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诗豪」刘禹锡:山水豪迈,肝胆一生

加载中…

一、乐天派的斗士

中唐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被称为一代「诗豪」,他性格刚毅,是文人里面最具斗士灵魂的人物。他一生多次被贬谪,长达 23 年流放边远地区,历经磨难,但他始终不曾绝望,作品中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他的作品大都简洁明快,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同时还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刘禹锡斗士般的一生。

加载中…

(一)顺风顺水,步入仕途

772 年,刘禹锡出生在洛阳的一个书香门第,他家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和当官的人,所以刘禹锡从小饱读诗书,对文学很痴迷。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刚会打酱油的刘禹锡,就梳成两个小角辫,认真地学习《诗经》和《尚书》,对待长辈也是谦和有礼。

19 岁那年,刘禹锡离开江南游学长安。由于诗写得好,很快便名噪京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793 年,21 岁的刘禹锡参加了科举考试并高中进士,与他同中进士的还有柳宗元。俩人同窗情深,成了很好的朋友。

不久,刘禹锡又登吏部取士科,朝廷委派他当了太子校书。正在此时,刘禹锡的父亲一病不起,客死南方。刘禹锡不得不向朝廷请假,为父亲守丧。

服丧期满后,刘禹锡的人生进入了辉煌时期,几年之中,由小小的太子校书擢升为监察御史,真可谓平步青云、春风得意。

加载中…

(二)宦海浮沉,豪迈一生

西元 805 年,唐顺宗李诵即位,重用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亻[rén]丕[pī]等人,让他们改革弊政、革新政治。王叔文非常器重刘禹锡,遂邀请刘禹锡一道「改革」。他的好朋友柳宗元自然也不会落后,于是一个「革新小组」成立了,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纵横朝野,好不风光!

但是,他们的「革新」行动触及了宦官及士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守旧势力的联合反扑,才实施了 5 个月,就宣告失败:唐顺宗下台,把龙椅让给了唐宪宗李纯;王叔文被赐死,王亻丕被逼死,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到边远州郡,地位一落千丈。

然而刘禹锡生性乐观,他把谪居生活当作免费旅游,心情好时,就到洞庭湖边散散步,看看俊男靓女打情骂俏,写写民歌,《竹枝词》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转眼 10 年过去了,朝中有些大臣奏请宪宗,把刘禹锡和柳宗元调回长安。

刘禹锡回到长安时正值春天,城中玄都观里的桃花开得正盛,朋友约他到玄都观赏桃花。刘禹锡有感而发,就写了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本来是一首普普通通的诗,可是有人却跑到宪宗面前告状,说刘禹锡讽刺朝中大臣,目中无人。于是,刘禹锡再次被下放,朝廷让他到播州,也就是今贵州遵义市当刺史,但这个地方太远、太偏僻。

因为好友柳宗元的帮助,刘禹锡改派连州(今广东省境内)任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苦熬了数年,直到裴度当了宰相,才又被调回长安。

此时又值暮春时节,刘禹锡想起了害他被贬的玄都观桃花,于是故地重游。他回想起当年桃花盛开的情景,又联想到当年打击他的宦官权贵,感慨万千,又写了一首诗:「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第二次写玄都观桃花,是摆明了要跟奸臣叫板。果不其然,那些心怀叵测的大臣听到此诗,极为恼怒,在皇帝面前说了刘禹锡不少坏话,于是,刘禹锡又开始倒霉了。

这时刘禹锡已经年届五旬,可朝廷却偏要折腾他——先是把刘禹锡塞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受了几年罪,然后又把他赶到了和州(安徽和县)。

那和州的县官见刘禹锡是失势之人,就给刘禹锡分了一间很破烂的「宿舍」,让他面江而居。可刘禹锡不但没有怨言,反而很高兴,还写了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听说后很生气,干脆派人把刘禹锡赶到了县城里的一间斗室中,心想,这下你作不成诗了吧?可刘禹锡哈哈一笑,竟写出了超凡脱俗的《陋室铭》。

刘禹锡最后回到洛阳后,几度宦海浮沉,于 842 年病卒于洛阳,享年 71 岁。

纵观刘禹锡的一生,虽然常被贬官,然而却不畏权势,不向权势低头,也许现在来看,有人认为是太傻了,但是这种清高的气节,不畏权势,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现代人跟古人比起来如何呢?

加载中…

刘禹锡聪慧、达观、坚忍、豪迈,官场逐猎,诗国驰骋,豪气冲天,行走人间,既有积极进取的锐气,又有开朗豁达的心态。这值得古代人学习,更值得现代人玩味。

二、刘禹锡佳作赏析

(一)散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加载中…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加载中…

赏析: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作者托物言志,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也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一到三句是一种铺垫,那么四到七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提到了两个人物,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扬雄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然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

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想表达的意思是:他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

「孔子云:何陋之有?」结句引用古人之言,收束全篇,来说明陋室「不陋」。刘禹锡用圣人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二)《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xiá]。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加载中…

译文: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

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

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赏析:

《乌衣巷》是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在这之前,诗人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加载中…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tián]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诗人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lǐn]之上的旧燕,如今却住的是寻常百姓了。这一变化不得不让人生发出一种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

(三)《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加载中…

译文:

杨柳青翠,江水平静清澈。

在这美好的环境里,少女忽然听到自己心上人的歌声,从江边传来。他一边朝着江边走来,一边唱着歌,他是不是对自己也有点意思呢?少女并不清楚。

因此她想到:这个人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东边又还出着太阳。

是晴是雨,真令人难以捉摸。

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加载中…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

「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加载中…

译文:

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

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

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赏析: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白居易的赠诗中,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

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密关系。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接着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

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加载中…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刘禹锡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诗豪」刘禹锡:山水豪迈,肝胆一生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