、有安全感的朋友。

怎么判断?很简单,只要你觉得他们情绪稳定、有爱、积极就可以。

然后,和他们建立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会慢慢影响你。

那怎么算亲密关系呢?一个很简单的标准是:当你生病、工作上需要求助,你能随时给他打电话。

也许很多人会有一个困难,我没有这么亲密的朋友怎么办?我要怎么和他们建立关系?

做一个 1 分钟的付出。

我记得我 30 多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和一个认识几年的朋友聊天。

我们坐在阳台,他跟我说:

「老胡,你知道吗?前两年有人问我,你觉得自己好朋友都有谁?我真的想了很久,我好像没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后来我想到了你。」

我问他:「为什么是我?」

他说:「前两年我肾结石住院,家里人都不在,连个买饭的人都没有。我没什么特别亲近的朋友,但那天我真的没办法了,我就给你打电话,你一个小时就到了,看我下不了床还推掉事情,过来医院守了一天,那晚你澡都没洗。我那一刻真的很安心。」

但他其实不知道的是,更早时,我丢了个很重要的项目很挫败。那天半夜 2 点,我打给他,他都睡着了,还爬起来让我过去喝啤酒,好好聊聊。

那是我第一次大半夜地跑到别人家里。也许我就是想到那晚,我就跑到医院照顾他。

那个朋友接着说:

「后来,我每两周,就会请人来家里吃饭。一开始当然很不习惯,所以有时候也会中断不请人来,但是我觉得住院那次触动很大,我感觉随时有朋友在,我又有动力坚持下去。所以现在如果再碰到什么事情,我不怕了,因为我知道会有你们这批老友在。」

他后续所有的一切变化,都只源于那一天晚上,他在看到我电话时,不是挂断,而是选择了接通这一个动作。

所以怎么和这些情绪稳定、积极乐观的朋友,开始一段稳定关系?你不需要专门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其实改变没有那么困难。

你只要在某一天,看到 1 个电话、或者 1 条朋友圈,那一刻你觉得不排斥,你就可以按下那个接听键、发一句询问就好。

我很喜欢这个方法,你只要一个触发动作,它后续就会不断影响你。这足够轻巧方便,就能让改变发生。

希望你通过这篇文章,可以开始进行自我评估、看到障碍、识别问题,帮你做好建立边界的准备。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温柔的人为什么边界感那么强?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